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伟一家四口现身,家中拥挤狭小显杂乱,曾为抗癌花费上千万,你怎么看?

李宗伟一家四口现身,家中拥挤狭小显杂乱,曾为抗癌花费上千万,你怎么看?,第1张

李宗伟被诊断出患有鼻癌,为此几乎毁了他的职业生涯,还花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在一次采访中,他透露医疗费用花费了数千万美元,他从军队退役了,瘦了很多,李宗伟还发布了他家的视频,您可以看到家里的显示器非常简单,空间也有点局促,沙发很旧,甚至在地面上都有盒子,看起来非常凌乱和拥挤。 

在情人节,李宗伟在网上发出了自己和妻子的亲密自拍,两人在夕阳下拥吻。从照片上看起来,李宗伟和妻子的精神状态很好,似乎已经淡忘了那段抗癌日子的焦虑。如今李宗伟已经抗癌成功,尽管治疗过程花费了上千万,娇妻依旧不离不弃。

因为患病需要治疗李宗伟选择退役

李宗伟虽然身体上得到了痊愈,但是他的运动生涯却不得不到此结束。曾经被誉为世界羽毛球界四大天王之一的李宗伟,在其运动生涯中多次获得了奥运会冠军。但是因为身体的缘故,李宗伟不能再次长时间的剧烈运动,所以他才不得不选择了退役。

李宗伟患病后妻子一直不离不弃

看到李宗伟和他的妻子如此高调地秀恩爱,不少支持李宗伟的球迷们纷纷表示被喂了一把狗粮。不过看到李宗伟近况还算不错,球迷们也不再担忧他的身体了。从李宗伟被查出患有癌症,至今已有近三年的时间了。从得知这个噩耗开始,李宗伟就告别了所有的比赛和训练,前去医院进行治疗。李宗伟患有癌症,李宗伟的妻子并没有远离他。在李宗伟待在医院化疗的日子里,李宗伟的妻子一直不离不弃地悉心照顾。因为李宗伟的病情被发现得及时,再加上好的医疗条件,李宗伟化疗一个多月,便脱离了危险。不过治疗期间,前后花费了一千多万元,也是一笔很大的治疗费用了。李宗伟的妻子在照顾李宗伟的同时,还要担负起照顾两个年幼的孩子的重任。李宗伟对此很是感激妻子,并表示在之后的日子里,会好好地补偿她。

当年被称为羽毛球界的四大天王之一

李宗伟作为羽毛球界的四大天王之一,最让人遗憾的就是连续三年获得奥运会的银牌。在2008年和2012年的奥运会羽毛球男子单打的比赛里,李宗伟连续两次输给了同一个对手,林丹。又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的决赛上输给了谌龙,再次错失奥运金牌,李宗伟从此成为了人们口中的万年老二。虽然没有拿到过奥运金牌,但李宗伟的实力还是非常强的。

李宗伟的治疗开销很大

马来西亚媒体报道,李宗伟的治疗费用非常的高,累计花费了一千多万。这笔巨额费用对于李宗伟来说并不是什么解决不了的事情,他不光有参加比赛获得的奖金,同时还有代言费用,作为羽毛球界的顶级球员,身价非常的高,治疗费用还是完全能承担得起的。虽然李宗伟患有癌症,且治疗费用十分昂贵,他的妻子也没有想过要放弃他,两人的感情非常好,李宗伟也表示妻子对他非常的支持。希望李宗伟能早日恢复,和他的妻子一起收获幸福美满的生活。

患癌期间李宗伟状态不好

2018年9月,在一次日常体检中发现患有鼻癌,不得不放下一切训练和比赛,等待住院治疗。李宗伟一直很强,但是患病和33次放疗让他很痛苦。当时他的喉咙因为放疗严重受伤,喝水吃饭都很困难。他不得不用麻醉剂勉强咽下去。通常,他会痛苦地说话。这样的折磨让李宗伟瘦了,变瘦了。夜深人静的时候,他会经常想起自己的身体,家人的折磨和事业的遗憾,眼泪也帮不上忙。

现如今已经治愈

2020年4月,已经完全恢复。这个时期持续了19个月,不到两年,对于很多人来说是非常快的,但是对于李宗伟,肯定是非常痛苦的。据马来西亚相关媒体报道,李宗伟在治疗鼻咽癌时已经达到数千万的巨额治疗费用。在李宗伟治疗期间,他的妻子黄妙珠应该是最能理解他的人。在一次采访中,李宗伟直言他老婆是第一个知道自己得了癌症的人。面对自己的询问,妻子没有回答,反而哭了。得知真相后,他们抱在一起哭了。由此可见,她的妻子对李宗伟得了癌症感到非常心痛。

李宗伟与羽毛球的渊源

李宗伟一直致力于羽毛球运动,可以说是感情深厚。他觉得身体没那么严重后,也想重新回到羽毛球。甚至他来到国家队参加训练,但是身体因为癌症的影响已经无法支持高强度训练,所以李宗伟最终接受了事实,选择了退役。说起羽毛球运动员李宗伟,很多人都不是很了解。他生于1982年,是马来西亚人,但祖籍是中国福建。他也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一名羽毛球运动员,成为了渴望马来西亚的国家队的职业羽毛球运动员。1998年,他开始代表国家队参加许多比赛。

李宗伟的传奇生涯

李宗伟的祖籍是中国的福建省,出生在马拉西亚的第二大城市槟城,因为父亲比较喜欢羽毛球,经常带李宗伟去羽毛球馆,因此被教练看中,开始了羽毛球的专业训练,并且在成年后顺利地进入了马来西亚的国家羽毛球队。开始了自己传奇的羽毛球职业生涯。99年17岁的李宗伟就拿到了马来西亚的全国冠军,并且在2000年的世青赛上拿到了第三名,但那个时候马来西亚的一哥是黄宗翰,李宗伟成为马来西亚的一哥则是要等到2005年,在中国的教练李矛的指导下,李宗伟进步非常的快,在2005年拿到世锦赛季军和马来公开赛的冠军后,他正式取代黄宗翰,成为马来西亚羽毛球一哥,并且在2006年登上羽毛球世界排名的第一。

李宗伟的顽强精神吸引了中国球迷

他在马来西亚公开赛上击败的林丹也成为了他一生的敌人和好友,两人多次上演的“林李对决”也成为羽毛球迷们最为津津乐道的话题,甚至一度在中国队内传出没有击败李宗伟的男单冠军就不算冠军这样的话题。由此可见李宗伟的强大。而李宗伟的屡败屡战也慢慢的赢得了中国球迷的心,虽然在职业体育比赛里,胜者为王这个概念已经深入人心,亚军就是最大的失败者这个形象也为大部分人所赞同,但李宗伟在屡次的失败里所展现出来的顽强精神,不放弃的决心,也为他吸引了众多的球迷。

林丹和李宗伟的羁绊

从2006到2016,如果羽坛没有林丹和李宗伟,那世界冠军可能是盖得、鲍春来、李炫一、陈金等人,球迷们会说一句,这是群雄逐鹿的时代。可是有了他们之后,这十年间,羽坛只剩下了林李争霸,其他一切都黯然失色。总有人诟病李宗伟没有世界冠军头衔,但这是不公平的。任何一名羽毛球运动员,当他的巅峰与林丹完全重合,只能用“生不逢时”来形容。尽到全力做到最好却依然难以如愿的李宗伟,和大多数人太像了。明明发了疯的读书做题,却依然考不过第一名;明明呕心沥血地努力工作,升职加薪却貌似越来越远;明明拼了命地对一个人好,每天都感动着自己,却始终赢不到TA的心;明明不撞南墙不回头地奋力尝试,机遇却一次次擦肩而过。

“鼻癌”是李宗伟最大的遗憾

李宗伟,最大的遗憾是奥运会。李宗伟参加过4次奥运会,从04年开始就没有缺席过。三届奥运会,李宗伟遇上林丹,两次单打决赛相遇,第一次北京奥运会单打决赛。当时林丹处于巅峰,最后李宗伟0输给2。第二次是在伦敦奥运会,李宗伟的状态达到顶峰。与林丹受伤相比,林丹还是克服了困难,先输一局后翻身,李宗伟后悔输了。最让他遗憾和痛心的是,他输给了“鼻癌”而不是他的对手和伤病。

李宗伟的近况

现在李宗伟已经完全恢复,身体越来越强壮,脸色也好多了。过年前他也是一个人拜了大家好几年,脸也变得丰满了很多。但是,这次他出现了,虽然脸还是瘦的,但是很好看。李宗伟在事业上取得了如此高的成就,在患癌症后能够完全康复。他要感谢他的妻子黄妙珠,两人都是马来西亚羽毛球运动员。他们从小就认识,一路上黄妙珠不断鼓励李宗伟,这是李宗伟最喜欢的一点。现在,他们有两个儿子。最新照片显示,两个儿子有父母的优点,价值观很高。但是黄妙珠生了两个孩子。38岁了,依然保持着很好的身材,脸蛋也很精致,富有魅力。祝这个美好的家庭越来越幸福。

结语

他花了几千万的治疗费用,终于成功抗癌,拥有了健康的身体。所以,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才是最重要的。只有当他健康时,他才能做他想做的事。如果抗癌不成功,那么结局就惨了,所以不管一路上有多艰难,多艰难,最后都会获得一个好的结局。

2003年,艾玛收到香港大学的录取书,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 有了人生第一份收入 :每月13万港币的奖学金。那时,香港刚被沙士病毒席卷,人心惶惶,楼市暴跌。2005年初,父母给了我26万港币做首期,加上我存的奖学金,申请贷款 买了我人生的第一个公寓 :在因沙士病毒而一疫成名的淘大花园,40平米的小两房,总价107万。2005年底,我硕士毕业,与一位公屋(政府廉租房)长大的土生土长香港人 结婚 ,从此在香港落地生根,开启了我北女南嫁的14年。

“ 北女 ”是香港人对大陆女孩的称呼,带些贬义,有些歧视。更常听到的是“北姑”,形容穿着乡土,带严重口音的大陆女孩。这词汇,在我结婚的时候,我是未曾听过的。

我一直生活在象牙塔里,老师同学们都谦和有礼,没觉得有一丁点的歧视。一毕业就嫁给了香港人,老公的亲友也是如此,跟我聊天时,眼睛闪闪地注视着你,充满了温柔的善意。那时候,部分沿海城市刚刚开启了来港自由行,香港人看到突然增加了那么多购买力,一开始是比较欣喜的。

婚后头两年,夫妻俩因价值观、生活习惯和柴米油盐也常有些摩擦。老公家之前住公屋,算是赤贫一族。我家经济好一些,算小康。加之我工作上也都顺风顺水,所以,在家里身板儿要硬一些,公婆也较尊重。

又过了几年磨合期,我们俩就只是偶有龃龉了,再没有大吵过。

2014年,我们在香港元朗买了一套依山傍水的小别墅,两层小楼,还附带90平米的花园。小区里有大片大片的草坪,有泳池、健身房、壁球馆、桌球馆、乒乓球馆、高尔夫练习室、好几个网球场、好几个儿童游乐场。菜场超市银行邮局诊所一应俱全,连教堂、消防局、幼儿园、小学、中学、特殊学校都有。家家户户至少有两辆私家车。小区还有前往中环、尖沙咀、荃湾、元朗、上水等直达巴士。偶尔去会所餐厅吃饭,还能遇到住在这里的几个著名影星。

当时我不知道, 这里离“悲情城市”只有14分钟车程 。

我依旧每天过着甜蜜的小日子。坐小区专用直达巴士,30分钟到达繁华的中环上班。中午,在置地广场和各大奢侈品店闲逛,时不时跟同事们试吃一下米其林餐。下午,再坐小区巴士回到元朗的家。一路看夕阳照在青马大桥上,慢慢落入海平面;看一艘艘游艇安静地停泊在海湾上;看周围从石头森林逐渐变得郁郁葱葱——岁月万般静好。

在小区里,我也结识了几位像我一样嫁来香港的大陆姐妹。一个四十多岁的姐姐,生了3个孩子,和香港丈夫一起做儿童读物出版生意,三天两头去海外出差参展。夫妻和睦。去年生日,老公送了一辆火红色的捷豹。另外一位姐姐,在加拿大读书的时候认识了香港长大的先生,就一起跟了过来,和老公各有各忙,生活也很精彩。身边留在香港工作生活的南嫁北女们,虽然各家有各家的烦恼,但总体来说,都是正常乐观的生活着。

我也从新闻里听说一些陆港婚姻的负面新闻,但听过就算了,实在没往心里去。我看到的都是来自香港人的善意。一如,读书时候问路,路人因为语言不通怕我不明白,带着我连走了几个路口;工作时候,陪女友下楼抽烟,路人专门停车下来劝女友戒烟;就算在facebook上不停咒骂大陆人的老公的发小,见到我也是矜持守礼。

于是,我一直觉得,香港就是如此美好,一如王家卫**和亦舒小说里描绘的一样精致华美,目光之所及是一栋栋高耸的摩天大楼,是日夜川流不息的车潮,是觥筹交错的霓裳鬓影。

直到2015年,我第二个孩子出世。因为菲佣未婚,不会带小孩,我又通过中介请了一位月嫂(香港叫“陪月”)。这月嫂叫芳姐,是湖南妹子,8年前嫁来香港,住在天水围,丈夫比她大18岁,曾是建筑工人,有两个孩子。背景很像2004年灭门案的主角。事实上,很多天水围人就是如此。

产假无聊,儿子也乖,吃了就睡。于是,常与芳姐聊天。这是我第一次深入了解车程14分钟以外的那个地方。

天水围,处于香港新界西部的元朗区,原本是一大片红树林池塘。1987年,政府开始池塘填土建设新市镇。如今,天水围占地约430公顷,除了三个私人屋苑以外,共有11个公屋楼盘(政府廉租房)和6个居屋屋苑(相当于经济适用房)。居住人口约为30万。其中 85%的居民生活在公屋和居屋里 。

整个天水围分南北两大部分。南部不仅有地铁直达红磡,还有李嘉诚旗下的私人楼宇。区内大多数康文设施如置富嘉湖商城、天水围公园、天柏路公园、天水围运动场等都设立在此。 而北部的人口密度是南部的三倍,集中了天水围80%的公屋居民。

芳姐住的就是天水围北部的公屋。他们一家四口,每月1200的租金,住在约30平方米的公屋中。厕所不足1平方米,淋浴就在马桶上面。厨房也必须侧身进入,容不下第二个人。

**《一念无明》围绕了两个天水围家庭展开。下面这张剧照真实地反应了公屋的居住状况。那些公屋密密麻麻的小窗格里,住着香港最贫穷的一批人,其中很多和我一样,是从大陆嫁过来的北女。

天水围属于居住型的卫星城,私人楼宇比例太低,穷人聚居,只有少数餐饮、服务业可吸纳就业。不像其他区域,公屋走几步就是私人楼宇,里面居住着大量的中产阶层,至少可以做他们的家务助理。所属的元朗区人口稠密,提供的工作机会也有限,绝大部分天水围人都要出区工作。

2003年以后,天水围的交通状况稍有好转,不仅有巴士,还开通了轻铁和西铁。但是外出工作,还是路途遥远,费用昂贵。如前往港岛,往返接近100,去尖沙咀往返要30多,就算去葵青也要20左右。 很多南嫁的北女,来香港十多年,却从来没去过尖沙咀、中环,更没上过太平山顶看夜景,没去过张爱玲笔下的浅水湾。她们只能算是“天水围人”,而不是“香港人”。

就算他们外出工作,也只能找到保安,商场销售,餐厅侍应、洗碗工和清洁类的职位,每天工作时间长,收入也不会超过8-9千,甚至更少。而且这个月还有工作,下个月可能就没有了。但与其他区相比,他们往返工作场所的时间要多两个多小时。

因此,很多人都选择留在天水围不工作,靠领政府综合援助金生活。其中,陆港婚姻家庭数量众多,以致给本地人以错觉,北女南嫁就是冲着钱,冲着政府补助而来。激进分子把大陆人称为“蝗虫”,这也是原因之一。

芳姐的老公比她大18岁,如今已五十多,早年做建筑工人,身体劳损过大,干不了重活儿,天天在外跟一帮差不多情况的朋友赌马。家里只有芳姐一个劳力,却要养活四个人。做月嫂的时候,比较幸福,每个月有15万的收入。可惜她还要照顾两个孩子,不能做24小时工,有经验的24小时月嫂可以要价到3万。但月嫂的供应很多,天水围的师奶们很多都考了月嫂牌照。幸运的也就几个月接到一单,通常都是熟客介绍。其余时候,她去元朗给人做家务,因是散工,收入不定,最高峰时,她同时做了八份家庭助理的工作。每个月最多也没超过六七千。吃饭和交通已经占了收入的一半。所以如果在元朗工作,她都会骑自行车上下班,可以省一些交通费。

天水围的陆港婚姻,大多如她这般——老夫少妻。步入中老年的低技术男人饱受失业之苦,身处壮年的女人则一肩挑起生活大梁,终日马不停蹄工作,即使是时薪30多的临时工,也得咬牙苦撑。

芳姐有个女友,川妹子。在天水围一家餐厅工作,有些客人不怀好意,经常假装蹭到她的胸部或屁股。她只能哑忍着。因为如果她得罪了客人,不知道还能不能找到下一份工作。

她们有些在大陆虽然谈不上知识分子,至少受过教育,可来了香港,由于广东话不标准、又不懂英文,而受到歧视。有一位在大陆曾是小学教师的女子在香港竟然沦为了倒垃圾的工人。

但芳姐说,她这样的情况在天水围还算好的:“至少老公不会打我。我出来工作的时候,他还会帮忙看一下孩子。有些姐妹没办法,老公跑了,或者根本不管家里的事儿,只好把孩子独留家中,自己出来干活养家。”

芳姐说,香港本地人老骂她们懒,过来香港领综援。却不知是作为香港本地人的男人,先抛弃了整个家。

他们来大陆找媳妇时,夸大自身的条件。就像她老公,当年说自己日薪一千元,她和她的家人都以为他一个月能赚三万,每年就能有三四十万。那是多么滋润的日子。结果,嫁过来才知道,他说的没错,但是是散工。一年也没开工几天,只能拿综援。房子又小得可怜。甚至还有人嫁过来发现要与公婆同住窄小的公屋,还有的要住在用木板隔出来的房间。

因为现实与预期落差太大,夫妻经常争吵,男的自尊心受损,就会动手打人。

2004年灭门惨案之后,这13年间,政府和各非营利机构在天水围开设了24间家庭及儿童服务中心,15间青少年服务中心,13间社会保障及就业援助机构。

可在回归20年间,除了头十年,虐待配偶个案数量偶尔还能排第二以外,其他时候都是全港18区第一。2008年一年更高达787宗虐待配偶个案。最近连续九年,虐待配偶个案数量占全港18区之首。 这些仅仅是接受援助的家庭数据,不知道暗地里还有多少人在默默忍耐煎熬。

根据天水围“明爱家庭服务中心”提供的数据,内地妻子受虐待占其现时接受服务的一半,其中有一些受虐多年。她们也想离婚。可是离了婚,她们无处可去。他们中心有个案子,一个嫁来香港的女子,因为丈夫经常在餐桌前扇她耳光,如今她很难进食,一想到吃东西就想呕吐。

芳姐的邻居也是个湖南妹子,她前夫经常喝酒,一喝醉就打她和孩子。现在她屁股上还有一条三寸多的疤痕,是她前夫斩伤的。后来,警察颁发了禁止令,不允许她前夫踏足天水围。现在就剩她一个人养着两个孩子。

这些天,我们被北京文科高考状元的阶层固化论刷屏。如果大陆的年轻人在焦虑着阶层固化,那天水围的人们只能在绝望中接受 跨代贫穷 的现实。

天水围北部的贫穷家庭离婚率一直居高不下。女性离婚后,又要赚钱养家,又要照顾子女,难以兼顾,对子女教育难免疏忽。那些没有离婚的家庭,很多父亲形同虚设,甚至对妻子孩子经常使用暴力,孩子在如此环境下成长,价值观受到扭曲也是常事。就算正常的家庭,由于父母自身学历较低,无法调用社会资源和服务,也很难帮助子女成长。

大量研究证实,在贫穷家庭长大的青少年较高机率会出现身体及精神情况的问题。在天水围, 一个突出的表现在于“童党”的盛行。

这些孩子很多在家里也被父亲虐待、殴打或蹂躏。 上一代人的苦难和父权的坍塌,成为了天水围童党猖獗的直接诱因。 生活在压抑无助中的年轻人,长期缺乏监管和教导,白天在学校里无心向学,扰乱课堂,捉弄老师。放学后,在墙壁上涂鸦,宣泄内心的感受。更严重的偷窃、吸毒、打架斗殴,无所不为。 他们并不关心是否触犯法律,只有对主流社会的强烈反抗。

很多嫁过来香港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北女,离家那么多年也没有回大陆老家。因为她们不敢回去。家乡人以为她们嫁去香港做少奶奶享福,却不知,她们处于人间炼狱。她们抱着梦想而来,却在这个陌生的孤岛,遭受贫穷、家暴、子女成长不良等苦难。因此,她们在这里受了委屈,也无法寻求原生家庭的支援。

天水围与深圳南山区一衣带水,隔河相望。那些嫁过来的姐妹,不知她们每天看到窗外日新月异的大陆,心中该是如何的百感交集。 她们唯有咬紧牙关,用尽一切努力生存下去。

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这种大龄香港男士带着彩电冰箱去内地农村找媳妇儿的经济交易型婚姻将越来越少。而另一方面,回归20年来,随着中港两地交往越发频繁,很多内地人来港读书或工作,越来越多的香港人也去大陆出差淘金,正常交往型的陆港婚姻逐渐增多,将慢慢成为陆港婚姻的主流。 这批南嫁的北女也将成为历史,被人逐渐遗忘。她们的孩子们作为第二代香港人,将继续延续她们的故事,在贫穷的底层煎熬。

她们的悲剧是时代的错误,是政府资源的错配,是命运使然,更是个人选择的失败。 这一群北女,她们的背景相似、自我价值感都很低。她们选择了用青春去换取利益,就需要承担随之而来尊严的沦丧。她们来到新的社区却较少主动融入当地的文化,面对困难时自我封闭,不积极求助,把一切归咎于命运。

就算我们对她们的状况有了初步的了解, 却无法真正感受到她们身处其中的无奈与压迫。 我们能做的是放下对她们的偏见。失婚也好,失业也罢,多一句关心和理解,感恩现在拥有的一切,用微薄的力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好。

天水围的悲情,与香港的繁荣形成强烈的对比。随着制造业的全线迁移至大陆或东南亚,香港产业极其发展不均衡。除了高高在上的金融业和国际贸易以外,中层职位极其稀少。大学毕业生像韭菜一样每年一匝匝冒出来,市场上却没有这么多工作。 香港何尝不是更大的一个围城:边境线环住了年轻人的视野和脚步,陆港两地的彼此不熟悉,造成太多的误解。年轻人一日不跨出边境线,外出寻求机会和资源,一日就只能困守在这璀璨的东方明珠,渐渐往更低的阶层划去。

最后,让我们以香港歌手李克勤的《天水围城》结束这一段伤感的故事:

曲未完,泪已满面。

愿所有南嫁北女自强自惜,自尊自爱,在这熟悉的他乡,一路走下去。

《联合征文:我的香港记忆-写出你心中那个独特的香港》

新书试读: 新书连载《理财就是理生活》前言

艾玛新书《理财就是理生活》,淘宝、当当、京东有卖。

我只有一个女儿,属独生子女的父母亲,退休后要不要和子女住一起,这得视情况而定。

当初小外孙在我退休后两个月出生,我推掉了单位返骋,又因单位给退休人员一次出游报销差旅费的机会,也趁宝宝出生前我去 旅游 了一趟,历时四十五天,然后提前一个星期住到了女儿家。这之前都是她的公婆在照顾他们的生活。

因为女人生孩子比较敏感比较娇气,有时也爱矫情有情绪,我怕她婆婆难做怕婆婆为难,也怕婆媳之间因为月子产生矛盾,又因为只有这么个女儿,我主动承担了女儿生孩照顾月子等工作,公婆俩当然高兴,连说辛苦谢谢之类。不过月子里的鸡鸭鱼肉蛋都是公婆买好备足,差不多三四天就来送一次,我笑说你们是后勤补给站吧,哈哈……

后来出了月子我和女儿一起带了差不多半年她上班了,我也带顺手了,也舍不得小外孙了,就一直带到三岁多宝宝送幼儿园我才脱手。

和独生女儿家庭相处这三四年间,虽然是在女儿家,但各种酸甜苦辣咸吧,内心来说真可谓五味杂陈无以言说。

我庆幸自己不是婆婆,如果是,我内心会有无数的委屈和愤懑,有无数的未知矛盾在眼前。好在是自己女儿,高一声低一句,吵一嘴骂一下,翻个白眼气半天就过去了,自己养的知道什么德性怎样对付。

女儿婆家常说,当外公外婆的,帮带孩子是情份,不带是本份,要知道领情知道感恩。现在他们在女儿家照顾接送小外孙。

我和女儿常联系,对她教导最多的是:自己也是养儿子的,将来也是婆,要把婆婆当成妈,别让出钱又出力的公婆为难,你的情绪是家庭的睛雨表,你喜乐则家欢乐,知好歹知感恩……

亲家两口子是忠厚实在人,和女儿相处融洽,小家庭和睦和谐又快乐,庆幸一家大小都不是多事之人,所以我在外面很心安。

我姑娘在深圳安家15年了,有两个外孙,我是2010年退休的,自退休后,每年不是姑娘带着全家回湖北,就是我们抽空去深圳小住十天半月,最长的一次就是去年春节,因特殊原因和姑娘一家4口共同生活了近四个月的时间,所以就这个问题我来谈谈作为父母的一点看法,做父母的退休以后要不要跟随在外地的独生子女一起居住生活?

首先我介绍一下我和子女的一些基本情况,我们老两口退休后的收入和普通工薪阶层差不多,两人每月有七千左右的退休金,目前身体状况良好,只要有兴趣,我们在家都抢着做饭做家务,老头子也特别喜欢两个小外孙,高兴起来常常用满是胡子的老脸,把小外甥扎的嗷嗷叫,女婿老家是东北沈阳人,在深圳一家外资做高管,平常都是早出晚归,除了在市区有住房外,还专门在离市区半小时可达的惠州和长安买了两套房子,方便双方老人去深圳时有一个落脚的地方,当然,姑娘和女婿最希望的是咱们能长期住在她们身边,对双方来讲都有一个照应。这么多年了,我们之所以宁愿偶尔两头跑跑,没和他们一起居住生活,主要还是因为有以下几种原因和想法。

代沟和价值观让两代人在一起的生活都感到非常压抑

我个人16岁就离开了父母独立生活,从小就向往有一个自己独立的空间,在我的意识里,老一辈的很多行为和想法都与年轻人格格不入,等到孩子逐渐长大成人时,我常常换位思考,也许是基因遗传,子女们的行为和想法在很多方面和我们这代人有很大差异,首先是兴趣和爱好完全不同,和子女一起相处久了更多的是彼此的迁就,父母和子女分别拥有各自时代的标签,很难在一个空间里通过双方的理解来融合,就拿煮米饭来讲好了,最初我们在一起吃饭的时候,我考虑到孩子们年龄轻,米饭应该煮得稍硬一点,事实上我们还没老到牙口不行,平常也是这么煮饭,在这一点上刚好与孩子们同步,可孩子们不这么想,他们认为我们到了这个年龄,吃软一点是常态,会更 健康 一些,所以在煮饭时给我们提出要求要煮软一点,说是他们一家都喜欢吃软糯一些,当你明知道子女们的良苦用心,就像传说故事中,两个老夫妻一生都吃着自己不喜欢的蛋黄和蛋白一样,这种压抑是没法表达的。

在我看来,两块钱一斤的大米和十元一斤的大米没什么本质上的区别,菜市场三块钱一斤的蔬菜和配送的有机蔬菜只是概念不同,家里很多淘汰的用品和衣服扔掉是很可惜的,无缘无故在饭店吃一餐饭,花的钱够我们在家吃一个多礼拜,等等,方方面面就象当初我父母看不惯我一样,说多了们们不高兴,不说吧,我心里更难受。

隔代的孩子很难带,我们的教育方式和子女完全不一样

隔代亲在很多家庭非常普遍,我们家也一样,三代同堂享受天伦之乐,是我们经常和子女在一起小住的初衷,同时也希望在子女为事业奔波时提供一些帮助,如果用当初带自己女儿的模式那就大错特错了,我自己姊妹5个,用流行的话来讲,小时候是放养长大的,当初弟弟和小伙伴们打架满脸是血的跑回来,父亲只不过用盆冷水给他擦一下就算完,我当初带姑娘的,常常上夜班把她一个人锁在家里,轮到我带外孙又变了,这里给大家分享让我哭笑不得的两件小事。

大外孙十二岁了,上五年级,酷爱踢足球,他爸爸妈妈对他的学习和作业从来不过问,对孩子的时间管理很严格,孩子倒也争气,学习成绩总是在班上保持着前五的位置,去年还进入了市少年足球队,从这一点来讲我还是挺佩服他们的教育方法,但是,这熊孩子总是在家里也练习踢球,家里花盆,镜子,墙壁常常是搞得面目全非,他父母宁愿花半天时间来收拾房间,也不会在孩子玩的开心的时候去阻止,每每这个时候我只能看着,心疼那些损坏的物件,姑娘和孙子都不能说,得罪谁都不开心啊。

老二更不是省油的灯,这家伙今年才一岁多,每次只要不好好吃饭他妈妈立马就把餐具都撒了,晚上饿得哭天抹泪的叫我心里面那个疼啊,有一天,这货歪歪扭扭的拿着水彩笔就在墙上涂鸦,把好好的墙布画得乌七八糟,我正要上前阻拦时他妈妈一把拉着我,说别打断孩子的创作联想,宁可第二天再找装修工人来修补,让我哭笑不得。换作当初我带孩子,这顿胖揍还少得了啊。

子和女一起居住生活,小夫妻吵架时,是父母最尴尬的时候

相信只要和子女一起居住生活过的父母,免不了面对他们之间发生的小小磨擦,在我看来,这种夫妻之间的争吵是正常的,不正常的是长辈的处境很尴尬,每当这个时候你不可置身于事外,双方都没有对错之分,也许你不在的时候,他们之间更能把所有的积怨都释放出来,我唯一能说的是,你们再吵就是赶我走。

总结与建议:

子女们都有自己的朋友圈,长期和子女居住生活有殊多的不便,人老了渴望享受天伦之乐是人之常情,但这种快乐也会因代沟和价值观的不同大打折扣,故此,以我十多年和子女多次居住生活得出结论:

1、距离产生美,哪怕是自己的子女还是要保留适当的距离,当父母自已没有丧失生活自理能力时,尽可能的给孩子留有足够的空间,不要过早地介入他们的生活,少给他们添麻烦就是给他们最大的支持。

2、当子女需要帮助时尽可能提供自己最大的能力,帮他们做家务,带小孩义不容辞,但不能让他们产生依赖,适可而止,毕竟每一代人有每代人的责任和义务。

3、退休后离开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并不可取,长期介入子女的生活更不可取,实在生活不能自理时再说吧,真正有爱心的父母宁可住养老院,也不会给孩子们添加任何负担,我真是这么想的。

看到这里的朋友有没有同感?请在评论区把你的看法也分享一下?

做父母的退休以后要不要跟随外地的独生子女一起生活,我觉得我可以回答你。

我们结婚时公婆刚刚退休,那时候两家离着一百多公里,公婆在家养养花逛逛街,终于可以享受清闲的日子了。我们周末有空就回去,看看老公长大的地方,慢慢和公婆也熟悉起来。后来孩子出生,公婆主动放弃清闲的日子,来帮我带孩子。虽然之前相处的不错,但骤然生活在一起,还是有许多需要磨合的地方。也吵过嘴,但生活中的事说开了也就过去了。都说婆媳难相处,但儿媳的心也是肉长的。我始终感念他们对我们小辈的付出,帮我带孩子做饭,直到孩子小学毕业,他们才彻底解放了。现在我们住在同一个小区相邻的楼里,彼此不打扰又能彼此照应。他们又过起了养花种草的日子,等他们老了,我会承担起我的责任,就像他们当初照顾我一样。

所以退休了,如果孩子需要你的帮助,还是和孩子一起过吧!虽然刚开始都会不适应,但只要互相尊重,互相扶持,一定会处出感情。和孩子在一起一家人享受天伦之乐,总比老两口孤零零到老好。

我的表姐在一个小城生活。她只有一个女儿。她女儿大学毕业后在大城市工作。她给我表姐说:“你们以后肯定要跟着我,现在你出首付,我贷款买一套房子,你们住。”

妈妈说“你咋办?”

女儿说:“我以后找个有房的男朋友结婚就好了。”

我表姐交了首付,房子买下了。她女儿每月还房贷。我表姐准备把自己现在居住的房子卖了,和老伴一起随女儿到她居住的城市生活。

凭心而论,独身子女的父母还是想住的离孩子近些,毕竟只有一个孩子。但他们又不想和孩子住在一起。做父母的和孩子一样都喜欢独立。问题来了。

不想和孩子住在一起,就得需要两套房子。独生女的家庭。像我表姐那样,不用背负为女儿买房的压力,只需付给首付,自己住房的事就解决了。将来找个有房子的男朋友,女儿的住房子由男朋友和他的父母承担。两套房子解决了。

独生子的家庭呢?父母工薪阶层,一辈子能挣多少钱?为儿子买房付个首付,贷款由儿子还,就已经不错了。哪里还有钱为自己买套房,第二套房子的首付都没有。儿子已经有一套房的房贷要还,哪里还背得起二套房的房贷。

所以,不是独身子女父母要不要跟随在外地的子女一起生活的问题,而是能不能的问题。

一般来说,对于工薪阶层而言,独生女的家庭,父母孩子到外地去的可能性大。

那些不想一起住,又买不起二套房的独生子女父母是无法跟随孩子到外地去的。

我来谈一谈我的经历和未来的养老计划。我是50后,有一个儿子,目前在上海工作。

我和老婆在上海已经是第七个年头了,去年老婆回老家上班去了(主要是想多赚些钱养老),有一个孙女,今年上一年级。

目前我家有三套房,一套在上海,二套在老家。上海的房还有些房贷,可在儿子,媳妇的能力内,不用我们操心。

曾经也讨论过要不要二胎,我们表态,你们想要二胎,我们老二口没精力给你们照顾,随后就取消了生二胎的想法。

我们的亲家因为比较远,经济条件等因素,因此儿子在上海买房,照顾孙女等主要是我们负责。

我们的养老计划是:

1老了不可能和儿子,媳妇住在一起,他们也没有时间精力照顾我们,长期住在一起肯定有矛盾,不要到矛盾爆发了,就没有了退路。

2到孙女上二年级我就准备回老家开始我们自己的生活,届时我们65岁了,目前身体状况还好,估计还有个十年活动期,一年内出远门一到二次,周边 旅游 随时可以,有一辆15万左右的车,大概可以再开个十年左右。期间想孙女了就来上海看看(我老家距上海就100公里)

3从75岁到85岁,我称之为弱活动期,如果身体允许,还可以在周边走走看看,那就看个人的造化。

4从85岁开始,那就是黄昏期,有太多不可预测的事情,这里不再详说。

为了能实现自己的计划,我们做了一些准备。首先确定养老方式。我们目前的养老一般有和孩子在一起养老;到养老院养老;居家养老等。经过反复考虑我们选择居家养老。

其次,居家养老得有一个家啊,所以在三年前我就把老家六楼107平的房置换成了120平电梯房,贴了50万,今年开始装修,预计得40万左右,这样就能保证有一个温馨的家。

第三准备养老金,目前我们夫妻退休工资一年十万左右,积蓄加一套房变现有一百五十万左右,这样就可以保证85岁以后的生活。

以上是我的一些想法,不知可否?欢迎大家来一起讨论。

题主出的题有二个要素:

一、退休以后;

二、独生子女。

独生子女现象是中国特定年代国策形成的特定 社会 现象,据说: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未开始的计划生育至今已产生了17亿多的独生子女。而随之后来独生子女这一代又出现了大学生不包分配和国企改革4000多万职工下岗,这意味着老的、少的都必须自谋出路于是便出现了“孔雀东南飞”和“下岗再就业”的时代大变局。现在,当时的独生子女已是中年,在家中要承上启下,在 社会 要顶天立地!而老少两代又大都分开两地,于是便有了沿海发达地区尤其是“珠三角”“长三角”等地根据实际情况出台的退休父母异地投靠子女的户籍政策……

中国是有5000年传统文化的国度,所以亲情在 社会 结构中又显的尤其重要。有句话不是这么说吗:孩子再大在父母的眼中都还是孩子!这就说明了在中国为人父母者为孩子永远有操不完的心。有一则公益广告可能大家都很熟悉:一位母亲望着奔跑的孩子心中说“等你长大了我就放心了”;孩子长大后母亲已鬓发斑白可她又面对孙子重复着“等你长大了我就放心了”。它告诉我们:做父母的只要还活着就永远会将自己的全部身心倾注在儿子、孙子、曾孙们的生活之中!所以,大部份的独生子女父母都会选择向儿女所工作、生活的地方靠拢。

当然,在自己身体还行还能奉献余热的时候大可以在儿女需要有人照料下一代的关键时刻“充当贴心保姆”或买莱、做饭、洗衣、打扫卫生的“免费钟点工”……但要本着邦忙不添乱的出发点,毕竟我们与儿女们生长的环境不同、接受的教育不同、思维的方式不同、考虑的问题不同……太多的不同注定了二代人“不在一个频率”上不可能演奏出皆大欢喜的和谐乐章。所以一定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要清醒的认识到孩子已经长大,他们有独立的人格、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为人处世的方式……越趄代疱是二代人相处时最大的忌讳,千万不要因为自认为是为他们好的一厢情愿而闹的背道而驰、互不愉快!

我认为,作为独生子女的父母退休后向儿女靠拢是必须的!因为这时候的我们已离开工作岗位正是一身轻的年龄段,而儿女们既要面临工作压力、住房压力、哺育下一代的压力等等,这正是我们趁着身体还行助他们一臂之力为他们适当减轻负担的时候同时还能享受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但靠拢并不等于“依靠”,如条件许可便在靠近他们的地方购置自己的住房以保证彼此都有各自独立的空间以防止“舌头与牙齿”咬伤的事情发生。再说,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正一天天的老去,总有一天会有需要助力的时候,试问:除了子女我们还能靠谁?

最后恭祝大家合家团聚、幸福安康

跟大家讲讲我自己亲身经历的两件事情!

当父母退休后是否跟子女一起住,这条信息包含了2个点,一个是退休后另外一个是一起住!

那么在这两种前提条件下,我来表达一下我的个人观点:

案例①:

我姨妈就是退休职工,家里就只有我姐姐一个姑娘,我姨夫在我姐4岁的时候就去世了,她结婚后有了小娃她妈就帮她带孩子,现在老大读6年级,老二读小班!他们现在依然住在一起,早晚接送孩子,帮忙做做家务,其实挺好的!一家老小周末一起出去来个短途 旅游 ,其乐融融!作为老师享受了天伦之乐。作为年轻人,父母在身边,不用挂着老人身体问体,生活在一起,样样都放心!

所以我认为父母退休后还是应该跟子女在一起生活!

案例二:

因为我是农村孩子,爸妈是农民工!他们从我很小的时候就外出打工,每年只有过年的那几天才能一家人团聚。经过爸妈多年的努力,现在家庭条件好转很多,我和弟弟也已长大成人!

我于2016年11月结婚,2017年12月底怀孕,2018年9月30号小宝宝出生。

亲妈是8月底来我家照顾我,陪我来单位住的,照顾我的生活起居!宝宝满月的时候我爸也来一起照顾小宝!美好的生活开始了。

小宝4个月的时候,我爸爸检查出生病了———食道癌!犹如一道晴天霹雳,所有人都陷入悲痛中!然后我们开始了漫长的求医路,连转于老家与医院之间———放化疗———手术!术后伤口没有愈合,我和小弟倾尽所有积蓄给老爸看病,老天爷终于看见了我们的孝心,感动了上天,术后2个月伤口愈合了!最终可以回家休养了!

现在我上班了,一切恢复了正常!因为疫情的原因爸妈被隔在湖北老家不能出省。最近疫情缓解,把爸妈接到身边来一起过日子,其实感觉挺幸福的!

父母的前半生为我们辛苦操劳,后半生应该享受“子孝媳贤,儿孙满堂”的生活!老人不是我们的负担,不是我们需要帮助时候的“保姆”,用完就抛弃的对象!

我是中国的第一代留守儿童,内心一直有缺失———一童年缺少父母的陪伴!所以将心比心,我很能理解老人年纪大了,也希望有子女的陪伴!

如果我们能用对待养孩子的心,分一半给父母,那么父母的晚年生活会很幸福!

这是我的亲身感受,纯属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我的观点是:只有一个孩子,必须跟着孩子去呀。但是,尽可量不能在一个屋檐下生活。在一起过日子,哪有舌头不碰牙的。自己的儿子女儿,说什么都不会太在意,但毕竟还有儿媳妇和女婿呢。

我这几年在给女儿看孩子,女儿工作的地方,离我们家挺远的。我要抛家舍业去到她家看孩子。我发现生活在一起,还是有许多弊病的。例如生活习惯不同,我喜欢早睡早起,晚上8点左右就困了,早晨四五点钟就没有睡意了。而女儿和女婿呢,他们喜欢晚睡晚起。特别是单位里的一些工作,有时还要带回来完成,常常我一觉醒来,十一二点了,人家还在敲键盘。而早晨我做好了饭,人家还在睡觉,有时候饭菜都凉了,还没起床。我还怕打扰人家,早晨做饭还得悄悄的,怕弄出声了。

在吃的方面,我们的习惯更不一样。我就喜欢买菜,回家自己炒,自己炖。我感觉这样吃的 健康 ,还经济。而女儿女婿呢,经常喜欢点外卖,上饭店。我很看不惯。刚开始,还跟他们说这样不好。外卖吃多了,会影响身体 健康 。外面那东西是好吃,但是加工时都是重盐重油。但人家基本不听。我也就不说了,我知道说多了人家就是不吱声心里可能也烦。

住在一起,还有一点不好。在儿媳妇儿和姑爷儿面前。穿衣服都要注意。感觉很不随便。就像现在夏天热的要命。如果在自己家里,可以穿得很凉爽,随时洗个澡。而在女儿儿子家能吗?

如果我们必须看孩子,那只能将就一点。不看孩子了 ,还是希望自己能有个窝,离他们比较近最好了 ,可以相互照应 。在能自理的情况下,不要和他们住在一个屋檐下。

人间悲欢事,不由己做主。风光的表像之外也隐藏几多的无助和无奈!

做父母的退休以后要不要和儿女一起住受多个因素所决定,不是自己说了算,也不是自己的儿子(或女儿)说了算。

同单位老师湖南的儿子娶了宁夏的回民儿媳在邻近的广西工作,初次回家,做公婆的重新购置炊具单独为儿媳做回民饮食。但儿媳还不满意,在除夕前一天回到工作地去了,从此再未来过。奇葩的是,孙子也不让爷爷奶奶接近。这个国庆节该老师夫妻自驾去贵州玩,十月二号病发脑梗,还得请同事接回。现躺医院拒绝儿子回来看他。

邻居儿子儿媳都是名校毕业,在成都都有光鲜的事业,婚前都购了各自的房子,婚后儿子单位又集资了福利房。尽管儿媳是东北人,也是独生。由于双方都是事业狂,一个女儿都分开带,晚上陪睡一、二、三由爸,四、五、六由妈,周日轮流来。白天陪玩爷爷奶奶和外公姥姥按月来,买菜做饭那是泾渭分明,谁也不沾谁便宜。每次回到湖南说到生活现状,女邻居是满眼含泪,男邻居倒默不做声。

老婆已经退休,我还有三年。总的说儿媳善解人意,不满周岁的孙子乖巧可爱由外婆带在省会长沙父母身边。假期我回家乡县城的时间多,退休还准备翻修乡下老家的房子,那里离儿子二小时车程。现在我做他们的采购员运输队长,土鸡土鸭肉呀蛋的时鲜水果按时供给。但是一点,我只要 健康 ,退休生活自己做主。前几年长沙房价低时自己买了房,离儿子现住地不远,一旦身不由己了随他们安排。

我们跟着女儿在上海生活也快8年了,这8年,外孙子从出生到现在上小学一年级,一直是我们夫妇关照的,虽然辛苦了一些,但获得的快乐也是挺多的。这些年,我们还 旅游 了许多国内的城市、乡村,也出国 旅游 去了许多国家。我们亲家是上海人,女婿也是上海人,每年我们有两个月休假时间,上半年是五月一日到六月一日。下半年是十月一日到十一月一日。休假期间娃娃由亲家们来带。这两个月我们就用来 旅游 ,写了一百五十多篇 旅游 文章,拍了上百部 旅游 视频。一家人的生活、身体都得到了很好保障。我们在郊区买了100平方米的新房,休假和节假日我们就住我们的家,平时带娃娃就住女儿家,生活上关照他们多一些,孩子们也好安心工作,我们虽然不在外面工作,但减轻了孩子们的家庭工作负担,这种模式是不错的,每个周末,亲家和我们聚在一起,娃娃由他夫母带着上学习班,我们老的就负责中餐,两家老的轮着来,食物也十分的多样、花样,吃的也嗨嗨的。总之,我们还是很满意的。

01

昨天在公司吃午饭的时候,我的同事小A向我倒了一肚子的苦水。

上周六,她的婆婆在吃午饭的时候还好好的,但在睡醒午觉后,就突然像变了个人似的。

她满脸不高兴地对儿子和小A说:“小宝戒完奶后,我和你爸爸就回老家。”那意思是要把小宝一起带回老家。

小A说:“那大宝就没有人接送了。”

婆婆说:“早上你们自己送,晚上叫邻居帮忙接一下。”

还没等小两口反应过来,婆婆就出门去了,还重重地关了一下门。

小A说,一连两天,婆婆都是黑头黑脸,做家务时“乒乒乓乓”的,故意发出很大的响声,根本不知道她到底因为什么事生气。

小A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大宝今年四岁半,在还不到一岁时,就被公公、婆婆带回四川老家,直到三岁才带回深圳上幼儿园。

小儿子才十个月,上周五才决定戒的奶。

小宝出生后的几个月,由小A的妈妈带,五个月后,小A的妈妈要回去带孙子,才由公公、婆婆接的手。

但是,还不到半年的时间,公公、婆婆又想打道回府了。

小A说反正她不可能辞职专职带娃的,她也请不起保姆,所以只能看看老人会不会回心转意;如果不行,就说服她妈妈过来;再不行,就只有让公公、婆婆把小宝带回老家了。

02

小A的公公、婆婆在老家有一套宽敞、舒适的房子,老人的女儿住得近,老人每天晚上做好饭,女儿一家人每天去老人家吃完晚饭才回家。

老人不愿意留在小A家,一是因为小A的房子狭窄,而且在外地人生地不熟,没有亲戚朋友来往;二是心里牵挂一手带大的外孙女。如果把孙子带回老家,就可以一举多得,既减轻了儿子的负担,也能继续照顾女儿一家。

小A和老公都是工薪阶层,住的房子虽然买了下来,但至今仍有借款没有还清。若夫妻一方辞职专职带孩子,仅靠一个人的工资负担一家四口的开支和偿还欠款,则会比较困难。若请保姆,每月请人的费用就会占去小A工资的一大部分。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请老人来带小孩,不但可以把孩子留在身边,而且可以节省一笔开支。

但小A如果说服不了老人留在身边,就只得由老人把孩子带回老家。

03

现在有很多年轻的夫妇都会遇到与小A类似的情况,不管生育的是一胎还是二胎,做妈妈的不愿放弃工作专职带孩子,但老人愿意,或者没有好的居住重要条件留老人在身边,所以只能把孩子带回老家交给老人带。

小乙是位年轻的妈妈,儿子刚满周岁。

同事们都劝她,快些趁热打铁,一鼓作气,实现“三年抱两”的目标。

但她总是笑着摇头:“不敢生啊,现在一个都搞不定。”

小乙在深圳没有自己的房子,住在公司提供的公租房,老公上班远,每周只回家一次。

小乙的儿子出生后,婆婆从老家过来照看了一段时间,等到她休完产假,孩子断了奶,婆婆就把孩子带回老家了。

小乙虽然很想念儿子,经常回去看望儿子,但她有时却认为,儿子不在身边也挺好的,她不用操心,而且可以乘有时间好好学习,争取早日把注册会计师证考到手。

04

把刚断奶的孩子就扔给老人带回老家,看似无奈,但无疑也算是一个比较好的解决方法。

不过,这种做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是老人。

因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孩子的吃、喝、拉、撒、睡任务全部落在老人头上,老人要承担很大的责任,小心翼翼照顾着,生怕一不小心就磕着或碰着了孩子。

孩子吃得少了怕饿着,吃得多了怕撑着,哪一样都不好向子女交待。

最难平衡的是对孩子的教育,过于严厉了被嫌不疼孩子,过于疼爱了被责怪会把孩子宠坏。

老人年纪大了,毕竟精力有限,还要每天为孩子劳心劳力,时间长了,落了一身毛病不说,连心情也越来越郁闷了。

小A的婆婆就是典型的例子,她在带大宝的时候还是尽心尽职的,很少叫苦叫累,但到带二宝时明显感到老人不同以往,时常称自己腰酸腿疼,对孩子也越来越没有耐心。

其次是孩子的问题。

孩子除了对做妈妈的缺乏亲热外,还养成了一些不好的习惯,难于改正。

就拿小乙来说,她虽然经常趁周末回去看看儿子,但她已明显感到儿子对自己不亲近。

小A家的大宝则养成了一些坏习惯。在大宝刚从老家回来后,小A要改正大宝的一些坏毛病,跟他讲道理,大宝却振振有词地说:“奶奶说了,我这样子做才是对的。”

大宝最让人头疼的是拉大便的事,他总是要等到憋得不能再憋的时候,才跟大人说要拉便便,但每次都来不及脱裤子,他就直接拉到裤子上,即使在幼儿园也是一样。

小A每次看他的样子不对劲,问他是不是要拉便便,他都说“没有,没有”,过不到几分钟又拉裤子上。

小A打也打了,骂也骂了,但就是无法改变他的这个坏习惯。

04

幼小的孩子交给老人带,除了会养成一些不良习惯外,还会对孩子心理带来很多不良的影响,父母也会错失很多教育孩子的良机。

我的一位老乡黄姐,每次跟我说起她的女儿就唉声叹气的。

黄姐今年五十多岁,她有一个女儿一个儿子。

她在80年生下大女儿,因为嫌弃是个女儿,就想再生个儿子。

但是,当时计划生育非常严,而黄姐的丈夫是有单位的人,如果再生二胎,搞不好工作都保不住。

于是,黄姐在跟随丈夫到单位生活时,把大女儿留在了农村。

几年后,黄姐生下儿子,对外称说自己只有一个小孩。

因为黄姐是在农村生的女儿,所以并没有被单位识破。

可怜的女儿,留在农村跟外婆一起生活,小小年纪就学会了洗衣服,学会了自己照顾自己。

黄姐也曾带女儿回家,不过她教女儿叫他们“伯父、伯母”。

直到黄姐丈夫退休,女儿才改口叫他们为“爸爸、妈妈。”

女儿长大后,性格孤僻,对家人的态度非常冷漠。

女儿在二十多岁的时候,受骗于一位同单位的男人,怀孕三个月后才发现那男人是有妇之夫。

于是黄姐陪着女儿去做人流。

女儿不但没有表现出一点点的羞耻和难过,还对陪护她的母亲百般嫌弃,时常出言顶撞。

那段时间里,黄姐为此不知流了多少眼泪。

但黄姐似乎没有意识到是因为当年她的“狠心”对女儿造成的影响,反而一再抱怨女儿忘恩负义,说她当年省吃俭用,把钱都寄给女儿用,但女儿不但不知感恩,还责怪母亲只疼弟弟,女儿还因为恨弟弟,用香火把一张全家福相片中弟弟的头像烧出一个洞。

今年春节听黄姐说,她女儿正准备跟女婿离婚。

黄姐边抹眼泪边说:“她那个性格,一般人真的很难跟她相处,说话总是一副自以为是的样子,别人做的什么事她都嫌不好,这也挑剔那也挑剔,谁受得了?他们总是吵架,可怜我那的外孙,原来活泼开朗的,现在都变得不爱说话了……”

马克·沃林恩在《这不是你的错:海灵格家庭创伤疗愈之道》书中说过:若我们和母亲早年的关系受到破坏,恐惧感、缺失感、不信任感……这些都会成为我们的阻碍。

早期的分离带来的恐惧和焦虑会破坏我们现有的生活,让困难与不适应的处境感觉像灾难一般无法挽回。

与母亲早期的分离还会严重影响我们在亲密关系中的稳定感。

幼儿与母亲有过长时间分离的“心理阴影”,在早年间可能不易察觉,但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愈发明显。

小A的大宝和小乙的儿子可能年龄尚小,与母亲分离所带来的影响并不明显,如果能尽早修复,对他们的以后也不会产生影响。但黄姐和她的女儿,可能很难再建立起亲密关系,而早年母亲“抛弃”她所带来的恐惧和焦虑,可能也会伴随她一生,而黄姐的外孙,在性格上,日后在与他人的关系模式上,也可能做受到母亲的影响。

05

既然把不满周岁的孩子给老人带回老家存在这么多问题,那要如何解决呢?

首选当然是说服老人留在身边带孩子。

在怀孕之前,先做老人的思想工作,说服老人留在身边带孩子。

若两位老人都健在,就安排两位老人一同前来,不要让老夫妻两地分居,这样老人会更安心带孩子。

若家里住房太过狭窄,则考虑在家附近租一间房给老人住。

为了不让老人太过劳累,有条件的可以请钟点工做一些家务,减轻老人的任务。

若没有条件另外租房的,尽量多抽时间,主动分担家务活,避免老人太过劳累。

如果老人身体不好,或老人不愿意,那就考虑第二选择,那请保姆带小孩。

保姆的人选最好是通过熟人介绍,请个可靠、有经验的人。

虽然很多宝妈认为自己的工资不高,每月付给保姆后,自己等于白做了,但从长远来看,请保姆也就三、四年的时间,这期间看似为保姆挣工资了,但每月的五险一金仍是属于自己的,几年后,工作也能保得住。

如果请不来老人,请保姆也不放心,还有一个办法——把孩子送到可靠的人家中托管。

我有一位亲戚就是这样做,她每天早上把孩子送到阿姨家里,晚上下班再去把孩子接回家。那位阿姨因为要为家里人煮饭,不想到别人家做全职保姆,所以用了这种方法帮别人带小孩,从而赚取一笔收入。年轻的宝妈也可以找到这种条件的阿姨帮忙带孩子。

如果以上方法都不可行,那只有考虑辞掉工作,在家专职带孩子。

即使经济条件稍差,也可以通过合理安排,创造做全职妈妈的条件。

就拿小A来说,她家里所欠的外债都是向亲戚所借,可以向亲戚说明理由,暂缓还款。而她老公一人的工资足够一家四口的开支。

小A可以把孩子带到三岁后,再重新找份工作。

小乙暂时没有房贷的压力,而且只有一个孩子,她老公的工资也是足够开支的。

请老人带孩子,也并不比其中一个人辞职更省钱。

小两口虽然不用每月支付老人工资,但也不可能一点表示都没有,加上老人的伙食、每次回老家的往返交通费,加起来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年轻的妈妈们, 不管你用什么方法,都要避免与自己的幼小的孩子长时间分离,三岁之前的孩子,都尽量留在身边自己带。

如果你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生孩子,孩子生下来后,并没有条件陪着孩子慢慢长大,那么,建议你还是三思而后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93486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8
下一篇2023-11-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