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岁宝宝喜欢上了电脑游戏有哪些危害?如何引导呢?

三岁宝宝喜欢上了电脑游戏有哪些危害?如何引导呢?,第1张

信息时代快速发展,电子产品五花八门,手机真的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便利,但无论是宝妈还是孩子常常抵制不住网络的诱惑。经常不自觉的就拿起手机或者平板一玩就是几个小时。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容易对视力造成影响,尤其是宝宝,眼睛的结构还没有完全成熟,处于一个很容易变形视力下降的阶段。长时间面对电子产品是一件对眼睛很不好的习惯。可能造成宝宝斜视、近视、散光等疾病。但是很多宝妈或者长辈带孩子的时候,看到宝宝自己玩手机很乖很听话,这样带孩子又轻松又舒适。所以很多家长累了不想哄孩子的时候,就把手机给孩子玩。孩子虽然不懂,但是面对新奇的东西总是喜欢探究,长时间就会形成长时间玩手机的坏习惯。

最近,一个宝妈和我吐槽,孩子这么小就斜视了,都怪自己经常给他看手机上的小视频。他总是喜欢侧躺在床上,这样老用一侧的眼睛。后来带他去医院检查需要做矫正。还不知道能不能治好,真是着急。像这种例子生活中还是很多的,长时间玩手机而且姿势还不对,总是躺着侧着仰着看,怎么舒服怎么来,但眼睛却受不了了。但是我们成人也总是拿到手机不离手,生怕错过什么重要消息,这样给宝宝也带来不好的影响。那宝宝玩电子产品可能造成的危害有哪些?又如何减少玩手机带来的危害呢?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

宝宝玩电子产品容易导致的后果?

1影响宝宝发育

宝宝很多器官没有发育成熟,还没有定型,无论是功能上还是外形上都很稚嫩,容易造成不可逆的影响。宝宝长时间玩手机危害最大的器官就是眼睛,成人长时间玩手机都会眼疲劳,更何况一个眼部结构并没发育成熟的小宝宝。手机屏幕的微波对人体器官中眼睛的伤害最大。同时玩手机时候,经常是低着头的,对宝宝的颈椎和骨骼的发育也有不良的影响,容易造成骨头变形,影响之后宝宝发育形体的美观,还可能造成脊椎病。

2影响宝宝神经系统的发育

宝宝一出生,发育最快是组织是神经系统,大脑内的脑细胞也在不断的生长发育,造成神经细胞直接的连接。使幼儿的记忆力、注意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宝宝从出生到两岁左右是神经系统发育最快的时期,如果经常看手机,容易造成大脑迟钝、失眠、身体不舒服。同时宝宝的头骨厚度比成人要薄很多,对于手机中电磁波的吸收量会比成人高出百分之六十左右,这么高的数据,很容易造成宝宝神经系统发育不良,影响他的智力发展。

3对宝宝的社会交往能力有所影响

经常看手机的宝宝,就减少了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或者和其他小朋友们的玩耍和交流,他们更倾向于自己在床上玩手机。对于很多面对面交往和学习的机会就丧失了。所以长时间玩手机的宝宝社会交往能力要差一点,不能和同龄人很好的玩耍,同时智力发展水平也略低。

宝妈了解到长时间玩手机可能导致这么严重的后果,可不能让宝宝们再拿着手机长时间抱着玩了。既然宝宝玩手机危害这么大,那么宝妈们要如何避免这些危害的形成呢?

如何避免孩子长时间玩手机造成的危害?

1转移宝宝的注意力

宝宝在出生后很长时间都是视觉思维。就是他们只会对眼前所能看到的事物存在很大的好奇心。但是往往对于那些他们眼前看不到没有事物,不会去主动玩。这就提醒了广大宝妈们,一定要以身作则。不要在小宝宝面前一直玩手机,很容易勾起宝宝的兴趣。而且当宝宝注意到了手机,争吵着要玩手机的时候,宝妈可以采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比如宝妈可以带着宝宝去外面玩耍,如果有同龄的小朋友能够和一起玩就更好了。或者宝妈可以拿宝宝平时最喜欢玩的玩具,用来转移宝宝的注意力,使他不再争吵着玩手机。

2培养宝宝良好的兴趣

宝宝玩手机有时候原因是因为他们没有找到自己更加喜欢的活动,所以宝妈要注意培养宝宝自己喜欢的兴趣。对于大一点的宝宝,宝妈可以和宝宝一起画画,教给宝宝如何拍皮球。年龄较小的宝宝,宝妈可以给他们讲绘本,找一些他们感兴趣的小故事,引导他们进行前阅读活动。当他们有了自己喜欢的兴趣的时候,对于玩手机的时间就会大大减少。

3制定玩手机时间长短

有时候宝宝看到家长们玩手机,自己也会很好奇。如果短时间的玩手机,还可以利用互联网信息的便捷,让宝宝学习一些好听的儿歌和古诗词,或者一些手指操韵律活动。也能最大发挥手机的作用。但是宝妈一定要注意前提是和宝宝制定好玩手机时间的长短。不能让宝宝一直玩,即使是看一些宝宝儿歌之类的视频,也需要注意玩手机时间。当制定好宝宝多久可以玩一次手机,玩手机时间一次时间又是多长,就可以适当让宝宝去玩一会电子产品。宝妈在这个时间段里一定要监督宝宝,不能违反约定。即使宝宝有所反抗和争吵,那一定要坚定立场不能让步,避免宝宝以后形成不好的习惯,利用撒娇吵闹来反抗家长。

结语:

我们刚刚了解到了宝宝玩手机可能造成的危害,以及又该如何避免这些危害的形成。其实宝宝最喜欢的还是和家长在一起做游戏,去户外活动。家长的陪伴无论是对于家庭的和谐,还是对宝宝的健康发展,都有些无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家长在工作的时候不要忘记照顾宝宝的情绪,多陪孩子玩耍。

用心教育用爱育儿

爸爸睡在哪对女儿影响太大了

每天一个育儿小知识

三岁前:爸爸陪着女儿睡

1、高质量陪睡,给女儿安全感和保护感

三岁之前的孩子,性别角色区分并不太大,这个阶段的女孩,可以由爸爸陪着女儿入睡。父亲的温暖、支持和关心对孩子的情感非常重要,能从小给女儿充足的安全感,帮助女孩建立自信积极的性格。

2、高质量陪睡,可以多做两件事:

陪孩子多玩一会,尤其是进行追逐性玩闹类的活动,可以更多地激发女孩勇气和胆量。

多聊一会,看一会,陪孩子读一读绘本,聊一聊闲话,鼓励女儿多表达自己,这些3岁以后也都要保持哦

三岁后:爸爸别再陪着睡

1、3-6岁,爸爸退出卧室,妈妈陪着女儿睡

心理学研究指出:由于大脑神经粗大,精细运动的发展,自我概念的萌发,儿童在3岁左右开始有性别意识。

在女儿有了性别意识后,不太建议爸爸再继续陪着睡,也尽量不要和女儿过分亲密55但不是完全和孩子隔离。

2、女儿独立睡以后,爸爸陪着妈妈睡

女儿能独立入睡后,爸爸和妈妈一起退出女儿的陪睡任务,给女儿更多的自我空间。

而爸爸只需要多陪在妈妈身旁,给女儿做好亲密关系的示范,这会成为女儿未来处理亲密关系的良好模板。

附:爸爸睡前废话话题

1今天学校吃了什么东西呀关心孩子

2你最喜欢/讨厌妈妈/爸爸什么呀亲子关系

3小朋友怎么评价你的,你觉得对吗观点判断

4如果作业做不出来,你怎么办呢解决难题

5害怕的时候,你怎么变得勇敢呢强大内心

6如果有同学说你坏话,你会怎么办冲突解决

7你长大后想做什么,现在可以做什么目标管理

8周末我们去公园爬山,要带什么呢计划组织

9奶奶给你的零花钱,你准备怎么花金钱观念

10不认识的阿姨接你放学,你怎么办安全防骗

是一种正常现象。因为这一年龄段的孩子易冲动,自制力差,对挫折的容忍程度是有限的。孩子要到外面玩,家长不允许,为什么不允许,他不明白,有可能就要通过发脾气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情。而岁以上的孩子,对挫折有了一定的控制能力,初步明白了一些事理,如果还频频哭闹、经常发脾气,其原因大多在家长身上。说明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存在问题,使孩子养成了好发脾气的习惯。  脾气发作不仅严重损伤孩子的情绪和生理状态,而且也使家长狼狈不堪,感到很棘手。所以您要想方设法制止孩子哭闹、发脾气。怎样制止呢?一定要根据发脾气的原因“对症下药”,方能奏效。  一、因为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而发脾气。由于家长的溺爱,有的孩子稍不如意便大哭大闹,家长决不要让步和造就,不然会助长孩子的脾气。最简单的办法是把他单独放在房间里,作短暂的隔离,冷落他一会儿,让他有时间冷静下来重新考虑下一步怎么办。即使在外面也一样。如此反复几次,孩子就会感到自己发脾气、哭闹都毫无意义,得不到家长的注意,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慢慢地就不再乱发脾气了。每次发作平息后,家长要记住为孩子讲道理,及时进行下面教育。要告诉孩子刚才的行为是不好的,采取发脾气的办法要挟父母满足自己的需求,是达不到目的的。要让孩子知道父母还是爱自己的,只是不爱自己的撒泼行为。这样既可以教育孩子今后不再乱闹,也可以避免孩子疏远父母的亲情。  二、由于受忽视而乱发脾气。对于这样的孩子,要安抚他们并转移注意力。孩子越小,情感越不稳定,注意力也越容易转移。当发生不愉快时,要采用活动转移法,让他们在游戏活动或体育活动中宣泄内心的紧张。比如,孩子想妈妈了,而妈妈加还未回家,孩子委屈得不得了,乱扔东西,怎么劝都不行。这时,家里人可以有意识地提起孩子平时最感兴趣的一件事,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例如,给孩子讲个爱听的、好玩的故事,或者带孩子去玩最喜爱的荡秋千游戏,等等。一定要从爱心出发,从感情上安抚他,哄劝孩子不哭;要有耐心,千万不要训斥指责,更不能动怒打骂。否则,孩子的脾气只会愈演愈烈。  三、由于不被理解而发脾气。岁以上的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的思想,对某一件事也有了自己的看法,家长一定要给孩子提供充分表达内心想法的机会。有时候当孩子喋喋不休地向家长讲述某件趣事时,家长们却常因忙于自己的事情,漫不经心的点点头或哼哼两声,那么孩子会十分恼火的。所以,家长不妨暂时放下手中的事务,以专注的神情倾听孩子的话语,以欣赏的态度理解孩子的话语,并饶有兴趣地和孩子聊一聊,说一说,那对孩子将会是莫大的支持和鼓励。  四、因为不能延迟满足而发脾气。多数学龄前阶段的孩子对于自己想要吃的或想要玩的东西根本没有耐心多等待一会儿,尤其对于就在眼前的诱惑物。曾经有过一个心理学实验,要求幼儿等待1分钟作为取得好吃的糖果的条件,否则,只能得到不好吃的糖果。结果,幼儿的表现依实验条件不同而变化;糖果不在眼前时,幼儿坚持等待的时间最长;有一种糖果(好吃的或不好吃的)在眼前时,幼儿能等待的时间减半;两种糖果都在眼前时,幼儿能等待的时间最短。说明幼儿对眼前的诱惑物不易抵制,自制力比较弱。因此,作为家长,一定要有意识地在平日里训练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从一件件小事做起,不要让孩子学得,只要是我想要的,爸妈都会立刻满足,形成一种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感觉。这样当孩子偶尔不能如愿以偿的时候,就容易大发雷霆。  除了以上针对孩子的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之外,家长还要注意自身的言行。家长的言行是孩子行为的一面镜子。  一、家长的教育态度要一致。当孩子发脾气时,千万不要在成人中间形成几派,有人不理睬,有人去哄劝,有人离孩子而去,还有人跑到孩子面前讨好,更不要当着孩子争论。成人彼此之间一定要沟通好,一旦孩子发作,全家人采取一致的态度。否则他就会更加哭闹不止。  二、家长切记自已不要经常发脾气。有一次在商场的玩具部我看到了惊心动魄的一幕。有个妈妈突然抬高声音说:“上个星期刚买过,又要买。”俨然在告诉大家,我的孩子不讲理,我不给他买的原因是刚买过,不是不给他买。我觉得这个妈妈有点心虚,不给孩子买玩具有什么丢脸的?不买就是不买,给孩子讲清道理就行了。可她的方法有点走样,而孩子又非要不可,她就拖着孩子向外走,孩子则闹着往里拽。妈妈脾气大发,啪啪打了孩子两下,孩子哇地哭了起来。于是,这个妈妈不上分说拖着哭着的孩子慢慢消失在人群中了。有了这么一个好发脾气的妈妈,不想让孩子发脾气都难。  因此,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性,不乱发脾气,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氛围,让孩子保持积极情绪,控制不良情绪的爆发。  任性,爱发脾气是幼儿一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的反映,与他们身心发展的水平较低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成人的态度和教育方法有关。教师和父母如果平时对这类儿童缺乏有效的教育和纠正,使幼儿无所控制地发展自己的这种行为,成为他们要挟老师和父母,满足自己某种需要的一种手段。  岁以后,幼儿的独立性和自我意识有了明显的增强,他们力图摆脱成人的帮助,自己独立地做事情,但是由于能力的关系,再加上幼儿这时候思维上具有刻板性,片面性的特点,会出现所谓的“三岁危机。”因此,这时候的孩子就有些不好管。  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稳定的情绪是很重要的。爱发脾气,对孩子健康性的形成很不利。家长要想改掉孩子爱发脾气的毛病。就要搞清楚孩子为什么发脾气,才好对症下药。  通常孩子在不舒服的时候,比如,生病、疲劳时易引起发脾气暴躁,这和大人是一样的,只不过大人会表达自己的意志,幼儿大都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身体不适的感觉。有经验的母亲善于结合情境和孩子的情绪状态判断孩子的身体状况,尽可能地避免孩子发脾气。  有时候孩子受到冷遇,感到失望时也会发脾气,孩子自己玩了一天,很想和妈妈玩会儿,或者很渴望家长的表杨,可妈妈却毫不理会,照旧干自己的,孩子就会发脾气以示心中的不满。聪明的父母若能主动给孩子放松环境,沟通感情,了解孩子的愿望,就能避免孩子因情绪不佳而发脾气。  如果孩子爱发脾气是由家长的溺爱和迁就造成的,家长就要注意严要求孩子,不能有求必应。  孩子爱发脾气,也是有个过程的,当孩子第一次发脾气时,家长的处理态度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有的家长一看孩子乱喊乱闹,就赶紧想尽一切办法,哄劝,对孩子提出的要求也一应百应,过分迁就。大人可能会觉得孩子嘛,哄一哄就了。可孩子就会认为只有这样闹,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从而认为自己是正确的,把发脾气,胡闹作为治眼大人的手段,长此下去就会养成坏习惯。有的父母把问题看得很简单,解决方法也简单,一个字“打”。其实,打的结果更坏,孩子或是表面屈眼于棍棒,或是越闹越凶,对父母产生敌视心理。  那么,应该怎样对待孩子第一次发脾气呢?家长应该持不予理睬的态度,专心于其它事情。或是告诉他,“什么时候安静下来,我才跟你讲话。”渐渐地孩子会由大哭变小哭,由闭眼哭叫到睁眼看父母的反应如何,他的注意力也就会转移到父母身上来,静静观察父母做事情,渐渐忘记了撒泼。当他的情绪稳定以后,家长一定要告诉他那样做不好,并说明为什么不好。这样孩子就容易接受了。第一次发脾气就能被制止。在处理孩子第一次发脾气时,家长一定要有耐心,不能半途而废,这可以说是一场“意志与毅力”的较量。如果作父母的心软,以后就很难再奏效。  当幼儿心情焦躁,乱发脾气时,成人在指出他的错误以后,可以在一段时间内不理睬他,让他知道发脾气,不讲道理是行不通的,是无效的。当幼儿由于某种要求未能满足而大发脾气时,家长不要采取强硬态度,非要把幼儿制服。这样就如火上加油,幼儿的脾气会更大。成人应该态度冷静,方法灵活,有时要适当给孩子留点面子,找个台阶,让他自己下。  有的孩子在家里、在父母面前爱发脾气,而在幼儿园或其他环境则表现得比较好,这样的孩子可以让他暂时离开使之任性发作的环境,到亲戚朋友家生活一段时间或到寄宿制幼儿园过一段集体生活。这对矫正孩子爱发脾气、任性的缺点会有好处。  发脾气是愤怒的表示。对孩子来说发脾气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尤其是正处于第一生理反抗期-岁的孩子,最容易用发脾气来表现自己的独立愿望和反抗意识。随着年龄的增长,到-1岁就能逐渐较熟练的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这时发脾气的次数就慢慢减少。但是如果孩子长时间把发脾气作为解决问题的唯一手段,比如脾气经常像火山一样的爆发,感情失去控制,伴随大声喊叫,辱骂,甚至摔砸物品或在地上打滚;个别孩子还会踢人,打人;或伴有呕吐,遗尿和屏气发作,这就是病态表现,家长应提高警惕。  实际上,孩子发脾气的原因主要在父母。大多数父母对发脾气的孩子表现出屈从,孩子抓住父母的这一弱点,把发脾气作为控制父母的一种手段,无形之中形成了不良习惯。还有的父母对孩子要求过于严而不讲究教育方法,结果使孩子性压抑、扭曲,逐渐形成强烈的反抗情绪和逆反心理,这样也容易使孩子的脾气变得暴躁,稍有不顺就大发脾气。另外,长期与爱发脾气的人一起生活也容易被同化,家长的行为最容易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的言行。研究表明,爱发脾气的孩子很可能患有多动症或抽动症,需要及时就医。服用中药并配合饮食、按摩进行治疗,对其病情和脾气的改善能收到显著效果。  孩子爱发脾气如果不及时纠正,将影响他对环境适应能力,使孩子难以应付挫折并影响其健全人的形成,这对孩子是十分不利的。  生活中,我们时常会看到有些小孩子,一遇不顺心的事情就大哭大叫,有的还摔东西。更有甚者往地上一躺,任你哄骗或威吓,一副不达目的不起来的架势。遇到这种情形,做家长的往往心烦意乱,不知所措。只有感叹“这孩子脾气太坏!”于是,为了尽快平息孩子的怒气,不惜牺牲原则来满足孩子的要求。殊不知,这样就会使孩子把发脾气作为逼迫家长就犯的有力武器。如此下去,孩子的脾气只能越来越坏。  其实,当每个人受到伤害或攻击,或者愿望不能满足时,产生愤怒的情绪是一种正常的本能反应。问题在于怎样处理这种消极情绪。  发脾气是孩子(也是一些成人)处理问题的方式。显然,这种方式不是社会生活所赞赏的。  避免孩子乱发脾气的基本方法之一是做父母的为孩子树立控制情绪的榜样。如果父母遇到挫折或不顺利的事情,也是怒发冲冠,摔摔打打,那么就别指望孩子能控制他的怒气。  其次,不要过多的限制孩子的行为。有些家长怕这怕那,给孩子提出了过多的规定、要求,这就容易引起孩子的不满。尤其是 岁以后的孩子,逐渐发展着独立意识,环境中过多的约束会造成情绪上的对抗,动辄发脾气。  另外,要注意满足孩子的生理需要。孩子饥饿或疲乏时也容易发脾气。要保证他们有充足的睡眠时间,按时进餐。还有,父母应多与孩子接触。如果父母能够有较多的时间和孩子在一起,对他的活动表示兴趣,在孩子遇到困难时及时给予帮助,这样有助于减少孩子发脾气的机会。  可是,面对一个大发脾气的孩子又该怎么办呢  不去注意孩子。当孩子在你面前发脾气时,家长不妨走开一会;或继续做自己的事情。只当他不在面前,使孩子自觉放弃想要达到目的的手段。  帮助孩子表达愤怒的情绪。可以询问孩子生气的原因,帮助他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既可以了解孩子的真实心理,又可以进行劝解工作。有时可以鼓励孩子进行一些活动来发泄怒气。比如,到室外去跑步,在纸上画画涂涂。捶打枕头、沙袋之类柔软的物品。  采取保护措施。如果孩子有摔砸物品的行为,要及时移开易碎、易损坏的东西,避免造成伤害和损失。同时,要防止有的孩子完全失去自我控制而发生自伤行为,家长要密切注意,及时保护。  当孩子发脾气时,家长要认真分析原因,针对孩子的种种表现,反思自己的教养方式。  理解、尊重孩子 孩子两三岁后,就开始和父母顶嘴、说反话,喜欢说“不”,这是孩子心理成长的必然阶段。他的自我意识开始发展,有了自主愿望,喜欢做的事情,不希望别人来干涉。此时若不了解原因就对孩子训斥、惩罚,则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变得更爱发脾气。  正确的作法: 关注他的“反抗”心理的同时,对他的好奇心、合理行为和要求予以满足;对其它不合理的要求,要心平气和的和孩子沟通交流,问明原因,然后采用适当方式加以引导。  不娇惯、放纵孩子 孩子爱发脾气在一定条件下是家长对孩子过分宽容和娇纵的结果。家长没有原则的迁就孩子,误将民主等同于无条件的容忍孩子,听之任之或百依百顺导致孩子形成骄横的性。  正确的作法: 对孩子提出的合理要求要坚决执行;对无理要求,在劝说无效的情况下,用“冷处理”来明确表示您的态度,终止他的无理取闹。  进行耐心细致的正面教育 孩子易模仿,是非判断能力差,家长发脾气的行为很容易被效仿;家长用训斥、打骂等方法压制孩子的正当需要或对待孩子的缺点,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以执拗来对抗家长,通过发脾气来发泄不满。  正确的作法: 以表扬鼓励为主,心平气和的说明不能满足他的原因;帮助孩子分清是非;针对孩子的性特点,用孩子感兴趣事物来吸引他,设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这是您过去放纵所致,没有及时克服。百依百顺或武力解决只会使孩子的脾气越来越坏。比较妥善的办法是当孩子发脾气时,爷爷奶奶和父母亲要齐心协力,步调一致,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不予迁就,而要干脆地拒绝他,甚至不要理他,连看也不看他一眼,把他孤立起来。几次以后,孩子也就不会再用发脾气来实现自己不合理的愿望了。使他不抱任何幻想。例如孩子在幼儿园门口无缘无故地哭闹着不肯回去,家长就要“硬着,心肠”送他进园,不要没完没了地好言相劝,甚至几步一回头,放不下心。即使孩子的要求是合理的,也要让他:先转变态度,再满足他的愿望。另外,在孩子发脾气时,一方面要冷处理,不要被他牵着鼻子跑,另一方面要注意观察他的动态,转移他的目标,不妨对他说,“你嗓子也哑了,先去喝口水吧”或:是“你脸上这么脏,先去洗洗干净”,以让他逐步冷静下来,当你看到孩子有不愉快的情绪露头时,绝对不能对他说:“看,你又发脾气了。”这样,等于从方面提醒他:你现在可以哭闹了。  有心的家长还可以采取主动,注意“防患于未然”,尽量避免一些促使孩子发脾气的客观因素产生,凡事力求事先提醒,讲清道理,尽可能不要出现“短兵相接”的局面。  一般岁左右的孩子开始有独立的愿望,并萌生自我意识。他们不愿事事受父母的管束,对父母的包办或摆布产生反感。当大人不满足他们的要求时,他们就会把内心的不满毫无保留地发泄出来。另外,孩子只不过刚刚具备了一些初步的简单的生活知识和生活经验,对大世界发生的形形色色的事情还不能理解,他们要独立,却又做不好,这种情况下,他们会因为达不到目的而发脾气。  孩子不善于用语言表达,有些事情他们还说不清,因而在大人坚持要他做不愿做的事,或大人坚持不能允诺他们的要求时,他们就会用发脾气来宣泄其压抑的情绪。  人小脾气大的孩子,除了脾气倔之外,还有点“小聪明”。他们能摸透大人的心理,也掌握了一套规律:只要先撒娇,再磨缠,最后向大人发一通脾气闹一番,什么目的都能达到。  孩子发脾气、耍赖,原是作为要挟大人的手段,并不希望太过火。可是,脾气一发,过分的兴奋就像决堤的洪水,奔腾呼啸,理智丧失,任凭情绪左右,只顾撒野,一点余地不留。过后,虽然愿望达到了,但对自己发脾气时的那种诸如以头撞墙、摔坏心爱的玩具的行为却也感到后悔,甚至内疚。同时,尝到了对自己行为的无可奈何的滋味,也体验到自己的无能为力,于是,他们会感到自卑和痛苦。  因此,对大发脾气的儿童,家长应坚持两个原则:。  一是绝对不要斥责或体罚孩子。  二是紧紧拖住孩子,不要让孩子撒野毁物和自毁。  第一个原则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斥责等于火上加油,适得其反。特别是家长火冒三丈、怒不可遏的样子,等于是孩子发脾气的“榜样”。须知,柔能克刚,而刚却克不了了柔。  第二个原则的着眼点,在于用骨肉之情和善良的愿望,帮助孩子控制难以自制的情绪,让他一动不动地呆上分钟,爆发的情绪就会平息下来。  待孩子发过脾气过后,应同孩子谈心,教育孩子认识发脾气的危害,学会以理智驾驭感情。平时,对孩子提出的合理要求应主动地给予满足,不合理的要求坚决不能满足,怎么撒野也不行,让孩子明白:凡事必须讲道理,无理寸步难行。  末了,心理医师还谆谆告诫咨询者:对人小脾气大的孩子,父母教育的口径必须一致,切忌南辕北辙;教育务必坚持,坚持一段时间,情况就会好转。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孩子从1岁起就会用发脾气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独立意志了,他们会顶嘴、逆反、跺脚、大叫、哭嚎、毁坏东西、打人、咬人等等。一般来说,孩子发脾气的行为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有约0%的孩子一周至少发两次脾气,有11%的孩子一天至少要发一次脾气。  造成孩子发脾气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一方面是由于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得当。例如,家庭中不同成员的教育态度不一致,父母要严加管教,祖父母却要溺爱放纵,就是爸爸妈妈两个人的意思也会不同,结果孩子的坏脾气就有了可乘之机;还有的家长对孩子没有耐心,动辄对孩子大喊大叫,乱发脾气,孩子也渐渐模仿了这样的行为,难怪有的孩子委屈地问:"为什么只许大人发脾气?"另一方面,有些孩子爱发脾气是由于某些心理原因,剖腹产的孩子由于触觉学习不足,更容易情绪不稳定;感觉系统功能发育不健全的孩子,会对外界的信息过分敏感或迟钝,他们的情绪反应十分不稳定,这些都需要在心理的指导下通过心理训练或心理治疗来矫治。  也会有另外一种情形,有些孩子小时候没什么脾气,挺听话的,甚至挺"面",尤其是在家长比较严厉的家庭里。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有的是参加一段感觉统合训练后,长脾气了,变得急躁,爱顶嘴,这是正常的反应。因为孩子性退缩、过于顺从也是不正常的,孩子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意志,家长也要培养孩子情绪的独立性,不要把孩子当作自己的出气筒。同时,通过科学教育和足够时间的训练,培养孩子形成表达自己意志的正确方式。  孩子发脾气的原因有很多,有由于自身的躯体不适而出现的发脾气,有为了达到目的或吸引别人注意而产生的,而更多往往是与家长的过度关注和家庭中不一致的管教有关。  分析原因不同对待。  对于孩子的发脾气,家长首先要排除躯体不适的原因。如孩子发脾气时,伴有发热、呕吐、尖叫,精神萎靡,则要及时请医生协助处理。对孩子的发脾气,在排除躯体不适的原因后,在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对于小于岁的婴幼儿,由于孩子对父母、家人还是很依赖,对是非、行为的正确与否未有分辨力,自控力与理解力还很差,因此处理时要以温和的方法,以分散力为主,把孩子抱离发脾气的环境,或用其它物品转移他的视网;对于学龄前(—、岁)的孩子,处理时除了要分散其注意力,可采取一些小惩罚,如隔离,隔离的时候首先要保证孩子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不会伤害到自己和他人,可把他放在墙角、床上,甚至家长可以抱着他,但要注意不要给孩子语言或眼神的交流,包括批评、责备、安慰等,每次隔离的时间大约是—分钟,太长会给孩子造成反作用,太短起不到效果;对于学龄的孩子(大于岁),在他们发脾气时主要是采用隔离的方法,在隔离前用简短的语言告诉他这样不对,然后隔离,每次隔离时间为1岁1分钟,隔离后同样用简短的语言告诉他为什么不对。还可以用奖励的方法,即当孩子在一定的时间内没有发脾气,则给予红花、星星、贴纸等,每周一次小总结,可用一定数目的红花、星星或贴纸来换取一些他喜欢的东西。这样,孩子发脾气的行为会逐渐消退、消失。  教会孩子正确表达情绪。  在消除孩子发脾气行为的同时,也要逐步教会孩子表达自己情绪的一些方法。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孩子通过游戏掌握社会技能、学会沟通,同样游戏也是孩子表达情绪的一种很好的方法,如体育运动、角色游戏等,都可以帮助孩子疏导不良的情绪。  对孩子发脾气,平时要以预防为主。预防主要是改善家庭教育的环境,首先,在日常对孩子的教育和要求上,家长们要有统一的意见和标准,使孩子从小形成对与错的观念。其次是避免处处以孩子为中心,在生活中要教会孩子对别人的尊重、谦让,对孩子的要求可采取部分满足和有条件满足,避免孩子因要求不能满足而发脾气。最后,还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在不同的年龄,承担不同的工作,从自己做自己的事,到帮忙做家务,培养孩子的小主人意识。  改掉孩子发脾气的坏毛病并不难,只要家长有坚定而一致的教育态度,你会发现,你孩子的脾气会变得越来越好。  发脾气属于人皆有之的正常情感,孩子也不例外。两岁到四岁的孩子和青少年发脾气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即使是最温顺的孩子有时也会发脾气,但是孩子经常发脾气,则不利于培养孩子良好稳定的情绪,不利于孩子健康性的形成。

孩子的叛逆,就意味着孩子长大了,孩子自己的成长是一个自然的过程。 我们没有办法改变孩子的这个时期,所以我们只能改变作为父母的教育方式。我家有个处于青春期的女儿,喜欢玩游戏,不买零食就发脾气,我该怎么办呢?

首先,正确认识造反时期。孩子的一生有三个叛逆期:婴儿叛逆期、童年期叛逆期和青年期叛逆期。 到了青春期的叛逆期,孩子们已经有了独立的意识,想要摆脱父母的桎梏。 但是孩子缺乏经验,不能完全独立,也不可能在父母面前获得绝对的平等,所以孩子会焦躁不安。 因此,家长在此期间需要特别注意孩子,然后适当引导。用正确的方式陪伴孩子。对孩子来说,重要的不是奖励或成功,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父母对孩子的陪伴。 只有陪伴父母,才能发现孩子的叛逆行为,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走进孩子的内心。

其次,仔细聆听孩子的抱怨。孩子到了叛逆期,已经长大了一点,心理上的父母不是唯一重要的人。 他们更喜欢与同龄人交谈,因为他们在同一叛逆时期有共同的话题。 父母与孩子的代沟越来越多。 所以,当孩子有说话的欲望时,仔细听孩子说话是难得的机会。

最后,避免冲突。孩子在叛逆期容易产生负面情绪。 这个时候,作为父母,我们千万不要和孩子发生正面的冲突,因为孩子会因为冲突而更加恼火,我们要学会冷处理。 很多时候只是正面冲突。 父母和孩子都会说伤人的话。孩子的行为会有一个反复的过程。 作为父母,不要急于生气。 你越着急,你就越发脾气。 我们不能放弃我们的孩子,我们必须要有耐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95298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8
下一篇2023-11-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