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心耿耿的十三爷胤祥的两个儿子为什么要造反?

忠心耿耿的十三爷胤祥的两个儿子为什么要造反?,第1张

不管是看电视剧还是小说,康熙的皇阿哥中,十三阿哥胤祥与他的四哥胤禛都算是死党中的死党了,老四虽然刻薄猜忌,但对这个侠肝义胆的十三弟却是从骨子里相信,而老十三则为自己这个四哥鞍前马后不辞劳苦,最后活活的把自己给累死了。

那么我们想问一下在正史中两人的关系又如何呢?

答案是好,而且非常好。

老十三小的时候就由老四教导数学,这是这俩兄弟情谊的开始,从此之后两人“日事讨论”,也就是天天待在一起,两人的感情也越来越深厚。等到皇子们逐渐长大,康熙皇帝会带着爱子们前去游猎出巡,老十三和老四也是朝夕相处,这一点在后来雍正怀念自己弟弟的《和硕怡贤亲王祭文》中做出了这样的描述:“忆昔幼龄,趋侍庭闱,晨夕聚处。比长,遵奉皇考之命,授弟算学,日事讨论。每岁塞外扈从,形影相依。贤弟克尽恭兄之道,朕兄深笃友弟之情。天伦至乐,宛如昨日事也。”

可以说雍正始终都忘不了两人兄友弟恭的手足之情,在怡亲王胤祥死去三年之后,仍然念念不忘的雍正包含深情的写下了怀念弟弟的语句。

如果说雍正登基初年是因为兄弟之情所以优待老十三(至于胤祥在二废太子、九龙夺嫡里扮演了什么角色我们不讨论),那么在雍正执政的这数年中,胤祥是倾尽全力的帮助自己的哥哥。老十三在康熙时期就文武双全机具才干,在雍正初年他就担当起了整理朝政的重任,首先在雍正初年胤祥就担任了总理事务大臣,开始处理户部事宜。我们知道康熙末年老皇帝精力懈怠,许多堆积的弊政亏空都急需解决,所以胤祥自从上任后更是宵衣旰食,勤勤恳恳,对于前朝所遗留下来的亏空他也仔细清点,通过奖励和处罚两手对陈年积压的户部旧案整出头绪。对于欠账的官员们则通过查抄家产、分期付款等方式进行追索,即使是王公大臣也好不容情,连履郡王胤裪也被逼着典当家产来偿还国库债务,在《雍正王朝》中老四和老十三为了追索亏空所用过的这些手段实际上在历史中老十三也用过,也正是老十三铁面无私,不辞辛劳的辛勤工作,雍正初年的财政情况能够迅速得到扭转。

胤祥不仅兼着户部的工作,同时还需要参加西北军事、接见传教士、处理河患和水利之外还得操心朝政、统领圆明园的禁军,连雍正的陵寝选择这样的重任,胤禛也把他托付给了自己最信任的弟弟。于是乎胤禛在处理朝政的同时还得实地前去勘察,所以说在雍正初年,除了皇帝自己经常忙的昏天黑地,老十三胤祥同样也是脚不沾地。他作为雍正皇帝的代言人,充当着皇帝与大臣之间的润滑剂。

与胤祥在操持公务时的竭尽全力鞠躬尽瘁不同,作为雍正的股肱,朝廷的柱石之臣,胤祥表现出来的确实无比的谦逊和低调,尽管他深得哥哥的宠爱和信任,但胤祥从来不恃宠而骄。雍正对这个弟弟有多喜欢?这么说吧,从雍正刚登基开始,他就加封老十三为和硕怡亲王,同时还秘密的指定怡亲王这个爵位世袭罔替(也就是咱们说的铁帽子王!),这个铁帽子王有多难得?从满清开国加封的八大铁帽子王之外,一直到雍正朝都只加封过十三这么一个!后来乾隆的弟弟弘昼央求哥哥也封他为铁帽子王,乾隆毫不犹豫的拒绝了。—“怡亲王允祥在皇考之世于朕笃尽弟谊,多资赞助,自朕御极以来,最为宣力输诚,深裨政治。允祥心地忠诚,人甚体面,于大节理义毫无怠惰。所有王爵户丁家产财务,皆朕加恩赐锡,除赏给怡亲王永远承袭怡亲王册书外,并将此旨密谕允祥,令其子孙世代尊藏。大清亿万年,我继体子孙,将朕此恩永毋更动,其仰体祖父之心务须世代推恩眷顾,诚恐万世子孙不知允祥宣勤于朕之善淹没之,特降谕兹手敕,俾亿万世子孙敬谨遵行。”

雍正要按照亲王的份例赏赐给老十三钱粮23万两,老十三坚决推辞谦让,后来在雍正的再三要求下这个弟弟才收下了13万两。而对于雍正给他的各种荣誉和特权,怡亲王胤祥也是能推则推,分寸把握的极好。看着这个为自己干活不要命,对自己的赏赐却毫不在意,谦逊低调的好弟弟,雍正更是把胤祥喜爱到了骨子里,于是乎我们就可以看到雍正对胤祥的各种补偿:首先把怡亲王的佐领人丁数目扩充,增加仪仗队数量,增加护卫人数,等到了雍正三年,皇帝看着为了清理户部积欠事宜劳累的瘦脱型的胤祥更是心疼的不行,他竟然还对胤祥说要在胤祥的儿子中再挑选出一个孩子加封为郡王!这是何等的荣耀!别说在清代历史,即使是在中国历史上也不太可能出现一门双王,更何况还都是铁帽子王啊!

当然,不出意外胤祥坚决的把这个好消息给拒绝了,态度之坚定连雍正都没办法勉强,于是为了犒赏胤祥,皇帝给他大大的增加了俸禄,并以“爱弟”、“柱石贤弟”称呼。胤祥又是拒绝,雍正就 越想要犒赏这个弟弟,于是乎在雍正四年皇帝心血来潮决定要犒赏他弟弟的手下“时值严寒,怡亲王公忠为国,躬冒风雪,不惮辛苦,其随从人员虽理应随王行走,但因公效力,值此半月严寒之时,伊等必皆劳顿。凡王属下人员,不论在家在外,官员等各赏银二十两,护军、披甲、执事太监等各赏银食粮。”,以天气寒冷这个借口赏赐老十三的属下,雍正皇帝这个借口用的也蛮溜,既然加封弟弟你你不要,那我就赏赐给你的手下你总没办法决绝吧?所以我们看雍正对于胤祥,完全就是百分百的喜爱和信任啊!

胤祥不辞辛劳,尽忠尽职,在积劳成疾之下在雍正八年染病去世,享年四十四岁,可以说为了哥哥的江山社稷英年早逝。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当时雍正的表情,恐怕是天都塌了吧!

悲痛万分的雍正发布的命令胤祥的儿子干珠耳继承怡情王的上谕中留下了这样的话语:我的弟弟与我相亲相爱,一片至诚、真心实意,我对于他的夸奖是根本就不能用言语来描述的我弟弟的儿子甘珠尔世袭怡亲王之位,世袭罔替,永世相传在雍正三年时我曾经想在弟弟的儿子里再封一个郡王,但是我的弟弟拒绝了,他的言语是那样的诚恳,所以我不得不同意了他的意见。弟弟的推辞谦让这是他的美德,现在他去世了,我必须要好好地补偿弟弟,虽然这个想法与弟弟相违背但我也顾不得了,封弘皎为郡王,世袭罔替。

这篇上谕中对胤祥是一口一个弟弟,而且对于胤祥当年拒绝再加封郡王的事儿,雍正对此念念不忘,尽管当年胤祥坚决拒绝,不过雍正处于弥补胤祥多年的功劳和对弟弟的哀思又加封了弘皎为郡王,世袭罔替

朝鲜人记载雍正在胤祥死后悲痛非常,哭的几乎上不来气。更夸张的是如果哪个大臣在胤祥的葬礼上哭的不够伤心皇帝还要处罚—皇帝于十三王之丧,哀恸非常。吊其丧,哀哭者增官,哭不哀者,罚之云。

雍正还给自己的弟弟立祠,想要让自己的弟弟流芳百世,受到人们的景仰,为了避免别人说闲话,雍正还发了上谕解释说:对!怡亲王的祠堂就是朕立的,老子就要让我的弟弟的功绩和美德流传百世!—“将来怡亲王建祠后,或怨朕之人,不得逞其志而迁怨于王,以泄悖逆之私愤,妄生谤议,暗事摧残者必有之,然此皆与朕为梗,与王无涉也。若朕万年之后,吾弟之隆盛功德,百世流芳,愈久愈能彰显处,朕可预信矣。”

雍正对胤祥的死念念不忘,即使是过了很长一段时间还会想起这个亲爱的弟弟,难过不已,所以他还特地的向大臣们解释:“乙亥,谕大学士九卿等:兹因怡亲王之事,朕心悲戚,尔等请朕节哀,再三陈恳。朕每事保惜精神,不肯为勉强之举,时时以此训喻臣工,岂至今日而遂忘之。但怡亲王之痛出于朕之至情,实有不能自已之处。但以王之事朕一片忠赤之心,至诚至敬。不但自古以来无此贤王”,瞧瞧,在雍正的心中,老十三胤祥就是自古以来的第一贤王,可见在雍正的心中胤祥的地位是多么的重要,对雍正来说,胤祥的身份是弟弟,是亲人,是知己,是战友,最后才是臣子。

可以说胤祥一系在雍正朝可谓风头无二(毕竟家里出了两个铁帽子王),但是很遗憾的是尽管雍正和胤祥兄弟情深,他们的后代却并没有延续父辈之间真挚的感情。

首先一点就是乾隆,乾隆皇帝在某种情况上说是个很刻薄无情的人物,都说雍正刻薄无情,但他更多的是对自己的政敌,而自己喜爱和看重的臣子却能够做到倾心信任(包括李卫、张廷玉等等),乾隆皇帝对于父亲如此的爱护看重赏识十三叔很不满意,对于父亲的上谕中所写的关于十三叔的语句更觉得有失身份,所以乾隆在修世宗实录时刻意的删去了一些关于胤祥的记录,更打压了十三叔在雍正朝的地位。对于胤祥的两个孩子,乾隆也是暗暗地削弱他们在朝廷中的话语权并打压他们的势力。

更关键的在于,胤祥在选择自己的继承人时,太过谨慎反而导致了后续隐藏的危险。首先是老十三当怡亲王是不管是权势和地位都实在是太高了,他与雍正两人兄弟相知相得没有问题,但到了自己的下一代与新皇帝呢?则很难像父辈这样关系密切,所以考虑到避免权势太大遭到新皇帝记恨,老十三主动找了嫡子中年纪最小的弘晓做继承人,反而忽略了自己的嫡子弘皎。这也是因为弘晓长大还有个十几年时间,等他长大了新皇帝的政权也稳定了,老一辈的人脉和势力也差不多消退,能够保证家族平安,这可谓是一片苦心。

但弘皎呢?本来从铁板钉钉的铁帽子王变得一无所有,还是父亲死后才被封了个郡王,弘皎完全无法理解父亲的苦心,他对自己的地位很不满意,于是他与庶长子哥哥弘昌一起和废太子胤礽的儿子弘皙勾搭在了一起。弘昌是胤祥的第一个儿子,在雍正初年被封为贝子(所以说雍正皇帝对十三真的是很好,不管是嫡子还是贝子赏赐了爵位),但这个弘昌应该是个飞扬跳脱跋扈不逊的孩子,这货与谦逊的父亲完全是天地之别,胤祥为了避免这个长子出去惹是生非于是请求把他圈禁了起来,一直到了胤祥死后雍正可怜他才放了出来,被关了八年都快憋疯的弘昌不但对雍正乾隆不满意,对自己的父亲更是怀恨在心。

弘皎不满意,弘皙更不满意,在他看来这个皇位可一直都是自己父亲的,只不过是雍正用卑鄙的手段夺走了而已,尽管雍正对他还不错,乾隆更是秉承“亲亲睦族”的和睦宗室计划厚待他们,弘皙依然眼中只盯着乾隆 下的皇位,于是在他的拉拢鼓动下,这些个对雍正乾隆不满的宗室子弟们都凑在了一起,他们试图发动政变,推翻乾隆的统治。

不过这些纨绔子弟压根就什么都办不成,计划还没有制定就被举报了,弘皙被永远圈禁,而弘昌呢,他贝勒爵位被革,赶出贝勒府。而弘皎这个爵位是雍正亲自赏赐,乾隆没有过多地追究弘皎的责任,保留了他的王爵,但对他进行了申斥和羞辱,知道得罪了乾隆自己的政治生命已经彻底宣告结束的弘皎郁郁的回到了王府,从此深居简出,最后默默的死去。

雍正和胤祥这对兄弟之间真挚的感情让我们感动,只是可能他们也想不到的原本应该继续着君臣兄弟想得的后代们会变得水火不容,翻脸成仇吧?

 在《雍正王朝》中,让人不得不承认最吸引人的就是九子夺嫡以及八王逼宫的精彩剧情。可是这两件事情却不是其中最为残忍的事情,其实最为残忍的就是年羹尧血洗江夏镇。这一事件也是整部剧中唯一一次涉及到百姓伤亡的时间,当时被称为雍正王朝最残忍的一幕,因为年羹尧不仅血洗江夏镇而且一个都不放过。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胤礽的无知。

这就不得不说这件事情发生的背景了,当时康熙帝刚刚南巡离开,监国的太子胤礽就开始胡乱作为。并且试图通过一系列手段要挟百官,可是他却没有想过在皇权的社会能够要挟百官的必然只能是皇上。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太子做了一系列糊涂的事,而让年羹尧去江夏镇捉拿逃犯也是他的所作所为,这也是导致年羹尧血洗江夏镇的直接原因。

第二,年羹尧心细。

年羹尧这个人内心是十分细腻的,而且十分善于揣摩主人的心思。当时他是十分支持老四的,以至于在老四怀疑他忠心的时候,他整整在老四的府中跪了一夜,并且偷偷溜进去给老四洗脚,这才重新获得了老四的信任。那么这样一个细心的人自然不能忘记老四和老十三曾经在江夏镇所承受的屈辱,所以就产生了血洗江夏镇这一事情。

第三,内心不自信。

在细心的同时,年羹尧也是一个内心有着一些自卑的人,因为年羹尧并不是什么雍亲王府的包衣奴才。在真正的历史中,他是一个正儿八经考取功名的人。那么作为一个汉人想要在大清王朝出人头地其实是很难的,所以在他成为大将军之后,后面变得飞扬跋扈也是有这一方面的原因。血洗江夏镇也是他笼络老四的一种手段。

跳出雍正王朝的剧情,来与现实对比一番。首先真实历史中,老十三的确在一废太子时受到波及而被圈禁了一段时间,但具体为何却是语焉不详。而雍正王朝一废太子的剧情中,却是巧妙的加工润色出老十三为何被牵连的具体原因,似乎有以野史或假设剧情来补充正史里没有详细记载的地方之用意。

虽然雍正王朝这些补充不能当真正历史来看待,但也不失为一种新的视角新的视野,还是对人有着不少启发的。同时雍正王朝中老十三相当于替老四顶缸了,因此兄弟二人的关系更加亲密,为老四登基以后为何如此重用老十三做了一个不错的铺垫,这也是雍正王朝的高明之处!

我们看历史剧,总会涉及到战争和屠杀,《雍正王朝》也不例外,而全剧中最悲惨的一幕既不是老八胤禩的逼宫,也不是老十四的西北大捷,更不是雍正帝手刃皇子,而是年羹尧的血洗江夏镇!

这也是全剧中唯一的一次涉及到百姓伤亡的事件,但是这次事件最终奠定了老四胤禛的上位。

而作为执行者年羹尧来讲,他为什么要这样残忍?还是说这背后隐藏着什么秘密?

一、

康熙帝南巡前脚刚走,监国的太子胤礽就开始大肆报复众臣,报复当初举荐新太子时八爷党的一派官员。

而且根本听不进谏言,气得老四胤禛闭门不出,气得太子老师王掞晕死过去,气得老十三胤祥都不再坚定地支持他。

太子胤礽估计也意识到此举的不当,于是听从手下人的馊主意,要跟任伯安做一个生意。这个生意就是,任伯安把《百官行述》给太子,太子放掉刘八女。

太子本意是依靠《百官行述》要挟百官,以达到为己所用的目的,可是他就没有好好的想过,在皇权社会,能要挟百官的人,只能是皇帝!

由于刑部现在是老十三胤祥在管,为了让老十三为己所用,太子不惜让他去杀掉昔日恋人郑春华,以此为把柄控制老十三。

但是老十三随后就把情况一五一十汇报了老四,老四跟邬思道商量一番之后,定下一计,先是保护郑春华,并保留证据,作为以后反要挟太子的人证。

其次,让老十三放掉刘八女,并派出年羹尧以捉拿逃犯为名,火速赶往江夏镇,最好能得到百官行述。

但是年羹尧随后的所作所为让人大吃一惊,他竟然血洗了江夏镇,还把搜刮来的钱财自己私自扣下了。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发生了这么大的事,康熙帝竟然就这样算了,不仅没有定年羹尧的罪,还给他升了官,此举背后到底蕴含哪些含义?

而且最后百官行述被烧,太子胤礽书信曝光之后,连老十三胤祥都被圈禁了整整十年,偏偏真正的执行人年羹尧却毫发无损,还能继续做着封疆大吏,这到底是为什么?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看年羹尧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二、

年羹尧其实是一个非常心细之人:

之所以说他心细,就在于他非常善于揣摩主子的心思,从一开始的小赌到后来的豪赌,都离不开这个心思,只不过最后他赌输了而已。

这里单独举三个例子:

在《雍正王朝》一开始的时候,年羹尧刚刚登场,就把他的性格特点刻画的淋漓尽致。因为老四胤禛要到扬州筹款赈灾,他早早就去了扬州,而且揣摩到老四不会走官道,在黄泛区等了足足两天。最后主子托的找邬思道的事也办的非常漂亮,甚至不惜让自己如花似玉的亲妹妹前来照顾,足见心细如针。

而且在老四母亲乌雅氏过寿的时候,因为听四福晋提过某物品,而牢记于心,于是送过来精选的礼物。由于准备充足,甚至四福晋都分给老十四胤禵一份。

再到后来被老四胤禛猜忌,他更是在老四胤禛府上跪了整整一天,还偷偷溜进去给主子洗脚,以此感动老四,成为了封疆大吏。

甚至那次带李卫离开的时候,还要了老四胤禛手中的那串佛珠,总总迹象都表明,年羹尧做事足够细心,也特别善于揣摩主子的心思。

正是由于他的心细,才会把当年老四胤禛和老十三胤祥在江夏镇受的耻辱牢记于心。也正是出于对主子四爷的了解,四爷可不是心善之人,做事相当心狠手辣。才让年羹尧做出血洗江夏镇的举动,他所展现出来的,就是忠心耿耿,一心替主子办脏活。

所以,后来年羹尧回京,虽然老四和老十三也怪他胆大包天,但是内心还是比较欣慰的,甚至老四都说出这样的话:

“出了再大的事,我给你兜着!”

三、

而年羹尧又是一个内心有些自卑的人:

在正史中,年羹尧并不是什么雍亲王府的包衣奴才,更不是缺钱的主,而是正儿八经考取的功名。只是到了《雍正王朝》中,他成了汉人,是贫贱出身,还是雍亲王府的包衣奴才。

年羹尧作为一名汉人,想要在大清朝出人头地,确实很难,后来他当大将军时,满人富宁安的表现就是最好的证明。这也是他为什么后来那么飞扬跋扈,这个人啊,一旦有了权势,自然要把这份权力发挥到极致,以弥补之前的不足。

我们的祖辈总结的一句成语叫“小人得志”,在某种意义上也是讽刺这种一旦得了权势,就不知道自己姓啥名啥之人。

年羹尧要想出人头地,就得有所手段,以达到笼络人心的目的。他有两招,一招叫金钱砸,一招叫大棒打:

他其实有迷茫过,比如给张廷玉送礼,最后人家只收了天麻,还回赠了湖笔;比如他到老八胤禩府上拜访,磕了一个头就走了;后来还在老十四引见下在此拜访老八,最后反而被老四狠狠处罚一顿。

后来他就开始施展胡萝卜和大棒策略了:

比如在治军方面,听话的,给钱,比如江夏镇惨案之后,每人都发钱。不听话的,要么杀掉,比如富宁安,要么断手,比如十名侍卫。

也正是这个原因,要想维系这种权威,就需要大量的金钱,后来雍正帝之所以不再忍他,某些层面上也是因为财政已经不支。

而江夏镇,是八爷党在江南的小金库,当时任伯安就说了,将士们想拿多少银子随便拿。可惜年羹尧还是没有放过他,为什么?

就因为他想要的是全部!

四、

由此引出年羹尧的一箭三雕之计:

首先,年羹尧这次到江夏镇来,并不像表面上讲的那样,如果真是拿人,根本没有必要千里迢迢从四川调年羹尧来。刑部随便派一个人就能把刘八女捉拿归案,显然年羹尧此举是另有目的。

也就是说,年羹尧的主要目的是拿到百官行述,之所以他屠了江夏镇,而老四没有怪罪,就是因为他这件差事办好了。

其次,年羹尧之所以要一个不留,就是为了做到死无对证,但凡留下活口,不仅老八胤禩一伙抓住不放,康熙帝也不会放过他。

而全部杀掉之后,话语权就掌握在年羹尧手上了,他说他们要造反,谁能找出破绽?

更重要的是,还能隐晦的替老四他们出了一口恶气,恶人自己当,别忘了当年老四就说过:

“再也不要听到江夏镇这三个字!”

当然,年羹尧也不是乱来的,他手里可以捏着刑部的公文。在老八胤禩一伙人的眼中看来,老十三是太子的人,这次年羹尧洗劫江夏镇,就是太子所为,从而把战火往他们俩身上移。

其实除了这三点以外,还有一条重要的原因:

年羹尧也需要自保,毕竟拿到了百官行述,要想自己的行踪不被发现,必须杀光证人。其次,他这次千里迢迢杀人,还是杀的康熙帝曾经赠匾的镇,万一康熙帝真追究起来,老四他们丢车保帅咋办?

索性,年羹尧来个斩草除根,毕竟自己是奉命前来,真被康熙帝追究起来,老四胤禛不保也得保!

而康熙帝最终没有追究,或许他老人家早就知道刘八女的所作所为,正后悔自己曾经赠匾呢,这次屠了镇,自己反而释怀了。

更重要的是,经历了这么多事,自己目前心目中的储君人选已经是老四胤禛了,老四手下能有这么当机立断,心狠手辣之人,他反而更加欣慰。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创作品,不喜勿喷!

其实雍正帝当上皇帝之后,就没有什么城府和狠毒手段可言了,毕竟成为了皇帝,做事要光明正大,要说他的过人之处,只能从他还不是皇帝的时候讲,才是最客观的!

《雍正王朝》中老四胤禛最终能夺得皇位,除了他本身的勤奋外,当然离不开他的运筹帷幄。

剧中的他一直是正面形象,可是他的一举一动之间也透漏出丝丝冷气,今天就列举几个老四胤禛身上不易察觉的细节,揭开一代帝王是如何形成的。

一、最狠的一句话:

一开始老四胤禛就是以正面形象出场的,不管是下江南赈灾,还是追缴户部欠款,都是深得康熙帝圣心,也为他日后的成功上位奠定了基础。

大事件就不提了,我们只讲老四胤禛在剧中几个不易察觉的小细节,加深大家对他的理解。

老四胤禛在即位之前曾经说过最狠的一句话,这句话最终导致了七百多人的死亡。

那就是在江夏镇发生的事情,因为刘八女为难老四胤禛和老十三胤祥,让这二人在康熙帝御赐的牌匾下下马步行。从而怀恨在心,老十三胤祥想当场发怒,但是老四胤禛拦住了,并说了一句话:

“你们都听着,从现在起,谁也不许再提江夏镇这三个字!”

一开始根本没有感受到他说这句话的力道,直到后来年羹尧血洗了江夏镇之后,老四胤禛还对年羹尧说:

“出了天大的事,我给你兜着。”

由此可见,老四胤禛的报复心之强,难以想象,只不过在康熙帝的牌匾下步行了几步而已,却要了人家全镇七百多人的命!

二、光身泼冷水、空手接白刃:

老四胤禛为了在康熙帝面前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说能使的招数都使了。

比如接刑部冤案一事,本来他要接的,从他心里来讲,根本就没把太子胤礽放在眼里,当年追缴户部欠款的时候如此,接刑部一案同样如此。

可是经过邬思道这么一分析,他一想确实如此,但是已经答应康熙帝了,怎么办?

当然有办法,大冷的天硬是又泡热水澡,又泡冷水澡的,硬是把自己折腾病了,成功的躲过了这一劫。

并且在后来太子胤礽被废之后,也是违背自己的意愿,推荐了太子胤礽。

不要觉得,他真的希望太子胤礽能复立,他做事完全是看康熙帝的态度的,不举荐太子胤礽,他还能举荐谁?

剩下的阿哥们没有一个是老四胤禛看在眼中的,包括太子胤礽。

最有心机的一次当属那次老十三胤祥和老十四胤禵打架了,康熙帝拔剑要砍老十四胤禵,其实老四胤禛阻拦的方法有很多,可是他偏偏用双手去接白刃,目的不言自明。

后来他们的生母乌雅氏带着老四胤禛和老十四胤禵去康熙帝面前请罪时,大家注意这个细节:

老四胤禛凑过来的时候,受伤的右手是扶在门栏内,康熙帝能看到的位置,非常扎眼,果然康熙帝注意到了,于是问他:

“你手上的伤不要紧吧?”

老四胤禛随后就把打了纱布的手移到门栏后面了,说了句不碍事了。

三、一石三鸟:

太子胤礽复立之后,老四胤禛跟他算是彻底撕破了脸,暗下里开始做一系列的小动作。

由于年羹尧血洗了江夏镇,并拿到了太子胤礽给任伯安的书信,老十三胤祥都劝老四胤禛把信毁掉,可是他并没有这样做,理由是保护老十三胤祥:

“我何尝想留着这封信呢,可人无害虎意,虎有伤人心,万一这事掀出来,难保太子会全推到你身上去。”

这个理由够高大上吧?

可是后来呢,因为坎儿醉酒后无意中透露出了这封信,导致老八胤禩一伙的猜忌,并开始采取行动。

而老四胤禛却巧妙地利用邬思道通过坎儿把信送了出去。

要知道,他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太子胤礽和老十三胤祥均会被打倒,同时老八胤禩会被康熙帝猜忌。

而且老四胤禛这样做了之后,心里是有些不安的,毕竟把老十三胤祥给推了出去,也算是丢车保帅了。因为心里不安,所以才会去找大和尚调解:

“那为何每当我眼前矗立起万座大山,趟过大河之后,心中便顿生无限烦恼,不尽忧愁呢?”

大和尚告诉他:

“有江山就不该有我,有国便不能有家。”

于是老四胤禛心安了,为了夺位,有时候兄弟是可以牺牲的,更何况一个小小的奴才坎儿呢?

四、自比李世民:

老四胤禛最狠的一次暴露真面目是发生在康熙帝病重时,当时康熙帝被死鹰事件气晕了,身体大不如以前。

因为康熙帝面对老四胤禛递上来的老十三胤祥的血书,并不感冒,也就等于不会放出老十三胤祥来帮助老四胤禛;而且也没有追究死鹰事件,也没有答应王琰举荐老四胤禛当新太子,并且撤掉了王琰的职务,同时撤掉的还有老四胤禛和老八胤禩,以及张廷玉和马齐的职务。

这让老四胤禛以为康熙帝要传位给老十四胤禵,于是他拿出一箱子银子,让邬思道带走跑路:

“先生有房杜之才,无奈胤禛无李世民之命,委屈你了,这点东西不成敬意,送给你安度后半生吧!”

这句话很多人没有读懂,其实老四胤禛的意思很明确,既然邬思道你有房玄龄和杜如晦的才能,为什么就不能助我成为李世民呢?

邬思道显然是听明白老四胤禛的话,哈哈一笑,告诉老四胤禛不用担心,即使真有那么一天,他也早就安排好了。

随后邬思道拿出了老十三胤祥还没有被关时,他就弄到手的一份名单,真是细思极恐啊。

如果当时邬思道要拿银子的话,估计都难以活着出这个门!

邬思道知道老四胤禛是这样的人之后,再加上坎儿的死,才会在雍正帝即位的当晚提出半隐,并在第二天一大早就急急跑路了……

类似的细节还有很多,比如老四胤禛也想当大将军王,于是拉弓射箭,结果射出来的箭跟穿天猴一样,恨恨地作罢;比如明明知道王琰去替他除掉了郑春华,结果他还跟府上的人装糊涂;比如最后去看被关押的老十三胤祥,还急匆匆地让他用笔划一下哪个人能用,哪个不能用……

但不管怎么说,这些细节都不能抹杀雍正帝为民做主的形象,不然也就没有康乾盛世这么一说了。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创作品,不喜勿喷!

大阿哥胤禔典型的“不作死就不会死”杰出代表!

雍正王朝世界之中,老大胤禔之所以会被康熙永远圈禁,主要因为他为了夺嫡是鬼迷心窍了,在一废太子时,竟然直言建议康熙杀死太子胤礽,如果实在下下手自己可以替父亲分担。

老大胤禔此举已经是触犯了康熙的底线,老三又出了一个大招。说出了老大庄魇镇诅咒太子之事,康熙震怒之下,就采取了除了赐死外最严厉的惩罚,那就是永远圈禁。

下面宋安之来为大家具体说说。

九子夺嫡初期时是四方势力对立,分别是老大以当年军队旧部支持自成一派、老三以修书拉拢了一批读书人而成为一个派系、老二身为太子,有着老四和老十三支持、贤王老八拥有老九老十老十四支持。

其中这几方势力在父亲康熙的压力之下,还是可以保持面子上的过得去。大家都想推翻太子取而代之,但没有那么明显。但老大属于那种没脑子的人,他与太子素来不合是众所周知的,数次拆太子的台。

比如说追缴国库时,太子为了还款,竟然买官。当时官员外放都要经过面圣的程序,其实这个程序就是走个过场,就是康熙有时候也不会仔细审批的。老八利用户部官员故意让老大知道太子买官的事情,然后老大就向康熙暴露出太子买官的情况,康熙震惊之下,毕竟还没有彻底放弃太子,为了太子的脸面选择了息事宁人让太子自己处理,老大不高兴认为不能就这样放过,康熙当然没听老大的。

由此可见,老大与太子不对劲是大家都知道的,明显到甚至康熙都知道,说明他的夺嫡之心暴露最早。

接下来步入正题。

一、先说说热河狩猎废太子时众人的反应。

太子与庶母郑春华偷情在热河狩猎时还是被康熙发现了,给康熙戴了一顶大绿帽子。紧接着老十四伪造太子手谕制造兵变的假象,使康熙彻底对太子失望。

当时太子失魂落魄之下去见老四想要交代后事,认为自己死定了。最后老四在邬思道的劝说之下没有出去,老十三替老四出去的,太子将家人交代给了老十三。

最后老十三还陪着太子失魂落魄的随意瞎转。

兵变过后康熙为了以防万一,召唤来众位皇子,封老大、老三、老四、老八为亲王。解除了太子的权力。将当时的热河内外兵权交给了老大和老三还有上书房共同掌管。

老大进去见了康熙以后,就先下定义亲眼看见太子胤礽兵变时在军中,说太子不死朝廷永无宁日。意思是建议康熙杀了太子以绝后患,说康熙如果下不了手自己可以代劳。

在找到太子以后,康熙让老大问话。老大又接着问话的机会故意出言不逊来刺激太子。最后平常与老大不对劲的老三借机出来说老大过分了。两个人就吵起来了,康熙因此直接气晕了。

老大出去以后,又给诸位皇子说不要保太子。老十三看不下去了,就说老大。(来自宋安之独家原创)老大又说老十三是太子一党脱不了干系的。又与老十三吵起来了。

最后老十三因为涉嫌兵变被带走,老十担保老十三不会干这种谋反的事情的,老四还有其他几位皇子也集体担保,老大又不愿意了,呵斥众人,最后终皇子围上去要收拾老大时,因为康熙要见他们才作罢。

张廷玉在康熙晕倒醒来以后,冷静分析了一番。认为太子不可能兵变,康熙仔细看了看太子手谕果然发现这是被伪造的假手谕要彻查,最后还是张廷玉劝阻住了。

通过以上事件可以看出,太子被废的关头,大家都很冷静的。老十三陪着太子在一起,说明了兄弟情义,老十发头除了老大以外的众皇子都担保了老十三,显示了兄弟之间的亲情。大臣张廷玉说话,觉得太子不可能干那种谋反的事情,最后通过手谕发现果然如此。

众位皇子还有大臣们,要么是不动,要么动了的都是出于大局考虑的。不管是不是真心的,都代表了团结。

而老大成为一个另类,在哪里上蹿下跳的,先是建议康熙杀死太子胤礽。又先后与老三和老十三发生争吵。

这场风波中,众皇子和大臣的表现使晚年看重亲情的康熙还是比较欣慰的。但老大却使康熙大为光火,认为他是无情无义的蠢猪。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71298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3
下一篇2023-11-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