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昌江思源实验学校 杨祥雨 (湖南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任何作品所写的内容,所揭示的题旨,都是受作者的世界观的制约和影响的。倘若没有作者生活体验对它的冲服与消化,那么,作品也就没有生命力。作者在作品中抒的情、发的感,便是作品的灵魂。一、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知时论世而后解文。要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最为切要的是须做到三看:一看作于何时;二看选自何集;三看因何而作。例如:《难老泉》只要一看一九六一年十一月二十日即知是一篇时文,作者在人民有感于三年严重自然灾害之际,通过难老泉的记叙,唱出了青山不老的赞歌,激励了人们战胜困难的意志,这便是作者当时的寓意,也即文章的精神所在。二、抓作者独到的议论,挖作品闪光的语言。好的文章往往句秀、骨秀、神秀,而秀就秀在作者的独有见地或别开生面,那独到之处,往往就是情感的喷发处。政治家兼诗人毛泽东作《七律 长征》,是因为亲自率领中央二万五千里长征,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感受到了红军战士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才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这颂歌的独到议论就在于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两句议论是全篇的总纲,议论得极有气势,论得万丈豪情。它高度地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的勇敢精神。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远征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日之长;难是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面对一切艰难困苦,红军的铿然回答是不怕只等闲,这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给全诗定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感情调子。这就是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也是全诗的主旨与灵魂。三、借助于种种语文手段,了解情感的表露手法。文章有风采还得借助于各种语文手段的综合运用。或白描或飞白;或比拟、或连喻、或夸张、或正写侧写、或烘托陪衬;或褒或贬,或抑或扬;或似贬实褒,或欲扬先抑,总之变化万千,因景而异,因情而化,因文而别。下面略举几例:夸张的妙用。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作者把巍峨雄壮、绵延不绝的大山写得微不足道,通过写山来反衬和塑造红军战士摧坚历险、藐视困难的大无畏精神。而这种艺术化的缩小或夸大,绝不单纯是个技巧问题,它是领袖诗人那巨人般的眼光、伟大的襟怀、奇特的想象以及英雄的胆略和气魄的自然表露。对比的妙用。《荷塘月色》作者以盛赞六朝江南采莲旧俗,来针砭当时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因为国民党政府和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都建都南京。这一对比,真是匠心独运,极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憎与爱,有力地表现了主题,深化了作品的思想性和人民性。比喻的妙用。《包身工》一文,作者借包身工被喻为猪猡、懒虫、芦柴棒、血肉机器、灌装劳力、没锁链奴隶、墨鸭等等具有鲜明感情色彩的比喻,既活生生写出了童工的身份、地位、悲惨的必然结局,又赤裸裸地揭露了资本家、工头的凶残、贪婪、更是血淋淋地控诉了包身工制度的吃人罪恶,同样有利于深化作品揭示的主题。总而言之,文章是投情之宅。情感,是作品的灵魂。读书,当理解作者的感情,方能读出韵味来。(杨祥雨老师系海南昌江思源实验学校语文学科带头人)
《藤野先生》表达了作者的情感:作者通过怀念藤野先生,赞扬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的伟大性格和正直、热忱、高尚的品质,回顾了自己在日本求学时期探索救国道路和思想转变的过程:为了祖国的前途和命运,毅然地放弃了跟随生平最敬爱的老师一一藤野先生学习医学,摈弃了科学救国的改良主义道路,改为从事文艺运动以唤醒人民群众起来革命 。
白描手法
在描写人物方面,作者运用了白描手法。如写藤野先生时,无论写他声调缓慢而很有顿挫的自我介绍、耐心细致改正鲁迅的听课笔记和解剖图、看到鲁迅成功地进行了解剖实习的高兴状况以及鲁迅要离开仙台时的依依惜别之情,都只是简练的几笔,没有粉饰,没有渲染,但写得栩栩如生,显示出人物鲜明的性格。
《沁园春雪》洋溢着对祖国壮丽河山的赞美之情及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凌云壮志和豪迈情怀。毛泽东是无产阶级革命家,以“解放天下”为己任,所以词里表现了空前宏伟的抱负和无比坚定的决心。
《沁园春·雪》是近代词人毛泽东于1936年2月创作的一首词。该词上片描写北国壮丽的雪景,纵横千万里,展示了大气磅礴、旷达豪迈的意境,抒发了词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
下片议论抒情,重点评论历史人物,歌颂当代英雄,抒发无产阶级要做世界的真正主人的豪情壮志。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于一炉,意境壮美,气势阪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1936年,红军组织东征部队,准备东渡黄河对日军作战。红军从子长县出发,挺进到清涧县高杰村的袁家沟一带时,部队在这里休整了16天。
2月5日至20日,毛泽东在这里居住期间,曾下过一场大雪,长城内外白雪皑皑,隆起的秦晋高原,冰封雪盖。天气严寒,连平日奔腾咆哮的黄河都结了一层厚厚的冰,失去了往日的波涛。
毛泽东当时住在农民白治民家中,深夜。见此情景,颇有感触,填写了这首词。《沁园春·雪》最早发表于1945年11月14日重庆《新民报晚刊》,后正式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号。
二、赏析:
《沁园春·雪》突出体现了毛泽东词风的雄健、大气。作为领袖毛泽东的博大的胸襟和抱负,与广阔雄奇的北国雪景发生同构,作者目接“千里”“万里”,“欲与天公试比高”;视通几千年,指点江山主沉浮。充分展示了雄阔豪放、气势磅礴的风格。
全词用字遣词,设喻用典,明快有力,挥洒自如,辞义畅达,一泻千里。全词合律入韵,似无意而为之。虽属旧体却给读者以面貌一新之感。不单是从词境中表达出的新的精神世界,而首先是意象表达系统的词语,鲜活生动,凝练通俗,易诵易唱易记。
参考资料:
-沁园春雪
聆听作者的心跳 第八单元让我们经历了一次心灵之旅,我们一次次被作者所描绘的人间真爱所感动。有句话说得好: “言为心声”。就是说作者在写一篇文章时,思想感情一定会在文中体现出来。如果我们能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就能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那么,呢?下面几种方法你可以借鉴借鉴。 一、依据文章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是通过文章内容表现出来的,因而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就能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来。如《掌声》这篇文章讲的是英子在同学掌声的鼓励下由忧郁自闭走向阳光自信的故事。但是只知道这一点是不够的。还要透过内容去想一想:轮到英子讲故事时,同学们为什么要鼓掌?为什么经过掌声之后,英子会发生那么大的变化?这掌声中到底有着一种什么力量?通过读课文,我们自然会明白同学们两次掌声所包含的意思,以及给予英子的一种力量,那就是爱与鼓励,这也就是作者要表达的感情。当我们明白了这一点再去读课文,你的体验就会不一样,你就能与作者“心心相印,息息相通”了。 二、依据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是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作者总会在字里行间流露出自己的情感。这种流露有时是含蓄的,有时是直接的。因而,我们要善于抓住文章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来体会作者的情感。一是抓住关键词。如《一次成功的实验》中有这样一句话: “女孩不假思索地说: ‘有了危险,应该让别人先出去。’”这个“不假思索”就可以看出女孩先人后己的品质,也写出了作者对这个小女孩的敬佩之情。再如《掌声》一文中的英子“一摇一晃地走上讲台”和“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这两个“一摇一晃”的意义是不一样的。前面的“一摇一晃”是英子在别人的掌声中终于走上了讲台,也可能有无奈的意思;但后一个“一摇一晃”却是英子自信的体现。两个“一摇一晃”就是作者刻意着笔,它写出了英子在同学们掌声中的变化,表现的是爱的力量,传达的是作者对同学友爱的歌颂。二是抓好关键句。有时为了取得意味深长的效果,作者不直接表情达意,而是采用比较含蓄的方法说出言外之情。读课文时,就需要有安静而细腻的心,联系课文内容和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解读。如《给予树》一文,金吉娅给小女孩买了穿裙子的洋娃娃之后,用剩下的钱全部买了棒棒糖——五十美分一大把的棒棒糖。读到这里就要想一想:金吉娅为什么不用剩下的钱买别的东西呢?原来她是想用最少的钱给兄弟姐妹们买到最多的礼物。这是多么用心的孩子啊!金吉娅的一番话让我们在感受到她善良和仁爱的同时,也可以感受到她的可爱和用心,想到自己曾经对金吉娅的误解,妈妈揪心地疼。你说妈妈能不“紧紧地拥抱”她吗?这里作者没直接表达自己对金吉娅的喜爱,但从字里行间我们分明能感受到。再如文章的最后一段,写的是妈妈对这件事的感受,但又何尝不是作者情感的流露呢? 三、在反复朗读与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有效的朗读有助于更深入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一边读,一边想,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是我们要掌握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对于这种方法,我们在学法指导中训练过多次。另外,我们在朗读与诵读中一定要做到:把心放到文章中去,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在文中读出“我”来,这样,就能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 《爱的教育》是一本非常好的书。请你在课外读一读,把从读中体会到的情感写一写,然后和同学交流交流。 《
古代诗人思想感情比较传统,多少人心怀天下,满腔抱负无处施展,象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在封建思想与文化传统方面受当权者的打压,只能通过诗词来揭穿社会与官场的腐败,描写劳动人民的真实现状,或寄情山水,看破红尘,与世无争。从侧面看到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作者的情感变化是:乐——痛——悲。
乐是由于人多景美事雅,痛是经过两种方式的对比来衬托痛,悲是后之视今、今之视昔的感触以及对老庄思想的否定。
全文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会的乐趣,抒发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感叹。
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才成为名篇佳作。
扩展资料:
这篇序言疏朗简净而韵味深长,突出地代表了王羲之的散文风格。且其造语玲珑剔透,琅琅上口。是古代骈文的精品。《兰亭集序》在骈文的几个方面都有所长。
在句法上,对仗整齐,句意排比,如“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仰观宇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两两相对,音韵和谐,无斧凿之痕,语言清新、朴素自然。
属于议论部分的文字也非常简沽,富有表现力,在用典上也只用“齐彭殇”和“修楔事”这样浅显易储的典故,这样朴素的行文与东晋对代雕章琢句,华而不实的文风形成鲜明对照。
--兰亭集序
高中语文合集百度网盘下载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znmI8mJTas01m1m03zCRfQ
pwd=1234提取码:1234
简介:高中语文优质资料下载,包括:试题试卷、课件、教材、视频、各大名师网校合集。
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搭石对故乡人们的重要性,乡亲们的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品质的赞美之情。
《搭石》这篇文章作者借摆搭石、走搭石来赞扬家乡人们之间美好的的情感,那些无私奉献、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人。
《搭石》的中心思想是赞颂了搭石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同时也赞美了乡亲们互爱互助、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
《搭石》著名乡土诗人刘章写的文章:
《搭石》著名乡土诗人刘章写的文章,文章主要描绘了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等生活中的几个平凡场景,表现了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重点描写了调整搭石的老人,生动地刻画了老人认真细致的动作,表现了老人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优秀品质。
《搭石》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5课的课文。本文作者(刘章)写了自己家乡有一条无名小溪,每年汛(xùn)期,家乡的人们根据水的深浅,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