甘肃平凉市柳湖公园旅游全程攻略

甘肃平凉市柳湖公园旅游全程攻略,第1张

甘肃平凉市柳湖公园旅游全程攻略

 平凉市位于甘肃省东部,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横跨陇山(关山),东邻陕西咸阳,西连甘肃定西、白银,南接陕西宝鸡和甘肃天水,北与宁夏固原、甘肃庆阳毗邻,是古“丝绸之路”必经重镇,素有陇上“旱码头”之称。以下是我整理的甘肃平凉市柳湖公园旅游全程攻略,欢迎阅读!

 景区介绍:

 平凉市柳湖公园是陇东著名的自然山水园林,以柳中湖,湖中柳形成独特的'景观,暮春时节,柳絮轻飘,弥漫湖柳,被人们誉之为柳湖晴雪,为平凉八景之一。柳湖公园坐落于平凉市城区中心,占地面积88万多平方米,合133亩,其中湖水面积32亩,整个地形西高东低,南坡北平,各湖均有潜水泛流,故有百泉之说,其中西湖深15米,东湖深2~3米,特别有天然暖泉一眼,更是久负盛名。

 柳湖始建于宋神熙元年(1068),时任渭州知府的蔡挺在此引泉成湖,莳花植柳,建造避暑阁及柳湖亭,距今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明嘉靖年间,韩潘昭王占为苑囿,由明武宋朱厚照敕赐崇文书院供王府子弟读书,昭王以千金筑城三仞,并做了大规模的扩建。清乾隆之后,又先后多次修葺,建有深柳读书堂、文澜桥、养正轩等建筑,先后更名为百泉书院、高山书院。同治初年,柳湖毁于兵燹。同治十二年(1873),陕甘总督左宗棠驻兵平凉,再次修复,名为柳湖书院,并亲书柳湖匾额,写了《颂暖泉》即《重修平凉暖泉碑记》。民国十五年(1926)柳湖书院改为甘肃省第七师范学校。解放后,公园仍相继被一些学校、单位占用,1977后单位迁出,恢复公园,增其旧制,再添新景,1979年5月1日正式开放。近年来,柳湖公园增添了南北大门、露天剧场、游船码头、观赏花房、儿童乐园、儿童小火车、高空脚踏游览车等娱乐设施,修建了湖心亭、观瀑亭、观澜阁等艺术建筑,开辟了西湖映月等十多个景点,并引进培植了大量的观赏花木,设施及景点已初具规模。

 门票价格:

 免费

 到达方式:

 柳湖公园位于平凉市城区崆峒城廓西北隅,市区内乘公交车即达。

 开放时间:

 全天

 最佳游览时间:

 春夏秋

;

《妾薄命》

——唐·李白

汉帝重阿娇,贮之黄金屋。咳唾落九天,随风生珠玉。

宠极爱还歇,妒深情却疏。长门一步地,不肯暂回车。

雨落不上天,水覆难再收。君情与妾意,各自东西流。

昔日芙蓉花,今成断根草。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

此诗借陈阿娇由“宠极”到“爱歇”的宠辱经历为形象,表达诗人的思想观点。“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点明全诗主旨。喻阿谀之臣不得善终。

前四句写陈阿娇受宠至极,不可一世。前二句言受皇恩之隆。咳唾句言气势之盛,随风句言其娇贵之甚。宠极四句写因妒失宠。前二句,失宠之因,后二句,言皇恩近在咫尺远在天涯。雨落六句写失宠后的痛苦感受。前四句言失宠已成定局,无力回天。“昔日芙蓉花,今成断根草”,一贵一贱,对比强烈,饱含无限伤感。“宠极”、“爱歇”为全诗叙事线索。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5岁随父迁至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昌隆县(712年更名为昌明县,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南)。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于安徽当涂,享年61岁。更多古诗欣赏文章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李白的诗全集栏目。

李白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事物和具体时间做细致的描述。洒脱不羁的气质、傲视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易爆发的强烈情感,形成了李白诗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他往往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的奔涌而出,宛若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他的想象奇特,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

大明永乐五年,也就是公元1407年,这一年的七月,大明永乐皇帝朱棣的皇后徐皇后于南京去世,而永乐皇帝朱棣却对徐皇后的妹妹徐妙锦动起了歪心思,就命令宫中的内使和女官前去传召,但是徐妙锦先是装病推脱,又说自己面相丑陋,最后直接削发为尼。永乐帝朱棣得知后只好罢休,但是从此设虚中宫,不在册立皇后。

那么,这个叫做徐妙锦的女子究竟是谁?又为什么让自己的皇帝姐夫魂牵梦萦呢?徐妙锦又为何宁愿出家为尼也不愿嫁给朱棣当皇后呢?

一、徐妙锦的故事

徐妙锦据说是大明王朝开国功臣魏国公徐达的女儿,魏国公徐达一共有四个女儿,大女儿就是明成祖朱棣的老婆,也就是永乐王朝的皇后徐皇后,而当时徐达最小的四女儿就是前文提到的徐妙锦,也就是朱棣的小姨子。

徐妙锦不仅美貌非凡而且精通诗词歌赋,尤其是弹了一手好琴令人称道,而朱棣也不知道是哪根筋不对,偏偏爱上了自己的这个小姨子,但是挨着老婆徐皇后的面子上这朱棣还不敢将这份爱慕之心表露出来。

永乐五年,也就是公元1407年,徐皇后去世,朱棣可算舒了一口气,当即下旨召徐妙锦进宫,并当面向徐妙锦求婚,结果当然是被徐妙锦婉言拒绝了。

朱棣当然不甘心,又委托徐妙锦的哥哥给徐妙锦带去了一封信,准确的说是一封情书,其中再度表达了朱棣自己对徐妙锦的爱慕之情,并向徐妙锦承诺,可以让她继续接替她姐姐的位置做大明王朝的皇后,但是依然被徐妙锦回信婉言拒绝,民间还流传着一封徐妙锦拒绝永乐皇帝朱棣求婚的回信,名叫《拒永乐帝书》,也被叫作《答永乐帝书》或《告永乐帝书》。

《拒永乐帝书》这封信文笔优美、格调高雅,颇像身为大家闺秀的徐妙锦的手笔,心中首先表达了自己的性情,说自己生性淡薄,不想高居富贵只想独自悠闲;然后恭敬、婉转得拒绝了永乐帝朱棣的求婚,说自己深感陛下的一片哀怜之情,万死难以报答,但是自己对于永乐帝没有任何的用途,并不是皇帝的佳配;最后,徐妙锦直言自己执意要去出家为尼,想与青灯古佛了此残生。

二、《拒永乐帝书》的真假

徐妙锦宁愿出家为尼也不愿给永乐皇帝朱棣当皇后,若是这封《拒永乐帝书》是真的,那永乐帝也算是在爱情上遭受重挫,然而,这封《拒永乐帝书》明显是由民间文人编造的。

一方面,民间所流传的这封《拒永乐帝书》并不符合古代来往信函的格式,古人的信函交流是有严格的书信格式的,更何况徐妙锦一介臣女给皇帝写信,那格式和用语也会更为严格。

而民间流传的这封《拒永乐帝书》明显不符合标准,而且没有开头也没有结尾更没有落款,只是提了“臣女”二字让人们知道这是写给皇帝的信,而到底是谁写的、写给谁的则是并没有明确指明。

另一方面,如果确实有徐妙锦写信拒绝永乐皇帝朱棣求婚这件事,那这封信就属于私信,而私信又怎么会公开呢?皇帝私人的书信往来自然是秘不外宣的,更何况其中包含着朱棣爱情受挫的秘闻,自然不可能公之于众。

综上所述,这封《拒永乐帝书》既不符合书信格式和标准,也不可能由朱棣流传公布,那它极大的可能是民间文人编造出的一封书信,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这篇编造的书信文采不凡,辞藻清雅精美,确实是一片不错的文章。

三、徐妙锦究竟是谁

实际上,在现有的史料把徐妙锦的身份弄得很混乱,按理说,徐达虽然在历史记载中有四个女儿,但是在史料记载和对于几个女儿年龄上的计算,徐达的四女儿出生的时候徐达正处在重病濒死的状态,能不能生出这个四女儿都不确定,又怎么说这个四女儿是徐锦妙呢?

根据《琴轩集·中山武宁王第三女徐氏圹铭》进行推测的话,徐妙锦应当是徐达的第三女,而徐达的三个女儿中,大女儿嫁给了燕王朱棣,也就是后来的徐皇后;二女儿则是嫁给了代王朱桂,也就是代王妃;三女儿则是嫁给了安王朱楹,也就是安王妃。

那么,这个徐妙锦有很大的可能就是这个安王妃,也就是说,朱棣所垂涎的这个徐妙锦不只是朱棣的小姨子还是朱棣的弟妹,关系突然就复杂了起来,而且如果两层关系成立的话,永乐帝朱棣必然难逃“禽兽”之名。

可是徐妙锦到底是谁呢?是安王妃?还是普普通通的徐家才女?

四、民间故事和史书笔记之间的扑朔迷离

《明太祖实录》记载,徐达确实是有四个女儿,分别是徐皇后、代王妃、安王妃,但是对四女儿完全没有记载,婚姻和下落完全不明。那这个四女儿究竟是不是徐妙锦呢?

这毫无疑问为后世留下了一个巨大的谜团,给予了人们巨大的疑惑和想象空间,而民间就怀抱着这样的疑问展开了各种想象,演绎出了各种各样的故事,《拒永乐帝书》就是其中典型。

而到了嘉靖年间,当时的一个叫做郑端简的刑部尚书在自己的笔记《今言》中记载,徐达的第二个夫人姓谢,也就是谢氏,这个谢氏是徐皇后、代王妃和四女儿的生母,谢夫人在徐皇后病逝之后曾被永乐帝朱棣召到宫中谈话,朱棣就对这个谢夫人提出要娶谢夫人的小女儿作为皇后,谢夫人就想婉言谢绝,和朱棣说自己的小女儿配不上皇帝,但是永乐帝很生气,说道:“夫人女不归朕,更择何等婿?”

意思就是说夫人你的女儿不嫁给我你还想选什么女婿啊?言语中颇有威胁之意。所以,这个四女儿最终无人敢娶就出家为尼了,而这个也许就是徐妙锦的四女儿应该就是朱棣求婚的对象。

但是这个故事还是戏剧成分太高,没有办法确定这个四女儿是否存在,毕竟徐达临死前几乎不可能再生孩子了,而且就算生下了这个四女儿,到了永乐帝求婚的时候也二十二岁了。

在古代二十二岁还待嫁闺中完全不合理,更何况是徐达的女儿,而且这起事件时间也不对,谢夫人早在朱元璋时期,也就是洪武二十二年十月之前就去世了,并追封为中山王夫人,朱棣又怎么可能和死人对话?

小结

综上所述,虽然民间和野史一直盛传徐达的四女儿徐妙锦和永乐帝朱棣之间的求婚故事,但是有很大的可能是文人虚构的。

但是,我们并不能完全否定徐妙锦这个人的存在,毕竟徐妙经有很大的可能是安王妃,而且如果是那样,永乐帝朱棣心仪自己的弟媳兼小姨子安王妃也是可能的,毕竟朱棣曾经冷落甚至迫害过安王。

而安王妃早在安王就藩平凉的时候就再无记载了,很有可能就是在安王就藩平凉前安王妃遭到朱棣的求婚,安王妃拒绝之后出家为尼,朱棣这才死心,但是有迁怒与安王让他就藩平凉,至今北京还保存有传说是安王妃出家的王姑庵。

但是,猜测毕竟是猜测,推断毕竟也只是推断,事情的真相究竟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但这也正是历史令人着迷的地方。

  《清平乐·六盘山》生动表现了毛主席及其统率的红军彻底打垮了国民党反动势力的坚定决心,抒发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壮志豪情。

  《清平乐·六盘山》是毛泽东翻越六盘山时的咏怀之作。该词最早发表在1957年1月的《诗刊》,1961年9月为宁夏干部书写此词时改为“红旗”,手迹发表在1961年10月7日的《光明日报》。

  创作背景

  1935年8月,毛泽东主席粉碎了张国焘分裂党,分裂红军的路线后,率红一方面军继续向陕北根据地挺进。1935年9月中旬,红军攻克天险腊子口,奇迹般越过岷山草地,进入甘肃南部。1935年10月初,国民党一方面调集重兵“围剿”陕北革命根据地,另一方面在六盘山一带建立防线,妄图围歼长征红军。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指挥下,佯攻天水,示行于东,然后出敌不意,从哈达铺掉头北进,攻克通渭城,进入平凉、固原大道。

  1935年10月7日,红军在宁夏六盘山的青石嘴,又击败了前来堵截的敌骑兵团,扫清了阻碍,摆脱了追敌,当天下午,一鼓作气,翻越六盘山。之后,长驱直入,于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北保安县吴起镇(今吴旗县),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完成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这首《清平乐·六盘山》就是毛泽东翻越六盘山时的咏怀之作。

春色萧条白日斜,平凉西北见天涯。惟余青草王孙路,不入朱门帝子家。宛马如云开汉苑,秦兵二月走胡沙。欲投万里封侯笔,愧我谈经鬓有华。”诗中将塞外风光与人生感喟融为一体渲染夕阳下平凉凄迷荒凉的气氛,抒发了诗人想仿效班超投笔从戎,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更流露出诗人的遗憾之情,既对自己在谈经中虚度年华深感愧疚,又对自己想在边塞为国效力却已力不从心深深叹息。

抒发了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难险阻、胜利完成长征的英雄气概,表达了红军战士们勇往直前的钢铁意志和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

出自:《清平乐·六盘山》是现代思想家、革命家、诗人毛泽东于1935年创作的一首词。原文: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译文:

长空高阔白云清朗, 南飞的大雁已望到了天边。不登临长城关口绝不是英雄, 算下来已征战了二万。

六盘山上雄峰再拔, 烈烈西风漫卷着红旗。今天我长绳之武装紧握手中, 哪一天才会将那蒋家狂龙捆缚?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1935年8月,毛泽东主席粉碎了张国焘分裂党,分裂红军的路线后,率红一方面军继续向陕北根据地挺进。1935年9月中旬,红军攻克天险腊子口,奇迹般越过岷山草地,进入甘肃南部。

1935年10月初,国民党一方面调集重兵“围剿”陕北革命根据地,另一方面在六盘山一带建立防线,妄图围歼长征红军。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指挥下,佯攻天水,示行于东,然后出敌不意。

从哈达铺掉头北进,攻克通渭城,进入平凉、固原大道。1935年10月7日,红军在宁夏六盘山的青石嘴,又击败了前来堵截的敌骑兵团,扫清了阻碍,摆脱了追敌。

当天下午,一鼓作气,翻越六盘山。之后,长驱直入,于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北保安县吴起镇(今吴旗县),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完成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这首《清平乐·六盘山》就是毛泽东翻越六盘山时的咏怀之作。

赏析:

全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宛若一幅壮美的诗情画。其景,明媚夺目,其情,摧人振奋。诗人运用了借喻手法,“长缨”喻指革命武装力量,“苍龙”借指蒋介石。

诗人通过形象的语言表达了以武装的革命打败武装的反革命这一思想内容。最后一句“何时缚住苍龙?”以诘问的笔法来加强语言的表现力度,增强词的韵味。

在遣词上,可谓字斟句酌,非常讲究,如“望断南飞雁”的“断”和“飞”,使整首词神采飞扬,“一语为千万言所托命”,让人顿生无穷遐想。

又如“屈指行程二万”一句,于娓言细语中蕴含了多少道不完的艰辛,又表现了诗人何等旷达高远的胸襟嗔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品味愈久愈能领悟其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

再如“漫卷”一词,营造了一幅浪漫欢腾的景象,使人们感受到峥嵘岁月中战士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而“在手”与“缚住”更是表现出胸有成竹、稳操胜券的气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4958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