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润州送从弟还乡》古诗鉴赏

《早春润州送从弟还乡》古诗鉴赏,第1张

《早春润州送从弟还乡》作品介绍

《早春润州送从弟还乡》的作者是孟浩然,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60卷第38首。

《早春润州送从弟还乡》原文

早春润州送从弟还乡

作者:唐·孟浩然

兄弟游吴国,庭闱恋楚关。

已多新岁感,更饯白眉还。

归泛西江水,离筵北固山。

乡园欲有赠,梅柳著先攀。

《早春润州送从弟还乡》注释

①润州:唐代属江南东道,治丹徒(今江苏镇江市)。

②吴国:周初泰伯封于吴,其后世奄有淮南至浙江、太湖以东地。此指润州一带。

③此句犹言“恋楚关之庭闱。”《文选》束哲《补亡诗》:“眷恋庭闱,心不逞安。”李善注:“庭闱,亲之所居。”

④感:全诗校:“一作改。”

⑤西江:指江苏丹徒县至湖北监利县东南的一段长江。《水经注·江水》:“江水又东,左得二夏浦。夏浦,俗谓之西江口。”

⑥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城北,下临长江,形势险要。

《早春润州送从弟还乡》作者介绍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孟子第33代。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他主要写山水诗,是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之一,他前期主要写政治诗与边塞游侠诗,后期主要写山水诗。其诗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也有他在登临游览家乡一带的万山、岘山和鹿门山时所写的遣兴之作。还有少数诗篇是写田园村居生活的。诗中取材的地域范围相当广大。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早春润州送从弟还乡》繁体对照

全唐诗卷160_38早春润州送从弟还乡孟浩然

兄弟游吴国,庭闱恋楚关。

已多新岁感,更饯白眉还。

归泛西江水,离筵北固山。

乡园欲有赠,梅柳著先攀。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 [宋代] 苏轼

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南来三见岁云徂,直恐终身走道途。老去怕看新历日,退归拟学旧桃符。烟花已作青春意,霜雪偏寻病客须。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有人边行走边唱歌,有人在野外啼哭,两种声音都令我心中伤悲,远处的灯火夜空的疏星,渐渐地趋向暗淡低微。病眼睡不着并非因着守岁,乡音无人为伴我苦苦地思归。盖着几条被子双脚依旧冰冷,知道冬霜重满是寒气,刚洗过头发觉得轻松,却感知鬓发又已变稀。多谢残灯并不将人嫌弃,孤舟中整夜里许我相伴相依。

来到江南见旧岁三度辞去,真怕终身要奔走在道路。年纪老大怕看新的日历,辞官归乡准备学写旧的桃符。自然景物已表露春天的意味,我这病客的胡须偏被霜雪找寻。纵使穷愁潦倒但愿赢得此身长健,不怕轮到我最后一个把屠苏酒饮。

创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十一月,苏轼奉命往常州、润州(今江苏镇江)一带赈饥。当年除夕之夜宿于常州城外运河边,遂有二诗。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

 宋代:苏轼

 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

 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沐头轻感发稀。

 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南来三见岁云徂,直恐终身走道途。

 老去怕看新历日,退归拟学旧桃符。

 烟花已作青春意,霜雪偏寻病客须。

 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

  译文

 有人边行走边唱歌,有人在野外啼哭,两种声音都令我心中伤悲,远处的灯火夜空的疏星,渐渐地趋向暗淡低微。

 病眼睡不着并非因着守岁,乡音无人为伴我苦苦地思归。

 盖着几条被子双脚依旧冰冷,知道冬霜重满是寒气,刚洗过头发觉得轻松,却感知鬓发又已变稀。

 多谢残灯并不将人嫌弃,孤舟中整夜里许我相伴相依。

 来到江南见旧岁三度辞去,真怕终身要奔走在道路。

 年纪老大怕看新的日历,辞官归乡准备学写旧的桃符。

 自然景物已表露春天的意味,我这病客的胡须偏被霜雪找寻。

 纵使穷愁潦倒但愿赢得此身长健,不怕轮到我最后一个把屠苏酒饮。

  注释

 野宿:住宿在郊外。

 行歌:边行走边唱歌,借以抒发感情、表达意愿等。《晏子春秋·杂上十二》:“梁丘据左操瑟,右挈竽,行歌而出。”野哭:哭于郊外。

 微:暗淡低微。

 守岁:除夕习俗,熬夜迎接农历新年的到来。

 乡音:家乡的口音。

 重(chóng)衾(qīn):多条被子。

 沐(mù):洗发。

 “南来”句:苏轼于熙宁四年(1071年)冬到杭州通判任,至作此诗,已度过三个除夕。岁云徂(cú),谓年岁辞去。徂,往。

 历日:这里指日历。

 桃符:相传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其下有神荼、郁垒二神,能食百鬼。故俗于农历元旦,用桃木板画二神于其上,悬于门户,以驱鬼避邪。五代后蜀始于桃符板上书写联语,其后改书于纸。

 烟花:泛指春景。青春:春季。

 博:赢得。长健:身体健康。

 “不辞”句:古俗,正月初一家人先幼后长依次饮屠苏酒,见《荆楚岁时记》。宋洪迈《容斋续笔》卷二“岁旦饮酒”条云:“今人无日饮屠酥酒,自小者起,相传已久,然固有来处。后汉李膺、杜密以党人同系狱,值元日,于狱中饮酒,曰:‘正旦从小起。’《时镜新书》晋董勋云:‘正旦饮酒先从小者,何也?勋曰,俗以小者得岁,故先酒贺之,老者失时,故后饮酒。’”屠苏,酒名,也作“酴酥”、“屠酥”。

  创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十一月,苏轼奉命往常州、润州(今江苏镇江)一带赈饥。当年除夕之夜宿于常州城外运河边,遂有二诗。

  赏析

 第一首诗以悲情起句,遣词造句处处含悲。“野哭”、“病眼”、“苦思”、“霜重”、“残灯”、“孤舟”诸语,无不充满冷寂愁郁的色调,望而生悲。当然,诗人如此惆怅郁结是有特定的时空背景的。写作此诗时,正值除夕之夜。除夕是一年的终结,站在这个时间点上,不免让人心生岁月如流、人生易老之叹。苏轼说洗过头后,感到头轻发疏,就是这个意思,此其一。其二,除夕是合家团圆,共享天伦的最重要节日,但诗人却受命在外,远离故土,思乡之情、羁旅之意油然而生。其三,诗人彼时迁谪出京在杭州任职,是由于与改革派的王安石政见不合所致,命运多舛,仕途偃蹇的忧伤一直萦绕在他心头,一有机会就会喷薄而出。这种情怀在第二首诗中展露得更明显。万家合欢的除夕之夜,诗人独在异乡,饱受严寒,辗转难眠,触景生情,歌哭皆悲。不过,这首诗也不尽是悲情。末尾两句,诗人写他从残灯的一线光亮和小舟的一夜托身里,感受了一丝的温暖和美好,所以他要感谢它们,这就是苏轼的超迈之处了。这其实也是下文写自己的豁达乐观张本。

 第二首主要写政治上的失意。首句“南来三见岁云徂”,三年之中,诗人虽然不断上陈己见,无奈与当权者多有不合,终不能回朝。诗人由此感叹恐怕自己一生都要在谪居在外,奔走宦途了。第三句写是年老心境:人老了,就不想看新的年历,怕勾起对年华流逝的伤感。第四句中诗人自比“旧桃符”。桃符是民间新年时悬于门户、用以辟邪的桃木,上面刻有传说能食鬼怪的神荼、郁垒二神的形象,一般是一年一换。“拟学旧桃符”暗指诗人要抛却不如意的仕途。这当然是一时之意。五六两句写自己的老态。而诗人以“老”、“病客”自称,实际上是就心境而言的,因为在年龄上他当时才38岁。末尾两句是全篇之眼。诗人一扫前面的郁闷,表示要用“穷”和“愁”换取长久的健康,要屠苏酒来迎新年。正月初一饮屠苏酒是一种习俗,饮用的顺序是自少至老。诗人说“不辞最后饮”,表明他不以岁月流逝为意,以豁达乐观待之。以此观照开篇,更见苏轼豪放旷达的情怀。

 这两首诗是羁愁之文,构思精巧,落墨不俗,收束更是出人意表。诗人用笔老成,写景抒情,形象深致,曲折顿挫。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7427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