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是有感情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时常会出现各种情感的变化和波动,作为父母,大家应该及时注意观察他们的变化。通过观察变化来识别孩子的各种需求以及帮助。
识别感情就是一种清楚地知道自己正在被什么样的感情支配着和通过表情、声音、姿势等肢体语言读懂对方的感情处于什么样的状态。它包括这样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识别自己的感情;第二,识别对方的感情;第三,正确地表达感情;第四,区分正确的和不正确的感情。 正确地识别感情是情商发挥作用的最基本表现。因为只有了解了自己和对方现在是一种怎么样的感情,才能根据双方的感情需求采取恰当的行动。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了解自己和孩子的感情正处于什么样的状态是很重要的。在上面这个案例中,李思既没有正确识别自己的感情,特别是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愤怒”是一种不正确的感情,也没有从小胖的表情、声音、姿势等肢体语言读懂他的情绪正处于极端的抵触状态,百分之的口服心不服。
如果李思的情商很高的话,当他听到小胖宣布再也不参加奥数学习,怒从心头起时,就马上会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已经变得不理智了,因而要加以控制,不用“你为什么不上”这种质问的方式与小胖沟通。与此同时,在正确识别小胖对奥数极度抵触情绪的基础上,会心平气和地问他为什么不想学奥数了。 很多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不和谐,往往是家长没有像上面那样注意到孩子的感情状态,所以产生误解。应该说,对这种误解家长应负更多的责任。家长识别感情的能力低,没有看出孩子当时的情绪很恶劣,可以说是一种非常“不称职”的行为。
识别感情,一是知道自己的感情,二是知道或能识别周围的人的感情。可能会有人觉得知道自己的感情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因为自己现在是感到愤怒,还是感到高兴,或是感到悲哀,这是很容易判断的。然而,人的感情经常是“五味杂陈”,非常复杂的。比如,孩子放学回家后,说他周末参加学校组织的野营拉练比赛。这种比赛很很苦,所以,你心里既高兴又担忧,你为孩子不怕吃苦的精神而感到高兴,但你又为孩子在比赛时可能会受伤而担忧。 反思:你是否经常关注孩子感情的变化?
人教版高中教材必修二中的《氓》选自《诗经,卫风》,叙述了一个女子从恋爱、结婚、受虐到被弃的过程,感情悲愤,态度决绝,深刻反映丁当时社会男女不平等的婚姻制度对女子的压迫和损害。虽属叙事诗,但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笔者执教之际,发现女主人公对其配偶称谓的几次变化颇有深意,值得探微。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这是女主人公以自悼的口吻回忆与丈夫初识时所用的称呼。“氓”,字从民,从亡,亡亦声。“亡”意为“丧失”、“没有”。“民”指土著氏族、本地居民。“亡”与“民”联合起来表示“丧失本地人口”。本义是本地人口外流,当然,本地外流的人口亦可称“流氓”。“流氓”的最显著特征就是没有田地,因为到了外乡,属于外来人口,自然分不到田产,只能从事非农业性行业,如贸易行业。古代人民的最大财产就是田产,没有田产就是无产者、无产阶级。文中的“氓”应该是一个从事商业行为的外来者。下文的“抱布贸丝”为此提供了佐证。
“氓”,朱熹的解释是“男子不知其谁何也”,这个人刚出现时,诗中的女子是不认识他的。“蚩蚩”形容人的时候一般有两解,一是“痴呆、愚钝”,一是“丑恶、面目可僧”,在这里应采用前解。但此人是不是真的很愚笨呢当然不是。“布”是当时流通的一种货币即“布币”。“抱布贸丝”很显然是一种商业行为,通过这一行为,两个素不相识的年轻男女相识了。植桑养蚕在当时是较为普遍的农业生产方式,在《诗经》305篇诗歌中,与蚕桑有关的就有27篇,丝和丝织品的需求较大,可能已出现固定的贸易市场,也可能在农户家中直接销售。通过“抱布贸丝”这一交易活动的描述,我们可以推测出,这个女子是交易活动的另一方,即卖方。这就大致交待了两人相识的时间、地点和双方的身分,时间在春夏之交蚕丝上市时节,地点或是在市场,或是在女子家中,在市场的可能性较大,男女双方基本上都属于平民阶层,要亲自参加生产劳动。“匪”即“非”。“即”是“就”,有“靠近、趋向”的意思。“谋”是“谋划、商量”,这个字用在这里非常值得推敲,年轻男女相识后开始一段爱情,是很美好的事,这一段写的是女子对初恋情景的追忆,为什么用这个殊无愉悦之情的“谋”字呢原来这个看上去有点呆呆的外来人,根本不是来买丝的,而是借故和女子接近,以制造机会打动女子的芳心。哪里是愚笨甚至有一点小小的狡狯。这一段可以这样直译成现代汉语:(那个)看上去很老实的家伙,拿着钱(到我这里)买丝,(他其实)不是买丝的啊,是来打我的主意。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注意这里对男子称呼的变化,开始的“氓”,是一个泛称,现在的“子”,则是对男子的尊称,有明显亲近的感情色彩。这个称呼的变化,昭示了女子的感情变化,她爱上“他”了。然而,诗中直接写到女子送这个“他”渡过淇水,走了,没有交待这个感情变化的过程。从“来即我谋”到“送子涉淇”,中间发生了什么女子是怎样爱上这个男子的他们两情相悦的情景如何都没有描写。为什么没写由于有了后来的薄情寡意,使开始的甜蜜温柔变得极其酸涩了,所以在这里作者留下了一段空白,我们只能从这个称呼的变化去细细体味。
“顿丘”是地名,到了顿丘这个地方,停下来不走了。送君于里,终须一别,这很正常,但下面女子的说辞却颇令人费解。“匪我愆期”,“愆”是“错过”,不是我故意拖延时间啊,“子无良媒”,你还没有“良媒”。“良媒”在这里不是指“好的媒人”,而是没有按当时约定俗成的社会规范履行“媒”的程序。中国古代把婚礼过程分为六个阶段: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其中,前五个环节都可以看作“媒”的过程。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这几句话中的真实含义,到“送子涉淇”时,两人只还私相愿许,并没有正式进入婚姻程序。这里出现了两个“期”字,无疑指的都是婚期,但两个“期”是有不同含义的。前一个“期”字不是双方的约定,而只是男子单方面提出的要求。在没有“良媒”的情况下提出“期”的要求,是什么要求呢只能是私奔。很显然,男子是想女子不要在此停下脚步,而是要跟他回家。但女子没有同意这样的要求。而是委婉地提出要履行婚姻程序,这时男子有点不高兴甚至发怒了。所以下面女子在劝慰、恳请男子,“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求你于万不要生气,把秋天作为婚期吧。很显然,这里的“期”是经过“媒”的正式婚期。从这两个“期”的描写上,我们可以看出,两人对婚期是有不同意见的,实际上是在对婚姻的态度上有了分歧。尽管男子依从了女子的意见,但并不是心甘情愿,而是不太满意、带着情绪的。对婚姻态度的分歧,决定了日后婚姻生活的变化。这段描写为以后隋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这一章以直叙其事,是“赋”的手法,后面几章也多是采用这种手法,总体上看,属于叙事性的诗篇。也有人据此把这首诗作为我国古代叙事诗的滥觞之一。
“乘彼块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送别男子回家以后,这个女子陷入深深的思念和苦苦的等待之中。“乘”是“登上”,“块”是“破败、残缺”的意思,“垣”是“院墙”。“复关”在这里一般解释为男子居住的地方,这个称谓代指男子本人,这样的以祖籍郡守代指人称的用法在后世也有很多,比如“韩昌黎”、“柳河东”等。也有人把“关”解释成“车厢”,“复关”即指返回的车子。这几句诗写了一个持续的过程,从春末夏初的相见到秋天的婚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幅场景:一个年轻的姑娘每天站在破败的矮墙上,企盼心上人的身影,有几分羞涩、几分焦虑,还有着几分忐忑不安——“他”走的时候不太高兴,会不会不来了见不到“他”的身影,姑娘的眼泪就不曾于过;一旦见到“他”出现在眼前,姑娘的心情如雨过天晴,马上就有说有笑了。这是对一个陷入情网的年轻女子的心理刻画。写得非常生动。从上文“子无良媒”的介绍看,女子等待的未必是男子本人,更可能是男子派来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的人,总之,是与婚姻有关的信息。“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当时,巫术依然十分盛行,在进行重要活动之前,都要通过各种占卜活动以预测吉凶,大到国家的内政外交,小到个人的婚丧嫁娶,都是如此。“卜”是把龟甲放在火上灼烧,根据烧裂的纹路进行卜测;“筮”相对比较复杂,是用著草推演成卦进行预测。“体”即卦象,指卜筮的结果。“咎”是”不利”。“体无咎言”就是说卜筮的结果没有什么不好的地方,似乎预示了一段美好的婚姻。“车”在这里可以理解为送聘的车,也可以理解为迎娶的车;“贿”即“嫁妆、妆奁”,指女子的出嫁。子是,男子的载着聘礼的车来了,又载着女方的妆奁去了,企盼已久的婚姻终于成为现实。这一章同样用了“赋”的手法,是第一章叙事的延续,讲述女主人公与她的爱人相遇、相识、相爱到结为夫妻的过程。
面清美,怀人情深。夕阳一霎时间,就悄悄地西沉落山,东方的明月渐渐地升起来了,月光轻轻泻入了庭院荷塘。这是一种令人十分惬意的美景,人觉恬淡、闲适。晚风清凉,我披散头发,无拘无束,一个人推开了窗躺卧于家,心情舒畅。此时四周静寂,我眺望素淡月色,忽然闻到了荷塘边传来的阵阵荷香,露珠在竹叶上潺潺滴响。在如此良夜,我多么想弹琴奏起一曲悦耳的清音,只可惜啊,没有知音共同欣赏。假若现在老朋友辛大你能和我在一起,该多好啊,我痛苦伤心一晚上在梦中把你怀想。
诗歌前二句,太阳下落,池月东升,交待了怀辛大的时间,同时写出了怀人的起因。后二句写诗人无拘无束的自由洒脱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眼前美景的热爱,同时也流露出了诗人的寂寞孤独。下面“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表面是写诗人闻到了荷香的芬芳,听到了竹叶上潺潺的露珠声,表层写诗人的喜悦,实则写诗人的孤独惆怅,作者以动写静,状其心中莫名的寂寞悲哀。为什么这样讲呢?正由于南亭静,所以才会闻到荷香,正由于静,所以才听到竹叶上的露珠声,连露珠的声音都能听见,你说这地方静不静?正由于南亭静得可怕,静得无奈,所以诗人自然会想到琴,希望用琴声打破这寂寞,希望用美妙弦音与眼前美景相谐和。可是遗憾啊,故人不在,我纵能弹山高山流水阳春白雪般的高雅深曲,可是谁能与我共欣赏,谁能读懂我的意,与我共鸣?同欢?诗人想到此,怀人之情已不可收,到“感此怀故人,终宵劳梦想”,怀人的心思达到高潮。
这首诗思路明晰:山光落池月升——乘夕凉——闻香知响——欲取琴——终宵劳梦想。诗歌中诗人情绪起伏明显:起初明月东升,心境恬适,接着自己散发开轩,心境激奋放纵畅快,跟下来,闻香听清响,心境渐趋寂寞,欲取鸣琴恨无知音,心境转入无限遗憾,最后,尽管无人赏,但怀人依然不已,终宵劳梦思念达到极点。可以说,诗人的感情并不单一,而是一波三折,经过一个恬适——放纵欢快——寂寞——遗憾——无尽思念无边惆怅的过程。
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还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白描,开头“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简笔勾勒出了一个恬静可人的月夜图。二是重细节,重衬托,如“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反衬出人的寂寞。三重含蓄,言有尽而意无止。如最后两句“感此怀故人,终宵劳梦想”句,作者如何怀人,心情怎样难受,心态如何变化,这都留给了读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