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岁半,只要不满足他就发脾气摔东西,怎么办?

孩子一岁半,只要不满足他就发脾气摔东西,怎么办?,第1张

宝宝一岁以前,宝宝除了偶尔哭闹,不会有什么惹人生气的行为,但是到了一岁以后就来了第一个逆反期。宝宝的灵智像是突然开窍了,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他会生气了,生气后还会摔东西,甚至会动手打人了。

玲玲的女儿一岁半,之前女儿很乖,每次喝完奶粉后就乖乖的将空奶瓶递给妈妈手里或者放在家里的茶几上。可是不知从哪天起,女儿突然变得很暴躁,喝完奶后直接将奶瓶重重地摔在地上。还有一次,玲玲看到女儿拿了家里的饮料,就给女儿说:“宝宝,这个不是你喝的,快给妈妈”。就在玲玲伸手去拿女儿手里的饮料时,女儿生气得说:“不要”,随机将饮料摔在了地上。

玲玲很苦恼,女儿什么时候开始有这样的毛病的,不仅爱摔东西,还爱打人。之前哄女儿睡觉,玲玲总是轻轻得搂抱着女儿,女儿很快就睡着了。现在女儿不让玲玲搂着,在床上一直拽玲玲的头发,扯到筋疲力尽才肯睡觉。

玲玲以为就自己闺女这样暴躁呢,与其他宝妈交流后,才发现同小区其他同龄的小宝宝也是如此,有的孩子还爱咬人,把家里宝妈和奶奶的胳膊咬得青一块、紫一块的。

一岁多孩子脾气为什么会如此暴躁呢?

孩子一岁多发脾气不是个例,而是很普遍的现象,大多数孩子都会在一岁左右出现发脾气的现象。大人有时候还会大动肝火呢,更何况孩子呢,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很正常。

一方面,一岁多的孩子处于语言形成的初期,不能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自己有主张、有想法却无法向大人传达,就会用动作表达和发泄出来

另一方面,孩子想通过自己的行为引起家长更多的关注

孩子发脾气,家长要如何引导?

一、不要以暴制暴

很多家长看到孩子乱发脾气、摔东西、打人等行为,就很想去规范孩子的行为,采取训斥或打骂的方式。其实这种制暴方式是给孩子错误的示范,会让孩子有暴力解决一切的错误思想。

另一方面,家长如果采取暴力的行为规范孩子的行为,很可能会造成孩子以后的行为更加暴力,慢慢得演变到家长无法收场的地步。

二、对于摔东西,要冷处理

孩子摔东西,如果家长立即呵斥的话,孩子会觉得很好玩,家长的呵斥让摔东西变得更有趣了,因为他摔东西的行为引起了家长的更多的关注。下一次如果还想引起关注时,他仍然会选择摔东西这样的方式。

所以,遇到孩子摔东西的情况,只要不是摔的易碎品,家长就选择冷处理的方式,让孩子一次摔个够,等到他摔得感觉很没意思的时候,就会停止自己无趣的行为。

需要注意的是,家长要把家里的易碎物品收好,以免孩子乱摔伤到孩子,选择一些玩偶、塑料瓶让孩子去摔。

三、对于打人,要制止

孩子打人有时并不是出于对情绪的发泄,有时只是出于好奇,去探索被打者的反应。与摔东西不同,打人是伤害到别人的行为,所以遇到孩子出手打人,就要及时制止,如果不制止,孩子就会去打第二下、第三下的。

家长可以用比较温和的方式,不要大声呵斥孩子,而是孩子一出手,家长就用大手裹住孩子的小手放回原处,打一次放一次。或者家长可以采用转移注意力的方式,制止孩子小手的动作,孩子怒气肯定会更大,这时拿给孩子一个好吃的或者好玩的,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孩子就会放弃打人的行为。

总之,对于一岁多孩子乱发脾气的行为,家长也要分情况处理,摔东西就要采用冷处理的方法,让孩子摔够自己停下来;打人的行为需要家长及时制止和引导的,引导的方式也要注意温和一些。

夫妻之间,频繁地争吵会给孩子脆弱幼小的内心留下抹不去的阴影。最明显的影响有以下几点,作为父母的不妨多看看!

1、性格暴躁易怒、孤僻

夫妻之间经常吵架,说实话受到伤害的无非就是孩子了,长时间这样是会影响到孩子的性格,原本乖巧懂事的小宝宝,如果经常看到自己的爸爸妈妈在自己面前吵架,性格也会变得比较容易激动、易怒,甚至变得脾气暴躁,孤僻。

在孩子的内心世界里,会常常想到别人的家庭都那么和和美美的,慢慢形成在同学面前不善言语,孤僻等。还有很多的言行举止在模仿咱们大人,因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就是父母,倘若当着孩子面吵架的这种恶性行为,那么,在争吵时的神情举止,孩子也都会看在眼里,更会记在心里,这样一来,久而久之,孩子的性格也会变得非常暴躁。

2、缺乏安全感、患得患失

相信有很多不理智的父母,脑袋一热就不顾谁在身边就开始大吵大叫,孩子看到肯定是吓得大哭,害怕,甚至还会想到你们会不会分开,那以后就可能缺少妈妈或者宝宝的陪伴等等。

家长在孩子面前吵架,最好这种具有很伤人的吵架的画面不要在孩子面前做,因为这会让孩子的心理感觉到非常恐惧和无助,看见父母一次一次争吵让孩子严重缺乏安全感。其实这时候的孩子内心是非常脆弱和柔软的。看过一篇相关统计,百分之八十的恐惧婚姻的成年人,在幼年都有父母感情不和或经常吵架的经历,对婚姻失望,甚至恐惧,这是在他们幼年的心理就形成的一种不安全因素,对孩子的一生都是有影响的。父母是孩子的得意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成长起到了决定性地作用,所以作为父母应该给孩子起到榜样的力量,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每一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这样或者那样的一些缺点。或者在你眼中认为是毛病的东西。人无完人。如果总是要求各方面都特别高的话。那你真的这一生可能都遇不到适合你的人。其实在寻求伴侣的时候。首先也要衡量一下自己。在各个方面有哪些是优秀的,有哪些是不优秀的。不要一味地追求对方十全十美。自己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完人为什么不要别人也是全十美的。无论父母因什么原因不能和孩子长期在一起,都应注意和孩子感情的培养和沟通。让孩子感受到家的温馨,感受父母对孩子的爱。望家长们能尽量多抽出一些空来陪陪孩子,给孩子说说道理,父母对子女的感情毋庸置疑,无条件爱护孩子、养育孩子,给孩子们提供尽可能好的生活条件和教育资源,让孩子们自在成长起来,之后希望孩子们能够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父母和子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就是因为有了血缘,关系才会变得如此微妙,虽然会有一些矛盾,但是因为血缘的存在,很多付出不求回报。有的孩子可能天生性格比较孤僻,不愿意搭理人,这是因为他们的性格所造成的比较内向,因此家长可以帮助孩子搭建人际关系的能力,也可以让孩子参加一些学校的主持演讲班来帮助孩子有效的接待大家。由于家庭关爱和教育的缺失,会使孩子产生孤独感、不安全感、自卑感等,在无助中不断强化独立意识,同时自我意识也在悄悄增强,对一般家庭教育中灌输的基本生活知识和理念,也会随着自我意识增强而产生质疑乃至变异,随之可能还出现交际能力也减弱。这些可能会影响到今后的工作和生活。

小朋友吵架的点和大人想的不一样。我们都以为,小孩吵不外乎就是在争宠、吸引大人的注意力。

小孩最在乎自己有没有被公平对待

最能引发学龄手足斗争的事,就是“被迫分享自己的东西”,如玩具、小汽车等。“为了让爸妈注意自己”这个原因反而垫底。

小孩真正最在乎的是“自己有没有被平等对待”,而他们的对比对象就是手足。因此有没有“拿到一模一样大小的蛋糕”、“一样多的乐高积木”、“有没有分到爸妈另一只腿上的宝座”……绝不是大人眼中芝麻绿豆小事而已。

在老二出生以前,老大根本没想过要计较这些事,但对于老大来说,“家里多了一个宝宝就好像先生对太太说,我要娶小老婆,从今以后,你们要一起拥有我一样”

年纪愈小的小孩,还不能控制自己的冲动或尚未发展同理心时,就愈容易用放大镜去看他人与自己个性上的差异,而这会造成愈吵愈烈的局面。

如果小孩已吵到不可开交、大声尖叫的地步时,爸妈可千万不要以为“让他们自己解决。九岁以下的小孩冲突管理的技巧还不成熟,没有大人正向的引导,很容易陷入没有建设性、鬼打墙的争吵模式:是我的。才不是,是我的。不,那是我的。才不是,那是我的……

如果大人不管,小孩也可能会觉得,反正没有解决或不和好也没关系。因此,孩子年幼时,爸妈还是要积极当调停者,让孩子都有机会发言把事发经过说一遍,协助他们一起想解决的办法,甚至协商轮流退让。

当孩子成功解决争执时,也不忘鼓励他们:“你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愈来愈好了!”这过程当然比直接叫孩子去罚站耗时,却是值得的投资,因为你在训练孩子学会为自己发声、自己处理冲突。

父母不必每次孩子吵架都要进来协调,可以选择心情比较平静、不赶时间时再介入会比较好。但若小孩打起来、有肢体上冲突时,父母无论如何都要介入。

如果你家孩子年纪相近、均小于10岁,而你正考虑让他们睡同一个房间,不妨先参考看看:

1建立感应度较高的情绪发现

从小和兄弟姐妹在同一空间密切相处,比较擅于分辨他人情绪,提升情绪的敏感度,有助于未来的人际互动关系,比较能准确拿捏人我之间的份际。

2共享空间,让孩子从小练习协商技巧,应对人我的冲突

手足是孩子在世上最初的朋友,刚开始时,手足冲突会因为误触地雷而不时升温,但可以让孩子练习从小为自己的“底线”争取权益,锻炼应变能力和环境适应力。

3容易焦虑的孩子,跟手足共享一个房间,有助于减轻焦虑感。

4手足间互动多,长大后关系较亲密。

总之小孩子吵架也不可大意。

小孩子已经感觉到自己长大以后就需要自己单飞了,他害怕了,怕自己长大了。应该告诉孩子,人必须要长大,长大了,才能做很多的事情。

孩子从出生开始就缺乏安全感,而这种安全感的建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的关爱以及给他营造的家庭氛围,如果父母老是吵架,作为“旁观者”的孩子就会从心里选择逃避现实或者对未来产生恐惧。尤其是现在离婚率那么高,即使是6岁的小孩也担心和害怕缺乏父爱和母爱,所以产生不愿意长大,不希望父母变老等想法,老是期望时间定格在当前,不要有任何的改变。

建议以后尽量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吵架,有时间和孩子爸爸一起带着孩子出去郊游或者参加一些以家庭为单位的活动,让孩子自己找回自信,消除孩子内心的恐惧和担忧。

相差一两岁的孩子老是爱打架,这是必然情况,大宝是家里的第一个孩子,在没有二宝之前大宝是家里所有人的聚焦点,时刻被宠着,对于一个不到两岁的孩子来说,关注就意味着爱,这时二宝出现,有意无意的抢走了家人的一些关注,就逐渐会让大宝感到由衷的憎恨和嫌弃小宝,大宝对小宝的不喜欢还会伴随着愤怒,因此有时会对小宝作出富有攻击性和自私的行为。

很多宝宝都会有这种情况的,但平时也要多和宝宝沟通,而且要告诉大宝,要照顾好妹妹,尽量做到公平公正,小孩子很容易打架的,一会儿又和好了,还是不要干预过多。

什么原因呢?因为孩子有很强的地盘感及自我中心意识。

一岁以内及一岁左右的孩子,刚具备走路的能力,语言及表达能力也不完善。尚不具备打架及抢夺东西的条件。

等到孩子两岁左右的时候,孩子就具备了这种想法。他认为所有的东西都是他的,连爸爸妈妈也是他的,甚至爸爸妈妈的东西也是他的。

这时候如果出现一个人跟他抢东西或者分享东西,他是很不乐意的。于是就会出现吵,闹,打的现象。

针对孩子的这些特点,那么怎么解决才好呢?

第一个办法,东西尽量买两份。一般每人各一份的话就不会发生这种现象了。这个办法是很多家长都用的一个办法,但是这个办法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你总不能把所有的东西都买两份。

第二个办法,两个孩子一视同仁,同等对待。比如家里经常发生两个孩子抢一个玩具的情况。我会跟他们说,你们俩要么好好一起玩儿,要么谁都别玩,我会把玩具收走。这样做的目的实际上是把两个人之间的矛盾都转移到家长身上。孩子很快就不再争吵。

第三个办法,给其中的一个孩子另外的补偿。比如两个人都在抢玩具,这时候我会跟老大说,玩具留给你妹妹玩,我来给你讲绘本。这种办法一般也行得通。

第四个办法,佛系对待。如果是年龄相仿的两个人在抢夺东西或打架,在没有人身安全隐患的情况下,不妨就看着他们互相抢夺,不想打。这样做,不光能看到他们自己把事端解决好,还能看出孩子的性格及处事方式,便于发现问题后及时处理。

父母怎么处理双方关系,要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要保持平等对待俩个小孩。我家老大是儿子,老二是女儿。一般家长都会偏向于弱者,比如女儿又小又惹人疼爱,一般都会偏向于女儿,什么事情东西都要哥哥让着妹妹。但是这样做反而会加重老大的嫉妒和仇恨,认为父母只爱妹妹,不爱自己,会更加仇视妹妹。父母不管做什么都要保持平等对待俩个孩子,不分大小,不分男女,一视同仁,让孩子知道父母都是同等爱他们的。

第二,解决争端不能刻意偏袒一方。当孩子相互发生争端时,父母不能袒护小的而针对老大。这样既让老大感到委屈,又纵容小的继续作恶,不明辨是非。特别小女孩喜欢告状和撒娇,父母一心软袒护她,这样反而加剧老大的嫉妒,让老二骄纵不堪,以后会变本加厉的来对待哥哥。

第三,制定规则来解决争端。家里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定规则。让宝宝通过规则自行解决争端,明辨什么是对错。父母只是规则的制定者,不是规则的执行者,让宝宝学会遵守规则。对于遵守规则的孩子要给予表扬和鼓励,让孩子自己从规则中感受到平等的权利。

第四,教会宝宝相互关爱和相互分享。告诉宝宝他们俩个都是父母最疼爱的人,他们自己也是世界上除了父母之外最亲的人,所以要学会相互关爱。让孩子通过玩游戏相互配合相互分享,知道可以通过分享一同感受快乐,慢慢的孩子就懂得分享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96092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8
下一篇2023-11-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