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数情况下,对于孩子的惩罚往往是无效的。
心理学上,惩罚是指对个体的行为,施予痛苦或剥夺利益,以使其不再从事该行为的方法。它有两种主要形式:
一种叫做正惩罚,它要求实施令人厌恶的刺激,比如违章停车获得罚单,强化你按照规定停车的行为。
另一种叫做负惩罚,它要求消除强化物,比如小孩子淘气被打屁股,让你减少实施某一行为的可能性。
长期以来,很多家长都非常依靠惩罚或者实施威胁的方式,来让孩子们在大人设定的规矩中玩耍和成长。一旦孩子越过了界,或者作出了出格的事情,家长们就开始用惩罚的方式了,比如“回你房间闭门思过,不许出来”“我再也不允许你看电视、玩游戏了”甚至还会出现打骂孩子的情况。
但我们会发现,在惩罚行为发生的开始或者一段时间里,孩子们的一些不良行为能够得到明显的“纠正”。但往往过不了多久,好了伤疤忘了疼的孩子们还是会恢复原来“熊样”,丝毫不会因为惩罚行为而有实质性的改变。
为什么对于孩子不良行为的惩罚没有长久的效果呢?主要有以下原因:
1、对于孩子的惩罚难以持续执行。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当惩罚的威胁消除以后,惩罚所具有的压制行为的力量通常也会消除。在大多数情况下,家长们一直严格地执行对不良行为的惩罚是不可能。当孩子们在多次“斗智斗勇”中知道家长实施惩罚的可能性不大的时候,惩罚的威慑力就不再像以前那么大了。
2、不良行为带来的满足感可能让孩子们认为惩罚是值得的。比如,孩子因为过度沉溺于电子游戏而导致被家长惩罚。在孩子看来,在虚拟世界中得到的成就感,远胜于家长们“外强中干”的惩罚行为。于是孩子们不惜铤而走险,而一旦侥幸没有得到惩罚,孩子们甚至会认为是一种额外奖励。
3、对孩子的惩罚往往会引发不良的连锁反应。在很多心理学的实验中,生物体在受到惩罚的时候往往会尝试逃跑或规避进一步的惩罚,甚至会引起逆反的攻击行为。其实,对于孩子的惩罚也是一样。那种涉及疼痛、羞辱的惩罚,尽管短期内能够起到纠正不良行为的作用,但从长远来看则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一方面,这种惩罚会在孩子内心植入了暴力的种子,使他们在与人交往的时候更具攻击性(社会上那些具有攻击倾向的少年犯往往曾经在家中受到过父母的虐待)。另一方面,惩罚也会让孩子们变得忧虑、恐惧和缺乏安全感,进而产生习得性无助感或抑郁症障碍。
4、对于孩子的惩罚难以做到公平公正。对于不同的孩子(男孩或女孩,大孩或小孩),家长的惩罚标准会存在公平对待的问题,甚至对于同一个孩子的同一性质行为,家长们在不同场景内都难以做到统一标准。这通常会让孩子们感到不解、怀疑、愤恨和反感。
一般情况下,如果幅度不是很大,并不会造成明显的身体伤害,一般不会对小孩子的生长发育以及身体功能造成任何的影响,而且屁股是人体当中脂肪组织最多的部位,一般的击打是不会影响人体的器官功能状态的。家长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黄金条子出好人",那个时候没被父母打过屁股的孩子的确太少太少了。而如今回想起来,细条子打屁股也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式,皮肉之痛能够促进心灵快速成长。
打屁股是一种或是或非的技巧,因为总依赖它就会使其他的惩戒措施变得无效,而打屁股就成了主要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孩子被打得越多,等他们成人后,也就越喜欢打他们的孩子和配偶。看个人的教育观念咯,猫小帅觉得,在孩子懂事时,是该树立标准,没做好或者过分耍性子,应该打屁股,但是惩罚要看准时机,更不能过量
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你平时和孩子相处模式,才是真正的教育的。比如, 平日里高质量的陪伴,那么孩子和你的连接就会更加紧密,那么你们会更容易沟通。孩子的屁股是打不得。因为,这样做不仅使孩子受皮肉之苦,更为严重的是可能会造成严重的脑伤害。这也许是那些狠狠地拿孩子屁股解恨的家长们始料不及的。据报载,某医学院的外科收治了一个小男孩
只能证明我们在教育上的粗放懒散或者无能,所以,别再打孩子了,请把他/她当成一个有思想同样有尊严的人来看待,以朋友的方式交流吧,不再是简单的说教、谩骂与体罚!共勉!对于太调皮,打也许是最好最有效的方法,但是还是以教育为主,让他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在无形中影响孩子。心理学家班杜拉曾经做过一个实验,让小孩子观看一个成年人殴打玩偶的视频,然后也给他一个玩偶,结果大多数的孩子会模仿视频中的行为对玩偶进行殴打。班杜拉由此得出孩子能够通过观察学习的结论。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权威远胜于视频中一个陌生人,当孩子看到父母的打骂行为后,即便受害的对象是他自己,他也会认为这是对的,在与同伴,甚至陌生人的交流中进行重演。更严重的情况,孩子会对爱与关怀产生误解,他会认为暴力是表达爱的方式,导致长大后很难建立亲密关系,甚至会演变成不可控的家暴施暴者。
相对而言,通过各种社会舆论、教育的影响,打孩子的危害大多数的父母都很清楚了,但有很多的父母不知道随口说出的训斥的谩骂也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危害。可能很多人都听父母说过“我不要你了!”这种话,看似只是一时的气话,但孩子很有可能因此惴惴不安许久。
发展心理学家认为,儿童早期与父母等照料者形成“依恋”关系是十分重要的。他能够体会到父母的关爱和无条件的接纳,才能够在成长中勇敢地去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但父母随口的一句威胁就会让孩子陷入被遗弃的担忧中,为此他会小心翼翼地维系与父母的关系。可能很多父母还因此沾沾自喜,自己的孩子终于“听话”了。但当孩子将他的精力、一切的行为的目的都定在取悦父母上时,孩子是很难发展出自信的,自己也不敢去做什么决定。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很可能唯唯诺诺,做事情也畏首畏尾,也会因无法与父母正常分离而难以独立。
通常来讲,7~9岁是儿童的叛逆期,但是你家宝宝处在五六岁上,还未完全进入儿童叛逆期,但是不妨参考一些对应叛逆期儿童行为的做法。首先可以观察下你家宝宝的行为,是否跟叛逆期儿童行为相似。
处于儿童叛逆期的孩子,会觉得自己是个小大人,什么事情喜欢亲力亲为,不喜欢别人代他完成。此外,他们有自己的想法,特别需要被尊重,被平等的对待,不喜欢别人擅自替他们做决定。了解了儿童不听话的原因,就能找到行之有效的改善方法。
第一,注重正强化,避免负强化。当孩子遵守规作,有良好表现的时候,要具体指出他做的好的地方,加以表扬;放他故意捣乱或者不遵守规则时,不要一遍遍强调他的错误,适当时候可以采取不予理睬的态度。
比如,当大家都坐在餐桌前吃饭的时候,孩子故意乱跑乱闹,家长不用训斥他一通强迫他回来乖乖坐好,而是可以夸夸在边上认真吃饭的其他所有成员:“爸爸安安静静的在吃饭,没有跑开没有乱叫,做的实在太棒啦!妈妈也很乖的在吃饭,做的也很好哦!”。对孩子跑开的行为则不要理睬,当孩子最终也坐了回来乖乖吃饭了,就要看着他说:“宝宝也乖乖在吃饭了,做的也很棒哦!”
这就叫做正强化,如果一遍遍批评孩子的不当之处,就叫做负强化,家长越是强化哪一方,孩子的行为就会越偏向哪一方。
第二,遵循放手原则。不要事事都帮孩子包办,五六岁这个年纪的孩子,正是喜欢自己动手尝试的时候,家长在保障孩子安全的前提下,多给他尝试的机会。即使是在他多次尝试不成功的时候,也不要着急的直接上手帮孩子做,而应该先问一句:“需要我帮你吗?”。在获得他的同意之后再去做,既给了孩子探索的机会,也给了孩子应有的尊重。
第三,尊重孩子,平等的对待他们。很多家长不知道如何做到这一点,其实很简单,只要把孩子当成你的好朋友来对待即可。想想你跟你的好朋友是怎样相处的。你会擅自指使或者要求你的朋友去做这做那吗?你会在点餐时不询问朋友的喜好就直接帮他点好你心目中健康又营养的食物吗?
答案是否定的。因此,要像尊重你的朋友那样尊重你的孩子,凡事多问他的想法和需求,你不仅会收获到亲密无间的亲子关系,还能收获一个让你省心又贴心的宝贝。
家长不妨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一下以上方法,保持耐心和信心,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个人认为太正常了。九岁的小孩子也是在一个阶段的叛逆期,并不是只有青春期才叛逆的。如果九岁就气得想打死他,等到青春期,大人肯定会气得想打死自己。大人必须调整自己的心态,试着宽容的看待自己的孩子,给他犯错误的机会,也给他改正的机会。养成同样的错误尽量不要二次出现。宽容不是纵容,实际上,你宽容了他,教育点到为止,大人不斤斤计较,孩子也会感恩。慢慢来,用宽容的心对待自己的宝贝,让他也同样有感恩的心,他会与你越走越近,就算有时很让人恨,但是他会自己觉醒过来的。
希望帮到你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