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李幼斌版的《亮剑》,总是能让人热血沸腾。特别是李云龙一刀砍死黑云寨老二,更是让很多人都热泪盈眶。这热泪不是悲伤魏和尚魏大勇之死,也不是可怜那个老二一天八路都没当上就成了无头鬼,更不是担心李云龙会受到军纪处分,而是为李云龙血浓于水的战友情、袍泽谊所感动——这才是响当当的男子汉,这才是有血有肉的真英雄!
即使是赵刚,虽然作为政委不能公开表示对李云龙的支持,但是他内心是赞成李云龙的做法的。所以李云龙虽然被“降职”成了营长,但还是实际上的独立团当家人。赵刚明确告诉那个错叫李云龙“营长”而挨耳光的战士:“独立团只有一个李团长!”
即使是李云龙的上级,虽然按照“军法”降了李云龙的职,但是内心也是赞成李云龙的做法的,而且打在李云龙身上的“板子”也可以说是“高高举起轻轻落下”:降职而不调离,实际是让他继续负责独立团工作。而且按照李云龙做出的事情,不但是进攻“友军(黑云寨已经被孔捷孔二愣子收编)”,而且还“杀俘”,这两条,随便那一条都够枪毙李云龙的,即使不枪毙,扒军装那也是必然的。
《亮剑》中李云龙与楚云飞在赵庄恶战之后,李云龙咽不下这口气,命令部队回头继续进攻楚云飞,结果正好撞到了楚云飞的行军路线上,双方的建制都被打乱了,两个人各自率领着警卫排相遇在了村口,都身负重伤,李云龙的老搭档赵刚听闻之后,哭的是昏天黑地。
最后终于将李云龙给唤醒了,野司的一二三号首长都来看望过李云龙,询问病情的电话也是没有间断过,而老伙计赵刚更是直接找到了医院的罗主任,想要让他帮助照顾李云龙,结果发现罗主任帮别人牵线搭桥,做起了媒人,赵刚当时还严厉的批评了罗主任。
结果没过多久自己的老伙计李云龙打电话跟他说自己看上了田雨,赵刚不怒反喜,帮助李云龙出谋划策,这是为什么呢,首先就是想找个人照顾李云龙,自从秀芹走了之后李云龙就一直没有机会和时间再找个老婆,赵刚自然希望自己的老战友可以有个知冷知热的人照顾。
其次就是李云龙是自由恋爱,跟罗主任那种带点强迫性的包办不同,李云龙是个大老粗没有什么文化,当时与秀芹结婚还是秀芹主动提出来的,难得有个他喜欢的,他愿意追的人,赵刚自然是不敢藏私,将自己能想到的方法都教给了李云龙,让李云龙拿去追田雨。
因为秀芹是打鬼子的时候牺牲的,是李云龙心中的一块心结,所以赵刚也不愿对李云龙过多的提起,怕刺痛到李云龙的那根神经,但是现在李云龙自己主动提出来,赵政委自然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最后李云龙发动总攻拿下了田雨,之后给赵刚介绍了田雨的同学冯楠。
在《亮剑》中有一些细节,当时看的时候并不懂。直到后来仔细分析才发现妙处所在。比如说魏和尚将土墙一脚踢倒,为李云龙挣足了面子,为何赵刚却要批评魏和尚呢?当时看的时候感觉赵刚好不近人情,甚至有些讨厌。才知道赵刚此举大有深意。
孔捷吃惊,丁伟没反应,是因为丁伟比孔捷更了解李云龙。1942年华北日军大“扫荡”之后不久,李、丁、孔三人曾在独立团驻地有过一次短暂的会面,谈话期间丁伟提到李云龙当兵时发生的种种奇闻轶事,说明丁与李很有可能是同班战友,至少也是同期入伍的新兵。而孔捷对李云龙的熟悉程度,肯定比不上丁伟。因为早在李家坡战斗期间,独立团起初没有争得主攻任务,为此,三位团领导李云龙、赵刚、孔捷彼此之间发生激烈争吵,李云龙曾用一句很有力量的话语训斥孔捷:“你小子给我闭嘴!当年老子是怎么教你打枪的?”这句话当场使孔捷张口结舌。由此可见,孔捷的入伍时间比李云龙晚,在李、丁二人面前,只能算是个新兵。
此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丁伟与李云龙一样,都是喜欢不走寻常路的人。俩人在四处化缘、招兵买马这方面都颇有建树,李云龙一贯打完仗贴封条抢战利品,丁伟对此极为赞许,想必这种事他在辽沈战场上肯定没少干。而且俩人会时不时地违反政策和纪律,干出一些出格的事,比如李云龙战场抗命、斩杀投降土匪,丁伟私自开烧锅酿酒赚钱等等。由于李、丁二人在性格、作风等方面具有诸多共同点,彼此熟悉对方的套路,所以,当听到李云龙扩充兵力达到8个营时,丁伟不会感到任何意外。
相反,孔捷的行事风格与李、丁二人完全不同,或者说,他与李、丁二人根本就不是一路人,当然就会对李云龙的扩军业绩感到不解和吃惊。因为孔捷是服从领导、遵守纪律的模范,根本不会想到像李云龙那样采用“邪门歪道”的方法扩军备战。
大家好,我是雪上长留马行处。
《亮剑》是一部以八路军抗日为题材拍摄的电视连续剧,李云龙是该片创作的一个英雄人物,他是129师386旅新1团团长,李云龙自称有8个营的兵力,他到底是吹牛呢?还是真实的呢?这里我给大家分析一下。
部队按照常规编制是三三制,即一个军三个师,一个师三个团,一个团三个营,一个营三个连,从这个角度来讲,显然,李云龙是在吹牛。但我们不能静态地看问题,要放在当时的特殊环境来看,当时是国共合作抗日时期,红军接受了国民党的整编,由此八路军诞生,李云龙所在的师就是八路军三个师,即115师、120师、129师中的一个,每个师下辖2个旅,每个旅下辖二个团,算来,八路军只有12个团,国民党一方面是要利用***军队共同抗日,另一方面也想限制其发展壮大。
为了打破国民党的限制,不断壮大革命武装,党中央发布了扩军的指示,任何部队都可以自行招兵,一个战士能招7个人,战士就可以当班长,一个班能招四个班的战士,班长就可以当排长,一个排能招三个排的战士,排长就可以当连长,以此类推,八路军的队伍不断壮大,直到1940年八路军发动对日“百团大战”时,八路军已具有了一百个团以上的兵力。
李云龙说此话时,正是“百团大战”的前夕,上级给予团的编制指标还没有下来,如果一旦下来,李云龙团部就该有新的团长产生了,如果不是为了不刺激国民党,此时李云龙起码也可以升任旅长的,李云龙直到解放战争才当上师长,解放后任军长。所以,李云龙与孙捷、丁伟摆“龙门阵”时说,当时自己一个团有8个营兵力,绝对不是在吹牛皮,凭李云龙的本事,发展到8个营,他是完全有能力做到了。
谢谢阅读
一
在晋西北铁三角聚会的时候,李云龙毫不客气的说,自己有八个营的兵力。当时孔捷说我的个天哪,丁伟却没有任何意外的反应。
自从百团大战后,日本华北派遣军就对八路军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扫荡。由于八路军扩军的速度太快,训练跟不上,装备更差,两个人配不上一枝枪。这次扫荡,让2/3的八路军战士不见了。
再加上重庆蒋介石政府停止给八路军三个师发放军费和后勤补给,八路军就以连排为单位,化整为零,进入敌后,长期埋伏,继续力量。
李云龙要求自己的部队不管在什么时候都要做一群狼,要敢于向日伪军抢夺武器,并不断发展壮大自己。
二
就这样李云龙的三个营都没有闲着,今天东边打一张,明天西边打一仗,硬生生从日伪军手中抢到了很多装备。差不多每个连都有六七百人,李云龙的部下就有了5000多人。
丁伟的新一团是从李云龙手中接过来的,本来也是一个没有什么战斗力的非主力团。当时386旅的独立团是7711团和772团。李云龙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把部队的装备换了一茬。因此在苍云岭头一战中敢于和坂田联队面对面较量,从正面突出重围。
丁伟也是一个脑子非常灵活的家伙,他接过李云龙的新一团,应该也没有闲着。部队扩军的速度也不会慢,毕竟有李云龙打下的好底子。他手下的部队不会比李云龙少,因此他不会给李云龙有八个营感到惊奇。
孔捷的部队是新二团,也就是说是新组建的部队。各方面装备应该都比较差,所以在日军扫荡后伤亡最大。恢复起来也就比较慢,发展的速度肯定和李云龙有差距,所以他才会对李云龙有八个营感到非常惊讶。
三
抗战爆发后,红军被蒋介石改编为三个师3万多人。但八路军扩军的速度非常快,当然扩出来的军队都是非正式编制,重庆政府不会发给他们军费。
到了1940年,八路军就发展到100多个师,40多万人。到了1945年抗战结束时,***的武装发展到100多万正规军、200万民兵,根据地拥有一个多亿的人口。
通过以上分析对比,我们就明白了八路军扩军的速度到底有多快。因此我们可以说,电视剧中李云龙扩军的速度并不算特别夸张,基本上接近事实。
孔捷是比较憨厚正直的汉子,在做事灵活性上,他不如李云龙和丁伟,因此他的军队就会发展的比较慢。像李云龙和丁伟这样的刺头,就算没有大的战争,他们也不会闲着。总会找一些仗打一下,从日本人那里搞一些武器来扩大自己。
少时读抗战史,曾经对此有过不解,因为1944年以后日军的兵力数字反而大幅提高,到1945年初已经达到600多万的峰值,怎么反而在华北就走了下坡路,让“李云龙们”壮大得一塌糊涂呢?读懂李云龙所部的兵力变化,不妨从宏观角度看微观事件,1942年华北方面军司令冈村宁次进行残酷的大扫荡之后,八路军总兵力一度从40万人下降到不足30万人,抗日根据地进入最艰苦的时期。
然而到了1945年初抗日战争进入大反攻阶段时,八路军的总兵力已经达到91万人,正如《亮剑》里孔捷惊讶于独立团的发展:“部队扩充了近三倍”!这个数字不是编的,其实就是准确代表着这一变化,那么,仅仅两年时间里,战略形势变化为何如此之大呢?
“主力部队地方化”的正确发展思路
1942年以后,为适应新的华北敌后战争形势,第129师实行主力部队地方化的方针,将一部分主力部队分期分批与各抗日根据地军分区合并,实行分兵发展。比如新编第9旅与冀南军区第五军分区机关合并;新编第11、新10旅与太行军区第1、第2、第3军分区,“李云龙团”所在的第386旅与太岳军区合兵等等。各部队大力组织游击集团对敌作战,张大彪一营的战斗方式和队伍能够发展到2000多人,诠释了这一战法的正确性。
日寇华北方面军已经被抽断了脊梁骨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参加华北会战的都是日军老牌常备师团,比如第5、第6、第10、第14、第20等师团,战斗力非常强悍。华北大部沦陷后,日军大本营调走了绝大部分老牌师团,另以新组建的一批警备师团和独立混成旅团充当占领军的角色。
鉴于双方综合国力和军队战斗力的巨大差距,日军的二流师团、混成旅团仍然对八路军构成质量优势,并且此时华北日军仍然保留着第14、第27等几个精锐师团,然而到了1944年,这几个重装备师团要么调往太平洋战场送死,要么南调参加“一号作战”。诺大的华北,日军虽空有三个军的番号,却只剩下第110、第114(重建)、第115(新建)、第118(新建)、第47师团(新建)。
以及一堆拼凑的独立警备队和混成旅团,部队数量和质量严重缩水,连三流都算不上了,只能取战略守势了。
日军“拆东墙补西墙”发动豫湘桂战役
1944年,侵华日军(不计入关东军和台湾军)还有25个师团,为了打通所谓“大陆交通线”进行的豫湘桂战役,日寇纠集了19个师团50万人,仅在河南段战场,冈村宁次就动用了第12军的8个师团和一个混成旅团。除了从关东军和本土临时调来的部队之外,华北地区稍有战斗力的部队也被抽调一空,日本人在华北沦陷区不得不全线收缩,八路军进入第二次大发展时期。
而豫湘桂战役出惨败,也使重庆政府的声望和军事实力遭受严重打击,中央军势力几乎被完全扫出华北平原,对八路军进行的摩擦、挤压大大减小,晋绥军更是龟缩一隅,客观上使八路军的压力骤轻。以《亮剑》独立团为代表的八路军各部,通过分兵发展和战略反攻,部队实力恢复和扩充较快。
独立团不大可能一直保留八个营的编制
从1944年下半年开始,《亮剑》独立团所在的八路军第129师为贯彻“扩大解放区,缩小沦陷区”的战略思想,开展进行大规模的反攻作战,当年收复县城28座,次年春再收复县城59座,从日伪军手中解放了大片国土,使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边四个根据地连成一片。解放区面积达18万平方公里人口达2400余万,129师所属部队发展到近30万人,是1937年东渡黄河(9000余人)时的30倍。
在上述部队中,第129师早已不再仅仅下辖第385和第386两个旅,而是成立了若干“新编旅”(番号已经发展到新11旅),各旅下面则成立了几十个自拟番号的基干团,比如386旅下辖的第772团,第20团和第21团,后面两个明显不是重庆军政部给的番号。
所以独立团壮大到7000人的事件是成立的,但不会编成什么八个营全部隶属于独立团,一定得抽出部分人马去组建新的团级部队,否则129师那十几个旅和几十个团怎么来的呢?
李云龙叫嚣肯定是有资本的,但是这家底他不可能全部留下,而丁伟和孔捷的部队在这样的大形势下肯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从表情包上看,聪明的丁伟其新一团兵力比李云龙少不到哪里去,淡定如斯。
孔捷就明显不成,所以一脸的惊讶。
当李大脑袋在孔捷和丁伟面前吹嘘自己有八个营七千人的时候,那是一九四四年。而在亮剑刚开始的时候,老李已经是主力团团长了,经过几年的发展,到抗战结束之前的一年,老李才只有八个营,只能说他这个发展速度有点拖后腿了。
虽然有八个营,但是如果除去团部直属的警卫连,特务连,工兵连,炮兵连,通讯连,卫生队之类的技术部队,剩下的战斗人员,最多也就是六个营,两个步兵团的规模。要是1939年的一个团,到1944年才发展到两个团,解放战争就没法打了。
来看看八路军的发展情况。1937年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全军三个师六个旅,十二个团,总共五万人。而到亮剑开始时的1939年,八路军全部兵力的数字是多少呢?四十万人。到抗战结束的时候,新四军和八路军的兵力总计120万人,这就等于说,从1939年到1945年,八路军的兵力增加了三倍。
这意味着什么呢?这就意味着,一个1939年的主力团,必须要把自己的兵力扩张三倍,这才算是完成基本任务。因为这是平均数字,连这个指标都达不到的人,就是没有完成任务。而老李这时候才完成了两个团的任务,距离达到八路军的平均水平,还差一个团。
老李所在的是一二九师,抗战爆发后上前线的时候,全师兵力大约一万五千人左右,而到抗战结束的时候,不算徐帅在山东拉起来的队伍,就算算陈锡联,陈再道,杨勇,王新亭,秦基伟,陈赓这些人的纵队,合计兵力大约二十万人。
其中,1939年的时候,秦基伟的职务级别实际上就相当于团长。不过,这时候秦基伟的团还是一千多人的小团,不是两三千人那种主力团。到1945年的时候,秦基伟的职务是二级军区司令,实际上兵力相当于一个三个团的纵队,兵力大约一万多人。到解放战争初期,秦基伟也还只能说自己是陈赓的四纵小兄弟。
而李大脑袋在剧中的上级,也就是三八六旅旅长陈赓,这时候已经是二级军区的司令员,到抗战结束,解放战争办法的时候,整个四纵兵力大约四万人,是中野各部队中兵力最多的部队,因此才被军委明令留下来当做军委的战略预备队。要是他手下的团长都和李大脑袋是一个水平,一个发展速度,让旅长的脸往哪儿搁?
至于说孔捷表现得十分惊讶,而丁伟表现得比较淡定,这只能说孔二愣子确实是太老实了,但在这次吹牛之后,孔二愣子也赶紧开始跑马圈地,招兵买马,大肆扩张队伍了,所以才要强行收编黑云寨的谢宝庆,并且给了一个独立大队的番号,实际上也就是一个独立营。
不过,在集结队伍围攻平安县城之前,老李其实也不清楚自己到底有多少兵力,集合起来一清点,才发现自己已经有近万人的部队了。而这时候老孔和丁伟都还没有把部队集合起来,还在分散游击的状态,所以老孔可能也不清楚自己的新二团这时候到底有多少人。大概率是要到他集合起来以后才会发现,他的部队人数也不比老李少多少。
李云龙叫嚣自己有8个营七千多人马的时候,已经是1944年初。我们来看看在 历史 上,此时八路军的真实实力如何。
1937年,红军接受国军改编时,蒋介石只给了三个丙种师的编制:三师六旅十二团。再加上八路军给每个师扩编的教导团/独立团,加上八路军总部直属的特务团,共计16个团,四万多人。
等到1940年百团大战时,八路军已经拥有105个团,40万人!这才三年时间,八路军扩军十倍!
等到1942年,八路军经历了日军发动的5次“治安强化运动”。抗日根据地的面积缩小1/6,人口减少1/3。但是,依然拥有30万部队。
而到1944年5月时,八路军已经建立面积达246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亿的抗日根据地。八路军人数也有成倍增长。而且,抗战局势开始好转,八路军在这一年对日伪军发动局部反攻。
按照八路军这个发展标准李云龙的扩军行动,很符合实际。李云龙本来是772团3营营长,1937年底升任386旅新一团团长。1940年,接手孔捷的独立团,出任独立团团长。1942年是独立团发展最困难时期,反扫荡时独立团伤亡过半,二营长沈泉,三营长王志强,骑兵连长孙德胜都牺牲。
等到1943年开始,李云龙开始分兵,让部队充分发挥自己能动性,去“搞副业”。用李云龙的话说,赔本的买卖咱不干,只要能捞油水,你们随便来!
趁着日军华北兵力空虚,李云龙部充分发挥游击战特长,化整为零,四处出击。八路军打鬼子,老百姓就全力支持,就会踊跃参加八路军。所以,不到一年时间,独立团拉出来小一万人马!
要不是李云龙为了救老婆打平安县城,自己都不知道现在手下有这么多士兵。平安格勒战役之后,李云龙直接将部队扩编为八个营。
其实,八路军扩编快还有一个原因。八路军士兵不是每人都有枪,揣上六颗手榴弹就敢上前线打仗。等到1944年时,依然有一小半八路军士兵没有枪。
最后,回归正题。丁伟不吃惊,那是因为丁伟跟李云龙一样脑子聪明。他肯定也在抓住时机,扩编部队。而且,丁伟领导的新一团本来就是李云龙带出来的。他又和李云龙是老战友,知道李云龙的实力。
并且,在知道是李云龙打平安县城时,他也应该能猜到李云龙有不少兵力。所以,丁伟不吃惊。
孔捷吃惊是因为他资历比李云龙浅,还是李云龙教他放的枪。他的能力也不如李云龙和丁伟。
从孔捷后来收编黑云寨的事就能看出两个问题:第一,孔捷看老战友的部队扩编了,自己也急了。第二,孔捷眼光不行,能力不行,竟然想收编土匪!真是不挑不拣啊!
(文/勇战王聊 历史 )
李云龙打仗勇猛,智勇双全,经常打大胜仗,所以无论群众参军、无论是士兵,都喜欢当他的兵,感觉在他的团打仗痛快。所以是士兵越来越多,实际兵力比一个加强团还多。另一方面李云龙也是变相说明自己在军中的威望。同时说明在队伍中一名“将”的重要性。
李云龙有一个臭毛病就是爱炫耀,李云龙将一个团和楚云飞进行对峙,结果集结在一起发现自己有八个营,于是臭屁的给跟孔捷和丁伟进行炫耀。
在炫耀这个事件发生的时间大概是抗日战争结束前夕,国民党只是授予了***八路军和新四军两个番号,在抗日战争的过程中,中国***吸收很多有志人士参加八路军和新四军。正如楚云飞说的***拉队伍的能力简直可怕。
老李爱炫耀李云龙团最初的正编大体也就1000出头,分兵后各营迅速扩编,只能再分解组建新营,每个营都拥有武工队,县大队,区小队等下属的编制,其中抽调主力编制形成新编连,每个营拥有七八百兵力是可能的,算上团属通讯连、警卫连、骑兵连、炮兵连、侦查连、卫生队。
所以当时,通过这种打散重组的方法,利用骨干力量然后广泛发动群众的方法,这样慢慢地就将队伍发展起来了,当时李云龙得知自己有这么多队伍自己也吓一跳,不过后来遇到这铁三角商讨军情,李云龙当然是要逮住这个机会炫耀一番。不过,至于炫耀后为什么孔捷表现和丁伟表现不一样的原因是: 孔捷是一个直肠子的有什么表达什么,所以会表现出来,当时各自的部队都是打散了,团内联系都是通讯兵,那还是在要紧的情况下才联系。所以撒出去就是独立的,然后他们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有多少部队,李云龙都有这么多部队了,他们差不了多少。
《亮剑》可以说是最优秀的一部抗日电视剧,可不是那些抗日神剧可以比拟的,因为细节几乎是真是展现。
先带着这么一个问题,从八路军整编建军到解放军整编建军的人数方面数量级数的增长是如何实现的。这个问题今后若干代人大约都不能确知。从结果推测,这个数量级的增长是八路军和新四军在团这级建制上严重超编才得以实现。
题主的问题我认为从根本上看是营一级的建制管理权归属到什么八路军的哪一个层级。即建立一个营需要哪一级部门同意或向哪一级部门报备。按小说或电视剧里的情节推测至少是旅一级,放到师一级也正常。这就是另外两个团长的态度的关键。
按风气丁伟和孔杰肯定也有超编,但估计规模不大,因为按百团大战推测,军队对团级建制管理的还是比较严格的。
所以两个人很可能是这样想的。丁伟想的是你小子有什么能耐可以搞定旅长?旅长知道你有一个旅的兵从你这里调人看你怎么办!孔杰想的是你TM太嚣张了,把超编放在连排一级就好了,一个连安排300人或者一个营编8个连也比你编8个营强。
《亮剑》是中国抗日战争题材中少有的经典剧目,剧中李云龙和赵刚在价值观上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一生为驱除日寇、振兴中华而奉献,在工作上二人是取长补短、相辅相成的默契队友。李云龙和赵刚都视对方为知己和惺惺相惜的英雄。具体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价值观统一、奋斗目标相同
李云龙穷苦出身,至从参加革命跟随红军一路经历长征和各种艰苦战役,其革命意志非常坚定,革命目标非常明确。可以说李云龙一生就是为中国革命而生,随时做好了为中国革命、中华振兴而付出一切。在经历各种艰难苦困后更加坚定了李云龙跟随中国***救中国、驱日寇、振兴中华的革命信念和意志。
而赵刚是名牌大学科班出身的高级知识分子,在当时国家危难、民族存亡之际全国有志青年特别是知识分子都想方设法都投入到抗日救国的民族大业中去,赵刚就是其中一员,也是非常优秀的一员。赵刚文武双修,枪法精准吗,携笔从戎,一生立志救国报国,振兴民族。
所以在价值观和报过志向上,二人高度一致,所谓志同道合说的就是李云龙和赵刚。
二、长短互补、相辅相成
李云龙优势突出、缺点明显:李云龙战场指挥灵活,对战场各种瞬息万变的负责形势了如指掌,简直就是天生的战场指挥家,各种奇思妙想和“鬼主意”把敌人绕的团团转。同时又是胆大心细的典型代表,无论面对多么强大的敌人多么负责的形势,都敢于亮剑,且想尽一切办法取得胜利。在当时的艰苦困难时期,李云龙的执行力堪称当时中国***领导下人民军队的代表和缩影。但是李云龙缺点也很明显,不按常理出牌经常抗命不听指挥,总是一边立功一边受罚,缺少稳重和考虑全局的意识,同时脾气火爆喜欢按自己想法办事,很难与人配合。
赵刚,高级知识分子,学富五车,文武双全,对抗击法西斯全局形势、抗日全国形势、及战争形态都有很审核的认识和个人独到的理解。擅于沟通和做思想工作,团结队友,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抗日力量。从赵刚第一次见魏和尚就把他带回到自己刚上任的独立团希望李云龙能把他留下来一起抗日。这一点就能看出赵刚的眼光和智慧。赵刚擅于化解心结,李云龙脾气火爆全军文明,赵刚之前的多少个政委都与李云龙配合不好,相互掣肘。而赵刚能通过展现自己、坚持自己的观点通过事实说服了有点乾坤独断的李云龙。赵刚与李云龙相比最缺少的就是战场指挥经验,而这一点却是李云龙不可替代的优势,所以二人默契配合、取长补短、相互成就,堪称佳话。
自古得红颜者众,得知己者寡,而《亮剑》中的李云龙和赵刚就是彼此相互成就的知己。
最开始赵刚刚被派到独立团时,李云龙看他不顺眼,认为上级派来的说嘴的白面秀才。
然后打鬼子时候赵刚显露出神枪手的枪法,李云龙看法有了改观
然后两人聊天喝酒,感情上更近一层
反扫荡时候赵刚用枪法和李云龙打赌,限制李云龙喝酒
和鬼子肉搏的时候赵刚和李云龙都让和尚保护对方
然后李云龙生病发烧,赵刚带人把他救了,这是第一次的“生死之交”吧
然后赵刚帮李云龙娶第一个老婆,但是娶老婆当晚被偷袭,赵刚受重伤,李云龙掩护赵刚撤离,老婆也被抓走了,这是第二次。
赵刚被上级调走,李云龙又要回来,然后又被调走,李云龙舍不得,撒泼要留住赵刚,还是不行,只好送赵刚一个军乐队。
然后李云龙和楚云飞打仗受重伤昏迷,赵刚赶来在他病床前说了一夜,李云龙醒过来,这是第三次。
李云龙看上小护士田雨,赵刚教他追小护士。
李云龙结婚后为了给赵刚介绍对象,装病把赵刚骗来,最后介绍成了。
电视里两人最后一次见面就是李云龙和田雨去北京找赵刚夫妇玩。
小说里最后赵刚夫妇自杀,李云龙夫妇不久后也自杀了
话说我最喜欢看的是抗战胜利前两人一起合作打鬼子的部分,之后两人分开就不好看了
说起抗日经典之作,就不能不提起《亮剑》。电视剧《亮剑》自2005年首播以来,一直受到观众的欢迎,而且口碑也不错。
但是现在再看《亮剑》这部剧会发现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亮剑里有很多细节问题没有处理好,不过这也无伤大雅,毕竟人无完人,可以理解。
今天我们就说说《亮剑》中存在的一个细节问题,这一段是李云龙在公开场合大打出手,和赵刚一起拿出自己的军官证,那个小警察看完第一本后,竟然还可以平静地打开第二本,这是怎么回事 ?
剧情介绍李云龙最大的毛病就是脾气非常不好,在抗战时期李云龙就经常对周围的警卫员发火,甚至对于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也会偶尔发火的。
这件事发生在亮剑后期,李云龙当上军长之后和赵刚难得相聚,两个人去看**的时候遇见了一桩事。李云龙和赵刚路见不平,纷纷出手相助。
最后李云龙和赵刚都进了派出所。这时,出现了亮剑中最牛的小警察,李云龙掏出两本军官证,他看完了第二本才敬礼!
派出所的那个小警察处理事情比较急躁。刚开始,这个小同志直接大吼,叫李云龙去那边站着别说话。李云龙来到派出所,是来解决问题的,而不是来受气的。
李云龙刚开始还压住了自己的声音说话,最后李云龙实在是忍不住了。其实李云龙也不想表明自己的身份,但是李云龙这时候是真的忍不住了。李云龙从来没见过,这么牛气的小警察。
李云龙直接出手,把赵刚身上的证件拿了出来,李云龙直接把两本军官证,一股脑放在了桌子上。
这个小同志有点惊讶,他不明白这到底是什么证件。小同志的表情十分从容,看完一本证件后,这个小同志还不满足,继续把第二本证件看完了。这时,这个小同志的态度马上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小同志直接向李云龙和赵刚敬礼。这个小同志这时候才明白,眼前的两位都是少将级别的英雄人物。
不合理之处有些不理解的朋友问这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
要知道,李云龙和赵刚在那个时候已经很厉害了,军官证中一个是军长一个是军政委,正常工作人员无论在第一本军官证中看到的是军长还是军政委肯定回家第一时间敬礼的,毕竟两个职务都不低的。
我猜测可能有两个原因导致这一段看起来不合理,一是他先看到赵刚那本军政委的军官证,他不明白这个官职有多大,毕竟军长的职位跟容易辨认些,而是这个龙套演员的演技有所欠缺,导演组没有设计好这场景中的动作。
除了这件事之外,《亮剑》中还有许多其他的神镜头。例如,田墨轩家的墙上还贴着小广告。当王有胜守仓库时,战利品上写着“北京丰台”字样,好奇的朋友可以再去回顾一下剧情,看看我说的是不是真的。
但话说回来,尽管《亮剑》有些许瑕疵,但并不影响整体观看效果。它仍然是一部经典的抗日神作。
在《亮剑》里,要说谁最不爱守规矩,相信一定要属李云龙了,纵观整部剧,李云龙从来就没有守过规矩,如果他李云龙要是个守规矩的人,也一定不会只是个少将。李云龙不爱守规矩也就罢了,还带出了一个不守规矩的徒弟,这个人就是魏和尚。抗战时期,楚云飞曾邀请了老李前去河源城喝茶,而李云龙也是瞒着老赵,偷偷带着魏和尚就进了县城。这二人不仅换上了便衣队的服装,还大摇大摆的去给鬼子贺寿,并且联合楚云飞直接是干掉酒楼里的几十个鬼子军官和伪军军官。这次不仅杀了鬼子将领,还酒足饭饱一顿,实在是太痛快了些。
李云龙这边肯定是快活了,却急坏了赵家峪里的赵刚。李云龙刚回到团部,就看见赵刚一言不发的坐在炕头上,看见李云龙进来直接就骂了起来,还扬言要告诉领导,治一治李云龙。李云龙也知道自己做了错事,所以也一直笑着赔不是,并从怀里摸出了一只还没吃的烧鸡,准备用这个来贿赂老赵。众所周知,赵刚向来都不会搞什么吃拿卡要,更不是一个贪吃的人,而且正在生气的赵刚也没工夫来搭理李云龙,但就在李云龙装腔作势要走的时候,赵刚居然让他放下手中的烧鸡,这可让人非常的费解了。不过在小编眼里,赵刚并不是因为肚子饿,才选择留下这只烧鸡。
大家都知道,抗战期间物资极其的稀缺,被说他一个正团级的干部,就算是师长也很少吃上这样的烧鸡,而且赵刚一直在团部等了这么久,肯定因为生气还没吃饭,所以肚子饿了,所以想要解解馋也算是比较正常的。不过真要是这么想,那可就要大错特错了,赵刚绝对不是那样的人,他虽然是一个读书人,但脾气却是极其的倔强,如果真的是原则问题,赵刚坚决是不会放过的。而他之所以要吃烧鸡,也算是让李云龙好借坡下驴,也是为了两人的友好关系着想。
虽然李云龙这次是私自行动,而且还隐瞒了他,不过好在他还能安安全全的回到了团部,并且还在外面杀了几十个鬼子。所以赵刚如此的批评他,也有一些责怪的意思。赵刚是个聪明的人,在那个环境之下,他不可能会因为这种事情咬着李云龙不放,只要吓唬一下李云龙,让他以后不能在背着自己,干这样胆大包天的事情就好了。于是赵刚便喊住了要走的李云龙,两人开开心心的吃起了烧鸡,而李云龙好像早就料到了事情的发展,于是又招呼了和尚,让他把藏起来的两瓶汾酒掏出来。
也正因为两个人的配合得当和相互理解,也让独立团一天天的发展壮大起来,并且在之后屡次予以日军沉痛打击。李云龙之前跟那么多政委都没能搞好关系,唯独佩服赵刚这么个政委,这也说明赵刚的能力的确是很厉害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