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岁小孩稍不如意就大哭大闹如何解决?(高分)

5岁小孩稍不如意就大哭大闹如何解决?(高分),第1张

独生子女任性、爱发脾气的问题带有普遍性。如:自己的要求没能满足,就大哭大闹,有的甚至在地上打滚,颇有点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架式。

任性,爱发脾气是幼儿一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的反映,与他们身心发展的水平较低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成人的态度和教育方法有关。教师和爸爸妈妈如果平时对这类宝宝缺乏有效的教育和纠正,使幼儿无所控制地发展自己的这种行为,成为他们要挟老师和爸爸妈妈,满足自己某种需要的一种手段。

3岁以后,幼儿的独立性和自我意识有了明显的增强,他们力图摆脱成人的帮助,自己独立地做事情,但是由于能力的关系,再加上幼儿这时候思维上具有刻板性,片面性的特点,会出现所谓的“三岁危机。”因此,这时候的小孩就有些不好管。

从小培养小孩良好稳定的情绪是很重要的。爱发脾气,对小孩健康性格的形成很不利。家长要想改掉小孩爱发脾气的毛病。就要搞清楚小孩为什么发脾气,才好对症下药。

通常小孩在不舒服的时候,比如,生病、疲劳时易引起发脾气暴躁,这和大人是一样的,只不过大人会表达自己的意志,幼儿大都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身体不适的感觉。有经验的妈妈善于结合情境和小孩的情绪状态判断小孩的身体状况,尽可能地避免小孩发脾气。

有时候小孩受到冷遇,感到失望时也会发脾气,小孩自己玩了一天,很想和妈妈玩会儿,或者很渴望家长的表杨,可妈妈却毫不理会,照旧干自己的,小孩就会发脾气以示心中的不满。聪明的爸爸妈妈若能主动给小孩放松环境,沟通感情,了解小孩的愿望,就能避免小孩因情绪不佳而发脾气。

如果小孩爱发脾气是由家长的溺爱和迁就造成的,家长就要注意严格要求小孩,不能有求必应。

小孩爱发脾气,也是有个过程的,当小孩第一次发脾气时,家长的处理态度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有的家长一看小孩乱喊乱闹,就赶紧想尽一切办法,哄劝,对小孩提出的要求也一应百应,过分迁就。大人可能会觉得小孩嘛,哄一哄就了。可小孩就会认为只有这样闹,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从而认为自己是正确的,把发脾气,胡闹作为治眼大人的手段,长此下去就会养成坏习惯。有的爸爸妈妈把问题看得很简单,解决方法也简单,一个字“打”。其实,打的结果更坏,小孩或是表面屈眼于棍棒,或是越闹越凶,对爸爸妈妈产生敌视心理。

那么,应该怎样对待小孩第一次发脾气呢?家长应该持不予理睬的态度,专心于其它事情。或是告诉他,“什么时候安静下来,我才跟你讲话。”渐渐地小孩会由大哭变小哭,由闭眼哭叫到睁眼看爸爸妈妈的反应如何,他的注意力也就会转移到爸爸妈妈身上来,静静观察爸爸妈妈做事情,渐渐忘记了撒泼。当他的情绪稳定以后,家长一定要告诉他那样做不好,并说明为什么不好。这样小孩就容易接受了。第一次发脾气就能被制止。在处理小孩第一次发脾气时,家长一定要有耐心,不能半途而废,这可以说是一场“意志与毅力”的较量。如果作爸爸妈妈的心软,以后就很难再奏效。

当幼儿心情焦躁,乱发脾气时,成人在指出他的错误以后,可以在一段时间内不理睬他,让他知道发脾气,不讲道理是行不通的,是无效的。当幼儿由于某种要求未能满足而大发脾气时,家长不要采取强硬态度,非要把幼儿制服。这样就如火上加油,幼儿的脾气会更大。成人应该态度冷静,方法灵活,有时要适当给小孩留点面子,找个台阶,让他自己下。

有的小孩在家里、在爸爸妈妈面前爱发脾气,而在幼儿园或其他环境则表现得比较好,这样的小孩可以让他暂时离开使之任性发作的环境,到亲戚朋友家生活一段时间或到寄宿制幼儿园过一段集体生活。这对矫正小孩爱发脾气、任性的缺点会有好处。

百依百顺或武力解决只会使小孩的脾气越来越坏。比较妥当的办法是当小孩发脾气时,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亲要齐心协力,步调一致,对小孩不合理的要求不要迁就,而要干脆地拒绝他,甚至不要理他,连看也不看他一眼,把他孤立起来。几次以后,小孩也就不会再用发脾气来实现自己不合理的愿望了。使他不抱任何幻想。例如小孩在幼儿园门口无缘无故地哭闹着不肯回去,家长就要"硬着,心肠"送他进园,不要没完没了地好言相劝,甚至几步一回头,放不下心。即使小孩的要求是合理的,也要让他:先转变态度,再满足他的愿望。另外,在小孩发脾气时,一方面要冷处理,不要被他牵着鼻子跑,另一方面要注意观察他的动态,转移他的目标,不妨对他说,"你嗓子也哑了,先去喝口水吧"或:是"你脸上这么脏,先去洗洗干净" ,以让他逐步冷静下来,当你看到小孩有不愉快的情绪露头时,绝对不能对他说:"看,你又发脾气了。"这样,等于从方面提醒他:你现在可以哭闹了。

有心的家长还可以采取主动,注意"防患于未然",尽量避免一些促使小孩发脾气的客观因素产生,凡事力求事先提醒,讲清道理,尽可能不要出现"短兵相接"的局面。

前不久,德国汉堡大学著名的宝宝心理学家扎比内.梅尔巴迪博士发表了一篇学术论文,为如何教育不同性情、气质的小孩,提供了启迪。

(一)活泼型的小孩,不要过分溺爱。

如果你的小孩属于活泼型的小孩,你就会发现他喜动厌静,生命力旺盛。这样的小孩往往不愿意老老实实地呆在爸爸妈妈身旁,而是喜欢自己到处乱跑,结交一些同年龄的朋友,有时,还会捅出一些纰漏,干出一些让你想象不到的“坏事情”来。

对于特别活跃的小孩,你应该不时给他一点点小小的教训,使他从中学到一些有益的东西。如果你过分地溺爱他,完全顺着他的性子来,那么,这样的小孩长大成人以后,就有可能会目空一切,无所顾忌,不知天高地厚。

(二)腼腆型的小孩,不要过于心急。

如果你有一个胆小羞怯的小孩,不要为他的不活跃过分心急。因为他需要一定的时间或适宜的氛围,才能适应新的环境、新的事物。

和其他小孩们在一起,开始时候他可能有点儿不合群,而一旦与别的小朋友“混熟”了以后,他们也会活跃起来。原因在于这种类型的小孩性情温顺,“节奏”慢,若家长迫使他提前活跃起来,他们就会心里不踏实,感到信心不足,彷徨不前。

(三)乖巧型的小孩,不要过高提要求。

乖巧型的小孩整天不哭也不闹,心情几乎总是好的,好像是天天都生活在愉悦之中。这种类型的小孩适应性特别强,他们不怕生人,但对陌生人的热情也不高。

因为这种小孩很少大声表示抗议,所以不少“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爸爸妈妈往往对他们要求过高,强迫他们接受自己的意志,提出一些过分的要求,但这可能会导致一种不良的后果:这样的小孩成人以后,对自己缺乏自信心。

(四)问题型的小孩,不要过多责难。

问题型的小孩,常常让爸爸妈妈操透了心,这种小孩时常是睡醒后就哭闹,一天到晚很难安静下来。他们对新的环境总不能很快地适应,一会儿又心血来潮,过度热情。一会儿又心烦意乱,又哭又闹。

对于问题型的小孩,爸爸妈妈需要极大的耐心,不要对他给予过多的责难,更不能听之任之,要学会用爱心去感化他们,他们感觉受到大人重视的时候,就会自然而然地平静下来。问题型的小孩,如果教育不当的话,则有可能在长大以后,放任自流,自暴自弃

很多小孩都这样任性,小孩的任性是惯出来的。说不烦是假的!家有一个任性的小孩,哪个爸爸妈妈不头疼?但爸爸妈妈们在想尽办法“对付”任性小孩的时候,也许从未认真地思考过一个更为关键的问题—小孩为什么任性?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这样一段话:“对成人而言,宝宝的心灵是一个难解之谜。我们应该努力地探寻隐藏在宝宝背后的那种可理解的原因。没有某个原因,某个动机,他就不会做任何事情。一个成人若想找到这些谜底,他必须对宝宝采取一种新的态度,增强对宝宝的责任感。他必须成为一个研究者,而不是一个迟钝麻木的管理者或专制的评判员,现实中成人以管理者或评判员身份对待宝宝的情况实在是太多了。”

蒙台梭利的话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在这期策划里,我们希望爸爸妈妈暂且放下牢骚和埋怨,和我们一起来努力读懂小孩的任性,解开他们任性背后的心理之谜。

宝宝任性,妈妈抓狂

小孩的任性行为,由于年龄及个性的不同,会有许多不同的表现,但下面几种也许是家长们最为常见的。

任性表现I:你说东,他偏往西

小孩心语:我刚刚过了2岁生日,妈妈说我长大了。长大就要有长大的样子,我可要自己说了算。中午吃饭时,妈妈又唠叨着让我乖乖坐好,不要边吃边玩。才不干呢,我要用小勺演奏音乐!吃完饭,妈妈让我睡午觉。不,我还想看画册,我又不困,干吗要去睡觉!结果,妈妈生气了,说我太不听话。嘿!我为什么要乖乖地听话,只有小小孩才那样做呢!我可是大小孩了耶!

妈妈道白:这小孩以前挺乖的,可现在怎么这么拧?偏要和我对着干!这对他有什么好处?真恨不得抽他两巴掌。

心理解析:小孩的任性,有时是年龄特征的表现。研究发现,小孩的成长不是匀速平稳的,有较为乖顺的平稳阶段,也有较为棘手的不平稳阶段。最初,小孩不知道“自己”,玩弄自己的小脚就像玩玩具一样,表现很乖;伴随着语言的发展,开始出现自我意识的萌芽,到2岁左右变得更加强烈。他们开始表现自我,凡事都喜欢说“不”,到处炫耀和滥用自己的“否决权”,进入了“第一反抗期”,表现出来就是让人头疼的任性。等他们适应这种心理变化后,会是一段较平稳的时期。但到4岁左右,小孩又进入一个不平衡阶段,情绪不稳、脾气暴躁、任性胡闹,喜欢拒绝别人的要求……种种任性言行再次表现出来。

任性表现II:脾气说来就来,稍不如意就和爸爸妈妈对着干

小孩心语:那天,妈妈带着我和芳芳表姐去吃麦当劳。我一兴奋,就把雪糕蕃茄酱弄了个满鼻子满眼。妈妈看见了,又开始罗嗦:看你芳芳表姐,吃东西的时候多斯文,说话都慢声细气的;再看你,哪像个女小孩!……为什么芳芳什么都比我好!那你干脆要芳芳表姐好了。我越想越生气,索性把汉堡包、薯条弄得满地都是,反正也比不上芳芳了!

妈妈道白:我这小孩真不知哪根筋有问题,任性胡闹起来简直像个野小子,还一点说不得。长大后怎么得了!

心理解析:正所谓一个小孩一个脾气。所谓脾气,在心理学上叫做气质,是小孩身上最早出现的个性特征。传统上把人的气质分为四种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其中胆汁质的小孩大多脾气急,性子倔。这样的小孩很有主意,稍不满意就会和爸爸妈妈“顶牛”,让人感到非常任性。但他们的任性时间短暂,事情过去了,很快就忘记了。

任性表现III:突发性不可抑制的狂躁

小孩心语:我想玩奇奇的遥控汽车,可奇奇太小气了,不给我玩。我的火一下就蹿了上来:不给就抢,抢不到就打!这时,他妈妈看见了,居然去向我妈妈告状。好啊,想整我?以为我会怕吗?气死我了,哼,让你们先看看我的厉害。我把奇奇的小汽车使劲扔到了地上,看着它散了架,然后我还要把它踩扁。看到了吧,我是一头发怒的小狮子,你们谁敢惹!

妈妈道白:这小孩从小脾气火暴,动不动就大发雷霆,没法跟他讲道理。真怀疑这小孩有暴力倾向。

心理解析:这小孩的行为的确有暴发型人格的某些特征。这类小孩的情绪控制能力和挫折耐受力比一般小孩差,常因微小的精神刺激就突然爆发出强烈的愤怒情绪甚至一定程度的暴力行为,其情绪和行为具有突发性、不稳定性和反复性,给人的感觉自然是异常任性。但小孩的行为是否已超出正常的范围,还需要仔细观察,并请专业心理医生诊断。

任性表现IV:要什么就得有什么

小孩心语:晚上我看电视。哇,可口可乐广告!我要喝!妈妈说商店关门了,明天再去。那怎么行,我现在就要!不行?看着吧,我小施几招,你们就会乖乖地去给我买了。什么招数呢?很简单,先哭;再不行就喊,让周围的人都听见;还不行,就在地上打滚或用头撞墙。这几招一用,大人们就会投降了。

妈妈道白:这小孩平常都跟着爷爷奶奶,平时说一不二,被宠惯了。老人自己也知道小孩的毛病,常当着小孩的面对我们数落他“任性,谁都得听他的”,可我们真要管的时候,老人又总护着。

心理解析:“极端自我中心”的生活环境是培植任性的沃土。前面分析过,在小孩正常的成长过程中,会出现自我意识非常强烈的阶段,这时如果家长迁就放任,让小孩指挥一切,他们的自我中心意识就会过度膨胀,从而表现为极端任性,这在独生子女的隔代教育中体现尤为明显。而老人当着小孩的面反复说他任性,更给了小孩一种心理暗示,进一步引导他朝着“任性”的方向发展。这叫做“标签效应”。可以说,这种小孩的任性完全是成人“培养”的结果。

当然,除了这些稍具典型性的任性表现之外,小孩们还会玩出千奇百怪的任性花样。但不论何种任性,除了有先天性的心理基础外,更有后天培养环境的植造。事实上,任性,是家长与小孩之“战”中家长败北的结果。

任性之战,一场输不得的战争

亲子之间是一种很奇特的关系,一方面相互依恋,一方面又互有攻守,有些像打仗。具体到任性这个问题,同样可以看到类似的进退攻守关系,小孩不断任性胡闹的过程,就是家长不断丧失权威的过程。

我们越来越重视对小孩生活上的关爱和智力上的启蒙,随之淡忘的就是家长权威的建造。毕竟家长是小孩的第一任老师,权威是必不可少的。这权威不是惧怕,不是恭顺,不是畏首畏尾,它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尊重。试想,如果小孩根本不尊重你这个人,又怎么会尊重你的意见和建议?所以,如果说任性是小孩发起的一场指向成人权威的进攻,那么,你是只许胜,不许败的。稍有半步退让,你输掉的不仅有自己的权威,还有教育的效率和质量。

要想百战不殆,惟有知己知彼。我们不妨从双方心理上的演变来分析一下,看看这场任性之战究竟是如何打响的—

百般满足导致贪婪

爱小孩就要满足小孩,这个观念已经成了多数爸爸妈妈的信条。但小孩的欲望是没有限度的,特别有时会提出一些并不合理的要求。以爱的名义,家长多会选择退让:就迁就他一次半次的吧!

可惜,一次之后并非家长希望的半次,而多是两次、三次……不断满足让小孩越发贪婪,直到有一天、有一次,家长认为要求离谱、不能再满足了,一向有求必应的小孩便会遭遇到让他们感觉突兀的拒绝。小孩的认识能力有限,对于自己的欲望是否合理不善分辨;但他们的记忆力很好:上一次你可是满足了我的喔!这次为什么不行呢?战争的导火线就此点燃……

于心不忍贻误战机

但小孩一般不会一开始就真刀真枪,而是先试探,派出的充其量只是侦察兵,就算被你剿灭,也损失不大—他们可能本来就对被拒绝有所准备。但是面对理直气壮、张小牙舞小爪的小孩,有些于心不忍的家长自己先理亏了:大人怎能跟小孩一般见识,算了,下不为例吧!这一来便让小孩看到了有机可乘,从而抓住你的漏洞频频打击:馅饼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胜利”要靠自己争取耶!

一味退让铸成败局

打仗本不能计较一城一地之得失。就算被小孩闹过几回,家长如能当机立断,沉下脸来,也还是有希望转败为胜的。但现实中不少家长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为了落个清净一味割地求和,结果损失城池不重要,关键是长了对方的军心,灭了自己的士气。兵败如山倒,等到小孩尝到了甜头长驱直入的时候,败局其实已经铸成。

但肩负着教育的责任,家长不能允许自己真的败北,忍无可忍只好声色俱厉、殊死反抗。这时带来的伤害就大了,你认为你在拒绝他不合理的要求,他认为被拒绝的是正在萌动的自我,或者更严重的,他认为你已经不再爱他了。亲子的和睦,小孩的成长,都有可能因此而蒙上阴影……

后果够严重的,起因却很简单:就是最初的那一次半次的退让。所以要想打赢这场仗,你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从一开始就站稳脚跟。

人的性格形成与教育、生活环境、家庭环境气氛和社会实践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小孩的性格在学龄前已初步形成,但不稳定,随着年龄增长而趋于成熟,并有很大“可塑”性。所以要培养小孩良好的性格,应该从小抓起。

首先,对小孩的要求不能一味地满足,要分清对与错,合理的要求可以满足;无理要求,不能答应。小孩一旦哭闹,千万不可打骂,就耐心给小孩讲道理,最好是用既生动又富有教育意义的小故事予以开导。

其次,爸爸妈妈的言行要一致。有些爸爸妈妈认为小孩好哄、好骗,往往不假思索就许下诺言,结果实现不了,造成小孩心灵的伤害和对家长的不信任。

第三,不要吓唬小孩,有些爸爸妈妈在小孩不听话时,用一些可怕的事物来吓唬,久而久之,小孩使变得多疑、胆小怕事。第四,在小孩犯错误时,特别是犯“滑稽”的错误,家长不要图好笑去模仿小孩的错误,应该告诉小孩错在哪儿,分析为什么错。总之,好的环境与好的教育能使小孩健康成长。相信你一定会有一个活泼、可爱、懂事、听话的好小孩。

小孩在2岁左右爱发脾气是一种正常现象。因为这一年龄段的小孩易冲动,自制力差,对挫折的容忍程度是有限的。小孩要到外面玩,家长不允许,为什么不允许,他不明白,有可能就要通过发脾气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情。而4岁以上的小孩,对挫折有了一定的控制能力,初步明白了一些事理,如果还频频哭闹、经常发脾气,其原因大多在家长身上。说明家长教育小孩的方法存在问题,使小孩养成了好发脾气的习惯。

脾气发作不仅严重损伤小孩的情绪和生理状态,而且也使家长狼狈不堪,感到很棘手。所以您要想方设法制止小孩哭闹、发脾气。怎样制止呢?一定要根据发脾气的原因“对症下药”,方能奏效。

一、因为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而发脾气。由于家长的溺爱,有的小孩稍不如意便大哭大闹,家长决不要让步和造就,不然会助长小孩的脾气。最简单的办法是把他单独放在房间里,作短暂的隔离,冷落他一会儿,让他有时间冷静下来重新考虑下一步怎么办。即使在外面也一样。如此反复几次,小孩就会感到自己发脾气、哭闹都毫无意义,得不到家长的注意,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慢慢地就不再乱发脾气了。每次发作平息后,家长要记住为小孩讲道理,及时进行下面教育。要告诉小孩刚才的行为是不好的,采取发脾气的办法要挟爸爸妈妈满足自己的需求,是达不到目的的。要让小孩知道爸爸妈妈还是爱自己的,只是不爱自己的撒泼行为。这样既可以教育小孩今后不再乱闹,也可以避免小孩疏远爸爸妈妈的亲情。

二、由于受忽视而乱发脾气。对于这样的小孩,要安抚他们并转移注意力。小孩越小,情感越不稳定,注意力也越容易转移。当发生不愉快时,要采用活动转移法,让他们在游戏活动或体育活动中宣泄内心的紧张。比如,小孩想妈妈了,而妈妈加班还未回家,小孩委屈得不得了,乱扔东西,怎么劝都不行。这时,家里人可以有意识地提起小孩平时最感兴趣的一件事,转移小孩的注意力。例如,给小孩讲个爱听的、好玩的故事,或者带小孩去玩最喜爱的荡秋千游戏,等等。一定要从爱心出发,从感情上安抚他,哄劝小孩不哭;要有耐心,千万不要训斥指责,更不能动怒打骂。否则,小孩的脾气只会愈演愈烈。

三、由于不被理解而发脾气。3岁以上的小孩已经有了自己的思想,对某一件事也有了自己的看法,家长一定要给小孩提供充分表达内心想法的机会。有时候当小孩喋喋不休地向家长讲述某件趣事时,家长们却常因忙于自己的事情,漫不经心的点点头或哼哼两声,那么小孩会十分恼火的。所以,家长不妨暂时放下手中的事务,以专注的神情倾听小孩的话语,以欣赏的态度理解小孩的话语,并饶有兴趣地和小孩聊一聊,说一说,那对小孩将会是莫大的支持和鼓励。

四、因为不能延迟满足而发脾气。多数学龄前阶段的小孩对于自己想要吃的或想要玩的东西根本没有耐心多等待一会儿,尤其对于就在眼前的诱惑物。曾经有过一个心理学实验,要求幼儿等待15分钟作为取得好吃的糖果的条件,否则,只能得到不好吃的糖果。结果,幼儿的表现依实验条件不同而变化;糖果不在眼前时,幼儿坚持等待的时间最长;有一种糖果(好吃的或不好吃的)在眼前时,幼儿能等待的时间减半;两种糖果都在眼前时,幼儿能等待的时间最短。说明幼儿对眼前的诱惑物不易抵制,自制力比较弱。因此,作为家长,一定要有意识地在平日里训练小孩的延迟满足能力,从一件件小事做起,不要让小孩学得,只要是我想要的,爸妈都会立刻满足,形成一种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感觉。这样当小孩偶尔不能如愿以偿的时候,就容易大发雷霆。

除了以上针对小孩的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之外,家长还要注意自身的言行。家长的言行是小孩行为的一面镜子。

一、家长的教育态度要一致。当小孩发脾气时,千万不要在成人中间形成几派,有人不理睬,有人去哄劝,有人离小孩而去,还有人跑到小孩面前讨好,更不要当着小孩争论。成人彼此之间一定要沟通好,一旦小孩发作,全家人采取一致的态度。否则他就会更加哭闹不止。

二、家长切记自已不要经常发脾气。有一次在商场的玩具部我看到了惊心动魄的一幕。有个妈妈突然抬高声音说:“上个星期刚买过,又要买。”俨然在告诉大家,我的小孩不讲理,我不给他买的原因是刚买过,不是不给他买。我觉得这个妈妈有点心虚,不给小孩买玩具有什么丢脸的?不买就是不买,给小孩讲清道理就行了。可她的方法有点走样,而小孩又非要不可,她就拖着小孩向外走,小孩则闹着往里拽。妈妈脾气大发,啪啪打了小孩两下,小孩哇地哭了起来。于是,这个妈妈不上分说拖着哭着的小孩慢慢消失在人群中了。有了这么一个好发脾气的妈妈,不想让小孩发脾气都难。

因此,为了培养小孩良好的性格,不乱发脾气,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为小孩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环境氛围,让小孩保持积极情绪,控制不良情绪的爆发。

谁对谁错的问题有人说孩子再有理由也不能跟父母吵~一个巴掌拍不响孩子冲动了跟你叫你不强势他又怎能吵起来呢?没有谁对谁错吵架的本质是缺乏沟通!做父母的不要老以为自己是长辈!你的关心!你的好意孩子不一定领情而且很多时候认为你很烦!态度啊~如果说忍耐力父母应该最大才是~孩子叫两句父母就不行了就开始用强势压孩子!没有同等的地位没有同等的交流~问题只能越来越严重表面的服从内心的叛逆终有一天要爆发!换个角度你不是父母是孩子是朋友尝试着去交流!是不是更高一些呢!?

从一般意义上讲,孩子间的争吵不含有敌意,只是由于动作不协调或玩具使用不均衡而引起的。研究者发现,孩子之间的争吵大多发生在好朋友之间,属于“不打不相识”,是心理接触时撞击出来的火花。通过争吵,孩子可以学会如何坚持自己的意愿和如何接纳别人的意见,最终掌握以后为人处事的协调能力。因此孩子争吵,家长不必立即介入,让他们能从争吵中逐渐正确认识自己,认识自己与别人之间的关系,学会相互之间的理解、合作,建立正常的伙伴关系。 如果孩子之间吵得不可开交,即无法使活动继续下去的话,家长可以利用调整角色的办法帮助他们化解矛盾,继续活动。有一本书上介绍了一个事例,当两个孩子为争当火车司机而争吵不息时,家长巧妙地插话说:“火车司机很累了,现在咱们请他上餐厅吃饭吧!”无疑,这位家长是教育高手。 孩子争吵时,最忌家长搅在里面偏袒自己的孩子,扫了其他孩子的兴,也不宜“严格要求自己的孩子”,令孩子“不要跟他们玩了”,然后将他带回家。这样会使自己的孩子处于孤立地位。 至于教育自己的孩子以牙还牙:“他打你,你就打他!”或家长亲自披挂上陈参与争吵就大错特错了。这样只能激化矛盾,对孩子造成粗野的攻击印象。正确的做法是弄清情况,讲清道理,解决矛盾,恢复友谊。不要时邀请对方家长共同处理。

小孩子之间经常会吵架,作为父母当看到孩子吵架时该怎么办呢?如何帮助孩子化解矛盾,不让孩子受到伤害呢?

1、首先要稳定孩子的情绪

当孩子和别的孩子吵架之后,回到家里,不管对错,首先还是希望父母能够关心一下她,能够安慰一下,因为和别的小孩吵架了,这个孩子是觉得比较委屈的,要是回到家里开始哭或者闹脾气,那么肯定是希望能够得到父母的关心,这个时候,父母先不要责怪孩子,先将孩子的情绪稳定下来。

2、时转移孩子注意力

利用孩子注意力容易转移的特性,将其中一位迅速带离现场,或者用孩子感兴趣的事物吸引其注意力,让他远离争吵。

3、父母不要太认真

孩子之间发生吵架,家长一定要以理服人,不要轻下定论,那样弱势一方的孩子会不服气,产生抵触情绪,对家长产生不信赖。对于占优势的孩子来说,可能会沾沾自喜,以为自己就没有错,让孩子产生骄纵的心理,也不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因此,家长在孩子之间一定要正确引导孩子,原谅彼此,友谊第一。小伙伴之间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一笑泯恩仇。况且孩子吵架,吵完了很快也就没事了,以后孩子之间又可以很好的玩在一起了。

4、和孩子探讨解决方法

其实,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同时让他了解怎么做才正确。 孩子们发生冲突,大多是争取权利或表达情绪的行为,如果处理得好还可以一起玩耍,但是表达不当则会变成互相攻击。 我们要非常明确告诉孩子,解决问题不能仅仅依靠暴力的方式,还有更多途径可以走。

5、尽量做到不偏不倚

很多家长在一个家庭中,不知不觉可能会偏爱某一个孩子,比如姐弟争吵时,如果父母不问缘由,就指责姐姐没有让着弟弟,这样会很伤姐姐的心。虽然不被父母偏爱的孩子试图轻描淡写地对待这种情况,但是他们明显地感到伤心,自我价值认知也受到负面影响。因此,家长们请注意:孩子们非常敏感,他们会察觉到父母的情绪和偏爱,尤其是父母会偏向谁,不被偏爱的孩子可能会怨恨父母一辈子。

孩子觉得委屈是因为觉得:“自己是妈妈生的,不是爸爸生的,凭什么要像自己的爸爸,况且自己的爸爸并不好看。”有一句老话叫做儿随母,女随父,女孩的长相大多数都是跟随爸爸。如果小女孩听过这句话,估计得伤心很长时间了。 

“儿随母,女随父 ”这句话并没有什么科学依据,更多的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判断,这也是根据自己身边小部分的人群进而统一得出了一种相对性的结论,但并不代表科学性的结论。从孩子一出生之后,人们就非常乐意去讨论孩子长得像谁,每一个人的看法都是有所不同。有的人觉得孩子像父亲,有些人觉得孩子像母亲,有些可能会像舅舅、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根据自己的经验大概的统计最后就可以得出“儿随母,女随父 ” 这样的结论。但是每一种都是有可能的,这就是基因的遗传性。

孩子更像谁,这就得看一下谁身上的显性基因更加的强大。外貌主要是由显性基因进行决定,而父母的身上都有显性基因,但是这种分布都是随机的。有的甚至有隔代遗传发挥的作用,有些孩子不像自己的父母,反而更像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这是因为在父母身上的隐性基因通过经重组排列的方式又变成了显性基因。有些遗传是绝对性遗传,比如肤色、双眼皮,如果父亲是双眼皮,一般孩子都会有双眼皮。

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精华能够传给孩子,可是往往事与愿违,父母却发现自己的缺点全部被孩子给遗传了,优点却没有任何的遗传。但有时不得不佩服基因的强大,可以发现有些家庭祖孙三代长得都非常的像。

在生活中, 孩子就像大人们说的“六月的天,孩子的脸说变就变。”那么这句话真的表达的恰如其分了,孩子的脸其实真的是说变就变。 其实不是是真的变脸,就是说孩子在玩的时候或者在生活中有可能真高兴一下哭了起来。因为 孩子的心性是不定的,不像大人,大人们其实也有烦恼的时候,只不过是大人选择了忍耐,而孩子是直接表达自己内心的 情感 。

那么相信很多家长在看过孩子的过程中都会发现这个事情,孩子,让我儿子或者是孩子正在做一件事情,哇的一声,孩子哭了起来。

案例:

小广是小学一年级的小朋友, 小广的妈妈为了锻炼小广野外生活的能力和自己动手的能力。于是小广的妈妈在在周末的时候带着小广的好朋友小辉一起去玩。 小辉和小广是从小的玩伴,也是同班同学,所以小辉和小管会有很多的话题一起聊。小辉和小广的关系平时也非常好,很多时候,小辉和小广都是一起走出教室,一起进教室。

这天, 小广的妈妈给小广准备了野外的活动工具。就是给小广准备了一个做房子的小模型。让小广根据模型的提示做一个小房子。 小辉的妈妈没有给小辉准备东西,所以小广的妈妈建议小辉和小广一起玩房子模型玩具。 两个孩子在一起玩的正高兴,眼看小辉和小广马上就要堆积起来一个小房子,结果小广突然哇的一声哭了起来。

小广和小辉的妈妈很着急,赶快看孩子为什么突然哭了。一开始还以为是小辉欺负了小广。 原来两个孩子是因为房子模型的堆建方法意见不统一,争吵起来。

这时候,小广的妈妈去哄小广。但是小广的妈妈发现一个问题,不管怎么怎么去哄,孩子就是不听,而且越哄越哭。这让小广的妈妈不知道怎么办好了。

相信在很多时候我们都遇到过这样的问题,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孩子越哄越哭。其实哄孩子也是有技巧的。有的时候 孩子觉得自己心里委屈,自己的想法没有得到认可。好像是否认了孩子的能力,心里觉得委屈而去哭。

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建议父母这样做。

1、主动沟通了解事情的经过

首先你要 了解发生事情的原因,你才能正确的为孩子进行分析。对孩子出现的行为进行客观的评价。并能帮助你很好的理解孩子的心理 ,孩子的内心是脆弱的。与其说孩子内心脆弱,不如说孩子是比较敏感的。甚至于说孩子的内心敏感度超过某一个大人。因为 孩子急需被认可和认同。

在那个年纪的孩子一般都喜欢表现。 孩子喜欢被夸奖,渴望得到认同。如果遇到意见不一致产生分歧,在后期的处理中,家长处理不当,很有可能会导致孩子丧失信心, 失去了 探索 和求知的欲望。

2、适当的给孩子一个台阶下

很多时候,家长和孩子的沟通都是直接性的对话。有的时候可能说的话不好听,或者是不中孩子的意。那么这样很有可能会起到反作用,其实 孩子也是要面子的。换句话说,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所以家长要适当的给孩子一个台阶下。 有的时候家长哄孩子会压制不住自己的脾气,对孩子进行吼叫,说孩子这样不对,那样不对,甚至会说出孩子笨的话。这样都会严重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

如果本身孩子就在哭闹,您在用吼叫的方式有可能会压制住孩子不去哭,但是也压制了孩子天真的性格。所以家长要适当的给孩子一个台阶下,要不信您可以试试。 给孩子一个台阶下,远比去吼骂孩子要收获得到的多。

3、适当的抚摸孩子,给孩子温暖

一旦一个事情或者是一个决定,孩子认定要做了,而在做的过程中受到了阻止或者是排挤。这样都会引起孩子一个不好的情绪,而且也不利于孩子日后的自主能力。孩子认定的事情,哪怕是错的,家长也要鼓励孩子去做。 鼓励孩子不是说不管,不问孩子。家长可以预先把这个事情做后会产生的后果讲给孩子听,到最后做决定的还是要让孩子自己做决定。 哪怕孩子做了错误的决定,或者是说用了不正确的方法,对孩子来说都是一个好的 探索 。 哪怕孩子失败了,也是一个经验的积累,对孩子日后成长都是有好处的。

当然,家长只是建议孩子。在生活中,家长只是监管孩子,而不是去监督孩子。

适当的抚摸孩子,可以让孩子缓解内心压抑的情绪。能让孩子内心得到暂时的放松, 而且有利于亲子教育。

温暖寄语: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 孩子遇到烦心事哭闹,是很平常的事情。家长们要压制住自己的脾气,耐心的和孩子进行沟通和讲解。 当然,讲解的过程中也要注意方式和方法,其实在和孩子沟通的过程中,对于亲子教育也是一个很好的促进。

今日话题:你们家孩子哭闹的时候都是怎么解决的?也是越哄越哭吗?欢迎讨论。

玻璃心这句话在国内很火,就是说一个人心理承受能力非常的弱,遇事不会解决只会哭。事实上许多小孩子也有玻璃心,却被成人们戏称为小哭包。

爱哭和忍着哭的孩子,长大后的区别一眼就能看出来。

邻居老王家里有两个小孩,老二就是个小哭包,一旦被人说了觉得受到委屈,开始哭个不停,有时候还没有开始骂,刚刚开头老二就会直接哭出来。

老二和老二就完全不同,即使被骂、受过委屈,他也会把眼泪憋在肚子里,不让别人知道。老李从小就认为以后老大会更有本事,因为他很坚强,不像老二那样哭闹,实在是太没男子汉气概了。

没想到长大后竟然是老二更有出息,在一家工厂当了经理,手底下有几十个员工。老大呢自己做点小本买卖,天天天不亮就起,天黑了才歇,却还没有老二的工资高。

①没有太多的消极情绪

对那些爱哭的孩子来说,他们一旦受了委屈,就会不断地哭。父母不要认为这是懦弱的表现。恰恰相反,流泪能更好的释放情绪,减轻孩子们的心理压力。

假如一个孩子受了委屈而不流泪,不表达出来默默憋在心里,只会让他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这种心理压力积存到一定程度,就会转化成消极的情绪,让孩子开始仇视外界,产生一些负面的想法。

②爱哭小孩容易共情

爱哭的孩子对别人的眼神、语言非常敏感,能觉察到别人细微的情绪变化。当某人表达了对自己的愤怒之情时,孩子会因为自己的委屈而哭泣。

又是因为他们是敏感的,所以具有很强的共情能力。一旦发现别人有冤屈,就会觉得自己心里也很不舒服,于是便伸出援手。这类孩子喜欢帮助别人,在他们看来,帮助别人也是在帮助自己。

③爱哭的孩子比较单纯

遭受委屈时哇哇大哭,本是一件正常的事,是每个孩子都应该有的表现。这表明他们很直接,有委屈就会表达出来,而不是把所有的事情都藏在心里。

对那些受过委屈,还不能表白的孩子,他们的心思一般很沉重,不够纯粹。自幼懂得隐忍,没有释放自己的情绪,把仇恨的种子留在心里,很难教育说通。

①不可立即妥协

有的家长看不出孩子有委屈,所以在他刚哭出来的时候就妥协了,不管孩子提出什么要求都能立刻满足。小孩如果受到委屈,也会答应帮他讨回公道。

但这样只能让孩子变得无法无天,以为眼泪是自己最强大的武器,只要哭出来,父母都会答应自己的要求。

②弄清孩子为什么哭

要明白孩子哭闹的原因,在孩子哭泣后家长应该询问孩子,合理的沟通,看看他到底是为了什么哭泣,如果孩子是因为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而流泪,我们应该帮助孩子讨回公道。而孩子若为无缘无故的事哭,父母则不应妥协,应严加管教。

在孩子哭的时候,父母一定要小心,不要掉进孩子的陷阱,赶快去哄孩子,有时要学会含蓄。虽然孩子真的受到委屈,我们也不能亏待孩子,否则只会让孩子觉得世界的不公平,觉得父母不爱自己。

您怎么看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73231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3
下一篇2023-11-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