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顺治最喜欢的儿子,为何康熙对他打压,去世后令康熙难受?

明明是顺治最喜欢的儿子,为何康熙对他打压,去世后令康熙难受?,第1张

 大家应该都知道,大清王朝的前身,是由清太祖努尔哈赤,统一各个女真族后建立的,最先开始是叫后金,定都在沈阳,在当时那个年代,努尔哈赤是一支谁都不能小瞧的部队,在努尔哈赤去世以后,他的儿子皇太极上位,建立了清朝,本来是想把清朝入关定都的,但还没有实现就去世了,皇太极逝世以后,他的儿子顺治皇帝,为了完成父亲的愿望,把皇朝迁入关内,定都北京。

  顺治皇帝在把清朝迁入北京后,当时的关内了天花,特别的厉害,就连顺治皇帝自己都死于天花,在去世之前,他就和孝庄皇后商量好了,顺治皇帝驾崩以后皇位就直接传给,得过天花痊愈了的玄烨来继承,玄烨就是后来的“康熙皇帝”也是经过了诸多考虑的,主要是为了保国运。

  其实顺治皇帝一生之中有8个儿子,玄烨只是他的3儿子,前面还有两个哥哥,那为什么皇位就要传给玄烨喃?

  因为最大的儿子很早就夭折了,至于二儿子全福,很早的时候顺治皇帝就问过福全,你的长大了有什么志向呀,当时福全想都没有想就回答道,长大想做一个有贤能的亲王,当顺治皇帝听后,觉得这一定是孩子的真实想法,因为他现在还没有被权力的拥有,来让他的想法变质,所以后来立皇位的时候就直接跳过了他,其实顺治皇帝以前是想把皇位传给去福全的,其实玄烨个福全比,康熙皇帝对福全还是要青睐多一点。

  当玄烨上位以后,为了彰显自己对兄长的尊敬和友好,他就把自己的二哥封为裕亲王,两人还一起经常去孝庄太后哪里尽孝,来显示自己和兄长的和睦。

  历史上这样讲述,裕亲王福全,在武功和打仗方面是特别的出众,在皇宫里面每年都要举行,秋猎《就是皇宫子弟,每年秋天都要到野外去狩猎》的时候基本上每次都是第一,没有任何的悬念。

  在康熙27年的时候,西北边境,经常有人来骚扰边境,让康熙皇帝很是头痛,根据调查此人是噶尔部落的首领噶尔丹带领的人马,对边境进行骚扰,当时康熙皇帝在对三藩之乱的事情忙碌,当把这一件事情平定以后,康熙皇帝命福全带兵到西北边境,对噶尔丹进行歼灭,在福全的不断努力中,噶尔丹部队抵挡不住福全的兵力,最后失败逃脱。

  康熙皇帝得知此事,很是高兴,下令让福全乘胜追击乘机全部歼灭,还让自己的大皇子胤褆前去帮忙,协助福全,当噶尔丹部队逃出了西北边境线的时候,福全就下令不要在追赶了,自己就赶回了京城,当回京以后,康熙皇帝对他的做法,很不高兴,大发雷霆,便对裕亲王福全做出了很大的惩罚。

  其实作为主将的福全来说,当时虽然他们胜利了,但损失也特别的严重,再加上粮草本来就不多了,在对他们乘胜追击,一定会让士兵们全部牺牲,因为噶尔丹部队会慢慢的离他们国家越来越近,而我们会越来越远,如果追下去对我们很是不利。

  裕亲王福全对康熙皇帝给他定的罪,他只说了一句我复何言,康熙皇帝为什么会对福全定罪,其实是有原因的,因为当时的福全在朝中的声望,有一点盖过自己的现象,让康熙皇帝特别的有压力,作为皇帝根本就不可能,让谁的声望超过自己,所以康熙皇帝必须要做出一点行动,遏制住这样的显现发生,最后给福全定的罪是,不得过问朝中事情,就这样福全才真正实现了,小时候的梦想,做了一位贤王。

  晚年的福全在得病后一病不起,直到死去,在裕亲王去世的时候,康熙皇帝其实在外面巡游,在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康熙皇帝是日夜兼程的赶了回来,在裕亲王的灵堂前面,痛苦不已。

  福全去世以后,康熙皇帝为了体现他的针对兄长的尊重和友好,还特地的叫画师,对他们进了绘画,画的是他们两个坐在梧桐树下面的样子。

  结语:其实康熙皇帝对裕亲王福全并没有任何的敌意,只不过是由于裕亲王在朝中的声望越来越大,让他感觉到了忌惮,就这么一个原因,在打仗没有听命令的裕亲王,才被康熙帝给定罪,也是康熙皇帝唯一找到的借口,最后裕亲王去世后,康熙帝也对他做出了很大的尊重。

分析如下:

1、康熙的大儿子叫胤褆,为惠妃纳兰氏所生。他迷信喇嘛,为了当上皇帝,竟然想到了用魇镇的方法来谋害当时的皇太子,他的亲兄弟胤礽最后被他的三弟胤祉揭发了魇镇的事情,终其一生被囚禁。

2、康熙的二儿子,废太子胤礽。康熙的第一任皇后,索尼孙女赫里舍所生。前朝中皇太子是不可以干涉政权的,而满人的习俗却是皇子预政,这样一来,时间久了,皇太子不甘心手中的权利,皇帝害怕被夺权,二人矛盾日益激化,最终被废。

3、三儿子胤祉,是个书生学究。康熙朝的时候被封为亲王,雍正朝的时候获了罪,老四是不可能容忍这个比他年纪大的哥哥,还位高权重的。

4、皇四子胤禛,就是后来的雍正帝,生母德妃乌雅氏,整个夺嫡运动的胜利者。

5、第六个儿子胤祚,也是德妃所生,早殇。

6、皇九子允禟,因同允禩结党,也为雍正所不容。允禟心里明白,私下表示:“我行将出家离世!”雍正哪能容许允禟出家!他借故命将允禟革去黄带子、削宗籍,逮捕囚禁。

7、皇十二子允祹,康熙末年任镶黄旗满洲都统,一直活到乾隆二十八年。

8、境遇比较好的有三人:就是其十三弟允祥、十六弟允禄和十七弟允礼。允祥,曾被康熙幽禁,原因不详。雍正继位,即封允祥为怡亲王,格外信用。允禄,过继给庄亲王博果铎为后,袭封庄亲王。允礼,雍正继位封为果郡王,再晋为亲王,先掌管理藩院事,继任宗人府宗令、管户部。允祥和允礼显然早加入“胤禛党”,只是康熙在世时,十分隐秘,没有暴露。

扩展资料:

九子夺嫡

康熙十四年(1675年),康熙立时年两岁的二阿哥胤礽为皇太子,日后皇太子变得骄纵与蛮横并结党营私。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杀索额图,父子关系趋于紧张。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在木兰围场的布尔哈苏行宫,康熙皇帝以皇太子胤礽“不法祖德,不遵朕训,惟肆恶虐众,暴戾*乱”的理由,宣布废除太子。之后众多阿哥开始了对于皇位的觊觎。

大阿哥胤褆是庶长子,一向不被康熙喜欢,自知无望,向康熙提议立八阿哥胤禩,理由是“术士张明德尝相允祀必大贵”,又说要替父杀掉胤礽,让康熙极为寒心,严加训斥,同时对胤禩严加提防。这时三阿哥胤祉揭发大阿哥搞魇镇加害胤礽之事,康熙将大阿哥囚禁。康熙厌恶胤禩勾结胤褆,也将其关押,后又释放。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恢复胤礽太子地位。康熙五十年(1711年)末被告与刑部尚书齐世武、步军统领托合齐、兵部尚书耿额结党营私。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九月再次下诏废太子。从此废太子一直被圈禁到死。三阿哥胤祉见此乱局,主动退出竞争。

胤礽再度被废后,八阿哥胤禩转而支持十四阿哥胤祯(四阿哥同母弟,后改名允禵),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俄附庸八阿哥。十三阿哥胤祥附庸四阿哥胤禛。胤禛在太子首次被废后,敢于为胤礽说好话,属太子党。胤礽二度被废之后,胤禛看到胤礽绝无复立之可能,开始结党营私,窥视储位。这时形成了以胤禛为首的四爷党和以胤禩为首的八爷党两大势力。

:康熙

对孩子严格固然对其成长教育是有一定帮助,但不完全是有利的,必然还存在一些弊端,孩子的心态很容易发生变化,九子夺嫡的成因与康熙教育严格与否严格多少有些联系,但不是主要原因。九子夺嫡产生的主要原因与康熙违背祖制和他对待皇子的一视同仁的态度有关。

康熙帝一生也是生育力强大,三十余位子女,其中争夺以大阿哥胤禔,老二胤礽,老三胤祉,老四胤禛,老八胤禩,老九胤禟,老十胤俄,老十三胤祥,老十四胤禵为主。这九个儿子在康熙晚年时期展开了一场惨烈的皇位争夺战。

康熙帝晚年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和大清的祖制有很大关系。大清建国后规定帝王在位不立太子,而康熙帝又比较特殊,所以早早立下了太子。但康熙帝对于太子没有全心去栽培,而是对所有皇子都一样。而在皇子们成年之后,康熙皇帝对皇子们委以重任,皇子们都得到了历练,但也为后来的皇位争夺做了铺垫。皇子们自身能力的提高,都对皇位虎视眈眈,不过都意识到自己力量的薄弱,于是他们暗地里招募人才,网罗大臣,形成了“皇子党派”。

大臣们也在为皇子们的帝位之争使出了浑身解数。在太子争夺中,太子被废也是太子党派争夺的结果。太子被废后,康熙皇帝让大臣推举皇储之人。结果清一色推举出来的人选都是八阿哥。这让康熙对八阿哥产生了怀疑,所以一直打压八阿哥势力,这对其他皇子积蓄力量提供了条件。九子夺嫡的发生和康熙帝的培养方式有关,提高了自身素质,和太子有了竞争,所以才会发生惨烈的争夺。如果康熙帝早早意识到这一点,还会发生夺嫡之争吗?

清朝作为中国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出了几个不错的君主,如康熙,雍正,嘉庆等皇帝。读到这里,你可能会问了,怎么没有乾隆,不是康亁盛世吗?其实,这只是当时的史官拍皇帝马屁这么写下来的,其真实情况并不是如此。

01

当年康熙在位六十年,算是一代明君,诛鳌拜,除三藩,以及一系列的休生养息的政策也确实让经历了频繁战乱的国家得到了恢复。

不过,康熙到了晚年开始有点犯糊涂,不但任凭十几个儿子打来打去的夺嫡,而且对于贪污腐败的大臣也不忍心下狠手。当时他驾崩之后,给雍正皇帝留下的烂摊子可不小,国库里只有区区八百两银子,剩下的都是亏空。好在雍正是个实干型的皇帝,一登基啥事先不说,先追缴国库欠银,“抄家皇帝”的名号也就此被坐实。都说这个皇帝刻薄,他没办法不刻薄,老爹为了晚年的名声不肯杀大臣,留下给他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硕大帝国,为了让国家正常的运转下去,他必须狠下心来当个抄家灭门的皇帝。当诸位看着红楼梦悲叹蓸公的命运时,可知这位雪芹公子的父辈贪污了多少银子?

雍正这一生不停地忙碌,处理政事经常到半夜,所以导致他的寿命不长,但就在这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他给自己的下一任继承者留下了近两千万两的白银,这才是乾隆继位以后可以任性糟蹋钱的底气。所以说康亁盛世的真相就是——老爸坑儿子,熊孩子乱折腾,只有这个即是别人儿子又是别人老爸的雍正非常悲催的努力了一辈子还得背下“吵架皇帝”的锅。

02

其实最初的时候,清朝确实是盛世光景,光是生产总值就是全世界的三分之一,而工业产量的百分比也将近达到了百分之三十二三。历史迈入康熙朝以后,初期国库里家底很足,所以康熙最喜欢的就是在开心的时候,减免天下赋税,这个习惯被自己的孙子乾隆完美的继承下来,光是他们两人就减免了五次近三亿两白银的赋税,可想而知当时的国力强盛到何等程度。

要知道在康熙和乾隆统治的初期,最好的时候,国库里有近八千万两的储备银,平时也有着六千到七千万两,这时候的清王朝其实还是非常富有底气的。除了国库里钱多,经过多次减少赋税,各地区的人口数量也上来了,康熙六十一年,人口达到了一亿五千余万,这对于经历战乱没多久的中国来说,增长的速度也算是非常快了。

不过,康熙那是早年英明,晚年因为年纪大了变得宽厚所以才会留给下一任君王留下很多麻烦,他不是不清楚,只是在某些方面不忍心。而乾隆就不一样了,从小被爷爷看重接到宫里长大,所以早早就笃定了自己就是下一任的皇帝,年轻时候也没有经历过太多的波折,所以自视甚高。一个皇帝眼高手低势必容易坏事。

03

乾隆继位之后,其才华虽然不错,但治国方面显然有点太任性,六下江南,就算是再节省也会花很多钱,更不用说他根本就没想着节省。台湾有部剧叫《戏说乾隆》虽然是戏说,但这多次下江南却是真有其事的。所谓白龙鱼服那是不存在的,皇帝玩扮家家酒也是高级的,不花钱是不可能。什么视察河工,寻访民情,其实就是皇帝想要出门去玩儿。自己去觉得不合适,把妈和自己喜欢的大小老婆还有看得顺眼的兄弟全带上,一大家子人才热闹。这一热闹,钱可就花海了去了。

皇帝出巡,百姓征用近万人,马六千余匹,车辆四百多,毫无疑问,这些都是用钱砸出来的面子。甚至还有用水,也是从北京或者山东运过来的泉水。六次江南的“自费游”,花掉了白银二千万两还得多,除了这些还有百姓和商人们敬献的孝敬。这位乾隆皇帝的大手大脚可见一斑。

结语

综上所述,康亁盛世的真实情况不用笔者再过多赘述,相信读者朋友们也应该明白,这就像屎壳郎滚粪球,表面光其实里面是什么起子,皇帝是心知肚明的。这也是后来乾隆为什么会把和坤留下给自己的儿子处置的一大重要原因之一,总算是养肥了一个奴才,留给儿子多少也算个油水足的家伙。不过,嘉庆帝虽然努力运作,但各地的起义此起彼伏,最终也就落得一个勉强凑合的结果,不说也罢。

历史沧澜来回答这个问题,观点如有不合适,欢迎指出。

我们先从第一个方面来回答,为什么争皇位?历史沧澜分析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

一,至高无上的皇权诱惑力

最高统治者的宝座,从来不缺前赴后继争夺的人,古今中外都如此,为了至高无上的权力,父子都可能相残,更何况是兄弟。

所谓天家无父子,天家无手足。齐桓公的儿子们争王位,连他们老爹死了都不管,尸体都臭了。隋炀帝弑父,唐太宗玄武门之变,明成祖的靖难之役……历史上这种事情比比皆是。

清朝的皇子们自小就要接受严格的教育,这些为皇权争夺的事例,早已融进他们的潜意识,谁都跑不了,除了那些个小娃娃还不懂。

二、生在皇家,争皇位也是争生存

皇权至高无上,生在皇家,是离这个位置最近的人,你的兄弟,从出生就有很大可能成为你的竞争对手,或是对你有威胁的人。

所以,没当皇帝前是你争我夺,相互厮杀。当了皇帝,要么是出于报复,要么是出于自保,对兄弟也往往不会手下留情。

历史上的例子太多了,秦二世胡亥即位,不光矫诏处死扶苏,还杀尽了他的兄弟姐妹。

西晋八王之乱,宗室相残。

南北朝皇权更替频繁,皇室的杀戮就更重了,生在皇家虽有富贵,却可能是随时朝不保夕,也难怪那时候上自皇室,下至平民,都崇信佛教。实在是对现实绝望了才寄希望于来世。

所以,有时候挣的不光是皇位,还是生存的机会。成王败寇,谁都想搏一把,谁都不甘心做案板上的鱼肉。

看雍正即位后对那些与他争皇位的兄弟的手段,也恰恰证实了,皇位不仅是权利和宝座,也是活命的机会。

那有人要说了,历史上也不都是兄弟相残呀,不是也有活得好好的皇子宗亲吗?

的确有,而且也不少,但每个朝代不同,状况也不一样。能做个无忧无虑的富贵闲散人。的确也不错,但前提,能不能有这个机会。清朝的皇子们是很少有机会做富贵闲人的,原因如下:

一、清朝的继承制度

我国自西周开始确立的嫡长子继承制,虽然有一定的弊端,但有个最大的好处就是,让统治阶级内部权利更替相对稳定。

名分早早定下来,其他不是嫡长子的人心中没那么大期望,也会安心做个臣子,甚至还会出现忠心耿耿的守护江山和正统的臣子。比如大家都知道的周公。

还有汉、唐、宋、明。大部分时候是遵循立嫡立长原则的,这样新皇帝和他的兄弟间矛盾也会少很多,至少不会不死不休。

大清的皇位继承却不是按这个立嫡立长的原则来的,绝大多时候,是按“立贤”来。

这可能跟他们的少数民族的传统,或者说习惯有关,毕竟是游牧民族入主中原,虽然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但或多或少还是保留他们自己的一些传统。

比如说蒙古人的传统是“少子守业”,虽然满族没有“少子守业”这个说法,但也没有必须嫡长子守业的规矩。就以康熙之前的大清皇帝来说,皇太极、顺治、包括他康熙、都不是嫡长子。

立嫡立长,标准是固定的摆在那的,谁都无法质疑。但“立贤”这个标准可就是见仁见智了,皇子们都想表现出自己的本事,自己的贤能,可到底谁“贤”,就看皇帝老爹怎么看了。

九龙夺嫡时,八王爷还有“贤王”的美名呢,不照样被康熙骂“辛者库贱婢出身”,彻底断了争皇位的资格。

尤其是,康熙一开始按照立嫡长子的标准立了老二胤礽(生母孝诚仁皇后),可后来随着自己年纪越来越老,太子越来越大,因为种种原因,对太子两立两废。

太子被废了,不就等于给那些个年长的皇子们送去了争位的希望吗,更何况康熙那几个儿子也都是各有能力,谁能不眼馋皇帝的宝座呢。

二、清朝对皇子的待遇和管制还是挺严苛的,想做富贵闲人,几乎不可能。

看下面的亲王待遇表

和官员比,也没多多少,但王府养的人,那可是不少啊,那个王爷不是三妻四妾,奴仆成群呢,一大家子人要养,和官员比,日子也不会富裕多少。而且还有一点很关键,并不是所有的皇子都能封王。

看一下康熙儿子的封王情况从表格中能看出来,康熙在世,只封了4个亲王,3个郡王,3个贝子。

其余10人,除了废太子胤礽外,都是什么爵位都没有的“光头阿哥”。而光头阿哥的俸禄,每年只有约1000两银子加500石禄米,平均每月还不到百两银子和百石禄米。

老婆孩子一大家子人,皇子可能还没地方当官的油水多,你说这些皇子能平衡啊,日子想过逍遥也逍遥不起来呀。

咱来个扎心对比:明朝王爷待遇

明朝的藩王是皇帝封一块地,在京城长到一定年龄就要就藩,没有圣旨不准进京。

藩王除非犯了谋逆不赦之罪,其余罪行一律由宗亲会议报皇帝裁决,不得逮捕。

除了政治特权,藩王还有经济上的特权,他们都享有终身俸禄,每年50万石禄米,还有各种的税收都归他们享有,此外还占有大量的良田。

并且明朝的王爷不准参政,政治权力等于零。也就是说不用干活光拿钱,富贵闲人做的不要太潇洒。

清朝皇子们没有封地,无故不得离京,就是说只能在北京居住

但是清朝的皇子可以参政。

最重要的,皇子们不管愿不愿意,都得办差,甭管你有没有争位之心,活你得干,干不好还会受罚。可是干得好了,会不会引起兄弟们和朝臣们的注意,就算没有争位之心,也会被当成假想敌吧。

所以这种制度下,其实就是在鼓励皇子表现,鼓励皇子们竞争。每个皇子都有继承权,而且一旦继承皇位那就是咸鱼翻身了。

所以,即使自己不争,也会站队。像十三站队老四,虽然被圈禁,但老四登基之后,对十三可是封亲王,倚重有加,比对自己同母的弟弟都好。

康熙时的九龙夺嫡,总感觉有点被他默许的意思。也许,他就是要看看谁最强,谁最有能力继承皇位。

最后选出的雍正帝,确实对王朝的发展做出很多贡献,忽略他对部分兄弟的刻薄。这可能也跟他们游牧民族血液里对强者的崇拜有关系。

我是历史沧澜,来自网络,如有不同观点,欢迎讨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00793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0
下一篇2023-11-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