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当时英国介入让两方签订了停战协议,徐世昌下令撤掉了张作霖东三省巡阅使的职务,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吴佩孚的私心。吴佩孚也知道张作霖的主力部队力量尚存,如果乘胜追击未必能赢,因此没有继续打下去。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
第一个方面当时的直系大总统徐世昌已下令免除了张作霖的职务,满足了吴佩孚的心理。当时的政权是由直奉两系的军阀共同控制的,还有以孙中山为首的政权,组成了三角同盟。当时的中华民国大总统是徐世昌,直系胜利以后,徐世昌撤掉了张作霖的所有职务,本来只是为了让吴佩孚心里舒服一些好拉拢他,可是吴佩孚步步紧逼,让徐世昌落实对张作霖的处罚。不过这些处罚对于张作霖来说无异于隔靴搔痒,张作霖在东北有军队有地盘,一个虚职能奈何得了他吗?
第二个方面是张作霖实力尚存,打下去吴佩孚未必能赢。张作霖是在东北起家称霸一方的“东北虎”,张作霖从山海关撤兵以后就回了东北老家。我认为直奉战争第一次之所以直系吴佩孚能胜利,有一大部分原因是因为在直隶和奉天开战的,直隶是今天的河北,奉天是辽宁,而奉系军阀显然对东三省更了解一些,张学良参战时大局已定,只能有序的撤退,其实这一战是没有伤到奉系根本的,因此如果斗个鱼死网破,吴佩孚未必能够全胜。
第三个方面是因为有其他国家的势力干预。当时直奉两方是在英国的介入下,一起在秦皇岛签署了停战协议。奉系军阀身后还有日本的武器和资金援助,并不是单纯的几个山大王大战。所以吴佩孚也估计到西方列强的利益,不敢赶尽杀绝。
以上就是我对此的看法,望采纳,谢谢~
老吴清朝秀才出身,早年在北京街头摆摊算命,靠着三寸不烂之舌混饭吃,所以人称吴瞎子,后来袁世凯小站练兵,吴佩孚投靠北洋大佬曹锟,虽然骑马打枪样样不行,却在参谋位置上干得风生水起,曹锟平步青云,吴佩孚也随之鸡犬升天,当了旅长。
1918年左右,吴佩孚见曹锟倒台,又投靠段祺瑞,此后拥兵自重,1919年追随徐世昌,通过直皖战争打败段祺瑞,到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打败张作霖,占领陕西,河南,两湖,江苏,山东,俨然成为直系军阀首领,1923年,吴佩孚血腥镇压京汉铁路工人罢工,因此声名狼藉。
到1924年,吴佩孚已占据中国半壁江山,手下大军数十万,盘踞洛阳,节制十八省诸侯,两次登上美国《时代》杂志封面,一度成为最有希望统一中国的人。
结果天有不测风云,1924年,吴佩孚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败于张作霖之手,虽然仍占据中部五省,但声势已大不如前。1926年,广东国民政府开始北伐,吴佩孚虽兵力数倍强于对手,却仍然一败涂地,不得不逃入四川,投靠杨森。1931年,四川爆发军阀混战,吴佩孚北上北平,寻求老对手张学良保护,从此不问世事,并终老于北平。
老吴虽然心狠手辣,野心勃勃,是个不折不扣的枭雄,但在民族大节上毕竟毫不含糊,始终不肯接受日本人的拉拢。他早年在日俄战争中就见识过日本人的残忍和野心,从此对其防备甚深。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进一步加快了对中国的侵略,1932年,日本特务荒木代表日本政府拜访吴佩孚,愿奉送步枪10万支、机枪2000挺、大炮500门、子弹若干给吴佩孚,此外并助款百万作军费帮助玉帅东山再起,但吴佩孚拒绝说:
“我曾有枪何止10万,有钱何止百万,尚且一败涂地,可见成败之机,不在此处,若我举外债,引外援,有何面目见天下人?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中国人的事只能我们中国人自己办,你的盛意我不敢领。”
1932年,吴佩孚回到北平,张学良到火车站去接他,吴佩孚当面质问张学良“九一八”事变为何不抵抗。张学良说实力不足,打不过,又说中央政府有命令不能抵抗。吴佩孚不屑一顾,道:
“军人最大的实力,就是一个“死’字!,有命令也不行,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你连这个道理都不懂,真丢你老父的脸。国仇你不报,家仇你不报,你父亲的棺材要竖起来了!
为了让吴佩孚出山为日本做事,日本人威逼利诱各种法子都用了,甚至还让汪精卫来劝说,但吴佩孚就一句话:让我出山可以,日本必须退兵,由我来恢复法统。
日军见软硬兼施均不能得逞,遂下定决心除掉吴佩孚,于1939年12月4日将其毒死,一代枭雄就此落幕。
纵观老吴一生,争权夺利,生灵涂炭的坏事没少干,在军阀混战的年代亦不少见,唯有宁死不当日本人傀儡一事值得称道,如果他肯当汉奸,那也没有汪精卫什么事了。
1946年12月,国民政府为老吴举行国葬,李宗仁主持,蒋介石赠挽联称:“落日睹孤城,百折不回完壮志;大风思猛士,万方多难惜斯人。”也算是死后哀荣备至。
文|三将军
吴佩孚一生中最恨的人是谁?
有人说是曹锟。冯国璋死后,吴佩孚与曹锟成为了直系内部数一数二的领头羊,吴掌握军权,曹锟则靠贿赂国会议员当了大总统,纵横政界,足足过了把官瘾。后来,由于曹锟贿选案传出,引起了 社会 舆论对把持北京政府的直系一边倒式的抨击。这样一来,让曹锟、吴佩孚二人异常被动,吴佩孚自己心里对曹的做法不满,认为曹锟贪得无厌,是在给自己拆台,影响声誉,但对这个搭档也无可奈何,只能默然吞下苦果,此为吴对曹之怨恨。
不过,吴佩孚对曹锟再埋怨,二人好歹也属于同一阵营。因此,还有人提出不同看法,认为吴最恨的应该是张作霖。毕竟,自直皖战争结束以来,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集团,一直是吴主导中原政局的主要竞争对手。但是也有人觉得不必把他们的恩怨太当真,因为1926年广州国民政府的北伐,让吴控制下的两湖受到了威胁,吴佩孚此时兵力捉襟见肘,被迫求助于张作霖。由此可见,吴即便对张作霖怨恨,但绝对称不上是"最"。不然二人也不会那么快握手言和。
那么问题来了,谁才是吴子玉(吴佩孚字)最大的仇人呢?这个人不是旁人,正是吴佩孚曾经的部下、民国时期西北军的创立者——冯玉祥。
冯玉祥原来本是直系将领,和曹锟关系很密切,对吴则敬而远之。吴佩孚认为冯不可信,处处对其提防,总想削夺冯玉祥手中兵权。结果,双方的矛盾,在第二次直奉大战中集中爆发出来。
1924年10月23日,就在吴佩孚亲临山海关一线督战,组织兵力试图压制猛扑直军阵地的奉系军队时,原先负责出古北口走赤峰拦截奉军的冯玉祥,不但不理睬吴的艰难处境,反而率领自己的一军人马,虚晃一枪,直捣北京城。冯玉祥的军队进入北京后,连烧"两把火",不但把前清皇帝溥仪一伙人从紫禁城赶了出去,还软禁了曹锟,让直系元老们叫苦不迭。而在很多人看来,正是冯玉祥的这次中途倒戈,导致直系战线的全面瓦解。
由于冯"下克上"发生得太突然,直军全线溃败,甚至出现了奉军一个团,就能轻易俘虏直军两个师的现象。吴佩孚因此元气大伤,被迫乘船远避南方。冯的背叛,自然让吴佩孚对他恨得咬牙切齿,为了报这个仇,吴佩孚宁愿与昔日的敌手张作霖化干戈为玉帛,也不愿意再信任冯玉祥。相反,吴抱定了置其于死地的念头,返回两湖后不久,便发动了对冯玉祥手下国民军的全面进攻。
吴佩孚对冯的怨恨之深,极容易被人与直军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的失利联系在一起,诚然,堡垒最容易从内部被攻破,但是假如冯玉祥当时不中途变卦,奉军还能取得问鼎中原的机会吗?
其实,即便冯玉祥不倒戈,也会有"张玉祥"、"李玉祥"这样潜伏在直系内部的"第五纵队"出来挖吴佩孚的墙角的。因为就当时情况而言。冯玉祥远非被奉系拉拢的唯一人员,除了他之外,吴佩孚的搭档,直系军阀组织的"讨逆军"副总司令王承斌,也已经在战争爆发前,被张作霖方面用"直系督军"的头衔收买过去。可笑的是,吴佩孚本来还想借助王承斌来监视冯玉祥一路人马的动向,闹到最后却变成了冯、王联手倒直。
直系高级将领暗中和奉系联络,直系中下级军官内部也没用省油的灯。冯玉祥进军北京时候,北京城外围的卫戍部队将领也均加入冯玉祥的阵营,配合他控制北京局势。而迫使吴佩孚离开北京,前往前线指挥战斗的九门口守军旅长冯玉荣,也已被奉系收买。只是,冯玉荣不敢公然反叛,只能以消极怠工来等待奉军的接应。结果未曾想到,奉军攻势缓慢,没能及时到达,反而是吴佩孚及时赶到,让冯玉荣惊恐之下,选择自杀来逃脱罪责。因此,在直系军阀阵营,已然出现了一种"天下何人不通奉"的普遍现象。这样的仗,还怎么打?
直系军阀内部的离心离德,加速了吴佩孚一方的崩溃。而在这之外,由张学良、郭松龄一手训练的七万多精锐新军的猛攻,也让吴佩孚在提防后方可能出现的变化的同时,还得尽可能控制住山海关一线的制高点,以免被奉军钻了空子。据张学良回忆,当时奉军的炮兵占据优势,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即便在这样一种优势占尽的情况下,奉军的入关之战,仍然拖延了一月多时间。张学良与郭松龄率领的奉军主力,猛扑山海关,进展缓慢,到最后由于伤亡过大,不得已才改变进攻方向,从山海关侧翼迂回包抄秦皇岛,勉强打开了局面。看来,如果不是直系内部大量军政要员倒向张作霖一方,第二次直奉战争究竟鹿死谁手,恐怕还是个未知数。吴佩孚受此兵败打击,对冯玉祥怨恨难消,也就不难理解了(只是我们的吴子玉吴大帅似乎始终不愿承认一个事实,那就是背叛他的远不止一个冯玉祥)。
(本文为《北洋军阀史话》部分读书笔记整理而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