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孤寡老人在一起搭伙过日子是一种常见的老年人生活形式,但由于个人财务状况、家庭情况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可能会存在一些经济上的困扰,因此需要妥善安排。
一般来说,两位老人可以通过共同协商,采取以下几种经济安排方式:
1 独立承担费用,各自付清生活费、房租等开销。
2 共同分摊费用,要事先商议好各自应承担的费用范围。
3 采用灵活的方式,根据个人经济能力灵活确定分摊比例,随时做相应的调整。
另外,两位老人可以共同商议并进行必要的财务规划,例如:存储食品物资,寻找优惠购物渠道等等,以达到经济上的节约和合理利用。最为重要的是,要相互关注、关心和帮助对方,并形成稳定的经济社区,共创幸福晚年。
现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在区域范围内的流动是越来越明显,随着人口流动的加剧,在一些经济稍差和较为偏远的地区就会出现一些社会问题,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就是最显著的代表,现如今在一些农村地区,你会惊讶的发现,在村子里面走一圈,虽然家家户户都有着从外观上看起来很不错的房子,但大多数都是空的或是只有一些老人带着孩子在居住,这就是所谓的“空巣”现象,毫无疑问房子安身之所是越来越好了,但是房子越来越大日常居住的人却是越来越少,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成为了孤零零的房子拥有者。
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的出现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社会问题,之所以这样说,是和当今的社会形式不可分离的。当今社会每个人都在追求着更好的生活待遇和薪资报酬,明显农村或是本来的生活环境不能满足现实的欲望追求,那本来视之如命的一亩三分地早已经不能满足现实的追求了,想要改变现实的生活情况,离开自己熟悉的成长环境是不可避免的选择了,可是老人和孩子由于传统和年龄的问题并不能都随之离开,所以只好作为留存者依然坚守在故土。
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的存在,本就是一种矛盾,是现实追求和理想生活的矛盾,是故土亲情和他乡离愁的矛盾。没有人原因离开自己熟悉的地方,放弃亲情的陪伴,但是生存的空间的狭小拥挤成为了一种推力,把自己向未知的他乡进行推赶的力量,正是有了这些不可调和的矛盾才出现了人口区域间的的流动,这是社会演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社会前进过程中重要的促进力量。
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94岁的哥哥和88岁的妹妹因为琐事吵架,94岁的哥哥负气离家出走17个小时,被热心市民发现,遇到负责的民警经过多方查证帮忙联系到家人,最后被家人带回家。
看到这则新闻,第一感觉就是这对老小孩太可爱了。
根据老人的家人描述,两位老人的意识都不是很清楚,偶尔会犯糊涂,年过九旬的兄妹生活在一起,因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吵架,感觉就像两个小孩子因为争夺玩具吵架一样,但是94岁高龄的老人还因此离家出走,真是让家里人既生气又好笑,生气老人不顾后果离家出走17个小时,家里人对老人自理能力很担心,连夜寻找,生怕老人出现意外,生气老人都94岁了心里还没有自知之明,走丢了怎么办?出了意外怎么办?都这么老了还不考虑后果,好笑的是竟然因为和妹妹吵架就离家出走,都多大了,吵架怄气离家出走像极了小孩!
两个都过了知天命的年纪了,能生活在一起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了,竟然还不懂得互相谦让,因为琐事吵架,脾气还这么大,估计家里人也是够上头的了,劝不动,说又说不得,都是固执的性子,气鼓鼓的样子,估计家里人也拿他们没有办法,真是一对“亲”兄妹,发生这样的事,广大网友也是众说纷纭,有的表示哭笑不得,有的表示羡慕这么感情,这么大岁数了还能在一起吵架也是一种情怀,感觉也是一种幸福。
从这对老小孩吵架离家出走的事情中也反映出,现在的老弱孤寡老人很多,他们的安全保障还不够完善,子女对于独居老人的照顾还是不够周全。
就连有钱人也没有办法独立养老,更何况普通人呢?
其实,养老院也是一个小型社会,有吵架,有冲突,也会有区别对待。
就像没有爸妈的孤儿一样,没有子女照顾的孤寡老人也没有什么依靠。
如果在养老院被嘲笑被欺负,也只能忍气吞声,因为没有人能帮自己出头。
尤其是高龄失能老人,躺在床上等着护工来喂水喂饭,要是护工嫌累嫌脏不肯干,自己又能怎么办呢?
而有子女的老人,能在养老院里吃到更好的饭菜。
享受到周到的护理,要是住的不舒服,出了什么事,还有自己的子女能找上门来算账。
也许有很多人会说,养儿也不一定能防老,万一孩子不孝顺怎么办呢?
当然什么可能性都会有,这就是人生。
子女可能会不孝顺你,但子女绝对不会允许别人欺负你。
如果你不相信亲生孩子能百依百顺,又怎么能相信陌生人会对你好呢?
一个和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人,在面对诱人的利益的时候,都会露出人性最丑恶的一面。
其实人生就是一条抛物线,80岁的老人和八岁的孩子一样脆弱。
假设八岁的孩子有100万。
会被一块糖骗走,80岁的老人存了100万养老钱,也会被有心人盯上。
所以子女的存在有些时候就是一种天然的维权力量和反制力量,是晚年生活的一种底气。
孤寡老人是指无配偶,无子女,没人照顾的人,年纪超过60周岁,丧失劳动能力的人,这类人农村国家给办五保,属于五保老人,分为集中供养和散养两种!目前养老问题基本解决。还有就是独居老人!现今社会,年轻人为了生活,不得不在外打工或者参加工作!家里面往往留下年迈的老人,这是实际问题,现在各地普遍存在这种情况,你养我长大,我陪你变老!这句话对许多家庭来说就是空谈!自古忠孝不能两全,为了生活生计,在外工作这样实属无奈!(条件允许可以把老人接去住)为了能让留守老人更好地安度晚年,解除年轻子女的后顾之忧,我建议村上和民政部门协商,在村子里好好选址(一般都建在村委会附近),集中建个互助模式的幸福院。建成后只要是村里60岁以上的孤寡老人、空巢老人,或者独自居住的老人,经过子女同意,在体检没有精神等疾病的情况下,都可以到互助幸福院里来娱乐,吃到廉价卫生放心的营养餐,这样就可以彻底解决了空巢老人吃饭难问题,让们度过一个幸福安康的晚年
有网络上曝出一则“94岁哥哥与88岁妹妹吵架离家出走”的新闻,引发网友的众多关注。
事件经过:2020年9月14日凌晨,湖北武汉一名热心群众,向当地警方反应,一位高龄老人凌晨在外游荡疑似走失,当地警方接警后立即赶往现场,在大道路边,发现一位戴着棒球帽的90余岁高龄老人,漫无目的走在京汉大道上,当晚下着小雨,老人身上已经被雨淋湿。民警把老人扶上警车时,老人连连感谢并给民警塞钱,民警连忙说不用钱,但是老人对自己的相关身份信息回答支支吾吾,说不清楚。
后来民警经过多方查证联系到其外甥女胡女士,从家人口中了解到原来这位老人户籍地为江苏镇江市,今年94岁,是一名孤寡老人,目前老人与自己88岁的妹妹一起,住在硚口区的家中。9月13日下午两点左右,94岁的老人与88岁的妹妹因琐事发生口角,两兄妹争吵一通后,哥哥居然负气离家出走17个小时,而老人的外甥女胡女士,正是老人88岁妹妹的女儿。胡女士一家人都在四处寻找老人,却一直没有老人的任何消息和下落,直到胡女士接到民警连夜打来的电话,一直悬着的心才落下。
9月14日早上7时许,老人的外甥女胡女士,赶到派出所来接自己走失17小时的舅舅,胡女士对民警再三表示了感谢。老人曾经是一名参加过多次战役的军人,临离开派出所的时候,老人举手给派出所民警敬了一个军礼,表达自己对民警的感激之情。
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胡女士家中有两个大“活宝”,竟然还因为琐事吵架,想想这样的画面,都觉得温馨又好笑!
掌握儿童心理,消除逆反心理。
推荐你读一些父母教育方面的书籍或空间博文。
下面这个,仅供参考:
你抓住教育的重心了吗?强烈推荐
本文一针见血地指出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解疑答惑见解独到,直入根本,很值得教育工作者和父母们反思与借鉴。
1、感受>道理
当今许多父母很难忘却自己高高在上的身份,他们把孩子当孩子看,是需要管束的对象;把孩子当学习机器看,是需要填鸭的对象,
但却很少把孩子当“人”看,是需要尊重的对象。
他们不愿意蹲下来,从孩子的角度分析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除了庞大的期望和沉重的爱心,
父母根本就是蛮横不讲理,反而一天到晚都跟孩子讲道理。
一份调查显示,孩子最最反感父母的就是唠叨,“大事小事都要讲一百遍”“从幼儿园讲到现在”,这给孩子带来什么感受?
人是情感动物,他只相信自己的感受,从心理学上说,并不是真理照亮了我们的成长,而是感受引导着我们前进,孩子尤其如此。
当孩子说“我饿”时,父母说“才吃的,不饿”;当孩子说“我热”时,父母说“今天不热”。除了否定孩子的感受,父母还会把更多负性情绪带给孩子。
当你开玩笑地问“是爸爸好,还是妈妈好?”孩子满脸疑惑地看看爸爸又看看妈妈,他的感受是:爸爸还是妈妈做了什么坏事吗?
当你说“我花那么多钱供你上学,你知道吗?”孩子的感受却是:家里的钱都被我用来读书了,爸爸妈妈为此很痛苦,我可能就不应该读书。
当你说“这次考试那么差,不许玩!”孩子的感受是:我学习学不好,玩也玩不好,我是无用的人。
当父母天天吵架时,孩子的感受是他们不爱我。
当父母随意侵入孩子的个人空间时,他的感受是世界末日,这个世上没有属于我的东西,我是没必要存在的!
我们都说,“好的亲子关系胜过一堆教育”,
亲子关系不好是从哪里开始的?不尊重孩子的感受!可以说它是亲子障碍的第一杀手!
当孩子的感受被否定时也就是他的情感流动被阻断,他的沮丧、对成人的不理解、对世界的恐慌将长久地笼罩在心头,不要说学习了,
他对一切都没有兴致,像软骨病一样瘫痪了,父母把心掏出来,孩子无动于衷!
不在于你说什么,在于孩子听到什么,不在于你做什么,在于孩子感受到什么。注意孩子的感受,体验孩子的感受,肯定孩子的感受,表达孩子的感受,你就是伟大的父母!
2、习惯>神童
我们对于奇迹的盼望可以说是烙在基因里的,人类对自身奇迹的盼望那就是神童,中国人的神童情结尤其重!在生命中能与生儿育女的酸甜苦辣相比的经历实在不多,如果能生个神童的话,这一切似乎都免除了。可实际上神童的家庭可能遭遇更多的不幸,因为归于平淡本身就是不幸。
全世界各国的神童事迹都证明了神童并不神奇。因《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而出名的德国奇才卡尔·威特8岁时运用6国语言,并通晓五门学问,尤其擅长数学。9岁进大学,16岁获博士学位。至此他成功了吗?23岁他发表了《但丁的失误》一书,成为研究但丁的权威而不是人们期盼的大科学家,这样一本学术著作奠定他是伟大人物吗?充其量“小作”而已。韩国宇宙级神童金雄熔三岁多就入汉阳大学学习,四岁到日本电视台表演,3分钟解决了一道不定积分的大学试题,全世界为之惊骇!但17岁参加高考,在录取生中他名列倒数。神童为社会贡献了什么?只不过贡献了一个奇迹现象,说明人类大脑的潜力无限罢了。
那么真正的教育是什么?叶圣陶先生说:“教育简单地说只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一点也不错,德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智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单在培养孩子良好习惯上,父母都做不好,谈什么培养神童
。
可以说,父母不在培养良好习惯就是培养恶劣习惯。许多父母为孩子做好一切:大到做饭、洗衣、接送上学,小到系鞋带、削铅笔、剥蛋壳,孩子除了形成依赖的习惯,没有其他行为的机会。有些父母想培养孩子预习、复习、作笔记、按时作业的习惯,但因自身文化不高而力不从心。有些父母要求太高,有些父母一味说教,有些父母自身恶习太多,都导致习惯培养的失败。
习惯意味着意志力,意味着自我控制力,意味着效率,意味着一切是自然:优秀是一种习惯。如果你真心渴望孩子优秀的话,那么就变“神童情结”为“习惯情结”:一定要帮助孩子养成哪怕是一个良好习惯!
3、空间>爱心
卢勤总结现在的孩子有“三大三小”:生活的空间越来越大,生长的空间越来越小;住房的面积越来越大,心灵的容积越来越小;学习的压力越来越大,学习的动力越来越小。说到底“三小”是“一小”:心灵空间的狭小。
人生活在自然空间里,我们的成长就是对空间的进军,我们又生活在心灵空间里,我们的成长还是精神体验的扩大,这两大空间的拓展才能支撑起一个人真正健康地成长。
可怜天下父母心,哪个父母不爱孩子啊,可爱心带来的却是亲子关系的一片紧张,不满者有之,怨恨者有之,仇恨者有之,仇杀者有之,中国人的亲子关系处在从含在嘴里怕化了,到家破人亡的两个极端阶段。正是这个原因导致心理营养不良、心灵枯萎、心理夭折而离开正常的社会生活,在心理咨询中遇到的太多太多了。
司马光说“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不知教也!”许多父母以各种理由把孩子捆在学习上,告诉孩子未来社会多么多么竞争,孩子几乎没有自由,除了疲惫的学习,任何体验都被“爱心”斩断,没有体验哪有思维的成长?哪有空间的扩展?当孩子最终对一切都无所谓时,父母无回天之力,心理咨询也同样异常艰难,一位十六岁的中学生说“我不知道什么竞争,我现在就不想竞争了。”
一个人的成长其实就是拓展空间和处理空间中的问题,如果孩子在这方面没有得到足够的锻练,它靠什么打未来?西方谚语“不要告诉我他有多少才能,只要告诉我他到过哪些地方”。“读万卷书,行千里路”,正是对空间最深刻的认识。
空间在人格心理学上也意义重大,人的素质大多来源于业余活动,一个人可以自由支配空间时他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同时空间意味着一个人的安全范围,它带来的问题是被动、束缚、控制,这种人长大了只能做机械的事,并对爱人有疯狂的控制欲,伤害家庭伤害下一代。而和谐宽松的家庭其孩子则冒险、主动,并能与别人打成一片,很容易获取成就与幸福人生。
给孩子一个自由的空间,你就是伟大的父母!
4、品德>分数
当把教育的一切技巧和方法都撇开后,发现最核心的还是人为什么会成为人的人格问题。能力、专业、学识主要是帮助我们解决做事的问题。但不解决做人的问题,你很难有做事的机会,或者是做不长。中国传统的教育,“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首当其冲就是成人,一切从修身开始,这是人生最低目标。
马克思说“劳动是人的第一需要”,真是天才的哲学论断。人是活在意义中的动物,所谓意义就是价值,价值是如何诞生的?劳动中得来,任何有欣赏价值的或值得拥有的东西都是因为凝聚着劳动。只要在劳动中我们才学会真正的感恩和责任,我们的孩子得到太多免费的东西了,于是什么东西都没有价值,最终人生没了价值。
从心理学上说,马克思的话一样是天才的论断,劳动是内在需要,是人跟世界最原始的联系,被剥夺劳动的人失去的不仅是价值更将失去人格,成为心理健康最低下的人。另外,剥夺劳动也就是阻止儿童的社会化进程,同样造成心理健康低下或扭曲。
人格个体性的一面中最重要的品德就是爱劳动,社会性的一面最重要的品德就是同情,引深为博爱。
美国的家庭教育可用一句话来表达:“给孩子制定一个家务劳动计划”。父母每周一次贴出要孩子干的家务劳动内容,检查完成情况,给予家务报酬,使孩子因自己的劳动而产生一种完成任务的成就感。劳动是我们中国父母最看不到的地方,他们能看到的就是“作业做没做”“考了多少分”。被母亲逼着学习而杀死母亲的少年犯徐力他只自豪两件事,一是给一位孤寡老人做过饭,一是在母亲生病时搬过煤气罐。
一切恶劣品德从好逸恶劳开始,如果父母正在培养这样的人,那,这个家庭也就差不多了!
5、状态>能力
智力是许多父母脑海里另一个根深蒂固的信仰,于是不惜一切手段造神童。高智商的人解决问题容易一些,但不等于成功就容易一些,世上有多少事非智商180不能做呢?只要智力正常,就足够成功了。现在许多父母已经意识到最终还是能力重要,所以看重素质教育,并且接受了情商概念。我在这里不用情商>智商,是因为这两个概念太专业了,大部分人对它的理解都比较模糊,而“状态”更形象,它比能力更重要。
我们都有一种体验,一旦衰弱或生病,你的眼神、声音、动作、食欲全变了,而一旦恢复,又神清气爽,理想的云帆又高悬起来,这就是状态。在体育运动中我们也看到,运动员不在状态时,便出不了成绩。能力不重要,如何出色地发挥能力才重要啊!
许多儿童已经失去了应有的天真灵气,活泼、浪漫、欢笑在他们身上已不复存在。作业本前磨蹭,奥数班上瞌睡,钢琴课上发呆,现在的中小学生三分之一以上厌学,是他们智力不行吗?不,是他们根本就不在学习的状态!唠叨、逼迫、打骂、讽刺、父母之间的争吵早让孩子蔫了,孩子既不能吸收,也不能发挥,完全是一种病态。不在状态,奢谈什么成长,什么未来!说真的,成人身心疲惫已经够不幸了,如果从儿童开始就是身心疲惫的状态,就是机械的状态,父母把孩子带到世上做什么啊!
孩子状态好,比什么都重要,一好百好。有父母说起孩子,“要他学习就死了,要是做怪事马上就活了”,找到状态谁都会活的,哪里让他活哪里就是他成长的方向!
我们都渴望回到童年,不就是渴望童年的状态吗?请父母们相信,大凡一个能作出成就的人都是永葆童心的人!保护好孩子的童真状态是父母的责任。
6、兴趣>知识
由于缺乏最高理念,于是一些次要的东西便成了根深蒂固的理念,比如知识就是力量,许多父母都被这一巨人的声音所蒙倒,现在行不通了,运用知识才是力量,知识也不会自动地改变命运,出色地使用知识才能改变命运,许多父母还在逼孩子走一条老路: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
学习的最高境界是自己想学,而达到这个境界只有一条途径:兴趣。如何出色地使用知识,答案仍然是兴趣。
兴趣是什么,兴趣就是求知的天然欲望,就是好奇心,知识不重要,求知才重要啊。从心理学上讲没有一个人不爱学习,关键在于学什么怎样学,如果把求知的欲望给培养没了,那还唱什么戏啊。
求知途径是:兴趣――爱好――痴迷,父母的任务就是帮助和引导孩子走到这一步,孩子至此就有了脱颖而出的优势,优势就是人生大势,没有优势那就等着平庸。
7、理念>方法
当今家庭教育的最大弊端,莫过于不论是年老的祖父母还是许多年轻父母,其教育思想还停留在凭感觉、摆权威或是随大流、赶时髦的摇摆状态,大多数人在头脑中一直没有一种稳定的教子思想和方法,对孩子的教育往往缺乏一贯性和长远观点。这是家庭教育中所有问题的核心,我们的父母最最缺乏的就是能够支撑孩子一生的哲学理念,基本上都是在方法技巧上作文章,获得的只是一鳞半爪的破碎的东西。
从理念上,现代家长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园丁型的,既懂教育,又有责任心,这种家庭的孩子特别容易成功,但父母最难,因为它要求父母掌握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这是现代人本主义的;第二类是懒汉型的,不懂教育,也没什么责任心,不管不问,靠天收,这种家庭里的孩子一样有成功的可能,这是传统自然主义的;第三类是倒帮忙型的,不懂教育却特别有责任心,打着为你好的旗号,一分钟也不停止对儿童的戕害,大量失败的孩子都是由这类家长制造出来的,这是扼杀人性的专制主义。三种理念也就是三种思维方式,孩子优秀就优秀在思维方式上,成功从父母开始,就是指从父母的理念开始。
你这种的真不算是孤寡老人,孤寡老人通常是没有儿女也没有配偶的老人才叫孤寡老人。
如果说女儿不爱回家也不爱给你们打电话的话,那么你们可以尝试着主动联系他,但凡你的儿女有一点点孝心,他也不会觉得你们烦。
你可以把你的思念告诉你的女儿,然后让他过年的时候能回来一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