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间吵架,家长应如何处理?

孩子间吵架,家长应如何处理?,第1张

孩子吵架时,有矛盾时,家长应该介入,但是要适度,孩子先去解决,家长再去引导,做好以下四点:

第一,不要急着干涉

。有的家长深怕自己的孩子吃亏,当看到孩子与别的小朋友发生争吵时,会第一时间为孩子“撑腰”,但这样只会让孩子养成“唯我独尊”的性格。当我们发现孩子吵架时,家长首先要保持冷静,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再需求妥善的处理方式。

第二,让孩子自己解决

。当孩子间发生矛盾时,家长的干涉有时候会激化矛盾,因此我们要学会放手,让孩子自己解决矛盾。让孩子自己分析对错,让他们自己解决矛盾,还能帮助他们学习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能帮助他们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第三,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孩子的注意力其实是很容易被转移的,当孩子间发生争吵时,我们可以先将其中一个孩子带离现场,或者用其它孩子感兴趣的东西吸引他们,比如拿出新的玩具、书籍或零食,注意力被转移,争吵自然就会停止了。

第四,保留孩子的尊严。

如果发生争吵的过错在自己的孩子,我们就一定得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但一定要注意批评的方式。孩子虽小但也有自尊心,在批评孩子时不要用嘲讽的语气,不要对孩子进行人格和个性的侮辱式批判,更不能当着众人的面动手打孩子,以免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

作为学龄前孩子的父母,我们经常面对孩子之间因为意见不统一,或者都想要某个玩具,都想第一个滑滑梯等等这类问题而争吵、抢夺,严重一些的,甚至会打起来。

现在比较主流的养育观点是:孩子之间的冲突,大人不要去插手,让孩子们自己解决。

对于这个观点,一方面,我同意孩子间的事情大人不要总是去干预,孩子需要直接经历和体验交往中的各种曲折和得失。

但是另一方面,我也不赞成完全袖手旁观。很多时候孩子自己并不能妥善处理交往中的矛盾,不仅无法从中学到正面的经验,还可能给将来的交往积累负面的记忆。

先讲一个幼儿园小朋友冲突的情景——

我女儿上大班的时候,附近小区的游乐场有一个专门给小朋友玩的沙坑,小朋友们放学以后都愿意跑到去玩沙子。

有一次,三个女孩正在用沙子玩过家家,这时候我女儿同班的一个小男生,小A,也来了,看见几个女孩在玩,很高兴地跑过去问:“你们玩什么呢?

小A属于比较好动的小男生,平时有一些行为会招惹其他孩子的不满,因此几个女孩对她爱搭不理的。

小A转了两圈见没人理他,干脆主动加入。因为几个女孩正在搭城堡,他就毫不客气地走过去说:“我告诉你们怎么搭!”。

其中一个女孩马上冲小A嚷起来:“讨厌,小A,别捣乱!”

这下可把小A给惹毛了,一边回击“你才讨厌”,一边一脚就把女孩们的城堡给踢了。

幸好小A的姥爷就在旁边,一看这情景马上就把小A给揪走了。

第二天女孩们又去玩沙子

没过几分钟,我远远地看见小A又往这边来了。以我的了解,他一定还会试图加入女孩们的

可是,小A会接受昨天的教训吗?他今天能用合适的方法来跟小朋友交往吗?

相信大家会跟我得出同样的判断:小A接受教训、并且学会恰当方法的可能性很小。

我认为更可能发生的情况是:小A依然冒冒失失,女孩们依然不会接受他,结果依然会发生冲突。

那么这时候,我该怎么办?不插手,任由冲突发生,然后等着小A的姥爷再次把小A揪走吗?

大家想想,假如让冲突再次发生,那么这个经历对孩子们会造成什么影响?

①对于小A——

他不会反思自己的行为有哪些不当,他只会觉得很不公平,觉得女孩们排挤他。

这种感受不仅很可能让小A越来越敌视同伴,而且,这类经历会积累一个更危险的认识,就是:大家都不喜欢我。

带着这些感受和认识,我们很难期望一个幼儿园的孩子发展出良好的社交能力。

②女孩们呢——

事实上,我女儿之前不止一次跟我讲过小A的各种“不法行为”。

而我也总想告诉女儿:小A只是不会玩,或者有时候心情不好控制不住,他并不是坏孩子,只要大家对他好,他也会是好孩子。

虽然我总想借机给孩子灌输这种“美丽”的世界观,但是如果今天再次发生冲突,那么只会打我自己的脸,因为眼前的事实绝不会让女孩们学会包容和原谅,只会让她们更坚定地认为:小A就是个坏孩子!

也就是说,不插手,任由冲突发生,对双方孩子都没好处。

孩子在交往的过程中,必然会发生矛盾和冲突。孩子能否自己解决,跟他们的综合能力直接相关。

有些矛盾孩子确实能自己解决,即使得不到马上的解决,也不会造成长远的影响。

但是也有很多时候,面临的冲突超出了孩子的能力范围,这就需要我们成人及时提供帮助。

否则,负面的交往经历就有可能造成负面的认识,进而阻碍孩子社交能力的健康发展。

那么,怎样介入呢?

介入孩子的冲突前,我们先要强调两个认识,并由此明确两个原则:

第一个认识——

在绝大多数社交冲突中,我们没有办法明确区分谁对谁错、谁是谁非。

回到前面的故事。

在第一天的冲突中,小A先是想加入女孩们,没有得到积极回应,于是开始“硬闯”,结果遭到进一步排斥,最后小A气急败坏,一脚踢坏了女孩的城堡。

对于这个冲突,如果大人介入,会怎么做呢?

传统的做法,一定是要制止小A的行为,告诉他这样做不对,因为在这个冲突中,表面看确实是小A的错,他既不该在没有得到同意的前提下冒冒失失地闯入进去,更不该动手破坏女孩的城堡。

可是仔细想一下,难道全是小A的错吗?

他一开始并没有想搞破坏,他只是作为一个孩子,本能地想跟小伙伴一起玩。假如一开始女孩们足够友好,那就不会发生冲突。

这么说,是女孩们的错了?

我也确实见到过,在类似的情景下,有些家长会教育孩子不应该排挤他人,要对大家都保持友好。

可是再仔细想一下,女孩们一开始的排斥似乎也是有原因的。

首先,小A确实有“黑历史”,无论在幼儿园里还是在幼儿园外,都时常会跟小朋友发生冲突,因此女孩们对他不够友好,也是出于孩子的本能,

其次,即便女孩们对小A没那么大成见,但是小A不经同意硬要闯入女孩们正在进行的活动,而且还带着一种指手画脚的态度,“我告诉你们怎么搭”,这种做法也是违背潜在社交规则的。

那么,到底是谁的错呢?

我们都知道,社交,是人类最复杂的行为,即便在最天真的孩子身上,社交行为也经常显现出盘根错节的属性。

我在这些年对孩子社交的观察中,最大的感受就是:绝大多数小年龄孩子的社交冲突中,没有哪一方是绝对正确、或者绝对错误的,客观上可以说“谁都有理、谁也都有错”。

这并不是各打五十大板的中庸之道,而是对儿童社交的最基本的认识。

明确了“没有是非对错”的这个基本认识,才能明确我们介入的第一个原则。

第一个原则:不要裁判谁是谁非,谁对谁错。

第二个认识——

没有通用的社交规范。因为没有一条规则是适用于所有情况的。

举另外一个简单的例子:小男孩天天请好朋友豆豆来家里玩。天天刚买了一个新的变形金刚,豆豆一进屋就看见了,想拿来玩,可是天天也想玩,于是两个人就吵起来了。

这时候,我们经常见到大人会这样说:不许抢玩具,说过多少次啦!好好轮流玩,再抢我就把玩具没收,谁也别玩了!这种做法很像警察在执法。

还有一种做法就像法官进行裁判:变形金刚是谁的呀,是谁的谁就说了算呀!或者:他是客人呀,你请人家来家里,当然应该让人家先玩啦!等等。

尽管我们的初衷是希望教孩子懂得并遵守基本的社交规范,但是这类充当警察或法官的做法,通常效果都不会好。

首先,多数情况下孩子并不会就此罢休,还是会继续吵,即使孩子表面上不吵了,也多半是迫于大人的压力,在心里仍然会心怀不满、彼此怨恨。

更重要的是,我们进一步思考就会发现:我们教给孩子的社交规范,很多都是不能生搬硬套的。

比如,我们常见的规范中有一条是“主人应该照顾客人”,还有一条是“客人听从主人的安排”。

这两条规范都是对的,可是在相同场景中,到底是应该“主人照顾客人”,还是“客随主便”呢?

我女儿小时候就非常认真地问过我:为什么小朋友来咱们家,你就说他们想玩什么都可以,可是我到小朋友家,你又说我不能想玩什么就玩什么,要先得到同意呢?

第二个原则:不要充当警察和法官,要求孩子必须遵守某一条具体的准则。

说了半天介入孩子时“不要”怎么做,那到底“要”怎么做呢?

再说小A的案例。

看着小A走过来的时候,我忽然想起来。头一天孩子们玩沙的时候,曾经要求我给他们弄点水,他们要用来和沙子。

但是当时我懒得折腾,就告诉她们说:“算了算了,你们就这么玩吧,别弄水了。”

想到这件事,我有了主意。

我迎着小A过去,说:“小A,她们在那搭城堡,需要用水和沙子,咱们去给她们买两瓶水吧。”

小A一听,马上痛快答应了。我跟他姥爷说明了一下情况,就带小A去旁边小卖店买了两瓶矿泉水。

我故意先只给他一瓶,说:“你先给她们拿过去,如果不够,再来我这拿这瓶。”

小A拿着水飞快地跑过去:“水来啦!水来啦!”

女孩们一看,都兴奋得欢呼:“小A,往这儿倒一点,再倒一点,还有这儿。”

不一会,一瓶水就倒光了。这时候就看小A信心十足地说:“没事,还有,我去拿!”他跑到我这,拿着第二瓶水跑回去。

女孩们又一阵欢呼。

显然,小A已经不再是那个讨厌的坏孩子了,而是大家的小英雄了。

总 结

①当孩子之间发生冲突,大人不能完全袖手旁观,有时候还是需要及时介入。

②介入的目的不是裁判是非对错,而是帮助孩子缓解僵局。换句话说,不是当警察和法官,而是做“润滑剂”。

③介入的方法不是讲道理,而是根据具体情况,为孩子提供实际的帮助。

对于小孩子之间的冲突,大人首先应该给予孩子正确的指导,告诉他这样的事情怎么处理?然后帮助他调节好心理,正确的应对

充当拯救孩子的角色

在孩子间发生不愉快时,家长不要把自己放在拯救孩子的角度上。想要通过自己的插手让孩子从矛盾中脱离出来,虽然效果上看是有效的,但是却不是最适合孩子的办法,孩子对于父母更加依赖,而缺少了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

2不问清缘由,让孩子先道歉

很多家长在处理孩子间的危机时,习惯于让自己的孩子先道歉,却没有问清事情的经过。虽然说有矛盾的时候先道歉的人更加有风度,但是,如果家长不问明原因就勉强孩子道歉,会让孩子觉得家长不理解自己,会觉得更加的委屈。

3不管什么原因,都要帮着孩子占上风

这是相对于上面的家长做法完全相反的一种做法,这显然也是不对的。这会让孩子没有正确的是非观,认为只要有家长在自己就不用讲道理了,家长总会帮自己摆平。这无形中助长了孩子的嚣张。

在处理孩子相处中的矛盾时,很多家长的做法都存在误区,造成这种误区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二、孩子间闹矛盾,导致家长陷入误区的原因:

很大程度上,家长的错误做法是源于自己的主观意识,用成年人的想法来衡量孩子间的相处,这难免会有些出入。

·情绪上过于紧张

很多家长在面对孩子间的矛盾时,会表现的很激动。生怕自己捧在手心里的小宝贝被同伴欺负。所以在这种心理状态下,自然希望孩子能够不受伤害。但是孩子间的矛盾并非是建立在恶意的基础上的,很多时候是没有物权意识下的行为,并非是受害者与加害者的关系。

我的孩子今年 10 岁。 她会因为一件事生气很久。 例如,她在二月份参加了一个为期 10 天的冬令营。 有一天,她被批评了。 她回来已经一个多月了。 这次生气,可能会持续1-2个小时。 这种情况可能会持续几个月。 当她抱怨时,我该怎么办,是解脱,还是附和,还是转移注意力? 其实我用过各种方法,到时候就好了,第二天再重复一遍。

  1首先,你要能够接受孩子的情绪,因为你知道愤怒是一种情绪。 如果孩子能表达出来,说明她在你面前表达是安全的; 如果孩子想表达,说明她心里有情绪需要处理。 饿了自然要吃饭;

  2 然后你就会听明白发生了什么。 发生什么事让她这么生气? 让她随心所欲地说话,耐心地听。 当你完全接受和理解时,你自然会站在她的角度看待事情;

  3、她说完后,你会真正理解她的情绪,对她说:这真的很烦人! 或者你也可以拥抱她,以非语言方式表明你真的了解她。

  以上三个步骤就是我们常说的“同理心”,也就是你看到孩子的愤怒,了解她愤怒的原因,你也有同感。 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因为我们通常对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当孩子说什么的时候,我们会急于用平常的方式去评判孩子: 生气?” 或者急于教育孩子:“老师这样批评你是对的,你应该虚心接受。”  ……真正的同理心是完全接纳孩子,不管她是生气还是高兴,我们都可以听她的话,发自内心地理解她,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孩子的情绪通常都得到了处理。 很多。 如果您可以进行第四步:

  4 了解孩子生气的原因后,问孩子:有什么可以帮助你的吗? 或者: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让自己摆脱愤怒? 这是为了引导孩子处理情绪。 很多孩子其实都有自己的方法,她会说出来,比如:“我想谈一下”。 就让她做吧。 有的孩子会说太多,“我长大了会打那个老师”。 当孩子表现出这种表情时,家长不要急于教育,因为语言的表达不代表行为的表达,家长只需要说:“看来你真的很生气了,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打?” 这将指导您的孩子采取适当的行为。 而如果孩子没有办法,我们可以提出一些建议:你会画画吗? 唱歌? 散步? 聊天?  这将教您的孩子在下次遇到同样的愤怒时如何处理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51147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8
下一篇2023-11-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