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为什么要吵架?

夫妻为什么要吵架?,第1张

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够遇到经常吵架的夫妻,按照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遇到吵架就要积极劝和,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记得小时候邻居家的叔叔阿姨经常吵架,摔个锅碗瓢盆是家常便饭,刚开始周围的大爷大妈还以为这小两口要分了,甚至还有的要去上门说和一下。

对于这种情况,就有老人们劝说先不要轻易劝,不搭理他们一段时间看看。令大家大跌眼镜的是这对小两口不但没分手,反而把日子过得挺红火,除了依旧不停的吵架,其他和正常夫妻没什么区别。于是就有人感慨老人有先见之明,接着便询问这又是为什么?

局外人的立场会有问题

我们评价一个人是否正常,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就是看他是否理智,理智占了上风,你就可以与之讲道理明利害,这也是大多数人的常态。但对于一个正在吵架的人来说,往往都是感情占了上风,这时候他(她)们对事物的判断标准不再是利害关系和逻辑道理,而是“谁是为我好,我才会听他的”,“谁不占我这边,再有理我也不听”,极其富有感性色彩。

这时候你如果是一个局外人,轻易地参与进来就很容易被对方认为是说客,预判成为对立方,这个时候你说的再有理也没有用,对解决问题起不到什么实质作用。除此之外,作为局外人实现是很难了解到事情的原委的,要知道在吵架开始之前,夫妻二人往往都经历一段时间的积累期,其中充斥着各种鸡毛蒜皮的小事,以及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过程不论长短,对于一个局外人来说都是很难了解到。纵使你能一碗水持平,也很难做出什么有效的判断。

吵架也是有“好处”的

古语有云:宁拆十座庙,不破一桩婚。虽然说举案齐眉,红袖添香是对美好的婚姻状态,但对于普通人来说,想要达到这种状态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这同时还对夫妻双方的客观条件有比较高的要求,这可不是所有人都能达到的。

对于普通人,也就是芸芸众生中的我们来说,更加常态的婚姻是偶尔吵吵闹闹,床头吵架床尾和。这就是为何社会经验丰富的人从来不会轻易去劝正在吵架的夫妻,因为如果夫妻双方并不想分手,那种吵架就是吵吵闹闹,根本不用局外人来劝也会早晚和好。如果夫妻已经貌合神离,一方心里已经想着要分手的,不管局外人怎么劝,也往往是无效的,劝也没用。

毫无血缘的两个人结为夫妻,性格方面难免会有不同,磕磕碰碰在所难免,况且谁都有自己的事业和社交,很难做到事无巨细的解释和分享,时间久了就会积累其很多误解和负能量,这个时候,通过吵一场反而会有利于负能量的排解,以及误会的消除。

此外,吵架也未必单纯是一件坏事,因为当我们换个角度思考下,就会知道吵架背后蕴含的东西。因为只有当你真正在乎一个人的时候,才会情绪失控,才会想要花时间改变对方的想法。对婚姻真正有杀伤力的是冷暴力,尤其是那种连吵架都懒得跟你吵的夫妻,婚姻关系才是真的岌岌可危。

虽然通过以上两点,帮大家分析了为何夫妻吵架不要轻易劝的原因,最后还要强调下,这里所说的吵架一本就是动动嘴皮子,红个脸吼几嗓子这种程度。超过这个底线就要另当别论了,比如男的动手了就应该是零容忍的事件,再比如吵架后的冷暴力,对感情的伤害往往比吵架本身更大

因为意见不和而引发的争吵,不光是在成人中很常见。很多孩子也会因为意见分歧导致争执发生,让家长为难的事是,要不要出面做一个公正的裁判官呢?其实让孩子独立面对争执,也是他成长路上的必修课之一。

前两天同事李敏在办公室聊到了这样一件事,周末陪女儿阳阳到小公园玩的时候,阳阳和另一个小朋友因为坐滑梯的先后顺序而发生了争执,李敏眼见到对方是个小男孩,怕女儿吃亏,于是冲上前去打算女儿讨回公道。

谁知道对方的家长也冲了过来,而且一开口就是蛮不讲理,让李敏火冒三丈,原本两个小孩的争执顿时上升到了大人的矛盾。最终,公园的工作人员出动才平息了这场纷争。

李敏最后感叹“现在的熊孩子,背后都有一个蛮不讲理的家长”。但站在客观立场来看,整件事李敏的处理手法也不太合理。见到自己的女儿受委屈就挺身而出,那么同理心,对方的家长也会担心自己的小孩受委屈而不得不站出来。

孩子之间当着家长的面起了争执,家长要不要介入?似乎是一个两难的问题!实际上,只要不升级到肢体冲突,我们提倡家长最好是袖手旁观,将这件源于孩子纷争的事情放手交给孩子自己去处理。

1、让孩子独立面对同伴间的争执,能给孩子带来哪些影响?

周末妈妈带着苗苗去图书馆,没想到在图书馆内苗苗和小朋友起了争执,目睹这一切的苗苗妈妈没有站出来替女儿撑腰,只是冷眼旁观看着女儿的举动。最终女儿和小伙伴达成了和解,在回去的路上,苗苗仰着头问妈妈:“妈妈,我今天和小朋友吵架了,是不是做错了?”妈妈答道:“你控制住了自己的情绪,只是和小朋友讲道理,劝服了小伙伴,你做的很棒,妈妈为你感到骄傲!” 所以放手让孩子独立去处理一种争执,不失为一种成长。

学会面对冲突

当孩子独自面对冲突的时候,他会学习处理矛盾的关系,或许在争执中有一方会强势一些,在孩子面对强权的过程中,他也得到锻炼。

学会处理不一致的意见

争执大多数时候都会源于意见不同所引起,当孩子独立面对争执的处理过程中,他们会学会处理存在分歧的意见。不管是最后某一方让步,或者是双方达成一致,这个过程中他们都一步步锻炼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

掌握沟通的技巧

站在客观立场来看,争执其实也是交流的一种形式。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将自己的意见与看法,以口头形式表现出来,这也是对他们临场应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沟通技巧的实战考验。

“有效的沟通取决於沟通者对议题的充分掌握,而非措辞的甜美。”——葛洛夫

所以家长不要因为孩子之间偶尔发生的争执显得很着急,自己也匆忙地加入到“战团”中去,应对争执也是孩子学习沟通的一种方式。

2、家长面对孩子间的错误的做法是怎样的?

亲戚家的孩子到天天家玩耍,因为弄坏了天天最喜欢的小汽车,天天和亲戚家的孩子发生了争执。天天的爸爸认为天天不懂事,当着亲戚的面就批评了天天。事后,天天对这件事表达不满,他对爸爸说:“明明是他的错,为什么你就要批评我,因为我是你的孩子吗?”很显然天天爸爸的插手是比较失败的,既没有让事情得以圆满解决,还让孩子埋怨自己。

充当裁判官

在不了解整件事情始末的时候,家长就急着现身充当裁判官的角色。我们的本意是保护孩子,但实则这样的保护非但没有意义,偶尔还有反效果。

偏帮自己的孩子

有的家长遇到孩子起争执的时候,不管三七二十一,会先帮着自己的孩子说话。实际这是处理孩子争执问题的大忌,如果当孩子知道家长每次都着急为自己出头,那么就会养成他不知天高地厚,霸道逞能的性格。

批评自己的孩子

有的家长则恰恰相反,每次当孩子与他人发生争执的时候,不管对与错,就先批评自己的孩子。这样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在孩子是非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对的就是对的,错的就是错的,家长不分青红皂白的批评,只会让孩子在内心里埋怨家长。

面对孩子起争执,家长的做法是能不介入就最好不要介入。

正如居里夫人说过的这样的一句话“路要靠自己去走,才能越走越宽”。

如果我们不放手让孩子独立面对争执,以后他将如何独立生活?

3、家长正确处理孩子间的争执应该怎么做?

预防事态升级

家长不介入孩子的纷争,并不等于是完全漠视。家长需要在一旁预防事态的升级,如果两个小朋友的情绪越来越激动,这时候就需要家长出面来帮助他们一起解决问题。

保持态度平和

家长出面解决问题,一定要保持态度平和,若是家长本身情绪激动,那无疑是等于火上浇油。同时家长的态度要公平客观,不要偏袒某一方,也不要去责怪某一方,尽量引导孩子们注重问题,而不是一味的去怪着对方。

引导孩子自己想出解决办法

家长出面并不是要判断谁对说错,我们需要将重点引导在问题解决的结果上来,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协商如何解决问题,或者是给予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

当孩子发生争执的时候,我们不一定要追根究底弄明白究竟是谁对了还是谁错了,只要问题得以解决,那么就行了。家长还要注意,不管是不是孩子有错,都要尽量避免在小伙伴面前批评他。

我们并非是提倡或者鼓励孩子争执,而是当争执的事件发生后,家长不要急于去代为处理。争执也是孩子必须要面对与学习的一种社会技能,让他们提早在争执中学会成长,那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我觉得凡是不能只看表面,吵架得看为什么吵,一般来说,吵架的原因是意见不统一,但是实际上架吵到后面,往往跟意见无关了,情侣之间的争吵是一种控制的手段,同时也是情绪发泄的出口。

双方都想要对方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对方拒绝以后,事态脱离了自己的掌控,慌了,产生负面情绪,说出一些口不择言的话,用暴躁的状态掩盖自己内心的无力感,这就是吵架的内在逻辑。

1、沟通尽量直来直去,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百分之九十的人是做不到这一点的,多么简单的一个点啊,在座的却没有一位能做的到。吵架里面大部分吵的都是情绪,吵的很凶的时候扯什么皮出来的都有,就是羞于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真实感受和情绪行为有很大的差别。

2、就事论事,不要与其他问题挂钩。

沟通的时候尽量不要翻旧账,也不要主观臆测、判定和联想。

举个例子,事件是男生和女生约饭,男生没有提前订好餐厅,两人在外面等。

女生:吃顿饭要等到什么时候,干脆回家得了,你做事就是这么不靠谱(判定),上次让你帮我取个东西也是丢三落四(联想和挂钩),你不想做你就早说(臆测)。

男生:我那不是忘了么,你靠谱,老叫我订桌干嘛

女生:你什么意思,你怎么不把自己忘了,每次都这样跟你说了多少遍,说到底你就是不把我的话当话(进一步挂钩和升级,已与当下的事件无关了)

男生:你能不能别这么自私,什么都要听你的,你尊重过我吗,我那么忙能记住所有事吗?(情绪对抗)

3、以自己的生活为中心。

降低恋爱在人生中的比重,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自我成长上面,多关注自己的需求,自己喜欢什么,兴趣是什么,梦想是什么,职业规划是什么,想继续学点什么,交什么样的朋友等,用这些来稀释一下自己的恋爱生活,顺便在其他的生活部分取取经,跟更多人交流打开自己的格局。

越稀释,得失心就没那么重,才可以客观的看待问题。有些争吵都是没有必要的,鸡毛蒜皮,你自己的心态好了,视野开阔了,自然不会计较鸡毛蒜皮。

奔着两个人在一起的结果,过程中的困难就更容易被一笑了之了。

人总是有局限的时候,尤其是在恋爱的磨合期中,智商情商都被需求感拉低了,给你造成的不适感,其实是在提醒你是时候要平衡一下感情生活和个人生活了。

把重心落回到自己的生活当中,让自己变得更好,其实也是给这段感情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4、制定规则

根据情况制定被双方都认可的规则,遵守规则行事,可以有效的遏制吵架的蔓延。久而久之,相处模式才会形成良性的循环。

这当中,最重要的还是接纳对方的一些缺点,不要强制对方为你改变什么,该迁就的时候就迁就,多付出一点,多包容一点,别计较谁先低头。

谈恋爱肯定会遇到困难,哪对情侣不争吵?如果遇到了真正喜欢的人,却因为克服不了磨合这一关,吵着吵着就分了,我觉得太可惜了。

有一句话叫据理力争,正确的吵架,应该围绕在一个理上,不咄咄逼人,不胡搅蛮缠,这样的吵架只是交流的一种方式,可能看起来情绪会比较激动,但不会冲动极端,完全失去理智。在这种吵架下,往往情绪会发挥比较大的影响力量,让自己的观点能更具有感染力。而一般毫无意义的争吵,就是脱离主题,胡搅蛮缠,完全失去理智的情绪宣泄。

吵架背后的真正原因!

情绪的结构:有些同学说,我不容易和外人吵架,却容易和亲密的家人吵架 越亲密越容易吵,这是为什么呢

情绪的结构:

外圈:愤怒、狂喜、恐惧、抵抗、麻木、隔离、攻击。

中圈:伤心、沮丧、难过、失落、悲伤、无助、害怕、担心。

内圈:爱与被爱。

以上是关于情绪的结构的分析图,外圈是我们已经显现的情绪,中间是我们背后隐藏真正的情绪,但内心都是因为没有满足爱与被爱大家可以探索一下,是不是大家有时候吵架虽然可能是小事,但是核心目的都是探讨,你就是不爱我了,我就是不爱你了。 如果能找准背后真正的原由相信你们能得到适合自己的方式。

两个吵架其实就是两点人的角度在吵架,每个人看待一件事物的角度都不同,每个人都想捍卫自己的角度是对的是真理!所以两个吵了一起,有的甚至打在了一起!

如何化解吵架?为什么有宽容,包容,慈悲这些词语出现,要想和谐!必须有一个先放下用宽容、包容、慈悲的态度去面对,这样才会温暖到别外一个人的心,两个人才会冷静的去反思!最后放下,继续和谐相处!

吵架在我们看来有时期实是一件好事,通过吵架可以发展别外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件事,产生一个新的角度出来!最终选择出一个有利的角度去看这事!

到时前提必须懂吵架的原理,要不然就打死架了,那样不太好!吵架就是一种思维在碰撞,吵架是一种享受!

为什么会吵架生气

为什么会吵架生气,是情绪中的一种,人们对于生气的情绪往往会第一时间选择压迫它,但是一旦压迫到了极致,它就会突然爆发,形成无差别的伤害,下面我带大家简单了解一下为什么会吵架生气。

为什么会吵架生气1

愤怒的意义

根据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类具有五种层次的需要。当我们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或者被剥夺时,愤怒就会随之而来。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愤怒的很重要的一个意义就在于,它提示我们:我们的需求没有被满足或者遭到了剥夺。

3个月大的婴儿特别会哭闹,实际上,婴儿在这个时期已经有了愤怒情绪。婴儿的愤怒标志着自己的生理需求——也就是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的第一层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临床心理咨询的案例中,有许多中小学生不愿意去学校上学。这种辍学现象的背后可能暗示着学生的某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比如第三层次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他们不能感受到学校对自己的尊重,在这样的学校环境中长期体验不到归属感。一个真实的案例中,来访者是一个初一年级的学生,他的班上出现了偷窃行为,老师要求全班同学互相揭发找出小偷。他谈到自己非常讨厌互相检举的氛围,因为他感到自己没有被尊重,因此班级对他来说也没有任何的意义和归属感。

这种愤怒在成年来访者身上也非常常见,尤其是成年早期和中期的来访者,他们通常对现在的工作状态极为不满。大部分年轻人,或者是70、80后来访者,他们自我实现的需求——最高层次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他们感到自己的生活或工作完全不由自己支配,总是被父母、上司、伴侣以及周围环境所决策,而自己的潜能或真正喜爱的东西却无法得到发挥和发展,长此以往,他们对这种机械化的生活感到愤怒。

因此,愤怒提示着我们各个层面上的需求有可能没有得到满足,或者曾经满足过但又被剥夺。当人们对自己或者对他人对环境感到愤怒和不满时,这些情绪实际上是在暗示某种潜伏的需要。所以,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一味地控制和管理自己的愤怒,那我们有可能就会丧失觉察和满足自己需要的能力,并且变得日趋压抑。

我们为什么愤怒:所谓边界

在心理咨询中,咨询师常常谈到一个很重要的词——边界。在学术交流中,咨询师常常把人际边界比作泡泡,它代表着每个人必备的一种私人生活空间和个人基本生存权利。当我们与他人相恋或互相欣赏时,我们就会愿意把自己的边界和他人的边界相融合,和TA共同生活,分享权利。

可是,如果当他人强行进入我们的边界,在我们不允许的情况下强行融合,这时我们的愤怒就会提醒我们,我们的生活边界收到了损害。所以,当我们在人际关系中感到愤怒时,心理咨询师通常会理解为来访者基本的生活界限受到了破坏。可见愤怒在人际关系当中也是有非常强的提示意义的。

临床心理咨询将边界的受损分为两种。第一种叫做边界的侵入,也就是边界直接被侵犯。举个很直观的例子,大学生宿舍里的公用冰箱,每个人可以占冰箱的一个格子,但是当有人每次都往你的格子里放东西时,你就会感到非常愤怒,因为你的空间被侵犯了。生活中还有一种更抽象化的边界,叫做权利的边界。当我们的权利边界被他人侵入时,我们也会产生强烈的愤怒。

咨询师在访谈中收集信息时会留意一个问题:来访者在家里能不能锁门。如果来访者很难锁门,或者担心自己锁门会使家人对自己感到愤怒,那么咨询师会认为来访者的愤怒受到了压抑。

实际上,愤怒不仅仅只是以暴力或者歇斯底里的形式表现出来。在人际关系中,拒绝也是一种愤怒的表达方式。通常在心理咨询临床案例中,当咨询师听到诸如“小时候无法锁门否则会早到负面对待”的成长信息时,如果来访者是一个无法愤怒或者无法说不的人,那么他的家庭可能是容不下某种形式的愤怒或者某种形式的自主性的。

一个人如果像这样无法表达愤怒,那么TA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体验不到愤怒的。长期无法拒绝别人可能会在诸多事上产生一种被剥削感,因为TA总是被别人的需求裹挟,而自己的需求却无法被提出来。长此以往,这个人便会逐渐倾向于规避社交,也无法延续长期的关系。

第二种边界的损害叫做边界混淆,它比边界侵入更难被察觉。在这样的情况下产生的愤怒是很微妙的,有时我们甚至不知道自己为何会愤怒。在过去的案例中有这样一个来访者,他和一个朋友谈一个商业合同,讨论的是“什么时候付款”、“什么时候还钱”这样的问题。然而这个朋友却一直跟他讲自己的企业如何困难,以至于过年都没有办法回家。来访者感到非常愤怒,但是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愤怒。

这个案例中很重要的一点在于,他在跟对方谈事,而对方谈的是情。在中国文化中这是最容易被混淆的一个边界,因为“事”和“情”通常都是被放在一起的。现在的许多年轻人其实都长期地处于这种混淆的状态。最常见的例子是父母离异的来访者,通常会谈到父母曾经对他们说过,“我们之所以不离婚,全是因为你”。

在中国家庭中,许多“以爱为名”的行为都会对孩子造成严重的边界混淆。它把孩子卷入到成年人的爱恨和婚姻中,使孩子长期处于这种混淆状态,这使他们很容易产生焦虑或恐惧感。

他们会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小心谨慎地生活,从而防止父母离婚,家庭破碎。如果他们被长期告知,是自己的存在让父母不离婚,那么他们的内心就会混淆成人之间婚姻的界限。通常这样长大的来访者一旦在咨询中获得了愤怒感,或者是获得了伴随愤怒的某些领悟,他们将会获得放松。

比方说,来访者意识到父母离不离婚是他们自己的决定,他们当初在一起是他们自己的原因,而不是来访者的责任。当来访者可以对父母的“谎言”产生这样一种反思和觉察的时候,这时产生的愤怒反倒使他们释然了,自己终于不用再监督自己做一个好小孩,来防止父母离婚。因此,在日常的临床工作中,来访者不需要咨询师的鼓励和督促,自己就会通过某种形式的愤怒来修复他过去的伤痛。

愤怒的表现形式

愤怒的第一种表现形式就是拒绝,上文已经提到过了。

愤怒的第二种形式表现为社会上许多的出于正义感的保护行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义愤”。因为社会上的不公平现象而激发出自身的愤怒感,也是一种愤怒的表达。

愤怒在日常生活中第三种表达形式,就是使我们有勇气规避或者结束某些不对等的关系。比如在一个个案中,来访者讲到他和另一个人处在一种不对等的关系中,每次聚会朋友都会以一种非常自恋且具有强烈攻击性的态度对他,近乎羞辱。以前介于面子,来访者没有计较。

但是在这样的事情发生多次后,来访者对这个朋友产生了强烈的愤怒,他能够充分感受到在这段关系中的不对等,并且意识到自己的界限或者基本权利受到了侵害。终于他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从此回避这个人。他告诉他的朋友们以后不会出现在有那个人的场合。在咨询中,来访者多次提到对这个朋友的愤怒,显然他从这份愤怒中汲取了某种程度的勇气,使他能够做出非常重要的决定。

人际关系中的'第四种愤怒形式是面峙权威。曾经有一个德国的心理治疗师同事,每次都会在别人做完案例分享后说出自己的见解。当他觉得别人非常地无知或是分析得没有道理的时候,就会悄悄地抱怨,然后立即举手要求跟报告者进行面峙。可见,对于这个治疗师来说,每一次的学术探讨都是一次相对的愤怒的酝酿过程。心理咨询师的愤怒通常是自信或自我肯定的组成要素之一。

愤怒的最后一种表现形式,毫无疑问就是暴力。通过武力表达自己的愤怒在某些情境下是可以理解的。我们经常会说,如果去到森林中,永远不要站在一只母熊和一只幼熊之间。又比如,美国一个著名的女心理学家经常会说,一个怀孕的母亲随时准备干掉那些可能伤害自己孩子的人。使用暴力来维护这层关系对女人来说是不为过的。所以,暴力也是愤怒的一种实现形式,只是这种表达是很极端的。

为什么会吵架生气2

吵架背后的真实需求

生气的时候特别容易吵架,因为自己的言行很难得到控制。

而且往往是生完气、发完火,才在心里对自己说,刚才又没忍住吵架了。

即使是已经很好的掌握了应对方法的人,也不一定能每次都能做到不生气,不发火。

而这些生气、发火之后的行为又会给自己带来很多挫败感,认为自己就是做不好。

其实,要达到让自己不生气不吵架的目的,需要从两个方面来学习和反复练习。

一方面事后干预,这是我们前四天学练过的内容。而另一方面是事前预防。

这就好像河道发洪水一样,如果不去修建大坝从源头来调控水量,等到洪水泛滥决堤再去补救,往往都是兴师动众,劳民伤财。

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的是,预防坏事情的发生。

如果我们可以预防生气吵架,我们就会节省很多的时间,和很多的心理能量,去积极建设良好亲密的关系,而不是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进行灾后重建。

要预防失控爆炸后一系列错误行为、语言及身体暴力的出现,我们需要知道在生气的时候,想要吵架的时候,自己内心的需求是什么。

因为,每一个行为的发生都是内心需求引导的结果。

美国著名的家庭治疗心理专家萨提亚女士认为,一个人就像一座冰山一样,我们可以看得到的自己的行为,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只是露出海平面的很少的一部分。

然而,这个行为实际上是受海平面以下看不见的巨大的冰山所影响,这个巨大的冰山包括了我们的需求、渴望。

每个人的行为,都是被需求、渴望所支配的。

那么,要了解为什么我们会生气,为什么会指责对方,为什么会吵架,就需要知道我们生气吵架的那一刻。

内心有着什么样的需求没有被看见,或者是什么样的渴望,让我们从满怀期待到失望沮丧。

今天的训练内容,就是让你去发掘你生气吵架背后的需求是什么。

现在,请你静下心下来,好好想想下面几个问题:

你是因为对方做了什么事、说了什么话、做出了什么动作和表情而生气吵架,还是因为对方没有按照你期待的样子对待你而生气吵架呢?

在生气的时候,你内心真正的需要是什么呢?你需要对方为你做什么?

你的生气,是因为你感受不到被爱、被接纳、被肯定、被尊重吗?

很多来访者或者学员被问到这个问题时,都会回答说生气吵架的时候。

其实就是想让对方关切的哄哄、抱抱自己,逗自己开心一下,尊重自己的感受,并不是想真的发怒和对方吵起来。

当你了解到自己的需求,你就会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你就明白了生气吵架的真实原因。

你也从源头上给自己修建了大坝,能够预防情绪行为的洪水泛滥了。

好啦,我来总结一下今天的内容。

让自己不生气不吵架,做好情绪和行为管理,除了事后干预以外,还要做好事前预防。

事情预防,就是了解自己生气吵架时候的需求。

每个人的行为,都是被需求、渴望所支配的。

要了解为什么我们会生气,为什么会指责对方。

就需要知道我们生气的那一刻,内心有着什么样的需求没有被看见,或者期待着被满足。

最后,跟大家分享萨提亚的一首爱情小诗《我和你的目标》:

爱你,而不抓住你;

感激你,而不评断你;

参与你,而不侵犯你;

邀请你,而不要求你;

离开你,而不感到歉疚;

评论你,而不责备你;

帮助你,而不侮辱你。

如果,我也能从你那里得到相同的爱,

我们就会真诚地相会,丰润彼此。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96097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8
下一篇2023-11-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