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以为皇太极英雄无情?看他对宸妃感情,堪称马背上的多情天子

你真以为皇太极英雄无情?看他对宸妃感情,堪称马背上的多情天子,第1张

太极兼有其父努尔哈赤的英勇与谋略,却不似其父努尔哈赤对女人的那般寡情,他与宸妃的婚恋,堪称佳话。可以说,皇太极是马背上的多情天子。 皇太极到底有多少个老婆,总数无法准确统计,有记载的包括五宫后妃和十几位妃子,没记入史籍的还有多人。皇太极的这些老婆共生养子女25人,其中儿子11人,女儿14人,另有养女2人。在皇太极众多的后妃中,唯有宸妃海兰珠独得专宠,在她的身上倾注了夫妻间的全部感情。 皇太极看到明王朝已腐败至极,便积极扩军,多次进攻,意欲打进关内定鼎称帝。因此,皇太极联络抚绥蒙古各部落,他为此娶了五位蒙古贵族的**,晋封为五宫后妃,并且全是清一色的博尔济吉特氏,宸妃海兰珠即是其中的一名。 宸妃与庄妃是姐妹,其父是蒙古科尔沁贝勒寨桑。有趣的是,姐妹先后同嫁一夫,而且中宫皇后(即孝端文皇后)是她们的亲姑妈。这样,皇太极的这三位后妃中,不仅有姐妹,而且有姑侄两辈人。早在天命十年(1625年)初春,妹妹即嫁给当时仅是四贝勒的皇太极,时年仅13岁。太宗皇太极即位,她受封为永福宫庄妃,两年后生下福临,即后来的顺治皇帝。庄妃不仅秀美俏丽,且大度明理,因此颇得皇太极钟爱。尽管庄妃在清朝定鼎中原后立下盖世之功,成为「 ”无冕之王”,但皇太极在世时,由于俩人年龄相差较多,难以产生真正的情感交流。 天聪八年(1634年),宸妃海兰珠与太宗成婚,时年已26岁,比妹妹成婚的年龄大出一倍。海兰珠也许算不上是最美的女子,也许算不上是最聪慧的女子,身世也没有傲人之处,然而,宸妃以贤淑文静、言行识度的出众品行,将皇太极的万千宠爱集于一身。海兰珠把皇太极当作丈夫而不是帝王来看,所以两个人琴瑟和谐,恩爱无比。真正的爱情,是情与情的和谐共鸣,是思想与心灵的交融。皇太极正式登基称帝后,刚入宫一年多的海兰珠被正式册封为东宫大福晋,为关雎宫宸妃,是四妃之首,地位仅次于中宫皇后哲哲(是海兰珠姑妈),位次比妹妹庄妃高出两个等级。「 ”关雎”二字即取自《诗经》中的爱情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意在表达男女之间真挚的爱情。皇太极以此命名宸妃的宫殿,本身就表明太宗对海兰珠的特殊恩宠。 皇太极的另两宫妃子是麟趾宫贵妃与衍庆宫贵妃,也都是蒙古最漂亮的女人。据说她们曾是林丹汗的福晋(妻子)。林丹汗兵败逃亡,死在青海大草原,他的这二位福晋就归了皇太极。皇太极对这两个形同战俘的蒙古妃子,似乎从来没有放在心上,把她们娶进宫内,只是出于和亲蒙古的大局考虑,不过是给空房里添了两件能看到的摆设。 崇德二年(1637年)七月,宸妃生了个胖儿子,排行皇八子。婴儿出生第8天,皇太极便传命文武群臣聚集皇宫大政殿,颁布诏谕,摆宴畅饮。同时宣布,除十恶不赦者外,其他罪犯一概赦免。皇太极前面已有七个儿子,也未见他有这么高兴过,就算后来庄妃生下第九子福临(顺治皇帝),皇太极也没有这么大张旗鼓地进行庆贺。 宸妃所生虽为皇八子,但其兄长无一出自皇太极称帝后的崇德五宫后妃,所以皇八子就成了日后最有资格承袭皇位的「 ”嫡长子”。唯一的解释就是,皇太极对海兰珠的宠爱,让他爱屋及乌地对着第八个儿子也宠爱有加。从孩子降生到次年春节,皇太极与宸妃在精心抚爱小儿子的同时,不断接受着来自各方面的祝福。甚至有使臣来沈阳参加新春庆典时,在朝贺皇帝、皇后之外,另进了一份给皇八子的贺表贺礼,使皇太极颇感满意。 谁料,新皇子还未命名,不到两岁就夭折了。太宗和宸妃为此悲痛欲绝。儿子小小年纪就不幸夭折,严重地打击了海兰珠,她整日郁郁寡欢,茶饭不思,终于忧闷成病。崇德六年(1641年)九月十二日,太宗正率大军与明军大战于松锦战场之际,突然传来宸妃病重的消息。太宗可谓情令智昏,竟下令撤出战斗,快马兼程赶回盛京(今沈阳)探视。十七日赶至旧边驻跸,半夜一鼓时分,又有快马来报宸妃病危,太宗当即下令拔营回驰,天未亮即赶到皇宫,可是宸妃已经逝去,终年33岁。太宗扶柩恸哭不止,泪如雨下,寝食俱废,乃至昏死过去,经紧急抢救,才渐渐苏醒过来。周围诸多官员、皇妃宫女、皇子公主,也跟随皇太极嚎啕大哭不已,一时间天昏地暗,山河变色。 太宗皇帝下令宸妃的丧礼从厚,棺椁出盛京地载门外五里暂殡,并亲自奠酒三爵。皇太极还亲自裁决,超规格赐宸妃谥号为敏惠恭和元妃,这在整个清代皇宫后妃中谥号的字数是最多的。元这个谥号按常理只有嫡妻才可以使用,皇太极把它赐给海兰珠,可见在太宗的心里,海兰珠是他真正的妻子,皇太极对海兰珠的感情可见一斑。 此后的几天内,皇太极朝夕悲泣,语无伦次,颠三倒四,几次昏厥过去,经抢救一整日才苏醒。从此,这位屡经沙场的皇帝被恋情的失落彻底击倒,饮食大减,无心理政。在诸贝勒及王公大臣的劝谏之下,皇太极悔悟道:「 ”天之生朕,原为抚世安民,今乃过于悲悼,不能自持。天地祖宗知朕太过,以此示警。朕从今当善自排遣也。”话虽如此,但皇太极内心的悲苦却未消减。诸臣建议他去蒲河射猎,借以排遣悲情。但行猎队伍路过宸妃葬地时,太宗旧情复发,扑在坟墓上大哭一场,在场的人无不动容。以后,太宗每每经此伤心之地,总是不忘下马祭奠一番。 由于皇太极对宸妃思念过度,「 ”为伊消得人憔悴”,在宸妃去世后两年,皇太极也「 ”龙驭九天”了,与宸妃相逢于九泉之下。皇太极对宸妃的这种真情笃意,在历朝皇帝中都是少见的。宸妃死后火化,暂安于盛京地载门外五里的墓地。皇太极葬入昭陵后,宸妃也被迁葬到清昭陵妃园寝内。

全诗通过反映渔民劳作的艰苦,希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江上渔者》是宋代诗人范仲淹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语言朴实、形象生动、对比强烈、耐人寻味的小诗,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表现手法上,该诗无华丽词藻,无艰字僻典,无斧迹凿痕,以平常的语言,平常的人物、事物,表达不平常的思想、情感。

原文如下: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翻译如下:

江上来来往往的人只喜爱鲈鱼的味道鲜美。

看看那些可怜的打鱼人吧,正驾着小船在大风大浪里上下颠簸,飘摇不定。

注释如下:

①渔者:捕鱼的人。

②但:只

③爱:喜欢

④鲈鱼: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 味道鲜美的鱼。 生长快,体大味美。

⑤君:你。

⑥一叶舟:像漂浮在水上的一片树叶似的小船。

扩展资料:

范仲淹能够关心生活在社会下层的一般民众的疾苦,写过一些同情劳动人民的诗歌作品。他是江苏吴县人,生长在松江边上,对这一情况,知之甚深。他在饮酒品鱼、观赏风景的时候,看到风浪中起伏的小船,由此联想到渔民打鱼的艰辛和危险,情动而辞发,创作出言浅意深的《江上渔者》。

这首语言朴实、形象生动、对比强烈、耐人寻味的小诗,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

首句写江岸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次句写岸上人的心态,揭示“往来’的原因。后二句牵过的视线,指示出风浪中忽隐忽现的捕鱼小船,注意捕鱼的情景。鲈鱼虽味美,捕捉却艰辛表达出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深含对“但爱鲈鱼美”的岸上人的规劝。

“江上”和“风波”两种环境,“往来人”和“一叶舟”两种情态、“往来”和“出没”两种动态强烈对比,显示出全诗旨在所在。

——江上渔者

《岳阳楼记》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的思想感情。《岳阳楼记》这篇文章通过写岳阳楼的景色,以及阴雨和晴朗时带给人的不同感受,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文章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境,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写,从而将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纵议政治理想方面,扩大了文章的境界。

《岳阳楼记》的作者是范仲淹,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皇佑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于途中逝世,年六十四。追赠兵部尚书、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师说》的作者是谁?《师说》写作背景是什么?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样的情感?我们今天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师说》内容吧。《师说》的作者是韩愈,韩愈是唐代的文学家和哲学家。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师说》的写作背景是:1、当时的朝政腐败,社会混乱,制度弊端很严重,导致了很多的人对科举失去了信心,所以放松了学业,重视学习的人很少。2、当时韩愈是当日,国子监这个职务,他想通过这个职务来振兴儒家,改革文坛,然后实现自己的报国梦想。3、在当时的社会上嗯很多人看不起读书的人,在士大夫阶层中存在着不愿意去求实和上学的观念,然后直接影响了国子监的教学和管理。4、作者当时面对这样的情况,他借用回答李潘的提问,写了这篇文章来改变人们的在求师和求学上的错误认识。想要告诉人们求师和求学,不是一件羞耻的事。

《师说》的内容:全篇围绕“传道授业解惑”立论。首先论述“学必有师”的道理,指出“人非生而知之者”,必须从师;告诉人们“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谁掌握“道”谁为师。接着尖锐批评了当时士大夫间“耻学于师”的现象,用具体事例十分鲜明地论证士大夫的“耻学于师”的现象是错误的。最后论述到说“圣人无常师”、“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论点,阐述“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辩证思想。

《师说》表达了作者韩愈认为,求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现象和人们不重视学习的现象。告诫人们要重视学习,要求学,并且说明了不管是比自己大还是比自己小的人,只要学术比自己高就可以向他求学老师。以上内容仅代表小编的个人观点,如果有什么错误,请谅解。

出自唐代诗人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原诗如下: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译文:

一篇谏书早晨上奏给皇帝,晚上就被贬官到路途遥远的潮阳去。

想替皇上除去有害的事,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残余的生命。

云彩横出于南山,我的家在哪里?在白雪厚积的蓝田关外,马也停住脚步。

知道你远道而来定会有所打算,正好在瘴江边收殓我的尸骨。

写作背景:

元和十四年 (819年)正月,唐宪宗命宦官从凤翔府法门寺真身塔中将所谓的释迦文佛的一节指骨迎入宫廷供奉,并送往各寺庙,要官民敬香礼拜。时任刑部侍郎的韩愈看到这种信佛行为,便写了一篇《谏迎佛骨表》。劝谏阻止唐宪宗,指出信佛对国家无益,而且自东汉以来信佛的皇帝都短命,结果触怒了唐宪宗,韩愈几乎被处死。经裴度等人说情,最后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责求即日上道。韩愈大半生仕宦蹉跎,五十岁才因参与平淮而擢升刑部侍郎。两年后又遭此难,情绪十分低落,满心委曲、愤慨、悲伤。潮州州治潮阳在广东东部,距离当时的京师长安有千里之遥。韩愈只身一人,仓促上路,走到蓝田关口时,他的妻儿还没有跟上来,只有他的侄孙子跟了上来,所以他写下这首诗。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抒发了作者身宦海沉浮之苦和对人生无常之感,并以此深化亲情。作者原以为两人都还年轻,便不以暂别为念,求食求禄,奔走仕途,因而别多聚少,而今铸成终身遗憾。作者求索老成的死因和死期,却堕入乍信乍疑,如梦如幻的迷境,深感生命瓢忽,倍增哀痛。

整句:呜呼,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呜呼哀哉!尚飨!

译文:唉!话有说完的时候,而哀痛之情却不能终止,你知道呢还是不知道呢悲哀啊!希望享用祭品吧!

出处:出自韩愈的诗《祭十二郎文》

赏析:这篇祭文强烈的感情力量,能如此深刻地感染读者,也得力于作者高超的语言文字技巧。它全用散文句调和平易晓畅的家常生活语言,长长短短,错错落落,奇偶骈散,参差骈散,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得不止;疑问、感叹、陈述等各种句式,反复、重叠、排比、呼告等多种修辞手法,任意调遣,全依感情的需要。再加之作者取与死者促膝谈心的形式,呼“汝”唤“你”,似乎死者也能听到“我”的声音,显得异常自然而真切。这样全文就形成了一种行云流水般的语言气势和令人如闻咳謦的感情氛围。文章就像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拥抱住了它的读者。

作者采用与死者对话的方式,边诉边泣,吞吐呜咽,交织着悔恨、悲痛、自责等种种感情,似在生者和死者之间作无穷无尽的长谈。如写闻讣的情景,从“其信然邪”到“未可以为信也”,再到“其信然矣”,语句重叠,表现其惊疑无定的心理状态。末尾“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一段,多用排句,情绪激宕,一气呵成。这一切又都从肺腑中流出,因而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表达了苏轼对自己仕途上无所作为、以及空有盖世才华却不得任何施展的落寞心情和慨叹。

出自:《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是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

原文:

《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代: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译文:

大江浩浩荡荡向东流去,滔滔巨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

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就是三国周瑜鏖战的赤壁。

陡峭的石壁直耸云天,如雷的惊涛拍击着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卷起千万堆白雪。

雄壮的江山奇丽如图画,一时间涌现出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的周瑜春风得意,绝代佳人小乔刚嫁给他,他英姿奋发豪气满怀。

手摇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

我今日神游当年的战地,可笑我多情善感,过早地生出满头白发。

人生犹如一场梦,且洒一杯酒祭奠江上的明月。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苏轼谪居黄州时所写,当时作者四十七岁,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余。

苏轼由于诗文讽喻新法,为新派官僚罗织论罪而被贬,心中有无尽的忧愁无从述说,于是四处游山玩水以放松情绪。

正巧来到黄州城外的赤壁矶,此处壮丽的风景使作者感触良多,更是让作者在追忆当年三国时期周瑜无限风光的同时也感叹时光易逝,因写下此词。

赏析:

词的上片,着重写景,带出了对古人的怀念。下片,就转入对赤壁之战的中心人物周瑜的歌颂。苏轼写这首词时,距离发生于公元二零八年的赤壁之战,已有八百多年。

他想象着几百年前的往事,用“遥想”两个字把我们引向了遥远的过去。“公瑾”,周瑜的字。“小乔”,周瑜的妻,是当时著名的乔氏姊妹中的妹妹。

词中提到他们的婚事是为了突出周瑜年轻得意的神态。作者用“雄姿英发”来形容周瑜气度雄伟、人才出众。

在作者的想象中,周瑜身着戎装,手摇羽毛扇,头戴着配有黑丝带子的头巾(纶巾),风度潇洒,从容指挥,在说笑之间,轻而易举地就把曹操水军战船烧成灰烬。

“樯”,帆船上的桅杆。这里用“樯橹”代表曹军的战船。“羽扇纶巾”,写出了周瑜的神态。“谈笑间”,突出了他的自信和才略。

“樯橹灰飞烟灭”,六个字就再现了一场历史性的大战。寥寥几笔,显示了作者艺术概括的才能;字里行间,倾注了作者对周瑜的由衷赞赏。

对历史人物的景仰,正包含了对自己现实状况的不满。对比之下,四十七岁的苏轼深为自己不能象周瑜那样年纪轻轻就建立了卓著的功业而感叹。

他只好用自我嘲笑的口气说:“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象他这样,通过想象去经历(神游)那三国(故国)的赤壁之战,人们大概会嘲笑他太富于感情。

因而过早地有了花白头发(华发)吧!自嘲之余,一种看破红尘的消极情绪油然而生。“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樽”,酒杯。一尊是一杯酒的意思。

“酹”,洒酒表示祭奠。他忽然觉得,人间不过象梦境一样,不要徒然感叹了,还是给江上的明月,献上一杯酒,伴月痛饮吧!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

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

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欧阳修的《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表达了闺中**的惜春之情,突出了女主人公孤身独处的深沉心事和怨恨莫诉之情。写的是闺中**的伤春之情,最后一句“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写得十分传神,也成为后世广为流传的经典,但其实许多人都很喜欢开头那句“庭院深深深几许 ”,三个“深”字,景深、情深、意境深,这深深的庭院,埋藏的是一个女子无尽的落寞。

欧阳修:

欧阳修(1007年8月6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景德四年(1007年)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省绵阳市),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以进士及第,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死后累赠太师、楚国公,谥号“文忠”,故世称欧阳文忠公。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0862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3
下一篇2023-07-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