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人最舒服的相处方式(什么样的相处方式最舒服)

人和人最舒服的相处方式(什么样的相处方式最舒服),第1张

两个人在一起,最舒服的相处方式是怎样的呢?我觉得亲密关系最舒服的状态, 不是一种固定的状态,而是动态式地随时调整。 仿佛两个人在跳一支双人舞,两个人一直要互相配合,跟着合适的节奏夫唱妇随地保持相对舒服的状态。

一、日常琐事习惯约法三章

很多婚姻都败给了日常的琐事,有人说,夫妻之间不要斤斤计较,互相多一些谦让。可是,随着亲密关系的深入,天天在一个屋檐下,不可能事事相敬如宾(当然高情商的人也有,但确实不多)。如果事先没有约法三章,遇到大家情绪都比较激动时,矛盾就很容易激化。

很多走过七年之痒的夫妻,都有一套自己的相处法则,遇到问题知道如何去处理。虽然明知对方身上还是一堆缺点,但对两个人的生活不会有致命的杀伤力,家庭这只小船照样扬帆远航。

大多数夫妻都会经历理想化的破灭,从最初的“我的眼里只有你没有她”到彼此开始挑剔对方这不好那不好,甚至考虑要不要离婚?

俗话说,“喝彩是闲人,褒贬是买家。” 挑剔是关系深入的象征,如果不是非常大的原则性问题,共度磨合期是比较理性的选择。 婚姻是一场修行,离开这个人,谁能保证与下一个人相处起来就完全没有问题呢?

每一个家庭的分工不可能一模一样,结合两个人的优点和缺点,对家庭事务进行大致的分工。不要和别人家去攀比,你没和另一个人生活过,不知其中的酸甜苦辣。

都说相爱容易相处难,其实,经历过十年婚姻以上的人,都会告诉你天下没有百分百合适的伴侣, 能彼此磨合度过这一关的夫妻,会让这段亲密关系走得更远、更深。

二、摆脱抱怨,不争对错

亲密关系中不争对错,把自己放在一个“不胜之地”,对彼此的行为多一些善意的解读,多一些心平气和式的沟通,少一些抱怨,多一些团队合作精神。

以相处的心态,摆脱抱怨, 放下“改造对方”的不切实际的想法。多问自己这样的问题——“对方就是这样一个人,我要怎么去理解他,我还可以怎么做,怎么去沟通?要如何与他相处?”

接纳他的不一样,在此基础上,去调整自己的应对模式。比如:“我知道你要的是这个,但是我要的是什么……。”,“我知道你很烦,但我要的是你的一句贴心话……。”

这个过程里,试图找到一个双方都更舒服的姿态,可能会一次次尝试之后一次次失败,但你仍然要这么去试。 就像momself的创始人崔璀在一期节目中所说的:“相处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它不是随着爱自由流淌,它需要一些忍让和接纳。”

不要为了对方或是家庭太过牺牲自己,但凡想要付出就心甘情愿地去做,有失亦会有得。如果内心觉得委屈,就不要勉强自己,没有什么牺牲是必须的。

如果将牺牲变成抱怨,所有的牺牲都会变成不值得,不如不去做这样的牺牲,总能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第三条路。

三、亲密有间,敬畏有加

很多亲密关系非常好的伴侣,常会出现另一个问题——我们在一起什么都好,但却感觉越来越少了点什么。 当婚姻度过磨合期之后,我们还需要给这段关系增添一些活力, 这也是亲密关系中特别需要经营的部分。

比如:你悄悄地去新学了一个小乐器,对方生日的时候,给他一个小惊喜。或者两个人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可能都会让你们的生活增添许多浪漫的色彩。

亲密关系最理想的状态是两个人一路走来,彼此一次又一次地重新爱上对方,这就需要彼此多一些自我生命力的绽放。各自都拥有着值得追逐的梦想,不断地提高自己,散发自信的光芒。

同时,亲密关系之间,有分歧可以争辩,但不要什么话难听说什么。 吵架也要有吵架的礼仪,语言的暴力在亲密关系中相当忌讳,彼此互相尊重,不触碰对方的底线。

心理学家说,人只有在平静的状态,那些情商技能才能真正起作用,冲突的状态下,任何人都无法很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哪怕是学心理学的专家们。

人与人之间,不管是建立了怎样的关系,夫妻关系也好,亲子关系也好,都需要设立边界,保持亲密有间,敬畏有加的舒适状态。

第三期,镜头:运藕比赛。每组的四位成员真的很团结呢!在荣誉面前,大家团结协作,共同完成了任务。

点评:他们曾经是舞台的宠儿,褪去那些光彩,走进普通的生活,他们其实就是一群有好胜心的孩子,可爱的孩子 第一期,镜头:拔草。拔草是个力气活,拔草组人虽然多,但却只有一个男生。那怎么办?当然是干下去!

点评:当看到四个人齐心协力拔出第一棵草时的兴奋时,当看到每个人额头上的汗水时,我真真正正被震撼了,那些舞台上曾光芒四射的偶像们,也能够这样认真的面对每一件小事,每一次劳动…… 第二期,镜头:摘柿子。近十米的柿子树,偶像们义无反顾的爬上去,虽然心里那么害怕,但却依然坚持下去,圆满的完成了任务

点评:当看到两位女生爬上树后的胆怯时,真的为她们捏了一把汗,生怕她们会放弃。令人想不到的是,她们用自己的勇气和智慧,宣告了偶像诞生! 第四期,镜头:清扫粪便。想不到每一位偶像都能够安然的接受每一项任务,即使这项任务又脏又累,可是他们依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完成

点评:这些在家被父母捧在手心里,在舞台上被无数鲜花和掌声簇拥着的偶像们。真正干起活来也是毫不含糊,这种勤劳能干的品质,在80后身上已经不多见了,更何况他们是家喻户晓的偶像。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80后的魄力! 第三期,镜头:下河摘藕。当三个男生穿上工作服时,还有点儿专业架势,可是到了河边,就傻眼了。

点评:冬天,水里的温度接近零下,可是这阻挡不了偶像们前进的脚步。虽然半个多小时过去了,还是没有一丝收获,但最终成功的欢笑驱散了冬日的寒冷,也坚定了每一个人的步伐 第一期,镜头:打电话。经过了一天的劳动,女生们都想家了,这一次的电话中,诉说着她们最真最美的情感。

点评:这是一次真正的真情流露,没有一丝做作和浮夸。卸下舞台上的光环,她们,也是普普通通的人,也是会想念父母的孩子…… 第一期,镜头:割大豆。第一次接触农活,偶像们干的并不太尽如人意,大豆掉了一地。可每个人都在这之后,轻轻蹲下身子,把大豆一粒一粒捡了起来

点评:学会珍惜,便是成长。尽管干得并不好,但是决不放弃,因为这就是青春——纵使失败,也不放弃飞翔! 第四期,镜头:接生小猪。我们两位可爱的女生,用自己的双手,接生了一个小小的生命。

点评:当看到那只小猪被思思和崔璀抱出来时,我真的感到了爱和希望。在这个冬天,因为有爱,阳光变得温暖;因为有了这群可爱的偶像,世界变得美好,灿烂! 第五期,镜头:包饺子。刚刚看到他们包饺子时的动作,我不禁笑出了声,这群80后,还不如我一个90后会干活呢!

点评:可是当看到他们每个人那么认真的神情时,我真的笑不出声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份感动。我真的想象不到,我们的偶像们竟会有这般耐心和决心。 第五期,镜头:照顾老奶奶。看到思思和亚飞的那份认真,我不禁对他们心生钦佩之情

点评:没有台词,没有事先商量,更没有过彩排。两个人的一举一动,完全出是自内心的真实情感。他们,真正的把“偶像”这两个字诠释了出来!特别是在他们给老奶奶拜年时,跪下来磕的那个头,完全就像是一个孩子在给长辈拜年。没有一丝的傲气和犹豫。看到这一切,有谁能不为之动容呢? 偶像诞生已经播出了五期,可它带给我们的感动却数不胜数。从这里,每一位偶像学会了团结,学会了坚持,战胜了恐惧。在这里,有他们的真情流露,也有他们对青春的感悟。在这里,记录着他们成长的脚步。加油吧,偶像诞生!!

青春飞扬,偶像诞生!!

————素风静吹

偶像诞生十大感人镜头之6-10期

第十名:

镜头:冰上足球。

点评:虽然大家都是在玩,观众们也是在哈哈大笑。但是,大家有没有从一个侧面,看出我们每一位偶像的团队意识和敬业精神?摔倒了,没关系,爬起来继续前进!努力前进吧,终有一天,你们会成为真真正正的优质偶像!

第九名: 第六期,镜头:彤彤和启光的情景剧。

怎么样?很搞笑吧?但在开心的大笑的同时,大家有没有想过,那是在冬天,是在零下几度的天气里

点评:两个人为了营造喜剧效果,光着脚站在瓷砖上。这是一种怎样的敬业精神?是啊,偶像们经过了几期的历练,真的长大了,他们不再以自我为中心,开始为整个节目效果着想了,这,不就是成长的标志吗? 第七期,镜头:慰问老人。

八个可爱的孩子,带着青春的气息,与长辈们一起聊天,这是怎样一种和谐融洽的气氛啊?

点评:当看到偶像们与每位爷爷奶奶一起聊天,一起说笑时,心里不禁有一股暖流流过。那种轻松和快乐的氛围,并不是在每个节目中都可以看到,准确的说,除了《偶像诞生》也许就看不到了。长辈和晚辈坐在一起,晚辈们听着爷爷奶奶们讲着自己年轻时的故事,是多么温馨啊? 第七期,镜头:自己动手做馒头。

一个个可爱的小动物,融入了偶像们多少的汗水啊?

点评:人们都说“80”后是叛逆的一代,可是在我们的这些偶像们用自己的行动反驳了这一结论。当看到那一个个虽然不怎么好看的馒头出炉时,我们的偶像们那从心底涌出来的快乐和兴奋时,连老妈都说,他们长大了! 第七期,镜头:年夜饭。

无论是年夜饭前热火朝天的准备,还是饭后因想家而留下的泪水,都深深的留在我们每一个“橡皮糖”心里

点评:我一直渴望这种生活,它不必惊天动地,也不需非常富足。我寻求的只是像他们一样,一种家的温馨和快乐。所有的人,无论男女老少,相处的都非常融洽,也许偶尔也会吵架,但第二天,又会想什么事都没发生过一样。 第八期,镜头:喂养小动物。

点评:无论是晓蕾彤彤对长颈鹿的那份无微不至的关爱,还是思思崔璀对小驴和小马的那种无怨无悔的关怀,亦或是京京对大象的那种源自内心的疼爱,怎能不令人为之动容呢?每一位女生,都那么的天真,那么富有爱心,这,才是一个优质偶像的第一步吧? 第十期,镜头:亚飞的变装秀。

第一次看到堂堂大帅哥变得更“帅”了时,我笑的从沙发上掉了下来,可是仔细一想,不禁对亚飞有种肃然起敬的感觉。

点评:为了节目,豁出去了!亚飞的这次变装代表着节目的成长,代表着每一位偶像的成熟。不想再多说什么,只是,当你第一次看到这一切时,你一定会笑出声来。但事后,请一定细细品尝每一个人的付出! 第六期,镜头:新一期优质偶像诞生。

这是所有优质偶像评比中,第一次看到两人谦让的镜头,竟有种想给两人鼓掌的冲动

点评:凭着自己的努力一路走来,两个人都不容易,她们的内心,都十分想得到这一称号。因为这不仅是一种荣誉,更是大家对自己两天工作的认可,可是在荣誉和朋友之间,两个人竟同时选择了谦让,她们并不是否定了自己,而是鼓励了别人。这种彼此之间的鼓励和赞扬,才是一个团队前进的动力所在, 第六期,镜头:两队比赛卖东西。

撕心裂肺的呐喊,齐心协力的合作,难道还不能打动你吗?

点评:这一次体验,让偶像们真真正正的体会到了做每一项职业,都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特别是京京那句“这四十块钱多不容易啊,嗓子都快哑了”是的,做什么都不容易,但是想真真正正的体验到,却并不简单。感谢青春,赐予他们尝试的机会,相信以后,我们的偶像们会更加珍惜自己的劳动。 第十期,镜头:植树。

春天夹杂着丝丝寒意到来,可因为有了这些可爱的偶像们,这个早春,变得多了一丝温暖

点评:尽管鞋子埋在泥泞的土里,衣服上、裤子上都是斑斑点点,不过我们的偶像们却并不在乎,只是默默的用心种植着每一棵树苗。看到我们的偶像们的这份用心和细心,以后你在使用一次性筷子时,是不是要多犹豫一下了呢?在劳动中得到成长,在汗水中得到感悟,加油吧,偶像诞生!! 《偶像诞生》播出已经有十期了。我希望每一位观众,不要再把对《偶像诞生》的期待仅仅停留他为我们带来的欢笑上,而是向它的内涵去探索。《偶像诞生》想带给我们的,仅仅是快乐吗?不!她是在引导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引领我们走上自强不息的道路。《偶像诞生》,谢谢你!

青春飞扬,偶像诞生!!

————素风静吹

偶像诞生十大感人镜头之10-15期

第十名:

第十一期:镜头:采摘草莓。香甜的诱惑,鲜红的果实,是那样令人垂涎欲滴。

点评:一次次的采摘,就如同青春的旅途,而那鲜红的果实,便是路边的诱惑。青春的道路上,我们要学会舍弃一些东西,那么成长的行囊,才会装满更多对自己有益的东西。 第十三期:镜头:种土豆。每一次弯腰,都栽种下了一棵小小的种子,或者说,是孕育了一个小小的生命。

点评:青春,本就是一个播种希望的季节,我们相信,那些辛勤的汗水,终将浇灌出,丰硕的果实! 第十二期:镜头:特殊的中午饭。无论是在山上“伴着风,就着土”吃饭的一组,还是在家里自己做饭的一组,都让我们深深的感受到,每一个人的付出

点评:经过那么长时间的劳动,大家都累了,饿了,也许饭菜并不多么美味,但每个人都吃得那么香。尤其是自己做饭的那一组,他们,体验到了家的味道,常年在外的生活,致使他们与家人团聚的时间并不多,但是,偶像诞生,或者说是青春,给了他们这么一个机会,那种家的味道,也许只有自己才能体会到。。。 第十二期:镜头:修剪枝叶。

看着每一位偶像的认真,我不禁沉默,偶像,其实并非高高在上,他们,也只是辛勤付出的平常人

点评:望着那一片果树,我们的偶像深知,只要用力爱护,它必将结出丰硕的果实,就如同这美好的青春一般。我们的每一位偶像都那么认真的爱护着这些果树,我们相信,这果实一定会很大,很甜。而她们的青春,也一定会这么灿烂,美好! 第十四期:镜头:摊煎饼。

点评:我们的偶像们经历了一个从不会到会的过程,体验了从不会到实践再到成功的过程。其实没有任何的事情,是我们天生就会做的,在一天天的成长中,我们的偶像们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这些都是成长所必须经历的。学习,本就是青春的一大主题! 第十四期:镜头:高空滑索。这是一次真真正正的勇气大考验,从这么高的地方滑下,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向三位女生致敬!同时也祝愿亚飞同学能早日克服恐高,真正“飞”起来!

点评:有些事就是这样,没做之前会很害怕,而当你真正去尝试它的时候,才会发现,一切都很简单。青涩的青春,只有经历一次又一次的磨砺,才能不断走向睿智与成熟。学会尝试吧,青春,就是一个体验的过程! 第十五期:砰砰碰碰车。多好玩的游戏啊,笑声,欢呼声,气球爆炸声,混合在一起,演绎着青春的美好

点评:老妈说,这就叫青春,因为只有青春,才能这么肆无忌惮的欢笑,才能有这么好的机会,和朋友们在一起游戏,没有意思顾忌和距离。是啊,如果一个人走不了多远,那就试试互相紧抱在一起,因为共同经历过这些美好的瞬间,青春就会永存。加油吧,青春! 第十一期:镜头:耕地。望着每一位偶像那么认真的劳动,看着他们那磨红的双手。感动,伴随着丝丝欣慰涌上心头

点评:尽管双手磨得生疼,但我们的偶像们并没有放弃。看着流进泥土的汗水,相信他们一定能明白粒粒皆辛苦的真谛,纵使辛苦,我们的偶像们也依旧会伴着这泥土的气息,不断前进,不断成长! 第十三期:镜头:酿酒。喝着自己亲手酿出的美酒,想必每一位偶像的心里,都非常幸福吧?

点评:亲手酿出的酒,芬芳,甘美。每一次弯腰,每一次丈量,每一次尝试,都是珍贵的青春体验;每一次击掌,每一次微笑,每一次拥抱,都是无法割舍的青春回忆。感谢青春,给予他们体验的机会,感谢他们,给予我们感悟的机会! 第十五期:广场表演。终于明白,他们为什么能成为偶像,因为在台下,有那么多的付出和努力

点评:终于明白了什么叫“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了,平日舞台上能歌善舞的偶像们,在台下都要经过努力的练习,有付出,才会有回报;有付出,就一定会有回报。青春,那么短暂,它会在不经意间从你手边轻轻溜走,把握好青春,意味着充实的人生,梦想,就在不远的前方等待你!

偶像诞生十大感人镜头之16-20期

第十名

第二十期:镜头:快乐的面

点评:是的,这只是一个小小的游戏。但从这个游戏中,我们感受的团队的力量和勇敢。摔倒了,没关系,拍拍身上的土,再站起来,勇往直前!这,应该就是一个优质偶像最重要的品质吧? 第十七期:镜头:高空自行车

点评:这是一次勇气的大考验,也是一次团结的大考验。当每一个人克服恐惧,满载而归后,想必心中的喜悦,只有他们自己能感受得到吧。加油吧,我们的每一个偶像,腾飞吧,《偶像诞生》让青春的记忆里留下那些拼搏和勇敢!! 第十六期:镜头:思思的生日party

点评:这是一次特殊的生日,是友谊凝成的祝福。它让我们明白友谊的真谛,让我们明白朋友的可贵。多少笑声都是友谊唤起的,多少眼泪都是友谊揩干的。友谊的港湾温情脉脉,友谊的清风灌满征帆。。。 第十九期:镜头:做晚饭

点评:又是一次自力更生,不知道几个人齐心协力做出的晚饭是否真的那么香。但不能否定的是,在每一位偶像眼里,这都是世界上最美的佳肴。这是自己的劳动成果,使用自己的辛勤付出换来的,更重要的是,这里面,有一种特殊的味道——家。 第十七期:镜头:下河摸鱼

点评:又是一次自食其力的生活,又是一次酣畅淋漓的体验。相信每一位偶像们,体会到的不仅仅是捕捉到鱼时的开心与快乐,更多的是明白生活的不易。从最初的笨拙,到后来的现在的熟练,相信我们的偶像们会更加珍惜生活中的一点一滴。 第十六期:镜头:清理兔子窝棚

点评: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偶像们真的长大了。他们学会了好多,任何脏活累活他们都能接受,都能努力做到最好。这,应该就是成熟的标志吧!当然,特别向唯一的女生——彤彤致敬,你是真正个的偶像! 第十八期:镜头:军训

点评:一次次的训练,一次次的进步。每一个动作,都凝结了偶像们的汗水。短短的军训,让每一位偶像体会到对命令的服从,还有作为军人的信念和毅志! 第十八期:镜头:看望沂蒙六姐妹

点评:亲身经历过战争的老前辈们,一定有许多的故事值得我们铭记。我们的偶像们,被她们身上那种精神所深深的感动,或者说,是被深深的震撼了。铭记那些历史,珍爱身边的老人,正如启光所说,我们,都会变老。。。 第十九期:镜头:种地瓜

点评:我相信,不,我坚信,这一定是《偶像诞生》有史以来最累的一次劳动。骄阳似火,当看到每个人额头上那豆大的汗珠,心里真的有了一丝丝心疼。但当看到每一位偶像都把手中的农活继续下去时,一丝欣慰也涌上了心头。。。 第十八期:镜头:抬担架爬山

点评:这不单单是对团结的体验,更是对生活的感悟。通过这个活动,相信每一位偶像们都会明白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那些革命老前辈们是多么令人尊敬。引用京京的一句话吧“铭记过去,珍惜现在,努力生活。为了明天,继续加油!”

总评:从秋天到春天,转眼间,《偶像诞生》又将步入炎热的夏季。百花争艳的春天是充满活力的季节;烈日曝晒的夏天是富有热情的季节;瓜果飘香的秋天是极具魅力的季节;白雪飘飘的冬天是最富遐想的季节。而我想说的是,《偶像诞生》永远是一个播种与收获的季节!不知不觉间,你竟已经陪我们走过将近半年的时间,以后的日子里,我们每一位橡皮糖会与《偶像诞生》携手,走过未来的风风雨雨!!加油吧,青春!加油吧《偶像诞生》!

---------素风静吹

青春飞扬,偶像诞生!!

偶像诞生十大感人镜头之21-25期

第十名:

第二十二期:镜头:赶海。伴随着新奇与兴奋,我们的偶像们在海风中收获了快乐,更体验了成长

点评:吹着海风,光着脚丫,一起来赶海。亲手捕螃蟹,亲手拾海螺。海水从脚趾的缝隙中流过,凉凉的,却无法抵过收获后的快乐。伴着清脆的笑声,带上一天的收获,每一位偶像都满载而归。相信以后的日子里,每当他们吃螃蟹的时候,都能够想到,青春的日子里,曾经有这么一段无法忘却的回忆。

第九名:

第二十三期:镜头:喂养马和小狗。细心的呵护,认真的照料,相信小动物们在偶像们的关爱下,一定能更加健康的成长。

点评:看到每位偶像这么细心地照料着每一个小动物,真的感到一丝感动和欣慰。无论是那份无微不至的关爱,还是那种无怨无悔的关怀,亦或是那样源自内心的疼爱,怎能不令人为之动容呢?每一位偶像,那么富有爱心,那么富有耐心,这,才是一个优质偶像的第一步吧?

第八名:

第二十二期:镜头:出海初体验。一次全新的体验,相信偶像们也会有全新的收获吧?

点评:伴随着清新的海风,在如画的仙境中,偶像们开始了一天的劳动。在那片美丽的海域里,每一位偶像们都在认真劳动。汗水中,偶像们期待着收获的喜悦。当看到那红红的螃蟹被捕上来时,相信每位偶像的心中都有说不出来的喜悦,那一刻,所有的等待和辛苦烟消云散,只剩下满心的欢喜。出海的新奇,收获的喜悦,青春在欢笑中有了新的体验。

第七名:

第二十一期:镜头:走进幼儿园。与孩子们的接触,让他们找回儿时的回忆,也感受到了孩子的纯真和美好。

点评:第一次与这么多孩子亲密接触,对每一位偶像来说,都是新鲜而充满挑战的。刚看到预告片时总是怀疑,他们能照顾好这么多小朋友吗?但当我看到每位孩子那充满童真的笑脸时,才发觉,自己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他们不但做到了,而且做得这么好,没有一点摆架子的感觉,就像是大哥哥大姐姐一般,他们与孩子们,已经完全融为一体。

第六名:

第二十四期:镜头:四人羽毛球。素风总是喜欢在一个又一个令人捧腹的游戏中寻找那些不易被人发现的感动。

点评:是的,这是一次游戏,更是一次对团结的考验。羽毛球,几乎是一个人人都会的运动,然而四个人的玩法,却还没有人尝试过。而我们的偶像们却能做到,能做的很好,这都是团结赋予他们的力量。相信这一次游戏,会使他们更加理解团结的含义,相信团结的力量,会帮助他们更好的成长

第五名:

第二十四期:镜头:搭建鸟巢。当你在一次拿起弹弓去打鸟时,想起我们的偶像们曾经那么不容易的付出,你还能做的下去吗?

点评:青春,应该学会的不仅仅是专业,更是要学会,毫无保留的去爱,爱护动物,爱护环境,用我们的青春,去拥抱这些爱。是啊,一个简简单单的任务,却给了我们太多的震撼,我们是否应该沉思,青春里,我们做过些什么?我们是否毫无保留的付出?是否让那最纯净的心灵,去干找毫无保留的爱?是否想我们的偶像们一样,默默的付出,不求回报?

第四名:

第二十五期:镜头:看望老红军

点评:又是一位令人尊敬的老人,谢谢爷爷,感谢您和所有的先辈,在与您的对话中,我们知道今日的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感谢您带给我们幸福安康的生活,我们一定记住您的教导,好好珍惜这美好的生活。也谢谢我们的偶像们,你们带给了老爷爷亲人般的温暖,让他们也感受到,有那么多人关心着他们,

第三名:

第二十一期:镜头:照看婴儿。细心的照料,精心的呵护,虽然是初次体验,但也要倾尽全力。

点评:这对每一位偶像来说,都是一次新的尝试,新的突破。以往的每项任务中,都只需要偶像们付出劳动,加之自己的智慧。而这次,更需要的是爱。当看到三位偶像有最初的笨拙到后来的熟悉,看到三位偶像对小宝宝的细心呵护,突然有一丝感动涌上心头,这便是《偶像诞生》的一大主题——爱吧?这一次,他们有了全新的体验,他们感受到作为父母的不易,虽然小宝宝还不懂他们的语言,但是那满满的爱意,也可以无需言语,直达内心。

第二名:

第二十四期:镜头:跳大绳比赛。每位偶像都异常的团结,可是他们做到的仅仅是团结吗?不,更多的是耐心,是对队友的信任。

点评:跳大绳本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可是这样的跳法,无疑加大了游戏的难度,一位小朋友的加入,更使游戏难度进一步增加。一直为他们担心,担心他们会不会完成,甚至担心他们会不会放弃。令人高兴的是,他们没有,一次又一次的指导,一次又一次的练习,他们对小朋友倾注了无限的耐心,给予了他无限的信任。对每一位队友的信任,应该是一个队伍成功的一大关键吧?

第一名:

第二十五期:镜头:徒步登山。虽然没有机会潇洒的坐着游艇,但是在疲惫的汗水中,他们也收获了坐游艇看不到的美景。

《我的优势升职记》

转自优势星球,原作者:且听风吟。

我的四大优势是分析力、学习力、引领力和目标力,还有个我一直坚信拥有的共情力,目前在国内最大的煤炭企业工作(大家很容易猜到),主要负责项目管理及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从2011年研究生毕业我就一直在这里工作,一晃十年从未挪窝,这并非一帆风顺没有困境,恰好相反,职场中该有的焦虑、迷茫、困惑、不安,我—样不少。虽然吐槽自己尚且在职的公司有些不妥,但我所在的二级单位确实是一个谈不上有现代化企业管理的公司,入职培训、晋升通道、薪酬激励通通没有,有的只是裙带关系、官僚体系和人浮于事,唯一值得肯定的薪酬稳定,在同行里也不低。对我身边的很多同事来说,喝喝茶、看看**就把工资拿了,这样的生活简直不要太爽,可我却接受不了。

在我工作的前五年,虽然大环境不好可领导还有梦想,我也矜矜业业地做出了一些成绩,领导也很认可,后来我们在做的项目被集团叫停了,就陷入了无所事事的状态。

虽然没事做照样可以拿工资,可我能明显感觉自己心情很差,有一段时间我甚至羡慕那些996的上班族,跟别人吐槽我一个小时就能干完一周的工作,别人都说我是"凡尔赛",可只有我明白内心的酸楚,我还有梦想,有追求,人生没有重来一次的机会,我不能这样虚度一生,浑浑噩噩等退体。

眼瞅着35的分水岭越来越近,我越发焦虑,在这期间我也找过各种工作,参加过很多面试,很想不管不顾地离职,一切重新开始,为了理想去努力一番,可回头看看房贷、车贷、孩子的辅导班,我又没有了重头开始的勇气,毕竟家庭最需要的就是稳定。

后来也参加过各种培训班、辅导班,都是上课很鼓舞, 下课很迷茫,老师讲得天花乱坠,道理我也都认可,可就是没什么实际用处。

我就像—只无头的苍蝇,到处乱飞乱撞,想抓住点什么,却什么也抓不住。

去年底我无意中在微信公众号里遇到了momself,原本只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进了群,做了优势测评,刚开始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直到崔璀的那次直播,让我第一次了解了优势理念。

原来这些年我一直都在瞎忙,放着墙角的西瓜视而不见,却在忙着到处捡芝麻,对自己的优势视而不见,却在拼命补短板。

从IT、大数据到金融,我一边追逐着潮流,一边看着潮流毫不留情地舍我而去,却忘了停下来问问自己的内心,从自已的优势里找到人生最坚定不变,最该笃定追求的那个方向。

"优势是你唯一的倚仗,是纷杂变化的社会中唯一不变的因素",

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就毅然决定跟着优势大学一起前行,听崔璀讲课,我内心有一种前所未有的安全感,我好像把自己交给了优势大学,踏实、放心。

有趣的是,在这之后不久,集团正好有一次内部招聘的机会,是集团旗下—家金融企业招聘保险经纪,在确保稳定的同时还有向其他行业迁移的机会,这不正是王爽老师介绍过的成功案例吗 我报了名,而且在面试中充分展现了自己的优势。

在自我介绍的环节,我说自己做过优势测评,学习力能让我尽快弥补专业上的不足,分析力能让我思维清晰,尽快适应工作,目标力能让我接受挑战并完成挑战,引领力让我在面对客户时充满自信,我不知道这样的笃定是否为我加了分,但结果确实是喜人的。

在优势大学的三个多月里,我有一种回家的感觉,

崔璀的共情力让我每—节课都听得如痴如醉,跟着她解构心理活动的每个过程;

封老师的分析力让我全程都在膜拜,他唾沫横飞的讲课过程似乎根本就不需要停下来思考;

而王爽老师,他让我真正见识了成熟男人该有的样子,不仅睿智而且绅士,他会耐心地跟每个进直播间的人打招呼,跟每个好问题说谢谢,在面对同样的问题时给出两种完全不同的思路,让你拨云见日,春暖花开。

跟着这样一群大拿,我只需要做的就是好好学习、认真实践。他们就像一群家长,在领着一帮陷入迷途的家人走进各自该去的赛道,用坚毅的眼神告诉你,这就是独属于你自己的赛道,放心走下去吧!

另外不能不提的就是各位暖心的学员。

优势大学不仅是个学习的平台,还是个有情有味的大家庭。

前一天我跟爱人吵架了,第二天发在群里吐槽,就会有一帮学员放下手头的工作,发挥各自优势,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帮你解析,让你360°还原这个问题的真实面貌,深入剖析问题背后的底层需求和发展动态。在一个妈妈主导的群里,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温暖和宠爱。

因为优势大学,我开始用平静的心态看待这个世界,用平等的眼光看待领导、看待同事、看待父母、看待儿子,我会尝试去了解他们任何行为或是情绪背后的底层需求,也更加能够平静地接受很多事情和结果,这种感觉犹如《超体》中的Lucy看到沧海桑田、万物变迁也有了一种超然于外的洒脱和笃定。

谢谢优势大学,谢谢各位优秀的老师,谢谢相聚于此的同学们,愿我们在今后的人生里能继续结伴同行,绚丽多彩!

过年,是休闲放松的时刻。但就是在这个休闲放松的时刻,才更需恰到好处的把握和他人的 相处之道。 与人的相处之道,这是每一个人在人生中都会碰到的必修课。

不可避免的,我也碰到了,就在过年时!现在想来,我当时在面对他人的私事时,关注的是对错的问题、权力分配的问题。不,也不能简单地说是对错的问题,更准确地说是原则和底线的问题。到现在,我仍然坚持我的观点和解决办法。但我也在学着转换视角,用李松蔚老师说的关系视角来重新看待整件事。

如果说,过年有什么收获的话,我想就是现在的自己在遇到问题时,会转换思维,寻求解决之道的应变能力了。

李松蔚和崔璀的课,我是在看到撒贝宁和吴小莉的推介后,才点开听的。但能连续听,却是因为他们通过解答用户问题(每个问题十来分钟),两人就此展开探讨,有时崔璀还会表示李博士的观点并没有说服她。而李博士也会在最后给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核心知识点。

这种传授知识的形式,有那么点像《论语》中记录的孔子传播知识的模样。脱离了书本的枯燥和高深,场景式教学轻松、自然,尤其是崔璀这个角色的加入,不盲从、不固化,轻盈剔透地换个角度看问题。

听过李松蔚和崔璀的课后,我想我更认同撒贝宁的这句话了。“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课程是有绝对的标准答案,科学永远都是在不断地假设过程中去寻求最新的求证,但是这些课程也许能够给我们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更多的可能性,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能够发现更多不一样的我们。”

现在再来反思当时的那件事,我想吴小莉说的这句话是对的。“有时,我们和他人的关系可能不是过轻了,而是过重了。”

李松蔚和崔璀认为,在两性、职场、亲子、家庭中的关系难题,很多时候分析到最后,其实都是关系问题。

                        § § § §

这里,我分享三个生活中常见的关系难题和李博士的解决之道。他的方法究竟管不管用,那就需要你的智慧了!

难题一:孩子有适应能力吗?

一个妈妈说,孩子不到三岁,吃饭时,需要她追着喂。孩子爸爸就死脑筋、不切实际的非要现在立规矩,不好好吃饭就饿着。为此他们吵了很多架,谁也不能说服谁。

李博士说:

这种理念冲突,不止发生在夫妻之间,其实跟长辈之间也会有。立规矩挺好的呀,孩子本身就是有适应能力的,他这顿没吃饱,以后就会多吃一点呀,就让他自己去适应好了。

崔璀说:

这样想并没有用呀!现实就是他没吃饱就会去吃很多零食,或者是他一喊饿,家里就会有人说,你看你看,就说一顿要喂饱吧!饿着孩子怎么办?然后提早开饭。总之呢,就是达不到效果。

李博士说:

这种情况其实是,爸爸妈妈两个人都在为孩子好,只不过他们看重的东西不一样,他们担心的点不同,那他们做的事情刚好就是相反的。

我们遇到这种情况时,好像总觉得只能有一个正确答案,如果我是对的,那你就是错的。所以,我们必须要争一个对错输赢,但这是父母站在各自的立场上看到的。

我们来换一个角度,换到孩子的立场上看这个问题。对他来说,这两种不同的担心其实都没问题的,他都能适应。妈妈担心饿肚子了,没关系,他会想办法下一顿吃饱点;或者爸爸担心老喂饭,他学不会规矩,其实也没关系,等他进了幼儿园肯定会适应自己吃饭的。

父母的担心其实都没必要,因为孩子的弹性是很大的。

崔璀说:

你这样说,不等于没说吗?但实际上,他们就是会因为这个问题吵架呀!遇到这种情况,总是要听一个人的呀!到底听谁的呢?

李博士说:

首先,请记住我们的观点, 从孩子的角度来看,这两种方法都对,都有好处,然后也都有一些弊端。但是,孩子都可以适应。

所以,这两种方法不是你死我活的,不是说非得有一个是正确,一个是错误的。它们都对。父母在争论到底要听谁的时,他们不需要考虑说到底对孩子好不好?反正,孩子怎么样都ok。真正要考虑的是, 这里面父母之间的一个权力分配,一家人对育儿理念有分歧,那个理念并不一定是一个对、一个错。 很多人看似是在争对错,其实这两种方法对孩子的影响根本就不大,孩子是在一边看热闹的。父母就是在为了自己的那个权力分配做斗争。

所以, 谁让步?听谁的?或者,我们要怎么才能去合作?这些其实才是真正需要去考虑的。 而不要去考虑说,到底孩子能适应哪种方法?或者什么东西对孩子是唯一正确的一个方式。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合作。 比如说,我们按照时间来分配。从心理学方面,有的时候,我们会给理念很不同的夫妻建议说,周一、周三、周五听爸爸的,周二、周四、周六听妈妈的,这两种方法孩子都可以自己去试一试,去感觉一下,没问题。

崔璀说:

你这样不会让人更焦虑吗?因为有一种主张说,要尽量保持同一种养育方式,否则孩子根本就不知道规矩到底是什么?他就会很混乱。

李松蔚说:

这个说法才是胡说八道。这个说法,它实际上是小看了孩子的适应能力。

你想怎么可以呢?一家有好几个人,然后大家都要像对暗号一样,非得要把那个养育理念统一下来,然后我们才能去养孩子吗?这不可能的。

我举个例子:很多小孩上了幼儿园以后,都有一个现象——在幼儿园里面周一到周五,他什么都能自己做,自己穿衣服,自己穿鞋子,自己吃饭。一回到家里,周六、周日立马什么都做不了,非得是奶奶喂我吃饭,爷爷给我穿鞋。这说明什么?

说明,孩子他知道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规则,他就可以发展出不同的应对方式。狡猾还是挺狡猾的,但是聪明也就聪明在这。所有的孩子,你看他根本不混乱。他知道,不同的规则在哪里?他知道,在不同的地方要利用这些不同的规则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有的科学养育方法,还让孩子学双语呢?这个时候,它怎么不怕孩子混乱呢?记住,这些理论,它们是为大人服务的,它们不是为了孩子服务的。你说,一个厨房只能有一个女主人。这句话是女主人的需要,它不是客人的需要。客人想要的可能是同时多品尝几个人的手艺才好呢!

关系洞察(核心知识点):

家庭当中,因为育儿理念而产生的冲突比比皆是。但是大多数时候,是标准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两边都打着孩子的名义。

遇到这种问题,我们需要转换这几个角度:

第一,永远记住,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除非真的是原则问题,生死攸关的问题,但这种问题在家庭里真的很少。

第二,如果你觉得自己是唯一正确的,必须要坚持观点,不能妥协。那你要处理的是你自己的问题,以及跟另一半之间的问题,不要打着孩子的旗号。

第三,不断地提醒自己,孩子的适应性是很强的。孩子可以适应多种多样的育儿理念。对他来说,不同的观念可以共存,这反而会有好处,因为拓宽了他对环境的认识,他可以从多样的环境当中学到不同的应对策略,来回切换,也会增加他的灵活度。

                        § § § §

难题二: 如何与你的原生家庭和谐相处?

李博士对“原生家庭”这个概念的解读,让我明白了每个人都会受到原生家庭的 影响 。注意,是 影响 ,不是 决定 。他说,原生家庭会影响到我们每一个人,但是它离决定我们每一个人的命运,还差得远。

李博士说:

原生家庭不是一个病态的概念。

的确,成长的环境对每个人都很重要。但这个说法的背后,有一个线性的因果关系,原生家庭是因,我现在这样是果。但是关系当中没有这么单一的因果。

我举个例子:同样是一个家庭,一样的教养方式,哥哥、弟弟好几个孩子长大以后个个都很不一样。但你问是什么让他们成为现在的自己,他们都会说是受到了原生家庭的影响。

原生家庭对我们最大的影响是它经常会限定我们看世界的角度。

比如说,你在一个充满了不安全、混乱的环境里长大,一直是小心翼翼,随时都害怕有危险。那么即使你后来长大了,搬到了一个安全的环境里,你看周围事物,还是会对那些危险的东西更敏感。因为你看待世界的角度是一个危险的,必须时刻小心的角度。这是原生家庭给你的一个框架。

但是, 一个人在这个框架当中的时候,他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在一个框架当中,他以为这就是全部的世界。

所以,我们的口号是: 看到不一样,才能做得不一样。

我们总在说,原生家庭对我有这个限制,对我有那个限制。但是,如果你能看到这些限制,它们就不是最大的限制了。真正被框架限制住的人,根本就看不到很多东西。而我在这里要强调的是: 一旦看到了,我们就有机会做不一样的事。

                          § § § §

难题三:看过所有的育儿经还是搞不定孩子怎么办?

一个妈妈说,她上过很多亲子的课程,理论上知道有好多种办法。但真遇到事,哪怕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比如孩子哭了,怎么都哄不住时,她还是不知道该怎么办?

崔璀说:

李老师,这就是典型的学了很多道理,仍过不好这一生呀。但,我们还是要帮她解决这个问题,怎么办呢?这就是挑战你的时候了。你想想,你能想到的方法,人家都学过,遇到这种学过无数方法,但还是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情况,你会给她一个什么不一样的建议吗?

李博士说:

对,这是一个超级挑战的问题。我唯一的建议就是 停下来 。每当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就会去学更多。她学得东西已经够多了,应该停下来。她,这时再去学更多的东西,只会让自己更混乱。

崔璀说:

当我们一旦焦虑了,有用、没用的东西都想抓住,拼命去学。她现在应该停下来,这个建议,我同意。然后,怎么办呢?

李博士说:

然后,就不用我们担心了。她有办法的。

崔璀说:

什么意思呀?她说她不知道怎么办呀?

李博士说:

她说,她不知道怎么办,实际上她用过了很多办法。她说,她的孩子一直哭,她不知道怎么哄,实际上她说这个话的时候,她已经把孩子哄好了。你还记得我们一直在强调的吗?—— 永远不要以为别人是没办法的。 你的朋友是一个妈妈,所以,她天生就具有跟孩子连接的能力。她说她没办法,但是她有办法,她正在照顾她的孩子。

崔璀说:

但,你这个话说了等于没说呀!我也知道她肯定有自己的办法照顾孩子。退一万步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办法应对任何问题,无外乎就是做得好与不好罢了。但,现在的问题是她不满足呀!她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她现在就是想要更好的办法呀!

李博士说:

你看,我们习惯性的思维是她想要更好的办法,那我们就去找更好的办法给她,帮她解决问题。可她又说了,她几乎所有的育儿课程都学过。但她现在还是解决不了问题。所以,我们就卡在这了。

因此,我的建议是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她现在想要找到更好的办法,是因为她在自我怀疑。这是一种情绪。她可能是在当妈妈的过程当中,积累了一些很挫败的感受。她可能真正需要的是,有人可以看到她的感受,给她一些温暖、支持和力量。其实,这样就够了。

崔璀说:

所以,你的意思是她只是在求安慰吗?我觉得不是呀!当然,她现在很焦虑、压力是很大。我们是可以先看到她的情绪,理解她的压力。但是,她的问题真的是在那里呀!她就是学了很多的东西,一旦遇到具体的生活情境,还是不知道该怎么办呀?那你从心理学的角度,怎么去解释这个现象呢?

李博士说:

我想先申明一点,她不是在“求”安慰。她确实是在关注问题,但是,我想补充的是, 问题和情绪不能割裂开。 不是说,她的情绪是一部分,她要抛开这些情绪去学方法。不是这样的。

就比如,孩子总哭这个事。有时候,我们是特别有办法,特别耐心,我们知道该怎么处理;有时候呢,我们就会很烦或者很累,忍不住会发火,没办法处理。你能说这个是方法的问题吗?不是的。因为同一个人,她学的同样多的东西,可是她就是有些时候和另一些时候,她就是不一样的。

我想说的是这个方法里面,其实它本身就包含了我们的情绪。我们对学东西的理解,一直觉得是一个“向外”看的过程。课上讲了很好的方法,书上写了很好的方法,别人用了很好的方法,好像我们光看别人怎么做就可以了。但是我们很少去观察自己,结果就是像这位朋友一样,方法学过很多,但是没有停下来,耐心地把这些方法跟自己做一个整合。

我建议你下次可以问她,你说‘你不知道怎么办?但你当时是怎么做的?’她可能会说,‘我不知道呀,我什么都没做呀。’她这么说,这都是她的情绪。你接住她的情绪,然后你对她说,‘我觉得你很慌,确实养孩子的压力是很大的,但你其实是把你的孩子给哄好了,他现在没有在哭了呀!你是怎么做的?’

慢一点,我们都慢一点,让她去看她自己,而不是去看外界的那些东西。当她开始看她自己时,她就会注意到内心的那个声音说,‘其实,我在以前向外看的过程当中,我心里面就在积攒很多的自我怀疑。’

听到这里的朋友们,你们也回想一下你们自己在看到,别人做得很好的时候,在听到那些很棒的方法的时候,你们会不会也会有一点自我怀疑。那个压力其实挺大的,特别是日积月累下来,就像这个朋友。她其实蛮辛苦的,她一边要工作,一边要当好妈妈。而且,她那个工作的性质就是要反复去接受教育,去接受一些听起来很成功的一些东西。她看到别的妈妈都很成功,很有办法。相比之下,她就显得很笨拙。然后,那个对比一点一滴全都是很细碎的压力。人在高度的那个压力之下,她就不可能很好的发挥她的能力。

所以,我不是没有建议,这就是一个建议呀!孩子哭的时候,如果她处在一个很有压力的状态,她自然是会很烦躁的。她学的越多,她就会越是担心自己做不好。她越是担心,她就更不知道该怎么办了。这个状态又进一步的验证了她的担心。所以,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这就是我对她的情况的一个解释,情绪在这里面是占了一个很大的比重的。

崔璀说:

我刚刚听你说了这些,我并没有被看到的感觉。我甚至觉得有一点烦躁欸!

李博士说:

呃,烦躁是为什么?

崔璀说:

我觉得今天讲的东西太空了。说来说去,就是要向内看,就是要理解自己。这有什么用呢?我工作没有做好,我就是需要寻求更多的方法呀!我没有照顾好我的孩子,我就是要寻求更多的方法。我要变得更好,我要解决工作上的这些问题。你一直告诉我,要向内看向内看,向内看完之后呢?她就可以变得更好了吗?我们就能变得更好了吗?我们就能解决那些问题吗?

李博士说:

我确实觉得你在谈到这个部分时,你也是会有一些压力的。我们的目的其实不是让她变得更好,不是让她变好。她也不可能通过我们说几句话就变好。

实际上,我觉得她这是在表达她的情绪。在那个对话当中,我们其实也是去看她的情绪,就像我说的,她一直都在照顾她的孩子。她做的已经很好了,她只是处在自我怀疑里面。

你可能会说,她的这个自我怀疑本身就是个问题呀!我们要帮她解决这个问题,给她一些建议。不是的。她自己就在解决她的问题呀!我的理解,她做的很好了,她现在就是很慌。

你要知道, 每个人最需要的帮助不是去直接帮她解决问题,而是让她的感受被理解、被看见。

崔璀说:

我还是觉得我们这种态度不是很负责吧。我们当然要首先去理解她的情绪,但是我们就不可能说,‘喔,我理解你的感受,但是你没有问题,你靠你自己就能解决。’这样说话,就很敷衍呀!我们还是应该给一些具体的建议吧!

李博士说:

你这么说,我想你也确实是想证明一下我们自己。别人遇到问题的时候,特别她还是一个尝试过很多方法的人,这也会勾起我们一点点的企图心,总觉得要给她一点什么不一样的建议或者是动作才好。你让我想一想吧。我看看能不能找到一种更好的表述方式。

这次的对话,我并没有能够完全的说服崔璀。我的感受是崔璀她也是有压力的,因为那是她很好的朋友。另一方面,也是我们在做的这个课程它本身的定位好像也受到了一些冲击。

如果,我们是一个单纯提建议的课程的话,就很简单了。我只要说,‘你前面学的方法没有用,是因为你没有听过我们的课嘛。你来,我现在就教给你一个完全不一样的独门秘笈,保证你听完之后脱胎换骨。’

可凭良心说,对她来说这只不过是在做跟以前一模一样的事情。我现在真的想给她一些不一样的建议。

关系洞察(核心知识点):

遇到问题马上寻求的是“办法”,未必这个“办法”或者那个“办法”就能解决你的难题。很多时候,换一个角度,问题反而迎刃而解。

在此,我很想给一个建议,那就是——

慢下来,在你去支持一个人的时候,她遇到了问题,你要陪她慢下来,你自己也要慢下来。你去理解她面对的这些问题,她的压力其实是蛮大的。她这么辛苦,要对自己好一点。你去陪她吃点好吃的,去放松一下,玩一玩,去给她鼓励和认可。

至于那些问题,她会解决的。对,就是这句话, 她会解决的。

我不知道听到这句话,你会不会在心里翻白眼,觉得今天讲了这么多,最后是一个好像很不负责任的结论;又或者你会觉得,其实这个才是她真正需要的。

如果,你觉得没有给你提供什么实质性的帮助,我也理解。因为你可能处在特别大的困难和压力下,但是不管多大的困难,我们都不会完全失去信心的。

每个人其实都一直在自己的路上,一直在走着。只是有的时候很孤独,所以,需要在你爱的人那里得到一点确认。这是我的想法,不知道会不会对各位有帮助,但我的确是这么想的。

                        § § § §

好了,到这所有的案例都讲完了。说实话,当初我是冲着李松蔚的北大临床心理学博士这个名号听的这门课程。前两个案例,我是认同的,但第三个他真的没有说服我。

我理解到的李博士的想法是,那位妈妈是太焦虑了,她需要从她身边的人那里得到安慰和力量。她缺乏的是自信和有效沟通,当她没有将自身长期积累的细碎的压力疏导开,她就会认为是自己做的不够好。但实际上,不是她做的不好,是她的情绪需要一个宣泄的途径。

我能理解李博士想表达的要点,但他好像缺了点教学的能力。他自己明白是怎么回事,但给别人讲不明白;或者说他不太在意别人关注的点,他自己有对专业的坚持是好事,但还是可以给出缓解那位妈妈焦虑的一些有效的方法呀!

因为我们都知道,有时候表象问题是A,但真正能解决A这个问题的重要因素可能是C或者D、E、F。李博士只是说那位妈妈,管孩子没有问题,她已经很好了,但她焦虑的问题怎么缓解,他没太重视,也没给出针对那位妈妈的具体方法,只是泛泛而谈的点到为止。

这点我是不认同的。这对第一次听他课的人来说,就会觉得,原来心理学也不是万能的嘛!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呀,就是一些空谈,不太负责任呀!这个对传播他的课程来说,也是无益处的。虽然,我很欣赏李博士的坦诚和对专业的坚守。

也许,这就是 “真的没有什么课程是有绝对的标准答案,科学永远都是在不断地假设过程中去寻求最新的求证,但是这些课程也许能够给我们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更多的可能性,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能够发现更多不一样的我们。”

父母缺乏责任感。虽然很多人都是跟着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长大,跟他们很亲,觉得这是个很好的事情。可我有了孩子之后发现,如果孩子跟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比跟爸爸妈妈还亲,那必然是亲子关系出现了问题。小时候,孩子最依赖的人是妈妈。可妈妈们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不一定有时间陪伴孩子。一开始妈妈们都怀着深深的愧疚感,慢慢地有些妈妈觉得不用管孩子更加自由,更何况婆婆或者妈妈他们比自己更加有时间和耐心,渐渐地,就彻底放手不管孩子了。

        就像剧中的丁雪和光明,一个根本没时间参加孩子的毕业典礼,一个没等结束就走了。他俩心里都觉得没事,有孩子外婆呢,不就一个幼儿园活动吗,有人管孩子不就行了。丁雪口口声声说爱孩子,但是实际上呢?她在家闲着没事做的时候,管过孩子的吃喝拉撒睡吗?孩子从小到大,恐怕都是外婆里里外外操劳的吧。说到底,俩人心里并没有把孩子当成他们的责任。他们认为孩子的成长就是有人给口饭吃,有人陪就行,至于心理需求,那就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了。

        现实中,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们好意给儿女们看孩子,孩子的一切事务不用儿女插手,他们以为这是帮忙,殊不知这是伤害。我身边跟爷爷奶奶比跟爸爸妈妈更亲的孩子的家庭里,夫妻俩更容易吵架。妈妈们管不了孩子,认为是爷爷奶奶教的不好,爸爸们则认为是妈妈不管孩子,妈妈们就说自己工作很忙,你为什么不看孩子,于是俩人为孩子的问题争论不休。

        这一争吵,就把战火引到了对方身上,愈演愈烈,终有一天觉得过不下去了,离婚吧,这就是为什么孩子小的时候离婚率会很高的原因。他们不是真的过不下去了,他们是缺乏家庭责任感。很多人就是因为没有为孩子全心全意付出,所以忘记了付出的意义。妈妈们给爸爸提要求时,为什么不问问自己做到了吗?如果妈妈做到了,爸爸还在那里指责,好吧,这样的渣男值得所有人谴责他。而且这八成是婆婆把养育下一代的重任揽到自己身上的原因。

        身为老人,不要以为把孙子孙女管得周到体贴是为儿女们分忧,那是推儿女们走向“战火”的主要原因。你的不放手,让成年的他们依旧长不大,成为“巨婴”。孩子终究需要爸妈们养育,这是培养他们的家庭感和责任感的最好方式。要不然古人为什么说“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呢。新手爸妈们从手忙脚乱走到闲庭信步,关系只会越来越好。而且,在这纷乱的过程中,他们都会学会了无条件付出。

        说实话,我特别鄙视把孩子丢给父母管,自己还不断宣称要“生二胎”的人。只生育不养育,追求所谓的“儿女双全”,这就是对自己、父母、孩子负责任的态度吗?人生,从来都不是活给别人的。没有责任感的父母养育不出有责任感的孩子。而且孩子也不是用来炫耀的工具。

        孩子缺乏归属感。有人说,孩子是家庭的粘合剂。所以,很多人对新婚夫妻说,生个孩子就好了。生个孩子能拴住男人的心。可实际上,很多人生了孩子不仅没拴住男人的心,男人还变心变得更快了。孩子没能留住男人的心。“丧偶式育儿”把男人远远隔离在家庭之外,就像很多人说,男人在家很少带孩子,因为孩子不找爸爸。男人在家里觉得可有可无,于是就玩游戏、看手机,女人看到男人这样就开始气不打一处来,孩子合着是给自己生的。

        孩子不找爸爸,因为他的归属感出现错置。孩子的家庭观,应该是先“小家庭”后“大家庭”,也就是说他要意识到爸爸妈妈和自己是一家人,然后才是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这个大家庭。现实里,很多孩子就像婷婷一样,她说姥姥不需要找伴,她就是姥姥的伴。很多人认为这句话听得很窝心。可事实上这个观念是错误的,是这个家庭传递给她的错的家庭观。亲子关系永远替代不了夫妻关系,而大家庭永远也无法代替小家庭给孩子带来的埋藏在小小的心灵里的安全感。

        为什么爸爸爱妈妈,就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首先要让孩子知道,爸爸最终是妈妈的,妈妈最终是爸爸的,他们都爱他,却不单独属于他,他没有资格阻止属于爸妈的幸福。其次,爸妈相亲相爱,孩子的心里才会充满满足感和归属感,他也不必要非得占据一个人才觉得完整,而是会高兴地看着爸爸妈妈和睦有爱。

        再次,这给他将来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家庭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孩子的恋父情节或者恋母情节较轻,他们会真正追随自己心中所爱,而不是小时候缺失的那部分爱。所以,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们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你为孩子们看孩子,只是为了自己的子女,不是为了孙子。教给孙子好好爱他的爸爸妈妈,而不是让他们爱自己,才是正确的做法。更何况,你的倾心付出,不管是子女还是孙子孙女,他们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可如果你一味争抢他们子女的爱,以孙子孙女跟自己更近为骄傲,那这样的做法,可能会导致他们小家庭的不和睦。

        身为父母,更要认识到自己的职责所在,不要认为把孩子推给父母就万事大吉了。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再优秀、再有能力、教育的手段再先进,也不及爸爸妈妈陪孩子好好吃顿饭的意义重大。

        夫妻缺乏理解感。夫妻之间必然会走向一个“结婚越久、越没什么话可说”的局面,尤其是在人人情愿刷手机也不愿意聊天的情况下。缺乏沟通,夫妻之间就容易出现信任危机。许光明和丁雪,俩人的感情本来没什么大矛盾,许光明抵制“小三”的各种诱惑抵制得也很到位,可为什么丁雪就不愿意相信他呢?有什么话,许光明情愿跟丈母娘说,也不愿意跟丁雪说。俩人出现问题的原因,就是无法沟通。

        前些天我在听崔璀的人生管理微课时,她讲过这样一个案例。很多事,跟老公沟通,效果不是很好,因为彼此太熟悉彼此的套路。这个时候,崔璀建议增加一个参数,这个参数就是孩子。很多男人嘴上不说,其实心里还是很在乎孩子的。所以,有时候,换转一个思路,用孩子作为沟通的切入点,也许话题就能打开。夫妻二人如果把注意力都多放一点在孩子身上,那就有说不完的话,聊不完的天。当沟通成为习惯,俩人的交流只会越来越顺畅。沟通这件事,本来就是你向我走一步,我就会向你走九十九步。

        可为什么现实中很多夫妻就算以孩子为借口,也打不开沟通的大门呢?因为孩子的主动权掌握在了爷爷奶奶手里。这个时候,常常是爷爷奶奶兴奋地给你们交流孩子的成长变化,而你们俩个只能相顾无言。因为你们的时间都留给了工作和应酬,忘记了家庭和孩子。所以,别再忽视孩子了。“隔代亲”折射出来的是亲子关系的问题、夫妻关系的问题。隔代越亲,说明你们亲子关系、夫妻关系越糟。

        我们很忙、很累,但还是应该抽出特定的时间陪伴孩子。你与孩子越亲密,你的夫妻关系就会越亲密,毕竟孩子是爱情的结晶。

写最具深度的专业剧评。微信公众号:windy天意晚晴的剧评世界

在抖音上刷到崔璀老师讲的关于职场中如何激发年轻人的动力?

她说, 很多人提出辞职,不是因为他不爱这份工作了,而是在这个组织中,他失去了沟通的欲望。

并分享了一个小故事,她的一个同事celine,是一名管理者,celine的一名下属是98年的姑娘。celine有时候没注意哪句话说重了,姑娘便嚷着要辞职。celine觉得现在的年轻人太玻璃心了,我自己天天压力这么大,还要照顾你的情绪吗?

这也是管理者的一个普遍的心路历程。

后来有一次,因为这姑娘稿子写得好,celine就不经意间赞美了一下这个小朋友。没想到,因为这个小小的举动,celine掌握到了一个“ 了不起的驱动密码 ”。姑娘因为得到了正面的反馈,就开足马力,干劲十足。因为创造力爆发,姑娘又干了几次漂亮活,celine又真诚地赞美了她几次。姑娘的自我价值感再次被激发了,一个正向循环就建立起来了。

后来,姑娘男朋友要去上海工作,她其实也要跟着去,辞职流程都走完了,上海的offer也很不错,临到最后一刻,她又撤回了离职申请。据说她那天晚上失眠到凌晨4点,原因是舍不得这里的团队氛围和那个真正能看到她的领导。

在年轻人那里,这叫用爱发电。他们说,情绪价值是第一生产力, 当我们被爱着的时候,我们就会变得更好 。

70、80年代的人其实所经历的社会文化,更多还是群体文化。因为是和兄弟姐妹一起长大的,习惯于权威文化。比如,读书的时候怕老师,上班的时候听老板的。上升渠道相对较为单一,也更习惯趋同式成长。和大家保持一致。

在这方面,年轻人有所不同,90后00后多为独生子女,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会被多个大人宠爱,他们的需求被更多的人照顾到,这给了他们对于强调个体价值的自信和底气。网络大数据显示,64%的95后认为,工作中的个人价值感比对组织的贡献更重要。且不论证这个观点是否正确。

关于职场中,年轻人所表达的是:“我是很贵,但我不是expensive(昂贵),我是precious(珍贵)。”

崔璀老师提出, 在职场中激发年轻人,情绪价值是第一生产力。

她的观点,我十分认同。

比如,我们部门同事设计师琳琳,96年的姑娘,刚开始接触时,话很少。但有个明显的特点,但凡说她设计的画面不好看,她就阴沉着脸不开心。有一次她设计了一张海报很漂亮,我不由自主地夸了一句,她便好开心,更加努力地工作。感觉像个孩子一样,很容易知足。

细细想来,也是因为工作有了正向的回馈,情绪价值得到了满足,促进她工作的动力。

不光在职场上,在感情中也是一样的,正向的情绪循环都很重要。

什么是情绪价值?

简单来说,情绪价值就是一个人影响他人情绪的能力。一个人越能给他人带来舒服、愉悦和稳定的情绪,他的情绪价值就越高;一个人越容易让他人产生别扭、生气和难堪的情绪,他的情绪价值就越低。

前段时间,朋友婷婷离婚了,我很诧异。婷婷是一个处事果敢,事业心很强的女人,一直以来生活幸福美满。女儿聪明可爱,老公和她同岁,是做软件开发的IT男,对她很照顾。所以,她离婚我觉得挺突然的。

问其原因,他们的婚姻并没有出轨、破产、婆媳闹翻等难以解决的矛盾点。婷婷说,离婚重要的原因,是冷暴力。

比如俩人因为一件小事吵架了,男人便不在说话,起初婷婷道歉,但她觉得也不是每次都是自己的错,凭什么每次都是她道歉。但如果不道歉或不是诚心诚意地道歉的话,男人便一直不主动和她说话。

那么家庭氛围就十分的压抑。

另外,男人在工作中或生活中遇到的不管是困难或是开心的事情从来不会主动找她分享,俩人聊天的话题很少,也只有孩子和老人。

更致命的一点是,婷婷是那种情感需求蛮多的人,别看她在职场中雷厉风行,但在生活中是情感丰富的小女人。她喜欢和他分享一些小事情,比如听到一首好听的歌,或者买到喜欢的蛋糕,读了一篇很不错的文章,她都会第一时间发给他。

男人给的永远是不回应。问其原因,不是在忙,就是说这有啥可回复的呀。

那么久而久之,对于他,她也就没有了分享欲。

有人说,分享欲是最高级的浪漫。

其实导致婷婷离婚的,是因为他没有给她提供情绪价值,他也接受不到她的情绪价值,导致她内在的感情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心灵就成了黑洞,最终幸福被这个黑洞吞噬。

这样说,大家可能会觉得很矫情。怎么可能因为这点小事情就离婚了呢?

在知乎上看到一篇热度很高的问答: 你与你的另一半了解情绪价值吗?

这样来看,就不难理解婷婷为什么要离婚了。

很多人在讲关于情绪的内耗,想得越多,越会透支心力和体力。

圆桌派也有老师提出,当情绪价值越来越高,你会变得越来越差。其实和《非暴力沟通》的观点一样,不要沦为情绪价值的奴隶,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太注重自己的情绪,反而不快乐。我觉得也是对的。

但,如果身边有个可以随心所欲地分享各种事情的人,可以满足情绪价值,真的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情绪需求,和饿了吃饭困了睡觉是一样的,难过与开心是需要释放和分享的。这与情绪内耗有很大的区别。

所以,请珍惜你身边每一个愿意听你碎碎念的人。

希望那个陪你碎碎念的人,可以陪你岁岁年年。

杨绛先生有句至理名言: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我也非常认同。

当我们内心足够强大时,可以通过自己来实现情绪良好的循环和输出。

在我们成长和变强的路上,都需要爱和温暖,需要鼓励和分享,需要正向的情绪循环,我坚信,只要积极、向上,保持良好的心态,自己会变得越来越好。

但是,当我们被爱着的时候,我们就会变得更好。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篇关于“影响力”短文及一组“思维导图”  文中阐述了当沟通发生争执或批评是大脑的正常反应及处理方式;思维导图则是将思维的可能性进行了清晰的分类,为判断或选择提供参考。

我们来聊聊自信和影响力,这是一个人人都需要影响力的时代,每个人也都需要去影响他人,才能获得成长。人与人之间的误解和争执,有些过去了就过去了,但有些则影响了工作效率。站在理性的角度甚至很难理解有些误解是怎么产生,又是怎么升级爆发的。这是因为我们的身体被杏仁核绑架了。杏仁核是大脑中负责控制情绪的部分,当我们被批评了,或者被拒绝了,哪怕是小小的信心创伤,杏仁核都会判定我们受到了攻击,接着就会发出战斗或逃跑的信号。杏仁核的反应是爆发式的,相应的行为也是不经思考的,于是不理智的人身攻击就脱口而出了,或者就消极面对工作了,因为不想被再次批评。人的自信其实并没有那么坚固,在未经训练的情况下,大多数人在遭受批评之后,自信心都会受损,接着就会通过两种行为来保护自己。

第一种是自我怀疑,降低对自己的预期,承认对方的批评。

第二种是反击对方,降低对对方的认同,否认对方的批评。但这两种都不是应对的正确方式。很多极具影响力的人,也都曾因为不会应对批评,而踩过大坑。崔璀给我讲的,就是前香奈儿全球总监莫琳·希凯的故事。

莫琳曾在服装业巨头GAP工作过,职位是女裤部门的营销经理。她发现,GAP最畅销的经典款收脚牛仔裤销量在下降,于是决定放弃订购经典款,转而订购了一大批新款牛仔裤。但在内部会议中,她的选择却遭到了CEO米奇的无情批评。米奇说,莫琳看到统计数字用的不是正确的样本,因此结论不对,只有经典款才是正确选择,只是需要把它做得更酷。莫琳急忙辩解,开始不断阐述新款牛仔裤的各种优点。但米奇打断了她,问她采购了多少经典款。莫琳继续坚持自己的争论:经典款销量在下降啊!米奇回答:“当然,只要你们继续用最便宜、最丑陋的布料,销量会一直下降。但问题是,你们卖了多少条经典款的裤子?”莫琳这才手忙脚乱地翻报告,发现经典款一周卖了25000件,而销量第二的新款,只卖了4000件。但她仍没有放弃,继续解释说,新款裤子虽然卖得不多,但是已经断货了。显然,两个人根本不在一个频道上,会议最后以米奇的摔门而出作为结尾。

莫琳在被老板批评时,就是典型的被杏仁核绑架了,她并没有去想老板说得对不对,也没有去想真相是什么,只想证明自己是正确的。这样剑拔弩张的对话,几乎天天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项目讨论会开着开着变成辩论会,和父母聊着聊着就变成了吵架。所以,我们如果想要正确地应对批评和反对意见,就必须要对抗杏仁核绑架。

道理非常好懂,真正困难的是,怎么做呢?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练习,来培养理智思考的习惯。

第一个练习,叫换频道。在大脑中,与杏仁核相对的,是负责应用逻辑和推理的前额叶,它的反应不是爆发式的,更加稳定和持久,所以代表的是思考的力量。当遇到批评或反对意见后,如果让杏仁核来主导,那么不管是反击、找借口,还是逃避,都是“不合作”。在合作思维下,我们关注的不再是人,而是事。那么,批评和反对意见也就是对事、对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是针对个人的攻击。

第二个练习,叫问出来。我们可以问自己一个问题: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比方说,我们跟父母聊天是为了什么,为了吵一架?当然不是,是为了达成一致,或是让他们开心,也让自己开心。接下来就可以想想自己怎么说话才能达成这个目标。至于情绪,逃跑,战斗,一个都没有了,杏仁核绑架不成功。我们也可以问别人。把自己内心的疑惑,跟对方确认,消除误解。说具体点,就是千万不要“我以为”“我觉得”,拒绝式对话,而是要确认对方怎么看、怎么觉得。但要注意语气,是提问,不是指责,这样才能更好地达成共识。

        第三个练习,是做反馈。提问帮助我们发现了问题,然后我们需要对这次沟通进行最终的反馈。

当沟通陷入僵局或冲突白热化时适度暂停、倾听、采用同理心方式回应,再以合作性的语言进行发问,找到对方需求,沟通一起配合做什么?当情绪激动起来时候也是大脑的杏仁核正常反应,同样适度停顿,重新整理思路后情绪就能平复下来。

上书坊张老师说

夫妻吵架后让孩子当传声筒这个方法,估计很多家庭都自然而然地用过,而且代代相传。即使孩子已经成年,父母们仍然无法摆脱对这个方法的依赖。那么它带给孩子的又是什么呢?

水希,一个五大三粗的北方汉子,来到杭州的第三天,就掉了眼泪。

「那是生我养我的爹娘,我放心不下!」

他来杭州找工作,朋友的朋友托我帮忙,我介绍他加入一家不错的公司。刚入职三天,就要辞职。他委委屈屈的语气,让人气不起来:「我爸妈在闹离婚,我必须回去看看。」

其实早有预感,见到他的时候,他讲过自己的故事:

「我妈从我上幼儿园开始就不工作了,一直陪着我,事无巨细,照顾吃喝拉撒,一直把我拉扯到15岁。我小时候特别不懂事,老跟她对着干,特别盼望能去离家远一点的地方读大学。后来她生病了,没办法,我就读了家门口的大学。不过,我心里还是很希望去别的地方看看。」

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逃离,发生在今年年初。

「我下决心报考浙江传媒大学的研究生,虽然失败了,但却喜欢上了杭州,决定留在这里发展。」

我问他:「杭州离你家那么远,你妈能同意吗?」

「不同意啊,我跟她反复谈了好多次,才算做通了工作。她其实也是担心我,因为我没离开过家嘛,社会经验少。她就让我考虑清楚,到外面闯社会有多不容易,怕我吃亏受骗。」

社会经验少,这事儿怪谁啊?我心里默默地想。

「那你还不如在老家找个工作算了。」我故意说。

「那不行,毕竟我要过自己的人生啊,」水希信心满满地说,「之前留在家也是为了照顾她的身体,现在她身体好了,我就不会再听她的了。我这次来杭州入职,她到机场送我,一直哭,我也哭了,但是孩子长大总是要走的啊。也是自我意识的觉醒吧。」

然后,第三天,他爸妈就要离婚了。

接收水希的老板还不错,也是多年的交情了,特意问我:

「给他留着这个offer吗?让他料理一下家事再回来,晚几天入职没关系。」

我想了想:「算了,先别算上他了。你们该招人就招。」

果不其然,过了几天,收到水希的消息:

「崔璀姐,真的很抱歉,我不能再继续工作了。我家里情况有些严重,父母已经分居了,本来他们两个人互相有个伴儿,我还挺放心的。现在她没人陪,离婚的事儿又不能跟别人说,觉得丢人。我不在家的话,她只能自己过了,对她的打击太大了。我无论如何放心不下。真的很抱歉您为我花了那么多心血,但我还是想好好处理家里的事情,父母年纪都大了,我不想留下遗憾。」

放下手机,我想起他临走之前,打来的最后一次电话。

「离婚?怎么消息来得那么突然?」我问他。

「是啊,我也没想到,」水希叹气,「以前爸妈也会吵,但是从来没有这么严重过。我想还是因为我离开了。我在家的时候,多少可以缓和一下他们的矛盾。」

我故意说:「你爸妈之间的关系,为什么要你来调节呢?」

「可能是他们平时沟通太少了吧。」

「你有没有想过,他们怎么会沟通得那么少?」

水希仍然不明白我的意思:「唉,他们那一辈的人,就不懂这些啊。」

水希遭遇的情况,是典型的「三角化」。

我们每天遇到的大部分都是二元关系。爸妈和孩子,丈夫和妻子,领导和下属,彼此怎么相处都很简单。一旦出现了问题,谁的问题就跟谁提出来,解决掉。关系之间是彼此独立的。但有时候我们处理不了二元关系里的问题,就需要用到第三个人,指桑骂槐也好,借刀杀人也罢,是借第三个人表达对第二个人的需要。这种关系比两个人的关系复杂得多。在心理学里,叫做关系的三角化。

小时候遇到过这种情况,我爸妈吵架互不理睬。快到午饭了,一家人还僵在那儿,我爸跟我说:「你去问问你妈,中午吃什么。」我蹬蹬蹬跑到隔壁房间,传话。「不知道,你爸不是嫌我烦吗,让他自己想吧。」然后我蹬蹬蹬再折返回去。

小时候每到此时都不知所措,长大一些也就觉得无所谓了。再遇到这种情况,也懒得理他们(有时候还会觉得他们好幼稚),自己闷在房间看书。

反正最后总有熬不住的,会自己打破僵局。

这是最轻松的情况。也有复杂的。

我以前有个同事,工作很负责,就有一点,她总会觉得「不公平」,如果合作方不配合,她总觉得对方是故意卡她,就特别抗拒再去推动合作。我们跟她解释说不是这样的,合作方也想多做业绩,如果一时间不能释放资源,肯定有一些原因。她只是听,憋着,不说话。后来有一次她约我谈绩效,我把数字算出来给她时,她忽然大哭起来,我措手不及,杵在会议室里看着她哭。

那天我才知道,她小时候爸妈就离婚了,爸爸拖欠抚养费,妈妈会让她上门去要钱。有一次爸爸说了很难听的话,而且只给了一点点钱,「从那天起,我就下定决心,绝对不会再问他要一分钱。」

我不知道她的爸妈之间发生了什么,但我知道,那是段非常不开心的婚姻,收场很难堪。他们推着孩子去要钱,去面对「被拒绝」,去承担「彼此间的怨恨」……对那个小小的孩子来说,真的是太艰难的任务了。而且,那本不该是她承担的任务啊。

那一刻,我忽然理解,为什么她跟我谈绩效,这么普通的职场动作,会羞耻到忍不住大哭,也忽然理解了,为什么同样是被合作方拒绝,有些同事会想别的办法推动,但她会觉得对方是故意的。

夫妻关系出了问题,拿第三个人来调整。「第三人」如果是孩子,你不会觉得,太不公平了吗。

我问水希,你回去之后,怎么样?

「嗯嗯,妈妈好多了。我跟爸爸谈了一次,他也有点回心转意了。」(还用说吗…… )

「我是说你,你觉得怎样了?」

「妈妈好多了,我也感觉挺好的。」

「那以后呢?就在家里了吧?结婚生子,找附近的工作?」我故意问。

「我不知道,我这几天也一直在想这个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就觉得现实和自己想法一直在冲突。他们的沟通真的太少了。」

「他们的沟通太少,会不会是因为,你参与沟通的太多了?」

我终于还是忍不住说了出来。

「啊?什么意思?」

我尽量委婉地说:「他们有你在中间就够了,就不需要两个人面对面地直接沟通。」

「差不多吧,从小我就觉得,他们像两个孩子,我是那个大人。」

「现在也是一样的?」

「嗯是啊,现在就是一种习惯了。」

「你想过吗,我瞎说啊,如果把你的爸爸妈妈放到一个孤岛上,告诉他们,此生就只有你们两个人互相照应着生活了,你觉得,他们会不会有各种方法相爱相处?」

手机对面沉默了一会儿:「我没这么想过。」

我想,他心里真正的声音可能是:「那他们肯定活不下去!」「你这个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人!」

啊不,这正是我要说的。

在这个情况下,他们是夫妻,你们是父子、母子,夫妻要解决的就只是夫妻关系问题,是日益不畅的沟通,是爱情递减,是修复感情还是离婚分手,各自成长;父子母子要解决的,是看清楚彼此的依恋,是父母从子女生活中得体地退场,是子女坚定地踏向自己的生活,无论苦难或者挑战。

我还有一句没说出来的话呢:「如果他们真的过不下去了,他们就离婚,又怎样?」

把两个成年人的关系交回给他们自己啊。

很难吗?非常难。尤其是面对父母,他们把我们拉扯长大,现在是他们需要我的时候!我怎么能允许自己说出「这是你跟你老公的问题,你们自己去想办法」这样的话!

还有一种说法。

有时候我们会自愿卷入一段三角化的关系,是为了满足我们的自恋。

毕竟,他们两个人的关系,要靠「我」发挥极大的作用。没有我,他们就不会好。我回来了,你看,一切就好起来了!他们两个人真的是没有办法,只有我才能帮助他们,我责无旁贷。

上帝幻想。

既成为了别人的救星,也把生活牢牢掌控在自己的手里(「你看,只要我想让他们好好过下去,他们就会好好过下去」)。

这样的代价是,彻底地完全地卷入了另外两人的生活,让渡了自己的青春,自己的梦想,自己无限的可能性。虽然短暂地满足了「掌控感」的需要,可是长久下去,将会彻底失去自己生活的边界。

不要误解自己的重要性,不要幻想自己可以拯救别人的生活。哪怕他们是父母。

他们是有几十年阅历的成年人。没有你,他们会好的。

我倒也不觉得自己特别冷血。

想清楚这一点,并不是让你「什么都不做」,反而是可以做些「不一样的」。

我一个闺蜜朱迪,读大学开始就一直在外地,后来留下结婚生子。春节回家,她忽然发现,爸妈的沟通变得特别少。「我爸吃完饭就去楼下溜达,我妈在家收拾。我根本见不到他们正面说话。」

「人啊,真的是很孤独的。我有时候在想,我爸在花园里溜达的那一晚又一晚,到底在想什么呢?我妈也是一直跟我抱怨,说我爸这个人性格不好,三棍子打不出一个屁来。」

「我妈又说起,当年我毕业,让我回老家进事业单位,多好啊。现在一家人在一起,也不至于这么孤独了。」

前段时间,朱迪爸爸肺炎住院,妈妈焦虑得不行,非让朱迪回去,「他没多久就要出去跑步,简直是不要命,他这个人真的是说什么都不听,你快回来跟他说。」

「那你打算怎么办?」我知道朱迪在创业,忙得脚不沾地。

「我?就尽量抽时间跟他们打打电话喽。我妈不爽的时候,我就听她抱怨。但你仔细想想啊,人家这么多年夫妻,总是会有办法的。如果我跟我爸说,我爸能听进去,那说明我爸很明事理啊,为什么我妈说就没用呢?他们可真要反思了哈哈哈!我猜啊,我妈真正焦虑的是,我爸生病她有点害怕。我这段时间会多给他们打电话的。而且我联系了医院,都是最好的医生,我爸已经恢复了。」

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声音:「做父母的,要学会放手。」或许也需要同样的声音,一个真正成熟的人,也要学会从父母关系中脱离出来,也许童年不可逆 ,也许一些无意的伤害已经留在我们身上,但生命的可贵在于,我们一直拥有着「优化」的能力,只要你愿意,也可以说一句:

「爸妈,你们真的要开始学会处理自己的问题了,而我也有我自己的人生。我们首先要为自己负责。我们相爱,这永远不可改变,但爱,不是把彼此绑在自己的生活中。」

文章插图出自**《一次别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04690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1
下一篇2023-11-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