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电视台夜到讲白搭节目主持人有几位

象山电视台夜到讲白搭节目主持人有几位,第1张

如果想电视上学的话,就看象山台的《夜道讲白搭》节目(大概21:30)。如果不想电视上学的放在,就跟象山人多交流交流吧。相信很快可以学会象山话了。而且你上海的方言能懂的话,象山话更容易学。希望你早日学会象山话。

呵呵,二楼的那位说得对!我去过一次丹城,那里的人说话和宁海城关的话的确有区别而我们西店人讲的话和宁海城关人讲的区别多了,我们这里叫妻子叫

老人(这个“人”是我们西店话中

的意思,用方言读的话,间于“宁”和“迎”之间的)我们西店的同学呢,说在宁波读书和宁波的同学沟通还是比较方便的,但是我们这帮在宁海城关上学的同学跟城关人交流就不怎么方便咯,呵呵!!反正呢,我认为宁海话跟宁波话很不同!!!象山话和宁波话还有奉化话就相似多咯!!!!!

象山春节习俗:“廿三祭灶,廿四掸尘,廿五做豆腐,廿六割肉,廿七宰鸡,廿八做团,廿九送年,三十晚上守岁”,若是像今年这样廿九夜为除夕,则变通为“廿七做团,廿八送年,廿九晚上守岁”,其余照常。因山区海岛平原的地域差异,过年的细节也就略有变化。

从廿三开始到除夕,忙碌的“年事”方告一段落,人们开始享受合家团聚的美好时光,喜庆的氛围一直要延续到元宵节。

1、谢年:祈求岁岁平安,年年有余

谢年也有称为“送岁”或“送年”,是一年来祀神典礼中最隆重的。于桌上供着年糕、水果、茶叶、酒等祭品。象山老话:“廿五廿六搡年糕,廿七三十拣黄道。”所谓“拣黄道”,就是选择黄道吉日,清扫大堂,桌椅及盛祭品用具一律用糖水洗涤,时间多在午夜,以取其静。

谢年仪式有一整套严格的规矩,每个细节极为讲究。如放置供品的祭盘,称“红盘”,富裕些的人家用锡盘的,称为“银台面”。祭祀由男主人主持。桌上陈列着谢年所用的祭品,一般是六色,因为六预示吉祥,代表着六六大顺:六杯酒,六碗茶,六碗饭,六样菜,六种甜点。

第一排摆着酒水,中间供香茗六杯,两旁各放六杯黄酒,共十二杯,酒杯代表十二司月之神,表示一年十二个月月都有酒喝,假使本年有闰月,左方增加一只,共放十三杯。

第二排是六色糕点:有金团、印花年糕、甩子糕、发糕、千层糕、糖果等,表示生活高高兴兴、甜甜蜜蜜。

第三排是六盆水果,主要为苹果,寓意“平平安安”;甘蔗,表示“节节高升”,“越老越甜”;金橘或橘子代表“黄金满屋”;香蕉象征生活香甜;寿桃表示“长命百岁”。

第四排摆七牲大盆,有猪头、条肉、公鸡、鱼、鸭蛋、猪肚、鹅、蟹等。中间放一大盆猪头,也叫“利市头”,表好运、有头有尾;整刀条肉象征生活“有条有理”;公鸡司报晓,表“风调雨顺”;大黄鱼或者眼睛上贴有红纸的活雄鲤鱼一对,鱼头朝里摆放,表示“年年有余”,也有挂在供桌桌档的,以防跳动,祭祀仪式结束后放生,表示“鲤鱼跃龙门”。鸭蛋寓意为“元宝蛋”;用米粉捏成的两只“元宝”放在年糕上,元宝下面压着用红纸剪成的“福”字。旁边列放烤麸,寓意“呼呼响富起来”。还有“四盘调和”,即调味品四碟:盐、黄糖、酒、葱。

第五排是年糕、烤麸、豆腐、粉丝之属。豆腐谐音“头富”(首富),粉丝寓意“长寿”。

谢年的程序,一般是先放好祭品,点燃香烛,持香朝天三拜,接着点燃三支花炮。祭礼约一个时辰,其间筛酒三巡,祈祷全家平安,福寿双全、六畜兴旺、五谷丰登。祭祀结束,便邀约亲邻和家人聚宴,名为吃年夜饭。

2、年夜饭:吉利口彩一套套

农历十二月月末是大年夜,又称“除夕”。象山老话“要困冬至夜,要吃三十夜”,说明象山人的年夜饭情结一直根深蒂固。象山人年夜饭的菜式也有讲究,有酱鸡、鳗鲞、红膏炝蟹、鱼、香菇、春卷、木耳、烤麸、黄豆芽、金针菜、藕、年糕、团等。

年夜饭的菜肴除讲究享“口福”外,讨“口彩”显得尤为重要。也就是象山人喜欢把来年的希望寄予菜肴之中。如“鸡”和“吉”同音,表示吉利;“鳗”意思是“缸缸满、甏甏满”,丰衣足食的意思;象山人似乎对“红膏炝蟹”情有独钟,红膏炝蟹寓意“生意红火,纵横天下,八方招财”;藕寓意“节节高,路路通”。

象山年夜饭的菜不能少于十二样以上,因为象山人把“十二”视作一个吉祥的数字,象征一12个月均平安顺利,“月月红”、“月月有余”。无论再加多少道菜,桌上的菜必须是双数,这样才吉利。年夜饭冷盘热炒,花色繁多,应该慢慢享用,越慢越好,取意“长久”。

年夜饭中的鱼不能吃光,要有剩余,意味着年年有余。吃饭时不能乱说话,要讲吉利的话。年夜饭吃完后,长辈要给晚辈送压岁钱。除夕夜还要把次日(正月初一)需动刀的食物切好,要把地扫好。扫时要从外面扫进来,边扫边说:“元宝扫进来了”,将畚斗里的垃圾倒在灶前火缸里。

3、压岁钿:几代孩子的温馨记忆

象山老话有“老人忖旧年,小孩望新年”之说。过去,普通百姓家里生活不宽裕。平常的日子里,小孩基本上没有零食吃,口袋里也没有零花钱。只有到了逢年过节的时候,孩子们才能吃到一些可口的食物,尤其是在过年的时候,小孩才能得到大人给的压岁钿。所以,在清贫的年代,小孩子天天都盼望着过年。 

过年时,长辈用红包作为压岁钱给晚辈。连号的新纸币就成了压岁钿的首选,蕴含着长者对晚辈“好运连连,喜事连连”的美好希望,这种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4、正月初一开门炮

正月初一凌晨,家家户户第一件事是争先恐后打"开门炮",整个半岛大地一片爆竹声,象征送旧迎新和接福,俗谓"接年"。打"开门炮"也有惯例,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称"百子炮";再放双声大爆竹,大爆竹只放三发,意谓可解除一年的疫疠灾晦,并表示接新年。要求三发都响,声音宏亮清脆,最为吉祥。

俗信打"开门炮"越早越好,象征今年随便做什么事都会顺利,如意发财,种田人会五谷丰登。有些地方在打开门炮时,还口中念念有辞:"开大门,放大炮;财亦到,喜亦到。"一般鞭炮的外皮和里皮均一色通红,燃放后纸花满地,灿中云锦,形成了满堂瑞色,喜气洋洋。

5、走亲访友去拜岁

从初一晨起,先在家内,晚辈按序向长辈叩拜行礼,称"拜岁"。从初二起,邻里和亲友之间,往来拜节。如相遇于途,长揖道贺(今点头握手问好),也有彼此合掌胸口称"拜岁"。到各家登门互贺新喜,亦叫"拜年"。先是下辈出门到长辈家拜年,然后平辈回拜,则称"回年"。新婚夫妇初到岳父家拜年,称"拜头年",后辈到丧事人家拜年称"拜新年"。 

按旧习,象山人正月初一不走亲戚。拜年时间一般是初二到初十或延至十五。到一般亲戚家里去,都要带礼品。50年代以前,农产品比较简单,大多是桂圆、荔枝、红枣、元枣、红糖、柿饼等,用特种草纸包上,上面封有红纸(有的印有祝贺新年的花边字样),故称"蓬纸包",又名"红包"。

每包装礼品半斤左右,需要送多少包,则根据所走的亲戚情况所定。旧时南货店,每逢春节,买红包的人特多。从十二月二十起,每晚9时后,店员们就忙着包红包到深夜,每人还能吃上一碗芥菜炒年糕当夜餐。生意好的话,要包到元宵节之后。说来可笑,红包大多经过东家送西家,西家再送南家。

6、欢天喜地舞龙灯

象山春节民间有舞龙习俗。十余人手擎彩龙,至庙宇和大户门前舞龙,主家酬以红包、年糕、糖果。象山各乡镇都有自己的舞龙队伍,舞龙内可点灯,也称"龙灯"。

7、旧时过年禁忌多

旧时,正月初一不煮饭(除夕多留饭于新年吃,取"吃剩有余"之意)、不担水、不串门、不缝针线。一般不扫地,倘非扫地不可,则须由外向内施帚,禁忌向外扫地,俗谓财富会流失。晚饭早吃,不点灯,放过爆竹(谓"关门炮"),早早入睡。

新年期间还有不吵嘴,不动刀斧,不杀生,以及禁讨债等禁忌。据说,吵嘴会落彩头;刀斧是凶器,动了不吉利等;还有不能说不吉利话,不能打骂人等。现在这些习俗已基本消失。

不可以互通,2个话语有很大的差别,一般听不懂,可能就是简单的能大致意思会明白。

1、台州有九个县市区,下辖椒江区,黄岩区,路桥区,临海市,温岭市,玉环市,天台县,三门县,仙居县。台州话较复杂,椒江,黄岩,路桥,温岭这四地方言较为相似,玉环为一个方言,天台,仙居较为相似,临海为一个方言,三门与临海较为相似。

2、宁波下辖海曙,江北,鄞州,奉化,北仑,镇海六区,余姚,慈溪市,宁海,象山两县。其中海曙,江北,鄞州方言基本差不多,镇海,北仑两地差不多,奉化为一个方言,宁海,象山比较接近。

所以宁波,台州两地方言不能互通,只有宁海,象山部分地方与临海方言比较接近。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里,象山和宁海都是属于浙江台州的,如今象山人和宁海人说的方言更接近台州方言,其实看看地理位置就知道了,如今的象山话和宁海话是宁波方言和台州方言之间的过渡方言,跟宁波方言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宁波话举例

1、哈——螃蟹。

2、嗯——鱼类。

3、诶——鸭子。

4、小娘——女孩。

5、小歪——男孩。

6、西开——拒绝。

7、噱头——拉风。

8、几米——今天。

9、明朝——明天。

10、石骨铁硬——固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20302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4
下一篇2023-11-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