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孩子小时候就一直吵架,是不是孩子长大了叛逆是父母的原因?

父母孩子小时候就一直吵架,是不是孩子长大了叛逆是父母的原因?,第1张

有一定影响,家庭的不和谐很大原因造成孩子长大后的叛逆,让孩子的性格更加孤僻

随着孩子的成长,到了一定年龄,本来就比较叛逆,生活中遇到一些事情不愿意跟别人交流,如果父母又经常在孩子面前吵架,就会让孩子对父母失去信心,性格方面变得更加孤僻,甚至缺乏安全感。

二、不喜欢学习

家是孩子温暖的港湾,孩子长期处于一个经常争吵的环境中,会让他们的心情更加烦躁不安,甚至在学校学习的时候经常容易走神,不想去学习,最后可能会出现厌学的心理。

三、会让孩子对生活失去希望

青春期的孩子正是长身体的阶段,心理和生理方面也开始慢慢地成熟,有时候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非常需要得到家人的关怀,如果孩子经常看到父母的争吵,就会让他厌烦人生,甚至会有着莫名其妙的想法,稍微不小心就会误入歧途。朋友家的一个小孩就是因为生活在一个家庭不和谐的环境中,导致他性格非常叛逆,在学校经常逃学打架斗殴,后来因为把一个同学打伤,被关进了拘留所,这一切的起因都是父母吵架造成的。

四、会让孩子长大以后,婚姻不幸福

由于父母经常在孩子面前吵架,就会让孩子长大以后非常惧怕婚姻,甚至不想寻找人生伴侣,十分担心结婚,以后就会出现和父母一样的情况。就算结婚以后,由于自己内心的恐惧,经常也会和自己的妻子闹不愉快,时间长了,婚姻就会出现危机。

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有两个孩子的家庭越来越多。带一个孩子就够累了,同时带两个孩子家里每天都是“灾难现场”,尤其是大宝和二宝吵架时,当家长的表示最头疼了。骂大宝,大宝觉得委屈;说小宝,小宝哇哇大哭。那么,当两个孩子吵架时,家长到底该怎么办呢?

作为一个二胎妈妈,晓敏也遇到了上述问题。自从二宝能走路会说话以后,两个孩子吵架早已是家常便饭。她不明白,为什么以前乖乖的大宝不见了,越长大却越不听话了。

其实,大宝二宝老是吵架,是因为:

心理学家阿德勒提出,兄弟姐妹是争夺父母资源的主要竞争者,和其他亲密关系相比,他们之间有着更强烈的冲突。

家有二胎,他们会因为年龄、性格、能力、兴趣等方面的差异而发生争执,也会因为抢家里的玩具、零食等资源而动手,更会为了获得爸妈更多的关注和喜爱而吵架。

最关键的是,虽然二宝出生后,家长心理上总想着要“一碗水端平”,但总会由于时间、精力等限制而忽视了大宝,导致大宝产生“爸爸妈妈被弟弟/妹妹抢走了”的感觉,从而嫉妒甚至仇恨二宝,不愿和二宝亲近、玩耍。

当两个孩子一起玩时,一旦年纪小的二宝触犯了大宝的“底线”,两宝之间的战争将“一触即发”。

两个成年人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有摩擦也是在所难免的,何况是两个小孩。当大宝和二宝发生冲突时,家长处理得当,孩子吵完依旧相亲相爱;处理不当,孩子关系愈加恶劣,甚至“手足相残”。

孩子吵架,家长千万不要这样做:

1、一味让大的让着小的

不少家长看到两个孩子吵架,首先想到的是“做哥哥姐姐的要让着弟弟妹妹”。因此,他们通常会不分青红皂白就对着大宝来一句“你就不能让着弟弟/妹妹一点吗”,或者“弟弟/妹妹还小,还不懂事,你要有做哥哥/姐姐的样子”。

2、不弄清楚真相

也有的家长在处理孩子吵架问题上,不先将事情弄清楚,自己直接“站队”某一方。通常,家长都会选择让哥哥或姐姐给弟弟妹妹道歉。

4、不闻不问

觉得孩子闹矛盾很正常,不管孩子闹成什么程度,只会在一旁默默看着,也不问,更不管,直接等他们吵够、打够、哭够,然后当做什么事都没发生过。

4、对孩子大发脾气

正在忙其他事情,一回头就看到两个孩子又吵架了,有些爸妈会瞬间“火冒三丈”,一时没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对着孩子就是一阵吼“吵什么?”“别再吵了”“再吵我打你们了”

5、动手打孩子

更有一些脾气暴躁的家长,看到孩子吵架,不仅大声吼孩子,甚至还会动手打孩子,一人一巴掌。

孩子吵架,家长应该这样做:

1、不急着参与其中

大人之间会因为性格、处事方法等的不同而吵架,小孩之间吵架也是很正常的。如果两个孩子吵架,未出现身体伤害之前,家长可以先旁观,不要急着介入进去。

2、让孩子冷静下来

如果孩子吵得特别厉害,甚至到了动手的阶段,家长就要开始介入了,并且先想办法让孩子们冷静下来。比如将他们分开或者带离“事发”现场。

3、对两个孩子一视同仁

大宝二宝都是家长手心里的宝,家长不光要在心里有这个意识,在处理他们之间的矛盾时,更要对孩子一视同仁,不偏袒任何一方。

分别让两个孩子说清楚吵架或打架的原因,知道孩子们此时的心理诉求,并根据这个诉求想办法化解两者之间的矛盾。

比如小编有个朋友饭饭,大宝4岁,小宝2岁,经常吵架,也动过手。但每次两个孩子打架时,她都会先将他们拉开,然后让他们都说一下为什么打哥哥/弟弟,然后再处理,而不是主观地去判断谁错谁对。

4、多从宝宝的角度想问题

孩子和大人的思维方式不一样,如果家长总是以成年人的思维方式去思考他们的行为,可能永远都无法明白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或那么做。

如果孩子吵架了,不妨先问一问孩子是怎么想的,然后再决定该怎么做。比如二宝推翻了大宝刚堆的积木,可能就是想碰一碰,却因为没掌握好力度而导致积木塌了。

5、不忽视孩子的心情

另外,无论大宝还是小宝,都不要忽视他们的心情,多听一听他们的诉求,更不要着急下结论。

比如有些家长看到孩子因为抢玩具而打架,二话不说,将玩具没收。这种做法容易让孩子心里感到委屈,次数多了还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长期生活在争吵中的孩子长大之后可能会比较的自卑,他不敢做一些事情,因为他没有父母在背后做支撑。并且这样的孩子从小就感受不到父母的爱,他只能够感受到父母的争吵,他们的性格也是比较内向的,不善于与人交流。所以在孩子面前父母是不能总是争吵的,要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长期生活在争吵中的孩子长大后会是什么样子呢?

我们要知道孩子受父母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如果在孩子面前父母总是争吵不同的话,那么就会让孩子害怕这种家庭关系,让孩子不爱回家,总是在放学之后在外面游荡。并且孩子受原生家庭的影响是比较大的,他们的长大之后也可能因为原生家庭的影响而不愿意结婚,不愿意组建一个家庭,因为他们害怕自己也成为这样的人。说这种争吵的夫妻对于孩子的影响真的是非常大的,我们一定不能在孩子面前争吵。孩子也感受不到父母的爱,他们是特别缺爱的,在长大之后可能因为缺爱而做出一些错事,走上人生的歧路。所以父母在生育了孩子之后一定要爱这个孩子,不能嫌弃这个孩子。

孩子会非常的不自信,不敢在人多的地方讲话。

小编看了很多人在网络上的分享,他们说自己的父母在小的时候经常性的吵架,就让他们的性格很不自信,不敢在人多的地方讲话。我们要知道自信是很重要的,如果一个人没有自信的话,那么这个人就是特别难受的,他不怎么喜欢与人交流,总是喜欢一个人独处。所以父母一定要对孩子实施鼓励式的教育,不能在孩子面前争吵,如果有矛盾的话也可以背后解决,不要在孩子的面前解决。

列夫·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

我们希望每个孩子都是在幸福的家庭中长大,但现实是很多孩子都痛恨自己的原生家庭。

也有人说:“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父母的性格、习惯等方面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父母是什么样,教养出来的孩子就是什么样,因此,“易怒”父母养出的孩子,更容易暴脾气。

曾看过一个新闻,说的是一对父母在辅导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因为一个小问题意见不一,大吵起来,随后更是动起手来,导致妈妈面部被毁了,爸爸被拘留了,只剩下孩子受惊无措地大哭。看到这个事情的时候,人们都很心疼这个孩子,纷纷指责这对父母不会控制坏情绪。

然而这并不是个例,父母吵架的时候,最遭罪的就是孩子,不但给孩子心理造成阴影,还可能导致孩子的性格变得跟父母一样恶劣。

■父母经常吵架的家庭,孩子容易闹情绪

试想一对父母如果经常吵架,他们的孩子是否会受到影响?我想很多人都会回答:是。父母一旦吵架,情绪变得恶劣,会很容易拿身边的人撒气,于是,孩子便成了 “受气包”。

我表弟的家庭就是如此,舅舅是典型的大男子主义,在家庭事务上拥有绝对的掌控权,舅妈虽然性格温柔,但也很有主见,两人三天一大吵、两天一小吵。

记得有一次去表弟家里吃饭,把菜都摆上桌的时候,舅妈才想起来没有买香菜,大家都说没有也没关系。

但舅舅却不满意:“你说你干啥啥不行,出门前说了几遍了还忘记 !”舅妈听了也委屈:“你还说我,你不也忘记了吗?”两人说着说就吵吵了起来,舅妈一摔筷子:“不吃了!”

表弟一惊,手上的玻璃杯没抓稳,掉地上碎了。

舅舅转而把气撒在了孩子身上,大声吼道:“你怎么这么不听话!跟你妈一样,要造反吗?”表弟两眼一红,突然就哭着跑出去了,大家都说赶紧去追孩子,舅舅却说:“让他去,出去了就不要回来!”最后这场饭很尴尬地收场。

后来,表弟进入青春期后变得十分叛逆,经常跟父母对着干,还闹得要离家出走。直到有一天,表弟没钱用了打电话给我,我让他赶紧回家,表弟倔强地说:“宁愿死外边也不回家。”

父母在一起几十年,生活中难免有争吵,有时候只是因为一些小事情,却轻易地触发怒火,造成的后果犹如“踢猫效应”一般,摧毁幸福的家庭,给孩子造成难以抹去的伤害。

■“踢猫效应”

“踢猫效应”是一个心理学名词,描绘的是一种典型的坏情绪传染机制:

一个父亲在工作上被上司批评,心里窝火又不敢顶撞,回家后对做饭的妻子一通挑三拣四。被骂的妻子感到莫名其妙和委屈,对正在写作业的孩子一顿唠叨、嫌弃。孩子怒而摔门出去,路上被一只小猫挡路,气得踢了一脚。小猫因为受惊跑马路上,一辆车飞驰而来……

可见,人类的坏情绪会根据社会强弱关系逐级传递下去。要知道,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也有自己的思想思维,受气了也会想要发泄。而孩子作为家里最小的一个人,不敢直接对长辈撒气,于是,便可能会向同伴、宠物等产生暴力行为。

■父母应该怎样控制自己的情绪?

情绪是有传染性的,父母首先得自己控制好情绪,才能以身作则让孩子也学会控制情绪。

①“数颜色法”

控制情绪的方法有很多,其中一个十分有效的方法,便是美国心理学家费尔德(Leonard Felder)提出的“数颜色法”。

顾名思义,当父母感到自己快要爆发情绪的时候,就可以观察周围的景物,然后在心中默默念这些物体的颜色,比如:墙壁是白色的、桌子是黑色的、杯子是**的、孩子今天穿的衣服是红色的……

在“数颜色”的过程中,你的注意力会被分散,愤怒情绪稍微冷静下来,才能理性地看待问题。这个方法很简单 ,如果父母每次都有意识地去做,能减少很多坏情绪的传递。

②“情绪ABC理论”

“情绪ABC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其中,A是激发事件, B是信念, C是后果。心理学家认为,C不是由A直接引发的,B起到很关键的作用。

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负面情绪和行为结果,不是某一事件直接引发的,真正的原因是人们对这件事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比如孩子考得差这件事情,不是父母生气的直接原因,但父母一想到会令自己没面子,就会怒火中烧。

因此,父母如果能改变自己的偏见和不正确认知,就能减少负面情绪爆发,家庭矛盾也会少很多,孩子才能在一个健康有爱的家庭中长大。

1、感受不到亲情。对很多孩子来说,父母吵架时只觉得煎熬,产生了“离家出走”的念头,因为他们长期在争吵中长大,感受不到家的温暖,觉得亲情淡漠,很难做到在父母面前撒娇哭闹,只是想要逃离,不想面对。

2、自卑导致喜欢独处。长期在争吵中长大的孩子,内心非常没有安全感,性格也很内向。因为害怕与人产生冲突和矛盾,他们往往喜欢自己独处,渐渐就会形成自卑脆弱的性格。

3、胆小。每次看到父母争吵,说出最恶毒的话,露出最狰狞的面容,孩子会非常害怕。他们看到了和平时不一样的父母,内心的反差是非常大的。特别是看到父母之间大打出手的时候,孩子往往会嚎啕大哭。长期在争吵中长大的孩子,性格会变得越来越胆小,长大后很难有出息。

4、恐惧与人交际。从小就长期在争吵中长大的孩子,长大后难免会产生或多或少的社交恐惧,他们不喜欢与陌生人来往,也不善于和同学朋友深交,心理过多的防线导致孩子很难向人敞开心扉。

5、充满负能量。在幸福家庭下长大的孩子遇事总想着积极的一面,想的是怎么解决,而长期在争吵中长大的孩子只会充满负能量,对未来很消极,孩子思考的方向永远是该如何放弃。

6、暴脾气。俗话说有样学样,假如父母经常争吵,就会激发出孩子性格中暴躁的一面。很多爸爸妈妈说自己的孩子脾气差,其实父母忘了对自己进行审视,孩子的暴躁其实就是跟着父母学的。不知道好好说话的、永远在吵架的父母怎么可能养出性格温和的孩子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96290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9
下一篇2023-11-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