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
元旦之后学校有两次大型考试,奖励性考试和期末考试。我要求学生在自己的进步本上给自己制定目标。在批改的时候我发现好几个成绩不错的同学制定的目标都要比自己的实际实力低一个等级。明明有实力拿到A的成绩,结果就要给自己制定一个B的成绩。
“感”
看到这个情景,我的第一感受是,这个同学是不是不自信?还是害怕自己制定目标高了最后没达到而遭到别人的嘲笑呢?她是否有这个心理担忧?后来找这个同学谈了谈,我问她你的实力挺强的,为什么要制定一个比你实力低的目标呢?她说“目标制定的保守一点,这样更容易实现”。然后我就巴拉巴拉给她说了心理学上有一个“自我实现预言”效应。
“思”
自我实现的预言,就是,一旦你说了一句话,你就会爱上你自己说的这句话,而出于人类最本质的自恋需求,你会把事情朝这句预言的方向去推动,以此来证明,你是对的。
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在其专栏中举了两个这样的例子:
第一个例子是:他读高中的时候,他们班成绩最好的哥们,经常考年级第一名,照这个成绩,他考北大清华绰绰有余,而且考北京大学也是他的梦想,因为他的叔叔上了清华大学,总瞧不起他们家,他很想为家里争一口气,去考一直被称为“中国第一学府”的北大。他是有这样的实力,但却常常说,北大不好考啊,我能考上南开大学就很满足了。结果,最后高考,他发挥失常,果真是上了南开大学。
还有一个经典的故事:
一位女士,是一个大城市的处级干部,各方面条件都很好,但她经常鼻青脸肿地去上班,因为她的丈夫家暴。
第一任丈夫家暴,她离婚了;第二任丈夫还家暴,她又离婚了。第二次离婚的时候,她正好40岁,她发誓再也不结婚了,因为觉得男人都不是好东西。
可是有个好男人一直在追求她,这个追求者别说对女人暴力了,他甚至从来都不和女人吵架。这位女士离婚后,他更用心地追求她,女士被打动,于是和他结婚了。
没想到,结婚后的第二周,她又被打了。她打电话叫了几个朋友过来看她,而正巧,其中有一位是心理医生。
这位心理医生和其他人不同,她没有指责那位打人的男士,而是问了他们,这件事发生的一些细节。
细节是魔鬼啊,魔鬼般的细节讲出来后,所有人鸦雀无声,再没有人去指责这个男人。
细节是,他们因为很小的事吵架,好像就是因为做菜盐放得不对,越吵越激烈,吵着吵着,女人对男人说:你是不是想打我了?像某某某打我妈一样!女人说的某某某是她爸爸,因为她很恨爸爸,所以都是直呼其名。
男人说,怎么可能,我今天和你吵成这样都很奇怪,我平时都不和女人吵架的。
这个女人歇斯底里起来,开始大喊:你就是想打我!打呀!打呀!不打你不是男人!
她刚喊的时候,男人没做什么,但她癫狂地喊了很多次后,男人脑袋突然一片空白,然后一拳挥了出去,将他最爱的女人打倒在地,嘴角流血。
在男人脑袋一片空白的时候,其实发生了一个很重要的转变,就是他被洗脑了。本来,他有一个积极的自我实现的预言“我是一个好男人”,结果被妻子的预言“男人都不是好东西”,给洗掉了。
当女人总说,男人都不是好东西。这很可能就是她的生命预言,她找的男人都不会是好东西,因为找了好男人,就意味着她常说的这句话是错的了。即使当她真遇到一个好男人的时候,就会去改造他,把他改造成坏男人,这样虽然她活得痛苦,但却证明了,自己是对的。根本就没有好男人嘛!
人都有自恋的倾向,有一种自恋叫做我是对的。所以,我说了事情是怎样的,就会把事情朝那个方向推动,用这个去证明,我说的是对的。因为这个原因,故事中的这位女士,把好男人变成了家暴男,这样就可以让他们两口子和旁观者看到,这个男人在道德上是不对的,而他们关系中的问题都是男人导致的,她自己则是清白无辜的。
看完这两个故事,我不经想起撒切尔夫人的一句经典名言:请注意你的思想,因为他将变成你的言辞;请注意你的言辞,因为他将变成你的行动;请注意力的行动,因为他将变成你的习惯;请注意你的习惯,因为他将变成你的性格;请注意你的性格,因为他将变成你的命运。一个人外在的语言其实是他内在潜意识的反应。
我检测了一下自己,问先生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什么,他说,你说的最多的是“我好困,我想睡”。结果真的就是我这一天我特别犯困,精神状态差,给人一副没睡醒的样子。语言的力量真的很强大啊。
“行”
知道了“自我实现的预言”,对我教育孩子或自己的教学有什么启发呢?
第一,不要给孩子贴上“笨蛋”“傻子”“淘气”“不讨人喜欢”…这样的负面标签。一旦这些不好的词被贴到孩子身上,孩子就会开始自我暗示,长大后就真的成了这样的人。
第二,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也尽量不要给学生贴负面标签。我现在不敢因为成绩这一个维度而对学生的前程作出评判。理性因素是:人是立体的,有很多维度,学生还有很多面是我看不到的。感性因素是:怕自己错误的评判最后打自己的脸啊。
第三,鼓励学生在进步本上写自己、家人、同学和老师的优点,让他们看到事物更多积极的一面,做积极的自我预言。
记得那天凌晨快2点钟了,因为第二天有一个公开课要做,ppt一直没有做好,就在哄娃睡着后一直做一直改,很困很累,终于满意的做完了,欠欠的刷了下朋友圈,突然几个字映入我的眼帘:乔任梁,去世,等关键词,我当时一下蒙了,我前几天刚看了《致青春2》他还是男2,我赶紧查新闻,登陆久违登过微博,果然热搜就是这个事。还看到韩寒发的一个博。原来是真的。我不认识他,也不是他的粉,只不过曾经看过一部有他的电视剧和**,他都不是主角,还有一个综艺节目。
那晚我真的很心塞,就是这样一个陌生人,突然这样子了,知道也会很震惊,难以接受,抑郁症这个词又出现了。
自从那天起最近这几天我都有想到“抑郁症”这个事。我不是他的粉丝,也没有得过这个病,不知道为什么注意力怎么总是想要去关注这个事的新闻、微博以及衍生出来的很多人写的关于“抑郁症”的文字。
读了一篇很长很长的长微博,是个我不认识的导演的丈夫写的,曾经的抑郁症患者就此事描述自己从发现身体和精神异样后来意识到事抑郁症,再到接受治疗的过程,而且他发现病情的时候妻子身怀六甲,他有过不止一次轻生的念头。他用开放式的治疗法,告诉了家人自己的病,并且积极的找医生找专家进行吃药治疗,经过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在期待药效的时候也许最痛苦,这一次觉得有救了,每一天病情却是愈演愈烈,但是很多人也许就是没有熬过最关键的时期就已经承受不住,选择逃避了。因为抑郁症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心里有坎走不出来,或者性格内向、受过刺激等等酿成的心理疾病,它是身心同时的病变,大脑在攻击身体最脆弱的地方。
他在坐实了病情后的一天,告诉她自己得了抑郁症,妻子说:我们一起面对。那天是妻子30岁生日,怀有身孕。
后来他好了,还在这个节骨眼发了一篇很长的长微博。把我对抑郁症的了解又进一步的科普了。
昨天在一个微信服务号的推送里也看到了这样的一段,本来是买东西的“杂货铺”,作者上来不是先软文推销,而是说了自己曾经抑郁的经历,她去看心理医生,倾诉自己的痛苦,不知道为什么父母得知了她与医生的谈话内容,质问她:我们对你哪不好,你要去死?自此完全封闭了像父母求助。父母等于封死了一扇解救她的大门。
还好自己控制了自己,意志接受专业治疗,服药,倾诉,直到康复。距今已经有22年了。
如果他们的逻辑与做法不符合常理,不能理解,也请试着理解,因为他们是病人。而且最需要有人用心倾听,仅仅是倾听而非安慰、开导,让他知道你能体会他的痛苦。
我又特意去武志红的微信公众号上看了看,因为他是心理医生,还经常跟热点,所以我特意看了下前两天的更的文章,果真是有关抑郁的,写的很长,但是以我这些天的了解,我感觉他写的理论和案例完全是心理问题、潜意识问题,而非抑郁症患者。在那篇文章的下面有很多留言,好多人说看哭了,还有说有共鸣的。
有一个人留言说:为什么不自杀?抑郁症身体会疼、会颤抖、会呕吐、会失眠,吃了二十多年的药了,也没有好转。看来你还是不懂抑郁症。
隔着手机屏幕不能知道这是谁,确实感受到了这个人的痛苦,传递着生不如死的信息。
武志红的潜意识话题也提醒了我,为何如此关注这个事。不是八卦,而是就在我的身边这些年一直有一个人在受着这个病魔的困扰,他和我一起长大,我和身边所有人一起见证他的成长他的盛开,也一起见证他是怎样一天天凋零到毫无生气。药物已经占据了接近他整个生命的三分之一了吧,别人口中的“犯病”症状,我没有见识过,只是听闻他狂躁、莫名其妙发脾气、有幻觉……前几年开始药物的副作用已经将他变成了一个大脑反应迟缓的胖子,曾经帅气的美少男永远的封存在早年的相册里边,近年这个胖子说话成了问题,不用力发不出声音,说话都成了困难的体力活。他被当成“中邪”看过无数次“大仙”,当成精神病患者住过精神病院,被精神病的保安当成疯子拖进病房,亲人在外泪如雨下,还没说完到底是谁一步步推他到深渊的呢。他是一个典型的不被理解的病人,父母的数落或许一天没有落下,每天痛表失望之情。现在,知道了关于抑郁症的症状和理论后,我突然觉得他是真的可怜,一个没有人理解包容的病人,他是怎样度过每一天的,纵然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房子里,开什么样的车,吃什么样的饭,结果不都是如同嚼蜡。
还好,听说最近感觉好起来了,一直在服药,希望可以好起来,让药物和大脑同时控制自己。
一个名人抑郁症患者用生命唤起了少数人对于抑郁症人群的“关爱”。世上真是什么用来折磨人的奇葩症状都有,癌症患者经历那么多症状,消瘦,疼痛,化疗掉头发都坚持到身体机能完全丧失的时候迎接死亡,而抑郁症本身不至死,却将一个人的意志彻底打垮,让一个人自己去研究死亡,计划自杀。或许身体上的痛苦和折磨每个人尚能承受,可抑郁的世界是对全部的绝望,唯有死亡可以解脱。
各种症状袭击着身体,却毫无实病,可能看不到身体上的病更难以被人理解,只能独自承受,误解与非议就是病情的催化剂,一步步被逼近死角。谁也不能保证得什么病,既然大脑可以控制大脑,每一个起点都是从认清事实开始的,也请大脑接受他。
如果有一天不幸得了这个病,请用大脑控制大脑,去治疗。
如果有一天发现身边有人得了这个病,倾听他,告诉他了解他的痛苦,帮助他去治疗。
带着心理问题去积极生活
--------------------------------------------------------------------------------
newsdayoocom 2005年09月10日 11:25 来源: 广州日报
今天,是第三届世界预防自杀日。有意自杀的人,绝大多数都遭受着各种各样的痛苦的折磨。那么,是不是减少痛苦就可以让一个人远离自杀重新恢复心理的健康呢?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陈祉妍博士说,答案是否定的。我们痛苦了,第一反应就是想降低痛苦,逃离痛苦。但是,痛苦本身其实只是一个信号,只是告诉我们,问题发生了,我们应该去改变。如果只是一味努力降低痛苦、逃避痛苦,那就是在逃避问题自身,这并不利于心灵的成长。
这和身体疼痛的道理一样。当我们肚子疼时,医生经常不建议先服用止痛药,因为那会让身体麻木,让医生难以探察到底是哪里的内脏发生了病变,从而无法下手治疗。心理痛苦的意义是一样的。
陈祉妍说,每一种心理的痛苦都是有意义的。我们可以有无数种方法降低痛苦、逃避痛苦,但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一种:直面痛苦,认识痛苦的意义,领悟到问题的来源,并由此成长。
武汉著名的心理治疗师曾奇峰说“心灵注定要在创伤中前行”,正是这个道理。
从6月11日的第一期专题“吵架了去看心理医生”到今天9月10日的“世界预防自杀日”,我做“健康·心理”版正好三个月了。
在这三个月时间里,我常常会产生无能为力感,因为收到的求助信件太多,我自己不可能一一回复,甚至都未必能帮读者找到适合他们的心理医生,因为全国的心理咨询业远不够发达。而且,一些读者自己也没有钱去找心理医生。
在这个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也和很多心理专家探讨过,怎样才能帮助广大的读者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有一些什么样的概念和建议可以让更多人实施自助。
最终,我找到了三句话:
一、接受心理问题,带着你的心理问题去积极生活;
二、打开心扉,寻找你身边的“业余心理医生”;
三、理解他人,自己去做一名好的“业余心理医生”。文字/武志红
痛苦只是心理问题的信号
直面问题才能减少痛苦
首先,我想强调一点:永远不要以为你的问题独一无二,永远不要以为你是最不幸的。实际上,我深谈过的几乎每个人,包括我身边的亲人朋友,都或多或少地有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其实,我们都是带着心理问题在生活。不同的是,有些人陷在心理问题之中日益消沉,而有些人却能做到带着心理问题去积极生活。
譬如数学家纳斯(**《美丽心灵》中的男主人公原型),他在年轻时患了精神分裂症,从未彻底治愈,幻觉和妄想一直在纠缠着他,但他带着症状去生活,去思考,并最终获得了诺贝尔奖。
要分清痛苦与问题,可以想办法减轻痛苦,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有勇气去面对问题。
太痛苦常常是因为不了解为什么痛苦,而太痛苦又直接导致我们逃避痛苦,恐惧痛苦……最后,我们忽略问题自身,迫切地想消除痛苦,因此产生了一系列心理问题。要带着心理问题去生活,我们必须先改变一些习惯性的错误认识,明白痛苦与问题的关系。
错误认识之一:“我是天底下最不幸的”
“一和异性说话我就会脸红。每次面对异性都感到脸上火辣辣的,只好落荒而逃。我看别人都是那么镇定,为什么唯独我这个样子?”
“口吃让我痛不欲生。为了治口吃,我什么方法都尝试过了,还是没有任何效果。因为口吃,我屡屡丢人现眼,每次都有想死的心。看见别人流利地说话,我又羡慕又嫉妒,为什么他们那么自如,而我就这么不幸?”
“我是一名大学生,小时候因为一次意外断了一节小手指,从此以后特别自卑,觉得自己是一名残疾人。在大学里,我非常担心别人会看到我的残疾,总是把手插在口袋里。每次不得不把手抽出来时,我心里都会咚咚地跳个不停……自己的一生就毁在这一节小手指上了。”
“我失恋了,看着别人成双成对地走在一起,觉得自己是天底下最不幸的人。”
……
每个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问题,并且每个人的心理问题都有大量的“同道”。但人们经常看不到这一点,以为自己的痛苦独一无二,总是感叹“为什么不幸的偏偏是我”,将自己的问题无限扩大化,并将它当作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用一切资源去纠正它。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有心理问题的人以为自己的问题是洪水猛兽,不敢将它暴露出来,但在封锁自己问题的同时也封闭了自己。久而久之,就觉得自己是天底下独一无二的最不幸的人了。
口吃者如此。很多口吃者一开始将自己视为最不幸的人,但一旦接触到口吃团体,发现居然有这么多人和自己一样不幸,他的痛苦就减少了一半。
各种社交恐怖症患者也如此。脸红恐怖症者以为天底下就自己一个人一见人就脸红;对视恐怖症患者以为天下就自己一个人“眼神下流”而不敢和人对视……但实际上,患有他们这些问题的大有人在。心理治疗师在治疗社交恐怖症患者时,第一步常常是给他们看其他人的案例,等他们发现有这么多人和他有同样问题时,痛苦就减少了大半。
无论多么古怪的心理问题,基本都可以找到大量的同类,没有谁是“天底下最不幸的人”,总有别人和你一样不幸甚至更不幸。
“我们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这句话从这个角度上讲是有道理的。再不幸的人,发现同样不幸的人,总会觉得像找到亲人一样。
错误认识之二:“痛苦都是因为现在”
产生了惧怕、恐慌、愤怒、焦虑、忧愁等负性情绪,我们会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这个时候,无妨思考一下“为什么”。
一个27岁的女孩写信说,她只谈过一次恋爱,分手后再也不敢谈恋爱了,因为“我很怕失去,很怕那种如坐云端却顿时坠入谷底的感觉,很害怕。”
无数人在恋爱中分手,但多数人后来又开始了新的恋爱,为什么这个女孩“很害怕”而不敢再谈恋爱呢?
一般说来,这可以回溯到童年。这种不敢再谈恋爱的女孩多在童年遭受过严重的分离焦虑的伤害。譬如,父母在自己很小的时候离开她很长时间。甚至,父母一方离开后就再也没有回来。这种严重的分离焦虑最后化为一种无意识,深埋在她心底,分手重新唤起了她的无意识,又一次诱发了她严重的分离焦虑。于是,她宁愿麻木,也不想再有亲密关系。
恋爱中死去活来的痛苦大多与童年分离焦虑有关。当痛苦时,不要只沉浸在痛苦中,或者以寻找刺激的方式来降低或麻木自己的痛苦,而要思考一下“我为什么这么痛苦,我重复了童年的什么体验?”
一对姐妹,在同一所大学读书。妹妹失恋后割腕自杀,姐姐从此发誓再也不谈恋爱。她果真坚持了下来,40多岁了仍然单身。
从表面上分析,姐姐可能是因为太内疚,同时又认同了妹妹,以妹妹的身份恨那个男人,也恨所有男人。但是,如果追溯到童年,就可以明白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她们的爸爸辜负了妈妈,有了第三者后和妈妈离婚,也离开了她们。当时,她们一个4岁,一个2岁,正是建立安全感的关键时期,爸爸的离开给她们造成了严重的分离焦虑,她们一早就埋下了对男性的怀疑和愤怒。妹妹年纪小,更主要产生的是自卑,姐姐大两岁,更主要产生的是恨。
很多人谈恋爱会分手,但妹妹之所以割腕自杀,是因为分手唤起了她2岁时爸爸离开导致的绝望感。而姐姐之所以恨所有男人,并不仅仅是因为妹妹的遭遇,更是因为她心中早就埋下了对男人的恨,妹妹的事情只不过再一次证实了这种恨是“合理的”。
这个27岁的女孩,和这对姐妹,对她们来讲,她们的逻辑看似是合理的,因为成年的体验重复了童年的灾难。
但是,如果她们能好好思考一下,自己的惧怕和愤怒究竟从何而来,她们就会明白,自己的惧怕与愤怒是建立在有限的人生体验上,是不合理的。
错误认识之三:“用一切办法减少痛苦”
孔子说,人的认识能力分四个层次,“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以前,我觉得他的话说得非常漂亮,非常有道理,但在我有限的31年人生中,迄今尚未遇到真正的“生而知之者”,我所知道的心理学大师,都是“困而学之者”。
譬如,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罗杰斯,因为提出了患者中心疗法、共情、无条件积极关注等概念,被心理治疗界认为是最有贡献的心理治疗家,他对医患关系的论述更是精彩绝伦,关系也成了他的治疗理论的精髓。但是,罗杰斯在成为心理学家之前,一直是非常自闭的,他的妻子是他第一个真正的朋友。他为之痛苦,认真思考人际关系,并最终找到了爱的真谛“爱是深深的理解与接受”。从此,他比绝大多数人更懂得理解,更能接受任何人。
再如,日本心理学家森田正马,他提出的“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的森田疗法成为治疗强迫症、社交恐怖症等心理疾病的一个非常流行非常有效的疗法,而他自己在读大学时正是一名严重的神经症患者。
再如,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他提出的恋母情结、童年创伤和无意识等成为理解人性的钥匙,而他自己恰恰是一个有严重的恋母情结的孩子。
再如,国内著名口吃矫正专家平易,他自己以前就是一名严重的口吃者。他是在进行自我治疗的时候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不断地颠覆我对孔子四分法的迷信。现在,我更坚信美国心理学家派克的表述“逃避问题及其内在情感痛苦的倾向是所有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
我们想逃避痛苦,但痛苦背后的问题恰恰是我们的一部分,须臾不可分离,根本逃避不了。所谓的逃避,只不过是运用种种自欺的方式扭曲了我们对问题的认识,从而减少我们的痛苦。我们以为看不到它们了,但其实它们还是我们甩不掉的尾巴。
而那些直面自己的痛苦及痛苦背后的问题的人,每一次痛苦就促进了他们的成长。
陈祉妍博士说,痛苦是一个信号,也是一个契机。痛苦告诉我们,“你应该改变了”,而那些勇敢地直面痛苦的人,也最容易抓住这个契机让自己的人性产生成长。
要记住,简单地逃避痛苦,必然会陷入自我欺骗。直面问题自身,会将你带向成长之路。
错误认识之四:“我能控制自己的一切”
我们经常以为,我们能够控制自己的一切,这种错误认识是强迫症、社交恐怖症和口吃等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
一位男青年来信写道:
“我是一名出来社会就业已经六年的普通人,但是,我却一直希望我能有不平凡的作为!虽然现在处境也还过得去,但是,我想要更多!对自己也有一定的了解。总结走过的这几年,我意识到自己在个性方面还不成熟!
主要的问题是,我很多时候都不能集中意志思考自己要思考的问题,往往会在思考的时候走神,这样一来,我的效率就很低,想向你请教一下:怎样才能集中意志思考问题?”
一位年轻妈妈写信说:
“我很爱我的孩子,但我有一次居然产生了想掐死他的念头。天哪,我怎么能这么想,我一定是疯了。于是,我拼命压制这个念头,但它现在出来得越来越频繁。我现在都不敢抱孩子了,生怕我控制不住自己。”
这位男青年和这位妈妈的问题有些类似,他们都以为自己能控制自己的一切。男青年偶尔走神,他就认为会严重影响自己的追求。年轻妈妈认为爱孩子就绝对不能产生“想掐死孩子”的念头。
他们都是有了绝对化的想法。人们经常犯这样的错误,是没有认识到,我们顶多只能控制自己的意识,但意识只是心理能量的冰山一角,而大量的潜意识压在心底,是我们不能直接控制的。它们会时不时地浮出水面,这一点是必然的。我们不想它们出现,这只不过是不切实际的要求罢了。
潜意识的特点是,如果我们越想控制它,就越控制不了,它的活动会越频繁。譬如,那位年轻妈妈拼命想压下掐死孩子的无意识念头,这种念头就会出现得越来越频繁。
一个人的潜力无限,但一个人的意识能直接控制的范围却很有限。我们要明确地认识到这一点,不要总是和潜意识过不去,不必为了走神、坏念头等偶尔出现的问题较真。否则,它们就会成为真正的问题。
错误认识之五:“没有它我就一切OK”
很多时候,当我们把一切焦点放到问题上,这个问题就会成为我们拒绝成长的一个替罪羊。
譬如,前面提到的断了一截小手指的大学生,他最后的断言是“自己的一生就毁在这一节小手指上了”。
真的是这样我们可以做一个最基本的假设,如果他有这一截小手指,那么他的人生就会一切OK吗?显然,答案是否定的。
一个大学生,高考前一只耳朵失去了听力,这没有妨碍他考上名牌大学。但进入大学后,他发现因为听力的缺陷,他在公共场合不能自如地与人交往。于是,他开始把自己自闭起来。不久,他爱上了一个女孩,女孩对他也不错,但他认为耳朵的缺陷令他配不上她,于是他一次次地在感情中逃避。
因为不断重复感情的创伤,他最终患了重度的抑郁症,逃避到网络世界里,整日打电子游戏。
那时,他以为,如果没有这只耳朵的问题,他的世界完全是另外一个样子。
但是,他的耳朵后来治好了,这个时候他才发现,自己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他仍然抑郁,他仍然自闭……最后,他明白耳朵问题不过是一只“替罪羊”,成长是需要勇气的,但他缺乏成长的勇气。于是,耳朵成了他给自己找的一个偷懒的天然理由。等耳朵好了,他只不过少了一个生理缺陷,但其他的问题依旧没有解决。
有些男孩会把个子矮当作替罪羊,于是拒绝成长;有些女孩会把相貌丑当作替罪羊,于是拒绝成长。他们把一切问题都归罪到自己的某个缺陷上去,经常会幻想“如果……一切OK”。
但是,一些个子同样矮的男孩、相貌同样丑的女孩非常有勇气地去生活,并活得非常成功。一些高大帅气的男孩和一些美貌的女孩却同样找到了各种各样的替罪羊而拒绝成长。
你最在乎自己什么缺陷?好好思考一下,它有没有成为你的替罪羊?
父母、配偶、朋友……
寻找你身边的“心理医生”
我们似乎总是在这个或下一个转弯处与生活的困境迎面相遇。然而我们也似乎总有办法在困境中平衡自己的心理,然后按自己的选择继续生活。有时候这归功于时间,有时候这归功于我们找到了自己的宣泄渠道。其实,何止是困境,即使面对平静的每一天,我们依然需要自己的宣泄渠道,需要倾诉。
心理医生是那个让你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的人,他(她)仔细聆听你描述的困难或需求,提供一些建议,这些建议如同明灯,指引你从生活的迷途中找到出路。就算你不需要解答,你仅仅是需要一个愿意让你发泄情绪的人,你也会在向作为心理医生的他(她)倾诉完后感到解脱。
但现实渠道的欠缺,使每一个人能够拥有心理医生几乎成为一种奢望。审阅我们的生活,大多数人并没有一个正规的心理医生,但很多人都找到了替代的途径,让身边人成为自己的“心理医生”。
父母
蒙蒙已经习惯了将心事说给父母听。父母都是很开明的人,即使不赞同她的想法,也很少干预她的决定。蒙蒙说:“虽然有很多的朋友,可是总不能将自己的‘心理垃圾’都倾泻给别人啊。而且,大家年龄相仿,烦心事也都差不多。”所以,蒙蒙觉得和自己的父母倾诉是最舒服的,毕竟他们才是最能包容自己的人。
点评:生活中许多人并不能像蒙蒙一样将心事告诉父母,因为代沟的存在还是很普遍的。纵使父母的人生经验比我们丰富,他们的解题思路、他们认可的观念总与我们有很多不同,往往是只好兜着一肚子教条唯诺离去。而且,我们往往会害怕父母为我们担心。
爱人
从同学到爱人,与妻子相识了10年,雨辰觉得妻子已经是自己的亲人、朋友了。几乎每天他们都会给彼此讲白天遇到的有趣的事情。遇到不开心的事情,他更是愿意在妻子面前发发牢骚。他觉得男人在别人面前总是要保持自己的形象,在妻子面前就不必那么勉强了。即使有时候妻子被他抱怨烦了不理他了,他也还是愿意对她说。
点评:很多人会觉得雨辰是幸运的,因为爱人是自己最亲密的人。然而,往往正因为亲密会造成沟通的障碍。不像恋爱时那样甜甜蜜蜜,进入老夫老妻阶段,你可能很难向他(她)描述你软弱而紊乱的心境,或许是因为距离太近相处太久了,彼此已对探索对方心中的秘密失去了兴趣。而且,太忙,没有心情,有些事情不便倾诉都可能是倾诉的障碍。
朋友
月月说自己大学最大的收获就是认识了现在的好友叶子。她们性格互补,月月是悲观敏感型,叶子则坚强乐观而且很有见地。每次,月月遇到解不开的心结时,总是会向叶子倾诉。如今,两人虽然分开两地也还是几乎每天都通电话。
点评:朋友是我们最可能找到安慰的港湾,也是我们最常求助的人。可有时天天与朋友吃饭聊天,仅仅是为了有趣,突然聊什么深入的话题,怕会把他们吓坏了。有时是老天不眷顾,把身边可以交心的朋友打发到异地。而事实上我们也不允许自己时时把生活中的不如意向朋友抱怨,要是我们喋喋不休,朋友交往再深,亦迟早会对无休止的鸡毛蒜皮感到厌倦。
陌生人
小易拥有许多素未谋面的网友,其中不乏关系很好的。她有什么事情从不忌讳向他们提及,或许是因为旁观者清,从他们那里,每次她总能或多或少地收集到一些客观的意见。然而她说自己永远不可能也不愿意与这些网友见面。她宁可相信他们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点评:找陌生人谈心往往没有心理负担,大家互不认识就有这样的好处,我们不再需要维持自己苦心经营的正面形象,可以敞开地谈,无所顾忌。然而,我们也常常看到许多人并不能把握好这样的尺度,把自己弄成了现代“祥林嫂”。
孩子和宠物
冬儿有一只憨态可掬的小狗。自从有了这只小狗,冬儿已经养成了对它说话的习惯,尤其在不开心的时候。冬儿说她觉得小狗是能听懂她的话的。有时候,她流泪的时候,小狗就会舔他的手。和小狗倾诉之后,她会觉得轻松很多。
点评:孩子和宠物都是弱者。除了在竞争中取胜,个人价值的实现还在一定程度上来自于被需要的感觉。孩子或宠物是你的心理医生,并不是说你会向他(它)们倾诉,你只是在与他(它)们相处的过程中得到了被需要的感觉,因而缓解你的精神压力。但同时,将宠物或孩子作为倾诉对象容易产生自怜情绪。
你能意识到自己,有这个觉知,证明你内心仍然向往美好,也住着善良。也渴望得到关注和关心,所以来这里提了这样一个问题。
你只是不是很幸运,从小被老师冤枉,被孤立,被父母否定。你想自杀也好,现在想杀人也好,其实你得意识到,这都是你对曾经吃过的苦,遭过的罪的一种难受,你这种难受大到这样去表达和宣泄。也希望得到陌生人的关心和爱护。缺爱,缺理解。
父母也好,同学、老师也罢,他们的想法,对你的态度,不单是因为你是如何的人,也往往取决于他们自己是如何的人。他们的行为也代表他们的水平和层次,不一定都是你的问题。你是独立的,有独立的意愿,独立的人格。我建议你多看看书,多读读书。疗愈自己,好好爱自己。你还有你自己——这个阳光、善良的少年陪着你。别辜负他。
找个正规的,好点的心理咨询师,也很好,心理咨询是很普遍的,很合理也很正常的,只不过在咱们国家,有些认知上的偏见。去看心理医生的,很多比那些不去看的,还要心理健康。
孙瑞雪《爱和自由》、武志红《为何家会伤人》、《感谢自己的不完美》。
家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应该是当我们在外面拼斗得筋疲力尽之时,心里所能想到的,最想回归的温暖去处。但现实却是,我们中有许多人,一直都在竭尽全力地想要逃离自己的家。似乎相对于冰冷黑暗的外部未知世界,我们自小成长的家,更令我们害怕。
看过电视剧《小欢喜》的观众,一定对乔英子母女印象深刻。上高中的女儿成绩优秀,身为金牌教师的妈妈强势固执。
表面上,妈妈一切以女儿为中心,从饮食作息到学习安排,爱得面面俱到,无微不至。
实际上,母女关系紧张。女儿为了讨妈妈欢心,不得不收起自己全部的喜好和情绪,刻意逢迎妈妈强烈的掌控欲。
最后英子得了抑郁症,为了逃离妈妈密不透风令人窒息的掌控,她选择了跳海自杀。
当英子在海边歇斯底里地对妈妈喊出:“我就是要逃离你!”的时候,电视机前不知道有多少妈妈心里也迸发着和英子妈妈一样的灵魂拷问:
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好,你为什么就不明白?!
为了你我牺牲了一切,你怎么还这么不懂事?!
是啊!为什么会这样?!我那么爱你,全心全意为你付出,你却要拼了命地,远离我!
这些问题,或者能在武志红老师的《为何家会伤人》这本书里面,找到答案。
武志红老师是国内一位资深的心理咨询师作家,著有《为何家会伤人》,《为何爱会伤人》,《感谢不完美的自己》等多本深受读者喜爱的热门书籍。
在他的书里,借助心理学的理论,可以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中国家庭的机制,是如果运作又是如何伤人的。当然,认识到这些之后,我们也可以从中学习到如何改善甚至避免这些来自家庭的伤害。
《为何家会伤人》这本书中,首先谈到一位34岁的花花公子岳东的案例。他英俊倜傥,风流无度,在各种各样的女人中穿梭,却始终无法停留,无法建立自己安定的家。
追本溯源,原来岳东的父亲在他6岁的时候就患病去世,16岁的时候妈妈也因车祸去世。在他的印象中,父亲是个无能暴君,而妈妈则是个把男友看得比亲生儿子还重要的女人。可以说,从小,岳东就没有真正体会过家的温暖。
长大后的岳东不但英俊而且颇有才华,他的初恋女友阿静被他深深吸引。两人相处的第一年非常甜蜜,阿静温柔体贴,让岳东第一次体会到了家的温暖。
可惜好景不长,一年后岳东对阿静开始百般挑剔,并恶意攻击,最终逼得阿静伤心离开。从此岳东就开始了他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的风流生活。
在岳东身上,可以看到,一个没有爱的原生家庭带给孩子的创伤是有延伸性的,这种心理伤痛会一直伴随着孩子,直到他长大成人。
岳东从小就意识到父母都不爱自己,能依靠的人也只有自己。长大遇到阿静后,岳东才第一次得到了温暖安全无条件的关爱,于是在内心深处,他把阿静当成了他的理想母亲。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中,称之为移情。
事实上,我们的恋爱关系其实是我们童年时亲子关系的复制。我们寻找恋人的模型也带着爸爸妈妈的影子。
这也是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说男孩恋母,女孩恋父,自觉抑或不自觉的,我们都在按照自己现实父母的原型在寻找自己的恋爱对象。
因此在恋爱深处,我们都会变成孩子。我们寻求的对象,其实是我们想象中的理想父母。
当我们得到对方无条件的爱之后,我们就会变回到曾经的那个小孩。
原生家庭中的现实父母没有给我们的,我们会要求从理想父母身上讨要回来。
比如岳东的“现实妈妈”亏欠他太多,他就要从阿静这个“理想妈妈”身上索要回来;现实妈妈非常花心,他就会担心“理想妈妈”也会一样风流,所以对于在现实中和阿静有接触的男生都非常敌视;他对“现实妈妈”怀有很多的愤怒情绪,现在都转而发泄到了“理想妈妈”的身上------
当这种移情现象发生的时候,其实是医治拯救的良好时机。
我们恋爱,在恋爱中重复童年的错误,实际上是潜意识里渴望得到救赎。当时机出现的时候,就是完成拯救的最佳时机。
可惜阿静不是医生,并不知道应该如何下手,而岳东本人也没有意识到要自我改变,只是一味地抱怨索取,所以他错过了这个好机会,并在之后的时间里一再重复错误。
看到这里,我们会明白,为什么说:好的童年给人一生的疗愈,坏的童年需要用一生去治疗。我们的性格缺陷,我们的恋爱失败,根源都在于童年的亲子关系。
如果我们足够幸运,拥有真正爱我们的父母,那么我们可以身心健康地成长,并且大概率,我们将来的家,也会孕育出健康成长的孩子。反之,不好的亲子关系带给我们的创伤,则让我们的生活充满更多的伤痛。
所以,一个温暖的家的核心应该是什么?答案是:父母关系,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夫妻关系。
只有当一个家庭的核心是良好的夫妻关系时,这样的家庭才可能是健康的。
《小欢喜》里面,英子父母离婚,之后她就成了妈妈生活的全部,这本身就不是一种健康的家庭关系。
但在中国式的家庭中,往往都会把孩子放在第一位,尤其是在独生子女家庭。这种家庭核心关系的错位会造成对孩子的过度溺爱。
相比上述案例中岳东的从小缺少关爱,《小欢喜》里面的英子似乎得到了妈妈的全部爱。但为什么这样全面的爱会让英子想以死求得解脱呢?
英子妈妈对英子可以说是全方位的照顾,吃穿用度,学习方向,未来规划,她的一切妈妈都安排得面面俱到。
但实际上,这种包办型的父母完全剥夺了孩子自我探索的机会。他们不懂得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只是一味按照自己的意图来塑造孩子,并且要求孩子的高回报。
所以实际生活中的英子没有一丝的自我空间,连房间都被妈妈换上了大副透明玻璃,一举一动都在妈妈的目光底下。喜欢的天文不能学,喜欢的乐高不能玩,所有的一切都要以妈妈的要求为准,并且,要达到妈妈的标准才算好。
这样的生活底下,孩子的私人空间被侵犯,没有自我的发展机会,只会感觉越来越窒息。要么,他们会长成无法和父母分离的人;要么,他们拼尽全力逃离父母,并可能会出现极大的精神创伤,极端的例子或者就如英子,宁愿选择死。
父母没有意识到,生命中,分离和爱是一样重要的。在这两者的共同作用下,一个人才能成长为他自己。让一个幼小的孩子有独自探索周围世界的机会,是一件无比重要的事。孩子在这个探索的过程里,逐渐体会到自己身体和心灵的力量,这会让孩子产生一种信念:尽管我受了挫折,但我还是靠自己实现了目标。
现实生活中,有越来越多的孩子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因为被批评受责备,因为一件小事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就选择自杀结束自己宝贵的生命。我们在感叹孩子脆弱,抗挫折能力不足的时候,有没有想过,究竟是谁,让我们的孩子们失去了抗挫折的能力?!是谁从小就把孩子层层包裹,不肯让他们有一点儿接受风雨的机会?!
一位睿智的家长,应该是一位懂得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逐渐放手,慢慢得体退出的家长。我们要知道,父母的职责只是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可以让孩子安心地成为他自己,而不是长成父母要求他长成的样子。
所以,明白分离是生命中永恒主题,也是每一对父母的必修课。
那些势必要分离的,都不应该是我们的最爱。因此,在家庭里,我们最应该爱护的是自己的伴侣,而不是孩子。只有伴侣才会彼此相伴一生,而孩子,将会在长成他自己之后离开,去拥抱他自己的独立生活。
可是现实生活里,为什么会有越来越多的父母不肯让孩子离开呢?父母所做的一切,真的如他们的所说的一样,都是为了孩子好吗?
英子的妈妈本来已经是学校的金牌教师,但是为了照顾英子,她放弃了自己学校的职业生涯,转而当了辅导机构的老师。她的这种放弃牺牲,打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名义,带给了孩子非常大的心理压力。
父母的这种“我为了你好”,而停止自己的成长,把内心的焦虑押注在孩子成才上的做法,其实是一种变相的转嫁,以爱的名义控制孩子。
不够优秀的父母,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梦想,寄希望于孩子能够完成;十分优秀的父母,要求孩子超越自己的优秀,做得更好------父母们心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要求,把这些统统都压在了孩子身上。作为相对弱势的一方,孩子几乎毫无招架之力。
于是就出现了上网成瘾的孩子,考试成瘾的孩子,心理畸形的孩子------真的是孩子出现了问题么?不是的!孩子有问题的时候,最应该反省的,其实是父母。因为一切孩子问题的根源,都来自父母的不当做法。
所以,不要把自己的焦虑,转嫁给孩子!不要把孩子当成自己问题的解决之道!停止以各种名义绑架孩子,尊重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人格的存在,和孩子一起成长,才是父母之道!
当一个家庭,以良好健康的夫妻关系为核心基础,懂得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父母温暖地陪伴着孩子共同成长,不再把自己的焦虑转嫁给孩子,也不再不肯和孩子分离的时候,那个优秀但有心理缺陷的岳东和同样优秀却生无可恋的英子,就会长成优秀并且温暖阳光的孩子,他们会热爱生活,也将会培育出新一代的优秀健康的孩子。
这就是《为何家会伤人》这本书真正想揭示给我们的真相。认清健康家庭的首要核心是夫妻关系,明白孩子迟早是要和我们分离的独立个体,不再把自己的焦虑不安转嫁给孩子。
一家人相互关爱,相互支持,相互理解。这样的家,才会是所有人安心的归处。这样的家,才会让我们的心灵成长有一个良性循环,才会出现更多心理健康的父母,培育出更多心理健康的孩子,他们长大后,才会构建出更多健康温暖的新家庭。
如何为人父母,是一门需要持续学习的学问。我们都渴望拥有不伤人的家,就一定要好好学习如何做才是正确的。希望所有的家庭都能满溢温暖,成为我们心灵疲惫时最好的休憩港湾;希望我们都懂得如何真正去爱,让爱,成为我们受伤时真正的退路。
你前行,我是你身后有力支撑着你的手;你回头,我是你背后那盏浅黄暖暖的灯。家,永远有温暖的爱,永远是你可以回归的港湾。这样的家,愿你我,都有!
你好,我是海安,一个探究底层心理对生活有哪些影响的终身学习者。
上一篇文章海安通过学习武志红老师的心理课程知道了 我们的潜意识指引着我们的人生,而我们称其为命运。当潜意识被呈现时,命运就被改写了。
海安在复习课程刚好身边两个朋友印证了自我预言的力量,可惜的是一个朋友长期把我很穷没有钱挂在嘴边,其实他有赚到很多钱结果总是没有积蓄。另一个朋友长期嘴里会说做事好累身体受不了,但是经过四五年也没有做出改变。
那么我们如何呈现潜意识把命运改写的好一些呢?需要做的是:觉知自我实现的预言的力量!
自我实现的预言:一旦你说了一句话,你就会爱上自己说的这句话,而出于人类最本质的自恋需求,你会把事情朝着这句预言去推动,以此来证明你是对的。
只要形成了自我实现的预言这个概念,我们看人的眼光就会犀利起来。下面是武志红老师课程里面的亲身案例分享。
武志红老师读高中的时候,他们班成绩最好的哥们,经常考年级第一名,照这个成绩,他哥们考北大清华都绰绰有余,而且考北京大学也是他的梦想,因为他哥们的叔叔上了清华大学,总瞧不起他们家,他很想为家里争一口气,去考一直被称为“中国第一学府”的北大。
他哥们是有这样的实力,但却常常说,北大不好考啊,我能考上南开大学就很满足了。结果,最后高考,他发挥失常,果真是上了南开大学。
再比如说,如果一个人女人总说,男人都不是好东西。那么你可以推测,这很可能就是她的生命预言,她找的男人都不会是好东西,因为找了好男人,就意味着她常说的这句话是错的了。
关于这个结论,武志红老师有一个非常经典的故事。
一位女士,是一个大城市的处级干部,各方面条件都很好,但她经常鼻青脸肿地去上班,因为她的丈夫家暴。
第一任丈夫家暴,她离婚了;第二任丈夫还家暴,她又离婚了。第二次离婚的时候,她正好40岁,她发誓再也不结婚了,因为觉得男人都不是好东西。
可是有个好男人一直在追求她,这个追求者别说对女人暴力了,他甚至从来都不和女人吵架。这位女士离婚后,他更用心地追求她,女士被打动,于是和他结婚了。
没想到,结婚后的第二周,她又被打了。她打电话叫了几个朋友过来看她,而正巧,其中有一位是武志红老师的心理医生朋友。
可以想象一下,在这种场合你会怎么做。我猜,大家十有八九会去指责家暴男。她的朋友们就是这样做的,她们质问家暴男,你难道不知道她有多不幸吗,你怎么可以这样对她!
不过,武志红老师的心理医生朋友不同,她没有参与指责,而是问:“请告诉我,你们到底发生了什么?能不能讲讲细节。”
细节是魔鬼,魔鬼般的细节一讲出来后,所有人鸦雀无声,再没有人去指责这个男人。
细节是,他们因为很小的事吵架,好像就是因为做菜盐放得不对,越吵越激烈,吵着吵着,女人对男人说:你是不是想打我了?像某某某打我妈一样!
女人说的某某某是她爸爸,因为她很恨爸爸,所以都是直呼其名。
男人说,怎么可能,我今天和你吵成这样都很奇怪,我平时都不和女人吵架的。
这个女人歇斯底里起来,开始大喊:你就是想打我!打呀!打呀!不打你不是男人!
她刚喊的时候,男人没做什么,但她癫狂地喊了很多次后,男人脑袋突然一片空白,然后一拳挥了出去,将他最爱的女人打倒在地,嘴角流血。
在男人脑袋一片空白的时候,其实发生了一个很重要的转变,就是他被洗脑了。本来,他有一个积极的自我实现的预言“我是一个好男人”,结果被妻子的预言“男人都不是好东西”,给洗掉了 。
女人预言了男人都不是好东西,而当她真遇到一个好男人的时候,就会去改造他,把他改造成坏男人,这样虽然她活得痛苦,但却证明了,自己是对的。根本就没有好男人嘛!
上一篇文章讲的是一个男人,本来可以娶一个能干的美女做老婆,但偏偏选了一个不好看、自己又不爱的女人。
今天,又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可能你会觉得,武志红老师太暗黑了,怎么讲的都是消极的故事。当然还有积极的故事。
不过武志红老师还是说,虽然我们很喜欢使用正能量这个词,但很多心理学家发现,活得幸福快乐的人真不多。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大师欧文·亚龙说,每年他都会和妻子玩一个游戏:请那些他们两个都认为幸福快乐的人来参加聚会。但他们发现,每年都凑不够一个圆桌。
人太自恋了,而自恋,容易成为幸福快乐的大敌。
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可以再回到上一篇文章和今天的这篇文章讲的这两个故事去寻找答案,站在第一人称的角度,这两个故事藏着至少两层自恋:
第一层自恋是,我是对的。所以,我说了事情是怎样的,就会把事情朝那个方向推动,用这个去证明,我说的是对的。因为这个原因,今天讲的这位女士,把好男人变成了家暴男,这样就可以让他们两口子和旁观者看到,这个男人在道德上是不对的,而他们关系中的问题都是男人导致的,她自己则是清白无辜的。
第二层自恋是,我比你强。在关系中,我要一份这样的自恋,叫做我高过你。所以,我地位高、你地位低的格局才会让我自在舒服。因为这个原因,我的那个哥们才不找女神做老婆,而找一个他觉得远远不如自己的妻子。
武志红老师介绍有一本寓言小说叫《盔甲骑士》,这个书名也被翻译成《为自己出征》,里面讲了一个伟大骑士自我醒悟的过程,其中一个细节是,他突然明白,当他的妻子酗酒时,他虽然看上去很恼火,但其实内心深处有一份高兴在,因为这样就可以把他们之间的问题都推给妻子了,而他这位伟大的骑士就没有问题。
《盔甲骑士》一书的作者是罗伯特·费希尔。这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寓言小说,讲的是一位骑士,发现他的盔甲和他长到了一起,然后他去寻找亚瑟王的老师、魔法师梅林帮助自己脱掉这个盔甲。 脱掉这个外在盔甲的过程,是紧密伴随着他的内在逐渐觉醒的过程。
武志红老师说:我们常常会觉得命运这个词,意味着一种痛苦与悲观。但从这两个故事你就可以看到,当我们在关系中追求这样的自恋时,自然会痛苦,而我们自己,就是痛苦命运的亲手缔造者。
不过武志红老师也强调: 他绝对不是反对自恋,自恋有它很深的合理性 ,这点在以后的文章中会学习到。在这里武志红老师想告诉我们的是: 我们都需要从满满的自恋出发,在走出自恋的过程中,发现我和你都是好的,才能拥有幸福快乐。
那么说了这么多关于自我实现的预言的知识,到底怎么做才能实现好命运的到来呢?
同过前面两篇文章的分享不知道读者会不会有一些 触动 ?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常常觉得某个说法或者某件事有道理,但真正被触动,是非常难的事。被触动,就意味着一个理性的知识,和你自身的体验结合在了一起,成为你自己的东西了。
“自我实现的预言”的关键机制
武志红老师拿自己举例来说自我实现的预言这个概念,他在北京大学读心理学系本科的时候就知道,但第一次真正理解到它,却是在十多年后。
那大概是2005或06年的一天傍晚,他走在广州的滨江东路上,因为那天有几件大事进展得很好,所以他的心情也很好。但走着走着,他看到珠江里一条运沙船,它有点漏油,拖着一条长长的油污带,在夕阳的照耀下,五彩斑斓,特别刺眼。
在那一瞬间,他心中有一股强烈的悲伤涌起,不禁感叹了一句:“ 这真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世界 !”
这句话出来后,他自己被吓了一跳。
是,他一直觉得自己是环保主义者,常常对环境污染很愤慨,可是,那一天,他在工作和恋爱上都有非常好的进展,这几件事对他来说份量很重,而这条运沙船造成的污染对他的影响,远远不如这几件好事的百分之一,但究竟是为什么,他的好心情好像一扫而光,这件不好的事他我造成的负面心情,竟然彻底压倒了好心情呢?
他停下脚步,安静下来,回味刚才那一刻到底发生了什么。
很快,武志红老师就观察到,他虽然看起来是悲观的,是一个为全世界着想的好人,但这里面其实藏着浓浓的自恋:“看吧,这个世界上谁有我武志红聪明,我早就预言过,这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世界,这条运沙船证明了我是对的”。
这份自恋非常强烈,但因为它会让他觉得自己不那么好,所以以前根本没有意识到,只意识到了自己有环保意识的好人一面。而这一刻,当他觉知到这份被我忽略掉的自恋后,他才第一次真切体验到,什么是自我实现的预言。
武志红老师说他在读研究生时,有过两年的抑郁症,后来自己痊愈了。一直到现在,他不再有达到诊断标准的抑郁症,但抑郁特质还是他的基本个性,他仍然是消极、悲观、被动和封闭的。
抑郁的心理机制,就像一种过滤器,让他容易忽略掉积极开心的好消息,反倒去关注那些消极悲观的坏消息,这样就证明,他的抑郁是有道理的。
这种心理机制,可以称为选择性注意,这是自我实现的预言的关键机制。
还记得自我预言的特性吗?当我发出一个预言后,为了维护“我是对的”这份自恋,我的注意力会集中在那些符合我预言的信息上,而那些不符合我预言的信息,就被我忽略了。这样一来,我看到的世界,就符合了我的预言。
如何觉知“自我实现的预言”
觉知自己的自我实现的预言,需要有体验帮你去发现。想改变这个自我实现的预言,也一样需要体验。武志红老师又讲一个故事。
武志红老师在河北省辛集中学读的高中,那是一所省级重点高中,但他的成绩一直在全班第11名到19名之间徘徊,按照之前的规律,这个成绩可以考上一所不错的重点大学,那个时候他定的目标,就是天津大学和吉林大学这种级别的学校。
你看,这就是自我实现的预言。学校以往的经验总结出了一个规律,我认同了这个规律,然后它就成了我自己的预言。
但是,高二第一次期末考,他考了全班第29名,照这个成绩,最后可能连大专都考不上,我一下子着急起来,开始拼尽全力学习,并且将化学这门课列为第一个突破对象。
原因有两点:第一是,他的物理、化学常常考六十多分,而满分是一百,这确实太差;第二是因为,他的化学老师是美女,她特别喜欢叫武志红老师回答问题,他却常常满脸通红回答不上来,每当这个时候,全班就会哄堂大笑,这太尴尬了,所以他决心改变。
高二下学期的第一次化学考试,成绩一下来,只有62分,他傻眼了。不过接着却听说,全年级就一个人及格了,就是武志红老师。他一下子兴奋起来,自己竟然是年级第一名!“我竟然只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就把一门让我发怵的课程,提到了年级第一名的成绩!这太戏剧了!”
这是武志红老师高中第一次有年级第一的成绩,他有些激动地想,要是他其他科目也能有这种级别的成绩,是不是就可以考虑考北大清华了?
在那以后,他的化学成绩一直超级好,物理课也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提到了九十多分,最后一次模拟考和高考,都是全班第一名,如愿以偿地上了北大,并且,这是他高中三年来仅有的两次考入全班前十名。
后来总结起来他也想到了类似自我实现的预言这样的概念。当时那个年级第一的化学成绩,突破了他的想象,让他将目标从重点大学调到了北大清华,这种愿景的改变,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但是反过来想想,如果没有那次考第一的体验,而只是在头脑上给自己树立考北大清华的目标,可能意义就不大了,甚至适得其反。因为如果只有意识上树立了这个目标,而潜意识上却是自卑的,那样就只会感觉到巨大的压力,不会有正向的结果。
之后,武志红老师多次拿他的这些体悟辅导过一些考生。一次是他好友的表弟,他的愿望是考南京大学,他一贯的成绩也是能上南大的,但因为高考时发挥失常,只能上个普通本科,他不愿意,就选择了复读。
可是,在他复读的过程中又有几次考试失常,这让他产生了严重的自我怀疑,还预感自己第二次高考也注定会糟糕。这是他认同了自己消极的体验,还由此产生了更消极的预言。
没过多久,正巧遇上春节,武志红老师和他聊了很久,将他的高考经验分享给了他好友的弟弟,对他说, 你曾经达到的高度,就是你能达到的高度。接着让他回忆了他曾经获得最好成绩时的体验和状态,通过这种方式帮助他去改变那个消极的自我实现的预言 。
果然,这次聊天对他帮助很大,他朋友的弟弟在第二次高考时正常发挥,真的考上了南京大学。
通过这么多知识和故事的分享后总结一下改变自我实现的预言的一些原则和方法:
第一,自我实现的预言其实大部分是对体验的提炼和总结,所以不管是觉知你的预言,还是要改变你的预言,都需要从体验入手;
第二,如果你想要更积极的自我实现的预言,就需要寻找机会,给自己制造机会,体验到那个更积极的预言;
第三,你还可以问问自己,我希望的那种“自我实现的预言”是什么?我过去在什么时候体验过?然后好好调动你的回忆,让自己去体验当时的感觉 。
武志红老师在专栏课程列举的例子是:他出去讲课前会花几分钟时间,让自己闭上眼睛,安静下来,回忆一下他曾经的成功的讲课经历,让自己去感受在这些经历中他的状态。
再比如一些优秀的推销员,在开展一天的工作时,会先去找一些优质的客户,或者推销一些容易卖的产品,通过这种方式去制造一些成功体验,这份体验会帮助他更好地开展一天的工作。
这个时候你可能会说,我过去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和体验怎么办?那也没关系,你还可以去接近那些有类似体验的人,在他们身上学习。你想要什么人生,就去和什么样的人接触,他们的体验会很容易地感染到你。这是扩大自己体验的一个重要方式。
列举几个庸俗的例子:
你自己渴望赚钱而又没有赚钱的体验,如何通过改变自我预言去赚钱?那么你的方法就是去接近你身边已经赚到钱的人,去感受了解他们的生活状态工作状态。
你想在工作之余通过副业赚钱补贴家用或者解放自己的时间而又没有经验体验该如何通过改变自我预言去实现?你就直接去了解当下大部分人都在做哪些副业?包租、名宿、写作、开网店、知识输出讲课、抖音运营等。去链接认识这些人学习他们的经验体验他们的状态。
你是一个肥胖吃货人士自己多年来体重一直上升没有减肥的经验那么如何通过改变自我预言减肥成功?你可以通过身边已经减重成功的人或者网络上的朋友去了解他们的饮食习惯和方法,去了解他们分享减重成功后的感受等等。
你单身多年想找不到契合的另一半该如何通过改变自我预言脱单?你可以参考你羡慕的身边已婚非单身朋友们他们和另一半的认识过程相处方式以及价值观结合,然后参照自己的价值观爱情观去真诚的认识接触心仪的另一半相互扶持相互欣赏的生活。
我是海安,一个探究底层心理对生活有哪些影响的终身学习者。
周五在新华书店选购的书《梦知道答案》,周日,我已把整本书看完,太吸引我了。一般非常喜欢的书我会在一天或两天内看完。十二月份要去参加解梦工作坊,这本书好像是在做热身活动。自从报名解梦工作坊之后,好像做梦也变多了,不过这样说不对。其实,每一天我们都做梦,只是经常会不记得,也许现在,我有着更强的与自己的潜意识连接的愿望,于是,我做的梦也更容易被我记住。为什么要记住梦?梦,其实是个好东西,即使是噩梦。
01 记录梦
如果想记住梦,当你从梦里醒来,最好保持身体不动,因为一动可能就不记得了,然后在脑海里回忆一遍,尽量回忆起所有细节,然后可以用手机讯飞记录一遍,也可以口述录音,或是用纸和笔记录图画或文字。我一般是口述讯飞记录,语音可以马上转为文字。这样,不会因为时间长了而忘记了。
神奇的是,如果睡前我说,我要记住我做的梦,然后早晨醒后,仔细回想一下,还是能记起一些,有时好像一个晚上不只做一个梦,不过有的梦很模糊。而有的梦,醒来好久,仍记得非常清楚。
02 解梦的好处
武志红是资深的心理咨询师,也是心理学畅销书作家,以前也看到过一些他写的文章,但这次发现这本好书,特别开心。干净清新的文风,简单朴实的文字却能讲明深刻的心理学知识,确有收获。
武志红老师说,最好的解梦者,不是别人,正是你自己。我相信,有时候梦者本人在回忆梦的过程中,在还原梦里的细节时,确实就能自己发现线索,找到答案。
而有时候又是糊涂浑沌的,需要有人引导和解析,就像我自己给自己解OH卡一样,有时候不能深入下去,需要有人提问才能深入一样。不管是解卡还是解梦,其实我们都应相信,自己才是最能探索自己潜意识的人,而咨询师只是在陪伴你、引导你,帮助你发现那个答案。
如果记得自己的梦,解析自己的梦,有很多好处,“玩卡不卡”创始人马楠老师在解梦微课上也讲到解梦的好处:了解自己的天赋;探索潜意识深层的奥义;总结人生,看清楚下一段要去的地方;教会自己顺势而为,顺流而行;倾听内在声音与潜意识深度合作,预知未来。
一旦你明白梦的意义,你就会恍然大悟,原来它不仅仅是五花八门稀奇古怪的影像,它是午夜场**,其实它在给我讲述一段我自己的人生之旅。
当你醒来,问,这些是怎么回事,你的大脑开始试图去解释它,但是先把你的梦赶紧记下来吧,你会发现,随着你记录梦境的增加,你会越来越多的记住自己的梦境,最后,回顾这些内容时,梦的意义自然而然会显现。
04 噩梦美梦,都是疗愈
这本书写了很多人的梦,让我印象深刻,有些梦是我也曾经做过的。有的梦似乎是美梦,比如飞翔,随心所欲,自由翱翔。有的梦是恶梦,比如坠落,坠落的那一刻会惊醒。有的梦仿佛是种预言,梦见了一个多年未见的朋友,结果几天后真的见到了。有的梦仿佛是种警醒,梦里的合作伙伴让你觉得不靠谱,可能真的是不靠谱。炒股的朋友梦见乖电梯下坠,果然几天后股市大跌。有的梦仿佛是与某个亲人的心灵感应,梦见亲人病重或有危险,可能现实中真的有了问题。
不是梦有多么神奇,而是潜意识比意识更敏锐地捕捉到某些信息,在梦里向你传达。而有的人,白天又开始相信自己的意识判断,而没有理会梦的信息。那个炒股的朋友,做了电梯下坠梦以后,仍然没有抛售持有股票,最后全部套牢。
梦,是让你与自己的潜意识连接,也是种疗愈。有的人现实生活中永远温文而雅,而只有在梦里才会与人吵架或打架,梦里释放了太多压抑的愤怒。
武志红老师根据梦者本人的一些背景和特点,对梦境作了一些解析,也给了我很多启发。当然,就算梦见的是同样的东西,不同的人也可能会有不同的意义,会有些差别,这要根据梦者本人的经历去分析,不能简单的对号入座。
05 梦的含义
武志红老师在书里写的有些梦让我印象深刻,在这里节选几个梦来看看梦的含义。
飞翔梦与坠落梦
1我经常梦见自己自由飞翔,踩几下就飞到天空,有时候飞檐走壁,但在梦里通常是为了躲避某些人某些事,有时候居然是要逃避自己的亲人,才要飞得飞起来后除了有很自由的感觉,更多的是庆幸,庆幸自己能飞,终于躲过了。
2前几天做了一个梦,梦见我在下坠,我扑腾着小翅膀好像飞不起来一样,后来试了好几次发现自己原来有老鹰一样的翅膀,一下子就可以飞到以前想也不敢想的山巅。
3经常被追杀,然后从高处掉下来。
4从记事起到现在,一直经常做从高处坠落的梦,每次都是被吓醒。
5以前睡着睡着好像有凭空掉下去的感觉,现在好多了,基本上不会这样。
武老师解析节选:这些坠落梦可以说是很恐怖的梦。而飞翔梦是很少见的。
最好的安全感是孩子在三岁前与妈妈构建了一个稳定而高质量的关系,一般来说孩子要到三岁才能形成情感稳定的能力。有情感稳定能力的人,也就是有安全感的人。
飞翔梦自己在天空翱翔,而下面有坚实的大地翱翔及自己的个性与活力,在自由生长,而大地则是爱。
坠落梦先是不能翱翔,因为没有力量与勇气,更是因为那不是有星星有云有风的美丽天空,而是没有大地没有着落的虚空,飞翔没有归宿,坠落也没有着落。
坠落梦可以疗愈吗?不安全感可以化解吗?当然!譬如一场恋爱就可以化解。若童年欠缺母爱,可由一场美好的爱情弥补,也可以由自己弥补,一个人逐渐学会自己照顾自己,自己打理自己生活中的一切,由此形成了自我掌控感及我的事情我能行。
经常梦见考零分
梦者
M,男,近30岁,某医药公司高管
梦境
大学时遇到一难关要解决几乎是不可能的,除非有奇迹或神话发生,但是问题如果不解决我就完蛋了,大学就白读了。
然而奇迹发生了,我经过两三年的艰苦努力,到最后成功的解决了难题,创造了学校一个史无前例的经典案例。
只是尽管难题解决了,但他却经常出现在我梦中,尤其最近五年中我不知道梦见过他多少次,每次梦到这一情景,我都会重新体会到当时极其无助和惶恐的感受,于是每次都是一个噩梦。
分析
考试=考验
做考试梦的时候,多数是因为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遇到了考验,这种现实的考验唤起了我们内心深处的焦虑。M即将去应聘一家港资公司的副总,对此感到焦虑。
考试梦至少还可以分出两层含义,超我的惩罚本我的鼓励,有时还会有第三层含义,道德的考验。
弗洛伊德将人的人格结构分成三个部分,本我、超我、自我。等我既欲望和本能层次的力量,超我这是规则层面的力量。本我渴望为所欲为,而超我则控制本我,自我则起着协调超我和本我的功能。
本我可视为一个人的“内在的小孩”,而超我视为其“内在的父母”。
“内在的小孩”和“内在的父母”形成于一个人六岁前的经历,基本就是这个人小时候与最主要的抚养者的关系模式的内化,即现实的父母对待他的方式最终会被它内化为“内在的父母”,而幼小的他则被他内化为“内在的小孩”。
心理学研究发现,一个人六岁后人格就基本定形,以后可以改变,但难度很大。也就是说这个人六岁前与父母的关系模式决定了他的基本人格结构。
如果“内在的父母”太强大,就容易在面临考验的时候受到焦虑。
强大的超过所引起的焦虑和惩罚是考试梦的明显含义,不过这还不是考试梦的最关键信息,最关键的信息其实是本我的鼓励,或者说是本我对超我的反抗。
尽管他在梦中没有通过考试,但现实生活中他其实已经通过了这些考试。
引发考试梦的现实考验,除了应聘升值等功利方面的考验外,还有道德方面的考验。
一个道德感很强的人,突然想突破道德的约束为所欲为,这时也可能会梦见考试。
厕所脏极了
梦者
Anny,女,36岁,外企员工。
梦境
我和同事一起去上厕所,厕所脏极了,我说不能用,同事说可以没问题,她还在蹲位上躺下来向我示范。
分析
许多人都梦见过肮脏的不堪忍受的厕所,对于这一类梦,弗洛伊德的经典性精神分析是,这反映了我们对于欲望和享受的态度。
Anny最近一年来升迁的事一直困扰着她,她的工作能力很强,但长久以来升迁一直没有她的份,更过分的是数月前公司有一次工作调动,把她从一个很重要的岗位平调到了一个不重要的岗位上,并且她是调动决定作出后才知道,之前领导和同事一直瞒着她。
非常有意思的是一个梦,让她明白领导和同事看似在害他,其实是在帮她,梦中她上了一辆公共汽车,车上全是领导和同事,车上有两种座位,一种是大椅子,一种是小板凳,大椅子都被人占领了,她只能做小板凳,这让她很是不满,但奇怪的是当她坐在小板凳上后觉得非常舒服,心里还涌出一句话“这就是我想要的座位”。
这个梦的寓意和感受是如此清晰,令他醒来后一瞬间明白,坐在小板凳也记不重要的岗位上,正是他的渴望,明白这一点后,他对领导和同事的不满消失了。
如果把公交车视为厕所,而将蹲位视为座位,这两个梦其实是一回事。
在Anny看来,想升迁的欲望,这种野心是脏东西,而且,她认为很多女人要上高位,很可能就要通过性的途径,性是肮脏的。她欣赏“无欲则刚”的人生哲学。
谈到最后,我问Anny想改变对欲望的态度吗?她说不想。
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这样很好,那么心理医生就不必非得引导对方改变。
每一个人每天都会做梦,把梦记录下来,和另外一个自己谈谈心,读懂自己的梦境,聆听内心的声音,你的梦会告诉你答案。
亲爱的朋友,如果想交流你的梦,欢迎跟帖留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