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源市第三中学的校史一览

涟源市第三中学的校史一览,第1张

涟源三中简史

(1987年—2008年)

1987年,涟源县改为涟源市。学校名亦随之改为“涟源市第三中学”。

1988年8月,调来彭振兴任副校长。

是年,姚洁文、邓玉湘、曾令昕、王协民被评为涟源市教育系统立功人员。

是年,谭克宽副校长调娄底三中。胡兴邦由原涟源八中调入任副校长。

1989年,刘代忠调娄底地区卫校。李仲贤任副校长抓行政。陈义芳出任教务主任。胡兴邦出任学校工会主席。

姚洁文老师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国家教委授予“优秀教师奖章,同时荣获“省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称号。潘百荣老师被评为地区优秀教育工作者。

1990年,离三中仅一河之隔的立珊中学继一中之后在全市择优招生。三中新生质量下降。是年,学校高考上线16人,为历年来最低。

彭裕光老师获涟源市立功人员称号。

1991年,一栋造价48.9万元的教学楼竣工。

是年,周达材被评为湖南省优秀教师。肖松长、黄志高、王子建获涟源市立功人员称号。

1992年,高中毕业会考及格率居全市第二,应届生高考上线人数居全市第二。是年,李明望任校长,李仲贤任支部副书记,许玉生任学校团委书记兼政教处主任。

128班学生蒋宏杰获省中学生奥林匹克化学竞赛三等奖。

李仲贤被评为涟源市立大功人员,王春仁、毛东源、曾黎明、王志平被评为涟源市立功人员,彭益贤获涟源市高考优秀考务员称号。陈义芳辞去教务主任职务。毛东源任教务主任。

1994年,李明望校长调市教师进修学校。许玉生主任调娄底二中,李仲贤任支书兼校长,杨激文、郭顺生调入。杨激文任政教处主任。邓秋桂任团委书记。

同年,周宇宙因病逝世于任上,郭顺生任总务处主任。毛东源任副校长兼教务处主任。

1995年10月2日,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曾在三中工作过的罗继阳、梅季春、冯国文、王弢、谭克宽等老师在副市长刘国涛、教育局副局长谭亲吉陪同下来三中,当时彭益贤接待了他们,并向他们建议将新校门建到老校门处。他们看到时隔20余年后的三中校容变化不大,动情地向刘、谭二位领导提出尽快改变三中面貌,首先建好校门的建议。刘副市长当场拍板,在一个月内征好地,办好建校门的审批手续。为此,学校行政制订了1995—2001年彻底改变三中的七年发展规划。

1996年,新教工宿舍楼竣工,稍缓了住房矛盾。

1996年下期,涟源十一中撤销,高一、高二160余名学生并入。学校制订了五年发展规划,作出了在2001年举办建校六十周年庆典的决定。

是年,肖和军被评为娄底地区优秀班主任。

1997年,学校行政领导作了局部调整,彭益贤任办公室副主任,肖和军任政教处副主任,谭周壹任教导处副主任,彭振兴调离三中。晨钟文学社复社,创办《晨钟报》。

1998年5月,学校分别在《娄底日报》、《娄底广播电视报》刊登了举办建校60周年庆典的决定,1999年3月学校组建校庆班子,着手校庆准备工作。

1998年,肖和军被评为娄底地区优秀教师。

2000年5月,校门口象征“智慧、团结、成功”的三把钥匙造型的雕塑建成。

2000年11月,由省著名词作家、诗人、美术评论家、娄底日报总编室主任肖思林作词,省著名音乐家、省文化音像出版社常务副社长、总编辑谢坚强作曲的校歌《美丽的校园》写成,并在校园内传唱。其歌词曰:“巍巍龙山矗立着雄壮,滔滔孙水奔涌着豪放,我们美丽的校园,汇集了多少青春的向往。铃声放飞着金色的理想,灯火明亮着知识的殿堂,我们用热情和智慧光彩人生,我们用忠诚和奉献铸造辉煌。啊,校园,我们美丽的校园。啊!校园,我们美丽的校园。你飞扬着桃李的芬芳,你培育着祖国的栋梁。”

2000年11月18日,娄底日报以“涟源三中昂首阔步迎校庆”为题,对学校进行了报道。

1993年至2001年,先后有姚洁文、彭裕光、谢子杰、毛东源、朱汉寿、肖和军、谭周壹、邓秋桂、李建兴、刘成贵获涟源市立功人员称号。

涟源三中是老牌名校,在教育史上曾书写过一页又一页辉煌。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由于办学竞争日趋激烈,学校基础设施薄弱,不能适应新的形势,特别是一河之隔的立珊中学在全市范围内择优招生,对三中构成了严重威胁,因而生源质量每况愈下,学校面临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

为挽回颓势,重振雄风,学校首先狠抓领导班子建设,使领导班子形成了一个团结的整体,提出了“外树形象、内抓管理”的治校方针。 .

二是狠抓硬件建设,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1996年,第一栋36套三室一厅教工住房竣工。

1997年,征地修好进校公路,投资27万元,具有现代气派的由郭沫若题写校名的新校门竣工,造价13万元的深水井打成,根本解决了学校的用水。

1998年,新教学区第一栋教学楼(共20间)竣工,20间教室全部安装了彩电、VCD、放相机、收录机和投影仪,建好了语音室和电脑室,投资8万余元购置IC卡就餐机等设备。

1999年,新教学区第二栋教学楼(共20间)又交付使用。两栋教学楼之间建好了喷泉、假山和花台,教学区实行封闭管理。

2000年,女生宿舍新建了卫生间,并扩建、装修一新。

2001年,一栋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96间寝室可容1092名学生住宿的男生宿舍楼竣工。

一栋三室两厅,共30套,每套118平方米的较高档次的教工宿舍楼竣工。

学校三百米环形跑道的田径场12月竣工,校内路面全部硬化。

三是狠抓学生的管理,学校在全市率先对学生进行封闭式管理,校风明显好转。

四是狠抓教师的管理和教师素质的提高,制订和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如《超工作量的计算方案》、《涟源三中奖励条例》、《班主任工作量化评估》、《教研组工作的量化评估》等,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自90年以来,“科研促教,科研兴校”成为学校的一大特色。青年教师先后在省地报刊发表论文、作品482件,获地市级以上奖励218篇次。1995年以来,先后有谭周壹、曾建中等4位青年教师被破格评为中学高级。1996年、1997年《数理化园地》、《晨钟报》先后创刊。

通过几年的艰苦奋斗,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开始走出了低谷,出现了勃勃生机。1997年高考,肖艺摘取了市文科桂冠;1998年高考,曾石以665分的成绩获娄底地区理科状元,考入北大。1999年高考,学校以11倍完成市教育局下达的高考上线人数和本科上线人数的指标。

2000年,学校在学生人学基础差(全市前600名,三中仅占28名)的情况下,高考上线112人,其中理科实验班60人参考,上线58人。

学校连续三年被评为涟源市高考先进单位。

学校是娄底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从80年代至90年代末,多次获得市、地田径运动分组前三名,教工篮球队获过市教育工会的第三名。

学校团委从95年开始连续五年被评为涟源市共青团工作先进、红旗单位。1997年,邓秋桂在涟源市首届五四群英表彰会上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十佳共青团干部”称号。

1999年,晨钟文学社获毛泽东文学院组织评选的全国“百优”文学社团称号。社员在省级以上报刊上发表作品100余篇,征文获奖120余人次。

2001年,课题“农村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研究”通过了娄底市教科所专家鉴定获娄底市一等奖。

2001年谭周壹获得娄底市首届青年科技奖。

2001年175班学生谢姣在参加“光辉历程”80周年征文中获得全国三等奖。

2001年9月,市教育局对学校行政作了较大的调整,肖育成从水洞底镇学区调入我校任副校长负责全盘,李仲贤任支书,谭周壹任副校长抓教学。

是年10月15日-17日连续三天,娄底日报、娄底广播电视报同时刊登了“涟源市第三中学(原涟源五中,纯化中小)成立60周年校庆公告”。

10月26日,市委办公室,涟办通[2001]94号下发了《关于成立涟源三中建校60周年校庆筹备工作小组的通知》。工作小组由殷另姣、刘国涛、梁稳根任顾问,毛元贞任组长,张兆林、彭康生等7人任副组长,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涟源三中,由李仲贤兼办公室主任。

12月,高56班同学会捐款15000元,在田径场南端建指挥台,上有三根大不锈钢旗竿耸入云霄。高52班同学会捐赠两只高2米多的大理石石狮,立于校门左、右两侧。

12月,学校共发出校庆信函一万余封。《校友录》完成编印。《喜庆六十华诞,阔步迈向未来》专题片摄制完成,并刻录成光盘。庆典汇演节目已完成彩排。

12月,市委书记刘志伟、市长王日平,曾在学校工作过的著名书法家傅国钦,校友中有新化县委书记刘佑华,湖北省军区政委、少将曾求腾,娄底市教育局局长刘宏业分别为校庆题了词。

12月30日,学校60周年校庆庆典如期在学校田径场举行。省、地、市有关领导参加了庆典。市委副书记殷另姣主持。市委书记刘志伟、市长王日平亲临庆典现场。王市长代表市委、市政府作了重要讲话。学校党支部书记李仲贤作了题为“喜庆六十华诞,阔步迈向未来”的报告,历任校长代表陈绍尧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校友代表娄底市教育局局长刘宏业、新化县委书记刘佑华、怀化市花垣县工程公司总经理邓建华致了贺辞。会上,校长肖育成宣读了三一集团总裁、校友梁稳根写来的贺信并转交了梁总的12万元贺礼(其中10万元作为奖励基金)。庆典上还进行了精彩的文艺演出。

参加此次庆典的校友、嘉宾4000多人,车辆100多台,可谓盛况空前。庆典活动为期一天,校友们或访师,或叙旧,或参观,场面感人。

校庆得到了上级领导、广大校友、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学校各项基本建设上去了,社会声誉提高了。

2002年2月中国第17次南极考察队长城站站长王建国(初47班)、队员周新赞(初50班、高七班)来信祝贺母校校庆取得圆满成功,并寄来了他们全体队员12人签名的小队旗。

2002年2月,吴梦周从六中调入任副校长负责全盘,肖育成任学校党支部书记。

是2002年4月22日—23日,学校第21届学生田径运动会举行。2002年5月,学生田径队参加涟源市第31届中学生运动会获得高中组团体总分第三名。

2002年5月28日,邓秋桂在娄底市第三届五四群英表彰大会上获“十佳青年科技创新能手”称号。

2002年6月,在教育部关工委组织的“同一首歌”征文中,199班学生梁靓等6人获得县市级以上奖励,获奖人数为市属中学第一。

2002年7月20日,涟源市共青团工作经验交流会在学校召开。涟源电视台作专题报道。

2002年8月,谭周壹调离涟源三中。学校行政班子作了大调整,邓秋桂任教学副校长,杨激文任政工副校长,肖和军任政教处主任,刘瑜忠任办公室主任,邓石坚任教务处主任,曾恕良任总务处主任。

2002年9月,肖和军、曾干雄、彭德己被评为省级骨干教师。

2002年11月8日,中国作协会员、国家二级作家、《花季雨季》杂志采编部主任向民胜先生来校为晨钟文学社社员作“少年作家成才之路”专题文学讲座。

2002年12月底,学校第五届一次职代会成功召开,大会通过了《涟源三中结构工资方案》、《德勤能绩年度考核实施方案》、《教师职称评审方案》等7个方案。会上,校长吴梦周、工会主席毛东源分别作了《学校工作报告》和《工会工作报告》。校庆捐款纪念碑筹建。

是年,学校投资3万元,新建了学校宣传栏;投资3万元,添置了室内广播系统; 投资9万元,购置了压力锅炉,方便了师生。投资8万元,维修、改造了教师宿舍(第8栋)屋面、下水管道; 投资4万元,添置了一体机、激光打印机,结束了老师长期用钢板刻印蜡纸的历史,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投资11万元新建拥有40台电脑的计算机教室,学校卫星电视接收机房建成,有线电视节目送至教师住宅与每个教室。

2002年高考,学校再创辉煌。上重点本科30人,上600分的高分考生有毛耿、李健、杨万里、邓志义等6人,其中肖和军任教的182班占了4人。学校被评为市教育局“中小学常规管理先进单位”、涟源市“高考先进单位”、“娄底市会考工作先进单位”、学校团委被评为涟源市“共青团工作、特色工作先进单位”、共青团工作目标管理三等奖。学校工会被评为市总工会“工会工作先进单位”。

2002年,肖和军获本年度涟源市立功人员。

2003年1月,投资3万元建成了校庆捐款纪念碑。148个单位、706人在纪念碑上留名。校庆捐款(物)达70余万元,其中捐款万元以上的个人有:梁稳根18万元,邓建华2万元和立式空调一台,张建祥、李仲初、梁卫东各1万元;捐款5000元以上的个人有:曾求腾、冯国文、周卫东、梁湖清。

2003年3月,学生参加娄底市高中生话题作文竞赛7人获奖,其中191班学生彭洲美荣获一等奖。《梁稳根奖励基金会涟源三中分会奖励实施》制订。

2003年3月26日,湖南省三一集团战略发展委员会主任李俊杰应邀为师生作“成功人生”专题学术报告。

2003年3月25日—26日,学校第22届学生田径运动会举行,26人次破12项校运会纪录。

2003年4月3日,梁稳根委派董事长助理李春才送来梁稳根奖励基金3万元。

2003年4月11日,中国创造学讲师团首任团长关原成教授应校友梁稳根之邀为师生作“教你创造”专题学术报告。2003年4月18日,我国当代教育艺术家、世界知名学者、著名教育家、演讲家、首都师大教授李燕杰应校友梁稳根之邀来校为师生作“智慧人生”演讲。

2003年5月27日,梁稳根奖励基金涟源三中分会首次颁奖,教师代表肖育成、肖福清、刘仁绍等11人,学生代表190班曾建彪等18人受奖。总奖金共计27680元。

2003年5月,学校晨钟文学社在2003年第5期《花季雨季》(下半月刊)文学社团专栏被推介,199班学生吴朝霞等7位学生作品发表。

2003年6月,学生参加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和湖南省教育报刊社组织的“庆世纪盛会,抒美好未来”大型征文比赛,217班学生梁晓峰、200班学生刘正南获二等奖,205班学生毛艳、190班学生曾喜梅获三等奖。

2003年7月2日,三一集团总经理助理王如林转来校友梁稳根董事长30万元奖励基金。

2003年8月,市委政府决定撤销太和中学,教师、学生分期撤往立珊中学与三中,周红湘等8位教师首批并入。是年秋,招收三个初中班。涟源三中再次成为一所完全中学。

2003年9月,肖育成调离涟源三中。

2003年10月28日,学校投资10多万元的多媒体教室建成并投入使用。

2003年11月14日—16日,校友梁稳根派专人专车来校接肖福清、毛东源、刘仁绍、姚洁文等九位任课教师及校长吴梦周等11名教师代表去长沙参观考察了三一工业城、三一重工生产车间。梁总热情接待并勉励三中人奋发图强,重振三中雄风。

2003年11月22日,教育局组织全市教职工粉笔字比赛,学校荣获市属学校组团体总分第一名,曾干雄、邓秋桂老师分获一、二等奖。

2003年11 月底,学生参加第四届“新圃杯”全国语文阅读竞赛,学校获湖南省组织奖,199班学生刘明清获省三等奖,210班学生钟敏、205班学生毛艳获娄底市一等奖。

2003年学校获得“娄底市安全文明单位”、“涟源市共青团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单位”、“涟源市花园式单位”、“涟源市工会工作先进单位”等光荣称号。学生奥赛11人次获娄底市级以上奖励,其中200班学生彭六生获省生物奥赛三等奖。

2003年黄江红获本年度涟源市立功人员。

2004年元月在田径场西端破土动工兴建新食堂。

是2004年4月,市委政府下发了《关于涟源市高中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文件,学校教育改革拉开序幕。

是2004年4月5日—6日,学校举行了第23届田径运动会,29人次破16项校运会纪录。

2004年5月19日—20日,涟源市教育系统南部赛区教职工羽毛球赛在学校球场举行,三中女队获团体赛第二名。

2004年5月26日,新学生食堂主体工程完成。2004年6月2日梁稳根奖励基金第二次颁奖。教师代表李济源、邓秋桂、李建兴、吴建义、黄江红、李曙东6人,学生代表曾丽君、邓松仁等36人获得奖励。总奖金384312元

2004年6月29日,全校教职工会上,市教育局党组成员严梦雄传达了高中改革精神,部署了我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方案。

是2004年年7月,太和中学全部解散,部分教师并入,初三分来3个班,此时初中部共有8个教学班。

2004年7月10日,学校新的行政班子确定。吴梦周被市委、市政府任命为涟源三中校长兼支书。教育局聘任邓秋桂、肖和军为学校副校长。杨激文任办公室主任、刘瑜忠任政教处主任,肖和军任教务处主任(兼),邓石坚任总务处主任,曾恕良任初中部主任。“涟源三中教育改革领导小组” 成立,吴梦周任组长,制订了《涟源三中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涟源三中教育改革教职工聘任方案》。

2004年8月,学校通过三轮聘任完成了所有教职工的岗位聘任。

2004年8月13日,学校食堂兼办公楼竣工2004年8月14日,早餐新食堂正式营业。

是2004年9月4日—10日,高一新生军训。2004年9月18日第五届五次职代会召开,杨激文当选为学校工会主席。

2004年10月—11月,由周栋权制作辅导、彭新华主讲的网络课《背影》在娄底市语文网络教学竞赛中荣获一等奖,其课件同年在娄底市计算机作品制作比赛中荣获二等奖,周艳芳、曾干雄在娄底市优质课竞赛中分别获得二等奖。

2004年10月中旬,省级课题《“人文孙水”专题研究学习网站》立项。

2004年11月16日,娄底市爱卫会来校检查验收省级文明卫生单位。

2004年11月底,学校投资36万元的校园网建成,并开通了涟源三中教育信息网站。

2004年12月中旬,学校投资10多万元,建立了热水池,安装了热水管,将热水直接送到了男、女生宿舍,开涟源市送热水进学生宿舍之先河。拓宽了校门口水泥公路。

2004年12月25日,吴梦周、李建兴去长沙同升湖国际实验学校参加湖南省首届“十佳百优”文学社团颁奖大会,学校晨钟文学社荣获“优秀文学社团”,捧回了第一块省级奖牌。

2004年,全校教职工在新任行政班子的领导下,上下同心,狠抓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努力提高教学质量。2004年下期娄底市组织高中各年级统考,在生源质量较差的情况下,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其中228班学生刘建强名列市第5名,221班学生邓松仁名列市第24名,220班学生刘文义、221班学生刘文兵并列市第40名。

2004年9月,邓秋桂被娄底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市科技局、确认为“娄底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

2004年9月,刘成贵、陈爱莲分别获娄底市优秀教师、涟源市优秀教师。肖和军获2004年度涟源市立功人员。学生参加奥赛7人次获得娄底市奖励,其中210班学生曾华安获生物奥赛一等奖。226班学生肖炜在“珍爱生命,健康成长”征文竞赛中获全国三等奖。

是年,学校先后获得了娄底市安全文明单位、娄底市园林式单位、

娄底市文明卫生单位、湖南省文明卫生单位、湖南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娄底市中小学常规管理先进单位、涟源市共青团目标管理一等奖、涟源市工会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学校晨钟文学社获得湖南省首届优秀文学社团称号。

2005年5月,荣获学校第三届“梁稳根奖励基金”的教师和学生前往长沙“三一重工”、湖南大学、中南大学等地参观学习。

2005年6月,肖和军、陈爱莲、李建兴、易征兵、刘成贵、彭红旗、李爱民、颜顺初、刘媛斌、吴建清等老师荣获学校首届“十佳师德标兵”称号。

2005年7月,学校购回150千瓦的发电机,解决了学校常因停电所带来的困难。

2005年9月,周栋权老师撰写的论文《试论现代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在中国教育学会组织的“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论坛”征文评比大赛中荣获国家级一等奖,并作品已入选人民日报出版社大型教育文献《现代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指导全书》。

2005年12月,邓松仁化学奥赛获国家级三等奖,刘建强获数学省一等奖。

2005年12月9日,学校德高望重的退休老教师刘仁绍因病逝世,享年85岁。

是年,李建兴老师荣获涟源市首届“十佳师德标兵”称号,李爱民老师被评为涟源市立功人员

2006年1月,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统一着装,拍摄了第一张单位全家福。

2006年5月,学校大礼堂修葺一新,配置了192套餐桌餐凳和4台34英吋彩电,极大改善了学生们的就餐环境。

2006年8月13日,校长吴梦周率教务处副主任李建兴,晨钟文学社负责人曾健民老师赴北京参加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首届金葵花中国校园文学社作品评选及中国小作家协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晨钟文学社作为娄底市唯一单位荣获“全国百优文学社团”称号,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少工委副主任张晓兰给三中颁奖。吴梦周、李建兴、曾健民被评为“首届金葵花中国校园文学优秀指导老师”;李建兴荣获“优秀论文奖”;邓松仁、邓志美、毛艳、李戴斌等八位同学获“优秀作品奖”。

2006年10月,学校田径队参加市第34届中学生田径运动会,荣获高中组团体总分第三名。

是年,易征兵老师被评为涟源市立功人员。

2007年1月,《娄底晚报》校园记者站进驻学校并举行了隆重的授牌仪式。

2007年2月,姚春发从立珊中学调来三中任校长兼支书,吴梦周调离。

2007年3月,学校晨钟文学社成为中国小作家地方活动基地,副校长肖和军为基地主任。

2007年3月,涟源市高三地理学科分析会在学校举行,学校校长姚春发作中心发言。

2007年4月,文学社会社负责人曾健民老师赴省文联参加省校园艺术联合成立大会,学校当选为第一批会员单位,中国作协副主席谭谈为学校晨钟报题词:“希望晨钟的钟声更响亮”。

2007年4月19日,高二文科240班童咏琴在指导老师戴永胜老师的带领下代表湖南省赴北京参加第二届“恒源祥文学之星”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荣获全国一等奖并出席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颁奖典礼,受到国家***的亲切接见。

2007年7月,学校任课教师分科分批参加湖南省新课程改革培训。

是年,学校荣获娄底市德育先进单位、娄底市文明单位称号。

学校晨钟文学社荣获湖南省第二届“优秀文学社团”称号。肖和军副校长、曾健民老师分别得获校园文化先进管理工作者和优秀指导老师荣誉称号。

刘媛斌老师荣获“巾帼建功标兵”称号,李爱民老师获得娄底市“优秀教师”荣誉称号,彭红旗老师荣获涟源市“优秀教师”, 曾健民老师被评为立功人员,邓月勇、吴峰老师荣获涟源市“优秀班主任”称号,梁光明、曾健民老师获涟源市“高考先进个人”称号。

李雨薇同学在教育部关工委组织的全国青少年主题教育“知荣明辱树新风”征文中荣获全国二等奖。

2008年4月,娄底市2008年地理高考学科分析会在学校举行。刘阔卿老师的专题课《气象灾害》获娄底市一等奖。

2008年4月26日至29日,肖理嫦率258班谢娟同学代表湖南省赴上海参加第三届“恒源祥文学之星”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现场总决赛,荣获全国一等奖。

2008年5月,在涟源市中学生迎奥运促环保知识抢答赛中,学校代表队荣获二等奖(第二名)。

2008年5月19日下午2点28分,全校师生为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默哀3分钟。自512大地震以来,全校师生为灾区捐款合计四万八千余元。

2008年5月27日,美术教师谢小和代表娄底市赴张家界参加湖南省优质课竞赛,荣获省级二等奖。

2008年6月,学校全体党员27人,在姚春发书记倡导下,自愿为四川灾区交纳特殊党费1650元。

2008年7月,在娄底市迎奥运育才奖评选活动中,刘桂群老师被评为优秀体育教师。

2008年11月,校田径参加市第36届中学生田径运动会,荣获高中组团体总分第四名,被评为精神文明队。

2008年11月7日,晨钟文学社在湖南省校园文联理事会扩大会议暨《新课程改革与校园文学》课题研究工作会议上被评为校园优秀文学社团,晨钟报被评为优秀文学社刊,曾健民老师被评为优秀文学教育指导老师。

2008年12月,教务主任易征兵赴长沙参加湖南省优秀教研员、教研组、会员颁奖大会,学校生物教研组荣获2008年度湖南省中学生生物学科“优秀教研组”。

是年,李建兴老师被评为涟源市立功人员,周自荣老师荣获涟源市高考先进个人。梁艳同学参加教育部关工委举行的“激情奥运,阳光校园”征文活动,荣获全国三等奖。

普高四十年,老师们忠于职守,勤奋工作,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有用人才。普高40年来共招收高中275个班,高中毕业复习班12个,英语职高班2个。带办英语师资培训班、卫生、农机班4个。毕业生16720人。初中共招收69个班,毕业生3000余人。

六十八年来,学校历尽艰辛,桃李欣荣、硕果累累,学校为国家培育了二万三千余名有用人才。三中学子在各自的岗位上,为祖国的革命和建设大竞风流,为人类的进步与繁荣施展才华。

今日的涟源三中,硬件建设成绩斐然;校园布局合理,面貌焕然一新;办学条件大大改善,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三中人决心继承和发扬六十年来的光荣传统,谨遵“真诚团结、勤奋守纪、文明整洁、求索进取”的校训,在三中史册上再写光辉篇章。

涟源市高中学校排名第一的是涟源一中,其次是涟源六中、涟源五中等。

1、涟源一中

涟源一中是一所全日制公办的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属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学校于1946年创建于国师旧址上,原名省立十五中,1952年更名为现在的名字。

目前该校有着213亩的占地面积,教学班级也达到了七十个。其教育教学质量也是稳步提高,高中毕业会考一次性合格率98%以上,高考每年升学率达90%以上,教学质量综合评估连续5年居娄底市十强校前列。

2、涟源六中

涟源六中创办于1956年,是涟源市设立的一所私立高中。校园占地110亩,建筑面积36000平方米。现有34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500余人,办学规模较大。学校环境幽雅、交通便利、办学设施齐全、布局合理、管理严密,诚为办学育人之胜地。

该校具有良好的师资条件,现有教职工129人,其中高级教师26人,中级教师57人,学历达标,教学水平较高。涟源六中办学近50年来,发展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历经迷雾,阅尽艰辛,已成为世人瞩目的娄底市重点中学。

3、涟源三中

涟源三中于1946年创建,目前其共有高中教学班64个,学生共4000余人。校1980年定为省电教实验基地,从几台幻灯机,到2014年12月已拥有多媒体教室78间、校园局域网一个,拥有互联网终端入教室和教师家庭。

2003年学校获得“娄底市安全文明单位”、“涟源市共青团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单位”、“涟源市花园式单位”、“涟源市工会工作先进单位”等光荣称号。学校先后获得了娄底市安全文明单位、娄底市园林式单位、娄底市文明卫生单位、湖南省文明卫生单位、湖南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

涟源市石马山镇集峰村,湘黔铁路边分布着几十栋老式楼房,虽为农村但是与农村的民居有着巨大的区别。50年以上的房龄,以当地村民的收入,50年前个人绝对修不起楼房,但楼房却是真实的存在。走近细看才得知不是普通的居民房,而是一家工厂。远离城区,隐藏于山林间,这样的工厂布局不得不想起上世纪60年代的三线建设。

上世纪60年代中末期,国际环境突变,北方强国陈兵百万于边境,老美插手东南亚战事,东海美海军游弋于台湾海峡,大有发起第三次世界大战之势。为应对紧张的国际局势,更为能够在战时保证物资生产能力,更为了保护薄弱的工业基础,国家领导实施一场工业大变革。这场工业大变革投资之大,涉及范围之广,参与人数之多好比做是秦始皇修建长城的规模,亦称之为三线建设。

所谓的三线建设,就是将大城市、东北、沿海的工厂往内地转移,按当时国防战线划分为三道防线。沿海为第一道,京广线以东、沿海以西为第二道,京广线以西、长城以南、岭南以北为第三道。这场工业转移的区域都在第三道国防战线内已称之为三线建设,三线建设又分有大三线和小三线,大三线是指国资委直管的建设项目,小三线是指国资委和省国防办双重领导的建设项目。

分为大三线和小三线,这是出于国防建设需要,更是为了战时国家与地方统筹相结合的战略思想。按照国防战略前重后轻的原则,第一道战线重兵把守,战略物资由国家统一支配,第二道战线则以地方武装力量为主,以防第一道战线撤退的时由地方武装支援。小三线的主要作用就是战时以地方各自为战时得到战略物资的补充,可在紧要关头对一线进行支援。

1964年,一伙人背着行李包,探测仪等工具,来到集峰村一个叫崩石山的地方,时而探测仪扫描地质,时而钢钎往地面抽插,干部模样的工作人员拿着望远镜四处观察,村民还以为是外地来的游客,但都穿着军装又不敢靠近。直到第二年工程队入驻,才知道这里要建设一家工厂,奇怪的是这家工厂都由现役军人站岗,就知道建设工厂,并不知道建的是什么工厂。

工程投入使用后人们才知道这是一家兵工厂,出于保密需要,工厂以948为代号,对外声称国营湘峰机械厂。机械厂用现在人去理解,无非就是生产机械相关的产品,而在当时却是正儿八经的兵工厂,生产的是军工品,生产的是56式半自动步枪子弹。在这里建设生产子弹的工厂,因为附近还有生产半自动步枪的湘中机械厂(981),枪弹一家,这就是三线建设指挥部计划在涟源建设以轻武器为主的军工基地。

职工楼、职工食堂、大礼堂、**院、学校、商店、 体育 场等配套设施俱全,严格的安保环境,紧密地进出审查,湘峰机械厂的生活区在当时就是一个典型的 社会 。职工来自五湖四海,招工还要经过政审,政审还要追查到祖父辈,有地主背景的一律不能进入兵工厂。为保证单纯的队伍,还将部分专业军人招入厂内。第一代三线人就是在一腔热血的岁月里,默默地为国防建设付出青春。

好人好马上三线,献完青春献子孙,子弟学校和技校就成为培养下一代三线人的培训基地。当时还有不成文的规定,父母退休子女接岗,让职工对子女的未来不用过多的担心,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工作上。工作稳定, 社会 福利好,那是附近村民比不上也是很羡慕的地方。国家对三线人很照顾,工人一个月可以领到一斤的猪肉,家属可以领到半斤的猪肉,而且逢年过节还可以领到礼品,职工的生活过得很滋润。

深挖洞、广积粮、为人民,当时的口号有多响亮,职工的热情就有多高。当时建设的兵工厂都以防轰炸为主,所以厂房和储存库都在山洞内,防止敌机轰炸的同时还能在保密的状态下不间断的生产。湘峰机械厂建立后就迎来珍宝岛保卫战,对越自卫反击战等大仗,使得军工品订单拿到手软,职工加班加点一片繁忙,工作热情亦达到极点。

历史 的发展就是这么的不可思议,美苏两大超级大国的冷战,拖垮苏联的同时也让我国迎来难得的和平环境。随着军工产能的不断提高,裁军力度的不断加大,生产力和军品重叠的三线厂逐步被淘汰。为应对市场经济的变化,国家对三线厂提出“军转民、民养军”的战略方针,湘峰机械厂开始进入民用领域,还生产过一段时间的自行车。随着市场经济体制走向成熟,工业体制也开始进行一番改革,80年代末湘峰机械厂和湘中机械厂进行大合并。

90年代改革开放进入白热化,市场经济竞争也更加的激烈,隐藏在山林里的兵工厂由于营运成本高,交通不便,信息不灵通等诸多原因,最后不得不向城区转移,湘峰机械厂最后搬迁至娄底,繁华热闹的军工城就此不复存在。工厂搬迁后的崩石山还是原来的崩石山,繁华过后就是回归到原有的宁静,宁静或许才是崩石山原有的样子。三线建设在保密的状态下进行,又在默默无闻的情况下完成它的使命,如果没有几十年后的解封,或许这段 历史 会随着时间的推进而被人们所遗忘,致敬为国防建设默默奉献的三线人。

基本概况  涟源市位于湖南省中部,涟水源头。地理坐标为东经111°33′-112°2′,纬27°27′-28°2′。东毗娄底、双峰,南接邵东、新邵,西邻新化、冷水江,北连安化、宁乡。东西最大宽度40千米,南北最大长度65千米。总面积1895平方千米。总人口109万人(2003年)。

  市人民政府驻蓝田街道,邮编:417100。代码:431382。区号:0738。拼音:Lianyuan Shi。 [编辑本段]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涟源地处湖南的几何中心,具有独特的交通区位优势,湘黔线和国道207线交汇处,正在修建的二广高速和娄新高速在涟源东交汇,涟源将成为湖南的交通枢纽,还有正在改扩建二级标准的国道207,省道210及正在规划中的沪昆高铁涟源段将为涟源经济发展带来巨大人气和才气,涟源矿产资源煤镁石膏等和旅游资源龙山国家森林公园,眉江省级地质公园,杨市古镇等。这一切将为涟源今后的发展奠定更好的基础经过多年的发展,涟源在工业上已形成了采掘、机械、建材、冶金、制药、化工、食品加工、日用产品生产八大体系。通过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造提升,一批以现代企业管理和高新技术为特征的外向型企业迅速崛起。农业通过大力优化结构,发展“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逐步构建了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农业产业化体系。第三产业不断壮大,物流配送、连锁经营、品牌专卖、特许加盟、货运仓储和电子商务等新型商业已成为涟源商业的主流。工业、农业、旅游业等三次产业三驾马车齐驰并进,将涟源经济带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涟源一带原为少数民族杂居之地,相传先民们是盘古的后裔,属三苗、九黎集团,出自五帝中的颛顼。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中,先民们与黄河流域的华夏和东夷进行了激烈的争夺,但最后失败了,大部分被迫向南迁徙,现今贵州、云南一带的少数民族很多是这一带移民的后裔,剩下的部分被西汉以来不断大量南移的中原汉人(特别是江西人)融合、同化,从而形成今天涟源市汉族人占999%的民族格局。涟源城区蓝田是一座拥有600多年历史的古镇。早在明清时期,就是连结湘中、湘西的重要商埠。制锅、造纸、印染等手工业闻名遐迩。抗战时期,国立师范大学等十多所大中学校迁入蓝田,一时文化教育、商业贸易之盛,使这座古镇赢得了“小南京”的美誉,蓝田成了当时中国南方文化教育的中心。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就是在此执教时以蓝田为背景创作的。正是由于这样深厚文化基因的孕育,涟源文化教育长盛不衰,政治文化、经济、军事等各个领域人才辈出。涟源先后荣获“全国先进文化市”、“全国先进体育市”称号,并连续三次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 [编辑本段]行政区划  原分属邵阳、安化、新化、湘乡地,1952年析上述四县置蓝田县。同年,因与陕西蓝田县重名,而更名为涟源县,以地处涟水源头而得名。1961年析置出娄底市。1987年涟源撤县设市,目前隶属于地级娄底市。

  涟源市辖1个街道、15个镇、4个乡:蓝田街道、六亩塘镇、石马山镇、安平镇、湄江镇、伏口镇、桥头河镇、七星街镇、杨市镇、枫坪镇、斗笠山镇、水洞底镇、白马镇、茅塘镇、荷塘镇、金石镇、三甲乡、龙塘乡、古塘乡、渡头塘乡。 [编辑本段]自然资源  涟源境内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素有“煤矿之乡”、“建材之乡”和“有色金属之乡”之美称。已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有煤、铁、锰、锑、铜、铅锌、硅石等40余种,其中煤炭储量436亿吨,是全国100个重点产煤县市之一。涟源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全省十五个重点景区之一的湄江风景区以其神奇的地质地貌、奇山、秀水、妙洞组合的自然风光成为三湘一秀,目前正申报国家地质公园。南部的龙山森林公园既是一个大自然的博物馆,又是一座天然氧吧,山顶昂然独立着一座明代建筑“药王殿”吸引着许许多多海内外游人前来祈福求药。 [编辑本段]地理气候  涟源地处雪峰山东南麓,全市地形多为丘陵和山地,年平均气温16℃,降水量1328毫米。农业主产水稻、甘薯、柑橘、茶叶和猪、牛、羊畜养等。

  境内最高峰龙山岳坪峰上有建于唐代的药王庙,是湖南省的重要古迹。另外还有七星寨、湄江、红水岭等风景名胜。北部湄江风景秀丽,堪称三湘一秀;南部龙山被称为“天下药山”、“植物王国”、“天然氧吧”;白马湖风光秀丽,被誉为“湘中明珠”。 [编辑本段]涟源名人  涟源,各行人才辈出,各业英雄聚集,各职精英众多!

  从王鲁湘,颜长珂到梁稳根,从颜家龙到蒋牧良,

  从余彭年到李普,从李忠熙到谭谈,

  从张信威到李聚奎,从刘克详到曾益新,

  从李燮和到刘海藩,从梁一鸣到萧育轩.

  一、军界

  李聚奎,上将,军事家,革命家,开国上将,中顾委委员

  毛炳文,中将,国民党军长

  陈浴新,中将,国民革命军中将,省人民政府委员,

  罗 云,少将,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

  谢玉久,少将,山西省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李绍庄,少将,广西军区副司令员,涟源市安平镇人

  毛国斌,少将,广西军区副政治委员,1988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曾求腾,少将,湖北省军区政治部主任,2002年晋升少将军衔

  梁祗六,少将,抗日战争,中国军第15师师长

  曾震五,国民党第八补给区司令

  李 浑,湘西剿匪第一纵队副司令员

  彭汉祥,广西贵港军分区政委

  梁巨祥,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战略研究部正师职研究员,毕业于湖南大学

  二、政界

  刘海藩,原中央党校副校长(正部级),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

  李 普,新华社副社长,曾任北京大学政治系主任,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刘公泰,湖南省政法委书记

  梁一鸣,内蒙自治区第四届政协副主席

  吴奇修,湖南省粮食局局长,原湖南团省委书记,冷水江市市长,高级经济师

  傅国良,湖南省体育局局长

  谭显栋,原娄底市委政法委书记

  易春阳,娄底市委常委、市委政法委书记

  易炼红,湖南省岳阳市委书记

  邓鸿章,原零陵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

  吴伯勋,湖南省邵阳市委常委,市军分区政委

  周若鹏,现任娄底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成员

  高超群,娄底市人大副主任

  王多全,娄底市人大常委会秘书长、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

  阳花萼,原娄底地区行署副专员

  王信卿,娄底市委巡视员

  周世辉,娄底市委副巡视员

  胡卫平,娄底市委副巡视员

  吴建平,湖南省新化县委书记

  谢克球,广东省中山市经贸局局长

  毛建华,娄底市政协副主席

  梁克和,娄底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周兴和,娄底市领导

  张怡中,涟源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

  李周书,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总公司原党委书记

  廖美南,珠海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副总站长,珠海市政协常委

  三、科学界

  张信威,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导师

  曾益新,中国科学院院士、博士生导师

  梁正汉,主任医师,现任湖南省结核病学会副主委

  朱 菱, 电机设计专家

  刘静安,教授级高工,西南铝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程师

  梁甸农,教授,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电子学会会士

  梁从新,博士,美国资深药物研究科学家

  谭显裕,研究员,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华中精密仪器厂高级工程师,

  蒋继穆,北京有色冶金设计总院原副院长

  李鼎权,教授级高级工程,历任长沙冶金设计研究总院副总工程师,

  梅文华,空气级专家,空军第一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空军工程大学硕士生导师

  李忠熙,电脑专家,美籍华人,100名华人科学家之一,加州大学终身教授。

  梁希杰,地理学家

  毛建华,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长沙矿山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四、教育界

  王鲁湘,教授,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凤凰卫视中文台《纵横中国》的总策划

  王笃初,教授,主任医师。湘雅医院输血科第二任科主任.

  彭补拙,教授,南京大学博导

  陈初生,教授,暨南大学艺术中心主任、书法硕士研究生导师

  谭载喜,教授,留英硕士、博士,硕导、香港浸会大学博士生导师。

  吴次铨,教授,湖南农业大学关工委主任

  刘新祥,教授,湖南中医附属第二医院主任医师

  罗尔纯,教授,中央美术学院、被誉为“东方凡高”的油画家、国画家

  邓乐群,教授,江苏南通大学历史系

  李冬林,教授,女,湘潭大学党委组织部部长、

  刘楚魁,教授,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副校长和副厅级督导员,湖南省社会学会副会长.

  颜日初,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导

  石冰心,教授,华中科技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系博士生导师

  邱均平,教授,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

  刘克详,教授,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导

  颜家壬,教授,湖南师范大学物理系教授

  杨竹林,教授,博士,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博士生导师

  易克初,教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博士导师

  戴培根,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南大学地学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

  萧铁肩,教授,中南大学铁道学院社会学系教授

  颜达予,教授,中科大研究生院

  曾肯成,教授,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

  谢求成,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生导师、历史学家

  郭建勋,教授,湖南大学教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文学博士,

  周雄文,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湖南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

  五、商界

  余彭年,中国第一慈善家, 深圳彭年集团董事长

  梁稳根,湖南首富,三一集团董事长,

  肖自江,湖南五江轻化集团董事长,"全国创业之星"

  刘晓剑,长沙圣华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朱汝安,湖南三星投资集团董事长,涟源荷塘镇人,广东湖南商会副会长

  谭柱中,贵州大龙锰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全国电解金属锰厂长(经理)联谊会会长

  毛友俭,娄底鹏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涟源荷塘镇人

  毛炳俭,娄底鹏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

  曾俭华,中国建设银行深圳市分行行长,管理学博士,高级经济师

  石海澄,涟源市田心卫生院院长,主任医师,省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

  贺迪辉,珠海国丽装饰设计有限公司董事长

  李新华,广东经促会会长,七星街镇人

  肖 军,省科协科技园董事长

  曾赳雄,湖南天雄企业集团总经理

  姚德超,中国总会计师协会副秘书长,原一汽集团副总经理

  六、历史名人

  李燮和,中国同盟会会员,光复军总司令,辛亥革命元勋

  李续宾,湘军主将

  谭醉秋,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的老师,解放后毛泽东特约谭老北上

  罗宗翰,革命先烈

  刘若文,革命先烈

  谢振定,清代进士,翰林院庶吉士,不畏权势、敢斗和珅的“烧车御史”

  七、其它

  谭 谈,中国作协副主席,前湖南省文联主席

  梁山鸣,湖南涟源人,现为涟钢书法家协会主席,娄底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湖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

  易元和,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湖南美术家协会会员,香港工笔画家协会艺术顾问,《天涯无处不奇观》入选法国卢浮宫国际美术沙龙展并获特等奖殊荣,获此殊荣中国第二人

  颜家龙,书法家,画家

  梁新春,香港《大公报》原副社长、第一副总编,《湖南日报》原社长、总编辑,

  李野光,原名李光鉴,著名翻译家和作家

  李梅彬,英文中国体育杂志社原副总编、编审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梁世德,台湾著名书画家,涟源市三甲乡人

  颜长珂,中国艺术研究院戏研所研究员

  萧育轩,湖南省作协名誉主席,著名作家

  毛用和,著名画家

  吴凤之,吴凤缘,吴凤翔兄妹,著名书画家

  罗和秋,组织人事专家

  梁绍辉,历史学家

  蒋牧良,原名希仲,湖南省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湖南分会主席

  陈野平,舍己救人的优秀共青团员,优秀大学生

  梁纶才,涟源人,著名翻译家,社会学家

  萧有恺,著名画家

  廖遇平,放疗专家

  廖志理,著名作家

  吴干呈,全国优秀人民警察,湘中名捕 [编辑本段]相关链接  中国·涟源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lianyuangovcn

  根据涟源市人民政府网最新资料,2017年初,全市总人数118、8万人,人口出生率千分之16、5,死亡率千分之10、6,自然增长率千分之5、9,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622人,全市常住人口以汉族人口为主,少数民族只占极小比重,全市少数民族人口3232人,占全市总人口百分之027,分属苗族、土家族、壮族、侗族、瑶族、满族等36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有七星街、桥头河、斗笠山、金石、水洞底等乡镇,大部分是通过婚嫁途径而来的少数民族女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00201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0
下一篇2023-11-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