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千桑梓地 亿万老家人”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三)

“百千桑梓地 亿万老家人”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三),第1张

浦江县名胜古迹(一)

“诗人小镇”美景

“古来圣贤渊薮,今朝人杰郡望。可堪仰佩齐相敬,摩肩甘服就访”

(A) 神丽峡景区

地处浦江县浦南街道丽水村,总面积6平方千米,距义乌28千米、杭州120千米。景区属南山风景名胜区的东片景区。系横店集团投资开发,并成为横店影视城外景拍摄的影视基地。景区属典型的自然峡谷型景观,山峦起伏、巨石嵯峨、瀑布跌水层出不穷,自然资源较为丰富。景区北部祠堂庙宇、明清建筑别具考究。南部群山峻峭、自然环境清幽。有香炉烟云、朱云瀑布、石笋冷泉、仙人长眠、猪头山、陈爷爷担石、百步幽谷、流星崖观鹰等多处山景。景区内长达3千米的古驿道,有一座古驿站“十里亭”。神丽峡自宋代以来就是文人墨客青睐之地,曾写过大量游记与诗歌。目前是国家4A级 旅游 景区。

(B) “江南第一家”

位于浦江县城东12千米的郑宅镇,以“一门尚义,九世同居”为特色,是以“郑氏宗祠”为中心的主建筑景观群,被誉为中国儒家“家族文化”典范。郑氏家族曾立下“子孙出仕,有以脏墨闻者,生则削谱除族籍,死则牌位不许入祠堂”的家规,历宋、元、明三代,长达三百六十余年,出仕一百七十三位官吏,无一贪赃枉法。因郑氏家族的孝义家风被历朝所推崇,许多感人的孝义事迹常被乡民传颂,也常被朝廷表彰,郑宅时称“义门郑氏”,故又名“郑义门”。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太祖朱元璋赐封其为“江南第一家”。

郑宅秀色

(C) 上山遗址

位于钱塘江支流浦阳江上游的黄宅镇境内,面积两万余平方米 ,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早期新时器时代遗址。上山遗址发现了居址、墓葬、环壕等遗迹 ,出土的文物约八十件陶器,大多数器型为大口盆。还发现了夹炭红衣陶片,里面有稻谷的痕迹,为长江中下游以及更广阔的地域范围内 探索 早期新石器时代文化提供了有价值的启示 。2006年5月25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D) 仙华山景区

位于浦江县城北9千米处,总面积18平方千米。又名仙姑山。仙华山以奇秀的山巅峰林为胜,在海拔六百米以上的仙华山巅,石峰耸峭壁立,拔地而起。主峰少女峰,海拔728米。传说因轩辕少女元修在此修真得道升天而得名。景区属低山丘陵地貌区,山顶缓坡地发育良好。因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步,光温互补,四季分明,气温适中,山地植被覆盖率约90%。分为“仙华峰林”景区(北),“梅坞香雪”景区(南),“宝掌幽谷”景区(东),“仙湖碧水”景区(西)。共有二十四奇峰、十四“怪石异洞”等一百二十处景点。仙华山景区目前是国家4A级 旅游 景区。

仙华山

(E) 诗人小镇

位于大畈(音范)乡黄堂演山下、壶源江畔,因壶源江顺山势于村前拐了一个大弯,形似“杭州湾”,素有“小杭州”美誉。“诗人小镇”以诗歌创作为主体,以研讨诗作为核心,逐步形成“美丽乡村养眼,开心体验养身,诗修研学养心,绿色山林养肺”的 旅游 体系。

浦江县著名人物(三)

任正非 ,生于1944年。祖籍黄宅镇,生于贵州省安顺市镇宁县。知名民营企业家。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主要创始人兼总裁。 1963年就读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后并入重庆大学)。1974年入伍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1978年出席了全国科学大会,1982年成为中共“十二大”代表。1987年,集资创立华为技术有限公司,1988年任华为公司总裁至今。2003年,任正非荣膺网民评选的“2003年中国IT十大上升人物”。2005年入选美国《时代》杂志全球一百位最具影响力人物。2011年,以11亿美元首次进入福布斯富豪榜,排名全球第1056名,中国第92名。2015福布斯华人富豪榜排名第350位,全球富豪榜排名第1741位。2016胡润IT富豪榜,任正非以105亿元排名第35位。 2018年10月24日,入选中央统战部、全国工商联“改革开放40年百名杰出民营企业家名单”。2019年4月,上榜美国《时代》杂志2019年度全球百位最具影响力人物榜单。“2019福布斯全球亿万富豪榜”以16亿美元排名第1425位。“2019年胡润百富榜”排名第162位,入选“2019福布斯年度商业人物之跨国经营商业领袖”名单。“2019福布斯中国400富豪榜”排名第276位。2019年度“中国经济新闻人物”。2020年2月,以210亿元人民币财富名列“2020世茂深港国际中心·胡润全球富豪榜”第903位。

任正非先生

第一任妻子孟军,生长女 孟晚舟 ,现任华为副董事长、CFO。子任平,现为华为下属的慧通公司董事长。第二任妻子姚凌,生次女姚安娜,人称“华为小公主”。

任正非、孟晚舟父女

戴梦熊 ,清代著名良吏。先在山西阳曲县任职,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任上思州(今广西防城港市上思县)知州。任上正视 社会 弊端,兴利除弊,勤政爱民,卓有成效。任知州的三年间,主持编修《上思州志》,是县内今存的第一部志书。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六月升任户部司员外郎。

施克辉,生于1961年。毕业于中央党校研究生院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班,中央党校研究生学历,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历任中央纪委副秘书长兼办公厅主任、主任,广东省纪委书记等职。

吴士维 (1886年—1957年)近代著名书画家,出身于知名的吴氏“一门五代书画之家”。自幼随父吴申卿学习诗文,向舅父黄尚庆(曾为山水画大师黄宾虹的老师)学书画,更得“扬州八怪”之一边寿民(江苏省淮安籍)的笔墨传承。一生隐逸乡间,存世之作,都散落于民间。其中,年逾花甲之作《百蟹图》最为著名,画中百只大小螃蟹形态各异、惟妙惟肖、妙趣横生。三弟 吴茀(音符)之 见后欣然赋诗“ 攘攘胡为者,横行一代中,奇观今百出,草莽尽英雄 ”。

吴茀之先生赞吴士维画作《百蟹图》诗

朱位秋 ,生于1938年。著名力学专家。1964年从西北工业大学非线性振动专业研究生毕业。曾任职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应用力学研究所所长。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0年被聘为华南理工大学双聘院士。朱位秋院士主要从事非线性随机振动、结构宽带随机振动、随机有限元及随机疲劳与断裂等方面的研究,在国际上首创了一个崭新的非线性随机动力学与控制的哈密顿理论体系框架。

张效巡 (1883年—1971年)近代民主人士、辛亥功臣。1905年考进浙江弁(音遍)目学堂,经人介绍加入光复会。1907年,入保定陆军速成学堂(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前身)第一期骑科。毕业后派充浙江新军步兵第八十二标一营右队排长。1911年11月5日,张效巡带队率先攻占城站、电报局、电灯公司、银行并控制上城、中城西区各交通要道,为光复杭州立下战功。随后率部驰赴镇江,充当前卫。于南京朝阳门外,抢夺山炮,轰击目标,配合联军攻克天保城。返浙即擢升上尉连长。1919年授骑兵少校衔,1946年授陆军少将衔。建国后加入民革。

陈德征 (1899年—1951年)民国时期新闻出版界名流。1923年与胡山源(江苏省无锡市江阴籍)等创办“弥洒社”,并出版《弥洒》月刊。1926年任上海《民国日报》的总编辑。1927后任国民党上海市党部主任委员,上海市教育局长等职。曾因“民意测验”事件成为旧上海红极一时的人物。当年《民国日报》发起“民意测验”,选举“中国的伟人”。揭晓时,蒋介石落得第二名,而第一名竟然是陈德征。蒋一怒之下派人将陈德征押至南京,关押几个月后,“御批”各机关,对其“永世不得录用”,但陈德征“民国第一伟人”称号不胫而走。不久,在上海滩风云一时的显赫人物,就此销声匿迹。子陈星弼,著名科学家。

陈德征先生

陈星弼 (音必。1931年—2019年)著名微电子学家。生于上海。1947年考取同济大学电机系,并获得奖学金。毕业后,被分配到厦门大学电机系当助教,后转到南京工学院无线电系。再被指定到新成立的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今电子 科技 大学)工作,又到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进修半导体。1980年,被派往美国俄亥俄州大学做访问学者,后转加州大学伯克利点校,开始进行新型半导体功率器件的研究。1983年回国后被选为系主任,不久建立了微电子研究所。五十余年科学研究生涯里,硕果丰富。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和著述,并申请许多发明专利。获国家发明奖及 科技 进步奖两项,省部级奖励十三项,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军事研究项目、国家“八五” 科技 攻关项目多项。陈星弼院士是中国电子学会会员,美国IEEE高级终身会员,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被誉为“中国功率器件领路人”。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星弼院士 

张新(1903年—1985年)民国时期高级将领。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三期,后随部参加北伐。1928年夏经胡宗南举荐,先后任陆军第一师第一旅第二团第一营营长、独立旅第一团第一营营长,率部参加对鄂豫皖边区红军及根据地的“围剿”作战,后任第九十二师第五五二团团长。抗战爆发后,历任军校第七分校第二总队大队长和总队长、第九十二师一三八旅副旅长,率部参加台儿庄战役,受重伤。后任九十九军九十二师一三八旅旅长,率部参加第二、三次长沙会战和浙赣会战。后分任第七十六军二十四师副师长、第五十七军九十七师师长,参加豫中会战。抗战胜利后,任整编第七十六师二十四旅旅长,率部在陕西与人民解放军作战,1947年10月在清涧被俘。

倪朴 ,南宋著名学者。因石陵村人,故号“石陵”。好谈兵舞剑,反对无用之学。认为用兵制胜,首先必须审明天下山川形势。遍考群书,著《舆地会元志》四十卷,记载全国山川险夷、户口虚实及经济物产等状况。又绘成纵横各丈余的地图,挂壁间昼夜研讨。绍兴年间,闻朝廷将遣将扫清河洛,喜不自胜,认为收复国土,建立功业在此一举。即上书高宗,陈说抗敌取胜的有利条件及战略部署、政治经济等方面措施,忠诚激切。其书虽未能达于朝廷,但读其文者莫不钦服。永康陈亮多次与之论辩,两人成为莫逆之交。晚年著《鉴辙录》五卷,痛责国家御侮用策之失。

印贞中(1898年—1937年)民国时期高级将领。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一期。后随部参加北伐战争。后历任黄岩、路桥、孝丰等县公安局局长及内河水上员警第七大队大队长、军委会南昌行营“围剿”军别动队南丰通信站主任、中央各军校毕业生调查登记处组织股股长、军委会委员长侍从室中校副官、中统局军队党务处科长及副处长。因病去世后,军委会颁令追赠陆军少将衔。

石西民 (1912年—1987年)著名新闻工作者、中共上海市委原书记。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共。1937年,在武汉参加《新华日报》的筹建,并工作长达九年。撰写了大量国内外政治评论、专论、通讯和新闻,并在统一战线工作中作出重要贡献。历任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长,中共中央宣传部秘书长,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上海市委书记,中共中央华东局委员、宣传部长,文化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局长等职。

石西民故居

陈志力,生于1907年。民国时期起义将领。早年先后毕业于孙传芳创办的金陵陆军军官学校和中央军校第六期工兵队。1942年任通讯兵第四团少将团长。1949年12月在“西南军政长官公署”通讯总队长任上率部起义。编著有《闪光通讯勤务》等。

蒋兴俦 (音绸),明末清初高僧。八岁在苏州报恩寺剃度出家。十三岁起漫游江浙,寻师访道,参究禅法,后归隐杭州永福寺。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八月,应避乱于日本的高僧澄一之邀,乘商船东渡,于十二月抵日本九州,次年正月到长崎,谒澄一于兴福寺。说法之余,吟诗作画皆臻神妙。日本道俗闻之与之交往,求教古琴及绘画、治印之艺。曾为长崎延命寺撰《法华三昧塔铭》,名声由是广扬。时日本水户藩主德川光圀(音国)雅重中国文化,闻其名,差人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迎至江户小石川别邸,尊为上宾。后幕府准其入水户。德川光圀先在府内设别馆招待,一面依明代寺院式样改筑已废之天德寺,修竣以后,改名为寿昌山祗园寺,延请其做住持和尚,为曹洞宗寿昌派开山祖。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圆寂。日本僧俗闻丧,莫不沉痛哀悼。德川光圀立碑,题曰“寿昌开山心大和尚之塔”,墓地至今保存完好。工诗文,善书画,精篆刻。有《自刻印谱集》、《东皋琴谱》遗世。当时在东瀛名气超然,被奉为“ 日本篆刻之父 ”。《日本琴史》也称“中国琴学盛于日本,实师之功”。

彭政纲 ,生于1969年。优秀企业家。高级经济师,先后在江苏工学院、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学习,获工商管理硕士学位。任职恒生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任浙江省青年企业家协会副会长、上海世纪恒生 科技 有限公司董事、南京恒生软件有限公司董事、常州恒康电子技术有限公司董事、上海恒康电子有限公司董事、深圳市恒生 科技 开发有限公司监事等。2005年获首届“浙江青年创业奖”。

陈玉辉(1903年—1990年)民国时期高级将领。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二期。1926年至1937年任浙江省海上警察局营长,后担任过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青浦特训班上校大队长、中央警官学校训练处处长、教育班队长兼总队长等职。去台后,任“国防部”中将高参等职。

张同光 (1896年—1971年) 著名教育家、画家。1919年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史地部,与同学楚图南(云南省文山籍)、盛叙功(金华籍)等相契,加入柳亚子先生组织的文学团体“新南社”。毕业后,在多所中学和学院执教。1933年8月为上海开明书店撰稿,著《戊戌政变》、《作文概说》(代叶圣陶作)。1934年8月任上海开明书店编译所活页文选部主任,开国内出版活页文选之先河。1945年11月应邀,赴台湾筹办台湾师范学院(台湾师大前身),兼任台湾省国语推行委员会委员。次年任教授兼国文系主任。1947 年应潘天寿之邀,任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教授兼教务主任。1954 年高校院系调整,执教于浙江师范学院。后任杭州大学中文系教师。擅诗画,能篆刻,晚年精于鉴赏。长期从事 历史 研究和语言文字、音韵训诂之学。

楼胜利(1900年—1960年)民国时期地方官吏。出生于农民家庭,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后历任开化县警察局长、福建省漳州市长泰县和东山县县长。1942年2月,楼胜利召集东山县各界人士,编纂一本23万字的《东山县志》(初稿)。1948年4月调任浦江县县长。1949年去台。

钟道隆 ,生于1934 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通讯工程专家、发明家。曾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后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有线系学习。毕业后长期从事国防通信工程建设、科研管理与教学管理工作。先后任总参通信设计院总工程师、总参通信部 科技 局局长、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少将副院长(教授)、国家 科技 进步奖与发明奖电子组副组长等职。通过自学英语,总结创造出了“听、写、说、背、想”五法并举的“英语学习逆向法”,并用此法坚持刻苦学习。后来研发出智能复读机,并申请了专利,成为国内最先发明复读机的人。

钟道隆先生

张咸宜(1903年—1951年)民国时期军事将领。先后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三期、中央军校高教班第一期、第三战区将校团将官班第一期。历任浙江保安第一总队指挥部参谋主任、浙江全省防空司令部参谋长、浙江省防空指挥部副司令、浙江省政府防空处处长。陆军少将军衔。曾当选“国大”代表。1951年9月去世。

朱维翰 (1882年—1935年)近代民主革命家、民国时期将领。1903年入浙江武备学堂,毕业后初署浙军第八十一标一营副军校,旋充浙江弁(音变)目学堂教官。受革命党人影响,服膺孙中山民族主义学说。1911年11月参加光复杭州之役,升任浙军第一师第一团二营营长。1917年7月随援闽浙军护法南下,历任第一师第一团中校团附、第二团团长、混成旅第二支队支队长。1919年授陆军步兵上校加少将衔。1921年任陆军部少将谘议。1926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六军少将参议。1935年8月病逝。

张世简 (1926年—2009年)著名花鸟画家、美术教育家。195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后成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979年调至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任国画系副教授。1995年由国务院聘任为中央文史馆馆员,在浦江县成立了“张世简国画院”。2000年应美国画廊邀请,参加了美国世博会画展,两幅作品被美国“罗斯福总统图书馆”收藏。作品曾布置和收藏在人民大会堂、中南海怀仁堂、毛主席纪念堂和各大博物馆及多国大使馆。北京电视台曾多次播映张世简专题片,中央电视台也多次向全国播出了《张世简写意花鸟画技法讲座》十二讲,并出版了一整套录像带和光盘。曾在国内举办过三次大型画展。主要书籍作品有《写意花鸟画技法》、《写意花鸟画构图浅说》、《荷花画谱》、《国画辅导》、《花鸟技法》等。

张世简先生画作《报春图》  

“书描秀水波澜状,画绘丽山挺拔姿。圣手超脱挥洒意,艺乡留客不肯辞”。

“景观人物大事件, 美食 特产全荟萃”。下期咱们接着聊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

谢谢朋友们的关注,下期再见!

(部分下载自网络,如原作者有异议,请联系本文作者删除)  

《匆匆》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感到无奈和惋惜。

《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朱自清以“匆匆”为题来抒写时间是难得而易失的感受,这题目本身既蕴含有浓冽的情味,又潜隐着生活的理趣。

文章紧紧围绕“匆匆”二字,细腻刻画了时光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光阴感到无奈惋惜,揭示了旧时代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而苦闷彷徨的复杂心情。

扩展资料

文章的特点:一是结构精巧,层次清楚,转承自然,首尾呼应;二是文字清秀隽永,纯朴简练;三是情景交融,无论是写燕子、杨柳、桃花,还是写太阳,都与“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的感叹融为一体,处处流露出作者对时光流逝感到无奈和惋惜。

《匆匆》的风格是一种自叙式的,仿佛作者的自言自语,是很直白,素朴的。而其中穿插的一些比喻和拟人化的描写就为文章增添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感觉,形成内容上的节奏变化。

如第三段中,“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

作者将太阳拟人化,纯粹的伤感之中又有那么一份幽默’与无可奈何,为文章那种忧郁茫然的调予注入了一些鲜活的生命的东西,而这种生命的东殛的消逝又更带来凄然之伤。

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中国近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年中学毕业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

1932年7月,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1934年,出版《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1935年,出版散文集《你我》。1948年8月12日因胃穿孔病逝于北平,年仅50岁。

朱自清写《春》时带着一种对未来充满美好憧憬的情感,通过描绘花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天美景,赞美了春天带给人们的无限希望,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劳作,奋然向前,表达了作者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春》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最初发表于1933年7月,此后长期被中国中学语文教材选用。在该篇“贮满诗意”的“春的赞歌”中,事实上饱含了作家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对人生及至人格的追求,表现了作家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积淀和他对自由境界的向往。

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终在寻觅着、营造着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梦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拳拳之心,抵御外面世界的纷扰,使他在幽闭的书斋中“独善其身”并成就他的治学。《春》描写、讴歌了一个蓬蓬勃勃的春天,但它更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一种逼真写照。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该文创作时间大约在1933年间。此时作者朱自清刚刚结束欧洲漫游回国,与陈竹隐女士缔结美满姻缘,而后喜得贵子,同时出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人生可谓好事连连,春风得意。

二、赏析;

该文的主题思想即对自由境界的向往。朱自清当时虽置身在污浊黑暗的旧中国,但他的心灵世界则是一片澄澈明净,他的精神依然昂奋向上。

朱自清把他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把他对美好事物的无限热爱,将他对人生理想的不懈追求熔铸到文章中去。熔铸到诗一样美丽的语言中去。从而使整篇文章洋溢着浓浓的诗意,产生了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春》——在这篇“贮满诗意”的“春的赞歌”中,事实上饱含了作家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对人生及至人格的追求,表现了作家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积淀和他对自由境界的向往。

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终在寻觅着、营造着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梦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拳拳之心,抵御外面世界的纷扰,使他在幽闭的书斋中“独善其身”并成就他的治学。

《春》描写、讴歌了一个蓬蓬勃勃的春天,但它更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一种逼真写照。朱自清笔下的“春景图”,不是他故乡江浙一带的那种温暖潮湿的春景,也不是北方城郊的那种壮阔而盎然的春景。

更不是如画家笔下那种如实临摹的写生画,而是作家在大自然的启迪和感召下,由他的心灵酿造出来的一幅艺术图画。在这幅图画中,隐藏了他太多的心灵密码。

参考资料:

-春

一、艾青的简历:

1910年出生于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畈田蒋村的一个封建家庭。自幼由一位贫苦农妇养育到5岁。

1917年就读于金师附小。

192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杭州西湖艺术院。

1928年在林风眠校长的鼓励下到巴黎勤工俭学,学习绘画,接触欧洲现代派诗歌。

1932年初回国,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不久被捕,在狱中写了不少诗,其中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后引起轰动,一举成名。

1933年第一次用艾青的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感情诚挚,诗风清新,轰动诗坛。以后陆续出版诗集《北风》《大堰河》《火把》《黎明的通知》《欢呼集》《宝石的红星》《春天》等,笔触雄浑,感情强烈,倾诉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情感。解放后的诗集有《欢呼集》《光的赞歌》等。

1935年出狱,翌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文艺阵地》编委、育才学校文学系主任等。

1941年赴延安,任《诗刊》主编。他在遍地抗日烽火中深切地感染到时代的精神,汲取了诗情,抗战期间成为他创作的高潮期,出版了《北方》、《向太阳》、《旷野》、《火把》、《黎明的通知》、《雷地钻》等9部诗艾青集。

1948年以后发表了《在浪尖上》《光的赞歌》《古罗马的竞技场》等二百余首诗作。出版了《艾青选集》等。另有论文集《诗论》《论诗》《新诗论》等著作。

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曾赴黑龙江、新疆生活和劳动,创作中断了二十余年。直到1976年重又执笔,出现了创作的另一个高潮。

1979年平反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心副会长等职,出访了欧、美和亚洲的不少国家。创作有诗集《彩色的诗》《域外集》,出版了《艾青叙事诗选》、《艾青抒情诗选》,以及多种版本的《艾青诗选》和《艾青全集》。诗集《归来的歌》和《雪莲》曾获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优秀新诗奖。

1985年获法国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1996年5月5日凌晨4时15分因病逝世,享年86岁。

二、创作特点

艾青的作品一般是描写太阳、火把、黎明等有象征性的事物,表现出艾青对旧社会的黑暗和恐怖的痛恨以及对黎明、光明、希望的向往与追求。艾青从对农村劳动人民的热爱和接近他们的要求出发,十多年来,一直向他们呈献着自己最真切的诗情。

艾青的诗歌以它紧密结合现实的、富于战斗精神的特点继承了"五四"新文学的优良传统,又以精美创新的艺术风格成为新诗发展的重要收获。这里既反映了作者的艺术才能,又铭记下他严肃的、艰苦的艺术实践。在他的诗歌中,饱满的进取精神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带来鲜明。艾青的诗歌具有鲜明深刻的形象,随着诗歌结束,形象也就完成。形象,不仅指人,也包括物,以及思想等的形象化。

艾青的诗在形式上不拘泥于外形的束缚,很少注意诗句的韵脚和字数、行数的划一,但是又运用有规律的排比、复沓,造成一种变化中的统一。

当我们深入到《春》的艺术境界中时,我们会为那美丽的春光所陶醉,会为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会为那盎然的生机所激励。春,会在我们的心灵中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

《春》所描绘的景物充盈着跃动的活力与生命的灵气。“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当人在观照外物的时候,他的情感就会投射到外物中去,使外物也好像有了人的感情。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将这种现象称之为“宇宙的人情化”,他说:“移情的现象可以称之为‘宇宙的人情化’,因为有移情作用,然后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可具人情,本来无生气的东西可有生气。”你看,在朱自清先生的笔下,春天的“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太阳的脸也红起来了;“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作者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通过比喻、拟人等艺术手法,使景物变得鲜活生动,形象逼真。朱自清先生曾经说过:“‘逼真’等于俗语所说的‘活脱’或‘活像’,不但像是真的,而且活像是真的。”可以说,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达到了这样的艺术境界。

《春》描写细腻,富于情致。盼春,是文章的开端。作者写道:“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连用两个“盼望着”,可见期待春天来临的心情是多么殷切。东风来了,报告了春天的消息,你听,那春天的脚步声近了。短短的十几个字,就将作者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作者细致地观察了初春的山、水和太阳。“山朗润起来了”,写积雪消融、春光明媚、嫩草新绿,显得格外清爽和滋润。“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将太阳拟人化,既表现了春天太阳的温暖,抓住了春阳的特征,更表现了春天太阳的内在神韵。写初春的山、水和太阳,是从大处落笔,勾勒出一个总的轮廓,为下文细致的描绘张本。在下面的文字中,作者就从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天里的人们等几个方面来描绘春天的景象。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钻”字用得何等传神;“嫩嫩的,绿绿的”,“草软绵绵的”,又是何等简洁而富有质感地写出了初春草的特点。

春天里的花更美。那花儿开得多么热烈:“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那花儿的色彩多么美丽:“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那花儿的味道多么怡人:“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还有野花呢,“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古木阴中系短蓬,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当春天的阳光照临大地,杨柳吐出了新绿,微风轻拂,吹到人们的脸上,是那样温暖柔和,已经感觉不到一丝的寒意了。作者以“吹面不寒杨柳风”引起对春风的描写,接着撷取了一个生活化的令人倍感亲切的比喻“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写尽了春风的气韵神情。然后,作者又以极细腻的笔触,写春风的味道:“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最后是写春风中的乐音——鸟儿的宛转的曲子和牛背上牧童的短笛。“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作者通过细腻的感受,运用生动的笔墨,将难以状写的春风写得神韵透彻。

作者写春雨,先写春雨的特点:“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然后写雨中的景致,描绘出一幅宁静优美的水墨春雨图。

春景如此,春天里的人们是怎样的呢春天来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写出“蛰伏”了一冬的人们迎来风和日暖的喜悦。人们充满了希望,因为“‘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的最后,作者用三个比喻总写春天。春天是新的,春天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是美的,是活泼生动的:“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是健壮有力的:“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从刚落地的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文章描写的顺序也耐人寻味,写出了不同时段的不同景象。

《春》的结构严谨精美,作者先总写春天,继而又分几个方面细描细绘,最后又总写,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文章以“脚步近了”始,以“领着我们上前去”终,起于拟人,结于拟人,其构思布局、修辞润色,颇具匠心。至于语言的秀雅清新、朴实隽永,则更能令人感受到那“味道极正而且醇厚”的情致。

赏析2 春的赞歌 读朱自清的散文《春》 (吴周文)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朱自清以他的新诗踏上了文学道路,后又努力从事散文创作,为建立崭新的白话散文作出过很大贡献,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散文作家。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引》中说过:“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满贮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要算他。”

《春》,就是这样满贮诗意的一个名篇。

这篇散文以诗的笔调,描绘了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天的图画,赞美、抒唱春的创造力和带给人们以无限希望,从而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然向前。这篇作品可以说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是一曲春的赞歌。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这个起笔,抒写了盼春的热切心情,为全文定下了活泼、轻快的抒情旋律和诗的氛围。接着,作者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粗略地勾勒了春天的轮廓画:“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由于抓住春天的特征来点染,给这幅轮廓画抹上了一种迷离的色彩,创造了一个动人的意境,引起读者对春的热烈向往:春天,该是怎样的美妙啊!

然后,作者从容不迫地“推”出五幅“特写”,细致描写春天的动人景象。先写草,“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突出草的“嫩绿”,描写春天绿草如茵的情景。次写花,“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突出花的“争相斗妍”,画出春天百花盛开的繁荣景象。第三幅画写春风,着力刻画春风的“温馨”“鸣唱”,描绘出春风送暖的胜境。第四幅画面写春雨,渲染春雨“轻柔”“湿润”,画出夜雨和郊外的美丽画面。最后,画出了一幅迎春图: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这里笔墨不多,但写出“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迎春的一片欢乐景象。人们像赶趟儿似的都出来了,舒活筋骨,抖擞精神,在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几幅风景画交相辉映的绮丽春色中,“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充满了无限的活力和希望。如果说前四幅画是侧重写自然界的“春”(其中也有穿插写人的活动的),那么第五幅画是集中笔墨写人勤春早的“春”。

最后,作者禁不住对春天引吭高歌了: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这个结尾奇崛,颇俏。作者在完美地制作了春天的画卷之后,纵情地对春天予以赞美,进一步揭示春天有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无限美好的希望。三个形象化的比喻,渐次排比,气势迭起,戛然有力地归结全文。

《春》在艺术表现上具有鲜明的特色。

一是诗情与画意的结合,和谐地创造情景交融的境界。作者对春天深沉赞美的感情,不是直抒胸臆地“直说”,而是通过含情的画笔,描绘春天的各种风景画来抒写的,赋予各种景物以鲜明的感情色彩。如对花的描写,既绘形绘色地描绘了各种果树的花,又这样描绘盛开的野花:“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作者赏花的欣喜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一切“景语”都是“情语”。由于感情的倾注,这些小野花儿都仿佛变成了富于感情的活灵灵的小动物了,内在的诗情与外在的景物和谐地交融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画面的境界也因之抹上了一层浓郁的抒情色调。

二是结构严密,层次井然中见跌宕变化。作品根据揭示主题和抒情的需要,一共制作了五幅画面。画面之间连接自然、紧凑,并以前四幅画面作为第五幅画面的铺垫、烘托,从而开拓意境,揭示题旨。在揭题后,最后奇峰突起。文章层次清楚,脉络分明,而又有变化。

三是语言朴实、隽永。朱自清善于提炼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口语。他的散文语言具有清新朴实的特点。如写草“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如写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这些短句浅语都是从口语中来。从达意说,平易好懂,从修辞说,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之后,节奏明快,不平淡,有浓厚的抒情味。作者还善于运用奇妙的比喻,增强语言的情味。如写春风拂面,说“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如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等,这些比喻新颖、贴切,不落俗套,富有表现力,蕴藉深厚,句外有意,朴实清新中有隽永的意味。

《春》,没有作者创作初期诗文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色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格调的新鲜和情绪的欢快,是一篇有风格演变痕迹的散文。本文大致写于1928年到1937年期间。这个时期,正是作者彷徨苦闷而埋头于古典文学研究的阶段,因此,对于春天只能作田园牧歌式的抒唱,不可能在作品中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至于在中国***领导下广大人民群众心灵深处的“春天””,当时作者也就无从揭示与歌唱了。朱自清(1898.11.22—1948.8.12)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幼年在私塾读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1912年入高等小学,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2月写的《睡罢,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诗处女作。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

1 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一带教中学,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创办《诗》月刊,是新诗诞生时期最早的诗刊。他是早期文学研究会会员。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这时还写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优美散文。

1925年8月到清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则以散文为主。1927年写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烩炙人口的名篇。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1932年9月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至昆明,任西南联大教授,讲授《宋诗》、《文辞研究》等课程。这一时期曾写过散文《语义影》。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

北京解放前夕,患胃病辞世。

  何其芳何其芳(1912年—1977年) 中国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红学”理论家。四川万县(现重庆万州)人。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是“汉园三诗人”之一。著作主要有:散文集《画梦录》(成名作),诗集《预言》,红楼梦的研究也颇有建树。

  中文名: 何其芳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

  出生地: 四川万县(现重庆万州)

  出生日期: 1912年

  逝世日期: 1977年

  职业: 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

  毕业院校: 北京大学哲学系

  代表作品: 散文集《画梦录》,诗集《预言》,《我们的生活是多么广阔》

  目录

  诗情爱恋

  难得痴情汉

  轶事典故

  作品特点

  思想

  著作书目

  诗歌《季候病》

  《脚 步》

  《慨 叹》

  《欢 乐》

  《秋天》赏析

  贡献诗情爱恋

  难得痴情汉

  轶事典故

  作品特点

  思想

  著作书目

  诗歌 《季候病》

  《脚 步》

  《慨 叹》

  《欢 乐》

  《秋天》赏析

  贡献展开 编辑本段诗情爱恋

  生平 何其芳,原名何永芳。何其芳幼年时喜爱中国古代诗词小说,1 何其芳

  929年到上海入中国公学预科学习,阅读了大量新诗。1931—1935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 何其芳大学期间在《现代》等杂志上发表诗歌和散文。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1937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大学毕业后,何其芳先后在天津南开中学和山东莱阳乡村师范学校任教。 抗日战争爆发后,何其芳回到老家四川任教,一面继续写作诗歌、散文、杂文等。1938年北上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任教,后任鲁艺文学系主任。 新中国成立后,主要从事文学研究和评论,并长期参加文艺界的领导工作。曾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等职,并任文学研究所所长职务。 诗人,文学评论家。 重庆万州人。北京大学毕业。1938年夏到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任教,同年加入中国***。后任鲁艺文学系主任。 1944—1947年,两次被派到重庆,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进行工作。历任中共四川省委委员、宣传部副部长,《新华日报》社副社长等职。建国后,历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和书记处书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等职。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著有诗《我们最伟大的节日》,诗集《预言》、《夜歌和白天的歌》,散文集《画梦录》等。文艺论文集《关于现实主义》、《论〈红楼梦〉》、《关于写诗和读诗》、《文学艺术的春天》等。 1977年7月24日在北京逝世。 1957年在对胡风的政治运动中,措辞激烈,与胡风激烈交恶。最后,在文革中也不能幸存下来。

  编辑本段难得痴情汉

  何其芳的爱情诗,基于个人的喜怒哀乐又超越个人的喜怒哀乐, 何其芳

  经过外界阻碍在形式上夭折的爱情,净化了他的情感层面,而唤发出对爱情本身的生命体验。爱情如一座高山,何其芳对爱情的追求,逾越了失落爱情的沟沟坎坎。他知道,看得见的爱情之光,他本人无法企及,但他仍然坚信,只要攀登,就会拉短与爱情之光的距离。基于此,他的爱情诗就有别于真实的爱情和理想的爱情,而介于真实倾向理想的层面之中。 要表达这种层面上的爱情,常规的构思和语言是不行的。何其芳在谈到自己写诗的过程中曾受过中国古代诗歌和西方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他最初喜欢冰心,泰戈尔等人的小诗,“用小诗的形式写他的天真的感触,他竟写了满满一小本”。后来,他自认为幼稚而烧掉了。稍后喜欢过闻一多、徐志摩等新月派诗人的作品,喜欢过戴望舒的诗歌,进而又钟爱梵乐希的名诗《水仙辞》和《水仙的片段》。法国象征派的诗歌与他自小受过的晚唐五代冶艳精致的词风熏陶,产生了共鸣,他在自办刊物《红沙碛》上的早期之作,就留下了这些探索的印迹。然而,何其芳是一个要求严格的诗人,讲求艺术的完美。他不断探索、追求、融化古今中外诗歌表现手法中,结合自己的个性、气质,形成了富有艺术魅力的独特诗风。正如方敬所说:“他的诗绝不属于任何中外诗派。他就是他自己,他的诗是他自己心灵的声音,他的诗是他生命的树上自己生长出来的绿叶。 属于“他自己”的“声音”,是他在对语言的独特锤炼上形成的独特的思维方式。“我喜欢那种锤炼,那种色彩的配合,那种镜花水月。我喜欢读一些唐人的绝句,那譬如一微笑,一挥手,纵然表达着意思但我欣赏的却是姿态,”“我自己的写作也带有这种倾向。我不是从一个概念的闪动去寻找它的形体,浮现在我心灵里原来就是一些颜色,一些图案。”为表现浮现在他心中的那些颜色和图案,诗人绞尽脑汁,费尽了心思。然而,他乐此不倦。曾如何其芳自己所说“我最大的快乐或酸辛在于一个崭新的文字建筑的完成或失败。”“我惊讶,玩味,而且沉迷于文字的彩色,图案,典故的组织,含义的幽深和丰富”。 何其芳早期之作,已注重文字的锤炼与典故的组合。《莺莺》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用桃花来象征青年男女的爱情并不鲜见,唐代诗人崔护已留下“人面桃花”的典故。何其芳则赋予这个老典故以全新意义:为情而死的女子是美丽的,更美丽的是这个传说本身。 何其芳眼中的爱情是“婴孩脸涡里的微笑”。“是传说里的王子的金冠”,“是田野间的少女的蓝布衫。”(《爱情》)消失了恋人的脚步“有如虚阁的悬琴,久失了亲切的手指,/黄昏风过,弦弦犹颤着昔日的声息,/又如白扬的落叶飘在无言的荒郊,/片片互递的叹息犹是树上的萧萧”。(《脚步》)欢乐的颜色“像白鸽的羽翅?鹦鹉的红嘴?”欢乐的声音“像一声芦笛?还是从稷稷的松声到潺潺的流水?”(《欢乐》)银色的梦“如白鸽展开沐浴的双翅,/如素莲从水影里坠下的花瓣,/如从玻璃似的梧桐叶/流到积霜的瓦上的秋声。”(《月下》)诗人把一些抽象的事物变成一些有声有色的图案,具体可感的色彩。这些图案和色彩构成诗人思维运动形态的内核和外在表现。 何其芳“生来具有一双艺术家的眼睛,会把无色看成有色,无形看成有形,抽象看成具体。他那句形容儿童的话很可以来形容他自己:寂寞的小孩子常有美丽的想象”。何其芳自小生活在想象中,缺乏温情的家庭,养成了他在想象中释放自己孤寂的思维习惯。他在诗歌创作中,凭借想象的翅膀去思维,就超越了从概念去寻找意象的常规思维过程,浮动在他心中的本来就是一些想象中的意象,而这些意象本身因为脱却了概念,就必然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使人在这些熟悉的图案和色彩背后,去品味和思索隐藏的象征意义。我们读他的爱情诗,总会感受到他创造的意象所带来的独特感味,由于意象之间跳跃很大,意象本身的丰富性和兼容性,就使他的诗有晦涩之感。诚如李健吾所说:“一般人视为晦涩 何其芳

  的,有时正相反,却是少数人的星光。”试看何其芳笔下的相思:“谁的流盼的黑睛像牧女的玲声,/呼唤着驯服的羊群,我可怜的心/”“过了春又过了夏,我在暗暗的憔悴,/迷漠地怀想着,不做声,也不流泪”。(《季侯病》)对恋人的怀想,赋予一件普通的罗衫:“襟上留着你嬉游时双浆打起的荷香,/袖间是你快乐的泪,慵困的口脂,/还有一枝月下锦葵花的影子/是在你合眼时偷偷映在脑前的。”(《罗衫怨》)爱情失落的惆怅是:“寂寞的砧声散满寒塘,/澄清的古波如被捣而轻颤。/我慵慵的手臂欲垂下了。/能从这金碧里拾起什么呢?”(《休洗红》)诗人眼中的一些图画和色彩变成了一个个奇特而含意浑邃的意象,意象的含义,则取决于读者对这些意象的理解。不同的读者所感悟的意象,自然是有差别的。因为意象本身具有丰富的蕴籍。既不同于汪静之们自然流露的天籁之声,又有别于那些一味地高唱或低吟的泛情之作。 在“用一系列实物、场景,一联串事件来表现某物特定的情感”(14)时,何其芳是独特的。他不是在现实里或书本中去寻找与自己爱情经历相对应的客观事物,而是凭借语词本身的锤炼去想象,去思维,在想象和思维中把自己的情感沉淀在一些看得见的场景,摸得着的物什以及具体可感的事件中,从而赋予这些“实物”、“场景”、“事件”以新的象征意义。这不仅仅大大推动了爱情诗现代化进程,而且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高峰,我们在陈敬客和舒婷的爱情诗中,也能感到何其芳“他自己”声音的回响。

  编辑本段轶事典故

  何其芳改名 现代著名诗人和文学理论家何其芳,原名何永芳,国文老师将“ 何其芳

  永”改为“其”,成为何其芳。这一字之改,使名字大放光彩,由一个十分俗气的名字,变成一个内涵隽永的美名。将“永”改为“其”名字起了两大变化:一是变九、名分档为连姓取名,扩大了名字的容量,丰富了名字的内涵;二是变三个实词为两实一虚,虚实相生,使名字充满了生机,跳荡着情感,升腾着热浪,具有感人的力量。何其芳-----多么芬芳,多么美好,多么令人陶醉啊!名字散发着诗意,洋溢着浪漫情怀,真是不可多得的佳名。何其芳不负重望,后来成为著名诗人和文学评论家,使“名副其实”,美名远播。

  编辑本段作品特点

  《秋天》选自何其芳早年创作的诗集《预言》(1931-1933)。它不像那个时期的诗人们那样爱用象征手法,写得神秘莫测,或爱寻味哲理,显示思想的深高厚重;也不像他向前拘守个人狭小天地,缠绵悱恻于男女私情,除了幽怨、苦思就是期待,而是难得地将视野投向乡野,投向普通人的活动场景,以观者的身份言身外他人之事,表现一派明朗纯净的诗意诗风。诗作采用直陈其事 何其芳

  的写法,表面看来似乎简单、直白,缺少象征的奥义,实则意味情味既深且长。诗中透出那么一种氛围,那么一种神韵,这是最能勾住读者心魄的东西。 诗歌是何其芳最先喜爱和运用的文学样式。他自称开始创作时“成天梦着一些美丽的温柔的东西”,早期的作品鲜明地表现出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思想感情和个性。他不满丑恶的现实,又不清楚出路何在;他热切地向往着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但缺乏热烈的追求。于是较多徘徊于怀念、憧憬和梦幻中,只能留下寂寞和忧郁。 何其芳对于艺术形式的完美,表现出执著的探求。在诗歌方面,他创作之初即十分讲究完整的形式、严格的韵律、谐美的节奏,并注意表现出诗的形象和意境。因此,他的诗明显地具有细腻和华丽的特色。在散文创作上,他自称“我的工作是在为抒情的散文发现一个新的园地”,他善于融合诗的特点,写出浓郁缠绵的文字,借用新奇的比喻和典故,渲染幻美的颜色和图案,使他的散文别具风格。 真正明显地表现出思想和艺术风格的变化,是在抗战开始,特别是到了延安以后。这时他渐离梦境,面对现实,诗文风格趋向朴实明朗。 六卷本《何其芳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收录了何其芳的大部分创作和论著。

  编辑本段思想

  何其芳的学术贡献和治学精神,周扬曾作过这样的评价:“其芳同志在艺术上不断进行着新的追求和探索,在理论上也有自己的独立建树。其芳同志治学严谨,刻苦勤奋。他研究了我国古典诗歌、民歌、新诗在形式上的特点,根据现代汉语的客观规律,提出了建立现代格律诗的主张,并且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对诗歌的形式进行了新的探索。他关于我国古典文学的研究,提出了不少自己独到的见解,推动了我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发展。他不止一次地说过,做好古典文学研究工作,特别是总结那些带有规律性的问题,不仅有助于社会主义文学的发展,还可以丰富我国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 作为杰出的诗人,何其芳不仅写过许多深受读者欢迎,传诵很 何其芳

  广的优美诗篇,而且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第一位系统地探索并建立了现代格律诗的理论体系的学者。早在1953年写的《关于写诗和读诗》的文章里,他就提出了现代格律诗的问题,把新诗区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主张建立现代格律诗。1954年,他专门写了《关于现代格律诗》的长篇论文,就建立现代格律诗的必要,现代格律诗的顿和押韵,现代格律诗不能采用五、七言体等问题,进行了系统而又周详的论证与发挥。他提出,现代格律诗除了应该具备诗的一般特点外,以形式而论,还应每行有一定的顿数,可分三顿、四顿、五顿几种不同的句式。在长诗中,如有必要,顿数可以变化;同时要押大致相适的韵,不一定非要一韵到底,可以少到两行一换韵,四行一换韵。何其芳关于现代格律诗的理论主张,是在研究了中国古典诗歌和民歌的传统,研究了“五四”以来新诗创作的实践经验,并借鉴了外国诗歌的形式规律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在何其芳看来,做学问的方法,研究的方法,在本质上是一种思想方法,是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具体学术研究领域的应用,他一再强调,学术研究方法其实是一种特殊的工作方法。在具体的研究对象上,何其芳非常重视占有和掌握资料,通过占有和掌握资料,尽可能详细和周密地了解课题的历史和现状。例如,前人有些什么重要的、值得重视的研究成果,有哪些值得借鉴之处,存在着哪些局限,以及现在进展到什么程度,水平如何,难点何在,等等,他都要了解。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自己进行研究的着力点,最终获得创造性的实绩。以对屈原的研究为例,他讲,这并不是他非常熟悉的领域。为尽可能详细地占有资料,了解屈原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他阅读了能够找得到的古往今来的全部《楚辞》的注本,特别是文学所图书馆馆藏的屈赋注本。 何其芳认为,从事文学研究必须要有广博的学识,不仅要广博,而且要扎实。因此,他主张读好书,多读书。何其芳读书,有做批注的习惯,许多很重要的思想见解,就批在他自己的书上,它们大部分没有被系统地整理过。整理这些批语,不仅对于何其芳研究,就是对于更广的意义上的文学研究,也都是非常有价值的。从文化视野上来看,何其芳学术研究所关注的领域,也可以说涵盖了古今中外。在他留下来的学术遗产中,属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以1956年写的长达8万余字的《论〈红楼梦〉》为代表。在这篇论文中,他不仅对《红楼梦》作了全面的精细的思想分析和艺术分析,对其中一些主要的人物给予了准确的评价,对当时与以往红学研究中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如“市民说”的问题,后四十回的真伪问题等,都经过缜密的研究,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而且,通过对这部封建时代社会生活百科全书式的作品的研究与评价,充分而全面地展示了何其芳的才情与学力、学风和品格。这篇论文可以视为何其芳文学研究的一个制高点,它代表了当时以及以后相当一段时间内《红楼梦》研究的最高水平,至今读来,仍不觉其陈旧,给人以艺术和生活的启发。

  编辑本段著作书目

  《汉园集》(诗集)与卞之琳、李广田合著,1936年,商务出版社 《画梦录》(散文集),1936年,文生出版社 《刻意集》(小说、戏剧等合集),1938年,文生出版社;增删本.1940年,文生出版社 《还乡日记》(散文集),1939年,良友出版社;又名《还乡杂记》,1943年,桂林工作社 《预言》(诗集),1945年,文生出版社;增删本,1957年,新文艺出版社 《夜歌》(诗集),1945年,诗文学社;增订本,1950年,文 何其芳

  生出版社;增删本又名《夜歌和白天的歌》,1952年,人文出版社 《星火集》(散文集),1945年,群益出版社 《星火集续编》(散文集),1949年,群益出版社 《关于现实主义》(论文集),1950年,海燕出版社 《西苑集》(论文集),1952年,人文出版社 《关于写诗和读诗》(论文集),1956年,作家出版社 《散文选集》,1957年,人文出版社 《诗歌欣赏》(论文集),1962年,作家出版社 《何其芳诗稿》,1979年,上海文艺出版社 《何其芳选集》(1—3卷),1979年,四川人民出版社 《一个平常的故事》(散文集),1982年,百花出版社 《何其芳文集》(1—6),1982年—1984年,人文出版社 《何其芳诗文选读》,1986年,四川教育出版社 《何其芳散文选集》,1986年,百花出版社 《何其芳集》,2004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翻译书目: 《何其芳译诗稿》,1984年,外国文学出版社 被列入课本的书目: 《一夜的工作》,是表现周恩来总理的尽职尽责的美好品质的文章 《一夜的工作》被列入人教版六年级13课。 《生活是多么广阔》,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热爱与追求 《生活是多么广阔》被列入人教版六年级综合复习的第2课。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0507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3
下一篇2023-07-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