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思情感的诗词

乡思情感的诗词,第1张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这就是人间最难舍的情—亲情。

王维的七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一、把握思乡怀人诗词的情感

(一)分类

羁旅愁思如:孟浩然《宿建德江》、温庭筠《商山早行》

思亲念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边关思乡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闺中怀人如: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二)鉴赏示列:

① 思念亲人岑参《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内容]这是一首七绝。第一句写眼前的实景,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烟尘蔽天。第二句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神态。三四句一方面表现了诗人对亲人、故园眷念的亲情,又写出了诗人“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和开阔豪放的胸襟。

高适《塞上听吹笛》霜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内容]这是一首七绝。第一二句写的是实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傍晚战士们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白的清辉,这时,不知哪座戍楼吹起了羌笛,战士们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三四句化用《梅花落》曲名的典故,梅花落曲在风吹之下,响遍关山,夜长曲悠,戍边战士思乡之情不尽。纵观全诗,虽然写了战士们的思乡之情,但这种思乡情绪并不低沉,而是乐观开朗、感而不伤的。

孟郊《归信吟》泪墨洒为书,将寄万里亲。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

[内容]这是一首五言古诗。前两句写诗人一边洒泪,一边写信给远方的亲人;后两句写自己的魂也随着信一起回到万里之外的亲人身边。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有时?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内容]这首词的词牌名为“水调歌头”。这首词的上阕主要抒发自己对政治的感慨。前四句点明饮酒赏月,赞美月夜,同时也暗含关心朝廷上情况的意思。后五句表面上是说回到天上宫阕,又怕受不住天上的寒冷,所以还不如在人间好,实际上是想回到朝廷中,又怕党争激烈,难以容身,因此还是奋发有为、做好一个地方官。下阕前三句过渡到思念兄弟之情的主题上。先用反诘的语气、埋怨的口吻向月亮发问,以抒发自己在月圆之夜却与兄弟不能团圆的遗憾之情;接着,又转为安慰的语气,既然月有圆缺,人有离合,自古皆然,那就没有什么悲伤的了,只要兄弟俩彼此珍重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就够了。下阕主要抒发思念兄弟之情。这首词的基调是积极乐观的。

② 思念故乡,回乡乐王维《杂诗》

(其一)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

(其二)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时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内容]这是两首五言古诗。第一首诗从家住孟津的女方落笔,她见有船从江南来,便急不可耐地问船家,是否捎来了漂泊在江南的人的信。写女方对男方的思念。第二首诗从在江南的男方立言,他见到孟津有人来,急问自己家中窗前的梅花开了没有。这是写男方对女方的思念,也是漂泊在外的人对故乡的思念。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内容]这是一首七绝。第一句以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渲染出离别的气氛,这气氛是暗淡的,但也是开阔的。第二句诗人望着辛渐北去的归舟,顿生孤寂之感。第三四句诗人托辛渐向洛阳亲友传达自己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表达了他对洛阳亲友的一片深情。

(其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其二)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内容]这是两首七绝。第一首诗抒写久客伤老之情。前两句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也表达出自己恋恋不忘故乡之情。三四句通过儿童发问的戏剧性场面,抒发了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第二首诗在叹息久客伤老之余,又不免发出人事无常的慨叹。最后两句借“湖波不改”越发深沉地感叹物是人非。

③羁旅愁思张继《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内容]这是一首七绝。凉秋夜半,霜气逼人,月亮下去了,耳听几声乌鸦的惊叫,眼看江岸的丹枫和江中的渔火,船中的旅客不禁惹起了乡愁,久久不能成眠。而寒山寺的半夜钟声,又远远来叩旅人的心扉。这首诗描写了水乡秋夜的幽寂清冷的环境,抒发了羁旅者的孤孑清寥的感受和萦绕在心头的缕缕乡愁。

温庭筠《商山早行》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内容]这是一首五律。首联表现了“早行”的典型情景,抒写了出门在外的作者思念故乡的感情。颔联历来脍炙人口,诗人将六种典型景物组合在一起,构成山间早行特有的画面。颈联写刚上路时见到的景色。尾联写旅途的景色使诗人联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从而将“早行”之景与“早行”之情完美地结合起来。

④边关思乡(征战不归,身不由己的天涯羁旅)

柳中庸《征人怨》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内容]这是一首七绝。前两句作者写道:年复一年,东西奔波,往来边城;日复一日,跃马横马,征战不休。自然地透出单调困苦、不尽无穷的怨情。后两句写征戍之地的寒苦与荒凉,写征人转战跋涉的遥远与苦辛。这首诗一方面以“岁岁”与“朝朝”写出怨苦无时不有,又以“青冢”、“黄河”、“黑山”表现出怨若无处不在。

李益《从军北征》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内容]这是一首七绝。第一句交代了行军的地域、季节、气候,渲染了行军的环境气氛。第二句借具有“离别悲伤之意”的《行路难》曲,创造了一个此吹彼和、响彻夜空的悲壮境界。第三四句用夸张的手法显示出这片笛声的哀怨和广大征人的心情。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诗摄取了一个回首看的动作,并将难言而不尽的思乡之怨完全包容于其中。

范仲淹《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内容]这首词的词牌名为“渔家傲”。上阕写景,景中蕴情。前两句写道:塞下已自荒凉,秋来更见萧瑟,雁尚无留意,人留在此纯是出于不得已。这两句既点明了时令和环境,又映衬出边关将士们对故乡亲人的思念。接着,悲壮的军乐和杂乱的边声混合在一起,在落日余辉、烟雾缭绕着的群山中间,将士们就守着那一座早闭的孤城。下阕主要是抒情。前三句从时间上已由傍晚转入深夜,从人物的描写上也深入到了人物内心世界的刻划。离家万里,但由于“燕然未勒”,将士们还不能有回家的打算。最后,为国为家的白发将军,面对浊酒陷入沉思,心中无比苦闷。这首词咏叹的是戍边将士的内心郁闷之情,不过,郁闷的原因不单是不能回家,还包括未能为国立功。因此,情绪并不消沉,其风格是沉郁悲壮的。

二、鉴赏思乡怀人诗词歌中的意象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这些事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诗人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

1.抓意象的特点。

次北固山下(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释: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以北,三面临江。悬:端端正正地高挂。

析抓住物象组合所体现的特征,分析寓于景物形象中的思想感情。关注诗歌的有效信息——诗歌的题目、点题句、作者、注释、表达感情的最重要的语句,找到理解的切入点。“次”:驻扎,停泊。“客” 为诗人。第一句点题,联系注释,可推知洛阳是故乡。“客路”:自己要走的旅途,“行舟”“乡书”“归雁”这些意象表达了身在江南旅途,而神思在洛阳故里,表现了诗人思念亲人的感情。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内容]这是一首散曲小令,曲牌名为“天净沙”,题目是“秋思”。这是抒发天涯旅思的代表作。这首小令共描绘出三幅画面,且这三幅画面均由一组名词短语构成,特色明显。第一组画面:枯藤、老树、昏鸦,给人的感觉是灰暗、苍凉、孤寂、萧瑟。第二组画面:小桥、流水、人家。又给人以“温馨”的感觉。第三组: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让人觉得冷清、凄凉、路途遥遥。这又都围绕着一个“愁”字。第一组从正面衬出游子的乡愁,第二组从反面衬出游子的乡愁,第三组直接点出游子浓郁的乡愁、乡情、乡思。

2、抓意象的特殊内涵。

分析古代诗歌可以从这些事物的特有内涵入手。下面举例说明。

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望月思乡异常感伤。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南唐"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现了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碛(沙漠)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唐"李益《从军北征》)——茫茫沙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常见意象:

杜鹃鸟——凄凉哀伤的象征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子规鸟即杜鹃鸟。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其他又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唐人秦观《踏莎行》)、“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宋人王令《送春》)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鸿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以雁写思的还有“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唐"赵嘏《长安秋望》)、“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宋"戴复古《月夜舟中》)等。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如“鸿雁几时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等。

鹧鸪——羁旅乡愁

古载“其志淮南,不思北,南人闻之思家”

三、鉴赏思想怀人诗词歌的表达技巧

诗人是怎样把思乡的感情与所见所闻的一些事物巧妙的融合在一起的?

① 以景衬情(景)在诗歌中,以景传情达意的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如:以“故乡明月”传达“乡思情”;以“松风山月”传达“隐逸情”;以“寒林残月”传达“诗人的忧愁”;以“中秋圆月”传达“相思情苦”;以“风雨落花,双燕孤飞,重阁玉枕”传达“闺怨情”;以“长亭折柳”传达“惜别情”;以“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诗人的羁旅之苦”;以“梦后酒醒,烟柳断肠,寒雨斜阳,残烛啼鹃”传达“悲欢离合情”;以“昔荣今非,几度夕阳红”传达“对世事沧桑的感叹”;以“空城落花”传达“对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的爱国情”等等。

诗人在描摹细微婉曲、隐秘难言的情感或浓情密意时,往往通过景物来渲染衬托。

[双调]清江引"秋怀(元"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析本诗前两句,作者道出自己的乡思情。然而这种乡思情有多深有多浓?作者没有直接外露,却是以“西风”“红叶”“黄花”“芭蕉”“秋雨”这些富有季节特征的一组景物构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浓丽的秋景图。那么作者为什么把这幅秋景着上浓丽的色彩呢?一想便知:衬自己浓浓的乡思情!

喜景衬哀情以乐景写哀,更见其哀。

绝句(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析本诗作于广德二年(764),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所以有后两句的叹息。但诗的前两句却勾画了一幅幅浓丽的春日画面,极言春光融洽。如此美景,何以思归?原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如此谋诗,才能写出诗人归心殷切: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这是一首在“安史之乱”后写的一首抒怀诗,诗人于吟咏寻常的事情之中,潜伏着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内容。表面看来,这首诗是写“他乡遇故知”,字里行间好似洋溢着一种“喜”情。然而诗人却在这“喜”的背后,蕴藏着深沉的“忧”——一种感时伤世、忧国忧民之情。前两句是当年上流社会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回忆。后两句是说四十多年后,这两位历尽沧桑的老诗人和艺术家又在流落长沙时不期而遇,不胜感慨。短短的四句,时间跨度四十多年,何等概括。这两句不仅点明了重逢的时节,而且是乐景写哀,“江南好风景”恰恰成了乱离时世与潦倒身世的有力反衬;下句“落花时节”则另有寄托:国势日衰,盛年已过,流水落花,好景难再,不禁凄然相问,潸然泪下。诗中从“闻”到“逢”之间,历尽数十年的世事沧桑、人生坎坷,未从正面涉及一字,但透过诗人的追忆感喟,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身世,读者强烈地感受到世运之沉乱,年华之盛衰,彼此之凄凉,俱在其中。

②即事写情

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诗人的故园情思是由一曲《折杨柳》引发的,先写笛声满城飞扬,再写故园之思深浓,“事”与“怀”结合紧密、自然熨帖

③虚实结合

诗人在诗歌创作中,离不开联想和想象。联想和想象对表现诗歌的主题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但联想与想象须有一定的现实根基——现实客观景物或事件。

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虚景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象而虚拟的景物,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思。如:

塞上听吹笛(唐"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

析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三四句虚写景,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色香洒满天山。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从刚才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这类诗歌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这类诗歌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

附(一):乡思离情诗句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汉乐府民歌<<悲歌>>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度大庾岭>>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唐王维<<杂诗三首>>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每逢佳节倍思亲------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唐司空图<<漫书五首>>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唐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悲莫悲兮生别离------战国楚屈原<<九歌少司命>>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隋薛道衡<<人日思归>>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南唐李煜<<清平乐>>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唐杜甫<<赠卫八处士>>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渭城曲>>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别董大>>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唐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唐李商隐<<无题>>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宋黄庭坚<<寄黄几复>>

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宋苏轼<<水调歌头>>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同上

王安石

丙申八月作

秋风摧剥利如刀,漠漠昏烟玩日高。

眼看南山露崖窾,心随东水转波涛。

归期正自凭蓍蔡,生理应须问酒醪。

还有诗书能慰我,不多霜雪上颠毛。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锺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自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成字说后与曲江谭君丹阳蔡君同游齐安

据梧枝策事如毛,久苦诸君共此劳。

遥望南山堪散释,故寻西路一登高。

愁台

颓垣断渐有平沙,老木荒榛八九家。

河势东南吹地坼,天形西北倚城斜。

倾壶语罢还登眺,岸帻诗成却叹嗟。

万事因循今白发,一年容易即黄花。

酬裴如晦

二年羁旅越人吟,乞得东南病更侵。

殇子未安庄氏义,寿亲还慰鲁侯心。

鲜鲜细菊霜前蕊,漠漠疏桐日下阴。

浊酒一杯秋满眼,可怜同意不同斟。

春日

冉冉春行暮,菲菲物竞华。

莺犹求旧友,雁不背贫家。

室有贤人酒,门无长者车。

醉眠聊自适,归梦到天涯。

春日席上

十年流落负归期,临水登山客有思。

今日樽前千万恨,不堪频唱鹧鸪辞。

次韵酬吴彦珍见寄二首

篁竹荒茅五亩余,生涯山蕨与泉鱼。

家贫殖货羞端木,乡里传书比仲舒。

白日忆君聊远望,青林嗟我似逃虚。

春风渺渺乌塘尾,漫得东来一纸书。

次韵平甫金山会宿寄亲友

天末海门横北固,烟中沙岸似西兴。

已无船舫犹闻笛,远有楼台祗见灯。

山月入松金破碎,江风吹水雪崩腾。

飘然欲作乘浮计,一到扶桑恨未能。

次韵舍弟遇子固忆少述

归计何时就一廛,寒城回首意茫然。

野林细错黄金日,溪岸宽围碧玉天。

飞兔已闻追騕褭,太阿犹恨失龙泉。

遥知更忆河滨友,从事能忘我独贤。

次韵十四叔赐诗留别

穷冬追路出西津,得侍茫然两见春。

发丹久嗟淹国士,起家初命慰乡人。

行辞北阙楼台丽,归佐南州县邑新。

班草数行衣上泪,何时杖屦却相亲。

次韵唐公三首其三——旅思

此身南北老,愁见问征途。

地大蟠三楚,天低入五湖。

看云心共远,步月影同孤。

慷慨秋风起,悲歌不为鲈。

次韵张子野竹林寺二首

涧水横斜石路深,水源穷处有丛林。

青鸳几世开兰若,黄鹤当年瑞卯金。

败壁数峰连粉墨,凉烟一穗起檀沈。

十年亲友半零落,回首旧游成古今。

到家

五年羁旅倦风埃,旧里依然似梦回。

猿鸟不须怀怅望,溪山应亦笑归来。

身闲自觉贫无累,命在谁论进有材。

秋晚吾庐更萧洒,沙边烟树绿洄回。

和公辟转运江西

江西一节铸黄金,最慰章滨父老心。

长孺向来真强予,次公今不异重临。

余风尚有欢谣在,陈迹非无胜事寻。

豫想新诗能寄我,十年华省故情深。

和叔雪中见过

捐书去寄老山林,无复追缘往事心。

忽值故人乘雪兴,玉堂前话得重寻。

怀舒州山水呈昌叔

山下飞鸣黄栗留,溪边饮啄白符鸠。

不知此地从君处,亦有他人继我不。

尘土生涯休荡涤,风波时事只飘浮。

相看发秃无归计,一梦东南即自羞。

还家

还家岂不乐,生事未应闲。

朝日已复出,征鞍方更攀。

伤心百道水,阂目万重山。

何以忘羁旅,翛然醉梦间。

寄二弟时往临川

萧条冬风高,吹我冠上霜。

我行岁已寒,悲汝道路长。

持以犬马心,千里不得将。

使汝身百忧,辛苦冒川梁。

青灯照诗书,仰屋涕数行。

不有亲戚思,讵知远游伤。

寄虔州江阴二妹

贡水日夜下,下与章水期。

我行二水间,无日不尔思。

飘若越鸟北,心常在南枝。

又如岐首蛇,南北两欲驰。

逝者日已远,百忧讵能追。

生存苦乖隔,邂逅亦何时。

女子归大道,善怀见於诗。

庶云留汝车,慰我堂上慈。

示长安君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尘见雁南征。

送僧无惑归鄱阳

晚扶衰惫寄人间,应接纷纷只强颜。

挂席每谙东汇水,采芝多梦旧游山。

故人独往今为乐,何日相随我亦闲。

归见江东诸父老,为言飞鸟会知还。

同长安君锺山望

解装相值得留连,一望江南万里天。

残雪离披山韫玉,新阳杳霭草含烟。

余生不足偿多病,乐事应须委少年。

惟有爱诗心未已,东归与续棣华篇。

忆江南

城南城北万株花,池面冰消水见沙。

回首江南春更好,梦为蝴蝶亦还家。

欲归

水漾青天暖,沙吹白日阴。

塞垣春错莫,行路老侵寻。

绿稍还幽草,红应动故林。

留连一杯酒,满眼欲归心。

中年

中年许国邯郸梦,晚岁还家圹埌游。

南望青山知不远,五湖春草入扁舟。

暗淡的月夜里,一群大雁惊叫着高飞而起,暴露了单于的军队想要趁夜色潜逃的阴谋。将军率领轻骑兵一路追杀,顾不得漫天的大雪已落满弓和刀。

扩展资料

《塞下曲·月黑雁飞高》是唐代诗人卢纶创作的一首古体诗,是组诗《塞下曲》中的第三首。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诗句虽然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营造了诗歌意蕴悠长的氛围。

卢纶(748?-800?)字允言,籍贯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742年-756年)末曾应进士举,安史乱起,避难移居江西鄱阳。代宗大历(766年-779年)初,又数度至长安应举,都未及第。后因宰相元载、王缙推荐,任阌乡尉、集贤学士、秘书省正字、监察御史等职。776年(大历十一年)元载被杀,王缙被贬,卢纶也受牵连,至780年(德宗建中元年)才被任为长安附近的昭应县令。

这首诗写于卢纶的人生和仕途都极为不顺时。早年间他多次应举不第,后经元载、王缙等举荐才某的管职。朱泚之乱过后,咸宁王浑瑊出镇河中,提拔卢纶为元帅府判官。这是卢纶边塞生活的开始,在军营中,卢纶看到的都是雄浑肃穆的边塞景象,接触到的都是粗犷豪迈的将士,故而创作了这首边塞诗。

 作品简介

 《杏花天影·绿丝低拂鸳鸯浦》是南宋词人姜夔创作的思念旧日情人的词。上阕由“桃叶”而触动思念远人的愁思,“待去”写出欲去未去的踌躇。下阕向恋人表白身不由己的隐痛。文笔细腻,深情动人。

 作品原文

 杏花天影

 丙午之冬,发沔口。丁未正月二日,道金陵。北望惟楚,风日清淑,小舟挂席,容与波上。

 绿丝低拂鸳鸯浦。想桃叶、当时唤渡。又将愁眼与春风,待去;倚兰桡,更少驻。

 金陵路、莺吟燕舞。算潮水、知人最苦。满汀芳草不成归,日暮;更移舟,向甚处?

 作品注释

 1、杏花天影:此词句律,比《杏花天》多出“待去”、“日暮”两个短句,其上三字平仄亦小异,系依旧调作新腔,故名曰《杏花天影》。

 2、沔口:汉沔本一水,汉入江处谓之沔口,即今湖北汉口。

 3、金陵:古邑名。今南京市的别称。

 4、风日:风光。

 5、清淑:清美,秀美。

 6、挂席:挂帆。

 7、容与:随水波起伏动荡的样子。

 8、绿丝:柳丝。

 9、鸳鸯浦:鸳鸯栖息的水滨。比喻美色荟萃之所。

 10、桃叶:晋王献之爱妾名。借指爱妾或所爱恋的女子。

 11、兰桡(ráo):小舟的美称。

 12、少驻:短暂停留。

 13、莺吟燕舞:莺啼如歌,燕飞若舞。形容春光明媚,万物欢悦。

 14、“潮水”句:引李益诗:“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这里指相思之苦。

 15、汀(tīng):水边平地,小洲。

 作品译文

 鸳鸯浦口,绿柳丝条低垂飘逸,我想起桃叶,她曾呼唤小舟摆渡。杨柳又将含愁的柳眼送与春风,我正待扬帆上路。倚着木兰船桨,又泊舟稍作停驻。

 金陵的道路,处处有莺歌燕舞。我想那无情的潮水,知道我心情最苦。芳草长满汀洲,归去合肥的打算尚未成行,此刻已黄昏日暮。重新移舟漂泊,何处是归宿?

 创作背景

 从白石词中大量存在的记梦词、咏物词等与“合肥情事”有关的词作来看,白石与旧日情人虽佳期难会,前缘不再,但他在旧日情人的缠绵悱恻之情与刻骨相思之念是终其一生的。词序中所说丁未,为公元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年)。白石于上年冬自汉阳随萧德藻乘船东下赴湖州,此年正月初一抵金陵,泊舟江上。当夜有所梦,感而作《踏莎行·燕燕轻盈》词,次日又写了这首《杏花天影》。

 作品鉴赏

 词是词人在旅途思人时写下的作品,与《踏莎行·燕燕轻盈》作于同时。可以将这两首词看做是姊妹篇,一为在舟中触景生情而作,一为感梦而作,不过所思者同为合肥姊妹。此篇辞藻华丽,所表达的情感非常真挚。

 起首三句写当地实有之物,咏当地曾有之事。然所云“绿丝”,却非眼中之柳,而是心中之柳。因为江南虽属春早,但正月初头决不能柳垂绿丝,惟青青柳眼,或已依约可见。故首句因青青柳眼而想到垂垂绿丝,而念及巷陌多种柳的合肥。引起怀人之思此因柳起兴,而非摹写实景,但也不是凭空落笔;金陵自古多柳,南朝乐府《杨叛儿》云:“暂出白门前,杨柳可藏乌”,是其明证。“鸳鸯浦”,江边船泊之地。以鸳鸯名浦,不仅使词藻华美,亦借以兴起怀人之思。

 “想桃叶、当时唤渡”,明点所思之人。桃叶是东晋王献之的妾。献之曾作歌送桃叶渡江云:“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来迎接。”此借指合肥情侣。古桃叶渡在金陵秦淮河畔,也是本地风光。见渡口青青杨柳,想前朝桃叶典故,再“北望淮楚”,益动怀人之思,这是非常符合生活逻辑的。“又将愁眼与春风”一句,又回到柳眼,与起句“绿丝”相呼应。这一句有两重含意:愁人所见的柳眼,自然也成为“愁眼”;春风乍到,柳眼欲绽还闭,恍似含愁。王国维曰:“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人间词话》),这是一种移情作用。词人此处所云之愁,盖寓柳可再见而人难重觅景物犹在,情事已非之恨也,故着一“愁”字,可见含蓄得妙。“待去;倚兰桡,更少驻”,先是一纵,继而一收,波折顿生,感情极其婉曲。白石此番到金陵本是路过,所谓“解鞍少驻初程”(《扬州慢》);但此行一路所经,以金陵距合肥为最近,一经解缆,即将愈驶愈远,故而情势上是“待去”,而行动上则是“少驻”。其心之痴,其意之苦,其情之深,其思之切,虽未明言,已然“尽在不言中”了。这几句刻画极其之细,心理极其微妙。

 过片“金陵路”句又一提顿。自然界的“莺吟燕舞”,于此尚非其时,所指的当然是秦淮佳丽的妙舞清歌。词人北望淮楚,心系伊人,在想象中,“金陵路”遂幻化为合肥杨柳依依的巷陌,眼前的“莺吟燕舞”也幻化为他魂牵梦萦的往日情人(白石于前一日所作《踏莎行》有“燕燕轻盈,莺莺娇软”,似与此有关)。然回首处已是前缘不再,旧俗难逢了。“算潮水、知人最苦”,着力一跌,与上句若不相承,一金陵一波上,空间不同;一欢乐,一悲苦,悲欢异趣,这是白石词中的一种暗线结构。“最苦”二字,用语最明白,最平淡,写其此际心情亦最深刻。“此恨谁知”?有“潮水”知。盖此时词人“小舟挂席,容与波上”,唯与潮水为最近。此“潮”,是刘禹锡《金陵五题·石头城》“潮打空城寂寞回”之潮。它阅历千百年业事沧桑,无所不察,无所不知。词人认为唯潮水能知其“最苦”处,亦兼以潮声呜咽,好像与自己交流心声。一“算”字亦非虚下,其意即“算唯有”,包含了除此以外别无知他心者之意。但“潮水”是词人给予人格化了的自然物,然则当前真无知他心之人矣!托喻微妙,感慨亦深。“满汀”一句推想将来。

 此行千里依人,而此时小泊金陵,行将东边,去心心相系之合肥亦将日远,归计难成,故曰“不成归”。“汀”指江中小洲,写舟中所见:“芳草不成归”,用《楚辞》含思凄恻,离散之愁,漂泊之感,一时毕观。结尾三句,衬足“苦”字。“日暮”二字,依律为短句叶韵,连上读;然依文意当属下。天已向晚,暮色四合,然心中惘然,今宵移舟何处?此化用崔颢“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黄鹤楼》)而又有所不同。

 “向甚处”,此问非问,乃表现心中惘然若有所失的神态。盖虽小驻,为时亦已无多,势成欲不去而不能,欲去又不忍,徘徊回顾,有不知身寄何处之概。无限痛楚,均注于词意转折之中,神情刻画之内。

 张炎称姜白石等数家之词“格调不侔,句法挺异,俱能特立清新之意,删削靡曼之词”(《词源》卷下)。这首词怀念合肥情侣,以健笔写柔情,托意隐微,情深调苦,而又格高语健,空灵清远,读后但觉清空骚雅,无一点尘俗气。此词为小令,然布局与慢词相似,在有限的五十八个字中,笔意纵横,繁音促节,回环往复,曲折多变,令人一唱三叹。

 作者简介

 姜夔(kuí)(1155年~1221年),南宋词人、音乐家。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在他所处的时代,南宋王朝和金朝南北对峙,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十分尖锐复杂。战争的灾难和人民的痛苦使姜夔感到痛心,但他由于幕僚清客生涯的局限,虽然为此也发出或流露过激昂的呼声,而凄凉的心情却表现在一生的大部分文学和音乐创作里。庆元(宋宁宗年号,1195~1200)中,曾上书乞正太常雅乐。一生布衣,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有《白石道人歌曲》。

原文

《送饶州 张使君 ①》

贾岛

终南云雨连城阙②,去路西江白浪头③。

滁上郡斋离昨日④,鄱阳农事劝今秋。

道心生向前朝寺⑤,文思来因静夜楼。

借问泊帆干谒者⑥,何人曾听峡猿愁?

注释

①张使君:名张蒙,唐末饶州太守。使君:汉时称刺史为使君,汉以后对州郡长官的尊称。贾岛送其赴任作此诗。

②终南:秦岭山峰之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南;城阙:城楼。也指宫阙,帝王居处。又指城市。

③西江:西来的大江,诗中泛指大江。

④郡斋:郡守的府第。唐韦应物江州集五答崔都水诗:“郡斋有佳月,园林含清泉。”

⑤道心:犹言道德观念。又指悟道之心。唐王建诗三题东华馆:“白发道心热,黄衣仙骨轻。”前朝寺:寺,官署、官舍。自秦以宦者任外廷之职,而官舍通称为寺。如大理寺、太常寺等。诗中指前朝任上的长官。

⑥干谒:对人有所求而请见。

赏析

诗人贾岛,出身贫寒,曾栖身佛门为僧。喜思鲜于形色,时事颇少萦怀。然而《送饶州张使君》这首诗,极尽劝勉之能事,可见他与这位张使君交情之深,方有这肺腑之言。同时表现了诗人关心民间疾苦的内在情感。

作者简介

贾岛,字阁仙,一作浪仙,唐代宗大历十四年( 779 )生,河北范阳人(今北京附近)。范阳曾是安禄山的老巢,安史之乱平定后,这里又长期为藩镇所据,处于半隔绝状态。贾岛出生于平民家庭,门第寒微。所以他早年行事率不可考。传说他 30 岁前曾数次应举,都不得志。失意之余,又迫于生计,只好栖身佛门为僧,取法名无本。贫困的家庭景况,枯寂的禅房生活,养成他孤僻冷漠而内向的性格,耽幽爱奇,淡于荣利,喜怒鲜形于色,世事颇少萦怀。但他仍酷爱吟诗,常常为构思佳句而忘乎所以,“虽行坐寝食,苦吟不辍。”贾岛也因此被视为唐代苦吟诗人的典型。

江南江北雪漫漫,遥知易水寒。同云深处望三关,断肠山又山。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难。频闻遣使问平安,几时鸾辂还?——宋代·向子諲《阮郎归·绍兴乙卯大雪行鄱阳道中》 阮郎归·绍兴乙卯大雪行鄱阳道中 江南江北雪漫漫,遥知易水寒。同云深处望三关,断肠山又山。

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难。频闻遣使问平安,几时鸾辂还? 宋词精选 , 咏史怀古 , 爱国感伤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江南江北漫天飞雪,遥知那北地正是地冻天寒。远望阴云密布的边境三关,山外有山令人忧愤肠断。

即便是天能老去海能掀翻,要消除这亡国的愤恨千难万难。不断听说朝中派人去问候被囚的君王,若不发兵抗金君王何时才能起驾回还?

赏析

上阙写景,起句“江南江北雪漫漫”气势壮阔,为全词创造、渲染出了一种特定的、寒冷空旷的氛围。“遥知易水寒”紧承起句,“遥”字表达了词人与帝后相隔遥远,但是因为心中牵挂,所以能够知道他们在远方被幽禁的痛苦,这种痛苦应该不止是肉体上的寒冷,还有精神上的折磨。“易水”源出河北,词人一方面借此点出北方国土的沦陷,一方面又取荆轲之所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句意,增添悲愤之感。“彤云深处望三关,断肠山又山”是词人看到的景象,在这里借景抒情,抒发了词人内心的凄凉情感。

下阕抒情,“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难”表达了词人对金人的痛恨之情。“天可老”化用了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天若有情天亦老”的诗句,“海能翻”化用了汉乐府《上邪》中“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才敢与君绝”的诗意。词人用这些根本不可能办到的事情,来说明让自己忘却国耻家仇的不可能。即便是“天可老,海能翻”这些万不可能发生的事情都发生了,也不能消除对金人的仇恨,以极夸张的比譬反衬自己的创巨痛深。“频闻潜使问平安”,明明是天翻地覆亦难消除的深仇大恨,朝廷所作的竟然只是遣使问候这样轻飘飘的表面文章,两相对照,令词人黯然神伤,悲愤莫名。“几时鸾辂还”,以问作结,表现词人对时局的深切忧虑。

创作背景 绍兴五年(1135)冬天,词人冒雪前往鄱阳,大雪纷飞的天气使词人感受到了被囚禁在金国的徽、钦二帝痛苦,词人又联想到因为国内主和派阻挠而导致的北伐失败,心有所感,写下了这首词。向子諲(yīn)(1085-1152),字伯恭,号芗林居士,临江(今江西清江县)人。哲宗元符三年(1100)以荫补官。徽宗宣和间,累官京畿转运副使兼发运副使。高宗建炎处任迁江淮发运使。素与李纲善,李纲罢相,子湮也落职。起知潭州,次年金兵围潭州,子諲率军民坚守八日。绍兴中,累官户部侍郎,知平江府,因反对秦桧议和,落职居临江,其诗以南渡为界,前期风格绮丽,南渡后多伤时忧国之作。有《酒边词》二卷。

向子諲

清溪奔快。不管青山碍。千里盘盘平世界。更著溪山襟带。 古今陵谷茫茫。市朝往往耕桑。此地居然形胜,似曾小小兴亡。——宋代·辛弃疾《清平乐·题上卢桥》

清平乐·题上卢桥

清溪奔快。不管青山碍。千里盘盘平世界。更著溪山襟带。

古今陵谷茫茫。市朝往往耕桑。此地居然形胜,似曾小小兴亡。 宋词精选 , 写景 , 山水 , 思索人生天上低昂似旧,人间儿女成狂。夜来处处试新妆。却是人间天上。 不觉新凉似水,相思两鬓如霜。梦从海底跨枯桑。阅尽银河风浪。——宋代·刘辰翁《西江月·新秋写兴》

西江月·新秋写兴

天上低昂似旧,人间儿女成狂。夜来处处试新妆。却是人间天上。

不觉新凉似水,相思两鬓如霜。梦从海底跨枯桑。阅尽银河风浪。 宋词三百首 , 宋词精选 , 七夕节 , 记梦思乡露晞向晚,帘幕风轻,小院闲昼。翠迳莺来,惊下乱红铺绣。倚危墙,登高榭,海棠经雨胭脂透。算韶华,又因循过了,清明时候。 倦游燕、风光满目,好景良辰,谁共携手。恨被榆钱,买断两眉长斗。忆高阳,人散后。落花流水仍依旧。这情怀,对东风、尽成消瘦。——宋代·王雱《倦寻芳慢·露晞向晚》

倦寻芳慢·露晞向晚

露晞向晚,帘幕风轻,小院闲昼。翠迳莺来,惊下乱红铺绣。倚危墙,登高榭,海棠经雨胭脂透。算韶华,又因循过了,清明时候。

倦游燕、风光满目,好景良辰,谁共携手。恨被榆钱,买断两眉长斗。忆高阳,人散后。落花流水仍依旧。这情怀,对东风、尽成消瘦。 宋词精选 , 写景感叹

作品介绍

《寻阳送弟昌峒鄱阳司马作》的作者是李白,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77卷第12首。此诗为李白送从弟李昌峒赴任鄱阳司马信手而作。

原文

寻阳送弟昌峒鄱阳司马作

作者:唐·李白

桑落洲渚连[1],沧江无云烟[2],

浔阳非剡水[3],忽见子猷船[4]。

飘然欲相近,来迟杳若仙。

人乘海上月,帆落湖中天。

一睹无二诺[5],朝欢更胜昨,

尔则吾惠连[6],吾非尔康乐[7]。

朱绂白银章[8],上官佐鄱阳[9],

松门拂古道,石镜回清光[10],

摇扇及干越,水亭风气凉。

与尔期此亭,期在秋月满,

时过或未来,两乡心已断。

吴山对楚岸[11],彭蠡当中洲,

相思定如此,有尽穷年愁。

注释

[1]桑落:桑叶枯落。诗中是洲名,在湓城东北大江中。汉属彭泽县,唐属都昌县,宋属安徽宿松县。

[2]沧江:诗中泛称江水,江水呈青苍色。

[3]剡水:水名。曹娥江的上游,北流入上虞,为上虞江,在浙江嵊县南。亦名戴溪。

[4]子猷船:子猷即王徽之。宋·洪迈作《寄题兄景伯清閟堂》有注。王子猷居山阴时,雪霁月朗,乘小船访戴逵,至门不入而返,人问其故?答曰:“吾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戴?”子猷船即出此典故。

[5]无二诺:有成语一诺千金。无二诺即遵守诺言。

[6]惠连:南朝宋谢惠连能文,为族兄谢灵远所赏识。后来诗文中因以惠连作为“从弟”的美称。李白称昌峒(真名不详)为从弟。

[7]康乐:南朝宋谢灵远袭封“康乐公”,封地在今江西万载县东。康乐即指谢灵远。诗中李白自谦,我则比不上谢灵远,愧为你的兄长。

[8]朱绂白银章:朱绂,红色的祭服或朝服,又指古代系佩玉或印章的红色丝带,绂,绶也。银章:银质的印章,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凡吏秩比二千石以上,皆银印青绶”。谓刻曰:某官之印章。

[9]上官佐鄱阳:上官,指大官,言昌峒曾是个大官。如今却辅一个地方官。司马,隋唐时,州府佐吏有司马一人,位在别驾、长史之下。诗中有大材小用之意。

[10]石镜:石制之镜,又指如镜的山石。诗中指庐山石镜。

[11]吴山对楚岸:吴头楚尾,江西的代称。江西位于吴地上游,楚地下游。古代,九江、鄱阳均属楚地,但鄱阳近吴地。诗中指鄱阳、九江两地。

赏析

此诗为李白送从弟李昌峒赴任鄱阳司马信手而作。着笔写的是兄弟之间的情感,而描绘的沿途景色却淋漓尽致、有声有色,情景交融,令人倍感亲切。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护府管辖)。幼时随父李客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他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公元742年(天宝元年),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唐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公元756年,即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失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5岁随父迁至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昌隆县(712年更名为昌明县,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南)。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于安徽当涂,享年61岁。

李白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事物和具体时间做细致的`描述。洒脱不羁的气质、傲视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易爆发的强烈情感,形成了李白诗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他往往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的奔涌而出,宛若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他的想象奇特,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5300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