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
粉丝经济泛指架构在粉丝和被关注者关系之上的经营性创收行为,被关注者多为明星、偶像和行业名人等。
《粉丝力量大》作者,张嫱对粉丝经济的定义为:“粉丝经济以情绪资本为核心,以粉丝社区为营销手段增值情绪资本。粉丝经济以消费者为主角,由消费者主导营销手段,从消费者的情感出发,企业借力使力,达到为品牌与偶像增值情绪资本的目的”。
诞生
粉丝经济的概念最早产生于六间房秀场,其草根歌手在实时演艺过程中积累了大量忠实粉丝,粉丝通常会通过购买鲜花等虚拟礼物来表达对主播的喜爱,在节日和歌手生日等特定时期礼物的消费尤为活跃,据统计秀场的ARPU值最高可达1,000元人民币。
粉丝经济概念的产生为音乐、影视等娱乐行业指明了客户所在,区分客户和用户,并差异化地对这两个群体服务正在被业内人士普遍关注,行业期待粉丝经济的提出可以改变近年来收入低迷、新人和新作品匮乏的现实。
粉丝特征
“粉丝”,即(运动、表演艺术或某名人的)热心追随者或支持者。从社会学角度看,“粉丝”就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它具备社会群体的一般特征:
①有明确的成员关系。
②有持续的相互交往。
③有一致的群体意识和规范。
④有一定的分工协作。
⑤有一致行动的能力。
这一社会群体是“‘固定的,有规律的,情绪性的投入一个流行故事或文本’。文本来自书本、电视剧、**或音乐的形式,或者是体育或流行符号皆可”。从广义层面上看,“粉丝”是指一部分对特定话题有较大兴趣的人;从狭义层面上看,“粉丝”不仅仅是对这些话题有浓厚的兴趣,而且对其有较为深入的了解。
欧阳娜娜推出自创品牌“nabi”,陆续在微信小程序、小红书、微博等平台开设账号。并于11月22日正式发售了“云朵胶囊系列”,共8个单品,包括988元的浴袍、988元的睡衣、388元的围巾、168元的袜子等。
其实,“nabi”品牌关联公司为上海娜比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2年8月。值得注意的是,该品牌在上线前一天就因价格昂贵登上热搜,不少网友吐槽价格太贵。虽然不少网友吐槽太贵了,产品不值这个价钱。但吐槽归吐槽,粉丝的购买力可不弱。根据“nabi”微信小程序销售情况,目前“nabi”旗下已有多款产品售罄。
其实,明星凭借流量捞金的现象很正常,也是符合市场发展的客观规律。流量明星借助自身的流量进行流量变现,而高溢价是其快速变现的过程,但这背后也存在一定割粉丝韭菜,因为除了粉丝会去买,其他的人不太可能会购买。
欧阳娜娜拥有微博粉丝2000万+,其微博话题“娜娜的vlog”阅读量超过25亿次;在小红书上,欧阳娜娜拥有超800万的粉丝。千万的关注度,娱乐圈的顶流,产品背后的明星力不输任何人,然而抛开高流量背后的高溢价,单就产品本身而言,却难有保证。
就拿浴袍这样贴身的衣物,主要以舒适亲肤为主,好的价格昂贵的睡袍应该是100%精梳棉的,吸湿亲肤,五星级酒店一般用这样的材质,售价也几乎超不过三位数。欧阳娜娜自创品牌的浴袍材质为86%的聚酯纤维、13%粘纤、1%氨纶,显然并不适合做浴袍。聚酯纤维又叫涤纶,优点是结实、不易皱,缺点是闷热、不透气、不吸湿、易起球、染色性差、不适合贴身穿。这样的浴袍成本价大概在一件50元左右,加上贴LOGO,代工费用,成本也不过百元,而凭借明星高流量达到近十倍的溢价。很明显有收割粉丝韭菜的可能。
绝大部分粉丝对明星的情感都是倾向于一种欣赏和崇拜,只有极少数非常疯狂的粉丝才会把自己对明星的情感当做恋爱。1绝大部分粉丝对明星的情感都是一种欣赏和崇拜
就以自己认识的一位追星女孩为例,她的偶像是韩国男团的一位成员,朋友从这位艺人刚出道就开始喜欢他,一直追到现在。她对自己的偶像几乎是逢人必夸,一直都说他是这个世界上最完美的男生。然而那种夸也仅仅就局限于夸奖,她并不会去犯花痴,去想象着有一天这位偶像会成为自己的男朋友,因为她深知偶像和现实之间的区别,明白自己的条件和偶像根本就无法进行比较。同时她在生活之中寻找自己另一半的时候也根本就不会按照自己偶像身上的那些标准去找。其实自己的这位朋友就是千千万万追星女孩的缩影,她们对自己偶像大都是抱着一种欣赏和崇拜的心理,并不会有更近一步类似于谈恋爱的想法。
2我们一定要搞清楚偶像对于我们的意义是什么
有一部分的粉丝因为看过几个偶像和粉丝之间结缘的娱乐圈例子就天天抱有这样的幻想,期待着有一天童话故事的情节也会降临到自己的头上,这样的想法真的太可笑,也完全搞错了偶像存在的意义。偶像存在的意义应该是让我们因为他们身上的那些闪光点而发现自身的不足,因为他们对待生活的努力和勤奋而反观到自己生活的懒散,而不是让我们天天逃避现实,做着各种各样的美梦。更有一些粉丝已经疯狂到了愿意放弃自己所有的工作和学习去追随自己偶像的地步,这样的行为根本就是对待自己人生的不负责任,应该及时止损。
不应该。
偶像不该为粉丝行为买单!肖战不仅以行动证明,更用言语直接表态。当初,因为“227事件”的爆发,一夜之间肖战从受人仰望的偶像成为了万人指责的“污点”艺人,无数的责骂如瓢泼大雨般汹涌而来。
在那一瞬间,肖战成为了网友关注的焦点,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由于其粉丝的不理智行为所造成的,而肖战对这件事并没有推波助澜的行为,但是却受到了过分的指责,甚至被扣上了“偶像失格”、“偶像失声”的大帽子。
个别粉丝搞事情,大多数粉丝冷静理智偶像不用买单。我曾经在抖音里看到王源的个别粉丝得罪人,王源的大批粉丝都去道歉。
如果大多数粉丝都在搞事情,偶像应该买单,粉丝的红利偶像吃,粉丝的公益偶像认领,粉丝犯了错,就是要个人负责了?而且想一想这些粉丝打着什么名号去伤害别人的。
偶像是指为人所模仿的对象。用属加种差做分析,偶像为种,对象是属,为人所模仿是种差。偶像可以分为3类。一类是自然物,如:太阳、月亮。二类是人造物,如:明星。三类是思想物,如:神仙。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就是——为什么几乎所有的明星都不会跟粉丝谈恋爱?
(当然会有个别现象,但个别不代表整体)
以前看罗振宇有一次接受采访,他也说,他们公司在招聘的时候,不招粉丝。
(当时我不理解,为什么粉丝喜欢你们、认同你们,你们还刻意的不要粉丝呢?不过,我现在大概懂了)
虽然这些年,很多明星被包装成一个很亲民的形象,作秀的就不说了,但实际上明星们在“亲民”的时候,他的身份还是明星。
所以,如果你够理性,你就应该知道,大多数明星都不愿跟粉丝成为朋友、恋人或者同事。
为什么呢?
我不是很清楚那些大咖们,我讲讲我自己的感受吧——我不是明星,但我大概能体会明星们被人追捧的感受。
我,一个在全网有几十万粉丝的情感作者,我当然不算是明星,也不算公众人物。不过——假如明星是真正的大象的话,那么我就是一个玩具的大象。虽然有很多不同,但也会有一些类似。希望大家理解,我并不是在自我吹嘘,我只是试图去找到真相。
我说说我的经历和感受吧。
大概是因为我的文章的关系,经常会有人向我表达喜欢,欣赏、崇拜;当然也会有不少女孩子向我表白。
在2015年的时候,那时候我经常写一些很有趣的文章,所以吸引了很多妹子,她们都很喜欢我——那时候我刚尝到被人喜欢的快乐,所以非常珍惜。
其中有个女孩,每次都评论我的文章,还给我发了很多私信,大概持续了有一两个月吧,后来,我就主动要了她的微信,当时她就特别激动——啊啊啊啊啊啊,李弯湾居然加了我。
后来我们就经常聊天,她一直都很崇拜我,我觉得她温暖而明媚,可以融化我内心的坚冰厚雪,正好是我喜欢的那种类型。
我告诉她,我喜欢她。于是,我们就在一起了。在一起两年,我们分手了。
分手后,我很难过,很遗憾。
难过是因为——我觉得我让她失望了。她最开始喜欢、崇拜我的时候,她是快乐的。假如某天她不喜欢了,其实无所谓,对她和我对都没什么影响。
但是我成了她男朋友,在她要提出分手的时候,我难过,她也难过——为什么当初那么单纯的喜欢,最终变成了这副伤感的模样。。。
她原本是我的粉丝,后来成了我的女朋友。原本我在她心目中是很遥远的,但一下就成了她枕边的人。
(你可以想像一下,假如你跟你的偶像恋爱,那会是一种什么感觉?可能一开始你很崇拜她,喜欢他,但是在一起之后,你们就成了一对普通的情侣,别的情侣会遇到的问题,你们也会遇到)
我觉得我对不起她,把她对我的喜欢一点点蚕食掉。对偶像的喜欢,和对一个“人”的喜欢,是两种不同的感情。
你喜欢一个明星,你是不需要回报的,你看着他就好,你从不奢望他会给你什么。
但是当这个明星成了你的男朋友,你们恋爱了,逐渐的,你就开始有要求了。你是他女朋友,你不只是他的女粉丝,你跟别的女粉丝是有区别的。你渴望你的爱获得回报,这种时候,他身上的光环就不再有意义了。
还有,明星之所以是明星,是因为他身上的闪光点。才华也好,长相也罢,这些东西能让人着迷,但当不了饭吃,可恋爱是一件“食人间烟火”的事,是需要吃喝玩乐、打情骂俏的。
比如,你很喜欢周星驰,觉得他很帅、很有才华、很有魅力,你想嫁给他。假如——他也正好喜欢你,你们在一起了。
或许在一起之后,你就会发现,躺在你身边的那个周星驰,不是**里很有趣、很滑稽、很帅的那个星爷。
他可能不爱说话,喜欢一个人待着,逐渐的,你会发现你们不合适,你也会发现,你要找的不是一个男神,而是一个男人。
所以,明星是一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物种,远远的欣赏就好了。
可能作为一个普通人,听到有人像你表白,你就开心得不得了了。但是明星,他们不缺乏别人的喜欢,他们对于别人的喜欢,早都已经免疫了。所以明星们总是会跟那种旗鼓相当的人谈恋爱,或者那种知己知彼的人恋爱,典型的例子就是——当红明星娶了富豪女儿,当红明星娶了自己的经纪人,当红明星娶了某个模特。。。
跟他们恋爱或者结婚的这些人,都来自于他们的生活,而不是来自于舞台下,荧幕前的粉丝。
“途径”不一样,他们的伴侣,先把他看成一个普通人,再把他看成从事某种职业的人,最后才是明星——但是粉丝不一样,粉丝的“途径”是反过来的,先是明星,再是某种职业(歌手、演员),再是普通人——你看,从神到人,这落差得多大。
再打个更直白的比方吧:
你吃了某道菜,觉得非常好吃,于是你就想——啊,我要嫁给做菜的厨师,一辈子都能吃这么好吃的菜,多么美妙。可当你真的嫁给厨师以后,你发现他好像除了会做菜,别的什么都不会了,甚至连恋爱都不会谈,连浪漫都不懂。。。那种失落感,可想而知。
但是,假如你遇到了某个人,他性格很好,很浪漫,很有情调,在一起之后,你发现他还烧得一手好菜,这种好感度是逐渐增加的。
演艺行业是一个已经很成熟的行业了,明星们深知这个道理,所以会刻意的避开跟粉丝产生感情。
还有,其实,明星们没有那么爱他们的粉丝——这可能会伤害到你,但这是事实。你不妨换个角度想想:
假如你是一个大明星,你有3000万粉丝,你爱得过来吗?而且,当很多人喜欢你的时候,你早就习惯了,无所谓了。你不是因为爱粉丝,才会赢得粉丝的爱;你只有做好自己,才会有人爱。
其实,从这一两千字你大概就会明白:
那些一被表白就陷入爱情、一被感动就要跟别人回家的女孩,多半是没怎么被人喜欢过。
如果你很优秀,有很多人喜欢你,你是不那么容易把自己交代出去的。你知道你要的是什么,你知道你喜欢的是什么,你有了很多可以选择的余地。因为事实就是——你喜欢谁,永远比谁喜欢你更重要、更基础,这是一份爱情开始的前提。
但是,如果你无比普通、甚至一无是处,你这一生,能有人喜欢你,你就该感谢八辈祖宗了。
而大多数人因为都是普通人,所以才总是感叹:
在娱乐圈如何和自己的粉丝保持良好的关系,也是一门很大的学问,要是没有粉丝了,自己的演绎生涯也就走到了尽头,可是有些粉丝就是一个劲的给自己偶像招黑。
偶像和粉丝之间的感情是介于爱情和友情之间的第三方单方面的幻想追求!这种追求是没有结果的但是过程却令人眩晕向往! 而偶像对粉丝更多的是利益的需求关系。 二者都有得益,偶像得到的是金钱和精神上的成就和被膜拜感,粉丝得到的是精神上的充足感。
一直以为只有疯狂粉丝为了偶像而四处征战,各方讨伐,没想到还能关起门来搞内部斗争,这真是怪事,但想想好像也没什么好奇怪的,毕竟韩寒曾经说过,除了杀戮众生之外,还得杀戮自己。但我又认为在娱乐圈这样的说法是不对的,毕竟在我看来娱乐的本质就是消遣和娱乐。
近些年来,随着“粉丝经济”和“流量经济”的迅猛发展,催生了很多公众社交平台。在这些社交平台上,偶像可以发布一些自己的生活日常和琐事以达到吸粉和固粉的目的,而粉丝也可以为喜欢的偶像打榜做数据。因此,粉丝有更多的机会或多或少的和喜欢的偶像互动。
事实上,现实中有很多受偶像正面影响,从而达到偶像与粉丝“双赢”境界的例子,比如崇拜c罗努力训练带领法国队夺得世界杯冠军的姆巴佩,崇拜迈克尔杰克逊坚持舞蹈事业最后成为一代舞王的亚瑟小子等等。
追星本无罪,偶像与粉丝的关系也并非只是一句“你我本无缘,全靠我花钱”的玩笑话。关键在于粉丝是否会在追星的途中迷失自己,是否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欢迎大家互动评论
粉丝对明星的情感也算是一种真情感。因为经常有疯狂的粉丝放下工作,放下家人只为了追星。把自己的时间精力金钱全身心的投入到追星的过程中。他们的这种情感有一种疯狂的感觉,做为一个理智的人是不应该有这种疯狂行为的。所以大部分粉丝对于明星的情感只是基于年少的无知和肤浅。
网红经济是以一位年轻貌美的时尚达人为形象代表,以红人的品味和眼光为主导,进行选款和视觉推广,在社交媒体上聚集人气,依托庞大的粉丝群体进行定向营销,从而将粉丝转化为购买力。
2016年作为网红经济爆发元年,网络红人正在创造新媒体经济的奇迹。在这些网红背后,更多被颠覆的是受众接收信息的习惯。未来网红将会打通全产业链,整个存在方式都会发生改变。
网红的影响力为何越来越大?
每一次互联网的换代都会造就一批网络红人,但仅靠犀利言辞或另类行为保持长期的热度很难,需要有持续不断的特色内容,并紧跟媒介传播方式的变化。
与持热度超过10年的红人杨冰阳这种高产作家型网红不同,新晋网红们并不需要太多专业的技能。雪梨、张大奕、林珊珊们靠着穿衣打扮就获得万千粉丝,papi酱靠3分钟短视频吐槽社会热点就能迅速走红。
能够沉淀粉丝的网红一般具有3个特点
首先,节目的频次一般不会太低,至少是一周,甚至是每天,“最好是频次高一点,跟观众接触的概率要增加”;
其次,网红节目背后一定要有一个主线,或者说是有一个核心价值观,有一个灵魂,“你只有这个灵魂、价值观才会吸引到跟你一样价值观的粉丝跟你对话”;
再者,还要能够持续,所谓的“持续”,不仅仅是网红本身节目的持续,更意味着其背后的商业性价值开发,即“商业变现”。
她们把自己真实的生活状态分享给粉丝,就像跟朋友分享一样。这也是网红的影响力逐步扩大的基础。粉丝们在网红的生活里找到了自己向往的影子,并且觉得这比明星更真实。
网红经济是粉丝经济的一种表现形式
相比于品牌的冷冰冰,网红是鲜活的”人“,网红做的事情是“人与人的连接”因而传播的东西是有人性的。
ayawawa倾听粉丝的感情困扰,papi酱的吐槽让对某些社会现象感到不满的大众心中一快,网红电商们能通过更个性化的方式为本来很普通的产品增加情感的溢价。
在这背后,也体现出新消费群体的兴起。
90后跨入社会主流,形成新的媒体消费习惯
90后与手机
90 后是名副其实的指尖一代,手机对于他们而言早已不仅限于应对基本生活的工具,而是帮助他们提升生活品质(社交、旅游、理财、生活)以及增强个人综合竞争力(查询、阅读、自学)的贴身助手。
90 后每天花在手机上的时间为 154 分钟,高于其它三个群体。手机正不断挤压 90 后对于其它媒体的消费时间。
90后的欣赏内容多元
90 后与其它群体的另一个有趣的区别在于他们欣赏的角度十分多元,各种类型的内容都会有 90 后去欣赏。
他们是非常富有个性的一群年轻人,对内容的欣赏水平也较高。
90后追求极致内容
从小接触的一流日韩美剧帮助他们开阔了眼界,因此追求做到极致的内容。比如看似主流且沉闷的央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由于对故宫的诸多文物、以及文物修缮工作者的日常工作进行了非常细致的刻画,在
90 后网站Bilibili 播出后,就受到了许多 90 后的热捧。
90后热衷于社交
90 后多是独生子女,所以希望与他人建立更多联系;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人生阶段有关,他们非常愿意和身边同龄的或不同龄的,生活背景相似或很不一样的人接触,从多元的视角去了解他人的生活,从而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
与 80 后成长于 QQ 聊天的时代不同,90 后刚好成长在社交网络飞速发展的时代,因而他们更喜欢利用社交网络展示独立的个体,思索自我、探索世界。
这就是愿意分享的新晋网红形成的原因以及这些网红受到热烈追捧的原因。
网红10到20的商业变现之路
过去,像芙蓉姐姐这样全民皆知的网红,虽然名气响亮,但除了一些活动和表演,缺少变现渠道,一个知名的顶级网络红人月收入可能最多在2到5万元。现在,微博广告、品牌代言、直播、电商许多渠道都可以为网红制造收入。
知名网红都能做到一个月收入20万甚至100万元,她们为游戏公司拍摄一天广告,就可得到20万元的收入。比如前几年的叶梓萱,接一条微博广告的价格大概是6000元,为了避免粉丝抵触,公司还要规定每月最多只能接8条广告。
网红杨英鹏从2011年读大学开始,就尝试在线上做视频,有搞笑,也有吐槽类的。那时供上传的移动视频网站不多,分享渠道主要也是类似人人网这样有限的渠道。杨英鹏成名很早,虽然一条视频点击经常过几十万,但只能偶尔接到品牌找他做贴片广告,那时一条广告的行情是500元。
在2014年2月,他的脱口秀节目中植入了一条零食电商广告,这条广告给这家店在20天内带来了26万元的收入,几乎翻了十倍,与此相类似变现渠道已非常丰富。
在国外,有220万Instagram粉丝的KristinaBazan,2015年10月和欧莱雅签订了一单七位数合约,这个价码毫不逊色于一线明星。
“现在才是网红最好的时代。”
“网红经济”的经典变现模式
第一,广告
广告是网红变现的首选方式,因为网红是内容的生产者,有极强的内容驾驭能力,粉丝对其极易产生共鸣,并且由于网红的个人魅力以及极高的粉丝忠诚度。使得粉丝对其内容中的广告接受度较高。段子手薛之谦的微博广告便是有趣又有效的典型代表。
第二,卖会员、VIP及粉丝打赏
当粉丝足够多,浏览量足够高时,这种变现方式比较直接明显。例如大号原创内容几乎每篇浏览10万+,按概率算,至少也有八九百人打赏钱,赏钱最低2元、最多20元起打,一个单链接下来,网红收到的赏钱过万也不是难事。
第三,微电商模式
这种变现方式是有一定难度的,需要通过对粉丝的引导来实现。以罗辑思维为例,去年在微信公众号里产生的商品交易都有好几亿。目前罗辑思维的粉丝刚刚突破666万,就按微信公众号平均打开率5%来算,每天都有30万人打开回复的链接阅读,假设按1%的购买率来算的话,每天的交易额都是一个很可观的数字。只要稍微有一定能力,懂微信、微博电商的操作,网红在这方面变现也是不难的。
以上三种变现方式,是一种简单粗暴的方式,来钱快,不需要费太多脑筋,网红只要坚持做好粉丝喜欢的内容,变现十分容易,充分利用了粉丝红利。
还有一些变现方式需要网红运营团队有较强的综合能力,比如:做形象代言人、商业合作、品牌策划、话题炒作、做微商、出演网剧等等。
未来网红经济一定会呈多样化的发展,一定是新媒体经济领域非常重要的体现。2016年作为网红经济快速发展的一年,以Papi酱为代表的网红人物,能够创造新媒体经济的奇迹,也能够推动“网红经济”健康向前发展,把“网红经济”带入一个全新发展的多样化、多局面、多产业、多维度的移动互联网时代!
网红的加速变现与明星“网红化”
网红们依靠自己的天赋或者风格,网罗一批垂直领域内的粉丝,进而得以将互联网红利加速变现。
其中许多人,除了能获取真金白银,也已经在各自领域内逐渐成为“KOL”(关键意见领袖)。虽然他们只是小圈子内的明星,跳出领域之外,大多数人对他们一无所知——打开2015年的《网红排行榜》,估计有一半以上的人你闻所未闻——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对圈内粉丝的控制和影响力,网红也越来越被品牌认可其传播价值。
与此同时,网红产业当下的喧嚣只是时代发生更大转变的前奏。在这些网红背后,更多被颠覆的是受众接收信息的习惯,许多网红正在带动旧有的内容产生模式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行着升级换血。
网红已经成为明星,未来的明星或许也会“网红化”。后者将越来越接地气,越来越懂得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获取注意力。
刘涛在《欢乐颂》发布会上的映客直播吸引力71万粉丝追捧;王宝强携正在拍摄中的《大闹天竺》做客斗鱼直播,在线人数一度突破500万大关。
网红较明星更加亲民,但明星一旦从神坛走下,和生活中一样真实,和一般的网红相比,明星的带粉能力超过他们数倍,借助新媒体平台,便能迅速抓住年轻人的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