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双向情感性障碍?病因是什么?

什么是双向情感性障碍?病因是什么?,第1张

  双相情感障碍特点是病人出现两次或多次的情感和活动水平明显紊乱的发作。其中至少有1次表现为心境高涨、精力和活动增加,另1次表现为情感低落、精力减低和活动减少。见:抑郁症;轻躁狂;躁狂。情感障碍(affective disorder)近年在国外改称心境(mood)障碍,主要表现为情感高涨(躁狂)或低落(抑郁),或两者交替出现。情感障碍严重者称为情感性精神病。

  目录

  诊断标准

  双相情感障碍的药物治疗

  图书信息展开

  诊断要点

  一、情绪高涨、易激惹或情绪低落,或呈双相性。

  二、情绪低落者,从轻度悲观到强烈自罪感。

  三、思考困难,缺少决断,缺乏兴趣。

  四、头痛,睡眠障碍,精力不足。

  五、焦虑,病情严重者可有运动迟滞、激动不安、疑病或被害妄想、厌食、失眠。

  编辑本段

  诊断标准

  注:中华医学会,1984年10月修订。

  一、躁狂发作

  (一)症状学标准

  1.症状以情绪高涨和/或易激惹为主要特征,且相对持久。

  2.首次发作者情绪障碍至少已持续2周(如症状严重到需住院或过去有肯定符合标准的躁狂或抑郁发作者不受此限),且至少有下列症状中四项(若情绪仅为易激惹;则需具有五项):

  ①言语比平时增多,或滔滔不绝。

  ②注意力不集中,随境转移。

  ③意念飘忽,思维奔逸。

  ④自负,自我评价过高。

  ⑤自我感觉良好:感到头脑灵活、身体特别强壮或精力充沛。

  ⑥对睡眠的需要减少。

  ⑦活动增多(包括工作、日常活动、社交及性行为方面)。

  ⑧轻率任性,不顾后果。

  (二)严重程度标准 临床症状必须达到下列严重程度之一者:

  1.无法进行有效交谈。

  2.社会能力(指工作、学习、社交或家务能力)明显受损。

  3.需立即治疗或住院。

  4.具有精神病性症状。

  (三)排除标准

  1.当情绪症状消退后,下列症状继续存在:

  ①与心境不协调的妄想和幻觉。

  ②怪异行为。

  ③“一级症状”。

  ④紧张症状群。

  2情绪症状系附加于精神分裂等其他疾病者。

  3情绪症状系药物、中毒或其他器质性原因所引起。

  二、抑郁发作

  (一)症状学标准

  1.症状以心境抑郁为主要特征;且相对持久,但在一日内可有晨重晚轻的节律变化。

  2.首次发作者,情绪障碍至少已持续2周(如症状严重需立即治疗或住院者,或过去有肯定的躁狂或抑郁发作者不受此限),且至少具有下列症状的四项:

  ①对日常活动丧失兴趣或无愉快感,性欲减退。

  ②精力明显减弱,无原因的疲倦,软弱无力。

  ③反复出现死亡的念头,或有自杀企图或行为。

  ④自责或内疚感。

  ⑤思考能力或注意力减退。

  ⑥精神运动迟钝或激越。

  ⑦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

  ⑧食欲减退,体重明显减轻。

  (二)严重程度标准 临床症状必须达到下列严重程度之一者:

  1.社会能力明显受损。

  2.需立即治疗或住院。

  3.具有精神病性症状。

  (三)排除标准 同躁狂发作标准中的第(三)项。

  三、双相情感障碍的诊断标准

  符合下列两项中的一项:①过去有躁狂发作,本次表现为抑郁发作者;②过去有抑郁发作,本次表现为躁狂发作者。

  编辑本段

  双相情感障碍的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原则

  1、首先使用最安全有效的药物,以心境稳定剂为主

  2、根据病情需要,及时联合用药 药物联用的方式有两种心境稳定剂联用,心境稳定剂加抗精神病药或苯二氮卓类药物、心境稳定剂加抗抑郁药。在联合用药时,要了解药物对代谢酶的诱导或抑制产生的药物相互作用。

  3、定期监测血药浓度,评估疗效及不良反应 由于锂盐的治疗指数低,治疗量和中毒量接近,应对血锂浓度进行动态监测。卡马西平或丙戊酸盐治疗躁狂也应达到抗癫痫的血药浓度水平。取血时间应在末次服药后12小时(如次日晨),以测定谷血药浓度为标准。

  4、一种药物疗效不好,可换用或加用另一种药物 要判断一种心境稳定剂无效,应排除依从性差和血药浓度过低等因素,且用药时间应大于3周。如排除以上因素仍无效,可换用或加用另一种心境稳定剂。

  心境稳定剂

  1、常用的心境稳定剂:(1)碳酸锂 (2)丙戊酸盐(3)卡马西平

  2、候选的心境稳定剂:(1)拉莫三嗪(2)托吡酯(3)加巴喷丁(4)第二代抗精神病药:氯氮平、利培酮、奥氮平与奎硫平

  心境稳定剂的选择:对双相Ⅰ型急性躁狂或双相Ⅱ型轻躁狂发作,可首选锂盐治疗。如果即往对联锂盐缺乏疗效,则选用丙戊酸盐或卡马西平,或锂盐的基础上加用丙戊酸盐或卡马西平。如果不能耐受锂盐治疗,则选用丙戊酸盐或卡马西平。

  对快速循环以作或混合以作,因其对锂盐缺乏理想的反应,则应首先选用丙戊酸盐或卡马西平,或与候选的心境稳定剂联合用药治疗。对双相抑郁障碍,可首选拉莫三嗪,必要时也可短期合用抗抑郁剂。

  对难治性病例,可联合应用锂盐和丙戊酸盐或卡马西平,若仍无效,可在原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候选的心境稳定剂,或根据情况加用增效果剂。

  3、苯二氮卓类药物: 氯羟西泮、氯硝西泮

  4、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 对具有兴奋、激惹、攻击或精神病性症状的急性躁狂或混合发作者,伴有精神症性症状的抑郁以作者也可在治疗早期阶段短期联用心境稳定剂与第一代抗精神症药。

  5、增效剂的应用与药物的联合治疗对于难治性双相障碍患者,特别是难治性快速循环发作患者,候选的心境稳定剂、钙通道拮抗剂(异博定80-120mg/d,2/d、尼莫地平40-90mg/d,2-3/d)甲状腺激素(T325-50ug/d、T480-200ug/d用4-6周)、5-HT1A受体拮抗剂(如丁螺环酮、心得静)可考虑做为增效剂与经典心境稳定剂联合试用。

  6、抗抑郁剂在双相障碍中的使用用问题在双相障碍的治疗中,应用抗抑郁剂可能诱发转躁狂或轻躁狂发作,或使循环频率增加,或促发快速循环发作而使治疗更加困难。因此,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时应慎用抗抑郁剂。如抑郁症状十分严重、且持续时间超过4周以上,既往发作以抑郁为主要临床相,则可以在充分使用心境稳定剂的前提下,合用抗抑郁剂。一般可首选几无转躁作用的丁胺苯丙酮,其次选用5-HT再摄取抑制剂,尽量不选转躁作用强的TCAs。

  编辑本段

  图书信息

  书 名: 双相情感障碍

  作 者:(美)麦克洛维茨 ,陈幼堂 译

情感障碍(affective

disorder),在国外叫心境(mood)障碍,主要表现为情感高涨(躁狂)或低落(抑郁),或两者交替出现。严重的叫就是情感性精神病了

症状:

一、情绪高涨、易激惹或情绪低落,或呈双相性。

二、情绪低落者,从轻度悲观到强烈自罪感。

三、思考困难,缺少决断,缺乏兴趣。

四、头痛,睡眠障碍,精力不足。

五、焦虑,病情严重者可有运动迟滞、激动不安、疑病或被害妄想、厌食、失眠。

貌似解决的拌饭是

适当的调整生活节奏,特别压抑时努力深呼吸,找到合适的减压方式噢,不要对某件事过于执着。

情感障碍的人的情绪是不能自己控制的,有的时候非常的开心,有的时候又非常的低落,患者当然也知道自己这样不行,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有时候又表现的非常的狂躁焦虑,让身边人也很痛苦,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情感障碍的情况吧。

情感障碍症产生的原因

患有情感障碍症会影响感情生活的,那么情感障碍症产生的原因有哪些呢?

情感障碍症可能是因为中枢神经递质异常。人体内部的中枢神经系统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而且该系统中的各种神经递质之间的关系也非常复杂,而相关研究发现情感障碍和多种神经递质都有着比较密切的联系,由此可见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递质异常,是引发情感障碍的重要病因之一。

还有家系调查发现,双相I型障碍先证者的一级亲属中双相障碍的发病率,较正常人的一级亲属中发病率高数倍,血缘关系越近,患病率越高。分子遗传学方面,不少学者探讨了与情感障碍症可能有关的标记基因,但尚无确切可重复验证的结果,情感障碍症的易感基因尚需进一步研究。目前,有关情感障碍症遗传方式倾向为多基因遗传。

情感障碍的典型表现

情感障碍通过仔细的观察是能够发现的,那么情感障碍的典型表现是什么呢?

情感障碍因为疾病不同表现也有不同,临床上比较常见的典型的疾病是抑郁症和双向情感障碍。抑郁症主要是以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意志行为活动减退、缺乏兴趣乐趣、丧失愉悦感为主的疾病。

情感障碍附加症状包括了饮食、睡眠、性功能障碍、疲乏无力、自我评价比较低,无能无用、绝望、无助感,而且患者自罪自责严重的患者出现自杀的想法和行为。而双向情感障碍患者除了上述抑郁发作的症状以外,还会伴有躁狂发作,如比较常见的出现了情绪高涨、思维奔逸、意志行为活动增多,伴有兴奋话多、夸大吹嘘或者是参与各种活动,但是有始无终等等内容。往往患者精力充沛,这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情感障碍的临床表现。

情感障碍是精神病还是心理病

精神病和心理病其实还不太一样,那么情感障碍是精神病还是心理病呢?

情感障碍属于心理病还是精神病要根据其具体的情况来决定。如果是单向情感障碍则属于心理病,主要是指因为感情生活障碍引起的心理障碍,患者会出现持续性的情感高涨或者情绪低落,因为存在心里排斥反应,所以无法与伴侣以及家人进行正常沟通。如果是双向情感障碍则属于是精神疾病,不仅会出现情感异常,还会伴随躁狂抑郁等精神疾病表现。出现情感障碍要及时进行心理治疗,加强护理。

有时不良的生活事件和环境应激事件可以诱发情感障碍的发作,如失业、失恋、家庭关系不好、长时期高度紧张的生活状态等。遗传因素在情感障碍发病中可能导致一种易感素质,而具有这种易感素质的人在一定的环境因素促发下发病。

情感障碍能治好吗

情感障碍虽然不会危害到身体,但会危害心理健康,那么情感障碍能治好吗?

情感障碍能治好。情感障碍通过药物治疗以及心理治疗是有治愈的几率。很多患者出现情感障碍后,首先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药物,病情基本上得到控制,日常还要做好心理治疗。因为患者在发病时会有情绪波动大,容易激怒等特点,还会出现思维以及行为的相应改变,反复发作等症状表现。

通常情感障碍患者可以通过各种心理学的方法治疗情感障碍,例如行为疗法、精神分析疗法、认知疗法等,让患者放松心情,以乐观的心态面对情感障碍,能够摆脱不良的情感障碍困扰,让情感障碍患者回到健康正常的生活中。

1躁狂型情感性精神障碍:情绪高涨——多言多语、自吹自擂、好管闲事、好忙碌、精力充沛且不知疲乏、以自我为中心,自我感觉良好;行为轻率,常与人发生争执、缺乏自知力等。但是,没有智力障碍。

2 抑郁型情感性精神障碍:情感低落——精神萎靡不振、动作迟缓懒散、生活态度消极,找不到生活中的兴趣、自卑,病情严重者,有自杀的想法和行为等。抑郁型患者一般在晚上病情缓轻,早晨病情最重。

3 双相型情感性精神障碍:即病人时而有躁狂型的发病特点,时而有抑郁型的发病特点,两种类型交替出现。也可称作躁郁症。

一、情感障碍的定义及特征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相应的内心体验。

情感活动与大脑边缘系统和植物神经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大脑皮层调节着情绪和情感的进行,控制着皮层下中枢的活动。包括丘脑、下丘脑、边缘系统和网状结构的机能。网状结构在情绪的构成中起着激活的作用,它所产生的唤醒是活跃情绪的必要条件,它能够降低或提高脑的积极性,加强或抑制对刺激的回答反应,人的情绪色彩和情绪反应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网状结构的状态。动物实验表明边缘系统含有最高的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并对情感活动的调节有着重要作用。

巴甫洛夫学派认为,情感障碍的基础是皮质与皮质下部神经过程的紊乱,情感的改变与代谢障碍有关,特别是与碳水化合物的代谢障碍有关。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情感倒错、表情倒错是由于其大脑皮质出现弥散性抑制,而引起情感调节方面障碍的结果;情感淡漠是大脑皮质及皮质下功能衰退的结果,或是大脑皮质及皮质下部的抑制。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及癔症患者的情感脆弱、强制性哭笑及易激惹与大脑皮质活动的破坏或减弱相关。躁郁症中的抑郁发作可能是缺乏中枢儿茶酚胺,主要是缺乏去甲肾上腺素及活性减低所致;躁狂发作可能为儿茶酚胺过多,受体部位的去甲上肾腺素活性增强所致。

二、情感障碍的分类情感障碍通常分三大类:病理优势情感;情感诱发障碍;情感退化。

1.病理优势情感病理优势情感是指在病态的精神活动中居于显著优势地位的情感,这种情感与客观刺激的强度和性质不相关,与病人的内心体验有一定联系。

(1)病因情感高涨:常见于情感性障碍中的躁狂症;若情感增高的程度从轻度愉快、高兴到最高程度的极乐、狂喜,并带有令人不可思议的神秘色彩,即销魂状态,可见于癫痛等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欣快:多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青春型。

情绪低落或抑郁:抑郁症、反应性抑郁症、抑郁性神经症、焦虑性神经症、强迫症、更年期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后抑郁。

焦虑、惊恐发作:可见于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广场恐怖症、病症、脑器质性和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

恐怖:以恐怖性神经症为突出,也可见精神分裂症的早期。

(2)特征情感高涨:指病人的情感活动在长时间内持续增高,表现得欢欣喜悦、轻松愉快、自我感觉良好,显得忙碌、精力充沛,谈话时手舞足蹈,笑逐颜开,表情生动,联想丰富、话多、夸大、声调高昂,兴趣广泛,对什么都感到乐观,好像从无什么忧愁和烦恼。但病人此时易激惹,稍不如意即勃然大怒,或遇伤心事马上哭泣流泪,可在瞬间恢复如初。它往往与思维奔逸与活动增多同时出现,构成躁狂状态。

情感高涨增高的程度从轻度愉快、高兴到最高程度的极乐、狂喜或消魂状态,极乐状态下自觉良好,若逢大喜,并无思维奔逸或动作增多,可有轻度意识障碍。

情感高涨包括以下三种症状:

躁高涨。以持续的情感高涨或易激惹为主要临床症状,并伴有思维奔逸、自负夸大、动作增多、行为轻率、注意力涣散、性欲亢进等症状。其情感高涨具有感染力和共鸣性,与内心体验协调一致。此病有反复发作倾向,间歇期精神正常。

癫痛性精神病。此类患者可有情感高涨症状,情绪增高所表现的愉快感达到极乐消魂状态,自觉良好逢大喜,但内心体验与不符合周围环境,言语虽然增多,但不连贯,无感染力,有轻度意识障碍。既往患者长期有反复发作的癫痫病史。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障碍。此类患者往往有长期使用精神活性物质史,在使用精神活性物质时或使用之后,出现精神运动性兴奋及异常情绪,从恐惧到销魂状态。同时还常伴有丰富生动鲜明的幻觉,以及躯体和精神依赖症状。

欣快:通常指在脑器质性疾病的基础上出现的一种快乐心情,患者自觉良好、幸福、面部呆傻、愚蠢、幼稚,无丰富的内心体验,显得单调刻板,引不起正常人的共鸣。

情感低落或抑郁:指负性情绪在较长时间内持续增高。它与情感高涨相反,患者心境抑郁、悲观厌世、整日杞人忧天、了无兴趣、自我评价过低,有度日如年之感,常自责、出现自杀念头和企图。情绪低落常伴有思维缓慢、言语及动作减少,意志下降,反应迟钝。这种心情与周围环境关系密切。其病症有以下两种:

脑器质性与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在器质性脑病中,如脑动脉硬化导致的精神障碍、肝性脑病等,欣快是情感障碍的一个常见症状,患者自觉良好、幸福,有浅薄的诙谐、戏谑行为,因为记忆智能受损,给人以愚蠢幼稚的感觉和呆傻,其精神症状往往具有可逆性,随原发疾病的好转而消失。

精神分裂症青春型:青春型精神分裂症的器质性病理基础不明显,精神症状以思维、情感和行为的不协调为主要临床特征,表情做作,情绪欣快,动作幼稚,兴奋冲动,片断的幻觉和妄想。此类患者病程长,预后较差。

焦虑、惊恐发作:焦虑(anxiety)指在缺乏充分根据或明显客观因素的情况下,过分严重的估计自身状态或周围环境,担心自身健康和生命受到威胁。患者感到烦躁不安、紧张恐惧、忧心忡忡,以致搓手顿足、唉声叹气,如大祸临头、惶惶不安。也可伴有心悸、出汗、四肢发冷及胃肠功能失调的症状。

其病状有以下几种:

双相情感性障碍抑郁相。以持续的情感低落、思维迟钝、活动减少及意志减退为本病主要特征。表现了无兴趣、愁眉苦脸、悲观厌世、自觉生不如死、精力减退,常自责自罪、消极自杀等,具有昼重夜轻的特点。患者对病态毫无自知力,症状不因环境的改变而好转。

更年期抑郁症。起病缓慢,先有更年期综合症的表现,全身不适、早醒、内分泌衰退及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可出现焦虑抑郁、紧张恐惧,但思维和运动抑制不明显。部分患者有自罪、疑病、虚无妄想及严重的消极行为。

反应性精神障碍。反应性精神障碍中,有一类在精神创伤下一个月左右,情绪低靡、沮丧、兴趣降低,内疚或抑郁,可伴有焦虑、紧张或激越情绪为其特点的反应性抑郁状态。患者的整个精神活动集中于创伤性体验,只要与精神因素有关的情景,均易引起患者的情绪反应,就算时过境迁,仍有“触景生情”之感。由于环境的改变症状常可好转。

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精神分裂症残留期,因为心理因素、精神药物及内源性因素等,可出现抑郁症状。主要表现为严重的呆滞、衰弱、被动及企图自杀,感觉孤独、茫然,思想散漫、阻塞,常与一些空洞、虚无的观念纠缠,情感与思维、行为及环境不协调,不会因环境的变化而有所改善。

脑器质性和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抑制症状常在脑器质性或躯体疾病后发生,表现为焦虑性抑郁,无明显思维抑制,常有疑病念头,症状具有波动性,通常随躯体疾病的好转而消失。

惊恐发作:突然的、自发的、难以理解的惊恐体验、恐怖、焦虑,伴有呼吸困难、头晕、心悸、濒死感等躯体症状。

焦虑症。焦虑症分为急性焦虑(即惊恐发作)和广泛性焦虑。惊恐发作是指原因不明的突发性紧张、恐惧、濒临死亡,伴有严重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如心悸、呼吸困难、胸痛、震颤等,发作时间较短,大多不超过60分钟,发作后正常。广泛性焦虑是指持续时间较长的,原因不明或对象不明和内容的恐惧、紧张,并伴有植物神经症状。

抑郁症。抑郁症常伴有焦虑或惊恐发作,但其焦虑和其严重的抑郁症状并存,以抑郁、自罪、悲观、绝望、兴趣低下、能力下降、消极为主,抗抑郁剂疗效不错。

强迫症。此病可伴有焦虑及惊恐发作,但是在强迫症状即有意识的自我强迫与有意识的自我反强迫同时存在时,患者感到痛苦而焦虑、恐惧、紧张等,通常随强迫症状的好转而消失。

恐怖:病人遇到特定的境遇或某一事物时,产生的一种紧张恐怖的心情。明知这种恐怖感是不正常的,却摆脱不了。恐怖的内容有:如怕脏、怕空旷的广场、怕见人、怕脸红、怕上学等。

恐怖症。以恐怖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症。恐惧害怕的对象是单一的或多种的,常见者有动物、高处、广场、闭室和社会活动等,有回避行为,伴有植物神经症状。明知恐怖不合理,却反复呈现,控制困难。

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在妄想、幻觉的支配下,可出现恐惧、害怕等,但对象不明确,无自知力。

2.情感诱发障碍情感诱发障碍是指情感始动功能失调,受到刺激时情感易于诱发或诱发困难。

(1)病因易激惹:患者的情绪容易激惹、愤怒、稍遇刺激勃然大怒,激怒,易与人发生冲突。常见于躁狂症、脑器质性精神障碍、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神经症。

病理性激情:患者诱因不明显或在心境恶劣的背景上,突然发作,极强烈,为时短暂的暴怒情绪;并由此产生残暴的冲动行为而严重伤害他人,发作时常伴有一定程度的意识障碍,事后可能出现遗忘。多见于脑器质性和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反应性精神障碍。

情感脆弱:指患者易伤感,因轻微的小事而哭泣或兴奋激动,不能自我克制。见于脑动脉硬化性精神障碍、癔症、神经衰弱。

情绪不稳:指患者情绪极易变动,从一种情绪很快转变为另一种情绪。情绪不稳定、不持久,可无外界诱因,时而悲伤、时而快乐、时而自责或时而抱怨等,有时暴怒、吵闹、漫游或自杀,并无故打人骂人。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酒精中毒、人格障碍。

强制性哭笑:在没有外界诱因而突然爆发的、无法自行控制或带有强制的哭笑,患者表情愚蠢、奇特、内心体验缺乏。多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情感迟钝:患者对平时能引起鲜明情感反应的刺激表现较平淡,与之相应的内心体验也缺乏。多以细微的情感逐渐丧失为主。如不体贴亲属、不关心同志,不认真工作,表情不鲜明生动等。多见于精神分裂症、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早期及痴早。

情感麻木:在长期情绪压抑状态下(如长期拘禁)或突然遇到紧急情况时相应的情感体验缺乏。表现既没有恐惧,也没有痛苦、麻木不仁。多见于反应性精神障碍、癔症。

(2)病状躁狂症。躁狂症患者由于情绪的不稳定,有明显的易激惹性,愤怒和敌意,患者可因小事或因要求未满足而勃然大怒,甚至伤人毁物,怒不可遏;但通常片断即逝,化怒为笑,若无其事,事后仍然欣然自得。

脑器质性和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如高血压病初期可出现脑衰弱综合症,表现情绪不稳,因素不明显的情绪易激惹,但同时可伴有植物神经症状如心跳加快、心前区不适以及睡眠障碍。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如甲状腺机能亢进伴发的精神障碍可表现情绪不稳、急躁、激动、易激惹等,其激惹性并没有特异性,但往往具有代谢率增高的躯体症状及甲状腺肿大。

神经症:指精神活动能力降低、情绪波动与烦恼,体感不适增加,其易激惹性由于精神易兴奋和脑力容易疲乏所致,但有自知力。

病理性激情。脑器质性和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如癫病所致精神障碍可出现病理性心境恶劣,不明原因下突然出现情绪低沉,易激惹、焦躁、紧张、不安、恐惧,对周围种种都感不满,抱怨别人对自己不好。有时暴怒,极残忍的攻击他人。通常发作数日或数小时。

反应性精神障碍。由于突然和剧烈的精神刺激,而出现急性心因反应,在轻度意识障碍下,表现出动作杂乱而无目的性,冲动伤人行为,情绪紧张、恐惧,可以出现片断的幻觉及妄想。但持续时间较短,意识障碍的程度若有波动,临床表现也随着变化。

情感脆弱。脑动脉硬化性精神障碍。情感脆弱是早期脑动脉硬化最典型症状,患者表现控制情感的能力减弱,极易伤感及激惹,或无故地忧虑抑郁、苦闷或悔恨。疾病逐渐发展,在智能障碍明显的阶段,上述情感障碍也相应加重,明显地表现为情感脆弱、不稳、欣快或呆滞,或出现强制性哭笑。

癔症。癔症患者常因小事而表现哭笑、喊叫、吵闹等,情感转变迅速,具有暗示性。

神经衰弱。患者因兴奋性增高,易激动,常因小事情即可引起强烈的情感反应。易激惹、易伤感,常为一些微不足道的事而悲痛落泪,忧伤沮丧。还可出现易疲劳或衰竭,并伴有躯体和神经精神症状等。

情绪不稳。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早期患者经常表现情绪低落,抑郁寡欢,有时出现焦虑、惊吓或恐惧,有时对周围漠不关心,兴趣减退,但通常均较肤浅,易变动。同时此类患者还具有脑器质病理基础和器质性躯体症状及体征。

酒精中毒。在急性酒中毒患者中,由于一次性饮酒过量,患者表现为一种特殊的兴奋状态,情绪易激惹和不稳定,言语增多,重复,有夸大成分,大声辱骂对平时不满意的事,有攻击行为;此时口齿含混,手唇震颤,走路不稳,面部潮红,心率增快。

人格障碍。人格障碍患者可出现严重的情感障碍,情感不稳定,易激惹,易增强或低落,有的对人情感肤浅,甚至冷酷无情。人格障碍通常早年开始,人格严重偏离正常、不协调;行为目的和动机不明确,行为大多受情感冲动的影响,对人格没有自知力,不能从过去的生活经验中吸取教训,矫正困难、预后不良。

强制性哭笑。脑功能硬化性精神障碍。此类患者早期多诱因不明显逐渐出现类神经衰弱的症状,同时伴有情绪不稳;随着疾病的发展,智能可能受损,情感症状加重,出现强制性哭笑。本病症状具有波动性,躯体检查有脑动脉硬化征兆,同时血胆固醇和血脂高于正常范围。

肝豆状核变性。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疾病,起病年龄多在儿童或少年,可出现神经精神症状,早期即有明显的人格和情感改变及维体外系运动障碍。表现震颤、肌张直、“面具脸” 、强制性哭笑。体格检查有色膜素损害、肝损害和血清钢氧化酶活性降低。

麻痹性痴呆。是由梅毒螺旋体侵犯大脑而引起的一类慢性脑膜炎,可出现神经系统、躯体和精神等方面的症状。在疾病的发展阶段情绪多不稳定,有的表现情感脆弱和强制性哭笑。精神分裂症。情感迟钝淡漠,情感反应不符合思维内容以及外界刺激,是精神分裂症的重要特征。同时患者还具有思维联想障碍。幻觉、妄想、意志减退和行为退缩。青壮年多发病,病程迁延,无脑器质性症状和体征。

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情感障碍是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常见症状之一。部分患者可表现情感迟钝,对什么事情都漠不关心,也可伴有智能减退和人格改变。这类患者可通过躯体和实验室检查以确诊相应的脑器质性疾病。

情感麻木。反应性精神障碍。患者遭受剧烈精神创伤后而出现急性心思反应,部分患者表现僵住不动,运动抑制,情感没有反应,呆若木鸡,甚至对痛觉刺激也没有反应。其病程一过,复发少。

癔症。有些癔症患者由于夸张与做作,表现闭目不动、呼之不醒、推之不动,似乎相应的情感体验缺乏,没有恐惧和痛苦感。但这类患者以往有癔症发作史,遇到刺激还会有类似发作。

3.情感退化患者的情感变得极幼稚或衰败称为情感退化。

(1)病因情感幼稚:是指患者的情感缺乏节制,极易流露出来,如同小孩一般表现。患者对外界刺激反应迅速而强烈,稍遇刺激则嚎陶大哭或暴跳如雷,而稍加安抚则破涕为笑。患者由于大脑皮质的控制能力减弱,其情感活动易受本能支配或直觉的影响,而缺乏克制和理解能力,且很容易流露出来。常见于精神分裂症青春型、癔症、痴呆患者。

情感衰败:是指患者对各种事物逐渐丧失自己的内心体验,带着傻笑的面容或毫无表情,通常外界刺激很难引起情绪反应,对于重外界干扰可有些愤怒或回避反应。是整个精神活动衰退的一部分。常见于精神分裂症衰退型或痴呆患者。

(2)鉴别诊断①情感幼稚。

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青春型患者,可出现情感幼稚表现,表情喜怒无常,忽哭忽笑,易受外界刺激干扰,时而冲动兴奋、打人毁物,时而乱跑,学鸡鸣狗叫,如同三岁儿童;同时具有思维零乱、破裂,行为愚蠢、奇特,有片断幻觉、妄想,也可有性欲亢进意向倒错,病程进展较快,人格逐渐衰退。

瘟症。这类患者本身性格就有强烈情感生和情感多变性,情感活跃、生动、肤浅、幼稚,情感反应容易从一个极端转向另一个极端。部分癔症患者可表现童样痴呆症状,患者自称为儿童,其谈话声调。内容、表情、动作都和儿童一样,表现十分幼稚、顽皮。似乎好像痴呆状态,但患者实际上并无智能障碍。

脑器质性精神障碍。脑部长期的器质性病变,可出现痴呆综合症,表现为全面的智能、记忆的衰退和人格改变,智力和记忆障碍是痴呆突出表现;人格改变主要表现在性情急躁易怒、多疑,伦理道德观念减退,行为愚蠢,情感淡漠,幼稚、欣快,日常生活不能自理。

②情感衰败。

精神分裂症衰退型。精神分裂症患者,由于病程不断进展,精神症状日益加重,以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为主,表现性情孤僻、意志活动低下,情感淡漠以至衰败,整日傻笑,对任何刺激无动于衷,思维贫乏,丧失社会功能。

脑器质性精神障碍。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痴呆患者,由于智能减退、人格改变,表现社会功能衰退,孤僻、退缩、自语、傻笑,对外界刺激缺乏内心体验。此类患者有脑部器质性病变的症状和体征。

双相情感性障碍看起来好像是这个人情绪很不稳定,但其实双相情感性障碍是一种精神疾病来的,一旦有了双相情感性障碍相关症状,就应该及时去医院检查,从而进行对症的处理等等,不要放任不管,接下来我们具体说下双相情感性障碍的相关情况吧。

双相情感性障碍是什么病

精神疾病的其中一种有双相情感性障碍,具体双相情感性障碍是什么病呢?

双相情感性障碍的双相障碍的关键特征是极端的心境波动,从躁狂的高峰跌到重度抑郁的低谷。它之所以被称为心境障碍,是因为它深深地影响一个人的情绪体验和“情感”。它之所以被称为“双相”障碍,是因为患者的心境在高峰与低谷这两极之间来回波动,相比之下,重度抑郁患者的心境只沿着单极(低谷)发生波动。

患者会以不同顺序经历躁狂和抑郁发作,通常表现为心境从极度抑郁转变为极度躁狂。某些患者在经历躁狂阶段后,接着进入抑郁阶段,然后进入心境恢复正常(“情感正常”的心境)的时期。其他患者在抑郁阶段后进入躁狂阶段,然后进入“情感正常”的心境状态。另有其他患者出现“快速循环”的心境状态。

双相情感性障碍的表现

双相情感性障碍是有相关的症状的,具体双相情感性障碍的表现有哪些呢?

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抑郁发作时会伴有情绪不稳定、易激惹、睡眠增加、注意力不集中。躁狂发作时患者会出现自我感觉良好、得意洋洋等心境高涨的症状,也会出现思维奔逸、活动增多,出现心率加快、瞳孔扩大、入睡困难等躯体症状。混合发作的患者会出现狂躁发作突然转为抑郁,之后很快又出现狂躁发作。这种疾病的出现和遗传、神经生化、神经内分泌等因素有一定的关系。

如果是Ⅱ型双相障碍患者会交替出现严重的抑郁发作与轻躁狂发作,通常表现为心境从极度抑郁转变为轻躁狂。轻躁狂是一种温和形式的躁狂症,虽然它或许不会像完全躁狂那样持续那么长的时间(这种诊断的最低标准是4天),但是所表现的症状是相同的。一般说来,虽然轻躁狂不会给工作、家庭或社交生活带来很大问题,所以并不需要住院治疗。

双相情感性障碍可以治愈吗

对于双相情感性障碍大多数人还是会选择治疗,可是双相情感性障碍可以治愈吗?

双相情感性障碍应该看患者的年龄来治愈的,儿童时期来进行调节和改善,还会有比较好的效果,到了成年人以后再要想改善问题会变得更加困难。所以,双相情感性障碍的治愈率还要结合不同的年龄段,不同人的性格才能够了解清楚双相情感性障碍的治愈率。

正常来说双相情感障碍中包括躁狂症,双相情感性障碍患者躁狂症发作时会拍打自己头部。躁狂症影响双相情感性障碍患者判断力,双相情感性障碍患者通过发泄暴力来缓解。尤其躁狂症患者会出现偏头痛,概率高于普通人。偏头痛发作起来很要人命,可尝试使用止痛药改善。

双相情感性障碍严重吗

有些人检查出有双相情感性障碍,那么双相情感性障碍严重吗?

双相情感性障碍严重。当患者发生双相情感性障碍之后,会有比较明显的症状,情绪高涨突然变得兴奋或者忽然沉默不语,患者甚至还会有暴力倾向,这些症状都是比较明显的双相情感性障碍,这个时候可以通过药物的办法来进行治疗,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稳定患者的情绪。而且在使用药物的时候,一定要确保药物的安全性,要根据病情的需要来进行。

双相情感性障碍若没有得到治疗,极易反复发作。患者长期处于反复发作状态,可造成双相情感性障碍成为慢性病。造成患者人格发生变化,受人格变化影响,大部分患者通过药物麻痹自己。但药物长期滥用会形成药物依赖,需立即采取戒瘾治疗手段。

情感性精神障碍是会直接影响到人的正常生活的,情感性精神障碍如果严重起来,人会有明显的抑郁倾向,但情感性精神障碍跟抑郁不同的是,情感性精神障碍还会有焦躁的情况,接下来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情感性精神障碍的相关知识吧。

情感性精神障碍的症状

情感性精神障碍有时候会被忽略,那么情感性精神障碍的症状是什么呢?

情感性精神障碍过去也称为心境障碍,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以显著而持久的情感或心境改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疾病。基本表现有抑郁发作和躁狂发作,呈两种完全相反的临床状态。抑郁发作表现可分为核心症状、心理症状和躯体症状三方面。核心症状包括心境或情绪低落、兴趣缺乏以及乐趣丧失。

心理症状可分为心理学伴随症状,包括焦虑、自责、自罪、精神病性症状、认知症状,以及自杀观念和行为等;精神运动性症状包括精神运动性兴奋和精神运动性刺激等;躯体症状主要包括睡眠紊乱、食欲紊乱、性功能减退、精力丧失,非特异性躯体症状,疼痛、周身不适等。

情感性精神障碍的原因

情感性精神障碍是一种心理障碍来的,那么情感性精神障碍的原因有哪些呢?

情感性精神障碍的原因有遗传生物学因素和环境因素,这两者共同结合导致患病。情感性精神障碍是一种既有抑郁又有狂躁表现的精神疾类疾病,一般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可以分为I型,II型和环形心境障碍三大类,患病之后患者最典型的表现是情绪不稳定,会在抑郁和狂躁之间不停地切换,甚至有时会有自残的倾向。

对于情感类精神障碍的患者来说,通常有一些情感方面的临床表现,比如说处于抑郁的状态。患者表情淡漠,少语,不喜欢与人沟通和交流。经常把患者自我封闭在一个狭小的圈子当中去不容易走出来也拒绝参加一些社会性的活动,不与人沟通交流。除此以外还有一部分患者表现为冲动易怒,多言多语。

情感性精神障碍表现

情感性精神障碍是有一定的症状的,具体情感性精神障碍表现有哪些呢?

情感性精神障碍的表现有两种,一种是躁狂或轻躁狂的症状。躁狂的表现跟抑郁的情况完全相反,患者有兴高采烈、兴奋、说话多,滔滔不绝难以被打断、患者自我评价非常高,感觉可以做大事、爱管闲事、面部表情丰富、动作多,比如手舞足蹈、整天跑来跑去、不知疲倦等。抑郁发作的症状和躁狂的状态可同时存在,也可以快速地交替发生,但是患者往往以某一种状态为主。

还有一种是抑郁症状,抑郁症状的表现有闷闷不乐、对任何事物不感兴趣、自信心低、自卑、自责、自罪、不想活的想法、甚至自杀的行为、思维迟缓、注意力下降、记忆力下降、反应慢、效率下降,另外会有睡眠不好、入睡困难、早醒、性功能障碍等等。

情感性精神障碍的特点

情感性精神障碍有时候会被搞混,那么情感性精神障碍的特点是什么呢?

情感性精神障碍会出现长时间的失落或者长时间的精神亢奋。情感性精神障碍经常没有任何症状的就会出现狂躁症状。在出现情感性精神障碍的时候,一定要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控制,否则的话情感性精神障碍不仅会对自己造成一定的伤害,对周围的人也会有一定的影响。

要知道情感性精神障碍是一组以情感障碍为突出表现的心理疾病,具有反复发作、自行缓解的病理倾向。缓解期精神活动几乎完全正常,不残留人格缺陷。虽可能多次发作,但无精神衰退之虑。情感性精神障碍临床上主要有抑郁症和躁狂症两种基本类型。如果两型同时发生在同一病人身上,则称为“躁狂抑郁症”,简称“躁郁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9514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