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的痛苦 父母经常打骂给我造成抑郁症 该怎么摆脱情绪压力?

原生家庭的痛苦 父母经常打骂给我造成抑郁症 该怎么摆脱情绪压力?,第1张

一,咨询心理医生。

二,如果你还未成年,可以用未成年人保护法,保护自己,不被暴力。

成年人,也可以用反家庭暴力法,维护自己,避免受伤害。

先可以请基层管理员、派出所民警等,出面说教。

实在不行的话,依法维权。

三,当然了,一般近亲属之间,不要搞太僵。可以请众位亲戚、朋友们,出面,为你调解。

另外,你自己也适当注意,不要老犯错。

四,抑郁的话,建议——开阔心胸视野,豁达大气一些。

善于看到人事物积极有益有利的一面。

适当体育运动,和别人一起打打球跑跑步游游园。

包括适当与人交流,诉说心事压力,得到指点帮助。

风雨过后有彩虹,办法总比问题多,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

特别是你已经成年的话,更不要以老眼光,看问题,看自己……

你会越来越强大的……

孩子发脾气时,父母很重要,父母对疾病的认知和配合尤其重要。儿童情绪障碍的全称为特发于儿童时期的情绪障碍(emotional disorders with onset specific to childhood),是以焦虑、担忧、恐惧、羞怯、烦躁等情绪异常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疾病。尽管表现多种多样,其共同特点是起病于儿童时期,主要与个体素质因素和心理应激,如某些精神刺激或家庭教育不当等有关,患儿往往自身感到痛苦并影响社会的适应。

由于是特发于儿童时期,许多医生不了解此病,简单地将成人的概念和经验用于儿童,结果导致了诊断和治疗的延误。甚至有人将情绪障碍(emotional disorder)和情感障碍(affective disorder)混为一谈。儿童情绪障碍与儿童的发育和境遇有一定关系,与成人期神经症无连续性。儿童精神病学中传统地将特发于童年和少年的情绪障碍与成年神经症区分开来。

儿童情绪障碍虽然临床表现“形形色色”,但抓住核心症状,可概括为两大问题:儿童焦虑和儿童恐惧。

一、儿童焦虑症

儿童焦虑症是最常见的情绪障碍,是一组以恐惧不安为主的情绪体验。可通过躯体症状表现出来,如无指向性的恐惧、胆怯、心悸、口干、头痛、腹痛等。婴幼儿至青少年均可发生。

(一)临床特征和类型

1儿童分离性焦虑症

儿童分离性焦虑症指儿童与其依恋对象分离时产生的过度的、持久的和不现实的紧张焦虑,这种焦虑表现非常痛苦和伤心并造成儿童许多重要功能的障碍或缺损。儿童分离性焦虑症多发生于3岁至15岁儿童,发病高峰是6岁至11岁。患病率在4~16岁儿童中为47%(Bird等,1988)。女孩多见。

紧张焦虑在儿童中是极普遍现象,是一种正常反应,特别是儿童与父母分离时,一过性的紧张焦虑非常普遍。所以,如果不是非常严重、持久以至于严重损伤其社会功能时过度紧张和焦虑,不要轻易诊断为病态。

2儿童广泛性焦虑症

儿童广泛性焦虑症是指对社会能力、学习、未来、以及以往行为表现出过分地和不切实际地担心、忧虑和关切;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常有躯体不适如头痛或腹痛等;这些症状持续存在6个月以上,而不伴有特定的焦虑或其他精神症状。一般10~13岁发病,男女差别不大。儿童与少年广泛性焦虑的主诉及植物神经症状均较成人少,诊断应慎重。

诊断需注意以下几点:

1焦虑症是青少年儿童中常见的情绪障碍之一,需要注意一方面必须与正常人的焦虑反应相鉴别,以免诊断扩大化;另一方面也要注意焦虑症的隐蔽性,以免误诊;

2焦虑的躯体表现几乎遍及人体各个系统,患儿经常可能以其中之一作为主诉或不会描述焦虑体验,因此被误认是躯体疾病,反复去综合医院内、外科检查,而长期得不到确诊;

3焦虑和抑郁经常同时存在,应善于从孩子的各种不适主诉中考虑到可能的情绪障碍,以免遗漏并存的抑郁症状;

4有许多疾病可同时伴有焦虑表现,如:甲亢、低血糖症等,焦虑还可以是其他精神障碍的症状表现之一。因此,病情较复杂的患儿,要注意检查确诊,准确地评估疾病类别、合并症、严重程度、自伤、自残、自杀及暴力的可能,以免延误治疗。

(二)主要治疗原则

根据患儿发病有关因素和症状的特征,可采取心理治疗,包括行为疗法、游戏疗法、家庭治疗和药物治疗等。几种方法可同时或先后应用。

1减少刺激:显然,精神应激与焦虑状态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只要有可能就应该采取措施减少或缓解不良刺激。

2行为治疗:主要是各种形式的松驰训练。年龄较大的学生可用生物反馈疗法,也可以认知疗法和支持性心理治疗为主,帮助消除各种不利因素。

3个别指导:尽量给孩子机会,让他理解这种反应的原因和机制,并指导孩子掌握对付焦虑的方法,如松弛疗法等。同时耐心教育引导,帮助患儿克制情绪上的障碍,树立勇敢坚强健全的性格,鼓励他们适当的体育锻炼及户外活动,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改善情绪,增进交往,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环境。注意生活内容要丰富多彩,生活时间安排要规律。

4父母咨询:帮助家长正确教育孩子,改善家庭环境,以减少对患儿心理上不良的影响。帮助和支持父母,减少他们对孩子心理行为的过分介入和彼此的过分依赖行为。规劝父母允许孩子更加独立自主是治疗成功的一个重要环节。焦虑情绪可以传播,因此对有焦虑个性倾向的父母,要进行心理干预,帮助其认识本身的个性弱点及对患儿的不良影响。

5家庭治疗:患儿是家庭系统中的主要成员,甚至是家庭的核心。儿童时期最主要的关系就是亲子关系。因此,调整整个家庭,是治疗儿童焦虑症的关键。临床上也发现许多住院治愈的情绪障碍儿童回家后不久又复发;在家庭环境中焦虑不安的儿童到医院环境很快就改变过来。

6药物治疗:一般以心理治疗和环境调整为主。对症状严重者可短期使用抗焦虑及抗抑郁剂。常用佳静安定(阿普唑仑)、氯羟安定(罗拉)、安定等,或/和舍曲林、氟西汀、文拉法辛等。但是新型药物由于伦理学限制没有药物上市前在儿童中使用的资料,应谨慎观察使用。

二、儿童恐惧症

儿童恐惧症指对某客观事物或特殊情景表现出异常强烈的恐怖情绪,这些对象是日常生活中一般性的事物或情景,但其反应超出了实际情况所存在的危险程度,劝解无效,以至回避、退缩、因而影响日常活动和社会功能,发作时常伴心悸、出汗、面色苍白、尿频、瞳孔散大等症状。

许多学者认为恐怖症实际上是焦虑状态的一种特殊形式(Husain,1992)。尽管尚有争议但两者确有许多共同之处,病因、发病机制及诊断方面都有交叉。所以,研究恐怖症重点是临床特点及治疗。 恐怖症在总人口中的患病率是51%~125%,儿童中比较少,Rutter(1970)报道10~11岁儿童中儿童恐怖症只有07%,女孩较多见。男女病人恐怖对象有区别,女孩多对闪电、陌生环境恐惧;而男孩多对社交恐怖。

(一)临床特征和类型

儿童恐怖障碍涉及了两个概念,一是害怕(Fear),二是恐惧(Phobia)。害怕是指对客观存在的或想象中的具体事物或情境产生的一种主观不愉快的感觉。通常伴有特殊的表情和生理变化,如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血压升高及肌肉紧张。面部表情和生理变化随着刺激源的消失而消除。恐惧是极端的害怕,不但程度严重,而且刺激源消失后仍持续存在,特别是其恐惧的对象对同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其他人并不引起同样的反应。所以,临床上首先分清害怕与恐惧症是非常重要的。

(二)主要治疗原则

治疗原则与儿童焦虑症治疗相同,包括药物治疗与行为治疗,但特别强调行为治疗对儿童恐惧症的治疗作用。

1系统脱敏法:

(1)渐进地将患儿暴露于其所怕的事物或环境中。

(2)放松训练:不断地暴露于所怕的刺激,同时进行放松训练,就会减轻伴随这种刺激的焦虑,因此也就减轻了回避行为。

(3) 帮助患儿认清焦虑的症状。

(4) 减轻焦虑的放松法:通过肌肉紧张与松驰的交替并调整呼吸来放松紧张的“神经”。

2冲击疗法

也称为暴露疗法,即以恐治恐法。对年龄稍大,身体强壮的儿童可以采用这种疗法。

(1)治疗者与患儿之间建立信任关系并使患儿对治疗充满信心。

(2)将患者暴露于所恐惧的对象边或环境之中。

(3)劝说患者继续留在所恐惧的对象边而不是回避。这种继续的暴露可以切断所怕对象与不可忍受的焦虑之间的联系,而缓解恐怖。

3示范法及认知行为法

对于年幼的儿童可以通过别人处于患儿所怕的对象边或环境之中而轻松无事,来使患儿消除恐怖。

年龄较大的儿童应配合认知支持疗法,让他们了解焦虑恐惧的原因,配合行为矫正而克服恐惧心理

抑郁症不是狂躁症,也不是反社人格障碍。抑郁症是一种心理障碍,它的主要症状是人的情绪低落,兴趣爱好丧失,活动能力下降,伴随着各种各样社交及生活机能的丧失,甚至会引发严重的极端行为。

抑郁症者常自责,而非仇视父母。

抑郁症者不一定就是仇恨父母,恰恰相反,抑郁症之所以成为一种严重的心理疾病,主要是因为一些不良的情绪和心理冲突,包括仇恨,不满,猜疑,自责,自卑,妒忌,疏离,并不是向外宣泄伤害他人,而是转而向内伤害自己。抑郁症病人往往不会谴责他人,更多的是自责自罪。

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仇视父母呢?

当前社会非主流心理咨询界所谓原生家庭理论造成父母成为万恶之源。

这个结论过度强调父母对于孩子一生的负面影响,这为很多现实生活中过的不如意,对自己人生感到不满和厌倦的人,找到了出气的借口,父母成为了孩子长大后不成功的替罪羊。

根据原生家庭理论设定,所谓成年后的生活,绝大部分受到同童年时代原生家庭的影响,其个性,气质,命运都被原生家庭关系所塑造——

原身家庭父母不和则孩子缺少安全感,表现为一种焦虑依恋;

原生家庭父母过于严格,责任性受到压抑,孩子成年后变得拘束,表现出强烈的讨好人格;

原生家庭的母亲过于强势,这男孩变得懦弱胆小回避,在长大之后无法承担生活的重责,变成一个窝囊的男人;

原生家庭贫困,对物质匮乏产生焦虑,则长大以后生性吝啬,害怕匮乏;

原生家庭父母家暴,则还将来长大,长大后同样的是充满暴力和各种人格障碍,这种暴戾会遗传下去。

因此原生家庭这个理论成了一个万能的垃圾桶,它成功地帮助了失意者轻松甩锅。很有可能这个理论的推广者,本身就极度自卑,对原生家庭充满着愤恨,他把传播该理论作为怨愤的发泄——

而众多粉丝把原生家庭理论当作某种心理防御,凭借这个扭曲的理论,让自己感到更加舒服一些。这就是心理学的供需市场双方的平衡:一边输出理论,一边消费情绪。

凡是在成年之后生性胆小,一事无成的人,错在父母;

凡是不善于社交,人群中感到恐惧焦虑的人错在父母;

凡是情商不够,无法和异性愉快相处的人,错在父母;

凡是生性冷淡,爱无能,对婚姻感到失望和恐惧的人错在父母;

凡是敏感多疑,看人脸色生活,又倍感痛苦的人,错在父母;

凡是生性孤僻不合群,无法与人共同配合相处的人错在父母;

凡是在内心隐藏的角落里感到极其自卑,无法见人,怨天尤人者,错在父母…

原生家庭理论真的非常合理吗?

但是有没有人反思过,同样在一个原生家庭中,为什么有的人性格健康,而有的人生性阴暗?

为什么传统中国的家庭价值观延续千年,至今代代相传,优秀者辈出,反而实到如今则个个成为了原生家庭的受害者?

既然童年时代深受家庭的困扰,而长大之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为什么不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自己的命运,反而将所有的失败躺倒在原生家庭阴影上?

父母成为替罪羊是不合理的。

可能这些人都已经是没有心情去认真反思原生家庭理论的合理性,但是他们却非常乐意于讨伐父母的罪恶滔天,父母简直成为了社会危机和人生悲剧的始作俑者。

在原生家庭理论拥趸者眼中,天下父母皆是祸害,只有不合格的父母,没有不合格的孩子。而在他们的眼中,中国的绝大部分的家庭,父母都不配为人父母,几乎每个家庭都是原生家庭的牺牲品。

这就是当代中国年轻人对父母的仇恨之源头。

一、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情绪。

情绪无所谓好坏,对错,情绪的背后都隐藏着未被满足的期待和需求,所以,情绪需要被看见,被接纳,被回应。

允许并接纳自己对父母发脾气,大吼大叫,其实当一个人对自己的情绪状态有了一定的觉察时,他就会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情绪以更好地适应情景,不至于对自己和他人造成更大的伤害。

当你想要发脾气时,尝试去觉察自己想要通过发脾气来获得什么,也就是满足自己内在的那些需求,比如,被重视,被在意,被理解,被支持…那么问问自己还有其他更好地表达自己需求的方式和方法吗?这样做有些困难时,你可以尝试通过写情绪日记的方式更好地记录自己的情绪,探索情绪背后隐藏的需求,寻求更好地回应和满足需求的方式和方法。

二、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身体。

比如,在情绪来临的当下,可以通过深呼吸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身体,更好地体验和感受那一刻自己身心的反应;如果可以,尝试离开情绪的现场,让自己有与内在的自己独处,冷静的片刻;也可以及时记录哪个当下自己的情绪感受,身心反应,有助于你更好地觉察和了解自己的情绪;当然也可以尝试给自己的情绪命名的方式更好地认识,了解自己的情绪,探索情绪背后的需求;你也可以在手上戴个橡皮筋,在你要发脾气的那个当下拉一下,用橡皮筋的一次弹跳作为对自己的提醒。

三、有意愿满足你这些需求时。

当你明确了情绪背后是有需求的,而且也知道了自己的需求具体是什么时,那就可以尝试勇敢地向父母说出你的需求以及你渴望被怎样对待,同时也要表达如果他们有意愿满足你这些需求时,你会有怎么的感受和体验。

当然,你也可以尝试着通过自己的努力来给予自己需求上的回应和满足,也就是你渴望被怎样对待,你可以先尝试着这样来对待自己。因为除了你自己之外没有人能时刻陪伴着你,也没有人比你自己更了解你,你说呢?

你好,我是一名心理咨询师,我来回答你的这个问题。

而在环境因素中,从小的家庭环境又是最大的,尤其是父母之间关系和亲子之间的关系。

如果父母关系不和,经常吵架,甚至发生肢体冲突,将会极大地影响孩子的心理,特别是一些比较年幼的孩子,在父母的长期吵架影响下,不仅会使孩子心理扭曲,还容易导致孩子患抑郁症。

在实际的咨询中这样的案例并不少见:

上述这个案例就非常典型。

5-羟色胺、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低于正常范围。抑郁症的产生与大脑神经递质功能低下有关,主要原因是中枢神经部位,单 胺类神经递质浓度低于正常范围。

在安全感不足的环境长大的孩子,通常会比较敏感或者“懂事”,而且容易形成讨好型人格,这都容易引入抑郁症。

孩子也很少受到父母的鼓励和支持,很难感受到爱。而且很多父母在吵架后会在孩子面前辱骂另一半,这更导致孩子的无价值感,不知如何应对。

如果一个孩子总是接触到负面信息,面对的只有指责和打击,就容易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产生“生我何用”的负面情绪。这样的人就容易陷入抑郁黑暗的漩涡。“反正没有人在乎我的感受”“我也挺没用的”这样的情绪会反复作怪,先是失去自信,然后变得自卑,接着开始失望,后来失望一点一点累积就变成了绝望。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至关重要。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抑郁焦虑症:孩子自卑委屈的人格,需要被看到被温暖。

他总是很紧张,害怕别人会嘲笑他。

他总是草木皆兵,总是处于警觉、防备的状态,生怕别人看出他的紧张焦虑感。他感觉他总是抬不起头,他总是觉得所有人都看不起他。

1妈妈粗暴的打骂教育,让他感到没有尊严。草木皆兵,害怕被嘲笑,是过去负面不断积累的泛化症状。

催眠治疗中,连接他害怕被嘲笑的来源和经历,

他回到小时候,妈妈对他是很粗暴的教育,当他犯了错,妈妈常常会很暴力的惩罚他,把他推到院子里,拿着棍子打他,甚至脱光他的衣服,邻居们都围着他。

刚开始打的很疼,后来就麻木了,院子里围着他,脱光了衣服的羞愧,让他感觉到没有尊严,身体的疼已经算不了什么。

妈妈一边打,一边愤怒的骂着。他甚至都没有关注妈妈到底骂了些什么,只是两个手抱着身体,觉得心被撕扯的难受。

他感觉到周围的邻居都在嘲笑他,他不敢去邻居家玩,觉得自己很丢人,甚至都不敢抬头看他们。

他感觉妈妈总是拿他去跟别人比,来说他不行。小时候比学习,长大了比工作。就连表弟那么简单无门槛的工作,妈妈也说表弟做的好,过的好。

害怕被外界所有人嘲笑,是害怕被邻居嘲笑、害怕被爸妈看不起的泛化症状,是不断积累和被强化的结果。

2那些想要隐藏的委屈,是值得诉说的 情感 ,是内心想要爱自己的细腻呼唤。那些害怕被嘲笑的自卑,是需要被承认的完美。

催眠治疗中,

他回到院子里,妈妈打他,邻居们围着他。他觉得大家正在看他笑话,他很委屈,很难过,觉得没面子、没尊严,他怕大家看不起他。

我鼓励他,试着把他的委屈、担心、恐惧说出来,试着说给妈妈听,试着说给邻居听。

他以为妈妈会责骂他,他以为邻居会嘲笑他。

而当他愿意跟妈妈说一说自己的委屈,妈妈却开始安慰他,温暖他。

当他愿意跟邻居们说一说他害怕被嘲笑的担心,说一说他的自卑。邻居们没有嘲笑他,也没有说得更多,但从邻居们的表情和行为中,他看到邻居们的同情和支持,邻居是热心的、是好心的。

他感觉到害怕的心敞开了,他感觉到舒服和温暖。

3允许嘲笑,接纳自卑,才变得完美。委屈被看到,被温暖,才变得有力。

隐藏委屈,是因为觉得外界不安全,怕说出来会得到否定、责骂、伤害。

隐藏委屈,人就会变得压抑。委屈是脆弱的 情感 ,却是内心想要爱自己的细腻呼唤。委屈需要被看到,被温暖。

不一定非要被别人看到,但一定要被自己看到,被自己安慰和温暖。

以为外界是不安全的,更多是源于过去的经验,停留在对过去的想象,是一种焦虑。

我们在不断成长,我们需要看到外界是否真的有危险,看看危险是什么。如果有危险,解决问题就好。

即使有危险,委屈也需要被自己允许,被自己看到,被自己安慰,被自己温暖和陪伴。

催眠治疗中看到的妈妈,未必是现实中的妈妈,也可以看做是他自己人格的幻化。是自己对自己的怜悯、理解和共情,是自己对自己的温暖,是 情感 的支撑。

这样,即使现实中的妈妈、邻居没有那么温暖,自己也为自己积攒了足够的安全和力量。

当然,我们也相信每一个妈妈都愿意温暖自己的孩子,每一个正常人都会去温暖一个受伤的人,只是方式适不适合的问题。

自卑本来就存在,承认是一种接纳,有自卑才完美。自卑是自己的一个部分,就是有自卑,那又怎么样!拒绝自卑,就在拒绝自己。

害怕被嘲笑,是无力的。承认自卑,才变得完美,变得有力。大声的对自己说,我就是有自卑,可那有怎么样呢!

4每个人的行为都出于自己的原因。妈妈对他的责备,或许不是因为他犯了错。

妈妈从小被外公粗暴的打骂,妈妈是压抑的,是委屈的,是抱怨的。妈妈从不会正面的表达,她只会说,你怎么还不去?你怎么做不好?你怎么那么笨?

有时候妈妈心情不是很好,他仿佛也并没有做什么不对的事情,可是也逃不了妈妈的一顿臭骂。

妈妈是自卑的,妈妈总是看到别人过得好,别人做得对,别人的东西都好,自己的都差。自己对什么都是抱怨的,但又总是会和别人比较。

而他被抱怨不好,被比较,只是恰好因为他是妈妈的儿子。所以,弟弟也跟他一样的待遇,妈妈也总是骂爸爸。

当他看到妈妈的这些经历和状态,他看到妈妈的很多行为都是出于妈妈自己的情绪,出于妈妈自己的原因,并不是他做的多么糟糕才被骂,并不是他的问题。

治疗结束,他告诉我,他从心底里放松了很多。而且,短短几次治疗,他感觉到他已经不那么在乎别人的看法了,轻松了很多,他喜欢这样的状态。

抑郁恐惧、焦虑强迫症的治疗主要有这几部分:

处理潜意识影响事件和和因素;处理情绪;学会与症状相处;建立适宜的改善行为模式。

成都抑郁焦虑症心理催眠治疗_啊漫老师;外地:视频在线心理催眠治疗;漫心自然心理催眠

累计数千严重心理障碍案例实例,保存大量心理治疗实录,包括视频和文字,实战型心理障碍治疗专家。

专注及擅长领域:

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恐惧症;

儿童社交场合恐怖症及学校恐怖症;

儿童抑郁焦虑,抽动症强迫症;

产前产后抑郁症;

人格梳理;

心理催眠技术与疗愈课程培训。

当然有了,抑郁症病人和家人的理解沟通,关心爱护,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家里人都歧视,这个人基本上就毁了。

抑郁症的形成有部分的原因是原生家庭的话生活环境形成的,是否是主导性因素,需要进一步的了解才能做出较好的辅导恢复方案。

会有一定的关系,但绝不是全部的原因!

抑郁症患者,建议及时就医,给自己好的情绪,通过医生的帮助和药物的控制得到有效的治疗,给予自己更美好的生活。

一,首先,我挺同情你的遭遇的,也能理解你的心情。

二,父母关系不好,你家的其他长辈知道吗?我建议你可以把你的处境给家里其他长辈,特别是你父母的长辈诉说一下,请大人来调节你的家庭关系。并对你予以更多的关注。至少他们的话,你留心听,你可以获得不少人生、生活的启迪的。

三,希望你以长远的眼光看问题。有句名言叫做“一切都会过去。”首先,你父母之间的矛盾,很可能是暂时的,他们都是大人,都有处理问题,处理矛盾的能力,相信他们也会通过磨合、商讨,渐渐步入正规,正常生活;其次,你的人生还很长,在你人生的一大半岁月里,作为成年人的你,是可以不受,或较少受你父母的控制和影响的,那个时候,你不会因为你父母吵架,而感到特别无助。

四,家里不愉快,其实你倒可以多到外面走走,散散心,转移一下注意力。包括,你也可以请你父母和你一起到外面走走。他们两位吵架,有时也是因为少了一些情绪调节,这些调节,包括户外活动、体育运动等,所以才只是单一、机械地生活、争吵。其实,你们一家,都应该定期多到外面散散心的。正是阳春三月,你们可以选择郊游、踏青、游园、运动,等等。当然,你还可以邀上其他同学、亲友,一起活动。此外,你心情不好的时候,还可以适当听听音乐,练练书法(包括钢笔字——这个有助于考试卷面分的!)

五,你应该还是学生吧,希望你重视学校生活,搞好你的学业。过一些年,那些烦恼、痛苦都会过去,但留下来的,是你的学业、知识、能力等。希望你开阔胸襟、视野,目光长远一点,想得长远一点,搞好学习要紧。另外,如果你感觉合适,你还可以把你的烦恼,甚至家庭烦恼,告诉你的老师。我想你也会得到一些帮助与照顾的。

六,关于社交能力,自然是多了一些经历、阅历之后,自然就会有所提高的。你也不要太过着急。只是建议你多接触一些人、事、物,别人说话,你接不上没关系,好好听,也能有所收获的。

七,你说你跟不上时代了什么的。建议你购买,并阅读一些励志、政治、社会、新闻、职场、礼仪类的书籍,你阅读量大了之后,与人交流的时候,自然有“料儿”可讲,滔滔不绝了。

八,俗话说:山不转水转。俗话说:东边不亮西边亮。很多事物的发展,你现在也许是预知不到的。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发展中的,只要你肯努力,肯积累,肯用心,你总会有所收获,有所进步的。而对于不幸遭遇,我们又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它,从积极的角度上看,早年多一些不幸经历,可以使人更加顽强,更加坚韧,更有承受力和适应力,等你挺过来之后,你的人生境界也会大有提高,这当然比温室里的花朵,要强许多了——那些早年没有经历风雨的人,没有现实生活经验的人,中年受到挫折往往更加束手无策,这倒不如早经历一些挫折了。逆境、困难、痛苦,这些终将成为你的财富,从而增加你的经验值、阅历值,使你的未来走得更顺,更好,更坦然。

最后,你多半还是一名学生吧,学生的目的是学习,当然也包括生活方面的学习,不懂的,可以向成人求教、求助。相信大家都愿意帮助你,为你排忧解难的!

心情不好的话,有机会,你可以到医院,咨询一下心理医生。

他们是心理学高手,也是社会学、家庭关系学的高手,你询问一下他们,多半也能受益良多的。

最后,祝你学习进步,心情愉快!

亲身体验,如果家庭环境不好,对抑郁症患者的康复来说,的确有着很大的阻力作用。这还包括家庭成员的受教育水平和对他人的同理心,以及经济状况,况且大多数抑郁症的产生本来就源自患者的家庭。

我的抑郁症也是源自于父母,主要是母亲,后来又经历了校园冷暴力,让我在十几年的时间里都在与之抗争。期间把得抑郁症的可能性告诉我爸,结果和很多父母的态度一样,说我不能吃苦太懒。甚至一度因为在 社会 里几年一无所有而明显的嫌弃,几乎是赤裸裸的看不起。

那么对于题主,我给几条建议。

1家里经济状况如何,如果还可以,死皮赖脸要一些钱,找个相对宁静的地方有浅及深的康复。可能对于抑郁症患者而言,死皮赖脸本身难以做到,这只是我的建议。

2可以去专业的医院看医生吃药,关键药要对症,觉得没效果再找医生换。想要彻底的康复,还是得心理治疗以及心理训练。

3一定不要寄希望或者依赖于他人,包括医生和心理咨询师。这很很重要,但并不意味着不相信他人,而是不要停止自我内在的努力。很多人都是被动的治疗和生活,其效果相对的就不太好。

4先暂时远离不理解你的亲人和朋友,等你状态稍微稳定一点,找一些非常简单的工作,循序渐进的融入 社会 。

家里人不会嫌弃的,我也抑郁了,七八年了去年开始严重起来的,只有我自己知道抑郁了,我父母都不知道,我不敢带孩子,情绪不稳定,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有时睡不着,闲的时候乱想,有时想哭发呆,感觉自己很委屈,现在要看医生了

最倒霉的就是生病的人,旁人很难理解,即使最亲的人。自救意识最重要。我娃生病,我也无法接受,现在渐渐接受并理解,但是他爸怎么都无法接受,无法理解,还是强迫孩子,性格暴躁,还想甩锅。

你得抑郁症肯定和他们有关系。换人换地方。

做好自己不拖累家人,甚至做出事比她们还做的好,让他们来求你帮助或者自愿帮助别人,不要懒惰,不要堕落,过于的依赖人自己也不舒服,还有人懒本来就不受欢迎,不论有病没病尽力做个不拖累别人的人

自助者,天助。

太好了,终于能清净点

家人不会嫌弃你的,把你的情况和感受告诉他们,家人会理解支持包容你的,最好看一下心理医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87498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6
下一篇2023-11-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