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号称古今第一完人,为何在平叛中,对江浙平民痛下杀手?

曾国藩号称古今第一完人,为何在平叛中,对江浙平民痛下杀手?,第1张

在我看来,作为古今第一完人的曾国藩之所以在会在平定叛乱之中对江浙平民痛下杀手,这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江浙平民中不乏有着太平天国的余孽,而对于这些太平天国残余势力,曾国藩是宁可错杀不可放过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当时曾国藩想要功劳那么就需要靠他杀的人来判定,而他在向清朝政府上报自己的战功之时,他把他所屠杀的百姓也都是被他描述成了贼人,而他杀掉的平民越多,曾国藩他可以得到的功劳也自然就是更大的。

而且曾国藩的手下为了争取到更多的功劳,自然而然是对百姓们也是大加屠杀的。但我认为之所以曾国藩他的手下可以这样的放纵杀掉平民百姓,这其实也是曾国藩的放手。如果曾国藩可以把他的手下以严刑禁止他们私自杀戮百姓,这种事情也自然而然不会发生的。

不过这些百姓其实也并不能说都是好人,毕竟他们一直生活在天平天国的治下。如果他们想反对太平天国,怎么会和太平天国相处的如此无事呢?更何况太平天国本身就是出自于百姓之间,这些百姓如果处理的不好,可能将来就是另外一个太平天国军队。

古人常说慈不掌兵,因此面对潜在的敌人,曾国藩自然不会坐以待毙的。而且当时湘军杀掉百姓,也是想要以此来以战养战。毕竟军队在外消耗是极其巨大的,如果能把百姓的东西也抢作为己有之物,那么他们军队的实力也会更加的强大,士兵也是可以享受到一些好的东西,这可以说是百利无一弊的方法了。

首先我们要了解湘军是一支什么样的军队,其次是在平定太平天国中经历了什么,了解这些,你心中或许就能够找到答案了。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唐)曹松《己亥岁》湘军是一支怎样的军队

很多人或许跟我一样,会有一个疑问,那就是曾国藩,明明是一届文人,从未跟刀枪打过交道,那他是如何训练出一支当时中国最强的武装力量的呢?这里就需要说一本书了——戚少保编写的《纪效新书》。

在这本书中,戚少保详细讲解了如何从“0”开始,训练出骁勇善战的劲旅。即使你是一位小白,只要按照戚少保所说的方法,依葫芦画瓢,很快就会有所成效。在《纪效新书》有一节是介绍怎样挑选兵源的,很有意思。

船夫给大家例举几个选人标准:不要外乡人,皮肤白净,行动伶俐和不畏官府的人均不要,要的是本地同族的老实人,要皮肉坚实,黑大粗壮。这类人歪心眼子少,作战时往往更容易听指挥。湘军就是按照这个标准招募起来的队伍,整支队伍彼此都是老乡,前后左右都弄不好是远亲近邻,关系非同一般。

湘军经历了什么?

1854年,曾国藩经过一番训练和准备,刚刚建立湘军已经初具规模,共有陆军6500人(13营),水师5000人(10营),再加上兵勇、役夫工匠等,共17000人,当时尚未有湘军这个称呼,人们便将这支湖南人组成的军队称之为湘勇。队伍在湖南湘潭举行誓师仪式,然后开往镇压太平天国的第一线。此时此刻,这一位位淳朴的乡间汉子,谁也不曾会想到,这次出征将改变泱泱华夏的近代史,并铸就了一支钢铁劲旅的传奇。

一转眼10年过去,曾国藩率领的湘军攻破天京!曾经影响了半个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被彻底镇压。伴随胜利,湘军同时也达到了它的鼎盛哈士奇,所有队伍加起来超过30万人,其中直接由曾国藩领导的嫡系就有12万。

但正如那句古话所说的:“一将功成万骨枯”,在镇压太平天国的十年间,湘军以及湖南老百姓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据流传下来的《湘乡县志》(见注释1)中记载,在咸丰、同治两朝,也就是镇压太平天国期间,湘乡全县阵亡兵勇达20000人以上,另有5000多人因病亡故,无独有偶,《平江县志》记载有在册镇压太平天国期间,阵亡平江湘勇多达9000多人。仅仅根据统计在册的数据,一个湘乡县就有近3万人死,那么湖南全省会死多少?

这些人可都是湘军中同乡、同族,甚至就是血亲,眼睁睁的看着他们死于太平军之手,这股仇恨是极其强大的,与其说湘军最后顽强的战胜了太平军是为了国家,倒不如说是为了家仇!所以当一股仇恨憋了近十年,焉有不发泄之理?当辛辛苦苦,付出惨痛代价,最终攻下敌人都城的时,曾国藩如果下令不杀太平军一人的话,他就要担心军队会不会哗变,自己脑袋还能不能保得住了。

换位思考,饱读诗书并且深受士大夫文化熏陶的曾国藩,他会不知道屠城带来的恶名?但当时留给他的选择太少太少,毕竟世界上哪有那么多两全其美的事情,得了里子,就最好别奢望面子。

江苏和浙江历来都是鱼米之乡,被大家称为中国最富裕的两个地区之一,去过这两个省旅游的朋友都知道,江浙不仅风景优美而且经济也十分发达,两者都是中国的经济强省,光GDP破万亿的城市就有5座,江浙两省城市之间的实力也不分伯仲,但是细心的朋友一定会发现,在两省第一强县的比较中,江苏是碾压浙江的,两地之间的差距不是一般的大。

很多人说江苏经济之所以发达,完全源自于苏南地区,尤其离不开号称“中国最强地级市”苏州的支持,但是苏州的经济何尝不是靠下辖县级市的给力呢?尤其是号称中国和江苏第一县级市的昆山,其全年的GDP已经达到4000亿,放在全国所有的地级市中,也能排在30多位,并且昆山已经连续15年蝉联全国百强县的第一。

比起昆山在江苏的一骑绝尘,浙江省内第一强县是谁,连很多浙江人都未必知道,可能很多人都会以为是以小商品而闻名世界的义乌市,但却是默默无闻的慈溪市,在浙江,慈溪市已经连续10几年成为浙江第一强县,但是令人费解的的是,作为浙江第一强县的慈溪,它的GDP却不到1900亿,连江苏昆山的一半都不到,这是什么原因呢?

在中国百强县之中,浙江有22个县仅次于江苏的25个县,江浙两省几乎占据中国百强县的半壁江山,但是在第一强县的比较中,浙江最强的两个县级市慈溪和义乌的GDP加起来还差着昆山好几百亿,这个差距是十分明显的,难道浙江不如江苏吗?其实从江浙两省的整体来看,江苏胜在顶尖强县的发展,浙江则发展得更加均衡,江苏是当地政府有钱,浙江则是当地老百姓有钱。

不过也有人说,最近这些年来,浙江传统的经济强县如萧山,鄞州,柯桥和余杭陆续撤县设区,也使得浙江省内第一强县的格局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相比浙江快速的城镇化发展,江苏省内则很少会有强县设区的现象,江苏只是苏南地区经济比较发达而已,其省内南北差距明显,浙江则更注重全域发展。

江苏和浙江强县之争,就目前几年来看,无人可以撼动昆山的中国最强县级市的地位,如果非要找个对手,那也只能够是江苏省内的江阴市,浙江省内的县级市是无法与之相提并论的。很多人说,江苏一直走的是强县的道路,而浙江则走的是民富的道路,虽然国内的很多的经济强县都在江苏,但是论人均可支配收入,浙江则完胜江苏。

一个是GDP极高的江苏,一个是老百姓有钱的浙江,你更看好哪个省呢?浙江和江苏在第一强县上的差距,是否等于浙江和江苏之间的差距呢?谈谈您的看法,期待您的精彩点评。

江浙人说话轻言细语,武汉人说话像吵架这是与其地方的语言特征有关的。 不同地区的人有不同的特征,比如我们一般形容北方人都是牛高马大性格豪放,形容南方人都是性格较温和。 形成这种差异与自然的环境差异有关(比如气候),也与不同地区的历史文化有密切关系。 如果要详细说明这种区别,那是可以写成一本书的。

现在胡乱写一些个人的想法

先说上海人。公元1843年上海正式开埠,从此中外贸易中心逐渐从广州移到上海。外国商品和外资纷纷通进长江门户,开设行栈,设立码头,划定租界,开办银行等等。从此,上海从一个县城开始朝着远东第一大都市迈进。上海人认为自己见过世面,是高档的海派文化,视上海之外的人一律为乡下人,别人自尊心受损,理所当然也很讨厌上海人,估计上海人是整个江浙地区人缘最差的。不过你要说哪个城市人和上海人相对比较亲近一点的话,无疑是苏州人和宁波人。宁波人喜欢说这么几句话:“上海话的发音和很多词汇就是受宁波话的影响”,“民国时宁波人在上海滩是商业巨头,呼风唤雨,上海的发达和他们有直接关系”。而上海人也亲近宁波,毕竟有亲戚关系。

上海人同样接受温文尔雅的苏州人,明清两代,苏州是全国经济、文化中心,近代中国有四大白话:京白、韵白、苏白和粤白。而苏白无疑是当时江南地区最流行的语言。民国时上海的上层社会大多以苏州话为荣。现在的上海人还是很喜欢听苏州话,苏州评弹也是很多老上海生活中的一部分。 接着说说上海和杭州的恩怨。改革开放时,上海先引进立体声录音机,上海人拿着四喇叭在杭州的马路上逛街,声音开的很响,意思就是说杭州乡下人你们见过这个吗?这个行为触怒了杭州人。杭州是历史名城,自古繁华,杭州人有一种极为强烈的城市自豪感,因为历史上曾经是南宋的都城,有大量北方人迁居杭州,所以杭州人的性格当中又有硬朗的一面,是江南人中的北方人,号称“杭铁头”。面对上海人的挑衅,高傲的杭州人是不能容忍的,你一个近代靠殖民文化起步的城市,有什么资格在杭州面前如此嚣张?杭州人极其抵触上海人,一直到现在两城关系还是很差。 六朝古都南京。南京人有个昵称叫做南京大萝卜,结合了北方人和南方人的性格,不是传统江南城市人那样排外。南京人有一种都城派头,认为除了上海其他江南城市都是小地方。南京人心中苏杭二州就是江南小城,两个地方的人都是娘娘腔,不能和南京相提并论。而苏杭二城人则认为南京人粗鲁、没素质。南京人对上海其实也很不屑,经常有上海游客在南京被打,上海人嘴巴不讨人喜欢,之前说过南京人的脾气有北方人的一面,火上来了就揍你。至于周围其他城市,南京人更没什么概念,总之是江南小城就是了。宁杭之间的关系很紧张。杭州人说要取代南京成为长三角第二中心城市,而南京人则笑着说你们还是一个小城市。古代南京是全国的首都,杭州是南宋小朝廷的行在,首都和行在是有区别的,现在的南京高楼大厦很多,也比杭州大气,金陵帝王州,不是小城市能比的。杭州人看到城市规模确实比不过,然后聪明地强调,城市比的是品质、休闲,杭州不需要什么高大威猛,我们生活比你们舒适就可以了 苏州和杭州之间也很微妙,苏杭自古齐名,同被称为人间天堂。但是两地人的性格却不太一样。杭州历史上有两次北方人大举南迁,首先是宋室南渡,士民带来的宋朝北方“官话”,使杭州增添了浓厚的北方色彩。其次清代杭州城内有满城,都是北方驻军,后来旗下营解散,数量众多的旗人子弟跟随军家属便混入杭州的普通百姓之中,进一步使杭州受到影响。而苏州自从西晋以来,也陆续有北方士大夫阶层南迁,但他们只是把苏州作为隐居地,努力融入了苏州的吴文化,和杭州相比,苏州的质地还是很纯的。所以杭州人的性格比苏州人硬朗一点,喜欢说苏州人软弱,俗话说“苏空头,杭铁头”,你们苏空头这么软,凭什么排杭州前面?苏杭肯定是押韵,这是杭州人普遍的想法。苏州古代繁盛,风气奢靡,人们富贵风流,喜欢享受,不喜实干,好大喜功,所以苏州人的“雅号”叫做“苏空头”,又因历代是士大夫阶层的集中地,受这影响,苏州人较细腻,刻板,中规中矩,在人格上崇尚中国正统准则:即不卑不亢,喜怒不形于色,面对挑衅和攻击,苏州人会认为这人没读经典,不懂礼法,是没文化的行为,不会有强烈反应,大多不了了之。苏州人都是温吞水,而且胆小,在很多人看来就是没出息。杭州人说苏州人软弱,苏州人则认为杭州人粗糙。 嘉兴人处境很尴尬,经济方面被省会杭州的欺压,在文化认同感上也不亲近杭州,嘉兴虽然在浙江,却是标准的吴地城市,文化上和苏州、上海更加亲近,作为上海的近邻,地理位置如此优越的条件下发展却很一般,他们越想越讨厌作威作福的杭州了。 绍兴自古就是读书人的地方,绍兴人视绍兴之外的大部分城市人都是文盲,他们人很聪明,既有在外闯荡的独立能力(比如江南各城市都有大量绍兴移民),又很知书达理,结合了宁波人和苏州人的优点。但绍兴人给人的整体感觉就是“绍兴师爷”,精明,阴险,出主意很多(多半是坏主意),这是他们失败的地方。绍兴人很不满杭州人抢了他们的萧山,还把绍兴框进了杭州都市发展范围,一直都在吵着杭州利用省会权力侵犯了绍兴的利益。绍兴人的文化自豪感很高,认为论文化质地绍兴比杭州强,越文化的发源地被省会压制成这样,心态更不平衡了。 绍兴东边的宁波,是江南人中的异类。江浙一带人说所谓吴侬软语,但同为吴语的宁波话却和吴语的特点背道而驰,有一句话,叫“宁听苏州人吵架,不听宁波人说话”。宁波话十分硬朗,声音洪亮,宁波人的性格也很强悍,在外闯荡到处做生意,独立能力极强。但正因为这种性格,宁波人始终不被承认是“江南人”,不过宁波人也无所谓,不在乎江南不江南的,他们只注重生意做的怎么样。宁波人在浙江省内相对独立,和杭州人不敌不友的,宁波人的价值观和上海人也有很多共同点,比如同样喜欢海派文化,除了和上海人比较友好,他们和绍兴人的关系也比较亲密。 无锡自古是县城,一直到近代才依靠工业起家,成为一个经济大城。无锡在民国开始强盛,建国后一直到90年代中叶为止经济实力在江浙地区都是领先的,号称小上海,很轻视周边的城市。

宋朝对外的无能是历史上明确记载的,尤其对胡人的软弱更是造成宋朝被欺压的命运,可是对于这样一种不平衡的关系,宋却一直忍辱求全不断以金银珠宝、土地、乃至皇室女眷来满足胡人无理的要求。直到金人完颜亮定都燕京后,长期在金国被俘虏的仁人志士才开始了反抗。而大文豪辛弃疾也在这个时候弃笔从戎加入了军队,开始了戎马生涯。

那个时候辛弃疾才22岁,却有着极高的爱国情怀,满腔热血只为报国杀敌的志向让人敬佩不已。提起辛弃疾我们就能想到他写的诗词,却不曾想他在领兵作战方面也有很强的造诣。和其他诗人不同,他的文章看不到什么小桥流水人家、更没有花前月下的爱恨纠葛。唯一有的只有壮士豪迈的氤氲气血和气壮山河的肺腑之言,一曲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让人看出他的戎马生活。

所以辛弃疾在我们的心目中文学造诣的能力远远高出了军事才能,其实则不然,他的军事才能和文学一样登峰至极。在他率领的50名骑兵下,就曾从5万个金人手中活捉过张安国。还有传闻说,朝廷的叛贼赖政国就死在了他的手里。如果不是因为时下朝廷的原因,我想历史上又能多出一个这样的军事奇才,只可惜没得到朝廷的重用,空有一腔爱国热血,空有一身好本领也没有施展的余地。

不过辛弃疾在带兵打仗时曾出现地域黑的情况,他不招吴人也就是当今苏杭一带的人,今浙江附近。当时宋朝衣冠南渡后,需要在南方大量征集兵力,通过南方人在战场上的表现来看,辛弃疾对他们并不满意,主要是南方人的战斗力不强,没有北方的那股力量。那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差距呢?其实和南北方生活差异有关。

南方人的生活相对北方开说比较的安逸,这是由于南方战乱比较少、且人们的生活水平比较富足,百姓安居乐业不会因为战争的事而牵肠挂肚,男耕女织男人们的体力活也以耕地砍柴为主。况且当兵可能面临着生死忧患,拿到的响粮甚至没有砍柴高,有时候当兵并不是处出于自我所愿,大都是被逼无奈。有的人是因为走投无路,而大多数年轻人都是被南宋政府给强行抓过去的。所以他们既没有打仗的意识,也没有强壮的身体素质,这样的人到战场上战斗力弱也可想而知。

相反,对于北方来说就不一样了。北方有什么?大漠、长城、胡马,而他们的主要敌人就是自己的邻居胡人,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使得北方人生下来就有一种忧患意识,而那边的年轻人也大都征兵入伍有着很强的身体素质。这也是辛弃疾地域黑的原因,仔细一想也有这个道理,尤其是经济条件对人们的影响。不过江浙一带人也并不像辛弃疾想象的那样不堪一击,早知道戚继光手里带出的那里的人各个都是战场上的豪杰呢!

参考文献:《洺水集·丙子轮对札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06261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1
下一篇2023-11-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