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里的3个人,是我婆婆,我小姑子和我。周末带孩子回奶奶家住了2天,小姑子跟我们一起回的。刚到家的前半个小时,母慈子孝,全家洋溢着久别重逢的喜庆祥和。半小时后,就变天了。
婆婆和小姑子吵起来了,我在隔壁房间听了个清清楚楚。
小姑子还是很贴心的,每次回家都买一堆东西,给公公婆婆改善生活。比如,买回家很多收纳用品,想着让婆婆把家里收拾得整齐些,买了很多厨具小家电,想着让婆婆做饭更方便。
这次吵架的原因,是她以前买回家的某猫精灵。
婆婆说,这个某猫精灵有点傻,跟它说话听不懂,让它唱戏它也不出声。小姑子现场试验了一下,让它唱了一段《智斗》,结果唱得很是欢腾。
小姑子就开始数落婆婆,“你自己不会用,不动动脑子,就会怨别人买的东西不好”
小姑子还没数落完,婆婆就炸了,“我让你买的呀?你自己买的破玩意,还不让人说呀?那个某猫精灵,我都不用它,我连电视都不看,我更不跟它说话了。你这脾气真是臭,别人没说什么呢就炸了,家里盛不下你了”。
小姑子又接上话了,“我给你买的收纳盒也不用,家里就这么乱糟糟的,哪哪都是破烂。好东西都不好好用,拿着破烂当宝贝。我买的再破,也比你的那堆破烂好吧?你看看咱家成什么了,有用的东西瞎扔,没用的破烂恨不得留一辈子”。
……
婆婆和小姑子的嗓门都很大,语速也很急,房间里的气氛降到冰点,连我沉迷在电视世界里的儿子,都跑出房间,去院子里逗狗玩去了。
这场争吵最终以婆婆去做饭落幕。我躲在房间里没有掺和这场战争,因为类似的争吵每天都会发生,确切地说,每天不止发生一次。
听着她俩针锋相对的争吵,我仿佛看到了照镜子的两个人。我曾经跟婆婆在一个屋檐下生活过6年,她的脾气秉性我还算比较了解。人勤快心也好,就是嘴不好,这点她闺女跟她一样。
孩子,就是父母的镜子。孩子的言行,孩子的思想,都会受到父母的影响 。婆婆跟小姑子的为人处世简直一摸一样,嗓门大且高,遇事容易急,总是找外部原因。
打个比方,在家里待着,手机找不到了。她俩的第一个想法都是“谁把我手机拿走了”,而不是“我上次把手机放哪了”?
正因为她们的归因方式都一样,所以才会经常发生争吵。“我做得这么好,你不按我的来”,“我没让你干这些,我不稀罕”。
孩子就是父母的镜子。从孩子身上,我也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孩子有个小习惯,做题时遇到不认识的字会在纸上用力划两道,我觉得他没有耐心,为此还说过他。
有一天我问他,你为什么要在纸上划两笔呢?他说,我看妈妈是这样的。我从来没注意过我的小动作,但孩子注意到了,他还学会了。我却只看到了他没有耐心的小动作,忽略了他是跟我学的。
从那以后,我也像孔圣人一样,开始三省吾身了。我越来越发现, 孩子的很多问题,根源都在我身上。
比如,孩子看电视,我催了好几次,他都不关。这样的描述,似乎是孩子拖拉,但其实是我的问题。因为在催孩子关电视的时候,我在刷手机。孩子会抬头看我一眼,发现我盯着手机,他也就继续看电视。
换个催促的方式,如果我站在他面前,等他一两分钟,他会特别自觉地关掉电视。我怎么做,孩子就会怎么做。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社交参照”。
12个月的婴儿,就能根据其他人的情绪作出反应。比如,当孩子饿了哭闹的时候,如果父母能情绪平和地安慰孩子,告诉孩子食物很快就好,孩子就能快速平静下来。但如果父母很急躁,表现出紧张和烦躁,孩子也会受到影响,不会那么快平静下来。
孩子的表现,大都可以从父母身上找到原因,父母对孩子承担的是无限责任。当然, 孩子会受到外界的影响,比如学校和社会。但孩子对待学校和社会的方式,也是从父母身上学到,受父母影响的。
看见孩子,就看到了我们自己。 当我们觉得孩子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期望时,别急着埋怨孩子,先看看我们自己有没有类似的问题,有没有传达给孩子类似的观念 。
我们是问题的根源,我们改变了,孩子也会改变。
我的公公留着短发,从远处看,头发是一片乌黑,走近看,才能在黑发中发现几根稀少的白发。公公的眼睛不大,眼角有几道皱纹,笑起来眼睛能眯成一条缝。他的眉毛很浓是平平的,公公下巴上长着许多胡子,摸上去很扎手。每当看到公公,总会有一种亲切的感觉。
一次,公公接我放学回家,在路上,突然下起了倾盆大雨,公公用身体挡住我,仿佛就是我的一把保护伞。我们一起冒着大雨回到了家,豆大的雨点儿落在公公身上,我的耳旁响起一阵噼哩啪啪的雨声。回到家,我和公公成了两只落汤鸡,但公公却让我先去洗澡,暖和暖和,他自己呢,虽然浑身上下都湿透了,但他却丝毫不在乎,只是用干毛巾简单擦了几下。
公公有点胖,但很健康,因为他很爱运动。他每天都坚持去游泳,不管是刮风下雨,他都坚持去。有一次,天上下了一场鹅毛大雪,公公依然要像平时一样去游泳,婆婆却在劝阻:“别去了吧,外面还在下雪,地上很滑。”没办法,公公说不过婆婆,只好在家里待着,等过一会儿,雪下小了,还没待婆婆发话,他便出去游泳了。但你可别小看公公,他的游泳技术可棒了,他能一口气在泳池里游二十个来回,1000多米,而且只需要25分钟,你看棒不棒?公公可已经是个70岁的老人了!
我的公公是一个爱为别人着想、喜爱运动的人,他是独一无二的,而且一点儿也不老!
和婆家撕破脸,你老公的态度很关键!如果一直住在一起,而且你家婆他们并没有因为吵架而给你脸色看,证明他们心底里还是应该有你这个儿媳的。
重庆方言一般对外称丈夫的母亲为“婆子妈”,对内同丈夫一样称呼“妈妈”。在某些方言中有形容词的意思,例如在湖北襄樊方言中就有“你’婆婆‘的很呐”,这是指一个人婆婆妈妈。比如,在湖南部分地区,婆婆指“妻子”,如岳阳方言,长沙亦是,一般叫婆婆子。在江西北部地区,称曾祖母(爸爸的奶奶)为“婆婆”或“太婆”。
地方称谓:
在我国某些地区,这也是对年老妇女的一种称谓,多含尊重的意思:
江苏大部、江西大部、四川部分地区和陕西关中部分地区,小孩称奶奶(父亲的妈妈)或外婆(母亲的妈妈)为婆婆,或称作“外婆”、“婆”。
四川东北部和川内其它部分地区,江西大部分地区和湖北部分地区小孩亦是称奶奶(父亲的妈妈)为“婆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