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中国有句老话,家和万事兴,其实这个道理在孩子身上也非常适用。
1让孩子的情绪受到剧烈的冲击,从而产生消极情绪,如恐惧、悲伤、无助感等。家庭中的纷争,尤其是父母间频繁的争吵,对孩子的成长非常有害。
2对孩子造成躯体伤害。夫妻因为工作不顺、人际关系问题、家庭有纠纷时,往往会因为一些小事对孩子撒气,大吵大闹,甚至大打出手。
3对孩子今后自己的家庭生活造成负面影响。孩子的性格很多时候是在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形成的,他们长大后,多多少少都会受到原
、性格会变得自卑
在和谐氛围下成长的孩子,他们会因为爸爸妈妈的正向行为感受到世界的善意,也会使得他们对周遭的陌生充满好奇心与期待,让自己充满自信去面对所有的未知的挑战。
但对于那些长时间处于不和谐氛围的孩子来说,内心积攒的负能量已经不能让他以积极的眼光面对经历的一切。
相反,他会因为惧怕和自卑,而不敢与外界深入交流,在人际交往这件事情上,也会凸显出明显的不足。
2、安全感缺失
夫妻关系的不和睦会让有些父母把怒气都撒到孩子的身上,孩子感受不到父母对于自己的爱意,只会觉得自己是父母的出气筒,缺失了父母的爱意,带来的一大后果便是会让孩子的安全感严重缺失。
而安全感缺失很容易会使这类孩子在以后的成长中,尤其是面对感情的时候,会变得患得患失,因为对自己没有自信,所以想把到手的幸福攥得紧紧的,但攥得越紧,幸福就会溜得越快。
3、孩子变得自私
孩子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因为家长错误的言传身教,也会让孩子把家长的坏习惯学会,特别是有些父母还会用言语攻击自己的配偶。
那么长此以往,孩子也会觉得对别人动手或者辱骂是一件非常理所当然的事情,被这样的认知支配的孩子,会将自己的需求摆在第一位,却不会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简单一点来说,就是会变成一个自私自利的人。
其实小孩子的社交是非常简单的,因为大多数孩子都非常喜欢和同龄的小孩子一起玩,他们在玩耍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些冲突,或者伤到我,出去先不愉快,但是小孩子的性格都是比较大大咧咧的,而且是比较健忘的。所以小孩子吵架是非常常见的,和好也是很快的。
但是也会有一些小孩子会比较敏感,很有可能在学校的时候和同学们稍微有一点争执,就会在放学的时候直接告诉妈妈自己受伤了,了,或者是告诉家长在学校里自己受到了欺负。相信很多家长在平常都有可能会听到孩子这样对自己抱怨。但是很多家长对于这样的情况并没有特别关注,最多也就是说一句,以后不要跟这样的小孩子一起玩了,或者是会向老师询问到底是怎么回事。
其实很多时候,孩子之间的矛盾并没有那么深,但是通过家长过度的介入之后,原本一件非常小的事情,反而变得非常的复杂。所以作为家长,当孩子再告诉你自己在学校里受到了欺负,这件事情该如何解决,是一件非常值得学习的事情。如果孩子只说过一两次的话,那就完全不用在意,但是如果孩子总是像你说自己受到了欺负了,而且每次都是受到同一个人欺负,那么这个时候就要注意一些了。
首先就是要向周围的小孩子或者是孩子家长了解一下事实。因为孩子的年龄比较小,可能会比较顽皮好动,喜欢去逗别人,但是又没有掌握好力度和情绪,所以经常会让别的小朋友不开心,导致其他小朋友觉得自己是受到了欺负,所以如果是这样的情况妈妈们就应该告诉小朋友,这是正常的交友关系,应该让小朋友明白这是在玩游戏,并不是真的受到了欺负,也应该告诉小朋友,如果真的想和别人做朋友的话,就要掌握好力度和尺度。因为孩子之间的沟通是非常的直接的,如果两个人能够把事情说开的话,那么两个人之间的矛盾也就解开了,所以在这样的过程中,也应该锻炼一下孩子和别人沟通的能力。
父母觉得孩子是自己的私人物品。很多家长都会觉得我自己的孩子,我想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别人管不着,打骂有我自己,爱不着外人什么事。孩子弱小不敢反抗。孩子毕竟是小孩子,面对父母突然的一顿火力,孩子一方面害怕,手足无措,另一方面羽翼还未丰满,也不敢反抗。父母大战孩子沦为炮灰,父母战争的牺牲品,这对于父母和孩子来说都是一件悲哀的事,孩子本无过错,平白无故被卷入战争之中,对孩子的伤害太大。父母吵架本身就会对孩子造成不利影响,再加上对孩子的辱骂、驱赶,影响更大。看到父母天天吵的你死我活,然后又火力集中自己,孩子以后会对另一半不抱任何希望,会不愿意接触异性,不愿意谈恋爱,甚至不会有结婚的想法,不再相信爱情、婚姻。
父母作为孩子的最亲密、最信赖的人,应该时刻让孩子感受到爱,而不是时刻让孩子感受到扎心的痛。用爱滋养大的孩子,取得成功的几率更大。作为父母要让孩子时刻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爱和关怀,不仅在物质需要上体现出来父母的爱,更要在精神需要上满足孩子,做一名合格的孩子的“成长教练”。孩子在被自己的父母嫌弃中成长,没有归宿感,没有安全感,唯一的信念就是快点长大,快点离开这个屈辱的家;父母也许是爱孩子的,但这些爱在伤害面前,微不足道,他们终将会尝到恶言恶语的后果。
综上所述,父母经常吵架把矛头转向孩子,把孩子作为情绪宣泄的对象,会给孩子造成极大伤害,不是一个合格家长的该有的行为。父母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给孩子营造一种和谐的家庭环境,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和关怀,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
一般来说,父母吵架对孩子来说都是有一定影响的,而且孩子越小影响越大。因为对于孩子来说,外在世界最多的就是父母,所以一旦父母出现问题,孩子的第一反应就是自己做错了事情,这样孩子自己就会有负罪感、自责,建议家长遇到事情要做到平心静气。
1、在情绪上的的严重影响
个案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孩子产生了消极的情绪如恐惧,悲伤,无助感等。
夫妻激烈的争吵时,往往对不知所措的孩子不闻不问,完全忽略。搞不清状况的孩子以为父母在生自己的气,害怕父母不喜欢自己了,不要自己了,产生强烈的伤心和无助感;而看到自己最依赖、最亲密的人在相互伤害,这已完全超出了孩子的理解能力,和承受能力。
担心父母随时都会转身离去,自己最安全的家也将不复存在,而他们又无力挽留内心充满深深的恐惧。
2、成为孩子人际交往模式中的“榜样”
孩子最初的行为模式是如何形成的呢?无疑是通过模仿,而孩子最早的人际交往对象就是我们父母或养育者。我们可以从个案中看到。两个孩子在人际交往中都出现了问题,尤其是弟弟的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原因之一就是对父母的模仿。
3、影响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
长期生活在不和睦的家庭中,孩子的性格发展往往会出现扭曲,个案中的弟弟明显变得感情冷漠,性格内向,脾气暴躁 ,对外界事物丧失兴趣。而姐姐则明显对他人缺乏信任,爱挑剔,性格内向,压抑,容易退缩。这些性格的扭曲将会影响成人的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工作、学习、交流的适应能力,阻碍他们各个方面的良好发展。
4、对孩子的婚姻产生影响。
案例中的姐姐,从小目睹了父母的争执,甚至是父亲对母亲的暴力行为。在她看来母亲是弱势的,是受到伤害的,并且是无力保护自己的。导致她对婚姻产生恐惧,对男性没有足够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因此,很难建立稳定的亲密关系,也无法顺利的走进婚姻。即便是走进婚姻,也有很大的几率选择一个对自己施暴的老公,而无法获得婚姻的幸福!
夫妻在一起时难免会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发生争执,这对孩子并没有什么影响。但是当吵架升级,父母大吵大闹、彼此冷战、互不理睬对方时,这种激烈的方式是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影响。
经研究表明:如果孩子长期生活在父母吵架、冷战的家庭里,这会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而这些影响会长期伴随着他们,甚至需要一生来治愈。
那么,父母经常吵架会对孩子有哪些影响呢?
1、性格有缺陷
孩子大多都是非常敏感的,尤其是在父母喋喋不休地争吵时,在这种紧张状态下的孩子会自发地产生恐惧的心理。
还有一些孩子还会陷入到自责中,认为是因为自己做了错事引发父母的争吵。
而长期生活在这种家庭的孩子,性格上会比较自卑和怯懦,很容易产生悲观的情绪。甚至有的孩子会“模仿”父母的行为,在与人交往时,性格上很容易被激怒,做事情比较偏激,行为更加的暴力。
2、没有安全感
现在的孩子接收信息的范围比较广,有太多的电视剧、**来描述父母在争吵后发生的事情:离婚以及离婚带来的连锁反应。
所以孩子在父母吵架的时候,很容易联想到电视剧里发生的情节,从而患得患失,时时担心家长会不会和自己分开。长期心理上受这种折磨的孩子,自然会极度缺乏安全感。
3、不能集中精神
如果家长在吵架后没有及时安抚孩子的情绪,就会使孩子一直处于一种焦虑的状态,做事情没有办法集中精神,也很难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因而慢慢失去学习的兴趣。
4、影响婚姻观
经研究发现,经常看到父母吵架的孩子,会厌恶结婚或者对婚姻感到失望,当然也有可能跟自己的伴侣大吵大闹,“模仿”父母的行为方式。
家长难免会发生争执,这个时候该怎么做才能把对孩子的伤害降到最低
1)尽量避免当着孩子的面吵架
在父母之间发生矛盾的时候,父母需要第一时间照顾到孩子的情绪,彼此都冷静地想一下,到底有没有吵架的必要,还是一起想想解决的办法。
但是父母如果实在无法控制满腔的怒火,一定要发泄的话,建议回卧室关起房门再来争个高低,尽量不要让孩子看到自己“狰狞”的模样。
2)及时和孩子沟通解释
在父母吵完架之后,无论有没有当着孩子的面,都需要和孩子解释一下刚才发生的事情,及时安抚孩子的情绪,也要向孩子表达自己对他的爱意,而不是假装什么事都没有发生。
3)当着孩子的面和解
如果父母吵完架和好了,需要在孩子的面前显得亲近一些,让孩子明白“这件事”已经翻篇了。
当着孩子的面和解还是为了让父母尽量不要发生冷战,以免伤害到孩子的内心。
因此,父母应该明白,在吵架的时候,伤害最大的其实是孩子。
在生活上有分歧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父母应该想着如何化解矛盾而不是比谁“嗓门”大就听谁的,吵架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会引发更多的事端。也只有生活在好的家庭氛围里孩子才能感受到爱和幸福。
孩子也会像大人一样吵架,家庭有两个孩子的通常会吵得不可开交,甚至大打出手。 很多家长在面对这样的情况都会选择“坐山观虎斗”,让孩子先吵一会; 也有些家长会偏袒其中一方,这两种做法都是不正确的, 真正明智的父母是不会放任孩子争吵,将自己置之度外的。
「妈妈,哥哥拿我的玩具了!」 「妈妈,我没有!妹妹乱说!」 「爸爸,姊姊不让我用她的彩色笔,但是上次我有借她!」 「奶奶,他们的蛋糕比我大块!」 如果家里有一个以上的孩子,这样子的对话非常常见。
我是老二,上有哥哥下有妹妹,小时候要是和妹妹起冲突, 得到的回复总是:「 你是姊姊,应该让妹妹。」 是的,「姊姊让妹妹」天经地义;
一次哥哥抢我玩具,我逮到这个「哥哥让妹妹」的大好机会, 兴奋地找大人告状,没想到,得到的回应居然是: 「你是女生,比较懂事,就让一下男生吧!」 我两边都吃不开,真是无言啊!
年幼的我只觉得自己好倒楣,由于从小总是被要求忍让, 长大后的我遇到类似情形也常以自认倒楣收场。 这种「以和为贵」的解决方式,我总觉得有问题……
但是大人这样的处理方式很普遍: 「家和万事兴」是固有观念, 「大事化小,小事化无」也是华人的处事模式; 另外,父母在外为了生计奔波一天, 回家后要是看到孩子争吵不休,很少不动怒的。
所以遇到孩子争执, 父母不是叫比较好说话的那一方多让让之外, 就是大动肝火,把所有的小孩子连坐法一起「教训教训,看你们以后还敢不敢」。
有的父母很认真地当起包青天, 希望能把如罗生门般谜样的「兄弟阋墙」事件厘清, 但是哥说哥有理,妹说妹有理,弟弟也很有理, 父母被搞得头晕转向,结果多半「误判」。
被冤枉的孩子觉得爸妈就是偏心, 侥幸开脱的孩子觉得父母其实也傻傻搞不懂状况, 下次还可以如法炮制、故施重技。一轮下来,全家都输了。
2005年我在纽约的联合国国际学校任教,开学一个月, 隔壁班幼稚园的小朋友起冲突了, 两个小朋友为了一支铅笔闹得不可开交。 我心想我的同事可能要花上一大堆时间排解此事,课也甭上了。
有着棕色卷发及中南美洲人特有的橄榄肤色的Ms E来自瓜地马拉, 教学经验丰富,也是儿子的幼稚园老师。
那时她正在教室前给围坐在地毯上的孩子念书, 看到两个孩子吵了起来,笑 地说: 「亲爱的玛丽和汤姆,老师看到你们两个对彼此有意见, 意见不合很正常,老师很高兴你们有机会可以学习处理争执, 现在请你们两个到教室后面的『和平桌』,自己把事情谈妥。」
当时我还是个新老师,新奇地观望这件事情的发展。 两个圆嘟嘟的五岁小孩蹦蹦跳跳到了教室后面, 教室后面有一张铺着红格子桌布的小圆桌, 桌上放置了一个小地球仪,象征世界公民, 地球仪旁边还放著一只纸鸽子,象征和平。
对话开始了: 玛丽:「我的铅笔断了,这是我爸爸给我的生日礼物。」 汤姆:「我喜欢你的铅笔。」 玛丽:「我的铅笔断了,我很难过。」 汤姆:「你的铅笔很漂亮,我们两个都很喜欢,我只是想看看你的铅笔而已。」 玛丽:「我们两个人都同意我的铅笔很酷,如果你想看我的铅笔, 请跟我说,用抢的,铅笔断了,我很伤心。」 汤姆:「对不起。」 玛丽:「这次没关系了,下次请跟我说。」 汤姆:「好的。」 玛丽:「还有你的黏土玩具很好玩,下次可不可以借我玩一下?」
整个过程不到两分钟,两个人手牵手走回地毯区跟老师报告:「解决了!」, MsE笑 回应:「好的,欢迎你们回来上课!」
我所预期的老师大动肝火、花长时间干预说教、 或是处罚学生的画面完全没有出现。
在短短的两分钟内, 孩子学到: 表达情绪、同理心、解决问题、道歉、接受道歉和沟通协商。 小玛丽甚至懂得为「自己未来的利益」堆筹码!
之后我陆续修习了教室经营管理、儿童心理学和多门相关课程, 更了解美国老师或是说美国社会对于处理争执的看法和方法。 美国人认为意见不同是人类社会中必然的现象, 要做的是学习如何处理,而不是避免。
学校的做法更是「把孩子的事留给孩子」, 老师除非在特殊情况下是不会介入的。
当然,老师平常便会训练孩子解决纷争的能力和做法, 所以当天我看到的情形就是美国老师平常训练的成果。 这件事情从三、五岁就可以开始。
看到MsE的例子,让我对家中三个小鬼吵架的事情有了新的看法。 回家后,我把家中三岁、四岁、五岁的孩子叫来。 我笑 说道:「你们听好,以后你们吵架,妈妈是不会管的。」
三只小生物盯着我看,装可爱也装傻。 我继续:「你们要是意见不同,我会把你们请到房间, 门关起来,吵完才能出来。」 六只眼睛,黑白分明,眨巴眨巴。 我接着:「妈妈要教你们如何吵架」
第一:每个人轮流讲自己的看法,在这阶段 除了说话的人可以发表想法,其他人只能听,不能开口。
第二:说话时,要把自己的感觉说出来。
第三:开始协商。
第四:协商不只是解决当天的争执, 还必须商量以后遇到类似情况的解决之道。
第五:谁也不准让谁,我们家就是要『没大没小』, 我们也不爱吃梨,也不用『孔融让梨』, 所以,要是三个人没有达成共识,架不算吵完,继续吵。
第六:吵完后,一起来跟我会报结果。
接下来,我们一起练习了几次,孩子虽小,但是做得有模有样。
解决纷争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倾听他人和表达自己的情绪, 这样子才不会沦为没有意义的攻防战; 每个人的意见、个性不同,我要孩子「 谁也不用让谁」。
比方说,小女儿个性温和,我反而坚持她据理力争, 不用因「怕妈妈不高兴我们吵架」而委屈自己; 还有,吵架的最终目的是找出解决的方法。
一天,孩子果然吵架了,我很兴奋,想检收成果。
我把他们三个「请」到另一个房间里,把门关上,让他们自己「乔」事情。 不用告状,不用哭诉,妈妈听不到也不想听, 趁你们吵架时,妈妈要泡壶热茶,独自享受下午茶时光, 我心中默默期望他们「议事冗长」, 这样我还可以去泡个澡,顺便敷敷面膜。
没想到,不到几分钟,三个小人儿从房间蹦出来, 跟我报告「吵架高峰会」结果: 「我们讲好了,以后姊姊要借我跟哥哥的玩具得先跟我们说, 但是不可以玩超过半小时,因为我们也想玩。」
从此之后,孩子练就一身吵架本事, 「吵架高峰会」会程越来越短, 我连吃点心的时间都来不及他们便达成协议了事, 速速出关后跟我抢饼干吃。
事实上,几次之后,他们发现被关在房间吵架很无趣, 远远不及出来玩玩具、吃布丁有意思。
另外,他们对彼此的「战术」也越来越娴熟, 三两下就能抓出彼此的「破绽」, 对于彼此的底线也有默契。
就这样,他们从小到大真正开过「吵架高峰会」次数寥寥可数, 三个人至今感情非常好,我准备多年的「河东狮吼」也一直派不上用场。
其实孩子之间出现争吵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而这也是他们学习解决纷争、与人沟通协调的最佳时机。 父母介入,等于是剥夺了孩子的学习机会。
孩子有自己解决事情的方式,大人介入只会越弄越糟, 况且由父母处理孩子的告状,就像「打地鼠」一样,没完没了, 到最后累的还是家长,何必呢? 让孩子学习怎么吵架,父母绝对会轻松得多, 有时候我还会想,这三个小子怎么不多吵一会,妈妈的面膜还没干哩!
给父母的小分享:1教孩子要「没大没小」,不用「孔融让梨」。
2不要怕孩子吵架,要教孩子吵架。
3孩子吵架能培养谈判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 父母不要剥夺孩子学习这些重要能力的好机会。
5孩子吵架时,父母眼不见为净,不要当裁判,离开现场为上策。
孩子争吵是不可避免的,家长的处理方式却能给孩子带来不一样的教育, 想让孩子将来成为知书达理、温润尔雅的人, 就一定要让孩子养成自己的是非观念, 正确解决问题而不是通过争吵的方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