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反应的情感反应的价值目的

情感反应的情感反应的价值目的,第1张

情感反应的价值目的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考察。 情感的生理反应使人能够在事前形成必要的生理、行为和精神方面的预准备状态。

1、生理准备。包括对大脑的觉醒和兴备程度、血液的流动速度、内脏器官的工作状态、呼吸的幅度和频率、肌肉的紧张程度、体液的分泌状态等方面进行事前的预先设置,使机体能够在事物发生价值作用之前形成必要的生理准备。例如,当人预感到自己将要受到无端攻击时,就会产生愤怒感,机体会出现心跳加速、血压升高、血糖增加、血管扩张、脸色涨红等生理反应,从而加快体内细胞组织的氧气与营养物质的供给速度,便于迅速有效地实施攻击或反抗行为;当人在黑夜中突然遇到一种怪物时,就会产生惊恐感,机体将会出现皮肤血管收缩、脸色苍白、大脑迅速充血等生理反应,从而在极短时间内向大脑集中供血,以提高大脑的氧气和营养物质的供给速度,提高大脑的觉醒程度、兴备程度以及思维敏捷性,便于灵敏而准确地识别这个怪物,并有效地实施反抗行为或逃遁行为。有些在极端情感下产生的生理反应,从表面上看起来并不有利于甚至还阻碍着人做出正确的行为反应,其实这可能是一种误解。例如,当人遇到突然出现的危险时,会呆若木鸡,在短时间内中止了所有行动,这大概是因为在弄清事实真象之前,胡乱的行为反应往往比呆滞的行为反应更为有害。

2、行为准备。包括对运动器官的肌肉紧张程度和运动方向等进行预准备,使人能够及时准确地进入角色,并对事物做出快速行为反应。例如,人在愤怒情感的作用下,肌肉往往处于跃跃欲试的紧张状态,随时实施攻击行为,同时将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对有关的打斗动作和打斗经验进行回顾和练习。

3、精神准备。包括对新知识的接收、旧知识的回忆与温习、相关事物的关注(盼望或畏惧)、价值观念的变更与调整等进行预准备,使人能够及时有效地调节自己的精神活动,以正确指导自己的生理反应和行为反应。例如,人在嫉妒情感的刺激下,就会对嫉妒对象的任何信息感兴趣,就会热心于收集他的新丑闻和旧劣迹,热心于欣赏别人攻击和诋毁他的行为,热心于寻找所有能够证明他的缺点和错误的理论根据。 情感使人能够在事中正确地引导生理、行为和精神活动。

1、生理控制。主要包括对大脑觉醒程度和兴备程度、各种体液的分泌速度及肌肉的紧张程度等的控制。例如,当人在焦虑、抑郁或悲伤时,胃酸、唾液和胆汁的分泌速度减缓,肠胃的蠕动功能下降,从而抑制了包括食欲在内的其他生理欲望,使人能够集中精力解决当前所焦虑的重要问题,不过,长期的焦虑不安会使胃酸的分泌出现紊乱,容易导致胃溃疡;当人在愉快时,胃液、唾液和胆汁的分泌速度加快,从而为伸展包括食欲在内的其他生理欲望做准备,此时人往往具有充足的时间、精力和财富来满足自己的生理欲望。

2、行为控制。主要包括对行为方式、作用对象、作用范围、运动器官的紧张程度等的控制。例如,当人感到羞涩时,就会严格地约束自己的行为动作,温和地避开他人的目光,尽量回避他人的直接评价,谨慎地进行语言交流。

3、精神控制。主要包括对新知识进行筛选吸收、对价值观念进行变更与调整。例如,当人处在恋爱之中,就会对情人的所有信息特别是正面信息进行密切注视和深入发掘,试图消除以前对于他的某些偏见,迎合他的某些思想观点,理解他的精神信仰与事业抱负,接受他的某些道德观念和处事原则。 情感使人能够在事后对利益关系的变动情况作出正确的结论,并通过遗憾、悔恨、庆幸或留恋等情感方式及时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为今后的生理、行为和精神活动提供正确的指导,为下一个同类事物的出现形成必要的预准备状态。

痛苦的经历使人产生痛苦的情感记忆,人将会在今后极力回避或阻止这一负向价值的再次出现;美好的经历使人形成美好的回忆,人将会盼望或帮助这一正向价值的再次出现。

暗恋是指一个人暗自喜欢上另一个人,但并未向对方表白的情况。这种情感状态在青春期特别常见,许多人会经历一段暗恋期。然而,很多人都不确定暗恋的程度到了什么程度才适合表白。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暗恋到什么程度才能表白。

首先,暗恋并不是一种健康的情感状态。尽管暗恋本身并没有错,但是如果过度的纠缠自己的感情会导致负面的情感反应。这种情况下,个体可能会变得沮丧、焦虑或者失眠等等。因此,要想摆脱这种负面情感状态,及时表白是必要的。

但是,表白也并不是无脑的行为。在决定表白之前,我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自己的感情状态。是否真的喜欢这个人?还是只是因为对方的外表或者其他的外在条件而产生了好感?如果只是因为这些表面因素而喜欢上对方,表白的可能性就非常小。因此,我们需要认真思考自己的感情,确定是否是真的喜欢上这个人。

其次,我们需要了解对方的感情状态。是否已经有了另一半?对方是否也对我们有好感?如果对方已经有了另一半,那么即使表白成功,也很可能会引起负面情绪,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因此,在表白之前,我们需要了解对方的感情状态,确定是否有机会得到对方的回应。

最后,我们需要考虑表白的方式和时间。表白的方式应该是温和的,不要太过于激烈,而且应该选择一个合适的时间和地点。如果表白的方式过于激烈,或者在一个不合适的时间和地点,很有可能会给对方带来压力和不适,导致表白失败。

总的来说,暗恋是一种不健康的情感状态,应该尽早摆脱。但是,表白也不是无脑的行为,需要考虑自己的感情状态、对方的感情状态以及表白的方式和时间等因素。如果我们能够理性地考虑这些因素,并采取适当的行动,那么表白的成功率就会大大提高。最终,我们能够得到对方的回应,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能够及时面对和处理,从而摆脱暗恋的负面情感状态。

另外,需要强调的是,表白并不是一定要成功的。有时候即使表白失败,也并不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太大的影响。我们应该学会面对失败,并且从中吸取教训,继续前行。即使表白不成功,我们也可以保持积极的心态,寻找其他的机会和可能性。

总之,暗恋到什么程度才能表白并没有固定的标准,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我们需要认真思考自己的感情,了解对方的感情状态,选择合适的表白方式和时间,并且学会面对失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在感情的道路上走得更加顺利和幸福。

心理危机干预是指采取紧急应对的方法帮助危机者从心理上解除迫在眉睫的危机,使其症状得到立刻缓解和持久消失,心理功能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并获得新的应对技能,以预防将来心理危机的发生[1]。

  心理危机干预的主要目的有二:一是避免自伤或伤及他人;二是恢复心理平衡与动力。心理危机干预适用于人格稳定和面临暂时困境或挫折的人,以及家庭、婚姻、儿童问题、蓄意自伤、自杀或意外伤害等情况[2]。

心理危机干预的模式[2]

  贝尔金等提出了三种基本的危机干预模式,即平衡模式、认知模式和心理转变模式。这三种模式为许多不同的危机干预策略和方法提供了基础。平衡模式,其实应称为平衡/失衡模式。危机中的人通常处于一种心理和情绪的失衡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原有的应付机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平衡模式的目的在于帮助人们重新获得危机前的平衡状态。平衡模式最适合于早期干预,这时人们失去了对自己的控制,分不清解决问题的方向且不能作出适当的选择。除非个人再获得了一些应付的能力,否则主要精力应集中在稳定病人心理和情绪方面。在病人重新达到某种程度的稳定之前,不能采取也不应采取其他措施。

  危机干预的认知模式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危机植根于对事件和围绕时间的境遇的错误思维,而不是事件本身或与事件和境遇有关的事实。该模式的基本原则是,通过改变思维方式,尤其是通过认识其认知中的非理性和自我否定部分,通过获得理性和强化思维中的理性和自强的成分,人们能够获得对自己生活中危机的控制。认知模式最适合于危机稳定下来并回到接近危机前平衡状态的求助者。在埃利斯的理性一情绪疗法、贝克等人的认知系统疗法中,这一程序的基本步骤被发现。

  心理社会转变模式认为人是遗传天赋和从特别的社会环境中学习的产物。因为人们总是在不断地变化、发展和成长,他们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影响总是在不断地变化,危机可能与内部和外部(心理的、社会的或环境的)困难有关。危机干预的目的在于与求助者合作,以测定与危机有关的内部和外部困难,帮助他们选择替代他们现有行为、态度和使用环境资源的方法。结合适当的内部应付方式、社会支持和环境资源以帮助他们获得对自己生活的(非危机的)自主控制。

  除了以上三种模式以外,还有一种折衷主义的危机干预理论。折衷的危机干预理论是指从所有危机干预的方法中,有意识、系统地选择和整合各种有效的概念和策略来帮助求助者。正因为如此,折衷主义很少有概念,而是各种方法的混合物。与理论概念相反,它是从任务指向操作的。应用折衷理论意味着不局限于任何一种教条式的理论方法,它要求将各种理论和方法很好地结合在一起,选择适当的方式以切合求助者的需要。

心理危机干预的方法[2]

  (一)危机干预六步法

  心理危机干预可以遵循Gilliland和James提出的基本的六大步骤:1.明确问题。从当事人的角度来确定和理解其所认识的心理危机问题,这一步特别需要干预者使用倾听技术;2.确保安全。干预者要将当事人对自我和他人的生理和心理的伤害和危险降到最小的可能性;3.提供支持。强调与当事人的沟通与交流,并积极、无条件地接纳当事人,使其认识到干预者是完全可以信任的,也是能够给予其关心和帮助的人;4.提出并验证变通的应对方法。干预者要让当事人认识到有许多变通的应对方式可供选择,只要充分利用内外部资源,采取各种积极应对方式,使用建设性的思维方式,并帮助其确定能现实处理其问题的更适合的选择;5.制定计划。在制定计划的过程中,干预者要充分考虑当事人的自控能力和自主性,并与当事人共同制定行动计划来矫正其情绪的失衡状态;6.获得承诺。回顾和改善有关计划和行动方案,并获得当事人的直接而真诚的承诺,以便当事人会坚持按照预定计划和方案行事。

  (二)关键事件应激报告法

  MitcheU提出了关键事件应激报告法(CriticalIncident Stress Debriefing,CISD),最初是为了维护应激事件干预者的身心健康,现已开始用来干预遭受各种创伤的个人,成为危机干预的一个基本方法。其方针是防止或降低创伤性事件症状的激烈度和持久度,并迅速使个体恢复常态,可分为正式援助和非正式援助。非正式援助由受过训练的专业人员在现场进行急性应激干预,整个过程大约需要一个小时,而正式援助的干预则分7个阶段进行,通常在危机发生的24或48小时内进行,一般需2—3个小时。具体步骤包括:介绍期。相互自我介绍,干预者说明CISD规则,强调保密性,并获得当事人的信任;事实期。要求当事人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提供危机发生的一些具体事实;感受期。鼓励当事人表露出自己有关事件最初的和最痛苦的想法和感受,从事实转到思想,将事件人格化,让情绪表露出来;反应期。这是当事人情绪反应最强烈的阶段。当当事人谈到自己对事情的情感反应时,干预者要表现出更多的关心和理解,并鼓励他们就危机事件中最为痛苦的经历表达各自的情感;症状期。要求回忆各自在危机事件中的痛苦症状,可从心理、生理、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来描述,并对事件产生更为深刻的认识;教育期。要求当事人认识到,在严重压力之下,其相应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的应激反应是正常的,也是可被理解的,讨论积极的适应和应对方式,提醒可能的并存问题(如过度饮酒),并为他们提供一些如何促进更为健康的知识和技能;总结与完善。总之,CISD提供了一个安全的环境让当事人用言语来描述痛苦,并有小组和同事的支持,而且在需要时能得到进一步的支持,对于减轻各类事故引起的心灵创伤、保持内环境稳定、促进个体身心恢复和健康有重要意义。

  (三)危机灾难后心理卫生工作策略

  危机灾难后心理卫生工作策略是一种团体危机干预方法,可分为三个阶段:前期。先制定应对危机的组织预案,并通过演习明确各成员的具体任务与权责,进而减轻他们预期的焦虑感,建立团队信任和自信心;中期。尽可能使每位救助人员都有同伴,通过共同承担工作量、解决问题和相互交流,以减轻心理压力;工作时间不超过l2小时,包含休息和活动时间,避免过多摄人咖啡和酒精;保证在间歇时间与家人交流一二次,配置专业心理咨询师共同执行任务,帮助救护人员适时减轻心理压力,一天值勤任务结束后,安排每个人接受一次消融疗法;后期。给每位参与者放松一两周,尽快使他们在精神上从这次紧张性的任务中脱离出来,如个别人仍觉得乏力、消沉,负责人应安排其做适当的调整,预防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的发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9268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