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淡漠的人是种什么体验?

情感淡漠的人是种什么体验?,第1张

这种感觉就像是仿佛时间一切都与我无关的这种体验。

大多数人心中充满了孤独和凄凉。他们对外面的世界总是不信任和不满,对感人的事情总是怀疑,甚至拒绝被感动。患有情感冷漠症的人通常不会感到生病,因为她只是觉得自己不容易情绪化,所以人们往往忽视了这种疾病。

“情感冷漠”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广为人知,许多士兵因战争受伤而患上了这种心理疾病。1950年,美国小说家约翰·多斯·帕索斯首次指出了这种精神疾病的“人文原因”:“冷漠”是个体对过多或过复杂的生活或环境压力的本能反应。

美国知名的脑神经学家吉姆·法伦认为,人的大脑结构中属于额叶部分的眼窝皮层是涉及社会伦理认知功能(包括社交、情绪控制、动机与责任等)的关键器官,如果它在幼年时受损或发育不完全,则有可能导致患者处理伦理和道德判断的功能失效,这样可能会产生“情感冷漠症”。

现实生活中,我们遭遇更多的冷漠也许是“生理冷漠”以及从而延伸出来的“家庭冷漠”、“道德冷漠”、“爱情冷漠”……这些可能缘于社会外部环境、身体疾病或生物遗传基因等因素。

且不论“情感冷漠”缘于神经器官受损、外部环境或本能反应,姑娘眼下的“冷漠症”更值得大家关注,因为姑娘在网络和电脑中的包围中成长起来,他们可能更容易患上“情感冷漠症”。

具体的表现当然是上网成瘾,对外界刺激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对亲情友情冷淡冷漠,因为正常社交的缺乏而没有内心体验,同时他们拙于表达,严重时对一切都漠不关心。

  感淡漠是指对外界任何均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内心体验贫乏,面部表情有事冷淡呆板,视亲朋好友如同路人,对切身利益漠不关心,对悲欢离合无动于衷。

 原因:处于一种压力极大的状态,逐渐对生活中的事情表现的不在乎,或者经受过某些刺激,使得情绪长期积累压抑,最后对生活不抱积极态度,就会逐渐变得淡漠,消极。

在我们周围,也许会碰到这样的人,他们对人、对事表现得很冷淡、不热心,甚至冷酷无情。这在病理心理学上叫做“情感淡漠症”。“情感淡漠”虽说也是一种情绪体验,不过这种体验大都是病态的、不健康的。

情感淡漠在表现程度上,有轻重不同的区分,情感淡漠的形成与发展原因,也包含有病理和社会心理2方面的因素在内。

在国外,现在有些青年心理学家,他们经过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后发现,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现代化社会里,有为数不算少的青年,在心理上处于“三无”的状态。

所谓“三无”,简而言之,就是无情、无力、无心(心思)。这也就是说,他们无动于衷、缺乏活力和漠不关心。这些多年专门从事研究青年心理学的专家们呼吁,生活在现代化社会里的青年,应该警惕这种心理上的“三无”状态。

一、“情感淡漠”的青年,有哪些主要表现特征

(1)从面部表情和身体姿态上,就可以看出他们缺乏生命的活力,整日里有气无力,失去了“和现实的活着的联系”。

“和现实的活着的联系”这句话,也可以翻译成为“和现实的有生命的接触”。这句话是生于波兰的法国著名精神病学家明考夫斯基的一句名言。他说的这句话,也就是中国古语“行尸走肉”、“哀莫大于心死”之意。明考夫斯基解释说,情感淡漠的人是自闭性的、自我封锁的。这类青年大部分是因为心灵上曾经遭受过种种挫折、打击或创伤,于是心灰意冷,丧失了生活的乐趣,对人对事都感到索然无味。他们的心“冷透”了,躯壳虽存、“灵魂”已无,心灵空虚至极。

(2)表现为心理上的不适应。

这是一种另外形态的情感淡漠症。在生活中通常可以看到,有些青年行为正派,并不胡作非为,但他们却有一种不由自主的强迫性病症的倾向。主要表现为,他们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原因,但却失去对于学习的热情,或者失去了对于社会的关心;他们持续地过着一种自认为“超然”的脱离现实的生活。

然而这类青年并不像精神病患者那样,他们的智力和品格相当好;他们也不像某些神经病患者那样内心惴惴不安、紧张不宁。病理心理学家认为,这种类型的情感淡漠青年一只是一种表现在行为上的障碍或阻抑,他们是神经症的“预备队员”。比如,有些青年自认为很“老练”、很“成熟”、“看破红尘”,他们斗志减退,不想靠自己的奋发努力而改变现状,他们安于现状、得过且过。

二、如何治疗“情感淡漠”

病理心理学家认为,对这类青年的“医治”是相当棘手的,比起前一种类型的情感淡漠者,更加麻烦、费力。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有办法可以使他们“死灰复燃”,重新燃烧起生命的火焰,激发起他们奋发向上、努力拼搏的精神。帮助这类青年朋友寻找回来他们失去的精神乐园,有效的途径就是“读书学习法”和“音乐治疗法”。

1读书学习法

有很多情感淡漠的青年,用读书、学习的办法,填补了他们心灵上的空虚,使他们重新振作起来、热情起来、积极起来。因而,“读书学习法”,被病理心理学家和青年心理学家们一致赞誉肯定,认为它是治疗心理空虚的一种有效方法。

为什么“读书学习法”会发挥这样大的效用?因为读书可以开阔眼界,帮助情感淡漠青年看清前进的目标,在精神上找到寄托,鼓励他们充满信心地一心投入有意义的事业上去。因而在他们养成读书习惯之后,就会改变心理上的“三无”状态,精神生活充实了,生活也就不会再显得乏味。显然,因为有了知识之后,就会找到理想这一精神支柱。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英国大哲学家培根说的“知识就是力量”的确是一句至理名言!

在黑暗的旧社会,很多杰出人物对于祖国处于忧患中也苦闷过、彷徨过。但是他们如饥似渴地博览群书,用科学的知识(包括社会科学知识,如马克思主义等)充实与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然后又用这些知识奋发有为地造福人群。列宁夫人克鲁普斯卡娅在回忆列宁时写道:“书在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一生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他从事的那种浩繁的工作当中,书给了他知识,而这些知识又被他出色地掌握住;否则,他就不可能成为我们大家所知道的那个列宁了。”

勤于读书、勤于学习,不仅可以改变心理空虚的状态,而且可以医治精神抑郁。美国有些大学举办周末进修学习班,一些不是由生理上的内脏器官性病变所引起的心理疾病患者,参加进修班学习后,用不了很长的时间就消除了诸如抑郁、头痛、心动过速等症状。这就再一次证实,“读书学习法”的确是一种有效的、非药物性的心理疗法。

2音乐治疗法

除了“读书学习法”以外,还有音乐疗法等有效地消除情感淡漠的心理疗法。比如,当你因各种原因而心灰意冷、悲观失望,精神萎靡、意志消沉,彷徨怅惘、寂寞空虚的时候,你可以时常听听进行曲那样宏伟奔放的旋律,它会给你带来充实同勇气、希望和力量。

上面是从病理心理学角度来分析情感淡漠问题的,下面让我们再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做分析。

1964年3月14日,美国《纽约时报》报道了一则杀人消息:一位年轻妇女夜晚在纽约昆士区自家住宅附近被杀害。由于被杀者奋力抵抗,谋杀者延续用了半个多小时才将她杀死。事后调查四邻有38人曾听到她的呼救声,但无人相助,甚至无人报警。这件事引起了美国舆论界的重视,成为社会心理学家研究的重要案例。为什么见死不救,“无人相助”?这可能有许多复杂的因素,但是旁观者的“情感淡漠”以至“冷酷无情”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

1983年5月24日,我国《光明日报》报道了一则牺牲自己、抢救别人的消息:1983年4月11日,福建省建阳县徐市公社中心小学的乡村女教师冯细珠,当一阵罕见的龙卷风席卷而来,教室就要倒塌的时候,她用双手紧紧地撑住大门,结果,学生们脱险了,而她却献出了年仅31岁的生命。而2008年“5·11”汶川地震中涌现的舍己为人的事迹更是数不胜数。这种舍己救人的精神,同前述某些人见危不救的淡漠情感,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两种社会制度,给人们带来了两种不同的社会心理。情感淡漠以至冷酷无情,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几乎成为一种流行的社会通病。

上面讲的这些,是作为一种社会思潮的大众社会心理来分析的。毫无疑问,这是我们必须清醒看到的一个大前提。可是,从心理健康学的角度来观察,为什么在同样一种社会制度下,比如说在我们的周围环境里,大多数的人富有同情心和利他精神,而有些人却情感比较淡漠以至冷酷无情呢?

三、“情感淡漠”的原因分析

有些病理心理学认为,淡漠是一种对挫折的退缩式的心理反应。通常人们在遭到挫折的时候,先是表现为“攻击”反应;如果攻击反应失败,或者由于攻击反应而招来更大的挫折时,就会表现为“逃避”反应;如果不能逃避,就会表现为“淡漠”以至“无情”的反应。

攻击—逃避—淡漠(或无情),这3种不同的对挫折的反应方式,究竟采用哪一种?这决定于当事人所面临的不同的具体情境,以及和它们不屈的效果。因此,这3种不同的对待挫折的反应方式,并不是从强到弱地必经的3个步骤。在日常生活里,我们会发现,对待同样的挫折,有的人采取攻击方式,有的人采取逃避方式,而有的人则采取淡漠以至无情的方式。

说起“淡漠”和“无情”来,似乎是对挫折情景漠不关心、甘心退让、无动于衷,没有什么愤怒的情绪。其实不然,淡漠只不过是把愤怒暂时地压抑下去,用“间接方式”表现出来罢了。可以说,淡漠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无言的反抗”、“消极的抗议”。

应该说,引起淡漠情感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并不限于我们在开头所讲的那两种类型,实际上还包含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背景的多变量因素在内。因而单纯地从生理上或心理上查找原因还是很不够的。因而,我们不仅应该运用病理心理学的知识,也同时应该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知识,去分析情感淡漠青年的心理特点,及其形成与发展的真实奥秘。

国外有一位病理心理学家叫做金布尔,他在1963年提出,下列一些人容易产生淡漠反应:①长期遭受挫折的人;②处于无助和无望状态的人;③有心理上的恐惧和生理上痛苦的人,④心理上既不能攻击也不能压抑的人。

这4类人在情感上容易产生淡漠的共同性基因,还是由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对他们的心理产生了巨大而又深刻的影响所造成的。情感淡漠以至冷酷无情是有强烈的社会性和阶级性的。一个人是否产生淡漠行为,那是取决于他(她)的道德水平和道德信念的。说到底,淡漠行为的核心是保护个人、保护自我。

我们如若仔细深究便会发现,情感淡漠的人并不是真的“与世无争”、逃避退缩;如果碰到个人自身的利益受到损害时,他们并不全然表现为淡漠。上面讲的那桩美国纽约昆士区惨案发生后,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达利等人立即着手进行了调查。他把淡漠的旁观者当时的心理活动,归纳为下面4种:①害怕暴徒用刀子捅自己;②怕参与干涉后,法院要自己去作证,这样一来,就会费去许多时间或产生其他牵连;③由于是突发事件,思想准备不足;④也许是一场虚惊,并无其事,自己贸然去救人,太冒失,会被人笑话。

实际上很明显,这桩杀人惨案冷漠无情的“旁观者”(他们当时都听到了年轻妇女的呼救声)所申述的4大类见死不救的理由中,③和④只是一种借口;②是次要的;①才是主要的、真实的原因。也就是说,袖手旁观、见死不救的淡漠行为的基本原因,是保护个人,“怕暴徒用刀捅自己”。

不过,也有些情况和兆头,值得人们深思。比如说,近几年来,我国法律咨询工作者,在总结父母不负责任地离婚,从而给子女带来了不良影响中发现:父母离婚的子女,因为缺少家庭温暖,而对人生和社会抱冷漠态度,对人缺少必要的信任,他们大多数性情孤僻古怪,道德感不强,要么对什么都漠不关心,要么粗野无礼,缺少应有的教养。这种情况尽管是少数现象,但也不能不引起社会上的足够重视。

因此,为了消除有些青年的情感淡漠,不仅希望他们本人保持心理健康;同时也要向广大的父母、教师和全体社会成员呼吁:要尽力创造使青年人感到温暖、安全,受尊重、有希望的有利环境。

可能是因为与其他人没有什么共同语言,也可能是因为害怕失望。现在的年轻人当中丧文化非常普遍,大家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上学的学生除了每天的学习生活以外,空闲的时间也不想要和同学朋友一起出去玩儿,而是更喜欢自己宅在宿舍里看剧吃外卖。他们对社交以及和其他人沟通交流并没有很大的欲望,这种情况下他们就会被别人贴上冷漠和感情淡薄的标签。

其实并不是现在的人冷漠,而且因为从小生活在物资丰富环境里的他们更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他们勇敢的放弃了没有必要的交流,与其和话不投机没有共同语言的人维持着肤浅的关系,还不如一个人待着,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对于上班族来说,属于自己的时间本来就少,更不愿意随随便便的浪费在不必要的事情上面了。

对于正在恋爱和已经结婚的人来说,很多人都出现过这样一种情况,本来很喜欢黏着对方恨不得时刻都在一起,但是后来却不再这样了,你就觉得对方的感情淡了。其实这可能是因为当这个人满心都是你的时候,却没有得到你相应的回应,长此以往,又有谁能够一直把这种单向的热情坚持下去呢?

所以不要直接说是他们变得淡薄了,应该多想一想自己做的好不好?是不是像当初向他承诺的那样爱她,关心她?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能够相爱就是一种莫大的缘分,一定要好好经营才行啊。

作为朋友的体验是,即使跟你做朋友了,总感觉走不进他的内心,每当你想跟他走得更近的时候,他就会像刺猬一样,让你不得不跟他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他甚至从来不会在朋友面前开怀大笑,更多的是平静。

作为亲人的体验是,他在家人面前很少说话,不爱参与家庭活动,也不爱表达自己的意见,觉得自己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跟父母的关系也是不远不近,既不会忤逆他们,也不会对他们跟热情,始终保持着淡漠的状态。

作为恋人的体验是,他不懂什么叫浪漫,他总是默默地为你付出,不会要求你付出,虽然他是期待你的关心的,但是也不会轻易说出来,只是想等着你去发现他。

情感淡漠很多时候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大概是在我们年幼的时候,我们所处的环境带给我们这样一种为人处世的方式。

一方面,可能是周边的亲人朋友性格特点都是这样的,受他们的影响,导致自己性格比较内向,不太善于表达,不懂与人怎么相处,所以长大之后对人情世故都比较淡漠。

另一方面,可能是受原生家庭的影响,父母感情不好,经常吵架打架,从小就忽略了孩子,从来没有给过孩子真正的关爱,导致孩子不懂是什么是爱,也不懂怎么去爱人,更加害怕付出之后得不到回报,害怕受到伤害,所以会选择淡漠的方式,只要不用心就不会被别人伤害了。

不值得在一起,对待亲人都淡薄,为人也很冷血的人不管你做什么都是暖不了他的心的。

人生在世,先不说要有多么的重感情,首先你要想在这个世界上立足,就不得不搞好自己周边的人的关系。不管是家人还是朋友,都是如此。身为学生,经济未独立,不知生活艰辛,很难体会到人脉的重要性。但是一旦踏入了社会,我们就会体会到朋友亲人的重要性。

当另一半十分冷血的时候,前途也会受到限制。这个社会上的人都喜欢乐观热情,会来事的人,他们都愿意和这样的人做朋友。如果十分冷血,那么在职场上也会受到诸多限制。这个是一个方面。

淡薄情感的人,你指望他能多在意你呢,我们当然都希望自己能有有一个懂得自己内心的人陪伴左右。但是如果遇到的是这样的人,他根本不会在意你的内心想法。你怎么觉得,与他无关。

再有就是有些原生家庭缺爱的人会执着于亲情,加上自己婚姻不幸福会更爱操心别人家家事,心理有些扭曲不自知。和这样的人在一起,余生是不会幸福的。

这一类人也有相当一部分非常自私,因为往往在他们的成长轨迹里会不断地索爱,然后一次次被推开,索性就把一切爱都给自己,不敢再拿出来分给别人。这都是为人的悲哀。

性子冷淡一是成长环境导致的天性使然,二则和当前的阶段境况有关。性格冷淡并非铁石心肠,麻木不仁,只是看得较开,随遇而安,现实主义,但并非消极。所以说,淡薄可以理解,但是冷血比较严重。

希望每个人都能够找到体贴入微,为你认真打算的人。这样在能够在往后余生中,快乐的度过每一个清晨,看过每一个日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9034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