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女婿吵架怎么劝说?

女儿女婿吵架怎么劝说?,第1张

女儿跟女婿吵架。不要做老人的,在里头掺和太多。女儿有事回来跟你说,她跟丈夫吵架了的事情,你只能劝说自己的女儿。不要因为一点儿小事情,两个人就吵架。在女婿面前作为老人就得装聋作哑。那所的太多,要不然女婿会对你有看法的。等他小两口过了几天就好了。老人在里面越掺和事情越多。

作为10年婚姻的我来回答这问题再好不过,小事重说女儿、大事轻说俩人

我和我朋友都遇到这种情况

先说我朋友,刚结婚因为琐事俩人吵架了,然后媳妇回娘家了,半月后媳妇让去接,朋友过去了,因为老丈人在吃饭时候说了句又是俩人吵架的事情,然后好像一直在说我朋友,而且还说两句话特不好听的话,我朋友听不下去了,就回了两句,原话是这样的“爸妈姐,你们现在都说我,你想想我心里舒服么?我心理也有气,我来接我老婆,本来气已经消一半,结果被你们又抬出来了,你说我俩回去后是否还会吵架?吵架的话,如果我不心疼我媳妇,她一个女流之辈能吵过我么?吵不过再回娘家的话,我可不来接啦”最后丈母娘出来打的圆场,吃完饭笑呵呵送他俩回来的。

所以闺女都回娘家了,女婿也来接了,属于大事吵架了,那就俩人都轻微说下,剩下让俩自己磨合

我刚结婚的时候,因缺钱我就从技术转业务,所以应酬越来越多,回家时间越来越,媳妇就立规矩,超过10点就不让我进门,有一天真给我锁外面,我那小暴脾气直接一个电话打丈母娘那里,不出一分钟乖乖出来开门;还有一次也是这情况,这次我媳妇玩的绝,直接手机关机了,我给丈母娘打电话不管事了,丈母娘二话不说,你在楼下等我,我现在打车过去,喝酒了脑子也不是清醒,结果被丈母娘接过去住的,丈母娘来了根本没上楼,直接放下一句话,你就在这里住着,其余不用管了,一切有我。第二天我媳妇就来接我,一顿数落媳妇,说如果我做技术有应酬吗?不就想多赚点钱,又不是去玩,你不在家好好等着还锁外面,还讲了下他们年轻时候我岳父怎么赚钱养家的,然后岳父又说,闺女不太懂事,让我多担待些,说的我那一个脸红,那就是在说我俩不懂事,从此我俩不怎么再吵架了,懂得了互相理解。

大事吵架一次

记得那是结婚第三年好像,我的初恋照片不知道怎么放邮箱了,结果被媳妇发现了,然后就开始摩擦了,真正爆发是我送女客户,晚上约女客户吃饭,吃完饭开公司车送女同事,那是八点多,我开车等红灯,谁知道我媳妇正好在过马路,比电视里的剧情还剧情,然后爆发了,回家就大吵大闹了,然后就回娘家了,这还不算啥,关键是在回娘家后,因为忙工作我没接她,(那几年家里确实缺钱,房贷就压得不行,外加那时候俩人打算买车,还有结婚时候欠款)我是两周接到岳母电话,告诉我要当爸爸了,岳母语气有些生气,我当时在山东根本会不去,就这样耽误不到半月才回公司,报销各种费用用了一天,因为回来后我身上一分钱都没了,只有抓紧报销。

去了之后,我岳母没说我,只是不高兴,那时候媳妇气已经被宝贝填满不吵架了,谁知道小姨子跟我叨叨起来了,我顿时火冒三丈了,我就觉得我累死累活,根本无暇顾及这些破事,你算个啥教训我了,我随着拿了一万(刚报销的钱)扔我媳妇,直接走了。

媳妇给我电话我不接,也回家找我了,我是去了我哥们家住了,就这样耗了三天,我媳妇给我妈妈打电话了,我妈妈给我打电话让我道歉去,嘴里答应着,挂了电话就给媳妇发短信,“想过就回来,不想过离婚,我累死累活为啥,出差半月我父母都没看,先去你家里,还给我这一顿数落,要是爸妈说我就算,一个妹妹算啥”

就这样在第五天时候,岳母、妈妈、姐姐电话一个个都给我打,我都没接,最后我爸爸上阵了,就一句话“你把手里工作放下,放不下就辞职,然后滚你岳父母这里来,我们都在,半小时来不了,你以后也别管我叫爸了,你是我爸”我一看事情大了,感觉溜过去吧。

其实我也想媳妇啊,谁不想搂着媳妇睡觉,到了之后,我父亲把我一顿数落,妈妈把媳妇一顿安慰,岳母则是数落闺女尤其我那小姨子,然后我妈妈拉着媳妇要回去住,媳妇不回去,结果我岳母直接说,这里不欢迎你了(我媳妇),让我带回去,然后这回事,让我俩好好想想,都有过错,想好了再过来。

就这样回家后我俩就没吵架了,我打破僵局,说从山东给你带了你喜欢海鲜,还有一贝壳项链,媳妇说不要,然后也裂开嘴了。

然后我俩就开始想如何善后了,决定还是先去岳母那边道歉,去了之后岳母就开始说我俩了,先说的照片后说客户,说这事情要问清楚,不要自己脑补画面,说我人品没问题,有问题也不会让你嫁给我;

然后岳父则说我发火的事情,说这是在自己家里,如果在公司,以后没人用我,即便再火气大,也需要忍一下,发火那是男人本性,控制发火那才是男人本事,这句话对我很受用。

又给小姨子送礼物,我送了一年某平台视频会员,因为还小就喜欢追剧,媳妇给她买身衣服,就这样解决完这里了。

然后就去我家里了,我那边可不是这么和气了,尤其是父亲,直接把我说的体无完肤,先说的就是歪的(初恋照片女客户)不要瞎胡搞,什么什么之类一堆话,然后说媳妇怀孕我还发火,如果流产了,我会后悔一辈子的,知道情绪是什么吗?然后一脚踹了过来,后来媳妇打圆场;说完这个又是一脚,说跟老人面前顶撞根本不对,然后我妈又来拉了个架,就这样这次吵架算结束了。

从此以后,我俩明白一个道理,双方父母根本无法根本解决问题,需要俩人自己明白道理,吵架就更少,到现在吵架几乎为零

现在来看,这次吵架都是在说自己孩子,然后再让我俩自己思考错在哪里,所以俩人吵架都说自己孩子就行了,日子俩人过的,需要俩人自己思考错在哪里

总结,夫妻没有不吵架的,作为岳母说自己闺女就好了,当你说闺女的时候,也就把女婿嘴堵上,女婿能懂自然就懂,不懂得你就明说他也不懂,日子是他们夫妻俩过的

当女儿和女婿吵架时,母亲可能会感到非常困扰和焦虑。以下是一些建议,以帮助您处理这种情况:

1 保持冷静和理智:尽管您可能感到非常担心和心疼女儿,但要尽可能保持冷静和理智。不要参与争吵或选择一方支持,以免事态恶化。

2 倾听和观察:尽可能了解吵架的原因和经过。给女儿和女婿充足的空间和时间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并尽量不要做出评判或偏袒任何一方。

3 提供支持和安慰:在适当的时候,向女儿和女婿表达关心和支持,告诉他们您理解他们的感受,愿意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4 促进沟通和妥协:鼓励女儿和女婿进行开放、诚实的对话,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可能,促进双方达成妥协和共识,以缓解紧张局势。

5 尊重隐私:尽管您可能希望参与解决矛盾,但要意识到这是女儿和女婿之间的事情。在得到他们的许可之前,不要采取任何行动或透露私人信息。

6 提供专业帮助:如果吵架持续时间较长或矛盾加剧,可能需要寻求专业帮助,如婚姻咨询师或家庭治疗师。他们可以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建议,帮助女儿和女婿恢复关系。

最重要的是,要尊重女儿和女婿的自主权和决定权,不要试图强制干涉他们的关系。作为母亲,您可以提供支持和指导,但最终还是需要他们自己解决矛盾。

在与母亲沟通的时候,需要注意老人的态度,是生气中,还是情绪平稳。假如是前者,就需要好言相劝,缓解老人的情绪。当沟通完之后,你们夫妻之间就需要商讨具体的对策,以及对于这次矛盾的定性。具体对策以丈母娘的态度为准,矛盾的定性以事件本身去理性判断。

夫妇在制订防范措施时,必须以全部大家族的和睦为标准,尽可能去照料老人的心态。无论老人对错,终究她是老人,于情于理都必须多担待。实际措施关键考虑(提醒:必须融合彼此的具体情况):比较舒服的自然环境有益于增强记忆力的氛围,而针对老人而言,她的家就是更为惬意的自然环境;丈夫心里难受的心态,必须缓解掉,放空自己心身;妻子融合自身妈妈的性情、爱好,开展分配登门的小礼物和实际用语。

当夫妇商讨好实际防范措施以后,便必须登门道歉,那样的防范措施有益于大家族的和睦,也有益于夫妇婚姻生活的牢固。尽早登门道歉,积极地去解决彼此相互之间的矛盾。为何非得“尽早”登门道歉,晚一些不行吗毫无疑问的回应,不好!当女婿与丈母娘中间矛盾造成之后,岳母的心情会取决于不断矛盾保持的时间,与此同时也牵涉真情和对闺女婚后生活

倘若矛盾延迟时间太长,岳母针对女婿会心寒,觉得女婿压根不在乎她这种老人。从始至终,大家一直在注重老人的心态,便是为了防止这个问题。因此,夫妇二人一定要立即地登门道歉,处理矛盾宜早不能迟!

妻子的调合。妻子此次陪同的具体目地就是调合。积极主动的协商彼此的对立面现况,使自身的妈妈和丈夫重归于好。调合的方法取决于中合妈妈对女婿的建议,这就必须妻子沿着自身妈妈的性子,先指责丈夫的并不是,再去说丈夫对于此事的愧疚,最终再讲丈夫的优势。丈夫的良好心态和妻子的调合,彼此之间互相配合,便可以不错的解决困难,使老人解气,进而解决矛盾。

1、令人迷醉的畲族民歌2、畲族的民间艺术有哪些?3、畲族86岁老人记忆衰退却仍记得家乡民歌,老人为何对这首歌记忆深刻?4、畲族民歌《高皇歌》的起源。大家帮帮忙5、畲族民歌的艺术特色令人迷醉的畲族民歌

各个民俗文化都是当地人民的劳动结晶。畲族民歌随处可见,以畲语歌唱的形式表达。畲族的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齐唱等。大多是在重要节日、田间劳作和探亲访友的时候便以歌对话。那么,下面一起深入畲族文化看看他们令人迷醉的畲族民歌吧。

畲族是中国多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五省六十多个县、市的部分山区。闽东、浙南是畲族的主要聚居地。畲族有悠久的历史。“畲”字,意为“刀耕火种”,用作民族名称始于南宋末年。元代以来,“畲民”作为畲族的专有名称,普遍出现在汉文史籍。最迟在7世纪,畲族就已经定居在闽、粤、赣三省的交界地区。

歌俗

歌俗主要有拦路情歌、来客“比肚才”、“做表姐”、“做亲家伯”等。歌会主要有农历四月“分龙节”在福安穆阳一带苏堤山的牛石岗歌会,六月初一在福安留洋白云山的歌会,七月初七在福安社口、营坑白云山的歌会,八月十五中秋节福安城关镇的歌会,九月初九霞浦城关马洋目莲山与溪南葛云山的歌会等。

上山劳动,单人时往往以歌驱寂寞,远处有人听到,听出是年龄相仿的异性,就往往接上,发展成谈情说爱的对唱。山上常有人对歌,所以有人称畲乡是歌的海洋,故也有人把畲歌称为山歌。来客对歌,主要是唱情歌,已婚者双方也不拘束,完全可假戏真演,双方都未婚则求之不得,往往唱来一个终身伴侣。

来客对歌,一般对一整夜,半夜时主家烧点心招待所有在场者,唱到天亮时,要唱十二生肖歌以送歌神,结尾是“唠歌唠到天大光,送你歌神出外乡,唱条歌儿安香火,一年四季保安康”。对歌结束时,村上主要几个对歌者要集点钱作为“手薪”送给客人。当然唱歌来了真感情,就不是送点“手薪”了。

另外,畲族婚俗中,有三个热闹的场面。一是迎亲队伍到达女方家门时;二是借锅和杀鸡时;三是婚宴酒过三巡,赤娘、姐妹举杯敬酒时,新娘端上装有一对红烛灯、酒盏、银手镯的敬酒盘,由陪同新娘的姐妹按席位向客人唱《敬酒歌》。敬酒从首席第一位客人舅公开始,唱罢敬酒歌,送上一双鞋给舅公,舅公则将备好的红包放到盘内,并将酒一饮而尽,再一一敬其他客人。

畲族民歌的歌词非常讲究押韵,具有诗般的格律,一般七言一句,两句一行,两行一条,四句一首。畲族民歌的曲调多为中国传统的五声民族调式,旋律构成音较简单,由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组成,商调式与角调式较常见,有些地区也有六声调式和四声调式,很少出现清角和变宫、变徵。

尽管畲族民歌的五声调式与中国汉族传统民歌基本音构成相同,但是由于音阶的排列不同,呈现出的音乐色彩就全然不一样,常常给人以古朴、清越、悠远、纯净的感觉。畲族民歌的基本节奏是一个音符对应一个词,到句尾时的字才会延长,是典型的前紧后松型。节奏形态有一字一音的“平叙型”,先紧后松的“紧松型”和先松后紧的“松紧型”。

畲族民歌主要传承方式有活动传承、家庭传承、老师传承和文本传承等。畲族人在每年农历的三月三都要举办盛大的歌会,竞相飙歌,互相学习。在祭祀婚嫁和传师礼仪中,以民歌串起整个仪式,世代传习仪规与民歌。

畲族人自小随父母唱习山歌,到一定时候又要拜师学歌。畲族人用汉字记述历史歌,每家每户山歌本的扉页均是《高皇歌》。近年来,出现了大量畲族民歌新作,延续着畲族民歌文本传承的历史。

传承意义

畲族民歌是畲族人民在生产、生活斗争中创作的口头文学,是畲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畲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多数民歌作品储存于畲民头脑之中,通过口头代代相传,部分民歌以汉字畲语记录的手抄本流传民间。畲族歌言主要体现了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完整性和多样性。另外,畲族歌言文化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畲族民歌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畲族的民间艺术有哪些?

畲族刺绣又称“做花”或“绣花”。畲族刺绣工艺源于畲族女性服饰。明清时期,畲族妇女穿花边衫,花边一般为妇女自绣,但复杂的植物、动物图案刺绣,则由裁缝师傅完成。畲族裁缝师傅不但要成衣,而且要精于刺绣,人们品评其手艺之高下,不但取决于其做衣的手艺,更决定于其刺绣的技艺。

畲族刺绣艺人多为男性,但大多畲族女性都会刺绣工艺。畲族刺绣有衣裤、肚兜、五谷包、童帽、烟袋、鞋帽、帐帘的刺绣,主要是服饰刺绣。最常见、最突出的是妇女在自己的上衣和围裙上刺绣,上衣刺绣在领口、服斗和衩角,围裙刺绣则在裙身。以刺绣工艺为主要特征的畲族女性衣裙,既是令人称羡的服饰艺术,又是引人注目的一大民族标志。

畲族刺绣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广东、江西、安徽和浙江的多数畲族地区刺绣都比较简单,而浙南、闽东靠温州的畲族刺绣则十分复杂。这大概受温州瓯绣的影响,也与该地区经济文化相对发达有关。畲族刺绣的纹样很多,最常用的是尖牙纹和蜈蚣脚纹。植物图案有牡丹、梅、桃、荷、菊、兰、松、竹、石榴、佛手、忍冬藤(金银花)等;动物图案有龙、凤、鹿、羊、喜鹊、鳌鱼、蝙蝠、蝴蝶、鸳鸯、麒麟、狮子等;此外还有一些戏剧、传说中的人物形象、宝剑、葫芦等八仙所持的器物,以及琴、书、珠、球、如意、花瓶、山石、亭阁、龙门等。

畲族86岁老人记忆衰退却仍记得家乡民歌,老人为何对这首歌记忆深刻?

86岁的雷春华老人,是畲族民歌的第一代非遗传承人,村里很多孩子都曾跟着他学唱歌。随着年龄增长,老人的记忆渐渐衰退。但爱不会消散,这就是第一代人对本地传统文化的感情深,爱自己家乡的民歌,文化传承吧!

畲族民歌随处可见,以畲语歌唱的形式表达。每逢佳节喜庆之日便歌声飞扬,即使在山间田野劳动,探亲访友迎宾之时,也常常以歌对话。畲族的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齐唱等。其中无伴奏的山歌是畲族人最喜爱的一种民歌方式。“双音”是畲族人擅长的二声部重唱的唱法,又称“双条落”。畲族风情村位于广州增城区,这里的畲族1956年前称瑶族,他们的族谱也称瑶族。虽然村里已经有些汉化了,但还是可以看到少数民族的风情。崇山峻岭藏有原始森林,村里还有历史悠久的各种独特的景观,畲族有自己的语言、民歌和服饰,善长唱山歌,他们还有自己的图腾崇拜。

瑶峒月夜,男女隔岭相唱和,兴往情来,余音袅娜,犹存歌仙之遗风。一字千_百折,哀厉而长,俗称山歌,梅、潮客籍尤甚。所谓瑶峒,指少数民族如僚或畲族、瑶族的聚落,这里泛指粤东的山村聚落。关于客家山歌的渊源,主要是继承了南方以畲、_为主的蛮夷音乐文化传统,虽其文化仍属于楚文化系统。所以“客家山歌根在客地”,而不在中原。

畲族风情村位于广州增城区,这里的畲族1956年前称瑶族,他们的族谱也称瑶族。虽然村里已经有些汉化了,但还是可以看到少数民族的风情。崇山峻岭藏有原始森林,村里还有历史悠久的各种独特的景观,畲族有自己的语言、民歌和服饰,善长唱山歌,他们还有自己的图腾崇拜。

畲族民歌《高皇歌》的起源。大家帮帮忙

畲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散居在我国东南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省境内,其中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广大山区。畲族是我国典型的散居民族之一。他们自称“山哈”。“哈”畲语意为“客”,“山哈”,即指居住在山里的客户。但这个名称,史书没有记载。唐代,居住在福建、广东、江西三省交界地区的包括畲族先民在内的少数民族被泛称为“蛮”、“蛮僚”、“峒蛮”或“峒僚”。南宋末年,史书上开始出现“畲民”和“拳民”的族称。“畲”(She),意为刀耕火种。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畲族人民被迫不断迁徙。解放后,改称为“畲族”。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畲族人口数为709592。畲族使用畲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99%的畲族操接近于汉语客家方言的语言,但在语音上与客家话稍有差别,有少数语词跟客家语完全不同。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各地畲族都以广东潮州凤凰山为其民族发祥地,传说他们的始祖盘瓠就葬在这里,并认为妇女的头饰扮成凤凰形式,就是为了纪念他们的始祖。在畲族中,广泛流传着属于原始社会图腾崇拜性质的盘瓠传说,传说他们的始祖盘瓠因为帮助皇帝平息了外患,得以娶其第三公主为妻,婚后迁居深山,生下三男一女,长子姓盘,次子姓蓝,三子姓雷,女婿姓钟,子孙逐渐繁衍成为畲族。这个传说不但家喻户晓,而且载入族谱,绘成连环式画像,称为“祖图”,在节日里悬挂出来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祀奉甚虔。每一家族有一根祖杖,祖杖雕刻作龙头,这也是畲族图腾的主要标志。畲族居民现在仍以蓝、雷、钟为主要姓氏。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畲族人民被迫不断迁徙。畲族人民在迁徙过程中,在拓荒殖土的同时,创造了绚丽多姿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畲族文学艺术十分丰富。山歌是畲族文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多以畲语歌唱的形式表达。所以畲族文学基本上是民间口头文学。他们每逢佳节喜庆之日,歌声飞扬,即使在山间田野劳动,探亲访友迎宾之时,也常常以歌对话。流传下来的山歌约有1000多篇、四五万行。在长篇叙事诗歌中、最著名的就是《高皇歌》。《高皇歌》又称《盘古歌》、《龙皇歌》、《盘瓠王歌》,是一首长达三四百句的七言史诗。它以神话的形式,叙述了畲族始祖盘瓠立下奇功及其不畏艰难繁衍出盘、蓝、雷、钟四姓子孙的传说。反映了畲族的原始宗教信仰和图腾崇拜。尤其是,他们还把这一传说绘成连环画式的画像,称祖图,即在一幅十来丈长的布帛上,用彩笔把这一传说的40多个画像连环式地绘在画卷上,世代珍藏。

畲族民歌的艺术特色

歌俗主要有拦路情歌、来客比肚才、做表姐、做亲家伯等。歌会主要有农历四月分龙节在福安穆阳一带苏堤山畲族民歌的牛石岗歌会,六月初一在福安留洋白云山的歌会,七月初七在福安社口、营坑白云山的歌会,八月十五中秋节福安城关镇的歌会,九月初九霞浦城关马洋目莲山与溪南葛云山的歌会等。

上山劳动,单人时往往以歌驱寂寞,远处有人听到,听出是年龄相仿的异性,就往往接上,发展成谈情说爱的对唱。山上常有人对歌,所以有人称畲乡是歌的海洋,故也有人把畲歌称为山歌。

农闲时,村上来了客人,村上年龄相仿的异性就活跃起来,天一黑,众歌手到客主家门口放一鞭炮,涌入中堂起歌头:日头落山岙里黄,太(看)见阿哥(妹)娘洞(郎洞)来,阿妹(哥)冒(无)纳(物)好招待,安晡(今晚)行来打大铺(对歌)。如果客人是歌手,会很快对上,如果客人确无歌手,则以歌骂得他回去以后非学起来不可。若客人来了,村上无人对歌,也会被人视为此村无能。找客人对歌,村上上场唱者必须是年龄相仿的异性,客人必须是非本村出嫁者畲族民歌;主家如是三年丧服期内或造房竖柱时,不对歌,要对也要放别人家去对。来客对歌,主要是唱情歌,已婚者双方也不拘束,完全可假戏真演,双方都未婚则求之不得,往往唱来一个终身伴侣。

来客对歌,一般对一整夜,半夜时主家烧点心招待所有在场者,唱到天亮时,要唱十二生肖歌以送歌神,结尾是唠歌唠到天大光,送畲族民歌你歌神出外乡,唱条歌儿安香火,一年四季保安康。对歌结束时,村上主要几个对歌者要集点钱作为手薪送给客人。当然唱歌来了真感情,就不是送点手薪了。

另外,畲族婚俗中,有三个热闹的场面。一是迎亲队伍到达女方家门时;二是借锅和杀鸡时;三是婚宴酒过三巡,赤娘、姐妹举杯敬酒时,新娘端上装有一对红烛灯、酒盏、银手镯的敬酒盘,由陪同新娘的姐妹按席位向客人唱《敬酒歌》。敬酒从首席第一位客人舅公开始,唱罢敬酒歌,送上一双鞋给舅公,舅公则将备好的红包放到盘内,并将酒一饮而尽,再一一敬其他客人。 畲族二声部山歌“双音”,流传于福建省宁德市的蕉城区八都镇猴盾畲族村及其周边的畲村,畲族“双音”,是畲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畲族山歌中的奇葩,是我国畲族山歌中唯一幸存的畲族二声部山歌歌种,畲族“双音”有别于其它畲族山歌,在于它独特的演唱方式和声部音乐复调性的组合形式。极具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畲族二声部山歌“双音”的主要表现形式

1 、二声部山歌“双音”属清唱,演唱形式,每个声部至少 1 人,每个声部的演唱人数可多可少,不论声部的男、女性别演唱,亦可两声部都由同性别演唱,但演唱情歌就一定要男、女各唱一声部。 2 、二声部山歌“双音”词律歌词结构基本是七字一句,四句体,四句为一条。 3 、二声部山歌“双音”的声部组合形式 有以下这么几种类型: ( 1 )支声式由两个声部同时演唱同一旋律及其变体,( 2 )和音式两声部之间节奏基本相同,旋律基本相异,构成多种不同音程关系。乐句终止音相同。( 3 )接应式两声部之间,一声部来了,另一声部紧接。头尾相叠置。( 4 )模仿式由同一旋律及其变体,在不问声部中以模仿形式先后出现。

畲族二声部山歌“双音”的学术价值:在音乐史中,常见的畲族民歌只有单声部,而畲族“双音”却是多声部民歌,在其它少数民族民歌中, 也是不多见类似畲族“双音”这样具有音乐复调性质的民歌。其二,畲族“双音”它的丰富内容和基本特征,传承历史,在畲族民间音乐文化中以及全国其他少数民族民歌中实属罕见。抢救和保护畲族“双音”,不仅对丰富和完善中国音乐史、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乃至对世界音乐史的丰富和完善,都将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 畲族二声部山歌“双音”的实用价值:在于对畲族地区乃至全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丰富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促进民族团结和进步的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将产生重要的促进作。 畲族民歌按题材内容大致可分为叙事歌(含神话传说歌和小说歌)、杂歌(含爱情、劳动生活、传授知识、伦理道德、娱乐生活等内容)、仪式歌(含婚仪歌、祭祖歌和功德歌等)。

畲族民歌的曲调大致可分为山歌调和师公调两大类。山歌调包括:福宁调、福鼎调、霞浦调、罗连调、丽水调、景宁调、龙泉调、文成调等。师公调包括念诵调和配合做公德动作的歌唱。

畲族山歌多用假声歌唱,按唱法的不同,有平讲调、假声唱、放高音等三种变化。在福建省宁德北部的七都、八都、九都等地,还有一种双音的歌唱形式。由男女二人用同一歌词演唱,曲调之间形成支声式、模仿式或和音式关系。此种唱歌形式曾有一段时期盛行,代表曲目有《风吹竹叶尾提提》等。现已濒危,亟待抢救。

畲民喜唱山歌,不仅婚嫁喜庆,逢年过节唱,而且在生产劳动、招待客人、闲暇休息、谈情说爱时唱,甚至在丧葬悲哀时也以歌代哭倾吐衷情。畲族民歌一般以四言、七言体韵文为一条,四句为一首,也有少数歌词第一句为三个字或五个字,讲究押韵,第三句末字须仄声。畲族民歌很多,形式有独唱、对唱、齐唱,种类有叙事歌、风俗歌、劳动歌、时令歌、小说歌、革命歌、儿歌、杂歌等。编入《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浙江省卷》畲族婚俗歌935首,哀歌642首,还有用本土史实编成的《打酒局》、《打盐霸》、《古老歌》和《汤夫人歌》等4首长联歌。 畲族歌唱形式有独唱、对唱、齐唱等。其中无伴奏的山歌是畲族人民最喜爱的一种音乐形式。畲族歌曲调因地区不同而有不同的调。如闽东地区有4个调区,即福鼎调区(流行于福鼎、柘荣、霞浦县北部。属五声商调式)、霞商调区(流行霞浦县大部分、福宁县等地区,属商调式)、福宁调区(流行于福安、宁德、寿宁、民间南、古田、周宁、柘荣西部等地)、罗连调区(流行于罗源连江、宁德、南部的飞鸾等地),浙江畲族也有5个基本曲调,即丽水调、景宁调、文成调、龙泉调、瑞安调。纵观畲族歌曲以轻声细语为特色,在词曲结构方面,歌调比较整齐,多7字一句,四句成一段(又称为一条)。一首民歌,少则1-2条,多则7-8条;调式多为五声性调式,宫、商角、徵、羽五种调式都有,其中商调式分布最广,角调次之,徵、羽、宫调式再次之。

畲族人民擅长二声部重唱的唱法,人们称之为双音,畲族称双条落。在演唱上,带有轮唱性质。双音最初是两个人唱,发展到可以3人,也可4人。一般不超过4人。两声部分上两人演唱,两个演唱者可一男一女,也可两男两如是由一男一女二人重唱,男的先唱或女的先唱都可以,后唱者可在先唱者唱后两个字或四个字接唱,要与前唱者唱同样的歌词和近似而不完全相同的曲调。双音在唱法上,一般男女都用假声,后来男子敢用真声唱,听起来声部更加清晰。畲族假声唱法追求恬静、纤嫩、清秀、古朴。由于唱法的不同,一般同一首歌可出现平讲调、假声唱和放高音和三种不同曲调整。演唱双音不严格规定时间、场合,但必须在唱歌的季节,即从农历八月十五起至翌年三月初三止为畲家唱歌的季节。尤其是正月、三月三、八月十五、九月九等节日,畲家总是成群结队走亲串友,以歌当话,还要举行盛大的对歌会。这都是欣赏畲家双音的好时节。

畲族民歌讲究畲语押韵,不少人能即兴编唱,有的歌手对唱一两夜而不重复。唱时用夹有哩、罗、啊、依、勒等音的假声唱,平时学歌时不夹假音唱叫平唱。唱喜歌每个县有一种曲调,唱哀歌全民族统一一个曲调。唱歌的形式有独唱、对唱、齐唱,很少伴有动作与器乐。

传师学师是由畲族法师向学师弟子进行传师学师的活动,在举行传师学师仪式上,所有祭师坐在筵桌上,由主持传师学师仪式的东道师在筵桌上很有节奏的自击鼓自唱的兵歌。传师学师时,法师在铃刀、龙角、扁鼓、铃钟、琴箫等道具和乐器的吹、摇、拉、碰击声中时而边念咒边诵词,时而边歌边舞。 畲族民歌按首数多少可分为短歌和长联歌,独立一首为短歌,平时多唱短歌;几首、几十首甚至上百首为一个整体内容的民歌称长联歌(或叙事歌),如《高王歌》、《封金山》、《时辰歌》等,景宁一带还有《打盐霸》、《打酒局》、《汤夫人歌》等长联歌。《高王歌》是记述畲族源流传说的长联歌,畲族人民视为传世之宝,民族史诗,畲族家喻户晓,世代传唱,全诗共112首。

劳动歌是以歌唱形式表达各项生产劳动须遵循的农事季节,介绍生产知识,如何争取丰收,实现美好生活等。广泛流传的有:二十四节气歌、十二时辰歌、种田歌、勤耕歌、采茶歌等。《砍柴歌》是在畲族地区广泛流传的劳动歌之一,畲民男女老少人人会唱,具体形成年代不详。该歌是畲族姑娘在山上、田间劳动时,相遇砍柴青年即兴编唱的劳动歌曲,内容富有哲理,又具男情女爱的情调。

情歌又称缘歌,是畲族民歌中数量最多,流传最广,最动人心弦的民歌。情歌大部分是以某种事物为衬托,表达男女间爱情的,青年男女通过情歌谈情说爱,互相倾吐真挚情感,排除一切阻力,实现男女结为夫妻的目的,即使中老年歌手对歌,亦善穿插扣人心弦的情歌来助兴。《情歌对唱》畲语称唠歌,即男女相互对唱,是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文化生活形式,只要你走进畲村,就可听到山上、田间的男女对歌声。情歌对唱,基本上是一男一女对唱,各唱一首,一唱一和,男女青年相遇时,一般由女的主唱,男的根据主唱者的歌词内容应对,所以和唱者要随编随唱,难度较大。情歌除野外劳动时对唱外,也有夜间对唱,晚饭后开始,天明结束。一是不妨碍劳动时间;二可吸引众多听众。

畲民喜唱山歌,以歌代言,沟通感情,以歌论事,扬善惩恶,以歌传知,比睿斗智,更具特点的是在丧葬悲哀时,以歌代哭,倾吐哀情。《哀歌》又称丧仪歌,形成年代久远,至今畲村畲族成年人去世入棺后,灵堂两边摆上长凳,凡死者下辈均入座唱哀歌,整个灵堂没有豪啕大哭,只有哀歌高吭,哀歌内容大都为悼念死者,思念死者生前乐善为人,表达对死者的尊敬,祈祷死者安息,忏悔对死者生前照顾不周和对孝子的赞扬,对不孝的斥责,其曲调低沉悲切。

畲族还有怀念先辈,追述历史的功德歌。功德歌有统一歌词的手抄本流行,并由专门祭师舞蹈,是做各种类型功德必唱之歌。不同的是功德歌有动作、有道具,地点在师爷间或本家灶边,歌名有:齐声呼、月月唱、大离别、小离别、媳妇苦、卷筒线、牛崽传、二十四孝、五更叹、行孝、灶君保护、夹歌等12段,唱时要唱三轮,唱夹歌内容时,由三人一组进行,一人肩背竹篓(也有用谷切),手抓一把白米,另二人抬着一只布袋,绕着灵堂棺木,对歌作舞,像抓白鹤一样,通过引鹤、放鹤、言鹤,意为引魂升天,亡故仙师骑鹤上天堂,唱捞鹤歌,跳捞鹤舞。

家庭中的矛盾和冲突是很常见的,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去化解这些矛盾,让家庭和睦。以下是一些可能会让你感兴趣的处理方法:

保持冷静:在女儿女婿吵架的时候,父母应该保持冷静,不要过于激动或者偏袒某一方。要理性分析问题,客观公正地处理矛盾。

倾听双方意见: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倾听女儿和女婿的意见,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只有了解了问题的根源,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寻求妥协:在处理矛盾的时候,父母应该寻求双方都能接受的妥协方案。要让女儿和女婿都觉得自己得到了公正对待,才能达到和解的效果。

给予建议:如果女儿和女婿无法自行解决问题,父母可以给予一些建议或者帮助。例如,可以邀请他们一起坐下来谈谈,或者找一位专业人士来帮助他们化解矛盾。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88469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7
下一篇2023-11-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