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作品读后感

萧红作品读后感,第1张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我整理的萧红作品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萧红作品读后感1

《呼兰河传》是著名作家萧红的一部小说,这本书讲述了作者童年的故事。通过回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场景,读者可以看到一种悲伤压抑的社会现象,引发我们的思考。在这本书中,最打动我的是祖父对这位作家的爱。

“我”走了,爷爷带着“我”走了,爷爷和孙子相互依存,有着无尽的幸福。

作者的祖父快七十岁了,他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在家只有祖父最关心作者。所以,作者每天都呆在祖父的身边。祖父经常教作者读诗,带作者到后花园玩耍。当作者走不动了,祖父就会抱着作者,如果可以走路,祖父就会拉着作者。作者和祖父相互依靠,有着许许多多的快乐。

想想自己,在学习困难的时候,爸爸妈妈会帮我分析问题,指导我解决问题。有时候,为了激发我的学习热情,他们会故意说一些我听不懂的话,让我给他们解释,逼我查字典。有时我们听“喜马拉雅”的故事,分享其中的乐趣和感悟,让我懂得了很多关于生存、勤奋、良好的知识,懂得了努力学习、自力更生、和睦相处带来的好处,也提醒了我自己盲目冲动,不考虑后果,不问“为什么”等一些坏习惯。

这本书讲述了很多很多的人物和故事,虽然我不理解他们的很多想法和做法,但我仍然看到了希望、幸福、社会的复杂性和生活的困难。

萧红作品读后感2

作者萧红出生在黑龙江省呼兰城一个具有维新倾向的乡绅地主家庭,和祖父一起生活,祖父老去,她也在长大。

本文是作者对幼年开始有记忆后,对自己、对祖父、对邻里四舍和呼兰城的回忆录。其中对东二道街上大泥坑的描述和因这大泥坑而发生一系列的故事及呼兰城百姓的生活方式、心性进行了画面感很足的精彩上演。呼兰城人的封建迷信,对女人不公平的对待,人性的冷漠和无知。

如此,一批批悲惨人物从出生到死亡喜剧般呈现着,团圆媳妇只是其中一个。有二伯、冯歪嘴子、王大姐这样的小人物,代表着底层社会的真实性。有二伯性情古怪,一辈子一心为东家做事,内心觉得东家应该对他好,又明白自己的身份,他也像个高贵的人一样,想要的是尊重和价值的认可。

对于王大姐和磨倌在一起的前后,邻里截然相反的态度,更让人觉得当时人性的无知和世俗。冯歪嘴子是本文中我相对喜欢的一个人物,他认真努力的活着,并知足而快乐着,一份简单的生活似乎正适合一个低层平凡的人。

作者是以一个小人的眼光看待周遭,语言中不带任何或评判或揭露的偏向性,只留给读者体味。因此,本文充满了幼童的好奇心和单纯的理解力,讲述着留在记忆深处的童年时光。

相比作者电视剧般的童年,我的童年就是个简单的PPT,童年(我妈说我小时候),都是这样弱弱地讲述着。

萧红作品读后感3

第一次翻开萧红作家的书,我是带着崇敬的,崇敬里还夹杂着一丝喜悦。当看到第一行字时,我便被这高妙的文笔深深吸引。我看的《呼兰河传》是分两大事件的。《生死场》便把我引进了我从未经受过的地方。

细腻的文笔勾勒出一个又一个人物。丑陋却朴素的面婆,粗使却善良的二里半,美丽却可怜的月英……太多的人物了,有些人的性格特点并不突出,但却无疑是最真实人的写照。最使我感慨的还是月英。她是村里最美丽的女人,她家也最穷,她是如此温和,生就是一双多情的眼睛,每个人接触她的目光,好比落在棉绒中那样愉快和温暖。可是上天却赐给了她最悲惨的命运,她患上了瘫病,并且一个月比一个月重。起初丈夫还为她烧香拜佛,悉心照料。但渐渐的却不在管她,她就像患病的猫儿,孤独而无望。她瘦弱柴,甚至臀下都腐了,小蛆虫在那里活跃,她的身体变成了小虫们的洞穴!读到这时,我曾潸然泪下,这些乡村的女人哪个不是命苦,可怎么会仅仅只有这些呢!日本鬼子的来临使她们雪上加霜,最后,这村里的人们战死的战死,惨死的惨死,只剩下几个风烛残年的老人渐渐走远……这些看似虚幻的故事有哪个不是旧社会真实的写真?萧红,你以细腻的文笔像我们展示了历史的长河,怎能不令人敬佩!现在的我们翻阅岁月的史书是何等惭愧!

很难以置信的是第二篇《呼兰河传》,你却以另一幅新面孔展现在我们眼前。童年的你任何人都不疼爱,却偏偏祖父对你疼爱有加。你在世外桃源里是玩得如此愉悦,令我看着也深深被感染。最吸引我的是你摘玫瑰和祖父开玩笑的故事。童年想必是任何人都爱的吧,你真大胆,摘了几十朵玫瑰花悄无声息的插在了祖父的帽子上,于是便不断笑。祖父也是童心未泯啊,竟还傻傻地说:“今年春天雨水大,咱们这棵玫瑰开得这么香。二里路也怕闻得到。”我看着也笑得合不拢嘴。“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快乐的日子总是不长久的,祖父去了,快乐也去了,那些难忘的往事只能成为回忆,离别总是痛苦的,正如她所写:“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

仿佛上天真的是不尽人意的,萧红还这么年轻却已去了,也许人们都在惋惜,但我认为,她是快乐的,她此时定然在和祖父玩耍,她是毫无忧愁的。

人生会有那么多往事莫过于那些难忘的人。

萧红作品读后感4

读过的第一部萧红的作品是她的《呼兰河传》。讲述的是发生在呼兰河边的故事。通篇文字透着一种洗尽铅华的平淡,又因为在写作过程中融入了诗歌的特点,使整部作品更具艺术的魅力。被誉为诗化小说。在那些看似寻常的文字下,隐藏着女作家对生命独特的感悟和体认。有人评价这是一部不会随岁月老去、永远年轻的作品。

最近只偶尔翻过些散文,想写写看过《蹲在洋车上》、《失眠之夜》和《同命运的小鱼》后的感想。

萧红是那种以全身心投入写作的女性,文字便是她灵魂的自传。在她的作品里,看不到炫耀、卖弄、制造的成分。有的是一种与大地相连的美好品性。创作的素材也大多来源于她的真实生活体验。

《蹲在洋车上》讲述的是一个童年的故事。作者以朴实细腻的笔法,描绘了自己的童年生活,对儿时的生活流露出一种牧歌式的情调。

“我眼看着那个驴子飘飘地不见了!我的心魂也被引了去。等我离开窗子,祖母的斗篷已经脱在炕的中央,她嘴里叨叨地讲着街上所见的新闻。可是我没有留心听,就是给我吃什么糖果之类,我也不会留心吃,只是那夜的车子太吸引我了!太捉住我小小的心灵了。”

在《失眠之夜》中,女作家对自然的那种朴素的颖悟,使得文字中充满了许多细致优美的抒情。“在家乡那边,秋天最可爱。蓝天蓝得有点发黑,白云就像银子做成的一样,就像白色的大花朵似的点缀在天上;又像沉重得快要脱离开天空而坠了下来似的。而那天空就越显得高了,高得再没有那么高。”

可又有谁知道,出生苦难的萧红,在她的内心深处,深藏着难以排解的无家的悲凉感。她将自己浸透着个人身世之感的悲剧感,与生活中弥漫着、浮荡着的悲恋剧气氛相融合,从而传达出深远的人生悲凉感。

所以在《失眠之夜》中她这样说道:“家乡这个概念,在我本部甚切的,但当别人说起来的时候,我也就心慌了。虽然那块土地在没有成为日本的之前,“家”在我就等于没有了。”

萧红写出的都是生活,她笔下的人和事都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她非常懂得人性中的贪婪和漠不关心,也懂得人间的爱与温暖。

由此我便明白了,为何有人评价说萧红的作品永远不老,永远年轻的真正涵义。

萧红作品读后感5

《手》是萧红1936年3月创作,主人公是农村娃去县城求学的王亚明,她的手是“蓝的,黑的,紫的”是冬天没手套冻肿,因为特殊的手在点名时被同学取笑,因为特殊的手在上英语课被老师点名批评,因为特殊的手而没有跑操机会。她父亲将肥大的手套给她,但是仍旧被同学嘲笑,带上手套遮住“特殊的手”也无法参加晨操。

“特殊的手”背后特殊的农村背景让王亚明的求学之路异常艰辛。因为“特殊的手”让她格格不入,她内敛羞涩,分宿舍时候辗转几个宿舍也没有一个人愿意与她一起,再加上不知情下在同学煮饭的锅里煮袜子,让王亚明求学之路举步维艰。不断“冲突”下,校长取消了她的考试资格,说:“考也是考不上的。”如此轻巧冷不丁的一句话断送一个人的梦想,父亲寄予的希望瞬间破灭,可悲在于连考试的门票都没有。

作者讨厌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阶级禁锢,现在的时代相对而言是幸运的。高考公平和你可以很有能力也可以去展现你的能力,在相对公平的社会的大背景下,更深的体会是王亚明求学之路适应新环境整个事件,我能从她的言行举止看到些许影子-内敛羞涩与内心的自卑。

如果从王亚明与其他同学存在不同而言。

在王亚明身上发现最深的一点是贫穷下的自卑,看惯了别人脸色说话,以至于想过得潇洒一下都会有些不习惯。

萧红作品读后感6

这个暑假我读了《呼兰河传》这本书,它让我了解到了作者小时候的快乐和小镇上的人与景的美。

这本书的第一章节写的内容,让我感觉到呼兰河的冷。从地裂了,水缸被冻破了,让我有一种凉丝丝的寒意渗入我的骨髓。天冷的时候是灰色的,镇上的人们几乎是不会出门的,马儿也都待在家里防寒。它还让我了解到呼兰河镇上的`凄凉景象,它只有两条大道,一条是从南到北,另一条是由东到西,只有在十字路口处,才能看到最繁华的景象,也集中了全城的精华。

第二章主要讲解了小镇上的一些节目,例如:跳大神,扭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这些节目让我对其充满了好奇,想去亲自感受一下那里的风俗人情与热闹的气息。

第三章作者说了他最喜欢的两个地方:家里的花园和储藏室。花园是他夏天最爱去的地方,储藏室是他冬天最爱去的地方。我知道了作者的童年是非常快乐的,一年四季都有玩的地方。

第六章介绍了古怪的二伯,你要是买了花生桃之类的东西不给他吃,他会骂你,你如果给他吃,他却不吃让给我们。二伯还不允许别人喊他的乳名,只有祖父可以。

《呼兰河传》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作者童年时的快乐,小镇上人们的欢乐,邻居之间的快乐与忧伤。

萧红作品读后感7

呼兰河常年都被冰覆盖着,它在黑龙江,天气似乎只有冬天和夏天,而夏天也很短。尽管大半年被大雪封锁着,但是呼兰河依然是萧红的故乡,她非常热爱呼兰河。萧红读完小学后就离开了呼兰河,一直到她三十二岁离世的时候都没有再回到故乡了。所以她把她对呼兰河的热爱和怀念都寄托在这本书里,也把当时的世态炎凉写进了里面。

萧红的祖上是张岱,她的母亲很早就死了,而她的父亲也对待她很冷淡,所以萧红一直都是和祖父生活的,她写的《呼兰河传》就是写和祖父生活的时候。萧红在呼兰县第二小学女生部读书,她的作文成绩十分突出,大概这就是萧红后来成为作家的原因之一吧!

呼兰河和南方城市,比如深圳、广州、海南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每年的庙会和拜神会,就是一个典型了。萧红的《呼兰河传》把它描写得十分真切,仿佛亲身体会到那里的寒冷。

我最感兴趣的地方是呼兰河的庙会,那里有卖不倒翁的和卖“鸡哨”的,那里有一曲歌谣,上面说:小大姐,去逛庙,扭扭搭搭走的俏,回来买个搬不倒。这首歌谣多好玩啊,里面的“搬不倒”说的就是不倒翁。可是如今深圳都没有庙会了,广州和香港的庙会演变成了购物。逛庙会不就是购物吗?那不是没有什么区别吗?我想道,但很快就被另一个“新思想”打败:逛庙会卖的东西,购物商城没有;购物商城卖的东西,庙会没有。所以,它们还是很有些地方又是不同的。萧红所在的年代正在民国时期,中国还保留着许多现在没有的习俗。好看的“野台子戏”如今都差不多没有了!野台子戏就是在露天的广场上唱戏。社会发展了,尽管多了新的好东西,却丢了以前的好习俗。现在,人们看京剧都在商城或戏场里,这些丢失的东西只存在了老人的回忆里,萧红把它们讲给了看过《呼兰河传》的人听。

萧红家里有一个大花园,很漂亮。她去杂物室里探险、去李子树、樱桃树上爬啊爬、去墙洞里捉蛐蛐……萧红在花园里进行各种自己喜欢的活动,好像怎么玩也玩不完。杂物室里有很多年代久远的东西,清朝的官帽,绣花鞋,丝线……萧红都会一一把这些拿起来玩一玩,把官帽扣在脑袋上,穿一会儿绣花鞋。不过,再怎么样也没有和祖父在花园里好,那时候的萧红真是无忧无虑。

第五章里讲的是命运悲惨的团圆媳妇,年龄才十二岁。团圆媳妇在八岁时就被奶奶婆婆花了几十两银子订下了婚姻,她长得很高,别人都说她十四,其实她只有十二岁,按现在来说,她才六年级。

萧红总是听见东屋那里有哭声,后来才知道是老胡家在打团圆媳妇,几年后打着打着,疯了。于是她的婆婆给她跳了好几次大神,简直是开创了跳大神的新纪元。他们还烧了替身,总不见好。最后没有了办法,就请了一个很厉害的大神来占卦,大神叫它们给团圆媳妇洗澡,要当众洗,婆婆就洗了。结果滚烫的热水把小团圆媳妇烫晕了,大神却忽然说:“一共要洗三次,还有两次要洗呢!”这回团圆媳妇的反应是很吓人的,她晕了以后,脸如火炭般热,眼睛半睁着,翻着白眼,露着一点白眼珠。大家都以为她死了,但是没有断气,没几天,她就死了。这个女孩的童年就这样结束了。我觉得团圆媳妇是被封建社会弄死的,看完了这一章可以想象得到以前呼兰河人的封建习俗是很强大的,团圆媳妇就是受害者之一。

萧红有一位亲戚,名叫有二伯,他似乎是没有名字的,而名字,就叫有二伯。有二伯总是把“这个”说出“介个”。有二伯的性格有些古怪,很多地方都会体现他是古怪的:他和老厨子吵架时会莫名其妙的哭起来;老厨子明明看见他要跳井,结果他安安稳稳得在井边坐着;别人在吃东西,他就骂:怎么不给我?给了他,他又说:你有二伯不吃介个。这不是古怪的体现么?有二伯就是那么奇怪的。

小小的磨房里住着冯歪嘴子,呼兰河长年都是寒冷的,而磨房又四壁透风,所以冯歪嘴子总是住得不是很舒服。尽管住在窄小的磨房里子依然结了婚、生了孩子。结了婚以后,她的妻子有一天死了,别人都替他难过,而他自己也很难过,但是在这个孤单的世界里,冯歪嘴子依然做着他的切糕,我行我素。

萧红的童年是快乐的,她的祖父教给她许多东西,使她得到良好的教育;萧红的童年是有趣的,大花园里的花依然开得鲜艳,一直开到天边。

《呼兰河传》中的人物是鲜活、真切的,直到今天我还能感到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怀着这样的心情,我读完了《呼兰河传》。

萧红作品读后感8

萧红是我国著名的现代女作家。她是一位体验型、情绪型的极富才华的现代女作家。她的一生颠沛流离、短促悲凉,饱受被放逐的寂寞、孤独和痛苦。萧红的小说创作正是她的悲剧人生的真实写照。她的小说名篇如《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牛车上》、《小城三月》等等都闻名于世。同样,她的散文创作也具有很高的成就。她的散文凄切忧婉,在情感浓度和抒写张力上都较深刻强烈,刻画人物注重心理深层的挖掘,文字优美。

萧红是那种以全身心投入写作的女性,文字便是她灵魂的自传。在她的作品里,看不到炫耀、卖弄、制造的成分。有的是一种与大地相连的美好品性。她的遭遇、情爱与她的文字如同呼吸。创作的素材大多来源于她的真实生活体验。萧红写出的都是生活,她笔下的人和事都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她非常懂得人性中的贪婪和漠不关心,也懂得人间的爱与温暖。在她的笔下经常出现的不是她自己,也非狭隘的权利富贵阶层。而是那些被忽视的涌动在社会最底层的话语缺席者。那些饱受磨难、牺牲的灵魂。并“与欢乐的人同欢乐,与忧伤的人同忧伤”,设身处地地与对方享有同样的感情。

一个真正优秀的作家与他笔下的人物应该是一种化入的“同情”的关系。萧红做到了。写自我却能超越自我,不局限于自怜自哀。萧红是一个身心俱受摧残的不幸女性,一个被家庭、爱情和社会所放逐的灵魂。但她依然“向着温暖和爱的方面,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来写作。她以自已悲剧性的生命体验,以一个现代人的眼光,冷静地观照自已熟悉的生存环境,把个人的命运纳入人类的命运之中。探入了中国人的生存、文化和民族心理的最深处,对生存的原生态和大苦难的揭示,对人自身命运的正视和清醒体味,使萧红的作品意蕴具有了普遍的意义。这种慨叹和苍凉感又不仅仅是她个人的,而是超越自我属于时代的。这使得她的作品透着一种独特的宁静,实际上是一种弥漫着生命的肃穆的热情,这种肃穆因其超越了世俗的空虚和表层的喧闹而益发显得难得和崇高。

《白面孔》(萧红)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ksfc     

书名:白面孔

豆瓣评分:77

作者:  萧红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出品方: 凤凰壹力

副标题: 萧红散文集

出版年: 2015-10-1

页数: 352

内容简介

本书为萧红散文合集。有《天空的点缀》《祖父死了的时候》《孤独的生活》等,囊括了1936年版《商业街》、1940年版《萧红散文》等散文集中几乎全部文章,并收入萧红纪念鲁迅的《记忆中的鲁迅先生》等随笔。“只有散文,才是生活的真实面孔。”正如昆德拉所言,散文描摹着真实的生活,在这部散文集里可以看到人间烟火中的萧红本人。她与萧军同居商市街,求告无门,饥寒交迫,隆冬里买不起生火的木柴,连喝一杯热浆汁的钱都没有,甚而一夜数次起念要偷对面人家门上挂着的面包。他们做过家庭教师,画过影院广告牌,去参加集体活动蹭吃喝,他们游荡,吵架,喝醉后躺在地板上哭。及至勉强出版了作品集,却遭到查禁,被日本宪兵队逮捕的恐惧折磨着他们,“白面孔”便是这一时期萧红和左翼文艺激进分子惊惧状态的真实写照。

作者简介

萧红,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1911年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本名张乃莹,后曾用笔名悄吟、田娣、萧红等。1930年逃婚离家,两年后结识萧军,走上写作之路。1933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并与萧军合作出版第一个集子《跋涉》,随即遭禁。1934年逃离伪“满洲国”,一年后在鲁迅支持下出版成名小说《生死场》,引起文坛重视。前后共发表与出版百余篇短篇小说和散文,此外还涉及诗歌、剧本、书信等多种体裁的创作。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赴香港,完成其最著名的中篇小说《呼兰河传》,以及长篇小说《马伯乐》。1942年在香港的战火中,疾病加庸医误诊,因而逝世,享年31岁。她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悲苦并极具传奇性的一位。

 观《萧红传》有感2000字

 几年前,我在《江山》的一个版块挂了个编辑的空衔,却没有真正地在那里投入过多时间,我就是一个闲散的玩文字的人,自娱自乐,没什么上进心,就是在那时,我认识了宿州女孩燕儿,燕儿在《江山》小有名气,她吸引我的不仅是文字,更多的是她的个人经历。这个女孩身患重疾,瘫痪多年,几经生死,却凭着对生命的热爱,对文学的执着,活出了一份属于自己的精彩。

 我想,我跟燕儿是有缘的,江山的偶遇注定我们会成为一生的好友,我们的缘分不仅仅是名字的相同(我的乳名也叫燕),更主要的是我们在思想上是相通的,我总能在她的文字里读懂这个女孩的那颗敏感而灵动的心,她对社会的认识,人生的感悟,以及对梦想的追求,都是让人赞叹的。人一生,会遇见很多人,真正能成为朋友的并不多,而真正能成为知己朋友的更少之又少,所以,我很珍惜跟燕儿的这份缘,一直把她当成是另一个灵魂自由的我。

 一直想去看燕儿,一直因为这样那样的琐事抽不开身,去年年底,燕儿新书《萧红传》正式出版,真心替她高兴,燕儿欣然答应送我一本,因这本书的缘故我终于下定决心去宿州看望这位未曾谋面的挚友。

 两个多小时的行程,几经周折,在宿州大店镇的一个十分偏僻的养老院里见到了燕儿,燕儿跟我想象中的燕儿几乎没什么两样,热情开朗,乐观豁达,容貌俊俏,眼睛里透着灵气,如果不是因为残疾,这个女孩将会有一个多么美满幸福的家庭,如果不是因为残疾,她将会赢得多少人爱慕的眼光,我看着她骨节变形的手和僵硬的身体,心隐隐地疼。

 回到家里,并没有急着去看燕儿赠我的这本《萧红传》,事实上,我对每一本书都是怀着虔诚的心去阅读的,一部作品,就如同是作者的孩子,历经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的阵痛才诞生,它是有血有肉有生命的,对作品的尊重就是对作者的尊重,所以,我读书向来很慢,读得很仔细,逐字逐句地去琢磨,尽可能地去领悟作者在写这部作品时的心境以及所要想表达的思想和意图。

 夜深人静时,正是读书时。每晚忙完琐事,我会坐在书桌旁,点一盏台灯,泡一杯花茶,静静地读几页,在淡淡的墨香里,在燕儿委婉缠绵的诉述里走进萧红的一生。如燕儿所说,但凡爱文字的人没有不知道萧红的,但真正深入了解过萧红的人却并不多,借着燕儿的笔我才有机会对萧红这位传奇的女作家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萧红的命运一波三折,在那样的年代,一个女子在毫无背景下,每一步成长都是艰难的,即便这样,她也凭着一股倔强韧性和极高的天赋,短短几年在文学领域上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我想这一点跟燕儿是一致的,就因了这份惺惺相惜才有了这本《萧红传》的诞生。

 燕儿的文字我是熟悉的,纯净朴实,带着乡土的气息,有着一尘不染的本真,但是,这部《萧红传》却一改过去的文风,文笔细腻温婉,深情款款,字字句句轻轻地敲击在心上,使人心生柔软。燕儿用优美的文字叙述了萧红短暂而传奇的一生,在跟五个男人的感情纠葛中,或爱或恨,或悲或喜,都被燕儿诠释的淋漓尽致。如果不是做过深入的研究,如果不是对萧红有着特殊的爱,燕儿不会有如此细致的了解,更不可能投入这么多的感情,让我佩服的不仅是燕儿生花的妙笔,更是这个女孩灵动敏锐的心思,她没经历过爱情,却对爱情有如此深刻的认知,这一点令我十分诧异。

 认识萧红是从读《呼兰河传》开始的,萧红的作品受鲁迅影响,犀利深刻,大多写的是那个时代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劳苦大众悲哀、愚昧、艰难、凄凉、贫穷的命运,这是让人内心很有感触的东西,作为一个女子,作为中产阶级家庭出来的萧红,她是怎样体会到人们的疾苦的呢,如果没有一颗悲悯的心恐怕是做不到的,如果不是敏感和感性,她更不可能看得那么透彻,如果没有极高的特殊天赋和驾驭文字的能力,她也不可能描写的那么深刻。这同时也体现了一个人的性格上的刚毅和执拗。所以,我的感觉是萧红不是弱女子,相反的,她有着男儿的气度,任性,固执,嫉恶如仇,从不向人低头,对一个女子来说,感情里参杂了这些东西是很可怕的,导致数次的感情失败也是必然。爱情里没有谁对不起谁,只有谁不懂得珍惜谁,两个人的相处,不是你对我好我对你好那么简单的事,有时候往往外在的因素是造成感情失败的最大原因,还有性格上的问题,作为一个女子,在男子面前切记太过于强势,要适当的示弱,学会撒娇,在人格独立的前提下去依赖他,甚至去崇拜他,这样的女子往往才能让男人视若珍宝爱不释怀。周国平曾在《我眼里的好女人》中说:"我欣赏的女人,有弹性,有灵性。弹性是性格的张力。有弹性的女人,性格柔韧伸缩自如,她善于妥协,也善于在妥协中巧妙地坚持。她不固执己见,但在不固执中自有一种主见。"我想,萧红的灵性是有的,弹性还不够,至少她在处理感情问题上太过幼稚和草率,有些东西是天生的,学不来,性格决定命运,纵观萧红的一生,不得不让人感叹,一个在文学上面极富才华的女子,感情方面却是如此的懵懂无知,(wwwunjscom)她追求炙热的爱情,却被爱情弄的伤痕累累。唯有文字可以疗伤,唯有文字才是可以倾其一生去爱的东西,也唯独文字成就了她短暂而鲜明的一生,因为文字才让后人记住了她的名字。所以,爱情跟一个人的信仰比起来算不得什么,萧红真正爱着的是那个时代的劳苦大众,真正让她疼的是旧中国的战争,疾苦,和满目疮痍。萧红不是个自怜自哀的弱女子,她是个让人敬佩的英雄。

 燕儿在这本书的后记中写到:"写萧红是因为我崇拜她的才华,倾慕她的美丽。但更确切地说,是为了祭奠我自己,因为我和萧红惺惺相惜,因为我们拥有共同的悲苦命运。但是,我又不如萧红幸运,她情缘坎坷,文学梦却顺愿逐心。她去过很多地方,阅历深,见识多,精神生活丰富。更重要的是她身体比我健康。"燕儿这段话里有对萧红的羡慕和对自己的无奈。我想说的是,燕儿,不要跟旁人比,你有你的优势,你能生活在这个年代就是最大的优越,你还年轻,今后的路会越走越宽,经验和阅历都会积累,爱情也会在不远处等着你,一定会有那么一个人,他不嫌弃病弱残疾的你,他会包容你所有的缺点,欣赏你的才华和亮点,给你一个幸福的温暖的家,成就你当一个母亲的心愿。

 观萧红书籍生死场有感

 现在很多年轻人都认为“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我并不完全赞同这个观点,但细细想来这句话也不无道理。

 年少懵懂时,我们站在围城之外,踮起脚尖,用稚嫩的眼光窥探这个让我们魂牵梦萦的奇妙的世界——那里有薄薄香雾,花红柳绿,鸣鸟啁啾,让人倾醉的美景,更重要的是那“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或是搔首踟蹰,俟于城隅的人儿,让人神往;当我们坠入爱情,走向婚姻,身处围城之中以后,我们才恍然醒悟,“婚姻就是扒开爱情的外衣,秀秀里面的疤痕和妊娠斑”,以往的杨柳河畔,灞桥玄水,薄雾掩盖下的诗情画意已如轻烟散去,无影无踪。我们甚至想逃离这严密封锁的围城,却被命运的缰绳缠得死死的——一时的冲动终酿成惩罚的恶果,只留下我们形影相吊,一声叹息……

 这些观点似乎有些悲观,但在许多文学作品乃至身边的例子中我们都能找到原型。

 看完《生死场》,有很多感触,而最让我吃惊的是里面对爱情悲剧的描写。金枝和成业相爱了——热恋当中,金枝摘柿子心不在焉,把又青又小的柿子摘了一筐;不顾一切地去河沿与心上人见面,并冲动地发生了关系(这给后面的悲剧埋下了伏笔);成业充满激情与活力,给这个春意萌动的女子最渴求的温存,执意要提亲,不顾重重阻挠。而在他们终于冲破束缚走到了一起之后,悲剧才慢慢酝酿。由于物质上的贫穷,生活上的窘迫,原来如胶似漆的恋人已变得冷淡而麻木——成业回家经常和妻子吵架,抱怨自己还要养着这母子;金枝问丈夫为什么这么晚才回来,他睡而不答,金枝以为说错了话要挨打;悲剧达到高潮是成业烦于孩子的哭闹,一气之下亲手摔死了自己的亲生骨肉。俗话说“虎毒不食子”,而成业的这一举动实在让人震惊,他与金枝之间已没有爱情可言,婚姻就这样走到了尽头,一时的冲动酿成了悲剧的结尾。

 而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就看看我们的身边,当今的快餐爱情与闪婚现象,离婚率的提高,都反映出现代人爱情观与婚姻观的误区。爱情走向婚姻本是美好的,为什么总是有不幸的结局一言以蔽之——“贫贱夫妻百事哀”。

 《生死场》中的金枝与成业如此,《伤逝》中的于娟生与子君亦如此。初始的爱情只是飘在半空的失重的假象,当回到地面踏着实实在在的黄土地时,爱情的保持,婚姻的延续是要精神以外的物质基础的,所谓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这里也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蜗居》中海萍曾义愤填膺地说过:爱情就是男人骗女人的鬼把戏。什么把我交给你,你将永远拥有我。那是他还只是个一穷二白的穷光蛋,只能说一些甜言蜜语”。虽然这些说法有些偏激,但是却是现实,很实在。经济基础是一方面,性格上的差异也至关重要,恋爱时双方都处在亢奋状态,沉迷于其中,所谓当局者迷。甜蜜蒙蔽了他们的眼睛,他们只看到对方的优点,而婚后才看清那潜藏在光鲜外衣下的真实面目。还有从热恋的火热与激情到柴米油盐的平淡与琐碎,这种差异常常会让双方感情日渐冷淡……

 总之从爱情到婚姻像是从仙境回到了人间,从理想回到了现实。如何让我们不受伤害,至少是少受伤害——我们要三思而后行,用理智的头脑去去寻觅人生的另一片风景;切忌过于沉溺其中,无法自拔,要知道冲动的抉择有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爱情是不期而至的,不用过分追求,缘分到了自然会水到渠成。

 席慕容说:友谊像花香,越淡才越持久。而爱情和婚姻有何尝不是呢若即若离的感觉,充满思念的别离,有可能也会浅吟低唱“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也会乘着月光流照在远方人的身旁。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而侩子手正是我们自己!我只想对现在的年轻人说一句——冲动的爱情不会结出幸福的果实,而会受到命运的惩罚。

 观《萧红》有感作文

 假期里,我读了《小学生萧红读本》这本书,感到萧红笔下的文字是这样的美妙。

 我感到萧红一生有多么的不安宁,也感到她笔下的文字多么美妙。 这本书讲的是萧红一生中写下的作品,这些作品让我百感交集。

 萧红,原名张廼莹,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年幼丧母 。

 只在世间停留了31个春秋,在这一生中,她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的人生从来不想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直至萧军的出现直接影响了其命运并引发他开始文学创作:1935年,在老师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 名作《生死场》;1936年,东渡日本,写下散文《孤独的生活》和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萧红笔下的文字是多么的美妙!

 第一次知道她是在在小学语文课本中《火烧云》一课中——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

 一遍遍读着这样奇妙的文字,我们感受着其中的奥妙。就好像身在其中,融入着这些颜色。在此,我曾怀疑萧红是画家。

 接着,我又在《小学生萧红读本》里读到她的另一篇文字《太阳在园子里是非常大的》。这篇文章,让我十分羡慕——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飞上天了一样。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儿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儿又从墙头上飞走一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

 读着读着,我迫不及待地想要跑进她家的园子。跟着祖父一起,跟着萧红一起浇菜,拔草,栽花那是多么好玩的事情啊!

 在这本书里,萧红不仅提到了院子里的趣事,还提到了鲁迅先生。

 鲁迅先生不仅是萧红的朋友,更是她的老师。萧红的一篇文字《回忆鲁迅先生》让我感动。

 一,“你的裙子配的颜色”讲的是鲁迅先生对萧红的穿着的点评。在这里,我完全没有想到,鲁迅先生对服饰颜色搭配也有这么深入的研究。鲁迅先生如果不当作家,说不定成为服装大师。文章里也体现了鲁迅对萧红的真诚,近乎父女之情。

 二,“鲁迅于海婴”讲鲁迅与儿子海婴的情感故事。“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这是鲁迅的诗句。在这篇文章中,萧红捕捉了鲁迅与儿子交往最平常的生活细节。娓娓道来,却有着无比感人的力量。爱,往往藏于平凡得小事中。

 通过这本书,我深度了解了萧红和他的老师鲁迅先生。书中描绘了欢乐,难过,感人的种种场景,也介绍了一首歌曲《传奇》。现在我想将这首歌曲送给敬爱的萧红和鲁迅先生:

 只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

 再也没能忘掉你的容颜

 梦想着偶然能有一天再相见

 从此我开始孤单思念

 想你时你在天边

 想你时你在眼前

 想你时你在脑海

 想你时你在心田

 宁愿相信我们前世有约

 今生的爱情故事不会再改变

 愿用这一生等你发现

 我一直在你身旁从未走远

 

 敬爱的萧红就是我们的传奇!

 观《萧红》有感

 “我本一无所恋,但又觉得到处皆有所恋。”

 话剧《萧红》不仅穿插了祖父与幼年萧红的场景,也加入了萧红小说《生死场》里的情节。只是演萧红的女演员太青春靓丽。

 四年前的**《黄金时代》,因为话剧式的叙述与承接饱受诟病,我想,或许对于萧红本身的争议与史料的缺失,真的很难将其一生真实又美好地呈现出来。不顾家庭与汪恩甲订下的婚约,选择与表哥陆哲舜私奔,迫于经济压力回来后又同汪恩甲生活在一起,怀着汪恩甲的孩子又与萧军相爱,欠旅馆一大笔钱趁洪水的契机偷跑掉,孩子一出生后就送人,怀着萧军的孩子时又同端木蕻良在一起…后半生二萧与端木的纠葛可以归结为感情,但前半生说是被命运作弄,但实在现在回顾起来就是“三观不正”。

 东兴顺旅馆里怀孕的萧红与萧军相见的一幕,直让我怀疑萧红的所作所为是否太不负责。对于前人的一切,总是有太多谜团。是美是丑,是善是恶,甚至是否真实存在于过去,都只是书中的一幕幕讲解,终究没法亲自验证。

 此前,对于逝去的古人,我总是觉得很遗憾,那么精彩的人,怎么也会受命运捉弄,也会有生命的终结。假使时间是一个轮回,或许这些遗憾,本不该追究。

 还记得当初喜欢萧红是因为在书上看到了她的遗言,“至此我将与碧水蓝天永处,留得那半部红楼让别人写了。”一个人一生的漂泊无奈跃然眼前,虽说人生是命运的安排,但个人却自愿成了命运的操盘手。

 高三毕业那年看过《生死场》,看不大明白,金枝的故事早已忘却脑后,我更喜欢看萧红写简单的生活。今天又借机重温了一次,金枝和一个男人产生了爱情且怀了孩子,男人也很爱金枝且发誓要娶她。“男人,只有在年轻的时候,心里才装得下女人,等她老了,就会打她,骂她”。婚后,男人的生意不顺,欠了很多债,吃饭都成问题,回到家就拿金枝和孩子出气,一次发怒中甚而想卖掉孩子还债。不过孩子没有卖掉,只是被男人摔死了。日本人也打了进来,金枝在亲人的劝阻下往城里逃命,上门给人缝被子时却会被人扯下裤子摁在床上,不从的话就要被打,回到住处还要被同屋的老婆子羞辱。死不好,生也不好。“人和猪狗一样,忙着生,忙着死。”我想,等以后的生活越变越好,后来的读者,是不是不能切身理解,人性的黑暗不是只存在于贪婪的欲望中,而是根治于基本的饿与生存中呢

 话剧与《黄金时代》有很多相似的场景,东兴顺旅馆的初见,与鲁迅先生交谈,萧军出轨,临汾车站的分别,二萧与端木的纠葛,最后萧红临死前骆宾基的陪伴,当然还有祖父和萧红在后花园里的场景。“爱便爱,不爱便丢开。”“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因为这世上还有让我眷恋的东西。”“你知道我别无所求,我只想有个地方安安静静地写东西。”“有各式各样的读者,就该有各式各样的小说。”“我死后,我的文字或许会被遗忘,但我的绯闻会永远流传。”…

 一个人一生的场景,或许很长,但仔细看,也没有什么值得说的几件事。四年前,《黄金时代》上映的时候,我从江苏跑去呼兰的萧红故居,在高楼大厦的簇拥下,故居仿古的旧房子尤为显眼,后花园或许还是那个后花园,虽然是东北的十月,但一切都生机盎然。在呼兰河的天边,残阳似血,孩子在河边无忧无虑奔走。四年了,在我身上也没发生什么,只不过是我毕业了,换了生活的地方,换了身边对话的人。

 “去年的五月,是我在北平吃青杏的时节,今年的五月,生活的滋味,犹如青杏般的苦涩。”那些苦涩,或许就是吸引我的东西吧。以前我不大相信命运,但现在的我会随遇而安。我想,就算命运很难更改,但生死轮回,有坏运,也总有好运的时候,我们能做的,就是眼下开开心心地活着。

在《呼兰河传》的第六章,作者着重描写了有二伯这个人物。此外,作者还有一篇散文《家族以外的人》,也写的是有二伯。

有二伯,是萧红家里的一个长工。

这个活得像个笑话一样的人物,让人看了想哭。

有二伯的童年……不过说起来,他好像没有什么童年。

三个月的婴儿已经能认出母亲的气味了。有二伯三个月时却没了娘。

六个月的宝宝能发出“bababa”的声音了。有二伯六个月时却没了爹。

他在叔叔家里一直住到七岁。萧红七岁的时候有祖父、后花园和小伙伴,还是个无忧无虑的孩子。

有二伯七岁,却开始养活自己了。他上山给人放猪。太阳刚亮就去,太阳落山才回。一天只带两个饭团当晌饭。

那时候山上有狼。他被狼咬了,吓得不敢再去放猪了。但是挨了一些打以后,也不敢不去了。有二伯说:

“在自己家里是孩子……在别人就当大人看……”

从那时起,他就已经是个大人了。有苦有泪都不告诉别人,也没有人可以说。

后来,他又给人家喂过马。

一晃,他已经三十岁了。

在有二伯三十岁那年,萧红的祖父把他领回家。

他做了长工。

每天早上他都把行李给捆好,仿佛随时准备着要去旅行。

但他并不是要去旅行。他只是没有固定的住处罢了。

“今天住在那咔咔响着房架子的粉房里,明天住在养猪的那家的小猪倌的炕梢上,后天也许就和那后磨房里的冯歪嘴子一条炕睡上了。反正他是什么地方有空他就在什么地方睡。”

开粉房的、养猪的,还有冯歪嘴子,都是些租户,租着萧红家的房子。他们都是些粗人,没有钱租好屋子,却好歹有个遮风挡雨的住处。不过开粉房那家住的房子破得都快塌了,也并不能遮风挡雨。但是,好歹也是个自己的窝。

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

可有二伯,连个自己的窝都没有。

不知道过了多少年,也许是有二伯老了以后,萧红家才在正屋旁边,盖了三间厢房给他住。

他终于有自己的家了。

可这其实并不是他的家。因为家,是人想回就可以回的。

而院子的大门却常常是锁着的。有二伯要回家时,看见门锁着,就叫家里的厨子给他开。可厨子并不听他的,因为他是长工,又不是主子。

萧红有时听到了,要去开,她的后妈便拉住了她,说:

“不用你显勤快!让他站一会吧,不是吃他饭长的……”

甚至后来,萧红的母亲把三道大门都上了锁。

于是,有二伯为了回家,只能**头。可是他都已经六十多岁了,骨头都硬了。所以每次**,他都会重重地摔到地上,摔得浑身流血。厨子看着,说:

“你这血真新鲜……我看你多摔两个也不要紧……”

哪里有谁的家,是要摔得疼了,摔出血了才能回的?

所以,这到底也不是有二伯的家。

他也知道自己不是“家里人”。厨子虽然有时调侃他,但是他们其实一样,都不是“家里人”。

有二伯越老越遭人嫌弃。于是有一天,他收拾了东西,似乎是要离开。

萧红问他,他说“这儿不是你二伯的家”。

可他也并没有离开,他说“你二伯别处也没有家”。

有二伯,是很穷的。

他的被子是很破的,一动就会往外掉棉花。他的枕头里装的荞麦壳,一动就会往外流。

他的草帽只有一个帽顶,没有帽檐。所以他的头是黑白分明的:头发花白,脸却晒得黢黑。

他的衣裳是前清的旧货。原本这衣服是在萧红祖父的箱子里,后来萧红的祖母去世了,这些旧衣服就穿在有二伯身上了。

“有二伯一走在街上,都不知道他是哪个朝代的人。”

他的裤脚总是卷起来,像个刚插秧回来的庄稼人。我想,这裤子大概也是别人的吧。

有二伯的鞋子不是掉了底,就是缺了跟。他自己修也修不好,所以走起路来,鞋子总是发着响声,他的脚也似乎总在地面上。

有一次,萧红去厢房里,看到有二伯把破鞋子脱下来垫着,坐在火堆前取暖。萧红也脱了小鞋子,准备学他那样坐着。他看见了,心疼坏了,说道:

“你这孩子……新新的鞋子就坐……”

萧红问他的鞋子怎么就能坐。他说:

“坐不坐都是一样,不能要啦!穿啦它二年整……”

说着,他忽然生起气来,他想起自己这么大的时候还没有鞋子穿……

人都要穿衣吃饭。有二伯这破烂的衣帽,倒是勉强能蔽体。可是饭,有时却是吃不上的。萧红家是富裕的,有二伯每回扫地都能扫除扔掉的馒头来。可是他小时候,却是连个馒头边都摸不着的。

有一回吃饭的时候,有二伯的位置上却坐着只小狗,萧红的妈妈还喂了肉给它吃。

在别人眼里,有二伯的饭是讨来的。萧红妈妈曾骂他道:

“你后半辈子吃谁的饭来的……你想想,睡不着思量思量……有骨头,别吃人家的饭?讨饭吃,还嫌酸……”

萧红不信有二伯是这样穷的。有一回去公园,萧红想看大象。

两个人看大象要花几十吊钱买票。有二伯说没有钱,看不了的。萧红翻开了他的衣兜一看,只有五六个铜元。原来有二伯除了偶尔打个小牌赢几吊钱之外,并没有进钱的路子。

而这唯一进钱的路子——打牌,大多又是输钱的。

有二伯有时会偷主家的东西。我想可能是因为输了钱了吧。

他偷过铜酒壶、锡火锅、大铜钱、烟袋嘴……有一次,还偷了一个大澡盆。这澡盆很大很深。有二伯把它倒扣着顶在头上,只有腰以下的部分露在外面。他看不见前面的路了,走路也歪歪斜斜的。

这偷东西的技术太拙劣了,所以经常被人发现。老厨子总是拿偷东西这事调侃他。后来,家里只要丢了东西,大家就都说是有二伯偷的。

于是,有二伯在钱这个事情上,算是进了一个死循环里:穷了,就打牌,打牌就输钱,输了钱就偷东西,偷了东西又被发现,最后还是穷。

有二伯,可真是个穷命。

但俗话说,人穷志不穷。有二伯虽偷东西,其他时候,都是个极要尊严的人。

萧红的原名叫张乃莹。有人说有二爷是属于张氏家族的人,只是他们那家子落败得早。不管怎么说,有二爷和别的下人和外人是不一样的。他觉得自己应该处于主子和下人之间吧。

“一听到人家叫他‘二掌柜’的,他就笑逐颜开。叫他‘有二爷’,叫他‘有二东家’,叫他‘有二伯’也都是一样的笑逐颜开。”

只是,街上的孩子却编了话来笑他:

“有二爷,兔儿爷。”“有二伯,打桨杆。”“有二东家,捉大王八。”

看起来,他这身份,也并不十分高贵的。

“有子”,是他的乳名。

一般来说,人长大了以后,这乳名顶多就爹娘能叫了。

主子们自然都是尊贵的。租户们也都有自己的营生。只有这有二伯,似乎最低贱了。

所以他虽然都六十多岁了,也还有人唤他乳名。

萧红的祖父是唤他乳名的,只是习惯这么叫了吧,并没有轻视他的意思。有二伯也并不和祖父生气。

萧红父亲骂起来的时候,叫他“有二”。他似乎也不生气,因为不敢。

但是其他人唤他乳名,有二伯却是最忌讳的。

老厨子和他吵架时,就说:

“我看你这个‘二爷’一丢了,就只剩个‘有’字了。”

“‘有’字”的发音和“有子”一样,有二伯一听就和厨子打起来了。

老厨子高兴起来,会说:

“有二爷,我看你的头上去了个‘有’字,不就只剩了‘二爷’吗"

有二伯一听,就又开心起来了。

他似乎真的很值得人尊敬。日俄战争时,全城的人都逃出去了,只有他没走。那时候,人们管俄罗斯人叫“毛子”。这毛子骑着马,拿着大刀,杀人不眨眼。有二伯说他待在家里,也不害怕。待那毛子敲了门,大喊着问屋里有没有人时,有二伯正在家下面条吃呢。

而事实上,他那时候吓得“抖抖乱颤”的。

至于为什么要说不害怕,可能是好面子吧。

可就是这么一个又要尊严又好面子的人,却时常被萧红的父亲打。有时候,还在院子里打。

他被打得躺在地上,认识的不认识的人都过来看热闹。

他被打得流了血。鸭子跑过来啄食他的血。

大概一个人命贱了,连畜生都是可以欺侮他的。

而连畜生都要欺侮他,我想这有二伯其实是没什么尊严的。

日俄战争时他不害怕是假,但是冒死给主人护住了家业倒是真。

当他被打了,受了委屈时,就一个人在厢房里哭,他自言自语着:

“那些胆大的,不怕死的,一听说俄国毛子来了,只顾逃命,连家业也不要了。那时候,若不是这胆小的替他守着,怕是跑毛子回来连条裤子都没有穿的。到了如今,吃得饱,穿得暖,前因后果连想也不想,早就忘到九霄云外去了。”

他伤心地又说:

“良心长到肋条上,黑心痢,铁面人……”

有二伯是极看重“良心”的。

他三个月没了娘,羊把他奶大了,他就把羊当作恩人,说得不好听一点,他甚至把羊当成自己的娘一样尊重。

他是最忌讳别人叫他“有子”,但和吃羊肉比起来的话,这也不算什么。

“前年我不知道吃过一回……后来知道啦,病啦半个多月……后来这脖子上生了一块疮算是好啦……”

生疮可能是上火了吧,因为感觉对不起自己的良心了。

“吃一回羊肉倒不算什么……就是心里头放不下,就好象背了自己的良心……背良心的事不做……做了那后悔是受不住的,有二不吃羊肉也就是为的这个……”

有二伯可真是个有良心的人啊。

他总说“人要知道自家的来路”“人要知恩报恩”,所以他对一只羊都是感恩的。

可他身边的人,却和他不太一样。

老厨子给他做了羊汤,骗他是别的汤。有二伯喝了好几大碗。老厨子又跑到外面和人家说有二伯虚伪,不吃羊还喝这么多羊汤。

不过,有二伯对厨子到底也是没有恩情的,所以欺负他也是没什么的。

最让有二伯伤心的,是他的主子欺负他。他那么胆小,却拼命保下来了这个家业。萧红的父亲母亲不但不感激,却还欺侮他,不把他当个人待。

萧红母亲骂起他来,叫他“贱骨头”。

可这低贱得只剩下一把老骨头的人,却懂得伤心。

他伤心了,没处说去,和萧红这个小孩说。他掀开席子,下面是一寸多厚的谷子。一寸是三厘米多。这又厚又潮的谷子铺在席子下面,别说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就是一个壮小伙子,怕也是受不了这寒湿的。

“这不明明是往外撵我吗……腰疼……腰疼没有人看见……这炕暖倒记住啦……”

萧红家里的人说是谷子潮湿,没谷子吃了,要放在他炕上烘烘。

他的衣服本就又薄又破,现在这炕烧也烧不暖了。东北的冬天那么冷,他的屋子里却只有窗棂上的霜雪,和一颗寒透了的心。

“这年头……没处说去……没处说去……人心看不见……”

有二伯是极有良心的,可是他似乎对人心失望了。

不知道为了什么,他成了个很古怪的人。

他不爱和人说话。

他爱和天空的鸟儿说话,爱和大黄狗说话。就连被路上的石头绊了脚,他都要低下头来,和这石头说上一会子。

“你这小子,我看你也是没有眼睛,也是跟我一样,也是瞎模糊眼的……”

临了要和石头告别的时候,还不忘嘱咐他:

“下回你往那穿鞋船袜的脚上去碰啊。”

有二伯还喜欢骂。

没有人开门的时候,他骂老厨子:

“死绝了吗?人都死绝了吗?”

家里的人打他欺负他,他骂:

“狼心狗肺,介个年头的人狼心狗肺的,吃香的喝辣的。好人在这个年头,是个王八蛋、兔羔子……”

就连萧红,他生气的时候也骂:

“滚……鬼头鬼脑的……干什么事?你们家里头尽是些耗子。”

有时候,他可能连自己都骂:

“王八羔子……兔羔子……穷命……狗命……不是人……在人里头缺点什么……”

他甚至骂自己的没帽檐的草帽:

“……王八蛋……这是什么东西……去你的吧……没有人心!夏不遮凉,冬不抗寒……”

萧红的父母受不了一个下人整日骂骂咧咧的。她父亲骂道:

“有二……你这小子混蛋……一天到晚,你骂什么……有吃有喝,你还要挣命……你个祖宗的!”

萧红父亲骂有二叔的祖宗,说明有二叔还是有祖宗的。

可是,他可能没脸去见祖宗了。因为他连个家室都没有,注定要绝后了。

他其实是很喜欢孩子的吧。有一次,萧红被后母追着打,她跑到了树上躲着。是有二叔借口说要带她逛公园,把她从树上抱了下来。

可他却要绝后了!

老厨子一骂他“老绝后的”,有二叔就大哭了起来。他说:

“可不是嘛?死了连个添坟上土的人也没有。人活一辈子是个白活,到了终归是一场空……无家无业,死了连个打灵头幡的人也没有。”

也许是伤心的事情太多了吧。有二伯的厢房里,夜里总是传来哭声。

他是会哭的。有次他带萧红去玩,看了唱戏的唱那出“关羽斩蔡阳”,他就流下了几滴泪。也许是为蔡阳抱屈吧。

不过他自己一个人的时候到底哭什么,别人也并不关心的。

但是,当他去上吊、跳井的时候,人们却都跑了过来。

就在萧红父亲打有二伯的那个晚上,厨子说有二伯上吊了。

他把绳子拴在房梁上。等人们找到他的时候,才发现他在墙根下坐着,没哭也没骂。

萧红看见他的眼睛红红的。可能是哭红的吧。

不久,有二伯又跳井了。不过,仍是没有成功。人们去了发现,他在离井口很远的柴堆上坐着,还带着烟荷包和小烟袋,在抽着烟。不知道是不是怕看不见井口,他竟还带了一根蜡烛。

没死成,便还要活着。

一直等到萧红上了学,

“有二伯从此也就不见了。”

有二伯是一个人。他有良心、要尊严,有的时候还和主子讲平等,因为他觉得大家都是爹娘养的,都一样。

可有二伯又活得不像个人。他没有爹娘,没有家,没有钱,这都不打紧的。可是他要尊严得不到,有良心却总被欺侮。他喜欢孩子,却绝了后。

于是,他变成一个很古怪的人。他总是骂骂咧咧,总是哭,又闹着要寻死。

他却没有死。

作为一个人,生的本能告诉他要活下去。他三个月没了娘,喝了羊奶都长到六十岁。他没有做过亏心事,是顶有良心的一个人。

他得活着啊。

可是他怎么活下去啊?谁能告诉他,要怎么才能活下去啊?

是要丢了自己的良心吗?

还是要抛了自己的尊严?

他孤孤单单地在这人世间走了这一回,似乎就是要寻找这个答案。

可是没有人知道答案。

就算有那绝顶聪明的人知道了,也不会告诉他。

似乎像他这样的“似人非人”的人,并不用知道怎么活。

死亡的原因却是明确的,因为他病了,他老了。

于是,他最终死去了。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一心书屋

亲爱的读者们,关于有二伯的这篇文章,我是结合着《呼兰河传》第六章,以及《家族以外的人》这篇散文来写的。小说里的有二伯是个很古怪的人。看了散文,才明白了他古怪的原因。

不知道我的分析对不对,如果有别的想法,欢迎大家在评论区一起交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05295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1
下一篇2023-11-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