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主要表现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主要表现,第1张

1高度攻击性;2无羞惭感;3行为无计划性;4社会适应不良。

社会人格障碍(antisocialpersonalitydisorder)又称无情型人格障碍(affectionlesspersonalitydisorder)或社会性病态(sociopathy),是对社会影响最为严重的类型。患病率在发达的国家为43-94%,我国台湾地区为03%。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特征是高度攻击性,缺乏羞惭感,不能从经历中取得经验教训,行为受偶然动机驱使,社会适应不良等,然而这些均属相对的。

1高度攻击性。反社会人格患者具有高度的冲动性和攻击性已众所周知,然而却有一些并无攻击行为。Cleckley(1941)区分病态人格为两类,一类为冲动-攻击型,一类为社会退缩型。Buydeus-Branchey等(1989)发现15岁以前有暴力行为的人到成年较之那些15岁以前无此类行为者易于发生暴力。他们将反社会人格分为具有攻击型行为和不具有者两类,前一类具有终生发生身体暴力的倾向。

2无羞惭感。认为此类人无羞惭感,缺乏与焦虑相关的自主神经反应(包括皮肤直流电反应)。James等(1983)对反社会人格和非人格障碍者各524人进行焦虑和抑郁的观察,结果发现25%的反社会人格患者存在焦虑和抑郁,其发生率与对照组并无显著区别。

James等称谓那些伴有焦虑和抑郁的反社会人格为“心绪恶劣性精神病态(dysphoricpsychopathy)”,这类人与不伴焦虑的反社会人格患者比较,表现智力功能困难、存在自杀观念、易于激惹、伴发其他神经症特点,住院时间长,对治疗反应不良。他们认为伴发焦虑和抑郁的精神病态可能代表一种特殊的综合征。Blackburn建议将精神病态分为焦虑和非焦虑两型,前者为继发性人格改变;后者为原发性精神病态,相当于Karpman(1948)的真性精神病态(truepsychopathy)。

3行为无计划性。精神病态患者的行为大多受偶然动机、情绪冲动、或本能愿望所驱使,缺乏计划性或预谋。Arieti(1967)区分精神病态为单纯型和复杂型,二型均系自我中心,但单纯型的反社会行为一般缺乏预谋,而复杂型精神病态患者往往在事情发生前有计划,而且可以达到行为的目的。因此单凭计划性有无而确定攻击行为的性质是不适当的。

4社会适应不良。ICD-10(1992)认为反社会人格障碍常因其行为与公认的社会规范有显著背离而引人注目。适应不良是精神病态患者的重要特征。由于对自己的人格缺陷缺乏自知力,不能从经验中取得教益,因此本症是一种持久和牢固的适应不良行为的模式。然而,一些学者曾提出适应良好的病例。Henderson(1939)提出创造性精神病态状态,而且举出2名病例在不同道路上发挥创造力,但2例彼此之间甚少共同之处。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ASPD)是一种严重的心理障碍,也被称为反社会人格障碍。它表现为对他人权益和社会规则的持续无视、不负责任和冷漠的行为模式。患有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人往往缺乏对他人的同情、内疚感和责任感。

以下是一些可能表明一个人可能患有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特征:

1 违法行为:患有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人可能经常从事违法活动,如欺骗、偷窃、操纵、欺诈或暴力行为。他们可能无视他人的权益和社会规则,漠视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2 缺乏责任感:他们往往缺乏责任感和自我约束力,无视自己的义务和承诺。他们可能经常违反法律、规定或契约,不负责任地对待工作、学业和家庭责任。

3 缺乏同情心:患有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人通常缺乏同情心和对他人的关心。他们可能无视他人的痛苦、需求和权益,对他人的情感反应冷漠或漠不关心。

4 欺骗和操纵:他们经常使用欺骗、操纵和胁迫的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可能说谎、操纵他人的情绪、利用他人或欺诈他人以获取个人利益。

5 缺乏后悔和改变的愿望:患有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人可能缺乏对自己行为的后悔和愧疚感。他们往往不愿意改变自己的行为,也不认为自己的行为有问题。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确切原因尚不完全清楚,但遗传因素、家庭环境、社会因素和个体特质等多个因素可能相互作用,导致该障碍的发展。治疗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方法通常包括心理疗法、行为疗法和社会支持的综合干预。

请注意,只有经过专业的心理学评估和诊断才能确定一个人是否真正患有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如果您或您认识的人表现出反社会行为模式,并且这种行为持续影响到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请咨询心理健康专业人士以获取更准确的评估和帮助。

00 导读

你看过英剧神探夏洛克吗,夏洛克在第一集开篇的时候,他说我不是冷血症,你搞清楚我是高功能的反社会。这句话多少说明了人们很容易把冷血症,反社会以及反社会人格障碍的混淆起来。

01 区别

反社会人格、反社会人格障碍都是后天形成的,就是更多的是心理原因。和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养育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冷血症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精神变态,这是另外一种。更多的是先天形成的,就和我们平时说的色盲会有点像。当然后来也有人说,早年的这些养育也会影响一个人大脑和基因的形成,后天的养育也可能是有影响的。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是按照症状表现来罗列的,而反社会人格,冷血症都没有被收录在诊断手册里面。

我们回来看反社会人格。当然实际上夏洛克并不是真的反社会人格,他可能有点强迫高智商,有点敏感,但是他不是个典型的反社会人格。

大家或许很容易联想到变态杀人狂,你仔细了解下来会发现,无论是反社会人格,还是冷血症,这些特征都有可能是存在于我们的同事。

他们都有功能的一面,有积极意义的那一面。但不同的是,因为反社会人格在人格程度上,无论在哪一个谱系里面,就健康普及的健康端到病态这一端,它都是还挺有破坏力的。

02 反社会型人格

反社会人格,由于中文翻译的不准确性,总让人误以为是一个特别反对社会攻击社会的人,然后就错误的让我们觉得这样的人可能离我们很远。

但其实按照英文的词根,so show pass的意思是在社交上病态的人。怎么病态呢?最核心的就是他们没有愧疚感。

反社会型人格,哪怕是高功能的,社会功能和人相处能够适应社会能力还不错的这些人。在人际交往中,他也会表现出我在别人面前是一个样子,然后我自己是一个样子。

永远在别人面前是一个说谎的装出来的形象,这个是反社会型人格的一个非常主要的特点。他们通过模仿和共情别人的感受来诱惑别人上钩。

△ △ △ 案例 △ △ △

之前在新闻上出现的杭州保姆纵火杀人案里面那个保姆,从所有新闻报道出来的描述上来看,它其实是具有很多反社会性人格的特征的。

反社会人格不在乎他人的情感,缺乏愧疚感。行为经常是特别有操控性的,操纵别人,非常以自我中心,而且它有为了达成自己的那些目的,随意撒谎的能力。

所以这些人可能不是电视上的那些一定严重到杀人放火的这些杀人狂,他们有可能是您日常的朋友,约会的对象,有可能是你的邻居,然后也有可能是你经常觉得她好可怜,必须要帮他,要常常借钱给他的那些朋友。 

他们可能是你身边的人。因为道德感和愧疚感这件事儿你是没有办法肉眼看见的,它可以伪装。研究表明说反社会人格没有这种比如温暖天然的亲近感或者这种责任感,但是他们知道怎么去伪装,他们也知道怎么做,能让人们以为他们有这样的特质。

所以实际上在临床工作里面,哪怕是专业的精神科的工作者,也经常把反社会人格诊断为自恋型或者边缘型人格障碍。

03 反社会型人格特点

第一个是行为冲动,有可能会伤害到别人,而且伤害了之后,他觉得你应该不会有什么反应,或者他会表现得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第二点就是操纵他人,无论是直接的或者是间接的这种操纵,有时候表现为他装可怜,或者用特别勾起你同情心的方式来操纵你,或者操纵别人。

第三,在不同的时候,在不同的地点,他对待你的态度完全不同,但是没有什么显而易见的原因。在不同的情境下,这个人好像换了一个人。

第四就是只要能够达成他的目的,可以随意撒谎。如果为了不让你起疑心,能够一个谎言连着一个谎言。

大到有时候在新闻上看的那些特别匪夷所思的说谎者,逃过了各地的警方等这样的人。小到办公室里面或者交往的同学朋友,当着你的面子,一个谎接着一个谎。有的时候和身边的好朋友一对谎就出来了,但是他表现得好像没有发生过一样。

第五点就是所有的错都是别人的,反社会人格绝不会为自己的错误或者误导了这些行为承担任何责任。

第六点就是操控别人或者伤害到别人的时候,很享受这个过程,而且有的时候会忍不住表现出来。

我们前面提到的杭州保姆,这种是冲动的杀人狂。更日常的情况,比如说平时的朋友,非常爱说谎,特别爱搬弄是非,故意要挑拨人际关系,在人前说好话,背后说小话,做这些事情要达成他的目的,甚至有时候觉得这也不会达成什么,就是为了对自己真的特别好的目的。 

反社会人格往往比较容易紧张和激动,大呼小叫,情绪更容易不稳定。从一个人的职业发展上,或者一个人过去的历史里面,其实能看到多数时候因为这些特质,没有办法在同一个地方呆太久,所以多半他的工作会换来换去。

当然并不是所有换来换去的人都有反社会型人格,这绝不是这样。但是对于反社会性人格的人,很难在一个地方稳定的呆下来。

这些人不是完全不能够和别人建立起亲密关系,但是非常困难。对于他们来讲,长时间地遵守一个社会或者一个团体的规则是很困难的。所以他们呈现出来的行为会显得很冲动,没有什么计划性。 

04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诊断标准

一个人从15岁就开始不断地损害别人的权益,违反法律等等。然后到成年之后还持续了一段时间。这件事情不是我突然遭遇了一个巨大的创伤,或者我突然遭遇了一个特别大的应激事件发生了这样的情况,而是一个持续出现的状况。 

△ △ △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表现 △ △ △

第一就是没有办法遵守法律,会不断地做一些违纪违规的事情。

第二就是撒谎,欺骗控制他人,这些目的是为了让自己开心。

第三就是行为冲动。

第四是易怒攻击性强,时不时的就要去动手骚扰别人,或者和别人打架。他们不在意别人的安全,也不在意自己的安全。

最重要的是不负责任,没有责任感,对他人没有愧疚感。这些症状从15岁之前就已经开始出现了。 

青春期的孩子们很多时候是会出现刚才说的这些症状,而且是个挺常见的症状。这个行为持续的出现,到成年之后仍然持续得出现。

因为青少年期的心理,跟整个生理的发展和家庭教养环境是有很大关系的。并不是青少年出现了这样的症状,就是反社会型人格的小孩,绝不是。

很多孩子都是有这样的特征的。所以在诊断标准里面是只持续到18岁之后。这些症状往往是出于心理因素。

如果你遇到的这样的情况,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请到相关的专业医院去咨询。

反社会人格医学上称为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主要表现为行为具有高度攻击性,无羞惭感,行为无计划性,无法良好适应社会。

1行为具有攻击性:虽然大部分反社会人格都会具有攻击性和冲动性,但部分社会退缩型并不具有攻击性行为,不具有暴力倾向。

2无羞惭感:对于错事并无羞愧感,缺乏与焦虑相关的自主神经反应。少数人群可感到焦虑、不安,相对于不伴有焦虑的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更容易表现智力功能困难,存在自杀观念,易于激惹或伴发其他神经症特点。

3行为无计划性:精神病态患者的行为常由于自身愿望所驱使,缺少计划于预谋,一般是偶然、突发奇想,不考虑后果做事。

4无法良好适应社会:反社会人格障碍者在人群中因为与公序良俗相悖的观点和行为而引人注目,适应不良是精神病态患者的重要特征,具有持久性和牢固性,缺乏自我认识,无法从过往经验自我审视。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是一种心理障碍,常表现为无视社会规则、不顾他人感受、欺骗、侵犯、操纵和暴力行为的倾向。这些人可能寻求刺激,冷漠、无情、缺乏同情心和负责任感,并常常表现出不负责任、草率行动和危险行为。他们可能对他人的权利和感受漠不关心,因此通常会有社交、情感、职业或法律方面的问题。

反社会性人格(antisocialpersonality),又称无情型人格障碍(affectionless personality disorder)或社会性病态(sociopathy),是对社会影响最为严重的类型。患病率在发达的国家为43-94%,我国台湾地区为03%。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特征是高度攻击性,缺乏羞惭感,不能从经历中取得经验教训,行为受偶然动机驱使,社会适应不良等,然而这些均属相对的。具有这种性格的人往往缺乏道德观念,缺乏罪恶感,情感不成熟,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自我控制能力。特征行为是以冲动和不负责任的方式,有时是敌意和严重暴力显露内心冲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5746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