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情感障碍是什么病?双向情感障碍有什么症状?

双向情感障碍是什么病?双向情感障碍有什么症状?,第1张

一、双相情感障碍的概念

一般是指临床上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西方发达国家90年代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双 向障碍终生患病率为55%-78%,双相障碍是一类临床常见且危害严重的重性精神疾病,多起病于成年早期,该病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其遗传倾向较精神 分裂症、抑郁症等更为突出,遗传度高达85%,父母若一方患有双相障碍I型,其子女患双相障碍的几率约为25%,若父母双方均患有双向障碍I型,则子女患双向障碍的概率达50%-75%。。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认为是遗传、神经生化、神经内分泌、神经免疫、社会心理因素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临床表现

典型躁狂发作表现:心情愉悦或容易发脾气,言语增多、高谈阔论,自我感觉良好、自信心膨胀,活动增多、精力充沛、爱管闲事,计划多但虎头蛇尾,行为挥霍或鲁莽,睡眠需要减少,性欲亢进。

典型抑郁发作表现:情绪低落、对前途感到悲观,愉快感缺失即无法从生活中体验到乐趣,兴趣减退或缺失,即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或既往感兴趣的事也变得索然无味, 自我评价下降,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人,一无是处,自责甚至自罪,认为自己成了别人的包袱,注意力难以集中,自感记忆力下降,睡眠障碍,食欲下降,精力减退总 觉得乏力,自感脑子反应迟钝,自杀观念或行为。

三、临床现状

它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共病率的特 点,该病对患者的婚姻、子女、职业等诸多方面均有严重影响, 15~44岁人群中,在全球范围双相障碍为致残原因的第六位。该病临床上误诊率高、识别率低、自杀风险高,完全治愈率低,很多患者面临着抑郁的慢性迁延、 转相的频繁、转相的突发等。

四、提高识别率,还需要家庭成员的参与

双相障碍从发病到准确诊断的平均延迟时间是 5-10年,超过1/3的患者至少10年或以上才被确诊为双相障碍,其中60%的患者曾被误诊为抑郁症,近几十年来,大量的国内外研究均证明了双相抑郁与 单项抑郁有诸多不同的临床特征,多数研究显示,与单相抑郁相比相比,双相抑郁患者发病年龄偏早(小于25岁),抑郁发作次数多或频繁发作,伴有非典型症状 概率高,比如食欲旺盛、体重增加、睡眠增加,伴有精神病性症状概率高,共病多见,双相障碍的阳性家族史也是风险因素之一。

造成误诊率高、识别率低的最主要原因是轻躁狂的难以识别,对于轻躁狂状态常被患者感受到抑郁缓解或作为一种快乐的情感体验,持续时间相对短暂和具有自我协调的心境状态,故 轻躁狂患者极少自发报告这种情况,那么这时家庭成员的细致观察就显得非常重要,因此要减少误诊率,提高识别率,除了需要临床大夫需要不断提高临床诊疗能力,同时还需要家庭成员的共同参与。那么作为家庭成员对此能做些什么呢?首先:患者有过首发抑郁之后,要多关注患者情绪的波动、行为的变化、语量的多少、 与人的沟通、内心的体验、言语的内容等的变化,尽可能地回忆患者是否有过持续几天的觉得心情愉悦,或发现脾气的变化,或变得勤快了,或一反过去的羞涩而表 现健谈,爱吹牛,感觉不到困倦,工作能力提高,睡眠需求减少,创造性提高,有很多想法等,并向大夫详细表述。另外:密切接触的家庭成员也可以了解一些简单 易操作的测查量表,并借助这些工具来筛查,有助于早期识别及提高警惕性。比如:32项轻躁狂症状清单。

五、症状缓解后是否需要维持治疗?维持治疗的时间是多长?

精神疾病的治疗要以患者为中心,既要考虑患者短期的症状控制,还要考虑到患者的终极目的就是回归社会,因此维持期的主要任务是防止复发,加强心理、社会及职 业的康复,维持治疗可以降低复发的频率,延长间歇期,维持治疗时间越长,复发的几率越低,那就究竟维持多长时间?对此目前尚无定论,一般根据患者疾病发作 的频率、治疗的敏感性、病程的长短研究报道,双相障碍首次复发的平均时间为29年,一次躁狂发作后有90%复发,躁狂在第一年中的复发率为51%,2年 后为33%,四年后28%,即使维持治疗,在发病后的一年内仍有37%的双相障碍患者复发,5年复发率达73%。对于抑郁来讲,如果在第一次治疗后即获得 痊愈,一年内复发率为33%,如果经两次治疗获得痊愈,一年内复发率为50%,如果经过三次治疗才获得缓解,高达50%的患者会在半年内复发。选择何时试 停药要根据上述情况并结合服药后的不良反应去权衡风险获益比,因此如果患者服药后不良反应不明显,在保证定期检测各项监测指标如心电图、血常规生化内分泌 各项、血药浓度等基础上,尽可能久地维持服药,国外有文献提倡应尽量无限期地持续维持,那是否能长期维持治疗,良好的家庭、社会支持不容忽视。

答案:李超平量表是一种用于评估抑郁症严重程度的工具,共有20个项目,每个项目有4个选项,分别对应不同的程度。计分方法是将每个项目的得分相加,得到总分,总分越高,抑郁症状越严重。

解释:李超平量表是中国精神医学专家李超平教授设计的一种自评量表,其主要用于评估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该量表有20个项目,每个项目有4个选项,分别对应不同的程度,包括“没有”、“有时有”、“经常有”、“总是有”。被评估者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答案,然后将所有项目的得分相加,得到总分,总分越高,抑郁症状越严重。

拓展:李超平量表是一种常用的抑郁症评估工具,其优点是简单易行、易于理解和使用。但是,该量表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只能评估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不能确定具体的抑郁症状类型,也不能确定抑郁症状的病因。因此,在实际使用时,需要综合考虑其他因素,如病史、临床表现等,进行综合评估。

双相障碍分多重类型。

在学习神经症抑郁症的动力学分析时我关注了到了这其中最容易混淆,更复杂,医学上也更容易误诊的双相情感障碍,于是分别对抑郁和双相做了更多功课。

目前我自己的观点是:抑郁症可以尽量治疗,双相要尽量控制症状(并非不治疗)。

以下部分是我在探索过程里遭遇到双相时候的具体感受。

抑郁痛苦吗?我觉得抑郁的痛苦其实不亚于双相。如果你对抑郁症有所了解,可以从这个量级上去理解双相的痛苦。

1、由双相引起的人际压力和信任危机

――别激动,激动就是你有病。

双相情感障碍又称躁郁症。从字面意思看很好理解。有抑郁又有狂躁。从目前接受度而言,大家并不太了解双相情感障碍。所以哪怕患者本身承受了巨大精神痛苦,自己也很难知道自己是因为这个“病”。

这个例子就是我父亲。

他基本上大半辈子都被贴上“脾气暴躁”性格“急躁”的标签。但是在我母亲眼里,父亲又是一个善良的,温和的,有爱心的人。

就是这么矛盾。当人们去评价一个双向患者,往往有着极其冲突的描述。人们往往把这种性质归结为人格和性格,却基本没有人认为这是一种疾病症状。

所以痛苦的点在哪?

和性格本身相比,他们内心里有一种巨大的自我怀疑和难以对自己形成客观正面的自我认知。

这简直太可怕了。

你不知道你是谁。A说你霸道,b说你暴躁,c说你不成熟冲动,d说你有才。

可你心里对你自己的认识并非这些。

你一边自我怀疑,一边又不得不接受现实给你的铁证如山的反馈。

另一个角度叫信任危机。刚有讲到,双相有时候被认为是性格问题。比如说在狂躁期过分自信,思路飞跃,甚至会因为过分表达显得过于跋扈,容易祸从口出,暗地里会得罪谁根本不知道。

但是,关键是,双相情感障碍的人有可能自己就是个内向性格的人。

可能他的舒适区就是一个人舒服的待着。但是狂躁期间他总是控制不住的有表达的能力和欲望。(这跟很多艺术大师也有相似之处)。

久而久之,人们无法对你有一个定向的认识。

所以很多时候哪怕一个双相患者确实非常有才干。但是由于在抑郁期又表现的过于内缩,人们的眼里认为是不靠谱的,不稳定的,不可信赖的。

谁愿意成为一个别人眼中无法信赖的人?

难道得了双相自己就要放弃对自我的期望吗?

这种行为和自我的巨大矛盾,以及因此造成的人际危机和压力,会长久的折磨一个双向患者。

严格来讲这是社会功能受到损害的。这是人在世上的立足之本。

这叫人焦虑和不安。

2、单向的抑郁和狂躁痛苦体验。

――冰与火之歌,并不令人愉悦。

抑郁是痛苦的,狂躁同样是痛苦的。抑郁期的时候基本就是抑郁症的典型表现。失去兴趣,空虚感,无价值感,自责,懊悔,过分自我剖析,没有食欲或者睡眠障碍。

狂躁时候就是狂躁症的典型表现。脑袋像过电一样的思路飞跃,想写的感觉永远写不完,想倾诉,想喝酒,想做爱,想飙车,想蹦极,想自己成为世界最可爱的人。

从我对父亲的观察而言,狂躁期间人的攻击性比较大。

每个人的表现各有不同。

在我父亲的躁狂阶段,我是家里的主要火力承担者(那段时间是我的青春期,who怕who啊!)

在此不再累述。

大部分双相的人是两种情况有比例上的区别,有的抑郁时候多,有的躁狂时候多。

抑郁期间会陷入长久的思考。行动力瘫痪。等到狂躁期经常要努力回忆我思考过什么,哪里想做的没有做,用狂躁期的行动力去弥补抑郁的拖延。

狂躁期期间非常容易暴怒。会提示离最近的人不要理自己。也不要关心。

就这样把自己关进一个自己想象中的笼子里。

有点艺术天分的,画个画,做个谱,一两天不睡也不会困。有时也会写一些文字,但可能太消耗脑力,经常越写越痛苦,一种恨不得拿十个脑袋和手同时工作的那种抒发感 像压不住的火山 。

虽然心灵的痛苦通过这种消耗可以抵消一些,但是换来的是长期的内分泌失调和黑眼圈。

别说抑郁症,狂躁症,双相,单把睡眠障碍送给一个人,就接近摧毁。从这个角度而言,双相就是一个十足的勇士。

在人群里的双相,可能被认为太阴郁,性格内向,也有可能认为太外向,自信过人。

但很少有人看到双相真实存在的另一部分,更难说被理解。

上帝给抑郁症(躁狂症)开了一个玩笑,买一送一。

3、抑郁和狂躁两极切换的巨大心灵创伤。

――蹦极之时,周围没有安全绳。

这种切换接近断崖式的极端。双相越严重,切换的频率就越快。

可能昨天你还跟同事和客户在一起嗨歌逛吧,展示你商业上的宏图大略和营销的鸡贼九九,晚上回到家突然感觉我今天的表现真的非常的傻x,进而你开始陷入自我谴责和讨伐,甚至曾经骄傲的一切都成为你的羞耻感的来源。

和精神分裂不同的是,你可以回忆起之前的各种细节,你确定都是你说的和你做的,但此刻,你笃定的东西突然有一种崩塌碎裂的感觉,这种感觉绑架了你。所有的体会都变了。

这种断崖式的体会让人有一种崩溃的痛苦。

如果崩溃发生在抑郁期,加重抑郁思维你会更加否认自己的价值,陷入意志瘫痪。如果发生在狂躁期,你想发脾气扔东西原地爆炸。

冰火两重天。

炼钢也不过如此了。

只是普通人而已,却因为双相,要过上长久的炼狱般的心灵折磨和自我消耗。

对你来说,表达自己的感受不容易,也许是因为早年没有人能用心用你想要的方式对待你、照顾到你的感受,他们都希望你听话,你可能就觉得听话是最安全的生存之道,乖巧听话也意味着看他人的脸色,压抑自己的内心,时间久了你的内心世界就被自己屏蔽了。

而生命的本能是表达自己,满足自己,双相 情感 障碍是自己的攻击性不能释放,又不允许自己抑郁和消沉,怎么都放不过自己。

如果想要自救,就从允许自己做小孩子开始,不在乎他人的期待,让情绪自由流动,想哭就哭,想笑就笑。

照顾好身体的需求,想吃就吃,想睡就睡,大胆地宠爱自己,让那个被压抑的本能出来透透气,你的心会慢慢清爽起来。[玫瑰]

相信你比我更加清楚,你的情绪不稳定,就像站在跷跷板上一样,无法掌握平衡,没错,双相 情感 障碍就是这样的一种疾病,以情绪高涨与情绪低落交替出现为特点。经常有病人描述自己的情绪就像过山车一样,高涨时还好,低落时非常痛苦,甚至总想着死去。

抑郁时表现主要为

1心境低落,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悲观绝望,自责,自我评价低,自觉自己没有什么用处,严重的甚至于会出现自杀的观念或者行为;

2思维迟缓,表现就是反应迟钝,很多人描述,脑子像上了锁一样;

3意志活动减退,表现为行为的迟缓,主动性减低,话少,多独处,发愣,社交活动减少,不愿与人交流;

同时抑郁还会导致记忆力注意力的下降,由此工作能力下降,还会导致各种躯体的不适。

而躁狂期则完全相反:

1情绪高涨,兴趣增加,自我评价变高,言语夸大,不切实际,容易冲动,发脾气,会采取一些平时不会做的危险行为,比如开快车,严重时甚至出现夸大妄想或者幻觉;

2思维速度增强,患者会自觉脑子速度变得特别快,反应特别快,语速很快,会出现随镜转移,看到什么说什么,想到什么说什么;

3意志活动增强,行动变多,话多,无法打断,社交活动增加,性欲增强,但这是在透支精力。

躁狂期容易出现一些冲动伤人的危险,或者激情犯罪,需要注意,这个时期应尽早住院。

现在你已经初步了解了双相,那现在我要告诉你该怎么办,那就是不要放弃希望,积极治疗,调整心态,勇敢面对你接下来的生活,学会平衡和调整你的情绪。

双相的你要学会反思,去识别自己的情绪变化,可以每天把你的情绪变化画在纸上,便于更直观的了解你的情绪变化。

双相药物治疗非常关键,药物可以帮助你稳定你的情绪,需要长期服药,虽然很困难,但要坚持下来。

每一次的复犯只会让病情更加严重,对你的 社会 功能也会有负面的影响,坚持下去,掌控好自己的情绪,你会好起来的。

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双相 情感 障碍以及精神分裂等所有所谓心理、精神疾病的真相与解决之道

心理和精神问题是当前非常严重的一个 社会 现象,尤其是在孩子中也越来越多,实在让人痛心疾首。由于不明真相和解决之道,多少人沉浸在别人无法想象的内心痛苦和绝望当中,甚至想放弃生命。也造成无数家庭濒临崩溃。我作为一个从二十多年心理痛苦中走出来的人,发自内心地想帮到更多和曾经的我一样痛苦的朋友。

首先,我想要告诉大家,选择结束生命是一个极其错误的选择。结束生命并不是痛苦的结束,而恰恰是另一个没有尽头的更加无数倍痛苦的开始。生命永远不会结束,每一段生命都有它的意义。

其次,我想告诉大家,所有所谓心理和精神疾病,无论什么类型,无论自认为多么严重,无论身心症状多么复杂,都不过仅仅是一种外在表现而已,也就是说仅仅是症状,是结果,但并无实质病变。这些所谓心理和精神疾病为什么难治愈?是因为我们大多数当事人并没有真正搞清楚心理和精神疾病的本质、真相和根源。如果找到了心理和精神疾病的根源,无论问题轻重,无论情况多么复杂而又与众不同,任何问题自然都会迎刃而解。所有心理和精神疾病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是不同的人的情绪、躯体症状表现不同而已。由于症状可谓千奇百怪,人人不同,也就有了不同的病名,但痊愈的过程和途径是完全一样的。

那么,心理和精神疾病的根源是什么呢?

一般的人遇到负面情绪很快就放下了,但我们不行,非要解决它,哪怕鱼死网破,结果越来越严重。殊不知,不去解决问题,转而放下问题就解决了。根本没有什么需要解决的,根本没有什么心理和精神疾病。这些压根就不需要管的问题在我们把它当成一个问题去解决的过程中产生了所谓的各种心理和精神疾病。

情绪和身体是相关的,负面情绪也会引起一些生理和躯体的变化,也就是所谓的各种检测结果和躯体症状。其实,这些变化只是负面情绪引起的生理变化,并无实质病变。如果负面情绪消失了,这些躯体症状也会很快随之消失。

当然,我说过,这些负面情绪和躯体症状只是症状而已,并非根源。要想疗愈所谓心理和精神疾病,减少负面情绪发生,必须从根源入手。那么,根源又是什么呢?

根源在于我们的内心,在与错误的思维模式和思想观念,在于我们非要执着于某一个东西。其实,任何人和事都具有两面性,我们却总是执着于某一面,执着于非要得到某一个人、物、结果或目标,如果是别的结果就接受不了。比如一些孩子,非要考到某一个成绩,非要得到别人的评价和认可。得不到时会痛苦,得到了又怕失去,各种担忧、害怕、恐惧。

有的人后悔过去,可后悔有什么用呢?过去的事情已经过去了。

有的人特别怨恨别人过去对自己的伤害,可伤害已经造成,冤冤相报何时了?别人只是伤害我们一时,之后一直伤害我们的是自己,何苦自己与自己过不去呢?

有的人事因为自卑。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也都有自己的长处。如果世界上每个人都一样,那这个世界还有什么意思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并没有好与坏。

有的人抱怨父母没给自己带来好的条件,可古今中外世界上出身卑微的伟人也比比皆是,我们必须学会接受现实。

有的人认为只要有钱了就会好了。但是,实际上有钱人抑郁的多的是,没钱人快乐的也多的很。快不快乐取决于自己。人的欲望时无穷的,如果思想观念不变,即便有了钱,还有会其它更大的新问题等着我们。

有的人认为只要换个环境就会好了。也许,换个新环境会带来暂时的缓解,但由于没有内心观念的改变,同样还会遇到新的问题。

有的人是因为身体得了难治的病。其实身体上的疾病和心理疾病也是一样的,就和发烧一样,是人体的自我保护,提醒我们内心错了,都只是症状而已。如果我们改变了错误的内心,疾病也就完成了使命,离我们而去。包括传染病,看似随意,实际上没有无缘无故的。

有的人把心理和精神疾病归结于原生家庭。如果相信这个理论,那我们还能有什么希望?那些一个家庭几个孩子,个个性格不同,如何解释?其实,是因为一个家庭的成员容易形成类似的错误的信念系统和思维模式。

有的人把心理和精神疾病归结于遗传,这更是荒唐。谁生下来就有心理和精神疾病?得病之前算什么?这种理论害死人。其实这也是因为一个家庭的成员容易形成类似的错误的信念系统和思维模式。

总之,原因看似各种各样,但都可归结于执着于某有个东西,总事有东西放不下。所以,只要放下了,就什么都好了。

有人说,我不知道我的原因,我是莫名奇妙得的。那怎么可能?你仔细想想,你的的所有负面情绪一定是和某个东西在挂钩,那就是我们的执着。我们脑子里不停的想的东西就是我们的执着。

有的孩子很小就得了心理问题,这也是和执着有关,这个执着很可能与家长教育理念或孩子所处 社会 关系影响有关,通过耳濡目染,孩子很小就形成了了一些错误观念,让孩子有学习压力,或让孩子产生自卑、攀比等心理。其实有时家长都不了解自己孩子在想什么。

任何痛苦背后一定都有一个执着或欲望,放下执着是解决任何问题的唯一之道。

由于错误的内心,带来负面情绪,进而带来各种身体变化。心是因,身是果,千万不可本末倒置。

我们要改变内心,不要过于追求物质,不要浏览不良网站,不要只知道索取而不知道人生的意义是奉献。奉献才是快乐之道。

很多家长不但自己观念错误,还把这些错误观念强加给孩子,自己把孩子害了还怨天尤人,还埋怨孩子。

所有的欲望和负面情绪都是负面能量,都会不断纠缠与放大,恶性循环,最终正向能量越来越少,最后甚至发展到以负面能量为荣,以正向能量为耻而毫不自知,这能不带来痛苦吗?这不就是现在 社会 的普遍现象吗?为什么大多数人活得很痛苦?这就是总根源。只是每个人的表现不一样,有的人身体得病,有人心理得病,有人遭受挫折或灾难等等。

一旦得了所谓心理疾病,我们就开始怨天尤人,就认为自己倒霉,就认为上天不公,都不认为是自己的原因,而把原因归罪于遗传、家庭、环境、贫穷、疾病等,逃避责任,让心理和精神疾病来替自己承担责任。不知错改错,又怎么能好呢?当然,这不是故意的,是没有认识到而已。我们在浑然不知中给自己戴上了心理和精神疾病的枷锁,并在痛苦中越陷越深。

其实,上天是最公平的。每个人做的错事,都必须要自己承担。如果不愿意承担,就得一直背着。我们很多人都选择了逃避责任,但怎么可能逃避得了呢?

有人去找心理咨询师倾述。倾述本身又是在释放负面能量,这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虽有暂时缓解,但最终还会招致更多痛苦。因为并没有去改变内心,怎么会有用呢?

有人希望靠药物来解决。明明是内心的问题,药物又怎么可以解决呢?这不荒诞吗?还有人希望能别人拉他一把。自己的内心别人怎么可能使上劲呢?内心只能靠自己去改变啊!在负面情绪下会产生各种天马行空的奇葩幻想,别人无论如何都是无法理解的,包括我们的父母。

言归正传,明白了这些所谓心理和精神问题的本质和真相,所有所谓心理和精神问题自然都会迎刃而解。因为实际上它本身并不存在,当然也就没什么要解决的,去解决它本身就是一个问题,还会不断恶性循环下去,直至身心无力而绝望。

如何解决呢,首先不要管看起看来无论怎样严重和无法忍受、解决的一切身心痛苦症状,找到它们背后的错误执着,努力把它放下就可以了,这样所有身心痛苦都会消失,人将获得重生,灰暗的天空重新阳关灿烂,人生充满希望、幸福、快乐!

有人说,心理和精神疾病怎么会不存在呢?我们内心煎熬的痛苦多么真实,我们现实面临的问题实实在在,我们就是睡不着觉,我们身上的症状和疾病也是真实的,我的人生就是看不到任何希望等等不一而足,这些痛苦就是明明存在啊?说不存在不是自欺欺人吗?

是的,对我们来说,一切都是那么真实。我想说的是,这些所谓真实情况都只是结果而已,并非原因,也只是表面现象,并非本质。它们并非一成不变。我们要解决这些所有问题,都必须从根源上入手。大家无论通过心理咨询还是药物治疗,都是在用现象解决现象,用问题解决问题。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会不断加重问题。

所有的心理和精神问题,无论什么样的负面情绪,都会表现为自己无法控制自己的头脑思维,想个不停,吃不下,睡不着,身心疲惫,就想去想明白,结果越想越多,恶性循环,无法控制,直至崩溃。这是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能量会逐渐被耗尽,就越来越失去了对自己思维的控制能力,最后甚至连自己的生命都打算放弃,那是身心痛苦和外在障碍都是低能量状态的幻象。在那种能量状态下,就是一个芝麻都变作一座大山把自己压垮。

这种情况下,唯有提升能量才能改变。这个能量,不光是吃饭和休息,更重要的是停止负面能量(负面思维)的侵蚀,不断提升正向能量。就是要必须打破恶性循环,停止思考(我们是永远想不完,也永远想不出结果的),并转向正向思维,积聚正向能量。有了正向能量,就有力量掌控自己的思维,掌控自己生命的一切。有了正向能量,过去那些困扰我们的问题也就由西瓜变成了芝麻。

那么,如何停止头脑思维呢?有人说我们就是控制不住想啊!其实,控制不了头脑就是因为负能量(表现为所有负面情绪)太强大了,我们被负能量所控制了。由于不同人负能量所表现的负面情绪不一样,躯体症状更是千奇百怪,也就有了各种所谓心理和精神问题的病名,其实本质上都是一样的。

只要抓住了本质,所有所谓心理和精神问题自然就不存在了,也根本就不需要去解决,因为没有什么需要解决的。无论我们是什么情况,无论有多严重,无论现实问题多么真实和难以解决,无论躯体上有任何严重,哪怕得了绝症,根源都只有一个,解决办法也只有一个。找到了根源,人生中一切问题都是肥皂泡。

我们活在梦境里,唯有醒来。谁能把梦境解决了?醒来就是,有啥好解决的?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必须要明白自己错在哪了,要明白没有谁在惩罚我们,都是自己的错。宇宙是最公平的,如果我们错了还能快乐,那才真是没天理了。其实,都是我们自己的错,不要怨天尤人,只能反省自己。什么原生家庭理论、遗传理论,根本不存在,都是害人的理论。自己的命运是自己做主,不要给自己找任何理由和借口。不要以为是家庭环境原因、是别人欺负我们、是人际关系紧张、没有钱、压力大、身体疾病等等一切现实问题造成的。错了,这些问题也都是现象,都是内心观念错误的结果,和我们的心理和精神问题一样都是同一根源的结果,都是表象,都有一个共同的错误的根。即便这些问题被解决,我们的心理和精神问题照样存在,而且还会出现更大的问题来提醒我们。内心错了,执着太多,太多的放不下,把我们的内心牢牢束缚住了。放下这下执着,解放内心。如果我们非把原因归到所谓心理疾病或家庭、遗传、环境等,那怎么会有希望?

其实,每一个痛苦,都是来提醒我们错了,让我们赶快回头。一旦回头,痛苦就失去了存在价值。我们一天不回头,痛苦就会如影随形。在每一个痛苦的背后,都必有一个执着,或有一个欲望。唯有放下执着,放下欲望才能摆脱痛苦。

过去的已经过去,接纳自己当前面对的一切,这是过去的果实,已经无法改变。未来也不存在,如果不非要执着得到一个好的结果或害怕失去什么,就不会有担忧和恐惧。我们快不快乐取决于自己,只要自己不愿意,也没有人能够伤害到我们。我们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改变错误执着,从当下开始保持正向能量的心念、语言、和行为,不再传播和释负能量,包括家里和互联网上,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从家务做起,帮助他人,奉献自己,放下自私自利,放下欲望,放下物欲执着。这些本来就是我们人生的真谛,是幸福的源泉。现在释放负面能量,将来自然结的苦果,现在播下正向能量的种子,我们的未来自然就已经改变,幸福快乐就已经上路了。哪里还会有什么心理和精神问题?哪里还有什么人生问题需要解决?哪里还有痛苦?哪里还有不平?

有的人说,我放不下怎么办?其实,无论多么艰难,没有什么是放不下的。想一想,当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什么都带不走的,不放下也得放下,有什么可以放不下的呢?不放下就得继续背着,继续痛苦,我们别无选择,也没有别人可以帮我们放下。放下的最好方法就是接纳,接纳别人和自己经历的一切,接纳未来一切可能的结果,无论好坏。我们何苦要这么认真,何苦非要与自己过不去,非要不放过自己。在现实中比我们情况糟糕的人多的是,一般人没有当回事,没有拿起来,咱们不但拿了起来,还不愿放下,让我们痛苦不堪。只要放下了就没有痛苦了。要说放不下,痛够了自然就放下了,话糙理不糙。

还有,孩子有问题的父母,求您放过孩子,放下孩子,不要管的太多,别给孩子灌输错误的观念,会害孩子一辈子的。还孩子自由,别给孩子过多压力。互联网一代,少接触电子 游戏 等一切成瘾东西和所有 不良 网站,也别再用精神药物残害孩子了!!!

最后,我可以告诉大家,我自己曾经就是一个所谓严重心理疾病的患者,长达二十多年,无论多么的绝望和无助都经历过。现在,我已经重生了。我希望把我用血泪换来的经验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够帮助更多的还陷在痛苦的无底深渊中的人走出来。希望能够挽救更多濒临崩溃的家庭和孩子。

最后总结,认为自己存在所谓心理和精神问题,并想办法去解决它,是所有痛苦的真正原因和开始,随着解决的过程,痛苦越来越大。这就是正常人与所谓心理疾病的人的根本区别,正常人没有觉得出现负面情绪和小症状问题,很快就过去的。而我们非要去解决,结果愈演愈烈。其实,不光心理问题,我们人生中的所有所谓现实问题布置上都一样如此,不解决是最好的解决,无为而无不为。由于大多数人活反了,所以很痛苦。

当然,我也知道,处于负面情绪中的朋友对于我说的这些话是难以理解的,但我希望大家静下心来反复阅读,一定会所有启发的。我们在负面情绪中时会有各种负面想法层出不穷,愈演愈烈,常人是无法想象的,这种痛苦和绝望不身临其境也是无法想象的。但是,朋友,我告诉你们,所有这一切都只是幻想而已,千万不要相信那些幻想,赶快回头,向我指的方向走,否则一定会越陷越深。

无论大家有多绝望,无论大家觉得问题多么严重和无法解决,无论大家觉得自己有多特殊。朋友,我告诉你,它就是个肥皂泡而已,千万不要害怕。

只要我们下定决心,放下执着,转向正向能量。这一念一起,我们就已经好了。万事开头难,咬着牙坚持一段时间,会越来越轻松的。一旦你慢慢体悟到了我说的话,你就醒了,并掌握了一把无比锋利的利刃,无论再遇到什么事都能轻松应对。要知道,无论如何,这是唯一能走出来的方向,只能坚持,别无选择,而且走出来也并不需要很长的时间。

一句话总结:我们之所以痛苦,就是因为我们非要执著我们有什么所谓的心理和精神疾病。它本身并不存在,但却因我们的执著而真实存在。我们非要去解决一个并不存在的问题,结果越解决问题越多、越大,恶性循环,深陷其中而不自知,直至把自己逼入绝境。其实,只要我们放下对心理和精神疾病的执著,它就很快消失了,就这么简单。过去的难是因为南辕北辙。整个过程就如同梦中醒来,你会发现就是一场空,纯粹是没事找事。一旦醒来,你也就不会再睡去,彻底解决其问题!

也就是说,心理问题在于把一些不存在的正常的事情当成问题去解决,从而产生了问题,并越陷越深,无法自拔,并出现了各种身心痛苦,从而更加坚信自己心理和精神问题的存在。唯有跳出这个怪圈,才能根本摆脱痛苦。

我上面的话有些重,也很啰嗦,是反复强调希望能真正帮到大家,引起大家的警醒,如有不当之处还请你原谅!

有感触的朋友,希望能够多多转发,帮人就是在帮己。

什么是双相情感障碍? 4大危险因素搞死你

 3月30日是世界双相情感障碍日。虽然双相情感障碍作为一种重性精神类疾病,但在我国却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3月30日这一日子更是鲜为人知,今年仅仅是在中国开展的第二年。为了让更多医生、市民了解这一疾病,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医学科借世界双相情感障碍日来临之际,我向大家普及这一疾病的知识。

 

 

 双相情感障碍之抑郁发作症状

 “所谓双相情感障碍,即躁狂或轻躁狂发作与抑郁发作反复间歇交替或循环发作为表现特征的心境障碍。两种性质完全相反的极端情绪,却在同一个人身上表现出来。”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医学科黄俏庭博士表示,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抑郁发作时,其症状表现与单纯抑郁症患者并无太大差别。患者抑郁发作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三大核心症状:①情绪显著低落,愉悦感缺乏,整天都觉得闷闷不乐,对任何事情都可能感到消极悲观;意志活动明显减退,即使是对于自己原有的兴趣爱好也提不起兴趣,更不愿和周围人接触交往;思维速度减慢,反应迟钝,有时会感觉脑袋像是生了锈的机器不灵光,甚至是一团浆糊。

 “其次,患者的睡眠质量大大降低,容易出现早醒、入睡困难等睡眠问题,少数患者会睡眠过多;饮食方面,主要表现为食欲下降,经常没胃口,进食量少,进而可能导致体重下降;严重者由于对自我评价过低甚至自责自罪,或者感觉生活非常痛苦而出现自杀观念甚至自杀成功。”

 双相情感障碍之躁狂发作症状

 当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躁狂发作时,其表现与抑郁完全相反。“根据严重程度可分为躁狂发作和轻躁狂发作。躁狂发作的患者,心境(情绪)高涨:总是无缘由地感觉非常高兴,自我感觉非常良好,甚至觉得自己非常厉害,常可见到夸大的表现;其次,意志活动增强,对任何事情都充满动力,甚至以前不感兴趣的事情都能充满干劲。”但黄俏庭博士表示,虽然他们容易对事物产生兴趣,但这种兴趣维持的时间并不长久,或许今天对这件事非常感兴趣,但第二天可能就干别的事了。

 “思维以及反应能力也会比常人快,有时由于思维过快,语言表达无法跟上其思维速度,甚至出现思维混乱。常人听起来,会觉得东一句西一句,没有逻辑性。此外,由于他们的大脑处于活跃状态,通常患者每天所需的睡眠时间较少,可能每天只需睡3、4个小时,第二天照样显得精力充沛。”

 黄俏庭博士表示,与严重躁狂相比,轻躁狂发作时症状并不是非常明显,旁人很难发现异常,患者本人也比较难区分是个人状态好抑或是病态。因此,医生需要将患者目前的状况与过去的常态作比较,仔细甄别,才能准确诊断。

 双相情感障碍难诊断医生问诊+量表是重点

 “但由于双相情感障碍是躁狂或轻躁狂发作与抑郁发作反复间歇交替或循环,而大部分患者主要因抑郁发作而来医院就医,这样一来患者很容易被误诊为单相抑郁障碍。因此,医生在诊断时需留意八大线索——起病年龄早(发病高峰年龄在15~19岁);出现发作性心境不稳定,如心境波动很大,抑郁、焦虑、欣快、烦躁不安等情绪呈短暂发作;当抑郁发作时,伴有不典型特征,如食欲亢进、体重增加等;1年内发作次数超过4次;既往抗抑郁药物疗效差,或服用抗抑郁药后转而出现躁狂症状;具有情感旺盛气质、心境恶劣气质、易激惹气质与环性情感气质等特征;具有双相障碍阳性家族史;季节性情绪变化;以及伴有精神病性症状。”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医学科贾艳滨主任医师表示,除了通过医生的问诊外,临床还可借助量表的评估作为诊断参考。例如可以让患者填写心境障碍问卷和轻躁狂症状清单问卷,若两项问卷的结果均为阳性,患者罹患双相情感障碍的可能性就非常大。

 警惕双相情感障碍的4大危险因素

 据统计,双相情感障碍的终生患病率为2%~64%。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如此高的`患病率呢“该疾病的四大危险发病因素包括:遗传因素、社会心理因素、人格气质和季节因素。其中,遗传因素的影响较大。在家系调查中发现,在双相障碍患者中,其一级亲属出现双相障碍的几率比正常人的一级亲属高出8~18倍。”

 贾艳滨主任医师表示,其次,社会心理因素如,工作压力、学习压力等等,是发病、病情恶化及复发的促发因素;而在众多人格气质中,情感旺盛气质及环性情感气质者属于双相情感障碍的高危人群。

 “此外,部分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发病具有季节性特征,秋冬季节容易出现抑郁发作,而春夏季节容易出现躁狂或轻躁狂发作。”黄俏庭博士表示,这个现象跟生物节律和光照有关。人体的代谢随着季节的变化会有节律性变化,例如冬季人体的新陈代谢速度会相应减慢,目前自然界一些动物甚至存在冬眠。此外,光照对五羟色胺等与双相情感障碍发病密切相关的神经递质的合成、分泌具有调节作用。因此,在秋冬季人体代谢减慢、光照减少的情况下,双相障碍患者容易出现抑郁发作。反之,当春夏来临,部分有躁狂特质的患者,也有可能较多在这个季节出现躁狂发作。

 双相情感障碍根据发作周期和特点可分亚型

 若确诊为双相情感障碍后,医生还会根据患者发作的循环周期,分为不同类型。“有些患者在一次发作中可以同时出现躁狂症状和抑郁症状,例如有抑郁心境的同时可有言语和动作的增多、脾气大等表现,称为混合发作。”

 黄俏庭博士表示,若在一年中,患者至少经历4次或更多的躁狂、抑郁发作,称为快速循环发作。抑郁发作和轻躁狂发作交替的循环期超过两年,且严重程度均达不到躁狂发作或重度抑郁发作的标准,称为环性心境障碍。”

 由于双相情感障碍发作周期不同,症状复杂,因此相比起单相抑郁和单相躁狂而言,治疗更复杂、更有难度。因此,该疾病的患者一定要谨遵医嘱,接受药物治疗。单纯的心理治疗无法将这一疾病完全治好。

;

双向情感障碍,也被称为双相情感障碍或躁郁病,是一种心理健康疾病,以情感波动的极端变化为特征。它被认为是一种严重的情感障碍,通常包括两个极端的情绪状态:躁狂(manic)和抑郁(depressive)。

在躁狂期间,人们可能经历情绪高涨、过度活跃、多动、冲动行为、不寻常的乐观情绪、话语过多等症状。他们可能感到精力充沛、需要较少的睡眠,并且在行为和决策上可能会表现出冲动和不负责任的倾向。

而在抑郁期间,人们会感到极度的悲伤、绝望、缺乏动力和兴趣,可能出现睡眠问题、食欲改变、注意力难以集中、自卑和自责等症状。他们可能会失去对平日喜爱的事物的兴趣,甚至出现自杀念头。

双向情感障碍的确切原因尚不完全清楚,但研究表明遗传因素、生物化学变化和环境因素等可能都对其发展起着作用。双向情感障碍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医学专业人员进行诊断和治疗。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心理疗法、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管理等。如果您或您身边的人怀疑自己可能患有双向情感障碍,建议咨询专业医生或心理健康专家以获取适当的评估和治疗。

双向情感障碍是一种心境障碍,是指患者的情绪状态在躁狂和抑郁之间反复波动,导致生活、工作、学习和人际关系的困扰和障碍。双向情感障碍的治疗需要专业的医生和药物的配合,但患者也可以通过一些自我调节的方式来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双向情感障碍的自我调节方式有以下几点:

1 建立规律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和压力。睡眠是调节情绪的重要因素,缺乏睡眠或睡眠不规律会加重情绪波动,引发躁狂或抑郁发作。因此,患者应该尽量保持每天7~8小时的睡眠时间,定时起床和就寝,不要熬夜或睡过头。

2 坚持适量的运动和锻炼,增强身体素质,释放压力和负面情绪。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和内啡肽,改善心境和认知功能。患者可以选择一些有氧运动,如散步、跑步、骑车、游泳等,每天进行30分钟左右,不要过度或过少。

3 培养积极的思维方式和应对策略,调整对自己和环境的认知和评价,避免消极和极端的想法。患者可以通过阅读、写日记、冥想、放松训练等方式来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学会接受自己的情绪状态,不要自责或否定自己。同时,也要正视自己的问题和困难,寻求合理和有效的解决方法,不要逃避或放弃。

4 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寻求家人、朋友、同事等的理解和帮助,增加自己的归属感和安全感。患者可以主动与他人沟通交流,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参与一些有意义和有趣的活动,拓展自己的社交圈子和兴趣爱好。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感受和需求,不要过分依赖或索取。

5 遵循医嘱服用药物,并定期进行复诊和评估,监测自己的病情变化和药物反应。药物是控制双向情感障碍症状的主要手段,患者应该按时按量服用药物,并且不要随意更换或停药。如果出现任何不良反应或副作用,应该及时与医生沟通,调整药物种类或剂量。另外,患者也应该定期进行复诊和评估,让医生了解自己的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当然,这些方法并不是万能的,也不是一定有效的。每个人的情况不同,每个人的选择不同。最终能否有效地调节双向情感障碍,还要看自己是否有意愿和行动。如果你真的想改善自己的情绪状态和生活质量,请不要放弃治疗和自我调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6163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