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帝的亲弟弟,为何与哥哥反目成仇,还被圈禁13年?

雍正帝的亲弟弟,为何与哥哥反目成仇,还被圈禁13年?,第1张

十四阿哥虽然和雍正时亲兄弟,但是雍正从小就被皇后抚养,与母亲和兄弟非常生分,后来十四阿哥与八阿哥走得非常近,属于八爷党的主要人物之一,当时雍正和八阿哥因为皇位而争得水火不容,所以自然也与弟弟变成敌对关系,后来雍正做了皇帝收回了十四阿哥手中的兵权,并且把他囚禁在额娘的寝殿之内,也算是八爷党中结局最好的一个阿哥了。

在康熙生病的那几年,他总是在犹豫选择哪位皇子作为继承人,后来他经过多方位的试探觉得十四阿哥最为合适,为了提高他在朝中的威望,就让他做了大将军,带着几十万大军出征,当时康熙还让十四阿哥使用“大将军王”的称号来与当地的官员打交道,可以说十四阿哥当时的威望非常的高。

不过在他征战的时候却收到康熙病逝雍正继位的消息,在他赶回来以后,雍正已经继承皇位,看到十四阿哥回到紫禁城时,雍正便把他手中的兵权给夺了回来,在祭拜康熙的时候,两兄弟又起了争执,雍正便把他囚禁在额娘的寝宫之中,后来觉得对不住自己的亲兄弟,就封他做了亲王,但是把他囚禁在宫中。

在乾隆做了皇帝后,就把十四阿哥放了出来,虽然那时候他已经是满头花白的老头,但是之后的十多年,他都能够自由的紫禁城和京中行走,还被乾隆封为辅国公,不过他因为年事已高做不了什么事情,就这样在京中生活直至病逝。

《雍正王朝》第14集中年羹尧杀江夏镇。

该集剧情:

郑春华的死让八阿哥胤祀略感可疑,便叫九阿哥胤禟去追查。太子却信以为真,还叫十三阿哥胤祥尽快放了任季安和刘八女,引起胤祥极大的反感。太子见胤祥不答应,便以高爵相诱,胤祥也只得暂且答应。胤禛指示胤祥放了刘八女,又命令年羹尧暗中到江夏镇夺取《百宫行述》。

年羹尧到达江夏镇,迫任伯安拿出存放《百官行述》的当票后,竟将其江夏镇内的七百多口人全部杀掉。 消息传来,八阿哥等人十分不安,立即派人查出《百官行述》的下落。

1、《雍正王朝》改编自二月河同名长篇小说,由胡玫执导拍摄,唐国强、焦晃、王绘春、杜雨露、徐祖明、杜志国、赵毅、李颖等主演,演绎了雍正皇帝一生的风雨经历。该剧于1999年1月3日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后广受好评,并创收视率新佳,拿下各项大奖。

2、剧情为公元一七二三年清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北京九城戒严,康熙皇帝驾崩,举国震惊。继位者不是当了近四十年太子的二阿哥胤礽,不是精通经史的三阿哥胤祉,不是贤名远扬的八阿哥胤禩,也不是深受康熙钟爱的大将军王十四阿哥胤禵,而是素有“冷面王”之称的四阿哥胤禛。

胤禛并不是朝野看好的人选。他曾在江南为筹款赈灾,在城隍摆鸿门宴,软磨硬逼,掏走了地方官和富商二百多万两银子筹款赈灾;他追讨国库欠款,逼得老臣上吊,皇子王爷到前门大街变卖家当,令满朝官员惶惶不可终日;刑部冤狱案,他隔岸观火,让八阿哥和太子斗得两败俱伤;百官行贿案,他借年羹尧之手血洗江夏镇,使得太子再度被废。

胤禛的皇位是康熙传授的。康熙选择了胤禛为雍正皇帝。西北用兵、数省天灾,急需军费和赈灾,抄贪官污吏的家财,解决急需。而后的“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河南罢考案”、“铁帽子亲王大殿发难逼官”、“含泪杀亲子”等一系列旨在推行新政、抑制官绅敛财和宫廷内部党争、挤压的历史事件贯穿雍正的一生和雍正王朝。

公元一七三五年,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二日,中国历史上最勤勉的皇帝心力交瘁,暴猝在自己的御案旁。之后,开始了六十年的乾隆盛世。

参考资料:

-雍正王朝

根据《清史稿·卷二百十四·列传一》记载,可得出以下原因:

1、在于清朝皇室皇子,在出生后都必须让其她妃嫔抚养。雍正出生其母德妃还没有抚养权利,便给了佟佳氏抚养,所以雍正与孝恭仁皇后关系不好。

所谓生恩不如养恩大,从雍正一出生到6岁去书房学习,一直在佟妃处生活,所以跟亲生母亲德妃关系并不亲近。

而雍正的亲弟弟十四阿哥出生时,德妃已经处在妃位,十四阿哥是德妃亲自抚养长大的,感情自然不一样。所以给予雍正的关注越来越少,一直希望十四阿哥当皇帝,这也导致雍正和她关系的进一步恶化。

2、政治目标不同。由于成长经历造成兄弟感情一般,再加上“九子夺嫡”中,兄弟俩始终处于对立面。

作为胤禛夺嫡的最大障碍,八阿哥一直以来是以贤明笼络了一大批人,十四阿哥就是八爷的坚定支持者,也正因为如此,雍正继位后,十四阿哥被罚去守灵。

相对于“八爷”和“九爷”的悲惨遭遇,雍正对亲弟弟还是留了一丝情面。

扩展资料:

胤(yìn)禵(tí)康熙皇帝的第十四个儿子,其生母为德妃乌雅氏,即孝恭仁皇后。他和雍正本是同母兄弟,可是在康熙末年宫中争夺皇位的斗争中,这亲兄弟二人反目成仇。

雍正帝登基后将胤禵幽禁起来,直至雍正帝死后,胤禵才得以恢复了自由。雍正帝胤禛(zhēn)登基后,为避名讳,除自己外,其他皇兄弟都避讳“胤”字而改为“允”字排行,因此又作"允禵"。

康熙五十七年,胤禵被任命为抚远大将军,率兵征讨策妄阿喇布坦。胤禵出征之前,康熙皇帝在太和殿亲自授印。胤禵一身戎服,上殿受印。所有不出征的皇子以及二品以上的大臣,全部身穿蟒服,等候在午门之外,为胤禵送行。

这样的阵仗,无限荣耀。康熙皇帝把这份荣耀给了十四子胤禵,要说康熙皇帝没有一点想法,那就实在太过麻木。同时,胤禵在众位兄弟当中脱颖而出,要说他对未来没有一点想法,更显荒唐。

康熙六十年十月他被召回北京,康熙皇帝面授机宜。第二年三月,胤禵重新返回西北,那以后不久,康熙皇帝突然去世。

雍正皇帝下令召回胤禵,可是,当胤禵快到北京的时候,雍正皇帝又禁止他进城,要他等在景陵,等待父皇的丧葬大礼。

雍正皇帝的做法,首先是让胤禵与他掌握的西北军队脱离开,然后再禁止他进北京城,又把他与其它的皇子们分隔离开。胤禵留在景陵,进也不是,退也不是,成了一个光杆司令。

实际上,就算胤禵一直留在西北,他的机会也不大,因为雍正皇帝早已经在他的身边安排了自己人,那就是年羹尧。

胤禵一直被晾在景陵,按照雍正皇帝的说法,是让他时时可以瞻仰父皇的陵墓,痛改前非。胤禵的心中必定怨恨交加,对雍正皇帝的态度当然不会好。对此雍正皇帝一样一样都记在心里,说他:“在朕前放肆傲慢,犯礼犯分”。

-爱新觉罗·胤禵

-爱新觉罗·胤禛

-雍正王朝

《雍正王朝》中,持续了十多年波云诡谲的九王夺嫡,终于随着康熙皇帝的撒手西去尘埃落地,由曾经不怎么起眼的四阿哥胤禛夺得嫡位并顺利登基,是为雍正皇帝。因为四阿哥在康熙年间九王夺嫡的过程中,实力也不够强,并不耀眼,当然了不是说四阿哥真的不强,而是他太精通龙蛇之道。但由此给人的错觉就是四阿哥实力不够强按理说轮不到他做皇帝,他也不见得坐得稳,因此势必导致势力熏天的八爷党和其他势力在雍正继位初期不甘心,并不服他,特别是康熙晚年出任西北抚远大将军王的雍正同父同母的亲弟弟十四阿哥胤禵。 可能由于康熙最后几年中,十四阿哥胤禵出任位高权重的西北抚远大将军王,被朝野视为最有可能的皇位继承人,加上他本身也确实实力不弱,而且是雍正同父同母的亲弟弟,所以雍正朝初期,他对雍正接康熙帝位这件事情,尤其的愤恨和抵触,由着性子的与雍正皇帝对着干。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事件,就是康熙去世雍正下旨让在西北作抚远大将军王的十四阿哥胤禵回京奔丧,十四阿哥回到京城后,在康熙灵前他不顾朝廷礼制法度的大哭大闹的哭丧,致使初登基的雍正下不了台,皇子百官不敢、不愿干涉,都隔岸观火。 正在这危机暗涌的时刻,雍正通过灵前尊称他与十四阿哥共同母亲为圣母皇太后巧妙地化解了危机,暂时让十四阿哥低了头、服了软。如题所问,十四阿哥因为不服灵前哭闹,雍正尊称他们共同的母亲为圣母皇太后,有何意图呢?到底起了什么作用? 私以为,其中真意可以从以下 三个角度分析理解。 详见下:

第一,为什么十四阿哥敢大闹灵堂?意图何在?

按理说,皇帝去世对皇室来说是家国大事,怎么哭、怎么拜都是朝廷有制度,天下有礼制,当朝皇帝有旨意,几乎由不得任何人乱来的。可是,为什么十四阿哥胤禵就敢乱来呢?难道他不知道规矩和后果么?私以为,他之所以敢灵前大闹,有以下几点原因。

其一,他不服雍正,灵前哭闹是愤恨,更是通过行动对雍正继位表示抗议。 雍正皇帝继位,对十四阿哥来说,他是想不到的。因为以康熙晚年的言行,很大程度上释放出的讯号,接替康熙帝位的人应该是自己才对的,怎么突然变成了他看不上的亲哥哥呢?即便继位人不是自己,在他的眼中,八爷党势力如此之大,大概率皇位继承皇位人是八爷的,就算康熙传位的人不是八爷,凭着八爷在朝廷的势力,夺得嫡位也是没问题的。而如今皇位上坐着的人是那个他老十四看不上,实力不咋滴(老十四看似很精明阴险,其实上相比老四,还是相当欠火候的),为人刻薄的四哥,怎么能心服口服呢?在他眼里,服了雍正,就是以大服小,以强服弱!所以,他愤恨,他要抗议。

其二,十四阿哥大闹灵堂,也是对皇位继承人不是自己的失落。 按照康熙晚年的种种迹象表明,康熙的默认继承人很可能是他老十四,这几乎是朝野百官都认同的事情。因此,他自己才在西北又打胜战,又是向康熙表功献礼,讨老头子欢心,甚至还与八爷党划清界限。也就是说,其实上十四阿哥对自己很自信的。可是如今,康熙去世,花落别家,自信过头、蠢过头的十四阿哥胤禵必然事非常失落的,他在康熙灵前大哭,可以说哭的也是他自己那落空了的梦想。(不过,按照目前留下部分的史料,个人看来,其实上康熙看好老十四只是稳朝局,平衡势力、用人的高明抉择,和默认继承人是谁关系不大。要说默认继承人是谁,个人以为还是四爷,毕竟康熙晚年,让四爷代替自己祭天,这在古代可是意味很深的,而且雍正能够名正言顺地坐稳皇帝,更不用说调教弘历等事情了。至于雍正继位后杀康熙贴身太监赵昌等种种可疑行为,可能是帝王术的抉择,当然也可能四爷等不及做了出格的事。但个人还是认为康熙默认继承人不是十四阿哥,康熙又不傻,生命只在旦夕之际,还将默认继承人派至远方?似乎不大合理)

其三,十四阿哥灵前大哭大闹,是无知者无畏。 老十四他自己认为继承人不是他就是八爷,小概率是其他人,这是他无知之一;如今帝位已经尘埃落定,四爷暗藏实力坐上皇帝,他还想瞎闹,这是他无知之二;雍正能够在京城中,八爷党势力如此强大的情况下,坐上坐稳皇帝,岂是他老十四想的那样,还不服软、不听管教,这是他无知之三;康熙去世,雍正坐上皇位,君臣名份已定,在皇权面前,连他皇子身份、性命都可夺取,他还想胡闹,这是他无知之四。对老十四老说,哭可以,尽孝可以,闹、不服软就不行,他这么胡来,就是无知者无畏。

其四,老十四这么大哭大闹,也是他的真性情如此。 康熙众多皇子中,也就是老十三和老十四性格是那种大开大合之人,要哭放开了哭,要闹大胆的闹。当然,相比老十三,老十四这人少了侠气,心胸狭隘,为人阴险了一些。不过,老十四灵前大哭大闹,很大程度上,也是性情使然。

其五,当然,老十四这么大闹灵堂,不排除他还有打小算盘的意思。 毕竟是皇位的诱惑,且接替人不是自己勉强服的人,怎么能甘心。如今雍正刚刚继位,八爷党势力还在,虽说他老十四“真正”的势力范围在西北,但如今之际,他在朝中还是有点余热的,经他这么一大闹,说不定有什么变数,可趁火打劫。

其六,老十四敢大闹灵堂,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可能他认为,在康熙灵前,康熙尸骨未寒之际,雍正不敢拿他这么着,他大闹灵堂除了以上几个原因外,还有恶心雍正的成分。不过,要是真认为雍正不敢那他怎么样,那就是真的智障了,皇权面前谁怕谁、实力强弱都分不清。

总的来说,十四阿哥敢大闹灵堂,是对雍正继位不服情绪下的挣扎。意图么,可以说是尽孝,也可以说是居心不良。

第二,雍正面临着什么样的局面?

十四阿哥胤禵这么灵前大闹,对他个人和其他皇子百官而言,不过是一个面的考虑。但是对于已经登基为帝,坐拥天下的雍正来说,老十四这么一闹,他要面临的是多个面构成的一个整体局面的问题。是皇子大臣的视角逻辑,与皇帝视角逻辑的区别。雍正面临的局面,处理稍微不妥,都可能灾祸遍生。

十四阿哥这么不听劝阻大哭大闹康熙灵堂,这是他藐视国家礼制,藐视皇权,扰乱大行皇帝安宁,而且可能暗藏祸心,这对雍正皇帝来说,是个极难以收拾的局面。

若是劝阻老十四,不仅导致老十四情绪和祸心的驱使下,使劲与雍正对抗,导致局面更加难以收拾,后果不堪设想,而且还会留下皇帝不让臣子尽孝的话柄,政治斗争,话柄如定时炸弹,随时可能爆炸令人粉身碎骨。

若是不劝阻,那么像老十四这样,可能暗藏祸心的大闹灵堂,局面将会更加难以收拾,后果更加严重。其一,就是因为有老十四的大哭大闹与灵前,会带动八爷党等其他势力不坏好意地参与起哄,甚至起事;其二,雍正有旨让老十四先歇息后谒灵,可是他抗旨不从,不收拾他,皇权威信、颜面何在?其三,有人大闹先皇灵堂,扰乱大行皇帝安宁,作为新皇和儿子不劝阻,必留下话柄,成为政敌的政治题目;其四,老十四这么无法无天的闹一次,若不加劝阻,势必涨他气焰,以后更难驾驭。

总之,十四阿哥胤禵灵前这么一闹,我们的新皇帝雍正所面临的我局面是一个进退两难的尴尬局面,似乎怎么做都是错,都会导致对雍正自己极为不利。

第三,雍正尊称他与老十四的共同母亲为圣母皇太后的用意是什么?为什么效果这么佳呢?

在无论怎么收拾局面都会导致危机四伏、局面更加复杂的情况,对任何人来收拾都是极其考验智慧的,相信世上绝大多人都不知所措、无从下手。但是,我们的雍正皇帝,可是出了名的有能力、有手段的皇帝,他就轻松搞定了这个局面。他既没有劝阻十四阿哥,也没有放纵,而是绕过这件事情本身暂且置之不理,在灵前,当着十四阿哥和众皇子、嫔妃、官员的面,尊称他与十四阿哥共同的母亲德妃乌雅氏为圣母皇太后,这样一来就化解了这个尴尬的剧局面。 看似醉翁之意不在酒,其实还是在于酒。其目的就是先稳住局面,稳住老十四,而且效果极佳!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呢?原因在于:

其二,晋封雍正和十四阿哥共同的母亲为皇太后,是合情合理,水到渠成的事情。 封建王朝政治口号就是“忠孝”、“仁孝”治国,“孝”和“忠”是不同层面的同一解释而已,没有一个王朝是不提“忠孝”的。作为雍正皇帝的生母,古来理因如此,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哪怕已经死了追封也是必然的。而且德妃乌雅氏在康熙年间,举荐八爷为太子失败后,康熙已经封她为皇贵妃了,身份显贵,毫无阻碍。如今儿子当了皇上,母凭子贵,晋封为皇太后更是名正言顺。

其三,晋封德妃乌雅氏为皇太后,能够镇住十四阿哥,让十四阿哥低头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她还是十四阿哥的生母。 雍正晋封德妃乌雅氏,一下子将十四阿哥和德妃乌雅氏的名份提升了一个层级,儿子与母亲可以无界限,但是与母仪天下的皇太后还是有界限的。对雍正而言,如此处置,一下子将尴尬的局面和难题抛给了十四阿哥。你老十四可以不服亲哥雍正皇帝,但是不能不服自己的母亲,不能不在母亲面前低头,否则就是不孝,名目不好,干什么都站不住脚跟。你老十四只要向皇太后母亲低头,也就是间接地向雍正低头。这样一来,对雍正来说就是兵不血刃的降服了最难以搞定的十四阿哥。

其四,晋封雍正的生母为皇太后,同时还加强了皇权,更加稳住了朝局。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表面上是晋封一个皇太后,实际上由此根据礼制引出了一系列的事情。比如说,虽说明清时期,外戚基本泛不起浪来了,但是必然牵涉到封官赐爵,另用他人的问题,如此可拉拢人,也可打击人,对雍正新朝而言是加强势力。朝廷各种礼制封赐越完善,通常自己人越多,势力越强。而对于政敌来说,想搞事情的阻挠和代价就越大。因此,晋封皇太后,不仅可以加强皇权,还能稳住朝局。

其五,在十四阿哥大闹灵堂之际,雍正晋封他们共同的生母为圣母皇太后,也是在提醒老十四注意权衡利弊。 八爷党在京势力那么强大,不也暂时低头服软了么?你一个势力在外的阿哥能折腾个啥?就算折腾得出效果,难道自己的亲哥哥当皇帝不能好过其他外人当皇帝好么?雍正当皇帝,母亲能是皇太后,其他人当皇帝就不是自己母亲的皇太后了。而且,作为雍正的亲兄弟,无论雍正多么凶残,对十四阿哥而言,凶残程度都好过其他阿哥当皇帝。毫无疑问,老十四斗不过八爷党的,若是八爷当皇帝,老四、老十四和他们的母亲后果都不堪设想。

其六,不是老十四说他母亲不是太后,管不了大将军王吗?那好,雍正就晋封他们的母亲为大将军王,让他母亲有权管、不得不管他这不知天高地厚的大将军王,反正名正言顺,没什么不妥的。

综上,雍正在十四阿哥大闹灵堂之际,通过晋封他们共同的生母为圣母皇太后,实在是高明,不仅化解了不利局面,而且如此做对雍正朝简直是有百利无一害。其实上,从雍正处置这件事情上,就可以看出康熙选对人了。就算雍正是通过手段夺得的帝位,如此高明之人,也是合情合理、天经地义的胜利。

结语

回到问题,综上所述,老十四回来不服,雍正尊称其母圣母皇太后,意图显然是为了稳住局面,镇住老十四。但是, 虽有意图在里面,如此做确实名正言顺、合情合理,绝无半点不妥。而且对雍正朝有大大的好处。真的不得不说雍正这妙招,高!实在是高! 以上是个人见解,望各位批评指正,欢迎评论交流。

老十四与雍正是同一母亲,老十四的工作由母亲来做是最好的选择

这里显示了雍正权谋的高明之处,老十四自从回京以后,就抱着康熙的灵柩大哭特哭,表面上看是大孝子,其实哭的是自己的皇位没了,在他母亲劝他的时候,一把把母亲推倒了,这该一个孝顺的孩子该干的事吗,这一推,让天下百姓明白了十四爷是个无君无母的人,迕逆不孝之人,康熙爷幸亏没把皇位传给他,天下能交到这样不孝的人手里吗,而雍正就不一样了,在自己的十四弟回来以后,当着文武百官的面亲自册封母亲为皇太后,显示了自己的孝心,给天下臣民做了一个表率,证明了自己继位的合法性,与那一把把母亲推倒的十四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横向比较,自己的地位和在天下人心中的分量自然也就不一样了。

四皇子胤禛(后来的雍正)和十四阿哥胤禵的生母都是德妃乌雅氏,按说两人较其他皇子应该关系更亲厚些,然而这两兄弟却并非如此。康熙十七年,乌雅氏生下了四皇子胤禛。由于位份低微,再加上康熙最宠爱的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正经受丧子之痛,康熙便将胤禛交给佟佳氏抚养,以慰其心。

康熙二十七年,被封为德妃的乌雅氏生下了皇十四子胤禵,这个孩子自幼便由乌雅氏亲自抚养。在胤禵2岁时,11岁的胤禛由于佟佳氏病逝,回到了乌雅氏的身边,他看到胤禵倍受乌雅氏宠爱,心里很不是滋味,因此对乌雅氏和胤禵非常淡薄,这就注定他和胤禵之间关系冷淡。至于兄弟两的恩怨,就要从康熙废太子说起了。

在九子夺嫡中,胤禵先是旗帜鲜明地站到了八皇子胤禩一边,公然为胤禩出头,比如在康熙第一次废太子后,曾当着众皇子的面,怒斥胤禩,说他蓄谋大位,有谋害太子之心。胤禵便不管不顾站出来为胤禩做保,这种强做出头鸟的行为换来康熙狠狠的责罚。此后,胤禩被圈禁时,胤禵再次携毒药表示要同死,又携带镣铐,要与之随行,他的这些行为自然被心胸狭窄的胤禛牢记在心。若说胤禵先还是胤禩的忠心支持者,随着事态的发展,却发生了变化。

到了康熙晚期,太子之位迟迟未定,胤禩由于数次遭到康熙打压,已呈失势之态,此时的胤禛正韬光养晦,尽“忠、孝、仁、义”之道,一心想通过剑走偏锋的行径得到储位。康熙晚年,准噶尔叛乱,派谁去便成了大家最关心的事,因此诸皇子纷纷请奏,要平叛准噶尔。此时的胤禵在众皇子中年轻有为,颇有才干,因此得到了康熙的器重,被任命为抚远大将军。

在胤禵出征前,康熙为他举行了隆重的欢送仪式,亲自在泰和殿授印,胤禵一身戎装,上殿受印,而其他皇子则与二品以上大员身着蟒服在午门外迎送,可以说是荣耀之极。此时风传胤禵最有可能得继大统,这话自然也传到了胤禵的耳中,既然胤禩失势,胤禵又文武双全,自然要努力搏一搏,争取成为皇位继承者。

皇位面前无亲情,这个时候的胤禵和胤禛真正是到了争锋对决的时候了。胤禵学了胤禩一手,就是广立贤名,在他动了争储之心后,他处心积虑,四处拉拢朝臣,很快“十四王爷虚贤下士”的好名声便在朝野传播。另外,他与皇九子胤禟紧密团结,为什么会是胤禟呢?

原来,胤禟是个投机分子,最早在九子夺嫡时,胤禟认准胤禩胜出的希望最大,于是极力支持胤禩,并不惜出钱出力,图的就是他日胤禩若能上位,他便一世荣华富贵。现在,胤禩失势,胤禵正是春风得意,倍受康熙器重,而此时康熙年迈,也到了争储最关键的时候,胤禟立刻又支持胤禵,一个人坐守紫禁城,一个人出兵塞外,这样,信息互通,又能建功立业,胤禵和胤禟本就关系匪浅,现在互取所需,胤禵胸有成足,觉得自己似乎摸到了皇帝宝座的边缘了。胤禵有率兵打仗的能力,胤禛却偏偏在这方面差强人意,想夺储位的希望就大大的减少,手握十万兵权又得康熙器重的胤禵就成了他的死对头。

胤禵有胤禟做内应,胤禛也在胤禵那儿设了年羹尧这枚棋子,本来年羹尧是辅佐胤禵平叛的大将军,在军中颇有威望,但他的妹妹年氏也是胤禛的侧福晋,因此胤禛很快争取到了他的支持。这也为雍正后来继位时,防止胤禵叛乱打下了基础。康熙六十一年,康熙病逝,临终前遗诏胤禛继位,虽然事发突然,但胤禛不愧是政治高手,他命九门提督隆科多全城戒严,继位大典完成后,他才宣告康熙病逝,并主持国丧。胤禵的消息这次来得比较晚,等他知道的时候,胤禛已经成了新君了。

还不等他有所行动,胤禛便卸了他的兵权,被召回京城,对他严密监视并软禁于景陵,此后又削爵停职,将他永远囚禁于景山寿皇殿内。由于胤禛对胤禵不尽人情的打压,让他的生母乌雅氏倍觉气恼,对他多有指责,连皇太后的尊位也要拒绝。也正是因为如此,雍正一直背负“谋父、逼母、弑兄、杀弟”的名声,以至于他不得不专门编写了一本《大义觉迷录》为自己洗白,可惜的是他用力过猛,反而越描越黑。

俗话说“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四阿哥胤禛和十四阿哥胤禵本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弟,按理说同在朝廷处事,于康熙末年皇子夺嫡相互顷扎的局势中,应该相互提携照应才对。

可实际上这兄弟二人关系并不好,胤禵更是八爷党成员,二人相互看不惯,胤禵背后帮助老八一派不知道拆了胤禛多少台。这问题出在他俩的母亲乌雅氏身上,皇帝后宫女人的出身贵贱,直接会影响到他们和自己子女之间的关系,乌雅氏就是典型。

乌雅氏出身并不高贵,其父亲只是一个满族普通军官,祖父曾经是负责厨房事务的包衣奴才。乌雅氏进宫时只是一个毫无地位可言的庶妃,别看带一“妃”字,其档次连答应常在都不如。可乌雅氏虽然拿着一副烂牌,但运气尚佳,最后还是打出了好局。

始阶段还是蛮受压抑的,虽然受到康熙的宠幸,于康熙十七年诞下胤禛而晋升为德嫔,但由于其身份较低,没有养育皇子的资格,四阿哥胤禛从小就被寄养在孝懿仁皇后佟佳氏宫中。

康熙十九年,德嫔乌雅氏又产下皇六子胤祚(后早殇),第二年被晋为德妃,乌雅氏也非常得宠,接连给康熙生下三个女儿。康熙二十七年,乌雅氏再次产子,诞下皇十四子胤禵。

此一时彼一时,这时乌雅氏已经是德妃,永和宫宫主,她具备了扶养胤禵的资格。大儿子没有享受到亲生的母爱,乌雅氏的母性一股脑全部发挥在胤禵身上,对胤禵百依百顺,极其溺爱。

而此时的胤禛已慢慢长大,母亲的偏爱对少年造成的伤害使似懂非懂的胤禛难免对自己母亲有看法,对自己的亲弟弟有怨恨,当然少年胤禛还不清楚这是皇家的规矩和必然,大家其实都是受害者。

康熙也异常喜欢胤禵,胤禵17岁成婚后康熙仍然特意让胤禵和福晋住在宫里,按规矩皇子成婚后是要搬离皇宫,四阿哥胤禛可是一成年就到宫外居住的。胤禵是个集父爱和母爱于一身的孩子,而胤禛却平平淡淡没有特别的恩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90936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7
下一篇2023-11-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