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太在乎别人的看法是什么心理问题
他们相信别人根本不会发现他们的微疵小瑕,因此更不怕别人对这些小过失加以谴责了。” 事实证明,只有斯特里克兰德自己做到了一直不在乎别人的看法,他的画从不给同侪评判,死前还销毁了很多画作。但毛姆并没有在这一点上过多阐释原因何在。
究其原因,就在于人类对自身价值的判断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不确定性---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人对我们的看法。
2、为什么我们会如此在乎别人的看法
背后的因素很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和我们内在的自我价值感有关。自我价值感是关于一个人如何看待自己以及如何看待自身的价值。过于在乎别人看法的人常常是把自我价值建立在别人的评价上。
儿童在发展早期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以后逐渐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不断得到外在的和内在的对自己能力的评价和反馈,才形成并发展起自我价值感。
3、太在乎别人看法的人一生会有什么影响
过多地关注那些在我们的葬礼上不会露面的人的看法,是我们把自己短暂的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破坏殆尽。只有那些击中目标的谴责才能使我们收到伤害,我们个人的品质不应该取决于他人的评价,难道和氏璧没有得到楚王的认可,它本身的价值就降低了吗难道李白被放逐夜郎,他的诗文就不震铄古今了吗当我们真正认识了自己,也就不会在乎一大群路人甲乙丙丁形成的随机群体对我们的看法了。
太在乎别人看法,被别人的想法左右,这是一种轻微的心理疾病。
在意别人的想法,这种现象存在于每个人的身上,只是程度有所不同。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看(五个层次的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情感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你在意别人对你的评价,从本质上来讲,是希望能够满足自己被尊重、被认可的心理需求,这本身无可厚非,但是如果过于在意别人对你的看法,而产生心理负担,一味地活在别人的眼光和舌头下,生命又有多少属于你自己呢。
在意别人的想法是每个人都会有的,只是程度不同,就像生气是很多人都会有的,只是情绪管理是否恰当。很“刻意”地去在意别人的想法,尤其是在乎你同伴或者是一起生活的人的眼光,是自尊心太过强烈和心灵太过敏感的表现。
擅长察觉他人的感受,情绪非常敏感。心里很愤怒,却很难表达、宣泄出来。很难拒绝别人的请求。
经常担心自己会给别人添麻烦。责任心强,经常不自知地超时工作。喜欢去照顾别人,哪怕自己因此花去许多时间、精力。
习惯于跟随他人的意见,在和别人意见不同时,会尽量避免说出自己的想法。“乐于助人”。
由于讨好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人格模式,改变一定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讨好者们内心对于被拒绝、被抛弃的恐惧,让他们习惯于取悦别人,通过获得别人的认可和赞赏来获得安全感。
因此,讨好者们真正需要做到的,是看见真实的自我,自主确认自己的价值和需求,而不是依靠他人的评价。
我们每天做那么多事,说那么多话,甚至一辈子中的很多决定在别人看来都是与他们的观点格格不入的,我们在意他们每个人的声音,就不能正常生活,我们需要参考的是观点,而不是在意别人的看法,你的目的是自己开心幸福,不是去取悦他人,即使你再怎么做,都不会让每个人都满意。
所以做好自己,在实践中慢慢的多做自己的事,少关注别人的看法,你会发现,某一天你突然想起自己有过这个困惑,但是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已经不是个困惑了。
过分在意别人的看法是一种缺乏信心的表现。如果你对你做的事情、说的话,有信心,那么别人的评价可能是一种新的看问题的角度,有价值学习,无价值忽略。所以,做好自己该做的,你就有能力屏蔽掉无用的信息。
时间之所以有存在的意义是因为它是你的,与其在意别人的看法,不如好好用时间经营自己,提升自己。最后你会发现,那些曾经对你刻薄的评价会不攻自破。
有很多原因可能会导致一个人非常在乎别人对他的态度。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解释:
1 自信心不足:当一个人缺乏自信时,他们可能会过分关注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他们可能害怕被拒绝或批评,因此会过分关注别人的反应以获得肯定和验证。
2 家庭背景:一些人的家庭背景可能强调别人的认可和赞赏的重要性。例如,他们可能经常被父母或监护人评价或比较,导致他们将别人的看法视为衡量自己的标准。
3 社会压力:社会压力也可能导致一个人非常在乎别人的态度。例如,一些人可能感到必须在工作中得到同事或上级的认可,才能保住工作或晋升。
4 创伤经历:曾经遭受过拒绝、批评或伤害的人可能会变得更加关注别人的反应,因为他们害怕再次经历类似的伤害。
5 完美主义倾向:一些人可能是完美主义者,他们可能希望在所有方面都得到别人的认可,因为他们对任何批评或失望都非常敏感。
总之,每个人都很在乎别人对他的态度,但过于在乎可能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压力和焦虑。如果你有这种情况,可以尝试建立更强大的自我认同感和自信心,学会接受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多关注自己的内在感受而不是别人的看法。
太在意别人的看法,这是一种轻微的心理疾病,这种现象存在于每个人的身上,只是程度有所不同。
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看(五个层次的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情感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从本质上来讲,是希望能够满足自己被尊重、被认可的心理需求。
但如果过于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产生心理负担,一味地活在别人的眼光和舌头下,生命又有多少属于自己的。这种心理是每个人都会有的,就像生气是很多人都会有的,只是情绪管理是否恰当而已,这只是一种轻微的心理疾病,让自己放松下来也就会好很多。
太在乎别人看法产生的影响:
1、害怕别人的眼光
大部分这样的人都是一些社恐人群,在平常的生活中很害怕别人的眼光和指责,他们害怕别人不同寻常的议论,也害怕自己走在大街上被别人用异类的眼光观看。其实这都是心理出现了轻微的问题,不敢真正的面对现实生活中的自己。
2、自卑
当太在乎别人看法久了,就很容易产生一些自卑的现象,可能觉得自己并不是那么的优秀,在做什么事情的时候都会受到他人的评价。长期被一些诋毁性的言论攻击就会让他们变得非常自卑,不敢接受真实的自己。
有些很喜欢照镜子,看到超市或商场中的镜子不免想多看几眼的人,反映了对自身容貌的不自信,他们试图通过看到镜子中自己的良好形象来安抚自己。同样,一个在意别人评价(相当于一面镜子)的人,也反映了对自身“是否是好的”这一点的不确信,他们试图通过得到好评来安抚内在的不满意。
心理学家库利对自我的定义是:“对每个人来说,他人都是一面镜子,个人通过社会交往了解到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从而形成自己的自我 ”。由此看来,别人的评价对一个人至关重要,好的评价人形成对自己好的感觉,坏的评价让人形成对自己的糟糕的感觉。在幼时重要人物对个体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对自己的态度:喜欢自己 vs 厌恶自己。
一个女孩,经常被外婆以“别人家的孩子”多么聪明、会说话、懂礼貌、爱学习为由持续不断地贬低,我们可以猜测这个女孩肯定是自卑的。没有人会甘愿自卑,所以这个女孩总想千方百计地证明自己。通过不断地逼迫自己,她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她对评价非常在意,别人细微的不满或差评都会让她心情低落好几天。
你对自己满意吗?很少有人能做出肯定的回答。那些牛皮吹得很大的人,或者沾沾自喜于一些成绩的人,看上去很自信,但其实对自己很不满意,不满意到只能靠幻想中的成功来安抚自己。文化以制造对自己的不满意为己任,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足常乐并不是被提倡的态度。从阶级关系来看,当民众们对自己很满意时,谁来替统治者卖命地干活?看来,通过塑造成功形象,制造等级差异,普遍营造“你还不够好”的信念,是统治者对个体的御心术。吊诡的是,社会又要求个体能“自尊、自爱、自信”,社会意识与社会潜意识的分裂可见一斑。
过度在意别人评价,反映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强大的张力。一般来说,幼时很少得到肯定与赞赏的孩子,或者经常被批评与贬低的孩子(比如那个女孩),容易出现苛刻的理想自我。因为当现实自我无法被肯定时,便只能通过理想自我来实现它,这相当于自恋需要的延迟满足。相反,一个幼时经常得到适度肯定的孩子,则会形成有弹性的自我理想,这些人能更多的欣赏和认同现实自我。成长过程中理想化父母(每个孩子都渴望自己的父母是优秀的)的缺失也会导致理想自我的苛刻。当一个人的父母是没有地位的、无法自控的、懒惰的,被人瞧不起的形象时,难免会使他的理想化双亲需要受到创伤,从而执着于原始的理想化状态,无法转化为健康的自我理想。
为了缓解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张力状态,一个人会不断的试图得到好评来缓解理想自我的压力,不断地讨好理想自我。所以这些人会非常贪婪别人的好评,非常害怕差评。如果要改变这种情况,关键是让天平摆向现实自我这一端,去欣赏和认同现实自我。这是一种可以培养的习惯,以下是一些参考的建议:
当发现别人比你好时,或当遭遇到失败时,想想自己已经取得的成就,已经拥有的85%(关系、经历、技能),这不是罪过或矫情,而是一种对自己的尊重。执着于未曾拥有的15%并非是一种建设性的态度。
知足常乐并不会让你止步不前,人天性有一种追求自我实现的驱力,这种驱力并非靠比较或压力才能被激发,心理学家大多数同意这个假设。
放下成为第一或一流这种原始理想化的幻想。你是一流自然会是一流,你不是一流再怎么折磨自己也成不了一流。爱迪生的“天才是99%的汗水加1%的灵感”那是自谦。为了进步努力当然是需要的,但过度努力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反而会得不偿失。
接受别人的肯定与赞赏,并为此而感激,这是一种值得培养的能力与习惯。
明白失败是生活的一部分,并把事件的失败与整个人的失败区分开来。如果认为事件失败是你整个人的失败,便是一种不合理的归因。觉察此类不合理的想法,不被此类想法所带走或占据,指出其不合理之处,并相信作为个人来说,永远是有价值的。
一般来说,随着年龄与阅历的增加,一个人对自我的认识会更加客观与合理,其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张力也会缓解,理想自我能变得柔和下来,此时,人会更善于去欣赏现实的自我。
以上的建议只能起到缓解的作用。最后要补充的是来自于宗教修行的建议,有一条路径是经常让自己处于“存在”状态,这可谓是最彻底的摆脱评价的途径。存在是去体验,去创造,去给予;是去接受新鲜的思想和变化,好好地活在当下。习惯于评价的人,很难有存在的状态;而保持在存在状态下的禅修者,则较少有评价性态度。禅修是对治自我批评的良药,长年禅修的人,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也保持觉察的习惯,充分的抑制导致抑郁情绪的自我批评。关于这方面的知识,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去读读弗洛姆:《占有还是存在》这本书。
1、太在乎别人的感受是一种让自己受委屈的行为,还有一点点对自己不自信的表现,如果有这种表现,要立刻制止啊,做一件事情之前,首先问会委屈自己吗?我自己开心吗? 可能刚开始与人沟通的时候会反应慢一点,慢慢练练就好了,我们都一起加油敏感的人易缺乏安全感和过分自卑 遇到点事常会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 生怕自己的言行举止惹得他人不愉快 其实往往不愉快的人都是自己 且从不愿主动与人打交道 却会热情的迎接并珍惜每一个对自己主动示好的人 而我们平常见到的那些看似难以接近的高冷之人 通常都是这类人
2、就感觉时刻揣摩别人的心思,别人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表情,都会让我思索半天。我是不是说错了,他是不是生气了,太刚才好像不高兴。他是不是不挺烦我。总之特别累。也特别不喜欢这样的自己!一位迁就,没有自己的想法。过于自卑敏感,讨好型人格,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抬高别人、贬低自己,把自己放在弱者的位置上来获取安全感。情绪化,多重人格,缺爱,常常幻想一个人的世界,却又害怕孤独的矛盾体。
太在意别人根本原因是没有自信,怕得罪人,性格敏感等,做好以下几件事,会有改变:
1别人没那么在乎你,也没那么关心你。也就是说问题的实质根本不在于别人怎么看你,而是你自己将别人对你的看法看的太重要,将别人对你的看法所导致的后果看的太重要。实际上你必须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并没有多少人在关注你,也并没有多少人对你有什么“看法”。你想一想,你对别人又有多少的看法呢?即便是你对某个人有些看法,但这个看法又能持续多久?那么你的看法又会对别人造成什么影响?
2对于你而言,在这个世上你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别人和别人的看法,都不重要。因为快乐的本质就是对自身欲望和需求的满足,你必须将自己的需求放在首位,你的整个人生基调才可能是幸福的。如果你时刻想着别人,时刻去迎合与满足别人,你的需求和欲望就会被长期的压抑,久而久之,你就会忘了自己究竟想要什么,忘了自己喜欢什么,这个时候的你,本质上就和行尸走肉并无二异了。
3把你自己的需求放在第一位。不要委屈自己成全别人。有太多太多的人不会、也不敢表达自己的需求,而这一点是非常普遍的造成许多人非常痛苦的原因。但是你想一想,又有谁理解了你的立场,谁照顾了你的感受,谁满足了你的需求呢?你并没有任何的必要,也并没有任何外界的压力和束缚在令你不得不在意别人的想法和感受啊。
4不要害怕得罪别人。对于现在的你而言,你会因为害怕得罪别人而刻意小心翼翼的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会为了和别人不起冲突而压抑自己,会为了不让别人对你产生不好的看法而去为别人的错误负责。而不害怕只是让你放松下来,让你回到正常人的程度,不会故意惹事,但如果出现了冲突,就要就事论事,是你的错误,你承担;不是你的错误,就绝对不会去忍受。
《明朝那些事儿》最后说:这世上只有一种成功,就是用你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你活着是为了你自己,你对于自己负有完全的责任。金钱也好,名声也好,地位也好,这些都会诱惑和吸引着你的“社会我”。但你始终要记得,你不是社会的奴隶,你也不是社会的工具,你更不是社会的一个零件。
归根结底,活着就是三个字:做自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