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吵时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

争吵时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第1张

aqui te amo。 在争吵中发现自己的错误时,我会:

1 尝试做出解释:要让彼此都能听懂自己的想法,说明自己的观点,尽量有口头表达自己,避免简单的说“对不起”,可以在抒发自己情绪和想法的同时,也完成道歉。

2 坦诚强调差错:耐心倾听同伴的反馈,当自己犯了错时要勇于承认,无需主动把原因推出去,假装无事发生,每个人都要有负责任的心,以此来保持彼此的互信和尊重。

3 试图与对方沟通对比:在能够听取对方观点的前提下,运用假设思考的角度,以便让双方在不同的角度思考相同的问题,这样两个人能够更好的沟通理解。

4 找出沟通时落空的东西:有时可能只是没有表达清楚,争吵中突出自己想表达的重点,重新确认双方所想,减少不必要的误会。

5 重点调节情绪:根据同伴的反应,多给同伴比较安全感,及时地调节自己的情绪,不被情绪湮没,才能更好的控制谈话的节奏,让争吵最后有好的结果。

6 做出反思:及时认清自己犯的错误,并及时自我反思,做出真正的改变。反思的结果也要跟同伴交流,包括今后应如何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我个人觉得不管在恋爱中还是结婚后,双方都会出现一些分歧的。因为每个人的想法不同,任何事情不可能做到一致的看法。很多时候双方之间的沟通方式有很大的欠缺,大部分情况下都是无效沟通,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说出自己的看法。

感情中最基本的就是信任和理解。两个人互相信任,这样感情才会长久下去。没有理由的怀疑、猜忌,看着是因为没有安全感,却是为了感情的稳定埋下了一颗种子。感情中还是要相互了解的,从性格到价值观能接受就在一起,如果不能,还是各自安好。分手后一味地挽回,甚至让你感到了威胁。这种感情很可能变质了,难以维持,对方变得有点极端了。

再好的感情也会有吵闹争执的时候,但如果情侣间总是因为一些小事而争吵不断,那就要警惕了,很可能是你们的沟通和相处模式出了问题。减少情绪化争吵的根本就是减少愤怒的情绪。那么什么是愤怒呢?当我们感到被轻视、被冒犯或者无法容忍某种行为的时候,我们就会愤怒。

当欲求无法以我们心中期待的方式达成的时候,这个受挫的能量就变成了愤怒,变成了我们对阻碍达成欲求的那个人生气。举个例子,比如一个男人早上准备上班,却发现今天想要穿的那套衣服都还没有洗,心里面顿时不高兴,便去指责女人为什么不及时洗衣服呢?这里呢,男人对衣物的整洁就是他的欲求,他认为这件事情该由女人去做好,就是他的期待,也就是说,男人的欲求没有以他期待的方式去满足,进而引发了对女人的愤怒情绪。

那么男人为何会有这样的期待呢?答案就是信念。因为这个男人心中有一个信念,叫做女人婚后的首要责任就是应该把家务做好,是这个信念决定了他对女人没有及时洗衣服这个事情的看法和评价,进而引发了他的愤怒和不满。所以整件事情的底层逻辑就是信念决定期待,期待决定情绪,情绪决定行为后果。那么信念又是从何而来呢?当然是认知。一个人的信念源于对认知的信任,而我们获得认知最基础的途径就是我们的原生家庭和成长经历,他让我们形成了很多关于婚恋关系的认知和信念,而这些信念和认知有的合理,有的不合理。像上面这个男人的信念就属于不合理信念。

减少愤怒情绪的方法就是察觉并且意识到我们心中那些不合理的信念,通过调整认知和信念来让我们对婚姻和伴侣的期待变得更加的宽容和理性,并最终减少我们的愤怒情绪。现在呢,请你复盘一下最近一次和伴侣的增长,看看能不能在其中找到你心中的信念。

说话是一门艺术,也是智慧。好好说话,可以使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如鱼得水。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难做到好好说话,话不投机就是吵,最后不欢而散。

一、我们为什么无法好好说话

我们从小读书、长大参加工作,脑子里灌输最多的观念就是:对与错、好与坏、义务与责任、评判与要求、抱怨与指责、惩罚与奖励等。我们从未被灌输过需求,也并不知道如何满足自己和他人的需求。观念决定思想,思想决定行为,因此,我们在说话时也通常会引用这些概念作为谈话的依据,而忽略真正的谈话目的是满足双方的需求。于是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谈话:

你这样做是不对的                (对与错)

在公共场合大吵大闹就是坏孩子    (好与坏)

要媳妇是干什么?要老公有什么用  (义务与责任)

他这个人很笨                    (评论与要求)

你这个人很无聊                  (抱怨与指责)

你不乖乖听话妈妈就不爱你了      (惩罚与奖励)

谈话的一方通常会带着评论、抱怨、指责去与另一方对话,当另一方由于不被尊重,出于本能的自我保护开始抵触,随后争吵就开始了,即使在工作中,员工迫于领导的权威没有出声,并不代表他被尊重的需求消失了,只是被压制了而已,这种需求一定会在某个时候爆发,如每个员工因为领导的一句话突然辞职,许多人看着好像是突然,但也许是这个员工多次自尊被伤后爆发的结果。

二、我们说话的目的是什么

说话的目的通常是为了满足我们的需求,我们包含谈话的双方,这个需求包含两个方面:

提供信息和知识、增进共鸣和了解、唤起行动

被尊重、被认可、被平等相待

三、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好好说话?

梁秋实说:“说话和作文一样,有主题,有腹稿,有层次,有头尾。“古人云:”话到嘴边咽半句“就是思考说话的主题、层次和头尾的结果。具体而言好好说话包含以下四个步骤:

1不带评论地描述事实:灵性导师基督·克里希那穆提曾经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慧的最高形式”。在描述事实时,不带评论的描述也是描述的最高形式。

2不带指责地叙述感受:清楚的叙述感受,不解读他人的行为,不要暗示对方的责任、不要企图让对方自责,因为这些都会激起对方的自我保护,从而引起争吵。

3用正向语言提出请求:提出你希望别人做什么,而不是不做什么。正向语言更倾向于请求,负向语言倾向于命令或要求。

4请求协作而不是操控:要求对方提供支持和帮助,而不是想要操控对方。警惕使用“必须”、“应该”等词语。

不带评论、不带指责、正向语言、请求协助都是要求我们在谈话的时候满足对方被尊重、被重视的需要,只有这样,谈话的需求才能真正被满足。

体会一下两种不同的沟通方式

案例

男人因为工作上的事情烦心,回到家里在饭桌上板着脸一言不发

通常的沟通方式

女人看见后,挺不高兴地说:“我一天累死累活,忙里忙外容易吗,回到家里还要看你的脸色(指责),你对我有什么意见直接说吧(操控)。”男人心里正烦,于是没好气的来一句:”你有病哇。于是一场争吵开始了。

好好说话的沟通方式

女人

不带评论地描述事实:老公,今天你饭桌上一言不发,脸色也不好

不带指责地叙述感受:我感觉家里的气氛有点压抑

用正向语言提出请求:我们每天工作很忙很累,到了家里我希望咱们全家能开开心心的

请求协作而不是操控:你看你能不能说一下,你今天怎么了

男人

不带评论地描述事实:我在思考工作的事情

不带指责地叙述感受:没什么大事,你别担心

用正向语言提出请求:我一会儿想一个人静静

请求协作而不是操控:你和孩子一会儿不要来打扰我

四、好好说话要警惕陷入以下误区

即使了解了好好说话的方法,我们通常也会因为陷入以下误区而导致争吵。

概念混淆的误区

李笑来说:概念是一切认知的基石。所谓的独立思考,就是我们能够独立地、正确地使用正确的概念。正确的概念才能指导正确的思考,从而正确地行动。

1、 混淆了想象与事实

单看想象和事实,许多人都认为这个很好区分啊,但实际生活中,不一小心就会混淆。并且由此而引发争吵。比如上例中女人所说的:“你对我有什么意见”就是想象,男人将工作中的情绪带入家里,女人想象男人的情绪是对她有意见,并且将想象当作事实,由此引发了一场争吵。

2、 混淆了评论与事实

事实是在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情况,而评论却是主观的判断。这两个概念也经常会混淆。例如:丈夫陪妻子逛街逛累了,走了一下午都没买到合适的衣服,于是就有点不耐烦,脱口而出:“你可真难伺候,买件衣服有那么难么。”这个“难伺候”就是丈夫给妻子的评论,妻子被贴了“标签”以后。出于本能的自我保护和不满,于是开始了与丈夫的对抗,一场争吵开始了。

3、混淆了操控与要求

比如:某公司的老板,为了让员工在低薪的情况下也能努力工作,在公司群里转发了一篇文章《假装高逼格的公司都死掉了》(文章的意思是那些假装高逼格的公司因为薪酬福利待遇太好倒闭了),并且在公司会议上跟员工说:“我们需要的不是最贵的员工,我们需要的是努力工作的员工。”本来他想通过这样的沟通,操控员工的思想,由于地位的不平等,员工当时没有与公司领导争吵,但是随后多名重要的员工开始用脚投票,陆陆续续离职,表达了对公司操控自己思想的不满。

自说自话的误区

上帝给了我们两只耳朵,一只嘴巴,就是要我们多听少说。卡耐基说:”如果希望成为一个善于谈话的人,那就先做一个乐于倾听的人“。艾默生说:”所谓的“耳聪”,也就是“倾听”的意思。“由此可见,听非常重要,但我们在沟通的时候,许多人都会只顾说而忽略听。正如“鸡同鸭”。

甲:你去哪儿了

乙:我刚吃了饭

这个例子中,甲和乙都在自说自话,根本不存在沟通。

人为设定标准

说话不是为了证明谁对谁错、那个好那个坏 ,而是为了满足需求解决问题,况且生活中许多事情本来就很难区分对与错、好与坏的,大多数情况下,只是立场和角度不同而已。直接指出对方的做法不符合自己的标准,很容易引起对方防御性反击,最后大家不欢而散。比如有人喜欢给别人做形象指导“你这样穿不对,你那样穿不好”。很容易引起不满,甚至是一场争吵。

道德挟持的误区

道德是建立人与人之间良好关系的桥梁,是人们主动的选择,不能以道德挟持别人的行为。比如,甲在地铁上看见有人随便扔瓜子壳,于是上去阻止:“在公共场所乱扔垃圾,是缺乏社会公德的行为“。甲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企图通过压制对方来达到不让对方乱扔垃圾的目的,哪知激起对方的防卫心理,对方不不仅不理甲方的要求,还与甲展开了一场争吵:”关你什么事,多管闲事“。

胁迫惩罚的误区

在说话时,通过提出惩罚,使对方害怕,而达到沟通目的。这样对方即使满足你的需求,也是在压制了自己被平等对待和尊重的需求后被迫做出的让步,因此,很容易将不满堆积起来,引起日后的爆发。比如:‘你再这样,你相信不相信我会揍你’,对方也许会说以后不了,也许会出于自尊回应:“好啊,我看到底谁揍谁”,一场争斗不可避免地开始了。

以上所有误区看着简单,只有经常刻意练习才能避免。

有一句话说的好:“说话不是你说了什么,而是对方听到了什么,以及对方听完后理解了什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00365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0
下一篇2023-11-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