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原生家庭,我们已经再熟悉不过了,网上对它的解释是指:儿女还未成婚,仍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家庭。简单来说,就是我们从小到大与家人共同生活,共同成长的家庭环境。
那么,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本应是心中最值得怀念,最温暖的一处港湾,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排斥甚至是痛斥自己的原生家庭呢?我以为,是我们飞速发展的生活以及我们越来越普及的教育,使得我们的有些思想观念越来越和我们的原生家庭有所冲突,当陈旧的,并不适应于新时代的观念禁锢,胁迫到了我们的生活时,我们就会本能地对这样的事情感到厌恶,尤其是当原生家庭的观念带着“亲情”这张挡箭牌的时候。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句话:“原生家庭给她太多负面影响,攒好的勇气瞬间就被现实击溃,她分明理智又清醒,她抑制不住猜忌怀疑,她骨子里都溢着悲观。或许,负面情绪影响会伴随着他们一辈子,他们没法自信,又有时自负,以至于一点流言蜚语的不信任就能把他们刚捡起来的骄傲粉碎,可能那并够不叫做骄傲。他们不管得了什么表扬都会觉得受之有愧,自己不配。”从字里行间我们足可以看出来,原生家庭对于一个人会产生的巨大的思想影响。
2009年,上海某大学曾经发生过一起震惊全国的女研究生宿舍自缢事件。2009年11月26日早晨,女研究生杨元元在宿舍里,用枕巾和毛巾绑在一起,一头挂在水龙头上,另一头套在自己的脖子上,结束了自己宝贵而又年轻的生命。令人感到惊讶的是,洗手台离地不足一米,只要有一丝丝生存的欲望,她可以随时站起来重回生门。但杨元元没有,她异常决绝地要与这个世界告别。
这是一桩旧案,事发时距离杨元元踏入校门不足70天。扑朔迷离的自杀原因曾引起热议,到底是谁把她逼到这一步?时隔多年,答案依旧触目心惊。
宜昌女孩杨元元的前半生,有人用了16个字概括:“幼年丧父,家境贫困,母亲陪读,居无定所。”也有人总结:“这是一个被母亲剪断翅膀的女孩的一生。”高考填志愿时,喜欢法律的杨元元想报考大连海事大学,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但母亲望瑞玲坚决地拒绝了,理由是“路途远,花费太高”,逼着她选择了离家比较近的武汉大学。
杨元元读到大三,望瑞玲住进了她的寝室。理由是厂区宿舍楼搬迁,很多人花了35万元搬进了新房,望瑞玲一方面觉得太贵,一方面又不愿意住荒凉破旧的老房子。于是,在不足一米二的宿舍单人床上,母女俩躺在一起睡了整整两年。大学毕业后,杨元元曾经有两次改变命运的机会,她考上了小城里的公务员。但母亲望瑞玲不准她去,因为“高才生去小县城太丢脸,又挣不到钱”。就这样,杨元元再一次地顺从了母亲的话。在杨元元工作了8年之后,望瑞玲又想让她考上海的大学,理由是她曾在上海打过工,很喜欢这个五光十色的大城市。所以她规定女儿:“弟弟上北京去,你就去上海。”
成功地被上海海事大学录取后,杨元元以为自己终于可以有自己的生活了。当时弟弟在北京读博士,曾经明确地提出过要把母亲接走,但望瑞玲拒绝了,她说自己想和女儿生活在一起。于是新生入学,望瑞玲再一次住进了杨元元的寝室。杨元元的室友们纷纷受不了,一个个申请转宿或者直接搬走了。学校知道后,要求望瑞玲尽快搬离,还为母女俩联系了一间月租450元的房子。当时望瑞玲的退休金已经涨到了900多元,杨元元每个月也拿着300多元的补助,按理来说,这些钱用来付房租已是绰绰有余了,但这些望瑞玲都不满意。
在这样不断地一轮轮重压之下,杨元元终于崩溃了,在一个寻常的早上,她下定决心,选择了离开。杨元元的好友曾无比痛心地说:“我一直难以想象,这30多年,她是怎样过的。“母亲时刻不离左右,没有私人空间,没有自己的个人时间,没有自身情感的小小角落。母亲,似乎已经成为她今生今世无法摆脱的另一半。所以她无法寻找另一半,也无法开始恋爱。她走到哪里都要带上并不年迈也无疾病的妈妈,也始终活在她的监管和控制之下。望瑞玲像一根藤曼,紧紧地缠绕在女儿身上,直至女儿死于她的病态寄生。
这就是原生家庭所带给杨元元的一个逃不脱的“阴影”,杨元元活在阴影里,最终选择了放弃挣扎。
原生家庭是一把双刃剑,它所产生的影响有坏就有好。前一阵,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寿终正寝,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凯特公主端庄的仪态,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很多人说,凯特一家就是平民,母亲是空姐,父亲是机场的维修工人,事实上,凯特的家族以前也是贵族,只不过历经好几代,家族渐渐地没落了。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如果家里没有几把刷子,凯特的父母没有远见卓识的话,也不会培养出两个这么优秀的女儿。这就是好的原生家庭所带来的幸福感。
杨元元6岁丧父,一直和母亲相依为命,漂泊度日。毕业时因拖欠武汉大学3970元学费,所以直至2007年才拿到学士学位证和毕业证。
性格:
1.疼爱家人
杨元元的弟弟杨平平,目前在北京大学环境学院读博士。从小,杨元元对弟弟就照顾有加。家人相依为命,相互扶助。2007年2月,杨平平曾为姐姐购买了一台6850元的笔记本电脑。
2.悲观
杨元元的母亲曾向警方表示:“杨元元在11月25日跟我说过她活着没有什么意思,奋斗多年想改变人生,但还是这样。她还说,在武汉代课时她的一个15岁学生自杀的事情,以及其他地方大学生自杀的事情。”
3.内向好强
同学们反映说,杨元元为人大方,在学校一直是学生干部,大学还入了党,同学有什么矛盾,她还帮着调解。杨元元很要强,家里有困难,却从来不跟同学、朋友说。与杨元元住同一楼层寝室的同学说,因为与杨元元在年龄上有差距,平时沟通不多,但杨元元看上去有点孤僻。
早年丧父,携母求学
杨元元出生时,父亲为她取了名字,希望她长大后挣大钱。望瑞玲称,丈夫是上世纪60年代北京化工大学毕业,一直是儿女的榜样。1986年3月,丈夫因肝病去世,留给望瑞玲的只有6岁大的女儿杨元元和4岁大的儿子杨平平。
望瑞玲在湖北的一家军工厂里当过车工,也看过大门。两个孩子成绩不错,1998年,杨元元考取武汉大学经济学系,两年后弟弟杨平平也考取了武大环境科学专业。杨元元上大三时,望瑞玲所在工厂计划将职工居住区迁至宜昌市区,所有工人需要赎买房子。望瑞玲没钱,又不想继续住在老厂区,她在厂里办了内退,去了武汉,与女儿同住学生宿舍。
最初,武大无法接受望瑞玲长期借宿学生宿舍,后来杨元元提出申请,介绍了家庭情况。不久,望瑞玲在另一个寝室拥有了铺位。杨平平本科室友李思琪(化名)记得,在武大读书期间,望瑞玲在学校里照顾姐弟俩的伙食,顺带做点小生意,每天还能赚10来块钱。从那时起,望瑞玲就喜欢上了大学的氛围,很快与学校的一些基层管理人员混得很熟。
同班同学李某和卢某回忆,本科期间,元元腼腆、内向,没谈过恋爱。进入大学前,杨元元梦想当个老板,挣好多好多钱,所以选了经济专业。望瑞玲说,后来,杨元元发现,没有资本基础,几乎实现不了老板梦,索性跨院学起了法学,“她说,今后要给穷人维护正义”。
毕业欠贷,求职受挫
临近毕业,因无力偿还助学贷款,杨元元毕业证和学位证被学校扣留。
2002年,大学毕业生找工作不像现在难。然而,杨平平说,没有两证,意味着姐姐很难找到一个“正经”工作。望瑞玲现在都想不通,女儿为什么没有找到像样的工作,“不可能啊,我小学生都能进厂找到工作。”望瑞玲介绍,当时摆在女儿面前的选择有五个。最好的,杨元元考取了北京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不过自费生需要缴3万元学费,她不得不放弃。至今,杨元元的遗物中,笔记本内仍夹着一张当年北大法硕入学考试题单。杨平平说,姐姐考虑借此证明实力,但也耽误了找工作。当时最稳定的工作是去湖北枝江县当公务员,望瑞玲说,“不用考,先到先选”。但这个选择遭到望瑞玲的强烈反对,“我一辈子都不想再回去(老家),元元好不容易才考到武汉的。”一个机会,西北大学向元元发来面试通知。杨元元买好了火车票,但望瑞玲担心女儿被骗,不让去。另外的选择,一个是到广西钦州港经贸公司当文员,一个是到浙江义乌工厂当会计,母女两人认为不靠谱,未去。
生活困顿,工作漂泊
毕业前,杨元元向往月薪3000元以上的工作,但始终没有获得这种机会。
毕业后,杨元元第一份工作是在武汉现代英语培训中心当讲师。每月七八百元钱。工作后攒了5年钱,杨元元才还清本科助学贷款3970元,拿到了毕业证和学位证。杨元元觉得当讲师没前途,存不到钱,两年后放弃这个工作。从2004年9月,杨元元在武汉泰康人寿保险公司拉了一年保险。随后4年,望瑞玲介绍,杨元元工作愈加不稳定。她曾出几千元,和一些同学成立《花语》杂志社,办过“小记者培训班”。可杂志社和培训班很快不了了之,钱也赔了。本科同班同学卢某称,到2009年读硕,杨元元同班同学纷纷硕博毕业,在上海、北京等地金融业、大企业里混得有滋有味,“她从不和我们交往,想等自己混好了再说。”
不管有没有工作,杨元元一直与母亲在武汉市区租房同住,不曾分开。杨元元还告诉妈妈,“两个人分开是痛苦,在一起就是快乐。”
上海求学,艰难租房
望瑞玲小学学历,曾于上世纪70年代赴上海进修过5年船舶技工,望瑞玲常说她有“上海情结”。而女儿今年9月最终带着她到了上海。
杨元元与母亲一起进出食堂,一同散步,同睡一张床。斜对门宿舍的女生说,杨元元没有朋友,也不主动与同学交往,“她和家长在一起,我们也不好意思去串门”。开学不久,同寝室同学搬走,把床位腾给了杨元元母亲望瑞玲。
一切从11月21日发生了变化,校方开始禁止望瑞玲进入宿舍借住。从11月20日开始,母女俩忙着找房,最终与学校一体育老师商定一处校外房屋,每月450元,先交半年。450元,也是母女俩一个月伙食费。但母女俩必须等到23日下午才能拿到钥匙。中间的两天成了难题。21日,杨元元陪母亲夜宿宾馆,130元,望瑞玲感到心疼。22日晚,望瑞玲拒绝女儿陪住要求,并告诉女儿找到了每晚50元的住处,让杨元元放心。望瑞玲觉得不安全,最终没去。是夜,最低气温降至4℃,她在学校**院与礼堂间徘徊。下半夜,一名工作人员实在看不下去,允许望瑞玲在**院的坐椅上靠着休息到天亮。望瑞玲后来得知,那一夜,女儿彻夜无眠,她看着母亲的空铺位发愣,确定母亲舍不得花钱住旅店。第二天,杨元元找到妈妈,在操场上搂着妈妈,沉沉睡去。晚上,杨元元陪妈妈一起拿着钥匙看房。房里没有任何装饰,没有家具,没有床。杨元元返回学校,带来被褥垫子。两人把地拖干净后,在水泥地上睡了一夜。
半蹲自缢,争议频出
11月26日,杨元元自杀,而那个盥洗池距地面不足一米。同学说,只要有一丝生存欲,杨元元随时可以站起来重回生门。家属认为,发现杨元元时,她仍有心跳和脉搏。校方称,120赶到现场,9时5分左右,将杨元元抬上救护车,送往南汇区中心医院。9时15分,杨元元的心电图,只剩一根直线。入院后,医生宣布杨元元死亡。在死亡证明上,死亡日期为26日10时,发病到死亡间隔时间为“不详(3小时)”。
参与抢救的保卫处陈老师说,杨元元当时身体发硬,瞳孔放大,脉搏消失。陈老师回忆,120医生赶到时说:“这有什么好救的?”
望瑞玲没有上救护车,她在宿舍楼道里时断时续地哭,并对杨元元对门的同学说,“她教育我们,杨元元就是太内向了,你们不要太内向。”至今,望瑞玲仍坚持,造成杨元元的直接死因是学校领导和宿管员说过一些特别伤自尊的话。从11月20日始,学校责令望瑞玲搬出宿舍。望瑞玲称,一见到24号楼宿舍管理员高华梅,就知道对方不通融。望瑞玲指认,事发前几天,在她试图进楼时,高华梅曾称她“乡下人”,并告知:如再违规进楼,就对杨元元不发毕业证。高华梅成为众矢之的,至今未公开露面,校方称其心理压力太大,目前已调离岗位。校方说,高华梅坚称从未说过那些话。
对于家属的指责,24号楼的同学也有疑问。“高华梅对同学们都很好,工作也认真。”一名同学为高华梅抱不平。另一个指控抛向了分管学生工作的法学院党委副书记李希平。望瑞玲称,11月22日,在解决住宿问题时,李希平曾当面对杨元元说过“没钱就不要读书”一类的话。杨元元的班主任吴志毅当时在场,他说没听过李说过那些话。宣传部部长彭东凯保证,他和李希平都是辅导员出身,绝不可能说那种话。有网友透露,杨元元自杀前曾与望瑞玲大吵过,此事未得到同学确认,而望瑞玲否认此事,“我声音大就以为是在吵架呀?”
杨元元是上海海事大学一名研究生,于2009年11月26日在宿舍24#506的卫生间用两条系在一起的毛巾将身体悬挂在卫生间水龙头上,结束了自己的30岁的生命。网络上也对此次自杀事件,称为“海商女”事件。
个人经历
杨元元自杀所用的毛巾
1979年11月出生于湖北宜昌市
2002年7月毕业于武汉大学商学院经济学专业
2002年8月-2004年8月在武汉现代英语培训中心担任英语讲师
2004年9月-2005年9月在武汉泰康人寿保险公司担任客户代表
2005年9月-2009年9月曾在报社担任过编辑,也做过衣帽等小商品生意,但基本上不赚也不赔
2009年9月考取上海海事大学国际法专业硕士研究生
个人背景
杨元元6岁丧父,一直和母亲相依为命,漂泊度日。毕业时因拖欠武汉大学3970元学费,所以直至2007年才拿到学士学位证和毕业证。本科毕业偿还债务和贷款后,她考取了上海海事大学法学院的海商法公费研究生。
性格:
1.疼爱家人
杨元元的弟弟杨平平,目前在北京大学环境学院读博士。从小,杨元元对弟弟就照顾有加。家人相依为命,相互扶助。2007年2月,杨平平曾为姐姐购买了一台6850元的笔记本电脑。
2.悲观
杨元元的母亲曾向警方表示:“杨元元在11月25日跟我说过她活着没有什么意思,奋斗多年想改变人生,但还是这样。她还说,在武汉代课时她的一个15岁学生自杀的事情,以及其他地方大学生自杀的事情。”
3.内向好强
同学们反映说,杨元元为人大方,在学校一直是学生干部,大学还入了党,同学有什么矛盾,她还帮着调解。杨元元很要强,家里有困难,却从来不跟同学、朋友说。与杨元元住同一楼层寝室的同学说,因为与杨元元在年龄上有差距,平时沟通不多,但杨元元看上去有点孤僻。
早年丧父,携母求学
杨元元出生时,父亲为她取了名字,希望她长大后挣大钱。望瑞玲称,丈夫是上世纪60年代北京化工大学毕业,一直是儿女的榜样。1986年3月,丈夫因肝病去世,留给望瑞玲的只有6岁大的女儿杨元元和4岁大的儿子杨平平。
望瑞玲在湖北的一家军工厂里当过车工,也看过大门。两个孩子成绩不错,1998年,杨元元考取武汉大学经济学系,两年后弟弟杨平平也考取了武大环境科学专业。杨元元上大三时,望瑞玲所在工厂计划将职工居住区迁至宜昌市区,所有工人需要赎买房子。望瑞玲没钱,又不想继续住在老厂区,她在厂里办了内退,去了武汉,与女儿同住学生宿舍。
最初,武大无法接受望瑞玲长期借宿学生宿舍,后来杨元元提出申请,介绍了家庭情况。不久,望瑞玲在另一个寝室拥有了铺位。杨平平本科室友李思琪(化名)记得,在武大读书期间,望瑞玲在学校里照顾姐弟俩的伙食,顺带做点小生意,每天还能赚10来块钱。从那时起,望瑞玲就喜欢上了大学的氛围,很快与学校的一些基层管理人员混得很熟。
同班同学李某和卢某回忆,本科期间,元元腼腆、内向,没谈过恋爱。进入大学前,杨元元梦想当个老板,挣好多好多钱,所以选了经济专业。望瑞玲说,后来,杨元元发现,没有资本基础,几乎实现不了老板梦,索性跨院学起了法学,“她说,今后要给穷人维护正义”。
毕业欠贷,求职受挫
临近毕业,因无力偿还助学贷款,杨元元毕业证和学位证被学校扣留。
2002年,大学毕业生找工作不像现在难。然而,杨平平说,没有两证,意味着姐姐很难找到一个“正经”工作。望瑞玲现在都想不通,女儿为什么没有找到像样的工作,“不可能啊,我小学生都能进厂找到工作。”望瑞玲介绍,当时摆在女儿面前的选择有五个。最好的,杨元元考取了北京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不过自费生需要缴3万元学费,她不得不放弃。至今,杨元元的遗物中,笔记本内仍夹着一张当年北大法硕入学考试题单。杨平平说,姐姐考虑借此证明实力,但也耽误了找工作。当时最稳定的工作是去湖北枝江县当公务员,望瑞玲说,“不用考,先到先选”。但这个选择遭到望瑞玲的强烈反对,“我一辈子都不想再回去(老家),元元好不容易才考到武汉的。”一个机会,西北大学向元元发来面试通知。杨元元买好了火车票,但望瑞玲担心女儿被骗,不让去。另外的选择,一个是到广西钦州港经贸公司当文员,一个是到浙江义乌工厂当会计,母女两人认为不靠谱,未去。
生活困顿,工作漂泊
毕业前,杨元元向往月薪3000元以上的工作,但始终没有获得这种机会。
毕业后,杨元元第一份工作是在武汉现代英语培训中心当讲师。每月七八百元钱。工作后攒了5年钱,杨元元才还清本科助学贷款3970元,拿到了毕业证和学位证。杨元元觉得当讲师没前途,存不到钱,两年后放弃这个工作。从2004年9月,杨元元在武汉泰康人寿保险公司拉了一年保险。随后4年,望瑞玲介绍,杨元元工作愈加不稳定。她曾出几千元,和一些同学成立《花语》杂志社,办过“小记者培训班”。可杂志社和培训班很快不了了之,钱也赔了。本科同班同学卢某称,到2009年读硕,杨元元同班同学纷纷硕博毕业,在上海、北京等地金融业、大企业里混得有滋有味,“她从不和我们交往,想等自己混好了再说。”
不管有没有工作,杨元元一直与母亲在武汉市区租房同住,不曾分开。杨元元还告诉妈妈,“两个人分开是痛苦,在一起就是快乐。”
上海求学,艰难租房
望瑞玲小学学历,曾于上世纪70年代赴上海进修过5年船舶技工,望瑞玲常说她有“上海情结”。而女儿今年9月最终带着她到了上海。
杨元元与母亲一起进出食堂,一同散步,同睡一张床。斜对门宿舍的女生说,杨元元没有朋友,也不主动与同学交往,“她和家长在一起,我们也不好意思去串门”。开学不久,同寝室同学搬走,把床位腾给了杨元元母亲望瑞玲。
一切从11月21日发生了变化,校方开始禁止望瑞玲进入宿舍借住。从11月20日开始,母女俩忙着找房,最终与学校一体育老师商定一处校外房屋,每月450元,先交半年。450元,也是母女俩一个月伙食费。但母女俩必须等到23日下午才能拿到钥匙。中间的两天成了难题。21日,杨元元陪母亲夜宿宾馆,130元,望瑞玲感到心疼。22日晚,望瑞玲拒绝女儿陪住要求,并告诉女儿找到了每晚50元的住处,让杨元元放心。望瑞玲觉得不安全,最终没去。是夜,最低气温降至4℃,她在学校**院与礼堂间徘徊。下半夜,一名工作人员实在看不下去,允许望瑞玲在**院的坐椅上靠着休息到天亮。望瑞玲后来得知,那一夜,女儿彻夜无眠,她看着母亲的空铺位发愣,确定母亲舍不得花钱住旅店。第二天,杨元元找到妈妈,在操场上搂着妈妈,沉沉睡去。晚上,杨元元陪妈妈一起拿着钥匙看房。房里没有任何装饰,没有家具,没有床。杨元元返回学校,带来被褥垫子。两人把地拖干净后,在水泥地上睡了一夜。
半蹲自缢,争议频出
11月26日,杨元元自杀,而那个盥洗池距地面不足一米。同学说,只要有一丝生存欲,杨元元随时可以站起来重回生门。家属认为,发现杨元元时,她仍有心跳和脉搏。校方称,120赶到现场,9时5分左右,将杨元元抬上救护车,送往南汇区中心医院。9时15分,杨元元的心电图,只剩一根直线。入院后,医生宣布杨元元死亡。在死亡证明上,死亡日期为26日10时,发病到死亡间隔时间为“不详(3小时)”。
参与抢救的保卫处陈老师说,杨元元当时身体发硬,瞳孔放大,脉搏消失。陈老师回忆,120医生赶到时说:“这有什么好救的?”
望瑞玲没有上救护车,她在宿舍楼道里时断时续地哭,并对杨元元对门的同学说,“她教育我们,杨元元就是太内向了,你们不要太内向。”至今,望瑞玲仍坚持,造成杨元元的直接死因是学校领导和宿管员说过一些特别伤自尊的话。从11月20日始,学校责令望瑞玲搬出宿舍。望瑞玲称,一见到24号楼宿舍管理员高华梅,就知道对方不通融。望瑞玲指认,事发前几天,在她试图进楼时,高华梅曾称她“乡下人”,并告知:如再违规进楼,就对杨元元不发毕业证。高华梅成为众矢之的,至今未公开露面,校方称其心理压力太大,目前已调离岗位。校方说,高华梅坚称从未说过那些话。
对于家属的指责,24号楼的同学也有疑问。“高华梅对同学们都很好,工作也认真。”一名同学为高华梅抱不平。另一个指控抛向了分管学生工作的法学院党委副书记李希平。望瑞玲称,11月22日,在解决住宿问题时,李希平曾当面对杨元元说过“没钱就不要读书”一类的话。杨元元的班主任吴志毅当时在场,他说没听过李说过那些话。宣传部部长彭东凯保证,他和李希平都是辅导员出身,绝不可能说那种话。有网友透露,杨元元自杀前曾与望瑞玲大吵过,此事未得到同学确认,而望瑞玲否认此事,“我声音大就以为是在吵架呀?”
事件背景
杨元元生前照片
2009年11月25日,上海海事大学2009级法学系研究生杨元元像往常一样起床,那天她没有住在宿舍,而是陪着妈妈住在海事小区刚租来的出租房里,她告诉母亲,“地上好冷,我去找学校去,我们还是要住回学校宿舍去。”
这是杨元元30岁生命的最后一天,第二天凌晨,她被发现在宿舍卫生间用两条系在一起的毛巾将身体悬挂在卫生间水龙头上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最后24小时
杨元元生前书写的申请书(向校方申请住房)
11月25日清晨,说知识难改命运,她喃喃自语,“都说知识改变命运,我学了那么多知识,也没见有什么改变。”
下午5点左右,带母亲到宿舍洗澡,她对母亲说,8点前离开宿舍,别让宿管员再来赶人。
晚上10点,电话叮嘱让妈妈放心,杨元元告诉杨母她在排练节目,让杨母放心回去。
11月26日8点30分,杨母想进宿舍遭拒绝,杨元元没有像往常一样同母亲吃早餐。[1-5]
最后现场,杨元元被发现“还有心跳”,杨母眼前,杨元元用两条系在一起的毛巾将身体悬挂在卫生间水龙头上,半蹲着以一种极痛苦的方式结束了生命。
半个月后,网络上出现帖子直指海事大学刻意隐瞒杨元元死亡真相,指海事大学强行撵走住在女儿宿舍里的杨元元母亲导致杨元元精神崩溃。尽管校方强调,帖子内容和事实严重不符,但围绕着杨元元到底为何自杀,在社会上掀起巨大的争议。
双方态度
家属
杨元元的弟弟表示,11月26日早晨7时20分左右,母亲觉得杨元元可能出事,到7点30分左右苦苦哀求说明情况请求宿管人员上楼查,被宿管人员断然拒绝,恶语撵走。直到9点才开门救人。
家属们认为,致杨元元的抢救时间从7点20分一直延迟到9点,学校在宿舍管理的应急上存有漏洞,而且这直接导致了杨元元的不幸。但学校却称,11月26日上午7:30左右,杨母进过宿舍楼但未找到女儿,然后就离开。
校方称,目前,杨元元的家属向校方提出要35万元的死亡赔偿金。
按照校方的说法,这笔35万元的死亡赔偿金中,5万元是用来处理后事的,另外的30万元用来给杨母购置住房。
杨元元的弟弟表示,家属认为杨元元的死亡,他们不会把责任完全归咎于学校,但是他们也决不同意学校“完全没有责任”的说法。他们认为,杨元元的自杀首先是自己想不开,但是学校宿管人员对杨元元及其母亲的恶劣态度多少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他们希望,学校首先要承认这个事实发生过程中,学校是负有一定责任的,必须要处理相关责任人,要给杨元元组织一个遗体告别会,并让相关责任人给家属道歉。
校方
校方证实,9月12日入学报到以来,杨母与杨元元同住一间寝室,睡同一张床。后因感觉生活不便就提出更换宿舍,并得到许可。
期间,学校在发现杨母借住学生宿舍后,因为相关的住宿规定,相关老师曾多次约杨元元母女谈话,要求其遵守学校管理规定,建议杨母到校外租房居住。
后杨母搬入附近的海事小区居住,而房主则是海事大学的一名体育老师。租金为每月450元。由于生活设施的匮乏,母亲只能在水泥地面上铺着被子睡。
对于杨元元事件,学校方面的态度是“痛惜”,并认为杨元元的死亡对于其家庭、学校、还有国家都是一种“损失”。
学校强调,帖子中描述“学校强行赶人,明言禁止其母亲再进宿舍楼,连普通正常的探访都要受到“乡下人”的辱骂和“不发毕业证的威胁”,这样的情况并不存在。
另外,从开学到杨母搬出学校,时间近70天,说明学校已经给予充裕的时间进行搬迁,这与“校方突然强行撵人”的描述不符。
学校表示,从11月开始,学校积极安排了杨元元勤工俭学,以此补贴房租,并非“学校领导态度冷漠”,学校也从未表示“没钱不应该读书”的言论。同时,学校曾积极考虑为杨母寻找工作,而寻找在事发前还在进行。
校方强调,上海海事大学成立以来,该校未发生一例学生因贫困而退学的案例。
此外,在网络的发帖中,有发帖者质疑“事发后,校方有封锁消息”之嫌。对此,海事大学表示,学校只是不希望因此而引起恐慌。
相关讨论
根据网帖的描述,2009年11月26日早上,上海海事大学09级法学系研究生杨元元在学校某研究生宿舍的卫生间用两条系在一起的毛巾将身体悬挂在卫生间水龙头上,半蹲着以一种极为痛苦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该帖称,杨元元6岁丧父,一直和母亲相依为命,漂泊度日。本科毕业偿还债务和贷款后,她考取了上海海事大学法学院的海商法公费研究生,就带着母亲一起来校,想一边读书一边继续照顾母亲。因家境贫困且学校地理位置偏僻租房不易,元元和母亲暂时挤在宿舍的小床上将就度日。
该帖这样描述“学校撵人引发自杀”一事:“期间,元元多次向学校申请,说明情况,请求学校能够体谅其特殊情况,能让母亲暂住。但学校领导态度冷漠,先是说‘没钱不应该来读书’,然后又给了一个永远没有兑现的‘一定会安排解决’的口头承诺。元元无奈之下只能四处找房。在觅租还无着落时,学校突然强行撵人,明言禁止其母亲再进宿舍楼,连普通正常的探访都要受到‘乡下人’的辱骂和‘不发毕业证’的威胁,被逼无奈的母亲瞒着女儿坐在瑟瑟冷风中的学校礼堂前过夜!在找房没有着落时,校方相关人员不断给元元施压,致其5天5夜没有合眼,元元的精神彻底崩溃绝望,发生了11月26日早上在卫生间自缢的人间悲剧。”
杨元元弟弟表示,网上的帖子是杨元元表妹的朋友所发。事发后,家属与学校就如何处理相关人员问题分歧很大。杨元元表妹的朋友听说后,根据表妹的述说,将杨元元的事情发帖到网上。
此后,杨元元弟弟的很多同学知晓后也帮忙跟帖和顶帖。还有很多网友给杨元元的网上纪念馆献花、点香表示哀悼
晚发帖原因
杨平平表示,在11月底和12月初,他们曾二度想发帖,“但都被我制止了”。杨平平解释,考虑到姐姐的死是其个人原因,不想给校方增添麻烦,因此曾两度改变了发帖的打算。
但在姐姐轻生后,校方在善后工作中,反复“推卸责任”让家属感到“异常冷漠”,这使得他们无法再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前一天采访中,校方称绝没有冷漠对待这对母女。
杨平平称,发帖有助于让大家了解事情真相。至于帖子内容与校方的表述存在出入,杨平平认为,这肯定会有差异,但对于事实本身的描述,他敢接受测谎仪的测试。
网友指责:
在网上出现了海事大学研究生发帖《于“海事大学杨元元之死”之我见》指责网上报道不实 并称出自死者表妹的朋友
经济拮据不是祸首 矛头指向亲弟弟
这位网友在文中指出,杨元元在海事大学读研究生属于公费性质,只需交1300元的住宿费(住在靠近阳光一面的是1500元)。海大读书的同学中比她贫困的还有很多,而且杨之前在社会上工作过,多少有点积蓄。所以经济拮据不是罪魁祸首。另外,据发帖人称网上热传的校方“逼死”杨元元的种种报道也是子虚乌有,并暗示“某几个人利用了社会的同情心和中华民族的传统善良美德恶意攻击我校名声”。而矛头直指杨元元的亲弟弟。
对姐姐尸首不闻不问 开口向校方索要35万
据发帖人叙述,杨元元的弟弟在姐姐自杀后,从未去看过姐姐的尸首,也根本不知道姐姐的尸首在哪里。而他在这个时候出现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像上海海事大学索要安葬费,开口就是35万元。作者还爆出,其弟索要这35万,其实是用来充当购房款。
网友声声质疑 公道自在人心
此贴一出,引来长达23页的跟帖。很多网友开始质疑:“他们家那么多亲戚,出事前怎么像个世外高人出事后就全部出山了”还有网友一针见血的评论道:“想要为学校平反,除非找个杨元元自杀的原因,否则话再多也是挨骂的份!”。当然,大部分网友还是比较理性,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评论该事件,认为公道自在人心。
原帖出处未知 网上有诸多转帖
专家评述
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顾俊表示,若是社会层面的事情,不要落到学校的原因。个人的困难,应寻求“制度”层面的保障,而不是落在“特例”。作为一名社会学研究者,顾俊认为,这些“穷孩子”很不容易,但让学校来突破“制度”,学校做不到。杨元元的个案,让学校“为难”,而杨母的问题,属于社会层面,由此发生的问题不能落到学校。
上海精神卫生中心青少年心理研究室主任杜亚丰教授对杨元元自杀的行为表示遗憾和惋惜的同时,表示贫困并不是她自杀的原因,因为人应该学会坚强,无论遇到任何事情和困难,都要坚强理性地对待,这才是正确的人生观。
杜教授表示,杨元元选择轻生实在“太傻”,面对这种情况有很多方法解决,自己勤工俭学也好,向同学求助也好,都能帮母亲解决住处问题,完全没必要选择这条不归路。杜教授还表示,我们不应将大学生视为一个特殊人群,事实上很多人都存在心理问题,需要整个社会的关注和关怀。特别是说到贫困,很多贫穷的人都有自卑感,但他们不愿将自己的困难告诉别人。其实贫穷并不丢人,在你将自己的困难告诉朋友之时,不仅能得到帮助,心理也能得到舒缓。
一个直得注意的现象是,元元可能不是因为贫穷而自杀,而是因为上了20年学,名校毕业,又工作了7年,人到中年却依然贫穷而自杀。而这几年,像元元这样的现象并不鲜见,蜗居,农民工,大学生失业,蚁族,城市低收入人群等问题困扰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
知名教育家徐小平:盲目考研杀死了杨元元
知名教育咨询专家徐小平14日在博客上发文,称“每年都有很多大学生自杀。但杨元元的死,还是特别震撼了我……作为一个教育咨询者,我甚至觉得元元的死与我有关。”
根据此前相关报道显示,杨元元有记录的工作经历只是在武汉一家英语培训学校的两年工作经历,其余五年人们不知道她在干什么,但徐小平断言:“不用猜测,我相信她基本都是在考研的漫漫长夜中度过。”对于这一过早逝去的生命,徐小平痛心地写道:“假如元元在考上研究生之前任何一刻找到我,我都会用我生命最强大的力量,告诉她的人生道路应该怎么走!”
他为元元提出了四条颇具建设性的建议,令人深思的是,其中前三条建议的关键字均为“工作”,最后一条建议则是“工作之后再进修”:
1.工作。她要做的,是努力积累经验,不断提高工作表现,提高工作收入。
2.工作。经验改变命运。
3.工作。说不定她的顶头上司听了她的课特别欣赏她,就任命她做了副手,月薪两万多元。
4.工作之后再进修。工作了七八年的杨元元,手上肯定有了不少钱,为妈妈肯定尽了很多孝,为社会肯定也做了很多善,这个时候,她觉得知识不够用了,需要去北大清华进修进修了……
文末,徐小平写道:“盲目考研杀了杨元元!”
2国家安全生产监管总局副局长
个人履历
杨元元[6],男,汉族,1950年8月出生,陕西合阳人,1968年2月加入中国***,1966年9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民航高级航空学校飞行驾驶专业毕业,大专文化程度,国家一级飞行员。是中央台办前主任杨荫东之子。
196609——196611,解放军第二预备学校飞行学员;
196611——196803,广州军区陆军124师机枪连战士;
196803——196907,中国民航高级航空学校飞行学员;
196907——197605,民航高级航空学校代教员、飞行教员;
197605——198110,空军14航空学校副大队长;
198110——198712,中国民用航空总局科教司飞行训练处飞行检查员;
198712——198811,中国民航第六飞行大队飞行员;
198811——198912,中国民航第六飞行大队副大队长;
198912——199301,中国民航广州管理局副总飞行师;
199301——199602,中国南方航空(集团)公司副总飞行师;
199602——199804,中国南方航空(集团)公司总飞行师;
199804——199808,中国南方航空(集团)公司副总裁、党委常委,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飞行师、党委常委;
199808——199903,中国民用航空总局飞行标准司司长;
199903——200205,中国民用航空总局副局长、党委委员;
200205——200712,中国民用航空总局局长、党委书记;
200712——,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正部长级)、党组成员。
201207 任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7]
中共十六大、十七大代表。
中共第十六届、十七届中央委员。
工作分工
负责政策法规、宣传教育、规划科技、职业健康方面工作。分管政策法规司、规划科技司、职业安全健康监督管理司及宣传教育中心(煤炭工业展览中心)、研究中心(中国煤炭工业发展研究中心)、通信信息中心(煤炭工业通信信息中心)。联系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
荣誉奖励
在他担任民航总局局长的五年时间里,是中国民航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而整个民航的管理体制也发生了“彻底而深刻”的变革。
为此,2005年1月,亚太航空中心将表彰为地区航空业进步作出突出贡献的年度政府部长奖,颁给了杨元元;2005年5月,国际航协理事会授予中国民航总局局长杨元元世界航空领导奖,该奖是国际航协最高奖,主要授予世界各国对国际民航做出卓越贡献的民航领导。
求采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