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执业医师法》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处方管理条例》,卫生部《医务人员道德规范》,没有成文范本,只能自己制定。例如:执业规范经营,首诊负责制,处方书写清晰完整,注意消毒防疫,药品购销记录,诊所卫生,开关业时间,服务态度,着装,急诊病人协助120急救,等等 自己组织几条
为什么这么多人不想发展中医,中医究竟动了谁的奶酪?
我国自古以来就流传着药文化,如神农尝百草就是对中草药的早期记载,再到后来逐渐的形成了一个医药系统。此外我国道家的阴阳文化也是大家普遍认同的,中随着医的逐渐成熟,也融入了一些阴阳调和之道。乃至流传至今的药方子那都是经过时间的考验的大器,但是到现在为什么这么多人不想发展中医,中医究竟动了谁的奶酪?
现代人的身体很脆弱,整天不是这个病就是那个痛的,说实在的也就是内在的身体器官不协调再加上作息的不规律,也就慢慢的造成了阴阳失调。但这些内在隐患的毛病人们往往意识不到,只是些往常的感冒发烧之类的便图省事儿和方便,便去西药店里买些药片一吃,过几天便好了。诚然,西药的确是很方便,都是些小药片,什么样子的病症就有什么样的药方,抓起来简单省事儿,见效也比较快。那副作用就是另外一回事儿了。
人们往往会在得了什么不常见的疾病后才会想起来西医。很多的女孩子生理期总是多多少少的有些炎症,有的人许久不见生理期的到来,足足能推迟一个月。相反也有的人生理期能达到一个多月,这样可见就是身体内出现了不调的症状。这时,就算是再随意的人也会想起去找中医看一看。第一个目标便是找有名气的老中医。中医啊,经历过历史流传下来的方法亦是通过望闻问切来诊病,过程很慢但是很细很稳,一定要找到病源所在才会对症下药。往往在按照老中医的方法医治的人十拿九稳的可以调理好病症。那既然中医药那么的实用,为什么这么多人不想发展中医,中医究竟动了谁的奶酪?
原来,中医中的药材的采摘和种植及处理方法、入药部分都有很大的学问。而且在抓药的过程中药材的搭配和药材的配比都得根据不同体质的人进行改变,这样一来二去的时间真的很慢,而且现在的人上班都比较忙,若真是抓了中药自己怎样去煎药也成了问题。此外就算现在已经有了部分常见病症的中药汤包、中药丸,但是俗话说的“良药苦口”也让很多人对中药望而却步。也许这也是大家不怎么想发展中医的原因之一吧!
我们在找中医的时候往往回去问哪里有老中医呀,所以说做中医药这一领域的人往往要学习很多年的药材知识和基础理论,积累很多的实践经验。在如今这样浮躁的社会要想让人安安静静的学习中草药知识,真正的掌握那些经验真的是很难得了。也许这也是为什么这么多人不想发展中医的原因了吧!
中医科老师:外科就知道切切切,不符合人道主义。
外科老师:你们就知道把乱七八糟的东西放在一起熬,没得循证医学,还不知道熬出一碗什么样的神仙药。
中医:扯淡,我们中医上百年都是在人体上直接做实验,看功效!你们都是在青蛙老鼠上面做功课,能跟我们比?
外科:……
内科:你们吵架别拉上我。
内科老师:外科就知道切!不研究病理,人体里面那点好东西都让他们切没了,好惨的。
外科:你们一个病吃了一年药还没见好,把人都折腾得跟瘦猴子一样,钱花了,病还没好利索。我们一刀下去,一劳永逸!
中医老师:我最近刚研究出一个方子,坚持服用,有强身健体之功效,你们两位,来点?
内科,外科:快跑!
外科老师:她们内科啊,都是些老学究,天天翻书背书,就知道看化验单开药方,有本事站起来比划比划。
内科老师:又是你在我背后说坏话是不是?一个屠夫老木匠,就知道搓搓搓,金刚芭比娃娃多动症。
中医科老师:你们吵,我喝杯茶。
内科请外科会诊
内科:啊,这位患者56岁,无既往病史,无药物敏感,家中洗澡时摔倒入院,神志清、精神好,头部CT未见异常,血常规血压心率显示有失血。遂做了全身CT,彩超,包括胃肠镜都做了,均未见异常。那他到底为啥有失血,我真不知道查什么了?
外科:啧啧,你倒是把他那个撕裂伤好好缝缝一下啊,搞啥了……这打结水平还不如我学生,啧啧。
内科:……
外科请内科会诊
内科老师:病人在哪里?
外科:我喊了会诊??哦,对对对,是那个16床的,她说她肚子不舒服,你帮忙看看。
内科老师:都不知道你们怎么写病历的,就凭这个,我能看出啥?先开单做检查吧。
外科:您来了,顺便给我评个理,我有个小患者,就一个小手术,人家还等着上学读书了,麻醉科的那帮姑娘就是不让上台……
内科:你看看这心电图,st都要飞出去了……
外科:您说啥,我听不懂。您看她多可怜,多想出院,通融通融呗。
内科:滚!
以上都是玩笑哈,切莫较真,哈哈哈!
多元化治疗方案。中医学强调个体化治疗,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都有所不同,通过中医科会诊,可以结合多位医生的意见和建议,制定更全面、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这样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可能的副作用和风险。
中医看病和西医看病刚入门的话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西医主要是用排除法,举个例子来说发热,重的先降温处理,然后查原因,感染?细菌?病毒,支原体感染等?外伤?肿瘤?CTD?等等逐一排除找到病因。
中医则不同,同样用发热来说,先辨别是外感还是内伤发热,再通过四诊确定具体证型用具体的方子。
这里要说的是初学者脉诊不必刻意追求,这个需要长时间的经验,要注重舌诊,看舌和苔的色、型、亮、湿度等这是比较直观的也很能说明问题。
还有就是刚行医一定要中西医都要应用,还要了解什么情况中医可以治疗,什么情况要西医方法治疗,比如还是拿发热来说,内伤发热,你中医辨出来了,一定要去请外科会诊,大范围内出血的话一刻也不能耽误。
总之要敢做结论,然后按治疗原则来,多问,不要一个人想,要交流,还有要不断吸收新的知识,多练习技术活。
你现在已经到了一个阶段了,这是所有做医师都会有的阶段,在学校的时候感觉学了什么病都能看了,去了医院发现自己什么都不会,在过几年就会发现有些病你能驾轻就熟了。不要灰心。
古代中医的悬丝诊脉确有此事,但是悬丝诊脉只是走个形式,要论其靠谱程度还真的不高。其实原理非常简单,通过丝线来看病人的脉象,然后分析病情出药治疗。
一、悬丝诊脉的神秘面纱。中国古代中医博大精深,医生更是可以通过脉象来分析病情,悬丝诊脉更是医术高明的医生常用手段,要想揭开悬丝诊脉的神秘面纱就要先了解它。
悬丝诊脉指的是古代男女授受不亲,因此就把丝线的一头搭在女病人的手腕上,另一头则由医生掌握,医生必须凭借着从悬丝传来的手感猜测、感觉脉象,诊断疾病。其实中医判断病情并不是只看脉象,单单一个脉象根本无法断定病情。诊断病情一般要经历一个完整的程序,医生要询问胃纳、舌苔、二便、症状、病程等等。但是由于需要避讳男女授受不亲所以才出现悬丝诊脉这样的诊断方式。尤其是御医在给妃子皇后脉诊的时候,更要利用悬丝诊脉来表示臣属对皇室的恭敬 。这样不但可以和皇家打好关系,更能展现自己医术的高超。
二、悬丝诊脉的真相。对于悬丝诊脉这样玄乎的事情,其实再厉害的老中医也不敢随意通过脉象断定病情。毕竟想要精准定位病情还是要靠望闻问切,要走一套完整的流程。不然的话诊断错了是小事,乱开药治死人那就是大事了,因为采用悬丝诊脉的不是皇亲国戚就是位高权重的官员,稍有不慎可能自己小命都要搭进去。所以对于会诊一般中医都会非常用心的,太医一般都会寻问贴身的太监关于后妃们的病情,然后通过太监之手来观察舌苔、二便的现象,最后通过悬丝诊脉再确认病情,这样就可以大大增加会诊的准确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