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会有案底的,但是会有相关的违法记录,案底一般是指刑事犯罪。当事人进了派出所做了笔录,说明司法机关已经对认定的违法事实做出了处罚,会有相关的处罚记录,也就是要被记入档案,记录和案底一样,永远不会消失。笔录也就是记录下来的文字。公安司法人员在诉讼过程中依据法律和有关规定,记载和反映诉讼活动情况和案件事实的文字和视听记录。是指某人犯罪行为的记录。又称犯罪人员犯罪记录制度,在相关法律中一般指有过刑事犯罪前科的档案记录,而该犯罪档案一般存放至公安部门保存。这是正常程序,但是身为嫌疑人留下指纹会录入指纹库。录口供指执法机关向与案件有关的人调查询问,并制作笔录。笔录分两种,证人证言;违法犯罪者的陈述。公民作为证人证言而留下的笔录当然不会给本人留下案底,而违法犯罪者的陈述还分两种情况,如果其违法已经被行政或者刑事立案,那么肯定会留下案底。录口供后因证据不足或者情节轻微而不处理,那么就不会留下案底,所做的笔录一至两年后,执法机关清理档案时集中统一销毁。所谓案底,是指公安机关对违法行为的档案记录。做笔录,只是调查的一部分,做了笔录,没有构成违法行为,不存在留案底的问题。所以,只要报警了,没有立案就不会留下案底。笔录是会留下记录。
法律依据:
《公安业务档案管理办法》
第十六条凡在治安管理处罚过程中形成的文书材料,应当建立治安处罚案卷。治安处罚案卷分为治安拘留卷和其他处罚卷两种。治安拘留卷主要存放:
一、被拘留人员登记表;
二、审批表;
三、传唤证(回执);
四、讯问记录,
五、调查和证据材料;
六、检查交代材料;
七、裁决书;保证书;
八、没收财物收据,罚款收据,保证金收据;
九、解除拘留通知书;
十、申诉及复议材料等。治安拘留案卷在裁决执行结束后,由裁定机关业务部门立卷并向本机关档案部门移交归档。其他处罚卷,原则上接受处罚的类别分别立卷,由承办单位保存一段时间后,登记造册,经领导批准后处理。重要的案卷也可以向本机关档案部门移交归档。
除非涉及了刑事拘留,一般的拘留不会在案。案底一般指某人过去犯法或犯罪行为的记录。又称犯罪人员犯罪记录制度,在相关法律中一般指有过刑事犯罪前科的档案记录,而该犯罪档案一般存放至公安部门保存。
法律分析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只要没被判刑就不会留有案底。为加强对犯罪人员信息的有效管理,依托政法机关现有网络和资源,由公安机关、安全机关、人民检察院、司法行政机关分别建立有关记录信息库,并实现互联互通,待条件成熟后建立统一的犯罪信息库。犯罪人员信息登记机关录入的信息应当包括以下内容:犯罪人员的基本情况、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的名称、判决书编号、判决确定日期、罪名、所判处刑罚以及刑罚执行情况等。建立犯罪人员信息通报机制,人民法院应当及时将生效的刑事裁判文书以及其他有关信息通报犯罪人员信息登记机关。监狱、看守所应当及时将刑满释放人员通知书寄送被释放人员户籍所在地犯罪人员信息登记机关。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及时将社区服刑人员矫正期满通知书寄送被解除矫正人员户籍所在地犯罪人员信息登记机关。机关基于办案需要,向犯罪人员信息登记机关查询有关犯罪信息,有关机关应当予以配合。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行贿犯罪档案查询工作的规定》第二十二条规定 在违法犯罪记录查询证明中载明如下信息:犯罪嫌疑人的姓名(曾用名),性别,出生年月日,公民身份号码等;有无犯罪记录;如果有犯罪记录的,载明作出判决、裁定的法院,判决时间和结果,存在多次犯罪记录的,依法院判决、裁定的时间顺序,列明所有犯罪记录;等等。司法实践中,可以尝试探索直接打印违法犯罪记录查询网页等形式证明犯罪嫌疑人违法犯罪记录。
打架进公安局,做了笔录分为两种情况:
1、仅仅是打架,未造成伤害,或仅造成轻微伤害,则派出所会作为治安案件处理,如果是未成年人,则以批评教育为主,不会留案底。
受过警告、罚款、行政拘留等行政处罚的,也不能视为有犯罪记录;
治安处罚,会进档案,但不会有案底,一般来说政审不能因为这个不合格,不过如果单位审查严格的话,或多或少都会有影响。
2、如果造成轻伤及轻伤以上,则构成刑事案件,才会留下案底。
所称的犯罪记录就是进入个人档案,仅仅指犯罪行为人承担刑事责任后,相关部门将其定罪的情况记录档案的行为。
消除档案中刑事责任的记录(所谓案底)基本是不可能的,只有在个别地方有一些相关规定和司法解释,认为可以对未成年犯罪的行为人积极悔改的可以在档案中封存犯罪记录。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七十五条规定: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的,应当对相关犯罪记录予以封存。
犯罪记录被封存的,不得向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但司法机关为办案需要或者有关单位根据国家规定进行查询的除外。依法进行查询的单位,应当对被封存的犯罪记录的情况予以保密。
第二百三十四条: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
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扩展资料:
故意伤害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即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结果,而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
在一般情况下,行为人事先对于自己的伤害行为能给被害人造成何种程度的伤害,不一定有明确的认识和追求。
无论造成何种程度的结果都在其主观犯意之内,所以,一般可按实际伤害结果来确定是故意轻伤还是故意重伤。
故意轻伤的犯罪还存在犯罪未遂问题。但对重伤意图非常明显,例如企图严重毁容,并已着手实施的行为,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即使未造成任何实际伤害,也应按故意重伤罪(未遂)定罪量刑。
在故意伤害致死情况下,行为人主观上存在混合罪过形式,即同时具有伤害故意和致人死亡的过失,这是区别故意伤害致死同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死同过失致人死亡的主要标志。
参考资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