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你好!常用于与别人打招呼。这也是个最基本的中文词语。主要用于打招呼请教别人问题前的时候,或者单纯表示礼貌的时候等。
Hi
英 [haɪ] 美 [haɪ]
int 嗨(引人注意时的喊声;打招呼)
Hi, you must he Jane from Australia I'm Zhou Lin from Qinghua University
嗨,你一定是从澳大利亚来的简。我是清华大学的周林。
Hi there, Stevens
你好,史蒂文斯。
Hi! Great show, eh
你好!好节目,是吗?
hi用作问候语,意思是“嘿”“喂”,表示问候,相当于hello,也可用以唤起注意,属非正式用法。
hi也常可写成hey。
直接源自中古英语的hei,意为嗨,嘿,喂。
有人说:“小说是写的,故事是编的”,的确,故事是靠编出来的,动笔写之前,首先必须编好一个故事。
那什么是故事呢?拿我们故事家通俗的语言来说,“故事就是事故”、“故事是故意弄点事出来”、故事是“一件事、三二个人、转几个弯”。
故事写作讲究要有个好的故事核,也许还会有人问“什么故事核呢?”故事核是故事中的核心情节或细节,是整个故事的闪光所在。举例来说:前些年,河南文友金一在《故事会》发了篇小故事,叫做《太阳从西面升起》,故事讲一个十一二岁的小姑娘画了一幅画,参加全省少儿美术比赛,那画画得很好,但最终却因犯了个常识上的错误,小姑娘因把初升的太阳画到了西边而落选。老师不解地去问小姑娘,你怎么会将太阳画到西边的呢?小姑娘哭着说:我就是要让太阳从西边升起……,原来,她爸爸和妈妈吵架了,爸爸出走了,临走时说,要我重回这个家,除非让太阳从西边升起。所以小姑娘就天天盼望西天出太阳了……。在这个故事中,太阳画到了西边的细节便是整个故事的故事核。没这个故事核,整个故事也就不成立了。
写故事对语言的要求与其它文学样式不同。故事要用叙述的语言,比较接近口语的通俗性文字。初学者可尝试用“讲”的办法来适应故事的语言。比如说:形容早晨天刚亮,文学作者会写成“东方刚刚露出一丝晨曦”,可你想一下,谁平时说话时会这么说?要用平时说话的语气,那马上就会变成“天刚刚有了点亮光”或“天刚亮”了。这便是故事语言了。还有,不少初学者写故事时对话极多,这是故事的大忌。这时也该想想你平时和别人讲故事时是怎么讲的?你如果老是“张三说”“李四说”的,有人听你讲才怪。只要你懂得和掌握了用讲述的语气来写故事,那么你写出来的东西起码在叙述方式上过关了。
故事的标题也是十分重要的,它讲究有故事性,有一种吸引力和冲击力。比如上面举例的《太阳从西面升起》,人们一听题目,便迫切希望知道内容。而一些平庸的标题往往会使人不屑一顾。
在故事的题材上,讲究的是一个“新”字,要写新鲜的东西,“人多的地方不要去”,与众不同的东西往往容易成功。
主要的课题,是一种创作思维的问题。
因为创作当中都遇到一个思路问题,一个思维方式问题,一个作品怎么考虑,写小说与报道有什么不同,这是一个基本问题,不能不讲。我是从大家的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这是一个可以比较说明的问题,我们想法尽量来说明一下。
第一个问题,就是小说的思路的分析。
尤其是初学者常问的,小说从哪开始。回答不一致,因人而异。有的大作家说从人物入手,这类说的是有了人物情节故事自然就出来;有一类说没有情节你写什么?主张从情节入手;又有一类说从典型场面开始,还有说从思想开始,从主题开始,另一种反对的说这是主题先行,凡是这样写是不会成功的。
那么小说到底怎么写?我们分析一下,分解之后会发现每个因素都是情感符号的片断,一个大的作品总是各方面都可能有的,不能规定必须从什么开始,但是我们可以确认确实有不同的思路。我们前辈的著名作家曾经是有过类似的运用的。
下面我把这种动作思路分为几个,一为场面,二为认识,三为细节,四为人物,五为情绪,六为情节,七为题材,八为情境,九为心理。
我想我们大概可以把这九种思路作为我们常用的思路,至少会因此而获得你自己的信心。这是我们头一部分所讲的意义。
先讲从场面出发。
一个场面成为小说想象的基础,好像不太实际,但屠格涅夫写《阿霞》,就是从场面开始。是他坐一个小船时看到一个窗口有一老妇,一位少女,突然激发了他的想象,就因此而写出了这部有名的作品。那么我们大家想一想,我们有没有这种类似的经历?如果有就是有意义的。福格纳看到一个小姑娘趴在墙头偷看她奶奶的葬礼,一边看一边对摇她在下面的弟弟讲怎么样怎么样,这样一个场面使他后来写出了著名的《喧嚣与骚动》,这也是值得我们研究的。这样的场面实际已经揭示了当时的一定的人物和人际关系,通过方方面面地联想与分析,这种固定的场景是比较鲜明和易于把握的。我们想人物可能会比较容易变幻,想情节也可能转变,而一个场面是非常直观的,富于色彩的,这就可以不断地激发作者的想象与构思。像福格纳看到小女孩看葬礼,他认为这是非常富有象征意味的,这就是生活,是思想深度,是我们与大作家的差距。福格纳说,写小说无非是围绕这样一种特定场面罗致情节,叙述……如何,作家就是要在这样的场面里用可信的程度来创作可信的作品。福格纳的小说大多数是这样通过场面来想象完成的。还有史蒂文斯写《金银岛》,写强盗与正义者之间在岛上抢夺财宝的故事。他就是有一次在海滩上和孩子玩,孩子要求讲故事,他就现编,拿纸画,边讲边画,越画越细致,人物越来越多,后来就画了许多张图,他相信这些图是真的,故事是真的,后来就写成功了。这种方法很好,一个场面可以让你有一种固定的形象,可以给你保持一种鲜明的形象思维,从场面出发,可以保持一种原始的调子和符号。像这个作品,它就有很具体的图案,布局等等,写起来非常生动。从一个场面出发,往往引起对自己过去一种生命体验的回忆,这是以自己过去的经历为基础的,但它往往需要有一个场面刺激所引起的情感想象,我们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就不要放过,写出作品就可以写不干的作品。像马尔克斯写《枯枝败叶》时,就是因为看到一个在码头焦急地看着大海苦苦等待的形象,才引伸出了这个作品。就是这个场面给他提供了形象的思维。后面写的《百年孤独》,也是考虑很久以后,由他有一天想起小时候外祖父带他去一个仓库里看冰,见到这种神奇的叫冰的东西,他把手摸上去,当时一摸他感觉很神秘,冰是这样的啊,这简直就像魔鬼手里的一个法宝一样。他这样的体会被想起时,他觉得这个小说可以写了。就是因为他把整个作品的调子规定下来了,既现实又魔幻的调子。这些都证明了这种思路的重要。我们要对场面加以改造,但不要放过这种场面。
其次是从认识出发。
从考虑小说构思开始,是奔主题、思想意义的。这就是要研究小说的思想本质,是一种具体地认识了本质的思维方式。比如说,托尔斯泰写一个俄国地主的故事,就是因为他在高加索对地主与农民之间的关系作了很长时间的观察与思考。他的创作思路大量留在他的笔记里,他有很多东西都是从认识出发,从本质把一些事搞清楚。托马斯·曼写《远山的磨砺》,看一些理论书,谈话交换意见,养成了自己对死与病的很深刻的见解,这样再开始写小说。作家在初期时,对作品形成了初步理解,写作就是把这些思想变成形象核心,再从形象核心里生发出作品的文本。我们的学员里也有人在写部队生活当中提拔干部时一些不正之风,比如说要写这样一个小说,某干部工作好不走关系提不上去,某干部工作不好走关系就提上去……这样的现象对于托尔斯泰这类作家来说,他不会马上就写,而是会深入去琢磨,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是什么,人会在其中怎么想,在事中如何改变自己的信念和生活,想得很深入了,才去写这个题材。经过这样的认识以后,往往能把这样的题材写得更加深入。这是我们从大作家那里得来的启示。托尔斯泰写《安娜·卡列尼娜》是通过对家庭长期的研究开始的。他开始关注的并不是具体的某个人,他研究家庭,作了大量研究,之后,他遇上了作品主人翁原形的例子,才开始写。这说明有的作家从构思小说来说,是有理性渗入的,带有明显的理性的思考。这种理性的思考当然要结合形象,但我们有的学员不能研究透彻同一个题材背后具体的本质,效果就写不出来。写一个题材的意义是什么,怎样写出别人没写出的意思。要像大作家一样对生活的认识更深一点,不是题材有意思就拿来写,不能一下理解题材的价值,就必须稍微加以理解和认识之后才动手写。还有一点,就是说甚至有的作品完全是主题先行的。当然文革后批江青的主题先行,如果主题没有生活基础是不行的,如果主题错了也是不行的。比如说詹姆斯听到人家说,你就尽情地享受人生吧!他从这个思想出发,写出了著名的《使节》。还有很多作家都坚持认为自己是主题先行者,认为写作品是为了表达一个主题。确实存在这样一种写小说的思路,人家是成功的,也是大家。先有一个主题,其他故事也好人物也好都是围绕主题的,如果有生活积累,有正确的好主题,都是可以写出好作品的。反过来说,我们这样去写也不必怀疑自己。
第三种,从细节出发。
一般来讲,这个细节是作品中一种富有强力度的情感符号,作者在生活中偶尔接触到这个细节,就围绕细节展开想象,这样的思路也是存在的。
比如说普希金的《黑桃皇后》,就是一个老伯爵夫人的孩子打牌,老打老输,去跟老伯爵要钱,伯爵给他三张牌,结果一打就赢。他认为这个细节很有魔力,就写成了作品。还有《桃花扇》,就是扇面上的血像桃花的细节。还有《海鸥》,也是一个人把死海鸥扔出来威胁别人的细节。还有《木工》,是老仆人从此后再也不看主人的狗一眼,通过这一眼的细节写出了地主与奴隶的关系。还有《白毛女》,一个躲进山里没吃盐的女人白了毛发,就是一个最为重要的细节。《沂蒙颂》就是一个农村妇女解开衣襟给一个口渴的伤兵喂奶的细节,这个细节是全剧的基础,决定了全剧的分量。《幸福的黄手绢》也是生活中能看到的。所谓细节是非常有含量的一个点,这个点上人物感情人物关系都会有很突出的表现,这就是细节被发现之后的价值。你很有可能通过一个生活中非常有感情含量非常有艺术质量的细节,就一举成功。
第四种,是从人物出发。
这种容易理解,写的理论文章也最多。这种论点的意思就是要先有人,把人写出来,像砣螺一转,就动起来。人物是考虑的出发点,有几个阶段,第一是考察人物,主人公的意义,由此产生主题;二是设定不同关系的人物,展现主人公性格的机会;三是把所有人物连接起来,安排情节和动机;四是任所有设定好的人物自身线索自己去走。这是很多作家都比较赞赏的一种思路。有的作家就是从人物出发,任何情节都不考虑。像李准写《李双双》,就非常典型,最早写李双双是为了让李双双成为一个大办食堂大办公社的典型,想写一个新型农村妇女的形象,就让她办食堂,小说写出来很生动。后来改**,办食堂在农村不适应,成了不对的事情,就把李双双办食堂改成了计工分。有一点立得住,就是李双双这个人物写得活,情节即使变了,价值仍在。有的作品在考虑时的确是先考虑人物,一般把一个人物写生动写活,成功的可靠性更大点。茅盾就是这么写,他主张别的不管,先有人物,主人公有了以后,再看他与周围其他还有什么人物可以搁进来,再看他们之间的关系,这就形成了情节,再从情节中展示各自的命运,这是很典型的一种写小说的思路, 这样写没什么问题。比如我给大家讲课,写我时,就要写几个学员,还不够,又写王祥等老师,还不够,就把我儿子老婆写进去了。我在你们面前是一副嘴脸,但在某人面前又是一副嘴脸,回家里跟老婆、孩子又是一副嘴脸,这就是表现我这个人的几个侧面。一个人跟第二个人接触是一个嘴脸,跟几个人接触都有不同的嘴脸,你就要设定他跟不同的人接触,就能表现他丰富的性格,写活这个人。茅盾就常在作品中对他写的人物进行一些刻意的安排,他从不想情节。这种办法比较正宗,也得到了很多人的首肯。但这种以人物为中心的创作慢慢少起来了,换成了一种观念,即一个小说或文学都不是以人物为中心,而是以人为中心。人物与人有什么区别呢?即只要是人,在里面起主导作用就行了。而人物必须具有丰富的性格特征,从外到内都有特色的人,要有外貌、性格、方方面面等。现在不太主张这样,只要写一个人,甚至名字都没有也可以,外貌怎样不写也可以。从头读到尾,一个人长怎么样你不一定想得出来。这是我们值得注意的一个方面。人与人有区别,不一定要像刘再复说的性格组合那种,反过来也可以。
第五种是从情绪出发。
这是指一种比较缥渺和朦胧的情绪,是一种情绪笼罩着,就想表达这种情绪。比如说《铁流》。作家是写一个红军部队撤退的血与火的故事,这个故事最早产生于很早的时候,连十月革命都没发生时,作家从高加索一个山脉上看到一个非常雄浑的壮美的场面,那种情绪激励了他一定要写一个小说写出这种情绪。当时他就怎么都想写,想不清写什么内容,就搁着。后来他想写山间的农民,后来又想写一群沿着滨海大道跑的农民,直到后来听说十月革命后红军的行动,非常精采,经过调查,就把希望写的这种情绪的主题调查了出来。这是一种写法,像《雷雨》也是,就是要表达一种像夏天一样火热的情绪。
你说的是不是《贝弗利山的鲁宾逊》啊?
Beverly Hills Family Robinson
导演: Troy Miller
主演:
Dyan CannonMarsha Robinson
Martin MullDoug Robinson
Sarah Michelle GellarJane Robinson
Ryan O'DonohueRoger Robinson
Josh PickerDigger
Kevin WeismanBrinx
Michael Edward-StevensBlack Pirate
Nique NeedlesMelvin
Isuara GualbertoCha Cha
Jennifer HoltProduction Assistant
Jeffrey LampertProducer
制片国家/地区: USA
上映日期: 1998-04-11
剧情简介:
电视烹饪节目主持人玛莎•鲁宾逊和他的丈夫道格、两个孩子简和罗杰生活在美国的贝弗利山。因为工作非常繁忙,玛莎几乎没有时间和家人在一起。为了缓和与家人的紧张关系,玛莎这次放下了所有的工作,安排全家人一去南海岛屿度假。
一家人在租来的一艘游轮上度过一个美好的夜晚后,突然发现游轮已经被三个海盗劫持了,他们正准备偷走这艘游轮把它卖到新加坡去。聪明的玛莎在答应为三个海盗做自己最拿手的好菜时,趁机和丈夫一起将三个海盗制服,并将他们连同一些食物放进了一个救生艇。海盗被赶下了游轮,玛莎一家却在海上迷失了方向。在遭遇一场大风暴后,一家人被海浪冲上了一个无人居住的荒岛。
在荒岛上,玛莎一家又遇到了同样是因遭遇风暴而落难年轻人迪哥尔。因为无法与外界联系,大家利用这里的天然的资源,在树上建了一个非常舒适的木房子。而此时,在海上飘泊了几天的三个海盗们也游上了这个荒岛。一天夜里,道格和迪哥尔外出打野猪时,罗杰听到不远处有鼓声传来。循着鼓声,罗杰发现是一群正在狂欢的旅游者。遗憾的是,罗杰并没有追上他们,只能看着那些人消失在远方。
简在寻找罗杰的路上,被海盗发现了。后来,海盗又发现了他们的房子。大家开始准备设置各种机关来迎接海盗的进攻。“丛林之战”开始了!三个海盗在偷袭房子的过程中不仅吃尽了各种苦头,而且最终还是落入了警察的罗网。
希望能帮到你哦!
一下全部内容都是我个人的想法,并不代表真实情况,但是这些天来我看到的很多文字,让我特别方案,所以我希望你看完这篇文章以后可以重新考虑一下自己的以往对他的观点是否合理,是否只是道听途说,是否是基于自己对他的了解所作出的判断。
先从骑士说起吧!!!
为什么欧文和勒布朗一起夺冠,但是关系始终一般般,却和杜兰特关系很好。
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在你的大脑里迅速搜索一下,欧文的球风和詹姆斯的球风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相同之处:都是持球进攻型球员,很少打无球进攻( 不代表没有 )、终结能力都很强;不同之处:欧文会把自己作为finish的第一选择,詹姆斯则不同,他大多数情况下都能作出更合适的选择,找到更舒适的finish点( 这是本质上差异 )。
那为什么詹姆斯和欧文关系却一般呢?
首先,打过球的人都知道,你只有欣赏对方某一个点才会示好,所有人都知道欧文崇拜的对象是科比布莱恩特,他欣赏的是进攻手段丰富的球员,技术型球员正常情况下都是不怎么服力量身体型球员的( 但是不代表技术型球员就没有身体,身体决定了你在哪个平台打球,技术决定了你在这个平台 打的 好不好 )你依靠身体、依靠对比赛的理解、依靠串联球员终结比赛,这些我都尊重,但是欧文是一个追求1V1,追求进攻美感的球员,你利用好身体优势挤出出手空间,命中率极高是技术好,我身体没优势,利用出手速度和运球技巧创造空间也是技术,在乎的并不是同一个点( 我写得好不好理解,不好理解我在评论那里重新解释一下 ),欧文看待詹姆斯就是属于,你是强,但是你技术并不如我细腻,我只是客观尊重你,但是你的比赛方式我不喜欢。如果是科比,我相信欧文绝对信服,因为有人在他追求的事情上比他做的更好。但是科比和詹姆斯组队,估计詹姆斯也不会觉得科比比自己强,而且詹姆斯和科比的交手胜率巨高。而欧文和杜兰特就是相互欣赏,杜兰特只收藏了三个人的进攻录像带,乔丹、科比、欧文,他们会交流某些球是怎么打的,当时是怎么想的。
说一说欧文离队。
我看过很多言论说詹姆斯参与了这件事,其实这个很好从一个佐证就能判断出来,欧文的球衣现在被塞克斯顿穿着,这就足以证明了,如果詹姆斯参与,那么管理层交易他肯定是会体面一点,多少给予他尊重球衣会为他保留着,为他退役球衣。所以这肯定是欧文提出来交易的。
这个也很好理解,好比上班跳槽一个道理,在詹姆斯身边成长,在季后赛取得很好的数据表现,年纪轻轻就获得了那么艰难的一个总冠军,搁谁身上多数都会飘( 你别站着说话不腰疼说你不会,你看看你是怎么花你的工资的,是不是还没发下来就已经盘算好怎么花掉了 ),只是他离开的方式是大多数人不容易接受的( 有詹姆斯教你成长,他退役你不就是球队老大了吗,为什么非要走,球队老二不好吗,一起再拿冠军 )。其实欧文非要走,这个更简单,不要觉得你认为的很好别人也会认为很好,追求的东西不一样因为你粉詹姆斯,你觉得欧文是个好帮手,辅佐他再拿总冠军是好事,但欧文不想一直活在詹姆斯的光环下,就像科比不愿再做奥尼尔的二当家( 詹姆斯和奥尼尔不一样,奥尼尔不训练,詹姆斯严格自律 )他要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保持现状一直呆在舒适区,他的能力只会越来越小,永远不会成长( 只有没有能力的员工,才会不寻求改变,如果你能力很强,你肯定会寻找更大的舞台实现自己的价值 )。
凯尔特人时期(带队能力)
这个阶段欧文知道了作为球队领袖有多么的不容易,不是说你会打球别人就会服你,就一定会听你的话,所以他打电话给詹姆斯向詹姆斯道歉( 说的内容,网上搜一下就有了 )也是这个阶段欧文和杜兰特已经决定好要在一起打球追求总冠军,尽管主教练史蒂文斯和总经理安吉不间断的和欧文沟通,还是没能留住他,因为他答应了好兄弟要去纽约。
篮网时期争议最大(言论、行为)
先说言论
因为想吹一波自己的好兄弟,詹姆斯无缘无故躺枪,美国杨毅公开批评欧文,而且这也不是他第一次公开批评欧文了,关于这个欧文视频说出原由了,大家网上查一下就有了,
那我们来讨论一下欧文言论中的词:关键球
我们就拿躺枪的詹姆斯作对比
据我了解,詹姆斯的绝杀球命中数和命中率都排联盟顶尖,具体多少我没记,那为什么在欧文的整个记忆里,关键球这三个字还是不能和詹姆斯匹配呢?
这个具体可以参考2019—2020赛季总决赛第五场最后一攻,当时詹姆斯持球,突破进去以后选择分球给外线丹尼格林,身前三米没人,没投进。这和个人的打球习惯,身形条件有关系,上面说了欧文更欣赏进攻华丽的球员,在他的大脑里,他认为这球最好的处理方式,一定是个人能力解决问题,不管是中投,三分,还是上篮,一定是自己解决问题,包括利拉德也说过这球如果是我,我肯定是以跳投终结,进不进都是我了。
说回观点,詹姆斯的处理方式有错吗,没有错,而且这是最合理的处理方式,但这恰恰也是大多数观众最不喜欢的方式,你要知道教练选择和观众的选择肯定是不一样的,詹姆斯的选择就是所有教练的最佳方案,却是大多数观众的最差方案,观众们想要的是你敢不敢投这一球,而不是你能不能投进这一球,这一球代表责任和压力,你要敢投这球,进不进观众也就一说而过,但是如果一直做最佳的选择,反而会留下相反的效果,因为即使是最佳的选择,命中率也不可能是100%,只是相对较大,但是谁投不是投呢,为什么不能是你呢?但是在所有教练的眼中还是选择最好的finish点是第一选择。因为我们要的不是你这一球的选择对与错,而是看你敢不敢投,敢不敢承担比赛因为自己没投进而输掉了的结果。这就是为什么詹黑始终质疑詹姆斯的关键球能力。
骑士时期,大多数的最后一攻都是詹姆斯来发球,欧文来执行。因为詹姆斯处理球的应变能力远在其他队员之上,他的第一选择基本都是最好的选择,教练画一个关键球战术,至少会有3次触球进攻的机会,但是场上有对手的防守,所以肯定会有很大的变数,詹姆斯是不二人选。
所以欧文说这句话表面上是没有问题的,更深层次是有问题,因为詹姆斯关键球能力其实不差,只是给欧文的感觉没有那么强烈,所以才会出现舔杜兰特,詹姆斯躺枪
再说行为
行为一:取关詹姆斯,这个具体的我不知道,但是应该是先发生欧文发文舔杜兰特,詹姆斯躺枪,然后詹姆斯在采访中说了一段话,欧文觉得含沙射影自己,于是取关,至于更多的细节方面,隔着大海怎么可能知道的这么清楚,就算是你对门的邻居,他们家吵不吵架你都不知道。
行为二:无声消失,不参加比赛,至于这个观点,大家可以观看腾讯视频每周一晚上7点的有求必应节目,里面有非常完整的解释,如果还因为这件事情在黑他,我觉得你应该考虑一下自己是否会独立思考。
最后说说大家张口闭口的情商
不是所有人都要活成一个样子的,如果每个人都是圆滑的,除了脸不一样,对人对事行事作风都像你心中的模板一样,那这还叫世界吗,人最后不都应该活成自己的样子吗,他是曝光度很高的NBA球员,但是他也是个普通人,是个4岁便失去自己母亲的孩子,为什么对待别人永远很苛刻,对待自己确实得过且过呢?这是你认为的高情商吗?
其实还想多说两句关于他球风的事情,但是我觉得可以了,对于任何一位公众人物,我觉得我们要做的就是不围观,这样才能给每一位公众人物带来最小的伤害。口碑在大家的心中,至于欧文最后能成为什么样的人,都是他自己的选择,他自己会承担,别人的建议和指责,永远是别人的,不是自己的。
《请你帮我杀了她》([加] 雪薇•史蒂文斯)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uzm0oroMgWSw-wTK9UIjUw
提取码:mizx书名:请你帮我杀了她
作者:[加] 雪薇•史蒂文斯
译者:王一凡
豆瓣评分:70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2-2
页数:314
内容简介:
世界如此险恶,你要内心强大
我叫安妮,是一个房产经纪人。本来,我只打算花五分钟向他推销房子,结果被他绑架,被迫和他同居在深山的小木屋里。
我要忍受他的各种折磨,还要日日夜夜担心他要杀我……
早知今日,我一定不会因为一台咖啡机和妈妈吵架,直接送给她好了;我愿意听继父说一千遍他那些蹩脚的商业点子;和马克的每次约会,我都如约而至;艾玛想要散步,我随时都会陪它……可我,还有机会吗?
作者简介:
雪薇•史蒂文斯(Chevy Stevens)
在温哥华岛一个农场长大,曾做过房地产经纪人。当她坐在那些待售的房屋里等待上门参观的买家时,脑子里开始幻想起一些可能发生在她身上的事情,并尝试把这些情节连贯起来,这成为《请你帮我杀了她》的故事雏形。六个月后,她从房地产公司辞职,全心投入到这部小说的创作。作品出来后,立刻成为广受关注的畅销书,雪薇也一跃成为《纽约时报》的畅销书作家。
随便举些例子。
业余诗人不少,实际上,诗人这行当,大多是兼职:
凯鲁亚克并不总是在路上奔驰,也会去铁路工作。
艾米莉-迪金森除了写诗,也帮人养过猫。
罗伯特-弗洛斯特一边写诗一边躬耕田园。
华莱士-史蒂文斯一边写诗一边当保险推销员。
胡安-鲁尔福也曾经一边在墨西哥到处开车推销保险,一边构思他影响整个拉美文学界的《佩德罗-巴拉莫》。
杜甫做他的杜工部,一边顺手写诗,秦观认为他算诗歌界的孔子。
曹操一边荡平宇内芟夷大难,一边顺手写诗开了个时代。
李后主他爹外加冯延巳包括之后的晏殊,都是一边做着帝王和宰相,一边顺手把词从五代拓到了宋初。
欧阳修、王安石都是宰相级的职位,又当朋党纷起,忙着指挥僚友,跟对手吵架,奏章一封封,还不能骂脏话,工作压力挺大,顺便也列了唐宋八大家。
门德尔松是当老师的,夏天才创作曲子。李斯特得绕世界巡回,比如著名的十个星期演四十场之类的传说,顺手写曲子。马勒很长时间里忙于指挥。鲍罗丁本行是医院院长,又是化学家。等把些瓶瓶罐罐都处理罢,才能写曲子去。
康奈尔大学教师纳博科夫带着两门课,讲义都印得出《文学讲稿》,趁假期出去捉蝴蝶时,下雨天闷在车里写小说,写了五年,弄出了《洛丽塔》。
卡夫卡坐坐办公室写小说。
艾略特在银行工作期间写出了《荒原》。
米开朗琪罗被教皇要求画西斯廷天顶画时很生气,拒绝了,说自己是个雕塑家,不会画画;教皇逼迫他,米开朗琪罗才去的。
就是以下这幅,39米乘13米。我去年夏天去过梵蒂冈,以我人格担保,你无论如何想象,真看见时还是会觉得超出你想象几十倍——而这是个自认为业余画家的作品。
马尔克斯说的一段子:
1971年,聂鲁达在巴黎,听某个可靠的朋友透露,说他将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聂先生那年,六十七岁了,离过世还有两年。虽然终于在诺贝尔文学兼比谁晚死奖中,跑赢了那帮老头评委,到底不能像年轻人刚进洞房,猴急跳脚脸火烫。他只遍请巴黎的诸位朋友吃饭,人问他理由,他只笑而不答。直到消息出来,诸位恍然大悟,纷道恭喜。数中一位问:“那你颁奖词准备说啥?”聂先生一拍脑袋:“高兴忘了!”扯过张菜单,翻个面,就用他招牌的绿墨水开始写起来。
这故事能讲得开,前提是聂先生那些年在巴黎。他在巴黎干嘛呢?工作,在大使馆上班。实际上,他老人家是正经外交官。
但是:
以上这些业余创作者,仅仅是“不以其创作为谋生手段”而已。
他们的投入程度,甚至远胜过绝大多数职业者。
海明威说,艾略特的巨作《荒原》是在银行工作时写的,但没名没钱之前,艾略特就是不敢辞职,当时在巴黎的庞德,虽然诗稿卖不出去,穷得想去当翻译算了,但还是伙同诸友捐款,“把艾略特从银行拯救出来!”
艾略特自己,一直描述:那些东西,他无法不去写。
村上春树的第一二部小说,是在经营酒吧的间隙写完的。非常辛苦,辛苦到他写完第二部小说后就决定不再开店了。但他还是撑下来了。他自陈说自己写《且听风吟》时,甚至没有当小说家的念想,仅仅是必须写完这篇小说,他甚至没有考虑过写完之后怎么处理(最后投给了群像新人奖),但至少是:写完之后,甚为舒畅。
对他们而言,不去做就会死。他们为此可以牺牲一切。
所以,业余和业余是不一样的。大宗匠和大作品到最后,跟职业和业余的身份无关,事关心态,而已。每个大师,都是抱着比我们想象中热诚百倍的意志,投入其中的。他们需要投入比其他专业创作者更大的艰辛,才能创出如此成就。那是需要天赋、野心和不懈努力,才达得到的。
有人说:“小说是写的,故事是编的”,的确,故事是靠编出来的,动笔写之前,首先必须编好一个故事。
那什么是故事呢?拿我们故事家通俗的语言来说,“故事就是事故”、“故事是故意弄点事出来”、故事是“一件事、三二个人、转几个弯”。
故事写作讲究要有个好的故事核,也许还会有人问“什么故事核呢?”故事核是故事中的核心情节或细节,是整个故事的闪光所在。举例来说:前些年,河南文友金一在《故事会》发了篇小故事,叫做《太阳从西面升起》,故事讲一个十一二岁的小姑娘画了一幅画,参加全省少儿美术比赛,那画画得很好,但最终却因犯了个常识上的错误,小姑娘因把初升的太阳画到了西边而落选。老师不解地去问小姑娘,你怎么会将太阳画到西边的呢?小姑娘哭着说:我就是要让太阳从西边升起……,原来,她爸爸和妈妈吵架了,爸爸出走了,临走时说,要我重回这个家,除非让太阳从西边升起。所以小姑娘就天天盼望西天出太阳了……。在这个故事中,太阳画到了西边的细节便是整个故事的故事核。没这个故事核,整个故事也就不成立了。
写故事对语言的要求与其它文学样式不同。故事要用叙述的语言,比较接近口语的通俗性文字。初学者可尝试用“讲”的办法来适应故事的语言。比如说:形容早晨天刚亮,文学作者会写成“东方刚刚露出一丝晨曦”,可你想一下,谁平时说话时会这么说?要用平时说话的语气,那马上就会变成“天刚刚有了点亮光”或“天刚亮”了。这便是故事语言了。还有,不少初学者写故事时对话极多,这是故事的大忌。这时也该想想你平时和别人讲故事时是怎么讲的?你如果老是“张三说”“李四说”的,有人听你讲才怪。只要你懂得和掌握了用讲述的语气来写故事,那么你写出来的东西起码在叙述方式上过关了。
故事的标题也是十分重要的,它讲究有故事性,有一种吸引力和冲击力。比如上面举例的《太阳从西面升起》,人们一听题目,便迫切希望知道内容。而一些平庸的标题往往会使人不屑一顾。
在故事的题材上,讲究的是一个“新”字,要写新鲜的东西,“人多的地方不要去”,与众不同的东西往往容易成功。
主要的课题,是一种创作思维的问题。
因为创作当中都遇到一个思路问题,一个思维方式问题,一个作品怎么考虑,写小说与报道有什么不同,这是一个基本问题,不能不讲。我是从大家的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这是一个可以比较说明的问题,我们想法尽量来说明一下。
第一个问题,就是小说的思路的分析。
尤其是初学者常问的,小说从哪开始。回答不一致,因人而异。有的大作家说从人物入手,这类说的是有了人物情节故事自然就出来;有一类说没有情节你写什么?主张从情节入手;又有一类说从典型场面开始,还有说从思想开始,从主题开始,另一种反对的说这是主题先行,凡是这样写是不会成功的。
那么小说到底怎么写?我们分析一下,分解之后会发现每个因素都是情感符号的片断,一个大的作品总是各方面都可能有的,不能规定必须从什么开始,但是我们可以确认确实有不同的思路。我们前辈的著名作家曾经是有过类似的运用的。
下面我把这种动作思路分为几个,一为场面,二为认识,三为细节,四为人物,五为情绪,六为情节,七为题材,八为情境,九为心理。
我想我们大概可以把这九种思路作为我们常用的思路,至少会因此而获得你自己的信心。这是我们头一部分所讲的意义。
先讲从场面出发。
一个场面成为小说想象的基础,好像不太实际,但屠格涅夫写《阿霞》,就是从场面开始。是他坐一个小船时看到一个窗口有一老妇,一位少女,突然激发了他的想象,就因此而写出了这部有名的作品。那么我们大家想一想,我们有没有这种类似的经历?如果有就是有意义的。福格纳看到一个小姑娘趴在墙头偷看她奶奶的葬礼,一边看一边对摇她在下面的弟弟讲怎么样怎么样,这样一个场面使他后来写出了著名的《喧嚣与骚动》,这也是值得我们研究的。这样的场面实际已经揭示了当时的一定的人物和人际关系,通过方方面面地联想与分析,这种固定的场景是比较鲜明和易于把握的。我们想人物可能会比较容易变幻,想情节也可能转变,而一个场面是非常直观的,富于色彩的,这就可以不断地激发作者的想象与构思。像福格纳看到小女孩看葬礼,他认为这是非常富有象征意味的,这就是生活,是思想深度,是我们与大作家的差距。福格纳说,写小说无非是围绕这样一种特定场面罗致情节,叙述……如何,作家就是要在这样的场面里用可信的程度来创作可信的作品。福格纳的小说大多数是这样通过场面来想象完成的。还有史蒂文斯写《金银岛》,写强盗与正义者之间在岛上抢夺财宝的故事。他就是有一次在海滩上和孩子玩,孩子要求讲故事,他就现编,拿纸画,边讲边画,越画越细致,人物越来越多,后来就画了许多张图,他相信这些图是真的,故事是真的,后来就写成功了。这种方法很好,一个场面可以让你有一种固定的形象,可以给你保持一种鲜明的形象思维,从场面出发,可以保持一种原始的调子和符号。像这个作品,它就有很具体的图案,布局等等,写起来非常生动。从一个场面出发,往往引起对自己过去一种生命体验的回忆,这是以自己过去的经历为基础的,但它往往需要有一个场面刺激所引起的情感想象,我们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就不要放过,写出作品就可以写不干的作品。像马尔克斯写《枯枝败叶》时,就是因为看到一个在码头焦急地看着大海苦苦等待的形象,才引伸出了这个作品。就是这个场面给他提供了形象的思维。后面写的《百年孤独》,也是考虑很久以后,由他有一天想起小时候外祖父带他去一个仓库里看冰,见到这种神奇的叫冰的东西,他把手摸上去,当时一摸他感觉很神秘,冰是这样的啊,这简直就像魔鬼手里的一个法宝一样。他这样的体会被想起时,他觉得这个小说可以写了。就是因为他把整个作品的调子规定下来了,既现实又魔幻的调子。这些都证明了这种思路的重要。我们要对场面加以改造,但不要放过这种场面。
其次是从认识出发。
从考虑小说构思开始,是奔主题、思想意义的。这就是要研究小说的思想本质,是一种具体地认识了本质的思维方式。比如说,托尔斯泰写一个俄国地主的故事,就是因为他在高加索对地主与农民之间的关系作了很长时间的观察与思考。他的创作思路大量留在他的笔记里,他有很多东西都是从认识出发,从本质把一些事搞清楚。托马斯·曼写《远山的磨砺》,看一些理论书,谈话交换意见,养成了自己对死与病的很深刻的见解,这样再开始写小说。作家在初期时,对作品形成了初步理解,写作就是把这些思想变成形象核心,再从形象核心里生发出作品的文本。我们的学员里也有人在写部队生活当中提拔干部时一些不正之风,比如说要写这样一个小说,某干部工作好不走关系提不上去,某干部工作不好走关系就提上去……这样的现象对于托尔斯泰这类作家来说,他不会马上就写,而是会深入去琢磨,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是什么,人会在其中怎么想,在事中如何改变自己的信念和生活,想得很深入了,才去写这个题材。经过这样的认识以后,往往能把这样的题材写得更加深入。这是我们从大作家那里得来的启示。托尔斯泰写《安娜·卡列尼娜》是通过对家庭长期的研究开始的。他开始关注的并不是具体的某个人,他研究家庭,作了大量研究,之后,他遇上了作品主人翁原形的例子,才开始写。这说明有的作家从构思小说来说,是有理性渗入的,带有明显的理性的思考。这种理性的思考当然要结合形象,但我们有的学员不能研究透彻同一个题材背后具体的本质,效果就写不出来。写一个题材的意义是什么,怎样写出别人没写出的意思。要像大作家一样对生活的认识更深一点,不是题材有意思就拿来写,不能一下理解题材的价值,就必须稍微加以理解和认识之后才动手写。还有一点,就是说甚至有的作品完全是主题先行的。当然文革后批江青的主题先行,如果主题没有生活基础是不行的,如果主题错了也是不行的。比如说詹姆斯听到人家说,你就尽情地享受人生吧!他从这个思想出发,写出了著名的《使节》。还有很多作家都坚持认为自己是主题先行者,认为写作品是为了表达一个主题。确实存在这样一种写小说的思路,人家是成功的,也是大家。先有一个主题,其他故事也好人物也好都是围绕主题的,如果有生活积累,有正确的好主题,都是可以写出好作品的。反过来说,我们这样去写也不必怀疑自己。
第三种,从细节出发。
一般来讲,这个细节是作品中一种富有强力度的情感符号,作者在生活中偶尔接触到这个细节,就围绕细节展开想象,这样的思路也是存在的。
比如说普希金的《黑桃皇后》,就是一个老伯爵夫人的孩子打牌,老打老输,去跟老伯爵要钱,伯爵给他三张牌,结果一打就赢。他认为这个细节很有魔力,就写成了作品。还有《桃花扇》,就是扇面上的血像桃花的细节。还有《海鸥》,也是一个人把死海鸥扔出来威胁别人的细节。还有《木工》,是老仆人从此后再也不看主人的狗一眼,通过这一眼的细节写出了地主与奴隶的关系。还有《白毛女》,一个躲进山里没吃盐的女人白了毛发,就是一个最为重要的细节。《沂蒙颂》就是一个农村妇女解开衣襟给一个口渴的伤兵喂奶的细节,这个细节是全剧的基础,决定了全剧的分量。《幸福的黄手绢》也是生活中能看到的。所谓细节是非常有含量的一个点,这个点上人物感情人物关系都会有很突出的表现,这就是细节被发现之后的价值。你很有可能通过一个生活中非常有感情含量非常有艺术质量的细节,就一举成功。
第四种,是从人物出发。
这种容易理解,写的理论文章也最多。这种论点的意思就是要先有人,把人写出来,像砣螺一转,就动起来。人物是考虑的出发点,有几个阶段,第一是考察人物,主人公的意义,由此产生主题;二是设定不同关系的人物,展现主人公性格的机会;三是把所有人物连接起来,安排情节和动机;四是任所有设定好的人物自身线索自己去走。这是很多作家都比较赞赏的一种思路。有的作家就是从人物出发,任何情节都不考虑。像李准写《李双双》,就非常典型,最早写李双双是为了让李双双成为一个大办食堂大办公社的典型,想写一个新型农村妇女的形象,就让她办食堂,小说写出来很生动。后来改**,办食堂在农村不适应,成了不对的事情,就把李双双办食堂改成了计工分。有一点立得住,就是李双双这个人物写得活,情节即使变了,价值仍在。有的作品在考虑时的确是先考虑人物,一般把一个人物写生动写活,成功的可靠性更大点。茅盾就是这么写,他主张别的不管,先有人物,主人公有了以后,再看他与周围其他还有什么人物可以搁进来,再看他们之间的关系,这就形成了情节,再从情节中展示各自的命运,这是很典型的一种写小说的思路, 这样写没什么问题。比如我给大家讲课,写我时,就要写几个学员,还不够,又写王祥等老师,还不够,就把我儿子老婆写进去了。我在你们面前是一副嘴脸,但在某人面前又是一副嘴脸,回家里跟老婆、孩子又是一副嘴脸,这就是表现我这个人的几个侧面。一个人跟第二个人接触是一个嘴脸,跟几个人接触都有不同的嘴脸,你就要设定他跟不同的人接触,就能表现他丰富的性格,写活这个人。茅盾就常在作品中对他写的人物进行一些刻意的安排,他从不想情节。这种办法比较正宗,也得到了很多人的首肯。但这种以人物为中心的创作慢慢少起来了,换成了一种观念,即一个小说或文学都不是以人物为中心,而是以人为中心。人物与人有什么区别呢?即只要是人,在里面起主导作用就行了。而人物必须具有丰富的性格特征,从外到内都有特色的人,要有外貌、性格、方方面面等。现在不太主张这样,只要写一个人,甚至名字都没有也可以,外貌怎样不写也可以。从头读到尾,一个人长怎么样你不一定想得出来。这是我们值得注意的一个方面。人与人有区别,不一定要像刘再复说的性格组合那种,反过来也可以。
第五种是从情绪出发。
这是指一种比较缥渺和朦胧的情绪,是一种情绪笼罩着,就想表达这种情绪。比如说《铁流》。作家是写一个红军部队撤退的血与火的故事,这个故事最早产生于很早的时候,连十月革命都没发生时,作家从高加索一个山脉上看到一个非常雄浑的壮美的场面,那种情绪激励了他一定要写一个小说写出这种情绪。当时他就怎么都想写,想不清写什么内容,就搁着。后来他想写山间的农民,后来又想写一群沿着滨海大道跑的农民,直到后来听说十月革命后红军的行动,非常精采,经过调查,就把希望写的这种情绪的主题调查了出来。这是一种写法,像《雷雨》也是,就是要表达一种像夏天一样火热的情绪。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