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奇缘2》已经上映一周了。虽然因为剧本和故事情节上的瑕疵而广受诟病,豆瓣的评分只有73,但票房依然强劲,目前已经突破44亿。不得不说,这部**目前的成就很大一部分归功于几年前《冰雪奇缘》的巨大成功,让观众对续集的期待飙升。
《冰雪奇缘》一经上映,就打破了此前在北美影院的票房纪录,获得了第8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长片、第71届金球奖最佳动画长片等一系列动画**的最高奖项。是近年难得一见的佳作。
这部**不仅继承了迪士尼动画**在故事主题、剧本情节和优美音乐方面的优良传统,而且借助尖端技术在画面色彩等艺术细节上取得了新的突破
在这一点上,它对观众的影响最深,却一直没有被观众注意到,体现了迪士尼公司在用屏幕色彩渲染故事方面的超凡艺术魅力。人物色彩的渲染
迪士尼动画**多以童话为主,公主为主角。纵观迪士尼的公主片,整体色彩始终鲜明。公主等主角往往伴随着鲜亮的色彩,而暗沉的色彩往往伴随着负片的人物,各有千秋。
善恶分明的对立,孩子的大团圆结局,这个传统也造就了迪士尼动画史上无数经典。《冰雪奇缘2》是打破这一传统的全新呈现。因为**中人物的设定改变了过去单纯直接的善恶对立,人物的表达和形象的塑造不再单纯通过善恶对比来实现,而是通过精心设计的色彩差异来传达。
安娜姐姐的栗色头发与埃尔莎姐姐的浅色头发形成对比,两者相互呼应,契合了安娜的热情开朗和埃尔莎的沉稳优雅。
创意人员对刚出现在童年的姐妹们的服装色彩设计也非常考究。深色头发的安娜穿浅色亚麻衣服,浅色发的艾尔莎穿深蓝色天蓝色衣服。
这种色彩上的互补差异并不是任意的,它的作用不仅仅是为了平衡画面以产生良好的视觉印象,更重要的是暗示人物的地位和剧情走向。
心理学研究表明,暗调给人的心理感觉是平稳的,而亮调是轻快活泼的。所以这种服饰色彩上的差异,是一种性格关系的暗示,说明童年的艾尔莎处于一种对安娜的关怀的地位安娜和艾尔莎一直穿着深色衣服,直到艾尔莎加冕出逃。
在这段时间里,他们处于平等的地位,而不是被照顾和被照顾。所以两者均衡的色彩设置就是这种关系的体现。当安娜去找她离家出走的妹妹时,他们的衣服颜色又变了。
艾尔莎成了冰雪女王,穿着颜色空灵质感的冰蓝色衣服;此时的安娜保留着一件深颜色的连衣裙,当她正式踏上寻找妹妹的征途时,她的下半身裙摆逐渐由鲜草绿变成了深蓝色。这种颜色呼应了艾尔莎小时候的穿衣颜色,姐妹俩此时穿衣颜色的变化也是两人关系的暗示:
深沉的颜色暗示着安娜的勇气和坚持,冰蓝色传达着艾尔莎的孤独。此时的艾尔莎处于被安娜照顾的位置,呼应了他们童年时的服饰色彩和性格。安娜成功救了艾尔莎后,他们的衣服颜色又变了。
此时,与姐姐获得新生的女王艾尔莎,依旧穿着蓝色的衣服,却不再是空灵寂寞的冰蓝色,而是质地明亮的天蓝色,展现出艾尔莎此刻的优雅与明亮;安娜的衣服是轻薄的亚麻布。这和安娜小时候的打扮是一致的,说明安娜结束了拯救和照顾妹妹艾尔莎的使命,又回到了天真的少女时代。
一路陪着安娜找姐姐的克里斯托弗,依然从头到尾保留着那件深色的连衣裙,与身边的安娜形成对比,这只是一种关心和被关心的关系的暗示。
从这些未被注意到的细节可以看出,这种服饰色彩的对比变化贯穿了整部影片。
没有复杂的情节和语言描述,我们只能通过简单的色彩差异对比来了解人物性格和地位的变化。
这种色彩变化的传递,不仅使整个影片具有结构的对称性和整体性,而且由于这种深浅不同的三级往复,使画面始终流动。通过这种色彩对比的变化,影片有效地调动了观众的视觉感知,这种色彩的变化刺激了剧情的发展变化,让观众继续保持观影兴趣,而不会因为色彩的静态单调而产生审美疲劳和视觉排斥,也保持了整部影片对观众的吸引力。冰雪的对比
虽然主角着装颜色的变化使整部**呈现出完整的三阶段经典结构,但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不会感到僵硬和分裂。**之所以能实现结构间如此平滑的过渡和色彩的自然变化,一方面是因为迪士尼高超的过渡技巧的巧妙运用,另一方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冰雪。
借助专门为这部**开发的全新技术引擎,3D大屏幕上的冰雪效果非常精彩。
如果说前面说的色彩变化只是对人物、关系等故事内容的一种暗示手段,那么作为贯穿整部影片的冰雪,它不仅为故事发生提供了背景舞台,而且在氛围渲染、情节发展、主题升华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冰雪奇缘》以浅浅景深下晶莹的雪花特写切入画面,以深沉高远的背景旋律化为笼罩在柔和夕阳下的冰雪世界,画面在丰富爽朗的采冰旋律中慢慢变暗。
在画面颜色由明变暗的过程中,是一个完整的采冰操作。这张开场图明确宣称,《冰雪奇缘》与以往所有迪士尼公主片完全不同。
开场整体暗沉冷峻的基调,说明这部**已经不是过去那个亮眼的公主片了;另一方面,有声的唱腔和流畅的工作画面以及冷色调的对比,不仅是对灰暗冷色的淡化,也暗示着后面剧情的发展并不灰暗。
这种奇妙的对立统一的实现,有赖于冰雪色彩的出色驾驭。
贯穿整个故事发展的冰雪,既是背景色调,也是其他色彩变化的载体。也是控制画面整体色彩效果、调节气氛、传达人物情感、优化观众审美体验的重要道具。
当艾尔莎在安娜小时候意外伤害了安娜,以为安娜死了的时候,冰雪变得凝重,整个画面变得暗淡,传达出艾尔莎内心深处的痛苦。
这种通过冰雪颜色的变化来反映人物内心和剧情走向的手段在**中被多次使用。
艾尔莎得知父母去世的消息后,凝重的雪花和暗淡的画面色彩重现,用画面色彩语言生动地传达了人物内心的动态。
冰雪的颜色原本单一,形态难以描述。但得益于新的技术手段,《冰雪奇缘》将冰雪的色彩和形态展现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对于渲染气氛、展现人物难以通过语言表达的内心情感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艾尔莎在冰雪宫遇到安娜时,冰雪的颜色随着对话而变化,直观地展现了艾尔莎复杂的内心活动和情绪起伏。
艾尔莎内心是快乐的,所以整个冰雪宫殿呈现出一种水晶般的蓝色。当与安娜的对话让艾尔莎内心难过时,宫殿笼罩在一片淡紫色的场景中,当艾尔莎被激怒释放出雪怪时,整个宫殿笼罩在浑浊不安的琥珀中。通过这样的色彩变化,形象地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屏幕上的色彩循环大大增强了观众的视觉审美快感。情感色彩的传递
色彩作用于视觉可以引起人的心理共鸣,所以不同的色彩可以传达不同的情感。
冰雪宫的色彩变化,既是环境氛围的渲染,也是人物内心感受的表达。
用颜色表达情感往往不是孤立进行的。在戏剧冲突强烈的场景中,色彩往往与配乐、对话等一系列表现手法协同工作,传达影片的情调。
当艾尔莎独自在雪山上跋涉时,伴随着肆意的背景音乐,她达到了高潮。色彩积极参与表现人物心理状况,而不仅仅是暗示渲染气氛。
灰色冰雪山脉的背景下,随着飘落的雪花逐渐停滞,艾尔莎独自跋涉。随着音乐逐渐由迷茫转为兴高采烈,白茫茫的雪景逐渐超越了灰色的群山。虽然画面还是夜景,但是因为雪景的增多,逐渐明亮起来。这暗示着艾尔莎的情绪越来越高。没有色彩对情感表达的释放,我们很难通过语言达到这种效果。
当艾尔莎架起一座满是雪的冰桥时,配乐变得更加精彩,色彩明亮。当艾尔莎把雪桥变成一座光滑透明的冰桥时,明亮的颜色紧随其后。艾尔莎在雪地上建造冰雪宫殿时,整个画面以光滑的宫殿冰为载体,以水晶蓝为原色,绽放出五彩缤纷的色彩。
这一系列的色彩呈现不仅在3D屏幕上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震撼,而且借助色彩与情感表达的天然联系,成功传达了艾尔莎解放后观众的自由情感。
身着冰雪的艾尔莎面对着温暖的日出,这种对比就是艾尔莎内心自由、无忧无虑的情感的视觉色彩呈现。
影片中这段之所以精彩,是因为它的色彩变化紧紧围绕着艾尔莎的遭遇和情感变化,是人物内心情感的外化。这种通感般的色彩表现会对观众产生共情感,引发观众的心理触动,产生情感共鸣。当姐妹相拥,风暴平息,新的绿色重新出现在世界上,明亮的画面就是新情感的真实写照。
综上所述,迪士尼在《冰雪奇缘》中对色彩的运用并不是单纯的停留在画面精美呈现的技术层面,色彩的运用已经成为表现人物、推动剧情发展的重要创意手段。
这种独特的创作风格所带来的迷人的艺术魅力在冰雪奇缘2也得到完美的体现,值得观众反复欣赏,但需要观众自己去发现和品味。
情绪是身体对行为成功的可能性乃至必然性,在生理反应上的评价和体验,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通常是在有机体的天然生物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情况下产生的,例如,由于饮食的需求而引起满意或不满意的情绪,由于危险情景引起的恐惧,和搏斗相联系的忿怒等。因此,情绪为人和动物所共有。但是,人的情绪在本质上与动物的情绪有所不同。即使人类最简单的情绪,在它产生和起作用的时候,都受人的社会生活方式、社会习俗和文化教养的影响和制约。由于这个原因,人在满足基本需要的生活活动中,那些直接或间接地与人的这些需要相联系的事物,在人的反映中都带有各种各样的情绪色彩。例如难闻的气味能引起厌恶的情调,素雅整洁的房间使人产生恬静舒适的心情。
情感是态度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情感包括道德感和价值感两个方面,具体表现为爱情、幸福、仇恨、厌恶、美感等等。于情感大都与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情感的性质常常与稳定的社会事件的内容方面密切相关。因此,情感这一概念较多地用于表达情感的内容,它一般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和深刻性。而情绪,则常用于感情的表现形式方面,它具有较大的情景性、激动性和短暂性。因此,当谈到狂热的欣喜、强烈的愤怒或持续的忧郁等的时候,常常用情绪这一术语来表示;而对诸如高尚的道德情操,精湛的艺术感受之类的体验,则用情感这一术语来表达。
理念论伦理学认为道德起源于至高的理念和精神。
教育论、环境论和社会关系论所指的外在条件和外部的事物已是属人的事物和条件,这些思想已具有了唯物主义的萌芽和倾向。
先天论认为,道德根源于人生而有之的东西。
本能论认为道德根源于人的本能和本性。
人性论认为,道德根源于人类自然的天性,人的自然本性、本能决定共同的人性,是决定社会本质的共同的东西,因而也是决定道德的根本层次。
所以一定社会的阶级道德的产生和形成都是与人的自然本性密切相关的,人的本性不仅决定了道德的产生,而且决定了道德发展的总趋势。
道德正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本能欲求和自然感觉而产生的一种工具性的方式。
需要论认为,道德是人根据自己的生存发展需要,自己为自己立法的产物。道德作为人类社会的重要成果源于人的需要,人类社会产生了道德,就是因为道德满足了人的某种需要。人类通过各种对世界的掌握方式来满足自身的各种需要,以实现对自己的肯定和发展。而道德作为人类理性的结晶,不是表达个人的偏爱和欲求,而是表现人们的共同愿望和需要。
从道德发生的历史看,道德产生于人们调节社会群体内部各种关系以维护一定社会秩序以及个人自我肯定、自我发展的需要。这用千百年来客观存在着的道德协调性因素和进取性因素就可证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