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没有杀张学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蒋介石没有杀张学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第1张

风流一生的张少帅,背一生骂名,直到死亡时,也愿意替宋美龄老公蒋介石背过,也要为红颜知己,信守承诺,不吐露918事件的真相,没有人命令他不抵抗,是自己命令不抵抗的。

以蒋介石手狠手辣的手段,若张学良不抵抗,就逃出关外,蒋介石杀他名正言顺,国人无话可说,他的军队也无话可说,杀了张学良,就可收编东北军,在找几个亲蒋的东北军将领,控制东北军,蒋介石就是最大的赢家,那为什么蒋介石没有杀张学良呢?当然根蒋介石老婆宋美龄出手相救有关系了,是宋美龄救了张学良,当然张学良也有自保的法宝电文,若蒋介石杀了张学良,命令张学良不抵抗的电文,就会在国内外公示于天下,当然蒋介石不知这电报隐藏在何处的,这后果对蒋介石很严重,所以蒋介石不敢杀了张学良。

东北是张家经营的大本营,张学良在东北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都很强,在东北就是个土皇帝,所以张学良没有理由不抵抗小日本。所以若没有国民党蒋介石的命令,攘外必先安内,先放弃东北不与小日本发生战争,等围剿了红军后,在话后事。张学良作为一个军人,当然要以服从国民政府的命令,攘外必先安内。

所以在围剿红军上,蒋介石的流氓手段又使出来了,借刀杀人,用红军之手消灭东北军的实力,所以命令东北军呀剿红军,不抵抗的命令,张学良不但丢了老家,还成了民族的罪人,本心中有气,在大敌面前,蒋这吋在让张学良围剿红军面,张学良当然心之蒋的如意算盘,借刀杀人和消弱自己的实力,所以才发动了西安事变,以证明自己是真心抗日的,是有民族大义的人。

有一点许多人未必清楚,张学良既然被关了大半辈子,为何始终没有押入大牢,而是换了许多地方“幽禁”?而且为了看管张学良的幽禁之所,还得花巨资养着一帮子特务,其他啥也不干,专门“陪着”少帅呢?没办法,因为张学良已经被“特赦”了,理论上并不需要服刑。这事挺复杂,我们不妨从1936年底发生的一系列事件说起。

民国年间从南京到蒋氏老家奉化溪口,必须在宁波机场中转,1937年1月某日,在戴笠“陪同”下去溪口读书的张学良,在宁波机场偶遇晋蒋回来的张钫(河南省主席、第20路军总指挥、陕藉将领),闲谈间张钫忍不住问道:“你把委员长送到洛阳,为什么不在那时就返回西安”?

戴笠插浑打科开玩笑说:“那天晚上副司令累得要死,睡还睡不醒呢”,张钫对着张学良叹息道:“现在你睡醒了吧”?这位少帅只有苦笑。张学良太年轻,他不清楚老蒋是一个政治流氓,在几十年的权谋斗争中,从来就没有什么信义可言。

实话实说,尽管张学良最后亲自陪同老蒋回了南京,但是“武力挟持最高统帅”的罪名是跑不掉的,“西安事变”不仅让老蒋权威严重受损,也容易引起其它军阀的轻视,老蒋实施报复是必然的:如果不惩处,以后再去非中央军控制区,还有安全可言吗?

所以张学良自投罗网以后,老蒋的阴谋手段都使出来了,当时张学良下榻在宋子文公馆,也还未失去自由,每天前来拜会的军政大员络绎不绝,这其实都是老蒋背后指使的。否则面对一个“犯上作乱”的杂牌军头,这帮军政大员避嫌还来不及呢,如何还敢登门造访?

这是老蒋策略的第一步,制造假象以后,再安排心腹以很随便的口吻,要求张学良“写个东西”,也就是类似检讨书的东西,大概意思是:政府许多人建议,副司令能否写个东西,让委员长消消气,南京这边飞短流长,搅得委员长很不自在,饭吃不好,觉也睡不好。

张学良本想拒绝,但是宋子文打圆场说:汉卿,既然陪委员长来了,顺手写上几个字,算是一个过场,何必认真?张学良一琢磨,自己都亲自送蒋回宁了,头都磕了,再作个揖又算啥?于是随手写了几行字,要不说张学良年轻呢,斗争经验太稚嫩,这封“检讨书”原文如下:

“学良生性鲁莽粗野,而造成此次违反纪律之大恶,兹腆颜随节来京,是以至诚愿领受钧座之责罚,请处以应得之罪,振纲纪,警将来,凡有利于国家者,学良万死不辞,乞钧座不必念及私情有所顾虑也”。

好了,现在张学良自己都“认罪”了,那么老蒋当然可以堂而皇之地对他审判,于是委民国老将李烈钧为审判长,组织特别军事法庭,于1936年12月31日上午开庭审理。假装走完过场以后,下午国民政府发布命令:“ 张学良处十年有期徒刑,本刑特与赦免,仍交军事委员会严加管束,此令”。

(宋子文)

大概意思是罪名成立,但是给予特赦,但仍然要“严加管束”,所以说张学良是不可以送进监狱的,只能“监外执行”,那唯一的办法就是幽禁起来。因为老蒋对这个小兄弟,是关不得、放不得、又杀不得,只能采取这个办法。“关不得”我们都明白了,“放不得”也能理解,如果张学良毫发无损回西安去,老蒋气难平不说,天知道还会做出些什么事来。

实际上,老蒋最初是考虑过放人的,一是在西安答应过“中间人”宋子文,二是还有一票军政大员被扣在西安,三是还有50架飞机和500多名飞行员,也被东北军武力扣押于西安。尤其后两者,都是张学良脱险的重大筹码,然而年轻的少帅为了显示诚意,连下两道手令让西安方面放人,这样,老蒋唯一剩下的困难就是面对宋子文的问题了。

所以自50架飞机和500名飞行员回来之后,老蒋彻底绝了放张学良回去的念头,最多跟大舅子吵吵架而已,蒋宋是至亲,不可能因为张学良一个外人真正撕破脸的。事实果然如此,从1937年1月1日起,老蒋对张学良从暗中监视,改为公开软禁,由特务处和宪兵司令部共同执行,宋子文大闹一番,仍然无济于事。

那么为什么又杀不得呢?不太同意张学良、于风至有什么“把柄”在手的说法,关于“九一八事变”的一些 历史 内幕,近些年有所公布,主体责任仍在少帅身上,何况老蒋后面也进行全面抗日了,并且作为资深政治流氓,一点所谓的文件根本不会影响他的重大决策。

个人拙见,主要还是以下四点原因:

第一,也是最重要的原因,近20万东北军还在,并且这是军阀思想很严重的“张家军”,扣住张学良可以引发其内乱,但是要杀了张学良,这20万兵极有可能彻底造反,要么被某派军阀收编,更严重的还可能投向红军,那对老蒋来说麻烦就大了。另外,在国民政府的军事单位、空军里面,也有不少东北籍的军官,擅杀张学良后果不堪设想。

当时在陕北,已经事实形成了红军、东北军和陕军“三位一体”的军事态势,跟中央军拼一下完全有力量,所以老蒋不能激化这个矛盾,而是要想办法拆散“三位一体”,那么杀掉张学良显然是不明智的。

第二,算是次要原因,那就是张学良不同于杨虎城,他对于老蒋在表面上“完成统一”有功,而且是有大功,包括1928年的东北易帜和1930年的中原大战。前者使老蒋顺利将东北纳入国民政府范畴之内,免去了干戈之苦(老蒋还未必敢打,因为顾虑关东军的存在),而后者是帮助老蒋度过了最艰难的一关。

中原大战中,反蒋联盟实力雄厚,西北军善战,阎老西狡猾,战局一度对蒋军非常不利,而且巨大的军费开支让江浙财团都快撑不住了,如果继续僵持下去,没准兵败下野的就是老蒋了。关键时刻,张学良通电拥蒋,东北军的入关彻底打破了战场平衡,老蒋最终胜出。

也就难怪张学良被任命为“陆海空军副总司令”,并且跟蒋总司令拜了把子了,因此对老蒋而言,尽管张学良在“西安事变”中有过,但是功要大于过,至少是功过两抵,不好杀。

第三,老蒋也必须考虑宋氏兄妹的态度,这哥俩在西安那是打过包票的,保证张学良平安回去,现在老蒋变卦,让兄妹二人确实非常尴尬。一方面,站在老蒋外戚的角度,他们也默认了老蒋的报复行为,否则“最高统帅”的颜面何在?另一方面,他们也不希望老蒋干得太出格,毕竟宋子文和宋美龄,都跟张学良的私交甚好。

张学良后来被幽禁的几十年里,宋氏兄妹也都在生活上给予了照顾,念旧情外带不好意思,而老蒋没有痛下杀手,也肯定是顾忌了宋氏兄妹的 情感 ,弄太僵了也不好。

其实还有第四,在老蒋的心目中,张学良就是个年轻气盛的“官二代”,做事情鲁莽冲动,并非西安事变的“元凶”,肯定是在杨虎城的唆使下动手的,因此也就认定了老成的杨虎城才是“主谋”。所以,尽管杨虎城回国后也被暂时羁押,但是在逃离大陆前,老蒋还是下令杀害了杨虎城将军,而对张学良则网开一面,带回台北继续“管束”。

有两种原因,第一,有宋氏兄妹立保。第二,如果蒋介石杀张学良会引起东北军哗变投共。这样既剥夺了张学良的人身自由又稳住了东北军几十万人的军心。

蒋没有杀张的主要原因有三:其一兄弟情,杀张忘恩负义;其二宋氏家族鼎力,得罪不了;其三杀张几十万东北军易帜投共难以控制西北和东北局势。

主要的原因有二个。一个,老蒋个人与张学良是拜把子兄弟,两个人有些感情。另一个,宋美龄,宋子文与张学良私交好,坚决保张。

我认为:一方面是蒋与张的手足之情和宋美龄的袒护下。张学良当年也是威震四方的东北王,蒋介石的副手!如果杀了张学良,会政治、军事动荡,天下大乱!蒋介石对张学良是恨之入骨,如果杀了张,蒋背信弃义,张是为了国家、民族、及蒋介石的个人安全,直个人生死于不顾,护送总统回南京……。

张和蒋是正副职 张应该没有杀蒋之心 而蒋有杀伤力张之意 但蒋办不到 张地位之高 是一人之所以下 万人之上 有宋氏兄妹居中调解 蒋张之约是黄河己北京姓张 以前南姓蒋 而杨不同 杨是省级主席 地方军阀 蒋对杨 网开一面 出国留洋 杨不回国为 张氏父子 是中国首富,1 把手杀二把 难 杀中层干部的能办到的 张的审判必须按程序 否则蒋委员长也是无能为力

一,张对蒋兵谏但无杀蒋之心,杨虎城有。

二,事变后张送蒋回南京,蒋如杀张世人面前不好交代。

二十年代,张学良这个纨绔子弟曾经想追求宋美龄(这货只要是有点姿色的女人都想上),但宋美龄是什么人,眼光独到有政治野心,怎么可能喜欢一个没出息只知道玩女人的公子哥,她看中蒋是孙中山的传人,以后也证明了宋的眼光。

西安事变后,蒋一度想清除张,杨。不杀张是因为怕影响太大,***居中调停,还有虽然东北军易帜后被老蒋分化瓦解,但杀张怕会引起原东北军中下级军官的不安也怕人说蒋气量狭小。还有个原因就是大家说的宋在蒋面前吹枕头风。女人嘛,被人喜欢心里肯定爽,即然曾经欣赏自己人有难,能帮就帮一下喽。于是蒋在权衡利弊后,放弃杀张!

蒋介石不杀张学良,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张学良有恩于蒋介石,有功于国家,张学良东北易帜,使国家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蒋介石也因此成为事实上的国家领袖。随后二人结拜为兄弟,张学良年仅27岁就任国民党陆海空军副司令,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张学良替蒋介石背黑锅。九一八事变吋,蒋介石给张下达了“不抵抗"的命令,张丢失东三省,背上“不抵抗将军"的骂名,张学良承担了全部责任。据说蒋介石的手令存放在张学良夫人于凤至手中。

在西安事变中,有宋美龄、宋子文、端纳的担保。尤其是宋美龄起了很大的作用,宋美龄是蒋介石夫人,背后又有美国的靠山,蒋介石还是怕老婆、怕美国的。

最关键的是蒋介石不想杀张学良,如果蒋介石要杀张学良,任何人也起不了作用的,个中原因,只有蒋介石自己清楚,今天的所有分析都是猜测的。蒋介石去逝后,张学良曾送去一幅挽联:关怀之殷,有如骨肉:政见之争,有如仇雠。这幅挽联颇耐人寻味。

我认为文章在影视剧里扮演少帅,受到张学良后人的一致反对是以下这些原因:最像张学良并让他哭的演员是安热金。张学良的表演是最著名、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也让后世的张学良反对扮演张学良的演员。目前,许多影视剧都讲述张学良的故事,如电视剧《少帅》,其中讲述了少帅张学良的一生。看过这部电视剧的朋友都应该知道这部电视剧的主角是一位年轻演员的文章。然而,在电视剧开播之前,张学良的后代强烈反对《少帅》的播放。这是为什么? 原来张学良和赵四**有一个儿子,名叫张闾琳。在少帅没有开始拍摄之前,导演问张闾琳张学良的生活习惯,以使他拍摄的电视剧更加尊重历史事实。

张学良在这里的后代实际上是美籍华人和美国航空专家张闾琳先生,张学良最小的儿子(第四个儿子)。2014年,导演张莉邀请李薛健、田文等人拍摄反映张学良辉煌人生的电视剧《少帅》。当时,84岁的张闾琳先生听到这篇描写张学良的文章时强烈反对,最终反对无效!反对的理由是“他是一个不忠的人”这六个字对这样一个人有很大的影响。

原来,张闾琳不想扮演他的父亲,因为当时的文章被揭露在婚姻中作弊。他认为让有欺骗犯罪记录的演员扮演张学良会损害他父亲的形象。 在张闾琳看来,他的父亲张学良很有魅力,是民国四大帅哥之一。他被称为“少帅” 在中国近代史上,人们对张学良的评价颇有争议。

不同的观点主要是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他是张学良的唯一后代,张学良甚至反对文章中扮演少帅的角色。他对张学良有不同的看法,这是因为这一历史背景的存在。当时的官方评价是“民族英雄张学良”,他也被列入中小学教科书,教育每一代年轻人。所以我认为文章在影视剧里扮演少帅,受到张学良后人的一致反对是这些原因。

《少帅》第37集。杨宇霆逼张学良签字。被张学良在老虎厅处决。第37集:天下归一学良处决杨宇霆杨宇霆带着常荫槐去找张学良。他认为东北铁路应该联通联运统一。《少帅》是由张黎执导,文章、李雪健、宋佳领衔主演的年代剧。该剧以自传的方式,讲述了历史传奇人物张学良辉煌而又坎坷的一生。该剧于2015年12月29日在武汉二套首播。

剧情介绍:传奇人物张学良的人生自传,娓娓道出这位沧桑老人辉煌而又坎坷的一生。张学良出生于军阀混战的年代,幼年丧母,是大军阀张作霖最钟爱的长子。这位顶着父亲光环的风流公子,自进入父亲创办的陆军军校起,便踏上了一条戎马之路:从最初带兵打仗到几经战争的洗礼,遭受过挚友郭松龄举兵反奉的打击,忍受着父亲被日本人谋杀的家仇国耻;最终担负起身上的家国重任,成长为东北三省的领导者。

张学良一生风流倜傥,却情归两位奇女子,与原配于凤至、挚爱赵四相伴一生。他吸毒成瘾,最终靠外国医生戒毒成功。他有颗赤子之心,为了中国的统一,实行东北易帜,对蒋介石绝对服从。

但也因此,在九一八事变中,让日本人占领了沈阳。终于,他在三十六岁那年与杨虎城将军策划了西安事变,结束了内战,促成国共合作、一致抗日,而他自己却因此被软禁长达半个世纪之久。

张学良晚年提起杨宇霆,如此说道。

对于父亲张作霖信赖的老部下杨宇霆,少帅张学良充满错综复杂的感情,他亲自下令枪杀杨宇霆,一手制造了轰动一时的“杨常事件”。他又怀着满腔愧疚与歉意,在杨宇霆死后照料其家人。

年迈的张学良提起杨宇霆,怪自己悔不当初。 可在波谲云诡的乱世中,张学良做出那样的选择,其实有多方面的原因。

杨宇霆,是张作霖的“智囊”,张作霖很看重他,但张学良不喜欢。

说起张作霖和杨宇霆的相识,实际上还有一番曲折。辛亥革命时,张作霖为虎作伥,挤走革命党人蓝天蔚,诱杀进步人士张榕,深得清廷赏识。一时间,在奉天府,留洋学生、进步人士成为张作霖下令捕杀的对象。

1912年张作霖去拜访参加南北军界统一会议的成员刘德权,杨宇霆是刘德权的同学,正好在他家中,杨宇霆知道张作霖正捕杀学生,于是赶紧匆忙收拾,准备离开。

当杨宇霆踏门而出时,张作霖正好走进来,他看了杨宇霆一眼,没有说话,直奔刘德权面前,笑着和他说道:“这不都是你的同学吗?你告诉他们,千万不要走,我们奉天讲武堂就要开办,都要用他们,军队没有教育哪能行呢。”

刘德权并未对张作霖有任何承诺,只是虚与委蛇,对于张作霖乱世混战,依附权贵的做法,刘德权不齿。

这是张作霖、杨宇霆初见,他们对彼此都没有什么印象。 直到三年后,张作霖在街上看到一支整训有素的部队,一番打听后,他才得知原来这是时任奉天军械局局长兼军械厂厂长的杨宇霆的卫队。

张作霖专门找到杨宇霆,希望杨宇霆能为他所用。 而当时萦绕在张作霖心头的,有冯德麟、段芝贵两大烦恼,他想除掉二人,却苦无办法,杨宇霆为他出了个好主意。

张、冯家族是当时东北最为显赫的两大家族,辛亥革命爆发后,东北保皇派就是靠张作霖、冯德麟负隅顽抗,当时,张作霖被任命为民国陆军二十七师师长,而冯德麟则被任命为二十八师师长,二人平起平坐。

当张作霖发愁怎么挤掉冯德麟,独掌大权时,袁世凯又派来了段芝贵。

段芝贵是袁世凯的干儿子,靠着巴结袁世凯,一路扶摇直上,1915年,为更好地掌控东北地区局势,袁世凯任命段芝贵为镇安上将军、督理奉天军务(不久即兼巡按使),节制吉林、黑龙江两省军政。

段芝贵来到东北后,掌权又捞钱,冯德麟、张作霖都对他十分不满,袁世凯甚至还想把奉天的“灵魂人物”张作霖派到其他地方去,张作霖拒不接受任命,一直留在东北。

为了将段芝贵赶出东北去,张作霖绞尽脑汁,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遇到杨宇霆,杨宇霆也不负所望地为他献上一个绝美的计策。

1916年,冯德麟邀张作霖吃饭,席间提出如何把段芝贵赶出去,张作霖假装询问办法,冯德麟的办法是:

听完冯德麟的话,张作霖毫不犹豫,立刻答应,他心满意足地笑了,因为这正好是杨宇霆料到的。

张作霖先告诉段芝贵,冯德麟要对付他,吓得段芝贵六神无主,张作霖再给出他“走”的主意,段芝贵二话不说,带上搜刮来的钱财仓皇而逃。

段芝贵快到车站时,冯德麟部下到了,要求扣押段芝贵,这时负责护送他的张作霖手下前去与冯德麟商议一番,当然,商议也是商量好的,最后,段芝贵的钱财、军火被扣留,人匆忙逃回北京,向袁世凯告状去了。

这时,在段芝贵的心里,冯德麟是对付他的人,而张作霖反而是帮助他的大好人,在袁世凯面前,段芝贵必然为张作霖说好话。

袁世凯一声令下,张作霖为奉天督军兼巡按使,大权在握,而冯德麟则任命为军务帮办,居张作霖之下。

杨宇霆的良策,让张作霖一箭双雕,从此,杨宇霆深得张作霖重用,他自己甚至以“皇帝与宰相”自勉。

张作霖主政东北时,长子张学良正年轻,杨宇霆与常荫槐二人是张作霖的左右手,大权在握,眼里根本放不下和他们差了一个辈分的张学良。

所以父亲张作霖在世时,张学良就一点都不喜欢杨宇霆。

1928年6月4日,日本人制造“皇姑屯事件”,张作霖被炸死。他的离世让所有人都猝不及防。

虽然杨宇霆心不甘情不愿,但张学良还是获得大多数人的支持,就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开始统治东北。

杨宇霆、常荫槐仗着自己曾辅佐张作霖,居功自傲,一点也不尊重掌权的张学良,他常以执父自居,对张学良动辄训骂,张学良每次想向他询问一些情况或者意见时,杨宇霆总是十分敷衍的回答:“你不懂,别瞎掺和,我会做决定。”

那时张学良惹了一些不好的习惯,杨宇霆就直接冲到张学良卧室门外,使劲揣门,高声叫喊:“我是杨麟阁(杨宇霆的字), 快起来, 有公事。”

待张学良披着衣服出来,还未说一句话,杨宇霆直接劈头盖脸大骂:“ 老帅在世时可不这样,混账东西,你若这样,东北的事能干好吗?”

张学良被骂急了,罕见地回骂一句:“我干不了,你干。”

对于张学良的多次任命,杨宇霆要么不接受,要么根本不理睬,直接回:“我的事情不用你操心了。”在张学良面前,他丝毫没有部下的样子,整日在杨公馆接待各处官僚,指责张学良的政策。

常荫槐与杨宇霆无异,对张学良总是颐指气使,有一次在会议上,常荫槐当着众人的面,公然辱骂张学良:“鳖犊子, 你懂个屁。”

杨宇霆、常荫槐二人自以为自己德高望重,根本不听张学良的话,很多事情都自己做主,对张学良是“先斩后奏”。东北各地的元老们敢怒不敢言,只敢偷偷向张学良进谏。

皇姑屯事件后,考虑到人民渴望和平的心愿,张学良希望通过“东北易帜”延缓国民政府进攻,稳定东北局势,蒋介石也极力争取,张学良下定决心要“易帜南京, 统一山河”。

但此时的东北暗潮涌动,杨宇霆、常荫槐坚决反对,因为一旦易帜,他们的权力会受到影响,利益会受到损害,为实现目的,二人甚至带头煽动、谩骂张学良。

即使如此,张学良还是漫过重重阻碍,宣布服从南京国民政府,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向全国通电易帜,促使中国从形式上走向统一。

蒋介石保留了张学良在东北的权力,任命他为陆海空军副司令、东北边防司令长官。可在中央代表和东北代表合影时,杨宇霆夹起皮包,径直离开,公然驳张学良的面子。

杨宇霆的倚老卖老、肆无忌惮,实在让张学良不能不忌惮,但还不至于让张学良动杀心,刚刚执政的张学良势力不算强大,确实需要仰仗杨宇霆的辅佐,所以虽然他们积怨已久,但张学良对杨宇霆一直还算恭敬。

可杨宇霆偏偏贪心无度,一直在试探张学良的“底线”。

1929年1月上旬,正逢杨宇霆父亲过寿,好友建议不需要大操大办,吸引人的注意,杨宇霆不同意,坚持大肆操办,寿宴邀请了各路官员,几乎无人不知,轰动全城,各地官员都准备重礼,张学良携夫人于凤至也前来贺寿。

张学良准备了30根金条,以及两万块崭新的银元,与夫人来到杨家,他走近客厅,随行的副官大喊:“总司令到”

按道理,张学良主政东北,算是东山省的头号人物,他的到来理应引起轰动,可副官喊完后,许多人只是坐在原位看了一眼,甚至连站起来的意思都没有,各自继续各自的聊天,旁若无人。

连张学良都没有想到,自己会受到如此冷遇。

张学良于凤至夫妇进来后没多久,杨宇霆就到了,他刚走进客厅,众人都立刻从座位上站起来,直到杨宇霆示意众人落座,大家才坐下来。

对于张学良于凤至夫妇前来道贺,杨宇霆视若无睹,甚至都没有走上前握个手,只是象征性地说了一句:“你们先找个地方歇一会,吃过饭再走。”说完就去招呼别人。

杨宇霆这种态度,无异于打张学良的脸,实在是有些“侮辱”,张学良在杨家待了不到一刻钟,便打道回府,一路上一言不发,极力克制生气暴躁的情绪。

历史 上功高盖主最终不得善终的人比比皆是,更何况,杨宇霆从一开始对张学良就不友好,两人的矛盾累积许久,杨宇霆一次次的行为实则在戳张学良的逆鳞。终有一时,张学良会再也受不了。

从杨家回来的当晚,张学良心情一直不好,直到拂晓,他再也忍不住心头怨气,和夫人于凤至提起过往种种,此时的张学良已经动了杀心,但尚在犹豫之中。

而接下来,杨宇霆做的一件事最终将他自己推向末路

“东北易帜”后,杨宇霆、常荫槐仍想将更多的权力抓在手里,他们直接去找张学良,要求张学良成立“东北铁路督办公署”,张学良觉得应上报南京政府,再从长计议。

杨宇霆、常荫槐根本不听,纠缠许久,杨宇霆直接对张学良厉声说道:“别跟我咬文嚼字的,说那些没用,赶紧签字。”

当时的情景,二人根本没有将张学良的意见放在心上。为缓和气氛,张学良只说等晚饭后,再签字。

杨宇霆、常荫槐前脚刚走,张学良生气摔了杯子,对夫人于凤至说:“大姐, 二贼欺我太甚。”

为宽慰张学良,于凤至劝他: “古人在遇难事时,以卜决疑。今日不妨卜上一卦,听从天意吧。”

张学良拿出一块银元,对于凤至说:“我向高处投掷三次,如正面全朝上或全朝下,就是天让我杀杨、常。”

于凤至站在一旁看,张学良一连掷三次,银元都是正面朝上,张学良长叹一声说:“天要我杀掉二贼。”

于凤至表示,银元可能两面重量不同,张学良听了于凤至的话,又投掷了三次,结果正面全都朝下,他只叹天命如此:“天要我杀掉他们啊!”

张学良叫来卫士长高纪毅,让他提前埋伏在老虎厅,那里陈列着汤玉麟赠送的两只老虎标本,所有叫老虎厅,张学良说: “我给你命令,立刻将杨宇霆、常荫槐处死,你率卫队执行。”

高纪毅挑选了几名体格强壮的卫士提前做好准备,同时安排其他人,做好警卫任务。

按照规定,进出帅府的人都不准携带武器,当杨宇霆、常荫槐向来专横,每次来张学良府邸,都不交出武器,不过警卫连都被安排在较远的驻地。

晚饭过后,杨宇霆、常荫槐二人按照约定再次前来帅府,得意洋洋地喊张学良,屋外的侍卫先解除了二人随身武装队,然后传递消息给屋内的张学良。

杨宇霆、常荫槐正叫嚣着让张学良赶紧签字,张学良问:“二位话说得这么多,是不是有点渴了?”

“是有点渴,可我不爱喝水。”杨宇霆骄横地回答。一旁的常荫槐又说:“就是想让你赶紧签字。”

张学良让侍卫去楼上拿西瓜,给他们吃,侍卫离开,又在楼上喊:“西瓜还在楼上冰块里镇着呢,夫人正在洗澡,我实在不方便进去。”

张学良转身对二人说:“二位稍等,我去拿。”随即离开老虎厅,而这就是动手的信号。

张学良一离开,老虎厅的门就被打开,提前埋伏好的卫士们冲进来,把杨宇霆、常荫槐二人按倒在地上,高纪毅大喊:

杨宇霆、常荫槐吓傻了,脸色惨白,面面相觑,一个字都说不出来了,再也没了刚才的无理之态,卫士朝着二人连开数枪,对张学良颐指气使的杨宇霆、常荫槐就这样命丧于此。

这就是著名的“杨常事件”,这天,是1929年1月10日。

杨宇霆、常荫槐死后,张学良写好通电,一个发往南京国民政府,一个发往东北军政两界,对外宣布二人死讯。

此外,张学良吩咐部下,给杨宇霆、常荫槐的家人各自送去一万元抚慰金,并指示“杨、常被处死后, 不株连任何官员。”这才让很多官员都放下心来。

杨宇霆、常荫槐死讯传出后,各地都惊讶无比,二人都算是重臣,手握大权,没想到就这样毫无征兆地被处决,借此一事,张学良立威东北,再也无人在他面前跋扈专横,而他也很快稳住东北局势,让“杨常事件”不再产生更大的影响。

关于杨宇霆的死,成为后人时常谈论的事情。

有人说,杨宇霆确实该杀,他贪心膨胀,野心太大,只有杀掉杨宇霆,张学良的威望才能提高,事实证明,他也确实达到“立威”的目的。

也有人说,杨宇霆不该杀,他辅佐张作霖、张学良两代,手握大权,他的死给东北各方面都会带来影响,况且张作霖逝世未满一年,诛杀老臣,实属不该。

对于杨宇霆之事,张学良心中也很复杂,他几乎挂怀了一生。

做出处决,绝非一朝一夕突然决定的,是各种外因、内因、时间的积累,他有原因,也有懊悔,有歉疚,晚年的张学良回忆起代表天意的银元,感叹道: “我不大迷信,可我对这个事儿,是真迷信了。”

为追思过往,他曾怀着悲痛之心,为杨宇霆写下挽联:

讵同西蜀偏安,

总为幼常挥痛泪,

凄绝东山零雨,

终怜管叔误流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23259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5
下一篇2023-11-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