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
韩愈
-
晚春
作者:韩愈
题目:晚春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晚春景物的诗。这时,百花盛开,万紫千红,它们像是知道春天不久就要归去,所以特别珍惜这美好的时光,各逞姿色,争芳斗艳,尽情舒展生命的机能。而那些全无才思的杨花榆荚,在春风中纷纷飘落,只晓得如雪花那样,毫无目的地漫天飞舞。这里,似乎只是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了晚春的繁丽景色,其实,它还寄寓着人们应该乘时而进,抓紧时机去创造有价值的东西这一层意思。但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榆荚杨花虽缺乏草木的“才思”,但不因此藏拙,而为晚春增添一景,虽然不美,但尽了努力,这种精神是值得赞扬了。
答张十一 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
抒写了作者被贬远地后君恩不得报,惜已在瘴蛮之地终老的愁虑
但全诗无一字着愁,倒是在诗中描写了在唐代当时还属偏远之地的广东阳山
的好风光,为后世留下了一张文化名片
《新唐书·韩愈传》云:“愈性明锐,不诡随。与人交,始终不少变。”
由此可知,韩愈对朋友的情感始终真挚如一,而且“不少变”,对于亲友也极重道义,尤其是有才学又与他志气相投之士。
韩愈弟子皇甫湜在《韩文公神道碑》中描写他:
“交于人,已而我负,终不计……与人故,虽微弱,待之如贤戚。”“人诟笑之,愈笃。”
由此可见,昌黎对亲朋好友的情感是丰沛的,也可略见其敦厚之性情。
唐代文人墨客颇重视交游,借彼此间的往来、交流与唱和,除能增进自身见闻,亦能互相激励,进而擦撞出文学世界的火花。
孟郊,字东野,是韩愈的忘年之交,年长昌黎十八岁,著名代表作为《游子吟》。两人相识于贞元八年同赴长安应进士试时。
孟郊画像
当年,孟郊已四十一岁,虽是再次落榜,同与韩愈结为知心好友,并惺惺相惜,彼此间有许多互赠唱和诗文,真挚的友谊长达二十二年。直到元和九年,郑余庆转任山南西道节度使,奏孟郊为节度参谋,郊应邀前往兴元,却于赴任途中暴病身亡。
悲伤的韩愈在《贞曜先生墓志铭》中哀悼孟郊,并募款为之料理后事。
孟东野一生极为穷苦潦倒,韩愈在《荐士》诗中也称他为“酸寒溧阳尉”,但两人皆好古,诗风相近契合,昌黎对其诗作非常推崇,后人称之“韩孟”。
柳宗元,字子厚,年纪比韩愈小五岁,其先世源自河东,故又称“柳河东”。于贞元九年二十一岁时考取进士,二十六岁登上博学宏辞科,并正式踏入仕途。
韩、柳之交谊,应是源自昌黎长兄韩会与宗元之父柳镇熟识。且韩、柳二人同遭被贬远方之境遇,又都好古文,同为提倡古文之领导者,故能互相吸引。但二人创作古文、对待佛教的立场互不相同,政治立场也南辕北辙。
柳宗元在政治上依附王叔文集团,后因王失败而被贬永州。韩愈极不欣赏王叔文,但并不因此而影响韩、柳二人情谊。
二人虽常相隔两地,但彼此间书信往来从不间断,即是其深厚友谊之凭证,后人以“韩柳”称之。
柳宗元雕像
韩愈与刘禹锡、白居易、元稹等人也皆有交谊,但交情都不深入。
刘禹锡,字梦得,唐朝著名诗人,与柳宗元熟识,依附王叔文集团,政治立场与昌黎背道而驰,但极为赏识韩愈的人品与文才,从其文章《祭韩吏部文》中可见一斑。
白居易,字乐天,曾以诗仙、诗魔自比,先世源自山西太原,是中唐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之一。韩愈弟子张籍,与白居易熟识,两人同朝为官,所以彼此相识,但因彼此之宗教信仰与文学作风差异颇大,故交谊不笃。
元稹,字微之,洛阳人,为中唐著名诗人,后世将他与白居易以“元白”并称之,与昌黎同朝为官,很推崇韩愈文才,并曾托他作《监察御史元君妻京兆韦氏夫人墓志铭》。元稹善于作艳诗和悼亡诗,与韩愈擅长古文的风格大相径庭,所以彼此之间难有交集。
《晚春》唐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译文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竟相争妍斗艳就连那没有美丽颜色的杨花和榆钱也不甘寂寞,随风起舞,化作漫天飞雪
诗人通过“草木”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的其实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面对晚春景象,诗人一反常见的惜春伤感之情,变被动感受为主观参与,情绪乐观向上,很有新意你看,“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藏拙,不畏“班门弄斧”之讥,为“晚春”添色这就给人以启示:一个人“无才思”并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春光”是不负“杨花榆荚”这样的有心人的
作者韩愈世称韩昌黎,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首,其诗文中多用前人的语句,此诗文大意为唐衢怀才不遇,韩愈问他为何不能毛遂自荐,反而把当今社会看作是实行禅让制的唐尧虞舜时代呢?匦函,如武则天时的举报箱,为何不举报压抑自己的有权势的小人,一看到好文章就哭泣,怎么不学牛有角虎有爪去比拼呢?主要表达了自己对于唐衢才学的爱惜,同时也提出自己的意见,希望对你有帮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