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利川和恩施方言虽然都属于湖北省的方言,但是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发音、语调、词汇和语法等方面。
解释:利川方言属于武陵片,而恩施方言属于土家话,因此两种方言在语音、语调和词汇等方面都有所不同。比如,利川方言中的“鱼”读作“yo”,而恩施方言中的“鱼”读作“mao”。此外,恩施方言中的一些词汇在利川方言中并不常用,如“酸辣粉”在恩施方言中读作“sa la fen”,而在利川方言中则读作“suan la fen”。
拓展:湖北省是一个方言较为丰富的省份,除了利川和恩施方言外,还有黄冈话、鄂北话、荆州话等多个方言。这些方言之间的差异虽然不大,但也有着各自的特点和发音差异。在日常生活中,许多湖北人都能够听懂彼此的方言,但在某些情况下,出现交流不畅的情况也是很常见的。
恩施方言属于西南官话,所以和普通话有相似之处,但又有其独特的方式。
“我喜欢你”在恩施方言中一般可以说“中意嗯”或者“看上嗯”,其中的“嗯”是恩施方言中的常用语缀,相当于普通话中的“你”。
“我爱你”在恩施方言中一般可以说“爱嗯”,其中“嗯”同样表示“你”。在恩施方言中,表达情感的方式相对直接,同时也有其独特的韵味。
按照农历的说法,年过半百就是春天,早春时节,一切都等着复苏,不久就会迎来鸟语花香。 然而,在南方的一些地方,春天似乎还没有到来,甚至有些人认为春天是不可能来了,因为他们根本就没办法感受到春天。为什么会这样呢?难道春天真的不存在吗? 事实上,大部分地区都有春天的征兆。最简单的一个例子是小草开始发芽,鸟儿也三三两两地出现。
在湖北省恩施市利川市,几天来市民们见到了一种"怪鸟",它和普通小鸟一样大,重量估计在50~90克之间,羽毛漂亮,飞羽上布满了白斑。
之所以叫"怪鸟",主要是因为其头部有特殊的羽毛,通常会"折叠"起来,遇到警情时便散去,像爆炸头。
头顶具羽冠,嘴尖而细,叫声“扑扑”
出现于湖北恩施的鸟其学名为"戴胜",民间又称"鸡冠鸟"或"花蒲扇","胜"古时有女子头饰之意,故"戴胜"之意明显,名称基本可以反映其最重要的特点。
从直观上看,戴胜的头发主要分为上、下两部分,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上体是棕灰色的毛,下体色较浅而浓密。在头部则以棕**为主。颈部及胸鳍呈深绿色,尾羽也比较鲜艳。 颏、喉及上胸羽以黄棕色为主,下背黑色但具白色宽横斑,腹白色具棕色纵纹。
脚很小,尖喙又黑又长,鸣叫声粗又低,像“扑~扑~扑”的声音。
戴胜最重要的特点是其头部的羽毛、羽冠又长又宽,成扇形,每天都被“折叠”起来,但当受到惊吓时,或周围环境的改变使其警觉时,它会把头部的羽毛竖起来,像戴着羽冠那样,非常漂亮。
起飞后若其感到警情已解除,则会收回羽冠。 在鸟类家族里,戴胜是一种比较特别的鸟。戴胜和大多数鸟类一样,都会把自己隐藏起来,不露出任何蛛丝马迹。它的这种本领让人很难找到它。 别看戴胜身上长着一身十分漂亮的羽毛,其实你根本就不愿意接近他,因为他总把自己搞得很臭,羽毛里常常沾满了他的粪便,所以戴胜又叫他“臭阿姨”。
经常在地上行走,一边行走一边寻找食物,遇到危险时会飞到树枝上
戴胜(Dayyan)是一种广泛分布的鸟类,属犀鸟目戴胜科,它不仅存在于利川市各乡镇,甚至在全国大部分地区也存在与戴胜有关的目击事件。
曾有人碰到不认识的生物时,喜欢上网打听《博物》戴胜是个常出道的动物,以致于后来被人打听得太多也不愿再答出有关戴胜的任何问题。 其实戴胜是世界上最着名的哺乳动物之一,它也是世界上仅有的三个已知种类中唯一没有灭绝过的物种。据最新数据统计,戴胜共有5种1亚种。 这说明我国戴胜的数量及分布范围还相当大。
然而,在日常生活当中,大多数人都想目睹他们的身影也并非易事,因为他们天生警惕性高,常常在人们走近之前便溜之大吉。
戴胜一般栖息在森林,山地,河谷,农田,草地和果园等各种环境里,特别是在林缘耕地这种环境中,戴胜常常出现。
冬季常生活于低海拔地区,夏季则会前往较高海拔地区,是我国留鸟之一。 戴胜属雀形目鸦科,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和长江流域一带的山区及丘陵地带。戴胜的体形很小,体长一般为20厘米左右,体重约50克,全身白色或浅**,翅膀黑色。 戴胜和燕子,喜鹊一样,都是基本不受“侵犯”的鸟,它食蝗虫,跳蝻,蝼蛄等害虫,是农业益鸟。
戴胜喜欢走在柔软的地上,一边走一边吃东西。他又长又尖的嘴可以插到土里去吃里面的昆虫。
传说这就是"阳雀马",而且还是以色列国的鸟
戴胜(Daissan)是分布非常广泛的鸟类之一,遍布欧亚非各主要区域,以色列戴胜也是国鸟。
传说所罗门王有一次出门险些在烈日下中暑,关键时刻飞来一群戴胜鸟像乌云一样给王遮荫,后来王给戴胜鸟戴上五彩羽冠以表谢意,此后戴胜头上就戴上了五颜六色的羽冠。
中国有关戴胜还有很多传说故事,如湖北省恩施市利川市的戴胜,当地人又叫它"阳雀马",大概意思是说春天到了,他们会带着阳雀。 其实,这只是一个很简单的民间传说而已。不过,如果从古代天文学角度分析一下就可以知道:这些动物都不是鸟类而是一种叫“阳雀”、“鹦鹉”或“杜鹃”的鸟。 对于“阳雀”一说,许多学者认为它就是杜鹃。
别看戴胜外表漂亮可爱,但每年4—6月份繁殖期雄鸟却十分凶猛,它们经常为领地打架。
战斗时,先愤怒地互相靠近,再互相咬紧嘴,看上去有点像用长嘴拔河,拍着羽翼互相拉扯。 这种现象称为“扑腾”,是一种非常有趣而富有吸引力的格斗方式,也叫“抓拍”扑腾时双方身体保持一定距离,并不断调整位置和姿势。 分开后再重复上述动作,直到有一方选择让步。
当雄鸟争雌鸟时,雌鸟经常在旁边看两个雄性戴胜吵架,最后哪个赢了,雌鸟和哪个组合配对。
唐代诗人贾岛的《题戴胜》写到:"能把上界春的消息传出去,若是到蓬山莫放还。" 这说明戴胜的美不仅在于它能传得上界,还在于它的美能使人得到精神满足和愉悦。戴胜为什么能传得界呢?原来戴胜是被人捉的。 大概意思是说戴胜漂亮得让人抓到就不愿意放回山里去,但是实际上戴胜是国家保护的动物,严禁私捕。
大自然是如此地美丽和令人神往,因为它是如此地充满生机和活力,它是如此地繁衍生息。我们所能做到的只是不去打扰它和摧毁它。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的观点和立场。
打开腾讯新闻,阅读体验更好
广告
血糖70以上,饭后一个习惯,血糖高连夜改善!
打开
腾讯新闻
参与讨论
-风物君语-
三省共造的“湖北的后花园”
沿着长江顺流而下,进入湖北的第一站,就是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下文简称恩施)。
习惯了湖北中东部江汉平原平坦无际的人,大概很难相信,湖北西南部还有恩施这样 “山路十八弯,水路九连环” 的地方。然而一旦看多了这里的山水,大概也就明白了: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特殊时期, 恩施曾“连任”湖北省会7年 ,自然地理,就是道理——绝对安全。
如今,这段 历史 已鲜为人知,但提起恩施来,不同领域的人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地理爱好者,会说这里有 恩施大峡谷 ,美景深藏无数; 历史 爱好者,会说这里是 古巴国的发祥地 ,文化深厚多彩;而 美食 爱好者,会说这里 一市吃三省 ,美味遍地都有……
民以食为天,会吃的人,一般都有火眼金睛,他们一语中的: 恩施,是由鄂、渝、湘三省共同“打造”的。
“湖北香格里拉”有多美?
恩施位于 鄂、渝、湘三省结合处 ,东连荆楚,南接潇湘,西临渝黔,北靠神农架。其境内绝大部分是山地,地形复杂, “两山咫尺行半天” 在这里,是一种常态。
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复杂的地形,使得恩施自古就扮演着 “川蜀咽喉,荆楚屏障” 的重要角色,因此 “鸟道千寻盘峻岭,螺峰两面夹雄关” 的古关壮景至今在州境仍屡见不鲜。
在战乱频仍的古代,重山同古关一起守护了鄂、渝、湘三省的安全,但到了今天,它们却成了恩施人走出恩施的最大阻力—— 2010年,恩施才通火车 ,还是沾了两位邻居宜昌(属湖北)与万州(属重庆)的光。
途经恩施的 宜万铁路 ,前身是川汉铁路、修建了整整一百年,是中国铁路史上修建难度最大、公里造价最高、历时最长的山区铁路。这条铁路与 209国道、318国道 以及 沪蓉高速公路、沪渝高速公路 交织的交通网,使得恩施的闭塞状况得到改善,为恩施的 旅游 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而今日种种困境,都缘于13亿至7000万年前的地壳运动。
鄂西南地区的陆地,在燕山运动中褶皱成山:大巴山脉南缘的分支 巫山山脉 ,从北边隆起;苗岭的分支 武陵山脉 ,从东南和中部隆起;大娄山山脉的北延部分 齐跃山脉 ,也从西部隆起,在恩施境内形成三山鼎立之势。
这些山脉此后在不断上升的同时,长期经受风霜雨雪和流水的风化、剥蚀,逐渐成为恩施的“骨架”,也赋予了恩施今日的壮丽景色。
“八百里清江,八百里画廊” ,作为恩施母亲河, 清江 横穿恩施后,将423千米中最美的一段留在了恩施,那就是可以和科罗拉多大峡谷媲美的 恩施大峡谷 。对于地质爱好者来说,这里简直就是一座 “喀斯特地貌天然博物馆” :
恩施大峡谷中,喀斯特地貌的各种形态应有尽有: 绝壁、峰柱、地缝、天坑、溶洞、竖井、天生桥、石芽、峰丛、溶蚀洼地、悬谷、溶丘等 让人应接不暇,即使常年在喀斯特地貌密集的云贵高原上生活的人,到了这里也要忍不住赞叹。
目力所及的巨大石壁后面,还有很多 落水洞 ,落水洞又与 暗河 相连,构成一个迷宫般的世界。目前,恩施大峡谷中发现的暗河超过 70千米 ,世所罕见,而 云龙地缝 以近20千米的长度,上接天水暗河,下通清江,穿越长江、清江流域的分水岭从绝壁上一泻而下,形成大小 10多处瀑布 ,成为恩施大峡谷的一大奇观。
集雄山秀水于一身的恩施,在鄂、渝、湘三省交界的土地上,收获了“美貌”的同时,便还要打破“花瓶”的偏见,成为 一个有“内涵”的自治州 。
这“内涵”,是为她赢得 “华中药库” 美誉的2080余种药材,是为她摘得 “世界硒都” 桂冠的世界上唯一独立的锡矿床,也是位跻 中国四大铁矿之一 的鄂西铁矿、 中国四大磷矿之一 的走马磷矿……
这些资源与矿藏,与 水能、天然气等能源 ,成为恩施工业的支柱,为恩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湖北+川渝,才能塑造独特的“恩施性格”
恩施人在外,只要一张口,便常被误认为是四川人或重庆人——他们虽是湖北人,却讲一口与西南官话川渝片口音极其相近的方言。去到恩施的人,也总会感觉到, 恩施无论是地理还是风俗、饮食,总与湖北中、东部的地区格格不入,显得一点儿也不“湖北”。
这一切,都是因为古老的 巴国 。
大约夏朝时期,古老的巴人在廪君的带领下,于恩施建立了巴国,奠定了灿烂的巴文化基石。数千年后,著名学者潘光旦通过语言学研究,认为土家族是古巴人后裔。1983年,有一半人口为土家族的恩施成为 新中国最年轻的民族自治州 。
恩施人 刚劲爽朗又热情豁达 ,总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这是恩施人才有的 “恩施性格” 。
刚劲爽朗,源于恩施的革命传统,这是巴人先祖们留给恩施人的血脉。3000多年前 “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 ;2000多年前楚汉争霸, “巴人初为汉前锋,陷阵,锐气喜舞” ;100多年前,武昌起义,恩施人是 辛亥革命的骨干力量 ;80多年前的抗日战争中,恩施全区有 20多万人直接投入战争 ……
这种性格,使得古代中原王朝对恩施颇为忌惮——从汉至宋,历代都对恩施采取 羁靡政策 。元代以后,则实行 土司制度 ,使得恩施地区实际上成为一个小王国。清代时,从元代起就已存在的 容美土司 成为鄂西南地区势力最大、经济最强的的土司, “楚蜀各土司中,唯容美最为富有” 。
重重山水隔绝了恩施的土司们望向中原的目光,却不能隔绝中原与这里的文化交流。明清时期, 容美六代土司,出了9位诗人 ,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绝无仅有的家族文学现象。虽然清雍正时期改土归流(废除土司制度,设立流官治理,实行和内地相同的地方行政制度)结束了容美土司家族近500年的统治,但浓郁的文化氛围却流传了下来, “清诗第一人”樊增祥就是恩施人 。
可以说,正是源远流长的革命传统与文化传承,塑造了今日的“恩施性格”的一半,另一半的热情豁达,在恩施方言里,被概括为 “会耍” 。
这种“会耍”,被恩施土家族的一年一度的盛会 “女儿会” 体现地淋漓尽致。
女儿会保存了古巴人的原始婚俗遗风,是土家族青年男女追求爱情、婚姻自由的节日。到了这一天,青年女子们穿上自己最漂亮的衣裳,长在内,短在外,谓之“亮折子”或“三滴水”。她们与青年男子们通过买卖货物相互了解,以歌为媒,互通心曲,来寻找自己的意中人。
女儿会体现了恩施人热情豁达、追求幸福的精神,也成为外地人眼中心动神眩的 恩施民俗奇葩 。
但真正想要走进并理解“恩施性格”,还是要从恩施最有烟火气的 美食 里去体味。
一市吃三省,风味大不同
特殊的地理区位、丰富的物产,再加上“恩施性格”,让恩施人在吃这件事上有了双臂一揽“我都要”的豪情。他们兼收并蓄,造就了无法复制的 “恩施味道”——一市吃三省——湖北菜是她的本味,又调入了些重庆的麻和湖南的辣。
作为“湖北大家庭”的一份子,恩施人跟武汉人一样,管吃早餐叫 “过早” ,但与武汉不同,恩施过早不以热干面为主, “恩施过早有二宝,豆皮、油香少不了” 。为了这一口,恩施人可以穿越大半个城市去过早。
恩施的豆皮,并不是豆制品,而是米浆烙成的,配上各种臊子,再加一个油香或土家烧饼,简直完美,用恩施话来说, “好吃得下不得台子!”
湖北人喜欢吃蒸菜,恩施当然也不例外,土豆块上铺上裹了一层粉的各种肉类,撒点香油蒸熟后,略微带着些隔壁湖南的辣味,这就是 格格 了。猪肉蒸成,就叫 猪肉格格 ;羊肉蒸成,就叫 羊肉格格 ;还有牛肉、排骨,“皆可格格”。
比较靠近湖南口味的,当属土家族的 腊肉 和 合渣 。
腊肉有一种吃法,包谷磨粉后加辣椒末在坛中发酵,谓之 鲊广椒 ,吃时与腊肉同炒,酸酸辣辣又混着独特的腊肉香,是土家人的下饭神器。而合渣,则是恩施土家人最喜欢吃的, “辣椒当盐,合渣过年” 。夏天有 淡合渣 ,秋天有 酸合渣 ,冬天还有 合渣火锅 ,平日里还有 鲜肉合渣、鸡蛋合渣……
相对于无处不在的湖南“辣”味儿,重庆的“麻”味儿就隐藏的比较深,要在恩施的汤汤水水里去找。
让人欲罢不能的恩施 油茶 ,佐料里就有花椒粉。茶叶以食用油炸过之后,加水,各种佐料,水沸后加炒米花、玉米花、核桃仁等各种“泡货”,说是茶饮,实际上像汤一样。还有一种加了花椒粉的夜宵, 包面 。包面类似小馄饨,皮薄肉细,浇上汤仔细品,酥酥麻麻的汤料在舌尖上依稀可辨。
而这三省的味道,最终在 恩施土豆 里得到了统一。恩施人均每年要吃掉230千克的土豆,他们管土豆叫“洋芋”, 炕洋芋、炸洋芋、烤洋芋 ,撒上辣椒、花椒、葱花,随时随地都能吃。还可以把土豆切成片,加盐炒香后跟米饭一起蒸成 洋芋饭 ,让土豆转了一圈之后,又回归“湖北蒸法”。
与其说是鄂、渝、湘三省共同“打造”了恩施,不如说是恩施和恩施人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容纳了这三省的不同面。 当这些不同融为一体,恩施就成了一颗镶嵌在这三省交界处的一颗明珠,有了属于自己的独特光芒。
- END -
文丨郑礼
图编| DC Zhang
地图编辑 | F50BB
任泽全主编 《恩施州志》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8
恩施州政协编 《恩施名人》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7
王树瑛著 《恩施方言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