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因为民国军阀混战时期作战水平太低,很难说有什么内行,也就无所谓外行了。
就像是德云社郭德纲所说那样“是个人,都敢说自己是说相声的。”
当然,我可不是批评毛主席,毛主席从来都只是从战略上把握大局,具体战役怎么指挥,怎么打,毛主席从不插手。
不管是辽沈战役还是淮海战役,毛主席从没有插手具体指挥。
但是,像毛主席这样能清楚知道自己能力边界的人并不多,许多文人出身的将军打仗其实很烂。
我说的就是吴佩孚。
吴佩孚号称儒将,事实上当时北洋军阀里有秀才功名的也确实不多。
但是吴佩孚的指挥就一塌糊涂。
当时英国驻华使馆的武官近距离观察了吴佩孚指挥北洋第三师与皖系军队作战,回来得出的结论是吴佩孚将军根本不懂指挥打仗,但是幸运的是,他对面的敌人比他更不懂。
关于吴佩孚指挥很烂这件事,张学良也多次说过,张学良也说吴佩孚根本不懂指挥。
事实上民国打仗水平有多低呢?
号称陆大研究生毕业的郭松龄反奉时,主要战术就是用火炮攻击奉张军队,然后等奉张军队在炮击下溃散,再派步兵去占领阵地。
日本关东军全程旁观了郭松龄与张作霖张学良父子交战,得出的结论是:
垃圾打垃圾。
虽然这不是原话,但是意思就是这么一个意思。
白崇禧号称“战神“,其实就一招:人海战术,肉弹攻势。
这可不是我说的,这是白崇禧亲信,桂系将领陆学藩说的。
结果这一招在淞沪抗战时白崇禧想对日军使用,结果一天之内桂系四个旅全部报销。
把白崇禧心疼的吃不下饭,甚至都哭了。
因为:过去文化人少:感觉会打仗
1,袁世凯:一条龙
传说袁世凯有一个非常珍贵的翡翠壶,是慈禧御赐的。有一天,丫鬟在收拾屋子时不小心将翡翠壶打碎了,当时袁世凯正在午睡。丫鬟顿时魂飞魄散,吓得偷偷哭起来。这时正好袁世凯的一个姨太太走过来,姨太太心软,问丫鬟为什么哭,丫鬟说了闯祸的原因。姨太太一听计上心来,如此这般教了丫鬟一招,保证袁世凯不会责罚她甚至还会赏赐她,丫鬟半信半疑,但是别无他法只好死马当活马医。
袁世凯一觉醒来,看到地上的碎片,勃然大怒,问怎么回事,丫鬟浑身发抖,低声说:“我不敢说。”
袁世凯骂道:“混蛋,快说是谁打碎的?”
丫鬟说:“我刚才进来的时候看见床上躺的不是大总统,惊慌之下不小心把壶打碎了。”
袁世凯更加气愤:“这是胡说,床上不是我难道是别人?
丫鬟哆哆嗦嗦说:“我看见床上躺着一条浑身闪闪发光的龙。”
袁世凯听后,脸上阴晴不定,过了一会儿,对丫鬟说道:"这件事千万不要说出去。"说完后转身拿了些银子赏了丫鬟。
你看,算计你的人往往是身边人,因为他们太了解你了,他们太知道你想要什么了,连三岁小孩儿都不会相信的荒诞谎言,可是当一个人太想达到某个愿望时就会宁可信其有不会信其无。
2,张作霖:你吓老子一小跳老子吓你一大跳
张作霖多年戎马生涯,有早起的习惯。一天早晨,天刚蒙蒙亮,张作霖和卫兵出来散步。因为太早,街上空无一人,正走到一拐弯处,冷不丁一卖包子的小贩大喊:“卖包子啰。”吓得张作霖浑身一哆嗦。大帅大怒,岂有此理,要吓死老子怎地?于是怒气冲冲命令士兵:“去,把那孙子抓来立刻枪毙。”士兵随即把抖如筛糠的小贩抓来。
张作霖拔出枪指着面如土色瘫软在地的小贩大骂:“大清早你要吓死老子?今天就毙了你。”说着拔出枪冲天放了一枪。此时再看小贩,早已三魂出了六魄。
放完枪后,大帅看着躺在地上的小贩哈哈大笑:“你吓老子一小跳,老子吓你一大跳。好啦。起来吧,为了补偿你,今天你的包子老子全包了。”
你看,无论多么排山倒海气势如虹的人,心中永远有一颗小孩的灵魂。
3,吴佩孚:老妻尚在
民国时期军阀混战,一说军阀,大抵人们的印象就是出场凶恶咋咋呼呼的草莽,其实这是一种历史遗留误解。
比如吴佩孚,其人是山东蓬莱人,早年曾考取过秀才,秀才放到现在也得是大学学历啦。由于当时吴佩孚的盛名,一位德国美女露娜因在德国驻中国领事馆工作,因此见过几次吴佩孚,尽管吴当时已四十大几,但美女却不可救药地爱上了老吴,甚至在回国后又不远万里追过来,搞得老吴不胜其烦。尽管金发美女对老吴穷追不舍,但老吴是个重情之人,丝毫不为所动。
不过这位德国姑娘却很执着,之后不断给吴佩孚写信,吴佩孚看后往往都不予理睬。露娜久等不到回信,于是用德文给吴佩孚写了一封信,信里只有一句话,翻译过来是:“吴大帅,我爱你,你爱我吗?”
吴佩孚一看,哭笑不得,提笔写下四个大字:“老妻尚在”。然后让手下给露娜立即回信,以断了她的念想。你看,这就和我们印象中的军阀形象相去甚远了吧。
当然,吴佩孚文质彬彬,长相上乘,可不是凶神恶煞如张飞样的面目,美人爱英雄也正常,但是老吴在美色面前不为所动实在是难能可贵,古之少有啦。
4,溥仪:难道我连我爹也不认识了吗?
溥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不光彩的一页,在大是大非面前的所作所为很令人无语。溥仪的一生也算个悲剧人物吧,虽贵为封建王朝的末代皇帝,但是也够憋屈到没谁了。
溥仪在新中国成立被特赦后,一次故地重游,难免心中感慨万分,当走到光绪帝故居的时候,看到屋里挂的照片并不是光绪而是醇亲王载沣的照片,于是对工作人员指出了乌龙,并认为这是对历史知识的浅薄和不尊重,毕竟这是每天有万人参观的地方,这种错误实在有点贻笑大方。
一旁的工作人员和专家并不认识溥仪,对溥仪的见解不以为然:“我们是专家,难道会出错?我们经过考察,这就是光绪的照片。你从哪里来的,不要在这里胡说八道”
没曾想,溥仪听了专家的话后哑然失笑:“这里的事情我再了解不过了,载沣是我亲爹,我连我亲爹的照片都不认得吗?”溥仪说完,专家们大惊,这才知道原来此人是末代皇帝溥仪。最后,专家重新查证,换上了真正的光绪照片。
这就叫耳濡目染。据说有文物专家请溥仪鉴定文物,溥仪都不用拿在手里细看,大致看几眼就知道真假并说出来历,因为人家从小用的就是这些东西,有的东西恐怕真是他曾经用过的,能不知道?所以,某一方面的学识真不是你头悬梁锥刺股就能达到的境界,环境真的很重要。
一提及民国时期的大才女张爱玲,许多人便会认为,“凉薄”一词,似乎就是她的标签,就是为她量身打造的。其实,说她凉薄的人, 往往只是看到了她的表面现象 。于她而言,实在是一种至深的误会。
她的“凉薄”,是对她至亲的三个人。
张爱玲的曾外祖父是大名鼎鼎的李鸿章,祖父是晚清水师名将张佩伦。出身名门,本应富贵一生,谁曾想,张爱玲和弟弟张子静的日子,却一言难尽。
祖辈们的好运气延续到张爱玲父亲张志沂这里,气数就像尽了。
张志沂1915年与思想新潮的黄素琼结婚。 黄素琼门庭显赫,性格要强 ,婚后时常和 缺少朝气又诸多恶习的张志沂 吵架。黄素琼在1920年9月和1921年12月,分别生下了大女儿张爱玲和小儿子张子静两个孩子。后来,张志沂吸上了大烟,黄素琼更是恨铁不成钢。哪怕是女儿伶俐、儿子乖巧,她也一心想离开这个死气沉沉的家。
1924年,张志沂的妹妹张茂渊要出国留学,黄素琼就以小姑子需要监护人的理由,跟着小姑子远渡重洋了。 张爱玲和张子静姐弟俩都被留在上海,眼巴巴地看着母亲从容地离去。
张志沂心中怨恨,就把姨太太接到家里来。张志沂的思想很封建,对张爱玲这样聪明伶俐、天分极高的女儿并不是很喜欢。小儿子张子静虽然是男儿,但是性格太过柔软,张志沂也不喜欢。他喜欢的,就是手中那一杆长枪腾云驾雾、飘飘然的感觉。
如此种种,严重缺乏父母关爱的张爱玲一直都看在眼里。她的性子很直,看不惯父亲的所作所为,因此和父亲之间经常爆发“战争”。
1928年,黄素琼回国后,和张志沂离婚,并继续到英国留学。 张爱玲和弟弟就是在母亲这种忽远忽近的距离中,一次次体会到孤独和无可奈何。
1934年,张志沂娶回一位千金大**孙用蕃。孙用蕃这个后母对张爱玲和弟弟张子静非打即骂,张志沂总是不问青红皂白地站在孙用蕃这边。张爱玲的性格倔强,每次在弟弟挨打的时候都会挺身而出。
弟弟张子静却是一个没有脾气的乖娃娃,经常是前一秒被父亲和后母打骂哭了,下一秒就可能拿起玩具玩了。张爱玲见弟弟没有“骨气”,心里便有些看不起他。后来,张爱玲无意中发现了弟弟在日记里,用“家门逆事”来记录她和继母之间的“战争”。从这以后,张爱玲和弟弟之间就产生了隔阂。
18岁那年,张爱玲的母亲从国外回来,因张爱玲前去探望,孙用蕃一怒之下就打张爱玲,张爱玲就和孙用蕃起了口角。张志沂见张爱玲不肯认错,气急败坏地拿起院中的木棍将张爱玲痛打一顿。当时后院围观的亲人和家丁众多,却无一人敢上前劝阻。
弟弟张子静也只是冷冷地在一旁看着。似乎张爱玲于她而言只是个陌生人。为此张爱玲感到寒心又悲凉,从那一刻起,张爱玲对弟弟的心就彻底凉了。
张爱玲被打之后,还被父亲关在房间里长达半年之久。后来张爱玲得了痢疾,张志沂也装作不知。还是善良的保姆何干哀求张志沂,才给张爱玲打了两支针药保住了性命。接着,保姆何干又悄悄把张爱玲的情况告诉了黄素琼。黄素琼让她带话给张爱玲,让她做好打算,因为如果要跟着母亲的话,就没有钱。
张爱玲思量再三,选择了逃离张家。在1938年春节前,大病未愈的张爱玲就去投奔母亲了。
1939年,张爱玲以优异的成绩拿到了伦敦大学的奖学金,但是因为战争,她留学的计划也被打乱了。无奈之下,她最终选择了香港大学。
在香港大学期时,张爱玲异常刻苦。一位名叫佛朗仕的英国教授以私人的名义奖励了张爱玲800元港币作为奖学金。张爱玲很激动,这笔钱,是对她学习的肯定!她兴奋地拿着钱,找到刚来香港小住的母亲说了这事。没想到,第二天黄素琼居然把这笔钱输在了赌桌上。更为可气的是,黄素琼居然怀疑张爱玲和那个教授有什么见不得人的私情。更为过分的是,她甚至冲进浴室,要检查张爱玲的身体。
这一刻,张爱玲就把从小到大对母亲的所有崇拜和思念,都狠狠地画上了句号。当她再次回到上海时,愤愤地告诉姑姑张茂渊,以后一定要把母亲为她花的钱都还回去。
1943年秋季,弟弟张子静也想像姐姐那样有一番作为,就和几位同学合办了一本刊物。那时,他们希望张爱玲能看在张子静的面子上,给这个刊物投一点稿子,那样,新刊物就会很快茁壮起来。张子静找到张爱玲,说了约稿的事,没想到被张爱玲直接拒绝了。再后来,穷困潦倒的张子静偶尔向姐姐张口求助,张爱玲依然没有伸出援手。
果然,张爱玲写书存够钱后,换成了二两小金条还给了母亲。黄素琼明白了张爱玲心里对她的疏离和怨恨,自此,母女二人成为陌路人。多年后,就在黄素琼在英国重病期间,已到美国的张爱玲也没有再去看过她,只是寄了一百美元过去。
一个月后,黄素琼去世,她的遗产被寄到了张爱玲在美国的住处——满满当当全是值钱的古董。那一刻,张爱玲五味杂陈、怅然若失。
最后,张爱玲在美国去世后,遗产也没有留给弟弟一分。
张家这几位成员,命运都是可悲的。通过张爱玲的成长经历来看,她之所以对生命中三位至亲都极其“凉薄”,不是因为她天性冷漠,而是因为这几个原因:
她渴望得到父爱的,但是父亲只关心自己享乐,孩子在他眼中,从来就不是重要的。到继母出现后,虽然也有她处于青春期的逆反,但是父亲对她的毒打、虐待,她始终无法释怀,因此她不原谅父亲,也是情有可原的。
她对弟弟是有爱的。从小,她就一直在保护弟弟,替他出头。但是张爱玲这种性格的女子,在为弟弟付出这么多情感的时候,在她饱受父亲毒打的时候,当然希望有人站出来为她说句话——哪怕她知道父亲不会停止,那也是对她心灵上的支持和安慰啊!可惜弟弟没有站出来为她发声,那一刻,张爱玲是看出了弟弟的本质。自私、懦弱。这样的弟弟,和她也不会是同一个世界的。因此,从那之后,她就把弟弟也从心上删除了。
对母亲,从小到大,她一直都是仰望和崇拜母亲的。即使母亲经常离他而去,但是她依然思念着远在他乡的母亲。在她眼里,母亲就是她的女神。可惜,她的天分没有发展到母亲需要的那种“闺秀”,达不到母亲的要求。这些都不是最要紧的,最致命的那根稻草,就是母亲愿望她和那位好心的教授有不正当的关系。母亲的那一句话,彻底把张爱玲的自尊击垮了。也就是在那一刻,她绝望地把最爱的母亲也删掉了。
这三个至亲的人,都陆续被张爱玲从生命中删掉,对于她来说,也一定是非常痛的。只是,“清高”如她,孤独如她,不可能向任何一个人诉说。
此生已消逝,愿来生有爱。
假如我们也生在那样的家庭,又会怎样面对呢?欢迎朋友们留言讨论。
(,侵删)
人是活的灵,灵没了就什么都没了。
民国四大公子中,有一生无悔,只爱女人的张学良,有皇亲国戚的溥仪表妹溥东,有只羡鸳鸯不羡仙的大收藏家张伯驹。
还有一个人,袁柯文,民国袁世凯的次子。
袁唱戏,喝酒,写诗,什么都收集。他一生吃喝玩乐,但国民党大亨的老教师于右任对他的评价是:“爱与子共筑,庄周物化。”
**霸王别姬里有个袁四爷,不顾一切的看一场戏,即使被打了也沉迷其中。这个袁四爷的原型是袁世凯的次子袁柯文。
今天就来说说这个次子袁吧~
-1-
1989年出生于朝鲜首尔的元二公子是绝对的天才。他读书从来不忘事,记忆力是常人无法比拟的。再说他长得帅,所以袁世凯从小就很喜欢他。
他六岁开始读书,七岁学习经史,十岁写文章,十五岁掌握诗词歌赋。袁世凯任直隶总督时,曾带袁柯文到颐和园给慈禧太后祝寿。
慈禧单独召见袁父子,当时袁才刚刚十六七岁。慈禧看着清秀俊朗的袁,很喜欢她。她正要把她的侄女嫁给他。
但袁世凯担心慈禧想暗中监视自己,马上跪下来告诉她凯文从小就订婚了,把这件事一拖再拖。慈禧太后信以为真,并为此感到惋惜。袁世凯拒绝了慈禧太后的婚事,怕他有欺君之罪,于是偷偷摸摸地给二儿子找了个机会。
他将目光投向了广东省长刘瑞芬的孙女刘美珍。
刘美珍是一个贵族家庭。她能用小写字母写一本漂亮的书,她还写诗。她熟悉旋律,古筝弹得很好。元看到的诗和书法后,不禁大为惊异,颇有知己之感。
这桩婚姻就这样定下来了。
袁在其他各方面都不同于他的父亲,但只有一点很相似,那就是好色。想想吧。袁世凯,一个身高只有153米的矮个儿,因为权位、权势、财富、情欲,一生一共一妻九妾。
所以这两个儿子对美女开放,包括那些名妓。他把自己奉献给每一个美女,向每一个人示爱。虽然与袁结婚后与妻子度过了一段甜蜜的时光,但他无法改变自己浪漫的天性。他一生都喜欢在浪漫的地方度过。
-2-
1915年,袁世凯在北京当了皇帝。
袁世凯吃过早饭后,大儿子袁丁可交给我一份顺天时报。在报纸上,大标题说人民支持袁达总统当皇帝。袁世凯看了看说:“民往何处去,天下归。”但是袁是反对的。
有一天,他游览颐和园,情不自禁地朗诵了一首诗:“一匹小马停留片刻,它的声音使他做了三夜的梦。千万不要怜风雨高,但不要上琼楼顶楼。”
这首诗惹得袁世凯大怒,将他长期囚禁在北海。
同年12月12日,袁世凯收到聚仁堂全体官员的贺电,正式称帝,引起轩然大波。新民剧院的后台,一个公子哥正在脸上画“豆腐块”。有人“蹬蹬蹬”地冲进来:
“二爷,袁大总统今天登基了。赶紧回家吧。”
公子哥儿慢慢站起来答道:“我爹要当皇帝,就当他的皇帝,二爷唱我的戏。”这位脸上画着“豆腐”的公子爷就是袁,人称袁先生。
袁先生擅长扮演小丑。当时京剧风靡一时,著名演员梅兰芳、程、尚小云、荀慧生等都是作为女演员诞生的。明星多,座无虚席。但钟老师不爱小丑,也不在乎场面多不多。过瘾,爽,开心最重要。
二爷一走
二爷唱完戏,信差马上上去说:“二爷,戏演完了,赶紧回家吧。”袁先生忙着卸妆,他回答:“不,袁先生,我还有一局。等我好了再说吧。”
-3-
袁的长子在性格上很像袁世凯,野心勃勃。袁世凯称帝时,长子袁丁可有着前所未有的野心。他还以为作为“太子”可以沉迷帝王。
袁家有17个儿子,他怕袁先生掌权。
袁设“鸿门宴”招待袁先生。二爷摇了摇袖子,走了。饭桌上,他说:“二爷,我不想当太子。我吃饱喝足,走了!”
一走,二爷就去了上海。广交天下朋友,饮尽人间华三。从梨园到青帮,从文人到小卒,二爷的朋友遍天下。
在上海,袁先生加入了青帮。民国时期,“青帮”是一种隶属于黑社会的秘密社会组织,影响很大。它有严格的辈分,按照“大同启蒙”四个大字排列。“大”代是团伙中的头号人物。因为二爷的特殊地位,他自然属于“大”辈。青帮弟子十几万,二爷一进就是老大。就连黄、杜、这些大佬,见了元先生也不得不恭恭敬敬地叫一声“小老板”。
袁先生是老大,他没有刀,枪,斧等。而他的求情全在“人情”二字。在上海剧院,当地流氓和京剧演员吵架,他们开始遭殃。临走前,他说:“我要用血洗剧场!”。
第二天一早,数百人冲进剧院,威胁要扔炸弹。老板转向袁先生。二老爷一听,穿上孝服,头上戴上六合一的帽子,一个人来看戏了。
袁先生一个人去开会,流氓们就被他的勇气震惊了。袁师傅撒手:“看在我今天的面子上,请你不要扔炸弹好不好?”流氓一听袁开口,带着部队撤了。在上海,没有人给袁先生面子。但他的手下说:“二爷对谁都笑,总跟我们耳语。”
二爷做什么事都带着敬意。歌手想和他交换名牌货,他从来没有拒绝过。小卒想和他做异性兄弟,他点头同意。
当袁先生富有时,他花光了所有的钱。无论他是一个文学朋友,一个妓女还是一个人力车夫,每个认识袁先生的人都读到了袁先生的好想法。袁老师常说,人有性别之分,但没有尊卑之分。交朋友不能只谈贫富。
二爷开香堂的时候,对新弟子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一进家门,记得不要轻视庸俗的社会,要尽力帮助他们。”
长期以来,袁先生的“人情味”在上海家喻户晓。也正是这样的“人情味”,就是这样做人,这样做事,在旧上海的血雨腥风中,居然让人真的服气。
-4-
1916年6月6日的北京,酷热难耐。袁世凯的三女儿袁舒针逛街,在报纸上看到“袁贼倒行逆施,偷革命果实!”。
当女儿把报纸拿给父亲看时,袁世凯感到懊悔。他觉得大势已去,英雄暮年,病倒了。临终之际,袁世凯将长子袁称为,只留下最后三个字:“你害我,你害我,你害我!”
袁世凯为什么要责怪他的长子?
当时,袁想利用父亲当上总统的机会大显身手,却在河南老家骑马时摔下了马。之后,他的腿残废了,一瘸一拐的。袁世凯把长子送到德国治疗腿伤,并请他考察德国的制度和治国方略。
袁丁可鼓励袁世凯废除共和制,实行帝制。袁世凯是个老谋深算的人,不会这么轻易接受儿子的建议。于是袁找人每天在报纸上发表一些关于国内各行各业希望中国走君主道路的文章,并每天把这份报纸送到老袁的办公桌上让他看。
袁世凯再聪明,也不会认为这是一场骗局。他真的认为复辟帝制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于是加紧了废共和复辟帝制的步伐。后来人们都知道袁世凯当了83天皇帝,做了一辈子英雄的袁世凯在极度失望中去世了。
整个家属楼都会倒塌,昏暗的灯光也会熄灭。袁世凯死后,长子袁丁可成为一家之主,第一件事就是分家产。
袁家有32个孩子,都在为多分少分发愁。问我二哥袁,袁把帽子一推:“你爱怎么分就怎么分吧,我二哥,我们去看戏吧!”
1916年6月28日,袁世凯出殡,32个子女要送父亲一程。只有二公子袁不见了。我的家人正在全世界寻找,但是我找不到它。不曾想,哪怕是父亲丧事这么大的事,二爷也上了戏曲瘾,就去戏院唱戏。
大哥袁大骂“这是家族的耻辱”,立即派公安局长薛松平去剧院接人。结果薛松平刚到剧场,青帮弟子已经把剧场前后门挤得水泄不通。不要告诉任何人,薛松平连门都进不去!
最后,挤进剧场的薛松平一见到袁就跪了下来。“二爷,你跟我来!家里人都等着呢!”袁先生转过脸说:“袁先生,我明天还有一个节目。唱完了,我就不唱了。”
结果,袁忍不住了。
-5-
袁世凯死后,袁柯文分得了十万大洋,还有一些其他的财产,本来是够他生活的,但是他是一个无法谋生的人,也不是一个精打细算的人。他喜欢收集古董,如古书、玉器、雕刻品、硬币、印章、绘画、砚台和邮票。只要是他爱吃的,不管多少钱,他一定要买。
再多的钱也经不起这样的挥霍!再加上他奢侈,抽烟成瘾。他经常躺在床上抽烟。有时他拜访他的朋友,他甚至让他和他一起抽烟。这样,他的经济和身体很快就支撑不住了,不管怎样,他还是老样子。
不久,袁的钱用光了,不得不开始卖字赚钱。
袁世凯死前,人们买袁柯文的话,大概是因为袁世凯的面子。但在袁死后,人们仍然愿意买袁的字,因为写得确实不错。
只要他愿意写,就会畅销。
袁的文笔有其独到之处,就是他可以把纸悬着不放在书桌上,让人们在两头拿着。他的笔苍劲有力,纸张无损,一般书法家很难做到。他抽鸦片的时候,经常仰面躺在床上,一手拿着纸,一手拿着笔,凭空写字。书写和阅读后字体美观,没有歪斜和扭曲。我的朋友们看到后都很惊讶。
当时上海各种小报找他写头条,有的书还找他签名。这样,他就不缺钱了。
然而,袁二爷的生活充满了疯狂的歌曲,周游世界,逛妓女的家,喝华三,花钱买音乐,但眼睛还是不眨一下。一个妓女向他要词和诗。钟师傅大笔一挥,就写了一个字:送!连一个走投无路的青楼少女都求他赎身,钟老爷却不皱眉,只说:“赎身!”!袁大师常说:人家有求于你,你不能把求助的人的脸放低。
1922年,广东潮汕遭受严重风灾,死伤十余万人。在天津看戏的袁先生看了报纸,写了一个字:捐!二爷捐钱,倾家荡产。他把自己的字画都卖了,但觉得不够。他带着梅兰芳和一帮大佬上台义演。所有的钱都会捐出去,一分钱都不要。袁先生为人正直,懂得大义,通情达理,善解人意,遇事挡道,毫不含糊!
-6-
这样花钱,袁先生越来越穷。穷的时候一分钱都找不到。
但是再穷也不会一点精神都没有。对于袁先生来说,失去他的角色就等于打他的脸。袁先生从来不伸出他的
都说穷的人在繁华的都市里无人问津,可是二爷穷的时候,送钱的人都在门口排队。绿帮的孩子第一个在门口排队。他们上门送“兑钱”,袁躲了起来,根本没看见他们,就说:“二爷,我会写字,会赚钱。赚的都是血汗钱,需要兑现!”
大军阀“东北虎”张是第二个进来的人。张知道他的情况后,派人请袁先生担任高级顾问。袁大师只有一句话:“袁大师,我不是仆人!”
第三个排队的是日本人。我来求袁先生做他们的狗,袁先生很生气。“你在跟谁说话?别挡道,袁先生。我要去华三!”
无论多么落魄,无论时代如何沉浮,袁先生就是这样一个儿子,充满了骄傲,独立于苏联,独来独往。
君子慎选,不与毒兽为伍。袁先生不损健康,不辱使命,视高洁为生命。多绅士啊!
-7-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对于袁先生这样的公子来说,就算睡在大街上,他还是袁先生!1931年初,袁师傅得了猩红热。他没有钱给他治病,但不幸的是他去了妓院喝华三酒。这一次,他喝醉了,醒不过来。那年他42岁。
到了给自己办丧事的时候,家里人翻遍了所有东西,只找到20元银元,连棺材都买不起。最后,是青帮的弟子们凑钱给这位曾经的“小老板”买了一口棺材。
出殡那天有长达数里的长队,比父亲袁世凯去世时的送葬队伍还长。送葬队伍中,有高官,有僧人,有卒。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队伍中竟有上千名妓女,戴着头上的徽章,系着白绳,哭个不停,自发前来为袁送行。历史上睡在花柳丛中的人大有人在,但一定有像袁这样史无前例的奇遇。
有一句诗是这么说的,“我们都是世间的堕落者,相遇才看清真相。”。送葬队伍中,有人高喊:袁大师走了以后,全世界都不会有袁大师了。
张学良曾夸口说“我这辈子没什么好后悔的,我只爱女人。”但是,他的很多事情只是他政治军事生涯的点缀。袁一生厌恶政治,远离权力,醉心于花丛中,才华最高。虽然他不是功勋卓著的英雄,但用“温柔乡是英雄之墓”来概括也不为过。所以在他那里,软香远胜围城。
赢得人心的方法有很多,比如诉诸权威、金钱攻势或者温暖的话语。袁柯文靠的是什么?很有才华,六分善良,三分精气神。虽然他一生都处于放荡的状态,但还是掩饰不了他的瑕疵,因为这样的儿子,毕竟教会了我们久违的两个字:人品。
现在,世界上有多少人能像袁先生那样做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