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三胎的开放,越来越多的父母会想要给家里的孩子添一个小弟弟小妹妹,但是有的时候,大宝他们并不能领会,为什么父母要给他们添一个小弟弟小妹妹?甚至有些父母呢在没有通知的情况下,就给他们带来了一个小弟弟小妹妹。结果就是大宝的爱被分走了,所以有些孩子就不太欢迎自己家的二胎宝贝。
这种不欢迎的方式呢,一般就是比如说看到小孩子在那里玩,就会想着把他手上的玩具抢过来,或者是把他弄哭。所以作为爸爸妈妈,我们经常会听到小宝宝哭诉哥哥,姐姐对他们的迫害。
而这时候呢,如果家里的大宝和二宝或者是三宝发生了争执,我们做父母的最好不要偏心。首先我们要向孩子们分别去了解事情的经过,尽量保证公平对待。其次千万不要拿什么你是哥哥,姐姐,你就让着弟弟妹妹这一说法。这样会让大宝更加讨厌弟弟妹妹的存在,所以我们要理清事情,如果是弟弟妹妹做错了,那我们就要对弟弟妹妹进行说教,如果是哥哥姐姐做错,那我们同样也要对哥哥,姐姐说教,在做错事这件事上,我们要一视同仁。
其次,孩子之间发生了争吵,那么我们作为家长,只要不打起来,就让他们吵吧,其实小孩子吵架呢,也是发泄情绪的一种,只有把矛盾和问题挑明了,那么他们在后续的相处当中,才能够没有那么多的芥蒂。
而且他们只是吵架,如果我们家长介入的话,可能一不小心说错了什么话,反而还会让他们的关系更差,其实小孩子嘛,在吵吵闹闹中就会增进他们的感情。只要不打架,其实吵那么吵去吧。毕竟他们俩是亲人,不管怎么吵,他们都住在同一个屋檐下,所以肯定会有和好的时候,如果我们大人去介入过多,反而会激化他们的矛盾。
1、家庭教育缺乏一惯性和一致性
今天禁止的事,明天便鼓励去做,父亲认为是好事,母亲说坏,爷爷同意的事情,奶奶偏要阻拦。这样就会增加孩子的受挫感,从而导致烦躁和暴躁。
2、父母对孩子要求过分严格
孩子稍有过错或没有按要求去做或做的不好,父母就严加训斥甚至把孩子狠狠地揍一顿。这种做法会造成两种不良结果。
其一,使孩子感到不满和压抑,这种不满和压抑会在以后的某种场合中表现出来;
其二,父母的举动,为孩子提供了一个效仿的榜样,一旦环境适当,孩子也会表现出同样的暴躁和攻击性行为。
除此以外,疾病与生理条件也是引发坏脾气的原因之一。神经衰弱的儿童特别容易兴奋、发脾气,处于疾病和疲劳状态中的孩子也常常有烦躁不安,易于发火的表现。
3、家人的溺爱。父亲、母亲或爷爷、奶奶过分疼爱孩子,总怕孩子受委屈,为了博取孩子的欢心,有求必应,而不考虑这种要求是不是适当。这样就逐渐使儿童滋生了一种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自我为中心的孩子,无论做什么事,都是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随心所欲,为所欲为。有时,父母觉得孩子的要求过于无理,本不想答应,但孩子一发脾气,就立刻加以满足,这是一种最糟糕的做法。因为孩子从这样的事情中知道,发脾气是满足愿望和要求的最有效的手段,于是就变得更容易发脾气了,造成了恶性循环。
改善孩子脾气暴躁的办法
1、多让孩子参加课外活动
孩子通过课外活动可以多与别人进行交流和沟通,在与别人相处时才能学会换位思考,发生矛盾时能够从多个角度来看待问题,逐渐改正自己这种暴躁易怒的性格。
2、转移注意力
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孩子的异常情况,当孩子出现暴躁的情绪时,家长可以立即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去做一些自己喜欢做或者感兴趣的逝事物,慢慢的消退浮躁的情绪。
3、培养孩子的耐心
大部分脾气暴躁易怒的孩子都缺乏足够的耐心,而且性格也非常的浮躁,家长可以在日常多让孩子听一些舒缓的音乐,平复内心的情绪,同时还可以让孩子去学习书法等修身养性的艺术班,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改变孩子不良的性格。
小朋友之间发生争吵的时候,家长应该怎么做呢?在人际交往中,不只有顺利畅快和欢声笑语,尴尬的窘迫的状况也会常常遇到,这原本就是常态。再不加干涉的状态下,孩子自然体验到,他也会明白和接受,在这个基础上,孩子会有适合他自己的解决方法。请相信孩子的智慧和自洽能力。虽然最后情况没有恶化或者很糟糕,但是你依然意识到需要对孩子做些什么,真的很难得,相信你是位很用心的家长。孩子之间发生争执,这是很正常的,也是孩子学习处理人际关系的必经之路。所以,放心让孩子从争执中学会相处,从相处中获得成长吧。不过,我知道你担心的可能是孩子能力有限,会不会因为自己没法处理好这件事情,给他带来心理压力或者伤害?有这个想法真的很好。
因为孩子确实会遇到处理不了的事情,在这个时候家长的帮助,可以让孩子获得安全感以及足够强大的内心。在帮助孩子的时候,首先要关注一下孩子的感受。比如问问孩子,你觉得“调皮捣蛋”是什么意思?听到别人说你调皮捣蛋的时候,你心里面感觉怎么样,是生气,还是难过,还是好玩?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孩子关注自己的感受,同时也懂得保护自己。其次,跟孩子聊一聊。通过去分析和了解对方的感受,培养孩子的同理心。最后,可以跟孩子聊一聊下次遇到这样的问题,怎么处理。如果你不喜欢对方说你调皮捣蛋,你生气或者难过的话,如果用同样的话反击对方的话,最后可能导致你们两个都不开心。实际上,你最想要的结果是大家一起开开心心的,那么,是不是可以跟小朋友说:我不喜欢你这样说,我很生气!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有两个孩子的家庭越来越多。带一个孩子就够累了,同时带两个孩子家里每天都是“灾难现场”,尤其是大宝和二宝吵架时,当家长的表示最头疼了。骂大宝,大宝觉得委屈;说小宝,小宝哇哇大哭。那么,当两个孩子吵架时,家长到底该怎么办呢?
作为一个二胎妈妈,晓敏也遇到了上述问题。自从二宝能走路会说话以后,两个孩子吵架早已是家常便饭。她不明白,为什么以前乖乖的大宝不见了,越长大却越不听话了。
其实,大宝二宝老是吵架,是因为:
心理学家阿德勒提出,兄弟姐妹是争夺父母资源的主要竞争者,和其他亲密关系相比,他们之间有着更强烈的冲突。
家有二胎,他们会因为年龄、性格、能力、兴趣等方面的差异而发生争执,也会因为抢家里的玩具、零食等资源而动手,更会为了获得爸妈更多的关注和喜爱而吵架。
最关键的是,虽然二宝出生后,家长心理上总想着要“一碗水端平”,但总会由于时间、精力等限制而忽视了大宝,导致大宝产生“爸爸妈妈被弟弟/妹妹抢走了”的感觉,从而嫉妒甚至仇恨二宝,不愿和二宝亲近、玩耍。
当两个孩子一起玩时,一旦年纪小的二宝触犯了大宝的“底线”,两宝之间的战争将“一触即发”。
两个成年人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有摩擦也是在所难免的,何况是两个小孩。当大宝和二宝发生冲突时,家长处理得当,孩子吵完依旧相亲相爱;处理不当,孩子关系愈加恶劣,甚至“手足相残”。
孩子吵架,家长千万不要这样做:
1、一味让大的让着小的
不少家长看到两个孩子吵架,首先想到的是“做哥哥姐姐的要让着弟弟妹妹”。因此,他们通常会不分青红皂白就对着大宝来一句“你就不能让着弟弟/妹妹一点吗”,或者“弟弟/妹妹还小,还不懂事,你要有做哥哥/姐姐的样子”。
2、不弄清楚真相
也有的家长在处理孩子吵架问题上,不先将事情弄清楚,自己直接“站队”某一方。通常,家长都会选择让哥哥或姐姐给弟弟妹妹道歉。
4、不闻不问
觉得孩子闹矛盾很正常,不管孩子闹成什么程度,只会在一旁默默看着,也不问,更不管,直接等他们吵够、打够、哭够,然后当做什么事都没发生过。
4、对孩子大发脾气
正在忙其他事情,一回头就看到两个孩子又吵架了,有些爸妈会瞬间“火冒三丈”,一时没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对着孩子就是一阵吼“吵什么?”“别再吵了”“再吵我打你们了”
5、动手打孩子
更有一些脾气暴躁的家长,看到孩子吵架,不仅大声吼孩子,甚至还会动手打孩子,一人一巴掌。
孩子吵架,家长应该这样做:
1、不急着参与其中
大人之间会因为性格、处事方法等的不同而吵架,小孩之间吵架也是很正常的。如果两个孩子吵架,未出现身体伤害之前,家长可以先旁观,不要急着介入进去。
2、让孩子冷静下来
如果孩子吵得特别厉害,甚至到了动手的阶段,家长就要开始介入了,并且先想办法让孩子们冷静下来。比如将他们分开或者带离“事发”现场。
3、对两个孩子一视同仁
大宝二宝都是家长手心里的宝,家长不光要在心里有这个意识,在处理他们之间的矛盾时,更要对孩子一视同仁,不偏袒任何一方。
分别让两个孩子说清楚吵架或打架的原因,知道孩子们此时的心理诉求,并根据这个诉求想办法化解两者之间的矛盾。
比如小编有个朋友饭饭,大宝4岁,小宝2岁,经常吵架,也动过手。但每次两个孩子打架时,她都会先将他们拉开,然后让他们都说一下为什么打哥哥/弟弟,然后再处理,而不是主观地去判断谁错谁对。
4、多从宝宝的角度想问题
孩子和大人的思维方式不一样,如果家长总是以成年人的思维方式去思考他们的行为,可能永远都无法明白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或那么做。
如果孩子吵架了,不妨先问一问孩子是怎么想的,然后再决定该怎么做。比如二宝推翻了大宝刚堆的积木,可能就是想碰一碰,却因为没掌握好力度而导致积木塌了。
5、不忽视孩子的心情
另外,无论大宝还是小宝,都不要忽视他们的心情,多听一听他们的诉求,更不要着急下结论。
比如有些家长看到孩子因为抢玩具而打架,二话不说,将玩具没收。这种做法容易让孩子心里感到委屈,次数多了还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小朋友吵架的点和大人想的不一样。我们都以为,小孩吵不外乎就是在争宠、吸引大人的注意力。
小孩最在乎自己有没有被公平对待
最能引发学龄手足斗争的事,就是“被迫分享自己的东西”,如玩具、小汽车等。“为了让爸妈注意自己”这个原因反而垫底。
小孩真正最在乎的是“自己有没有被平等对待”,而他们的对比对象就是手足。因此有没有“拿到一模一样大小的蛋糕”、“一样多的乐高积木”、“有没有分到爸妈另一只腿上的宝座”……绝不是大人眼中芝麻绿豆小事而已。
在老二出生以前,老大根本没想过要计较这些事,但对于老大来说,“家里多了一个宝宝就好像先生对太太说,我要娶小老婆,从今以后,你们要一起拥有我一样”
年纪愈小的小孩,还不能控制自己的冲动或尚未发展同理心时,就愈容易用放大镜去看他人与自己个性上的差异,而这会造成愈吵愈烈的局面。
如果小孩已吵到不可开交、大声尖叫的地步时,爸妈可千万不要以为“让他们自己解决。九岁以下的小孩冲突管理的技巧还不成熟,没有大人正向的引导,很容易陷入没有建设性、鬼打墙的争吵模式:是我的。才不是,是我的。不,那是我的。才不是,那是我的……
如果大人不管,小孩也可能会觉得,反正没有解决或不和好也没关系。因此,孩子年幼时,爸妈还是要积极当调停者,让孩子都有机会发言把事发经过说一遍,协助他们一起想解决的办法,甚至协商轮流退让。
当孩子成功解决争执时,也不忘鼓励他们:“你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愈来愈好了!”这过程当然比直接叫孩子去罚站耗时,却是值得的投资,因为你在训练孩子学会为自己发声、自己处理冲突。
父母不必每次孩子吵架都要进来协调,可以选择心情比较平静、不赶时间时再介入会比较好。但若小孩打起来、有肢体上冲突时,父母无论如何都要介入。
如果你家孩子年纪相近、均小于10岁,而你正考虑让他们睡同一个房间,不妨先参考看看:
1建立感应度较高的情绪发现
从小和兄弟姐妹在同一空间密切相处,比较擅于分辨他人情绪,提升情绪的敏感度,有助于未来的人际互动关系,比较能准确拿捏人我之间的份际。
2共享空间,让孩子从小练习协商技巧,应对人我的冲突
手足是孩子在世上最初的朋友,刚开始时,手足冲突会因为误触地雷而不时升温,但可以让孩子练习从小为自己的“底线”争取权益,锻炼应变能力和环境适应力。
3容易焦虑的孩子,跟手足共享一个房间,有助于减轻焦虑感。
4手足间互动多,长大后关系较亲密。
总之小孩子吵架也不可大意。
1、分清是故意动手还是不小心碰了别人。如果是不小心,就不要过分追究;如果孩子故意打人,家长首先要批评打人的行为。
2、了解打架的原因和经过,要让打人的孩子知道,打人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一定要杜绝打人现象的发生。同时要求孩子主动给别人道歉,恢复友谊。
3、必要时邀请对方家长共同处理。
孩子之间发生打闹、吵架、冲突都是特别常见的事,一般情况,起因都非常简单,不是你碰了我一下,就是我撞了你一下;不是你抢我的玩具,就是我手欠抓你,这些事都不大,但要想解决得好,其实也是挺考验家长能力的。
前两天,从幼儿园放学的小朋友都在广场上玩,整个广场上大部分都是3-6岁的孩子,有凑在一起蹲在地上画画的,有三、四个孩子赛跑的,有踩着平衡车满广场“钻”的,也有几个小孩拿着充气气棒互相打的,广场上孩子的叫喊声,大到在小区门口都能听见。
这个时候,突然听到一个孩子的哭声,几个小孩子围在一起叽叽喳喳说个不停,只见一个满脸愤怒的奶奶拉着满脸泪水、哇哇大哭的孩子,冲着另外一个孩子吼道:“你凭什么踢我们孩子,我踢你成吗?”,“来,你也踢他,踢他。”边说着还边使劲拽自己的孙子。
两个孩子看上去年龄差不多,也就是5、6岁的样子,另外一个孩子的奶奶赶紧走过来说:““赶紧说对不起,向人家道歉。”可另外那位奶奶依然不依不饶,“哪有这样的孩子,往哪踢呢,道歉有什么用,我踢你成吗?”说着说着,这位奶奶真的就伸出了脚要去踢那个孩子,这时候周围的邻居们赶紧给两人分开,踢人的孩子奶奶,见势态愈演愈烈,赶紧带着孩子走了。
在整个过程中,两个孩子一个哭,另外一个始终没说话,全程都是两位奶奶在“交流”,结果是不欢而散,问题好像并没有解决,又或者这就算是解决了。那么,面对孩子间发生冲突,家长应不应该出手管呢?
支持观点:孩子打闹,家长必须要管,该出手时就出手。
持有这种观点的家长不在少数,基本上大家想法是“凭什么你们家孩子打了我们家孩子,我们就得吃亏,我打你成吗。如果我的孩子被别的孩子欺侮了,作为家长如果都不管,那还能叫父母吗?”,“再说了,孩子淘气、不懂事,难道不应该管吗?你们家长不管,那就我管。”
同事小李就是这种观点的支持者,有一次,小李带着3岁多的女儿去公园玩,玩的时候女儿被一个5岁多的男孩撞倒了,孩子没伤着,只是被吓了一下,小李心疼女儿,气得找那个男孩的家长要说法,那边家长问清情况,知道理亏,赶紧又是道歉又是哄,最后,说了半天这才结束。
小李觉得,“别说什么孩子是无心的,孩子无心但要是真出了事,没有家长能担得起这个责任。”,“现在大部分家庭还都是独生子女,都是心肝宝贝,凭什么总叫我的孩子吃亏。”
另外,小李觉得,经常打人的孩子一定在家庭教育上是有问题的,这是孩子家长的责任,既然家长管教不好造成的结果,凭什么就得我去理解呢。这种孩子就是不能不管,越不管将长大了就容易出大事。
反对观点:孩子间冲突要让孩子自己解决,家长不要介入,否则会将冲突升级。
有些家长在面对孩子之间的冲突时,并不会出面去解决,而是希望让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同时,这样的家长认为,孩子还小,出现打闹、抢玩具的情况很正常,问题是出在孩子的父母身上,不能因为孩子父母的问题,就把责任推到孩子身上,这样是不公平的。
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吃一点亏没什么,“吃亏是福嘛”。如果孩子能够解决,这对孩子也是一种很好的教育。如果家长介入,反而能让矛盾、冲突升级。有很多新闻里都报道过,两个孩子出现矛盾,结果双方家长大打出手,最后都进了派出所。
邻居乐乐的妈妈觉得,孩子小的时候都会很闹、很调皮,出现问题与其去教育孩子,不如让家长先教育好自己,就算你去骂孩子,又能怎么样呢,只是为了出口气吗?那自己怎么给孩子做个好榜样呢。所以,家长不要过于去管孩子间的问题,其实孩子是有能力解决的。
教育专家观点:管或不管没有绝对,适时插手、理智处理更恰当。
在讨论孩子间冲突的这个问题上,很多家长并不是不明白道理,但更多的时候是冲动扩大了矛盾。家长自己不理智,孩子还没怎么着呢,家长先急了,恨不得冲上去把人家孩子揍一顿才解气。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可以理解,但一个成年人去打别人家的孩子,就是理所当然的吗?这肯定是不对。
其实,家长在遇到这种情况时,管或不管并不是绝对的,从教育以及保护孩子的双重角度去考虑,当孩子间出现冲突时是可以理智解决的。
教育专家提出:“解决孩子间的纠纷,家长应该适当介入,而不是介入过多。”
1在确保自己孩子没有受伤的情况下,宽容对待。
当两个孩子之间发生纠纷、矛盾时,家长首先要确保自己的孩子没有受伤,这是第一位的。如果孩子都受伤了,再谈什么大度或者体谅是没有意义的。孩子如果没有受伤,那么作为家长来讲,也不要过于计较对方,应宽容对待。
2正确教育自己的孩子面对问题,提前做好预警。
与其发生时去解决,不如提前做好预警。家长应该提前叮嘱孩子注意安全,并且不要撞到其它小朋友,如果发生冲撞应该第一时间找到父母。不要让孩子在问题发生时手足无措,除了大哭之外连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当然,这需要家长耐心引导教育。
3面对无理家长,既然无法讲理,那就秉公处理。
不讲理的家长肯定是有,而且可能还很多,面对这样的家长,无论自己的孩子是否有错,首先要保持理智,不能因为对方的蛮不讲理,而让自己也同样失去分寸。是自己的错,该道歉道歉,如果对方不能原谅,那么,可以通过报警解决。如果是对方的错,但对方家长却置若罔闻,那么,也不需要留什么面子,直接报警,让警察处理。
总之,家长要做孩子的榜样,要以身作则。那么,当孩子之间发生纠纷、冲突时,就是体现家长智慧的时候,家长做得好,不仅可以教育到孩子,也能树立好的榜样,否则,给孩子带来的除了心理上的阴影之外,还会影响孩子未来性格、价值观的树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