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修建史迪威公路,美军工程兵正努力将一辆吉普车推出淤泥。
一名美国士兵和一名中国孩子一起摆弄鸽子。
美军164照相连士兵留下回忆录音,还原1944年中缅印战场中美军队并肩抗战历史
美国通信兵眼中的中国远征军
通信兵奎德和164照相连战友的照片很多都被《中缅印战区新闻综合报》采用。这是一份从1942年开始面向中缅印战场的美国士兵免费发放的战地报纸,在三年半的时间内出版了188期。
2006年,一位中缅印战场已故美国老兵的儿子开始了一项庞大的工程,将收集到的老报纸扫描成电子版,让后人重拾被遗忘的历史。为鼓舞大兵士气,报纸封面多半会刊登一幅窈窕女郎的靓照。报道的内容则是第一手战情和战地生活记录,其中标明“美军照片”的图像几乎都是164照相连的作品。
1944年,卫立煌将军统领中国远征军与美军顾问团并肩作战,渡过怒江将日本军驱逐出滇西,最终与缅甸的中国驻印军队会师,重新开通中国后勤补给运输公路滇缅公路。当年的影像化成23000幅照片,被美军通信兵第164照相连战士定格。60年后,几个中国人远渡重洋,来到美国国家档案馆,将这些影像“带回”了中国。
如今,相片的主人们大多已不在人世。通过美国国会图书馆的“老兵历史故事计划”,记者找到了部分164照相连老兵留下的音频资料,其中包括他们生前讲述中缅印战场的录音回忆录,以及保存下来的历史影像和文字资料。我们摘录了其中的部分内容,以及战地报纸《中缅印战区新闻综合报》的战场新闻,从164照相连老兵的眼中,还原中缅印战场的历史见证。
在壕沟里并肩抗敌的中美士兵;一脸稚气,却在学习用防毒面罩的中国小战士;驾驶小型飞机空运中国重伤员的美军飞行员……每一张都来自中缅印战区美军通信兵第164照相连战士的黑白相机。
远赴美国挖掘尘封已久的照片时,《国家记忆———美国国家档案馆收藏中缅印战场影像》的编者之一晏欢,辗转联系到了164照相连的老兵戴维·奎德,并向他的家人寄去了在美国国家档案馆发现的他当年的照片。据称老人从女儿手中看到60多年前自己留下的影像时十分高兴。两周以后,90岁高龄的奎德先生去世。
所幸在2001年左右,美国国会图书馆为保存二战老兵的珍贵记忆,将采访部分老兵的音频视频收录起来。听奎德老先生讲60多年前的故事,那情景鲜活得仿佛就在昨日。两国军人在南亚密林浴血奋战的一幕幕场景重现在眼前。
通信兵踏入热带丛林
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21岁的自由摄影记者戴维·奎德是个“小眼镜儿”,但是却像其他热血青年一样一心报国。于是他让朋友写信“托关系”入伍,成为通信兵部队的一名上士。
前往缅甸是奎德自己主动要求的,他相信在丛林战场一定会有惊心动魄的历险。进入164照相连后,由于不满足自己得到的装备只有一架相机,而不是来复枪,“不安分”的奎德自告奋勇要到最前线去。这样,他拿到史迪威将军的亲笔签名批准,和缅甸的中国远征军同行,与中国军人同吃同住了很长一段时间。
半个多世纪过去后,在中国军营生活的片断奎德记得很清楚。和美军一样,中国军队也得到了大豆、黄瓜罐头、花生油等补给,但烹饪的方法是中式的,这让从未接触过东方饮食的奎德有些吃不消。“我去的时候有63公斤,离开中国军营时只有不到58公斤。”奎德说。
奎德不仅留下珍贵的影像,也结识了勇敢的中国军民,其中就有被美国人称为“新闻片王”的著名摄影记者王小亭。他曾拍摄过一张日军轰炸上海火车站后一个小婴儿在铁轨废墟上哭泣的照片。“谁都会被这张照片打动。”奎德说,因为这张照片,日军轰炸平民的行为遭到全世界舆论的抨击,王小亭也被日军悬赏10万元缉拿。
比赛吃饭差点“走火”
同在出生入死的前线,两国战士既是盟友,也会为军人的荣誉一争高下,从平日生活的鸡毛蒜皮小事,到生死一线间的战场,都是如此。
奎德和中国军人肆无忌惮无所不谈,经常互相开玩笑。半个多世纪前他学到的蹩脚中文,至死都没有忘记。有句话美国军人喜欢挂在嘴边:“美国babe(美女),顶呱呱。”中国军人也不甘示弱:“中国babe,顶好。”
偶尔,玩笑也会开得过火。每次吃饭,奎德都不爱用筷子,因为他觉得使筷子不如汤勺吃饭快。这个习惯差异让两国军人同桌吃饭变成了一场比谁最先吃完的竞赛。一天中午,奎德注意到身边的一名中国上尉端着饭碗,狼吞虎咽地把饭倒进嘴里,眼看就要吃完了。他忍不住捅了捅对方,大声说道:“饭桶!”
这下捅了马蜂窝,饭桌上变得鸦雀无声,觉得很丢面子的中国军官放下碗,怒气冲冲地拔出卡宾枪,转身对着空地“砰!砰!砰!”连开几枪,然后把冒青烟的枪口最准奎德的眉心。原本热闹的午餐气氛降至冰点。“可那个时候,我只注意到,他的下巴还粘着颗饭粒。”奎德笑着说,“当时我已经和中国军队在一起很长时间,丢次脸也没什么。也许是看见我的眼睛变成了斗鸡眼,中国上尉最后把枪放下了。”
前两天刚刚在西瓜视频看完了一部老剧——《小兵张嘎》,深感老剧的魅力,甚至比现在一些新出的电视剧更加好看。现在就带大家一起分析一下,过了十几年,为什么《小兵张嘎》还是很好看
精彩的剧情设计全民通吃
一部电视剧能够吸引眼球、抓住人心,最主要依靠的,无疑是精彩的剧情设计。
《小兵张嘎》是一部少年成长史,几位主演都是少年,而背景则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河北保定白洋淀。可以看出这部剧的受众人群是儿童和青少年,事实也确实如此,《小兵张嘎》剧情诙谐幽默,编剧尽最大的可能将抗日战争中的悲剧色彩渲染到最低,将喜剧氛围烘托到最浓。
但是无论编剧如何努力都不能掩盖《小兵张嘎》表现的抗日战争的悲壮。《小兵张嘎》中的几个孩子都背负着我们现在难以想象的悲剧:英子相依为伴的爷爷奶奶被日军特务杀害;胖墩是老父亲宠爱的老来子,最后老头子为了保护自己的皮影被日军活活烧死;佟乐母亲被日军强奸,父亲家业尽毁,投奔游击队;嘎子无父无母,奶奶为了保护八路被日军杀害。
孩子看《小兵张嘎》是喜剧,成年人看到的则是彻头彻尾的悲剧,而中国人民保卫家园的决心和毅力就在这样的悲剧氛围中被烘托出来。《小兵张嘎》以剧情展现想要传达的精神,这是一种高明的手段,所以能够吸引人。
演员奉献的精彩演技
如今在西瓜视频APP上看《小兵张嘎》,你会发现剧中很多演员现在都是演技派。张一山是新生代实力小生,王莎莎的演技甚至超过很多成年演员,矢野浩二从这部剧开始被大众所熟悉。
这些优秀的演员在《小兵张嘎》中贡献了出色的演技,虽说可能几个当时还是孩子的演员演得不是很自然,但是做到了真实。在如今流量遍地的时代,像《小兵张嘎》这样的演员演技出色的电视剧,依然能够在一众电视剧中脱颖而出。
实地取景吸人眼球
有了好剧本,有了好演员,最怕什么最怕五毛特效。幸运的是,《小兵张嘎》拍摄的年代抠像技术并不发达,很多电视剧都采用实景拍摄的方式,《小兵张嘎》的取景地就在保定白洋淀。
连片的荷花荡,悠悠的小舟,飘荡的歌声,构成了白洋淀独特的景观文化。很多人看了《小兵张嘎》后对白洋淀非常感兴趣,都想去现场实地看一看。白洋淀当初能被全国人民熟悉,想必和这部电视剧也是有关系的。
在剧荒的时候看一看经典老剧,重温一下当时的心情与感动,《小兵张嘎》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此内容不代表娱乐圈观点、仅供参考,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取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另此观点为自媒体作者个人观点,若涉及侵权或侵害他人合法利益,请联系客服人员。
到原网站进行下载。
你可以右键,查看源代码,里面找到这个视频连接,找到后直接下载那个视频,或者到原网站进行下载。如果都找不到,可以去缓存视频的盘看看,浏览器工具,INTERNET选项,常规栏目的设置,查看文件,然后排列按文件大小排列,拉到最后看MP4之类的视频文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